期刊文献+
共找到27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卒中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曹晋超 王玫 +3 位作者 李婉玲 张辉杰 史淑芳 朱文娟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16,共5页
对过渡期护理的概念、脑卒中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发展现状、我国脑卒中患者过渡期护理存在问题及顺利过渡的改善策略等进行综述,旨在为构建适合我国脑卒中患者的过渡期护理模式、护理方案提供依据,为更好地维护并促进脑卒中患者的... 对过渡期护理的概念、脑卒中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发展现状、我国脑卒中患者过渡期护理存在问题及顺利过渡的改善策略等进行综述,旨在为构建适合我国脑卒中患者的过渡期护理模式、护理方案提供依据,为更好地维护并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和健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医院 家庭 过渡期 转移 出院后支持 过渡期护理 综述文献
下载PDF
汉黄芩素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关节炎症影响的内质网应激途径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瑜茹 李思源 +3 位作者 徐烨 张雨蒙 刘杨 郝慧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6-1035,共10页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炎性疾病,已有多项研究表明汉黄芩素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但其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确切疗效和具体作用机制尚待阐明。目的:探讨汉黄芩素通过调节内质网应激途径改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关节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炎性疾病,已有多项研究表明汉黄芩素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但其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确切疗效和具体作用机制尚待阐明。目的:探讨汉黄芩素通过调节内质网应激途径改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关节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①动物水平:雌性Wistar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关节炎模型组、汉黄芩素治疗组,通过皮下注射牛Ⅱ型胶原与弗式佐剂构建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治疗组在成功造模后给予连续28 d汉黄芩素灌胃治疗;在此期间,每隔7 d对各组大鼠进行体质量、关节炎评分和踝关节肿胀度测量;实验结束后,观察关节病理变化,qRT-PCR和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检测关节中内质网应激通路GRP78、CHOP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②细胞水平:CCK-8检测汉黄芩素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不同浓度汉黄芩素处理毒胡萝卜素诱导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ELISA检测细胞上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DCFH-DA探针法测定各组细胞内活性氧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GRP78、IRE1α、XBP1s、CHOP 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关节炎模型组关节炎指数评分、踝关节肿胀度升高(P<0.01),病理切片可见滑膜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软骨破坏和骨质侵蚀,踝关节GRP78、CHOP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多(P<0.01),主要定位在滑膜组织和关节面;与关节炎模型组相比,汉黄芩素治疗组关节炎指数评分、踝关节肿胀度降低(P<0.05),滑膜增生及炎症细胞减少,软骨破坏和骨质侵蚀减轻,踝关节GRP78、CHOP 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P<0.05),在滑膜组织和关节面显著降低;3组大鼠体质量无显著差别(P>0.05)。②细胞实验中,200μmol/L汉黄芩素组可明显降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存活率(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毒胡萝卜素组细胞上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活性氧含量、GRP78、IRE1α、XBP1s、CHOP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多(P<0.05);与毒胡萝卜素组相比,50μmol/L和100μmol/L汉黄芩素组可降低细胞上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P<0.05,P<0.01),100μmol/L汉黄芩素组可明显减少活性氧含量(P<0.01)、下调GRP78、IRE1α、XBP1s、CHOP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0.05)。③结果提示汉黄芩素可以有效改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的关节炎症反应,且内质网应激途径可能是其干预的关键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黄芩素 内质网应激 类风湿关节炎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炎症反应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再生
3
作者 水晶 何宇 +5 位作者 江楠 徐坤 宋丽娟 丁智斌 马存根 李新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6期7889-7897,共9页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再生是由脱髓鞘事件触发的基本修复过程,主要通过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增殖、迁移并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进而再生髓鞘。髓鞘再生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如星形胶质细胞、髓鞘碎片、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周细...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再生是由脱髓鞘事件触发的基本修复过程,主要通过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增殖、迁移并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进而再生髓鞘。髓鞘再生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如星形胶质细胞、髓鞘碎片、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周细胞、T细胞以及年龄等的影响。目的: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发挥着调节突触活动、营养支持及组织修复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综述星形胶质细胞在髓鞘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方法:检索2014-2024年在中国知网、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中文检索词:“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髓鞘再生”,英文检索词:“Astrocyte OR Astroglia*,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Remyelination”,经筛选后提取66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以多发性硬化为代表的脱髓鞘疾病的治疗主要是疾病修饰疗法,尚无可用的促进髓鞘再生的方法,因此,探索髓鞘再生相关靶点以促进髓鞘再生是十分必要的。(2)髓鞘再生是由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增殖、迁移、分化、成熟为少突胶质细胞,后者产生髓磷脂包裹轴突以形成髓鞘的过程。(3)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吞噬髓鞘碎片、参与炎性反应、向少突胶质细胞谱系细胞转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谱系细胞供能、释放神经营养因子、分泌细胞外基质成分等调节髓鞘再生。(4)文章所归纳的药物是以星形胶质细胞及其衍生因子作为干预靶点调控髓鞘再生,部分药物效果尚可,但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仍需更多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来验证。(5)星形胶质细胞在髓鞘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相关的分子靶点及信号通路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 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髓鞘再生 髓鞘碎片 神经营养因子 细胞外基质 胆固醇 机制
下载PDF
新型股骨颈螺旋刀片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4
作者 宋旭彬 吴斗 +3 位作者 赵恩哲 张兴宇 张晓仑 王楚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3期7041-7047,共7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目前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为代表的髓内固定为主流手术方案,但术后内固定松动、失效、退钉等现象仍有发生。作者设计了一款新型股骨颈螺旋刀片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有限元研究对该系统进行力学分析,来为设计提供...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目前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为代表的髓内固定为主流手术方案,但术后内固定松动、失效、退钉等现象仍有发生。作者设计了一款新型股骨颈螺旋刀片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有限元研究对该系统进行力学分析,来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目的:通过有限元研究对比分析新型股骨颈螺旋刀片系统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力学特性。方法:在股骨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根据2018版AO骨折分型原则建立A1.2、A2.2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新型股骨颈螺旋刀片系统固定,在股骨头的上方施加700,1400,2100 N的轴向载荷,观察各组模型的最大等效应力和最大变形量,比较分析两种内固定方式的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①新型股骨颈螺旋刀片系统组在不同压缩载荷作用下,其内固定的最大等效应力均小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②A1.2型骨折模型中,在不同压缩载荷下,新型股骨颈螺旋刀片系统固定下股骨的变形量均小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两者差值的平均值为1.113 mm;A2.2型骨折模型中亦是如此,两者差值的平均值为2.017 mm;③A1.2型骨折模型中,在不同的压缩载荷下,新型股骨颈螺旋刀片系统固定下螺旋刀片的最大变形量均小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两者差值的平均值为1.062 mm;A2.2型骨折模型中亦是如此,两者差值的平均值为1.891 mm;④表明相较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新型股骨颈螺旋刀片系统的内固定应力值更小,固定后股骨及内固定的位移值更小,可以更加有效地固定骨折,防止螺旋刀片在股骨颈中退钉或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股骨颈螺旋刀片系统 股骨转子间骨折 有限元分析 等效应力 压缩载荷 力学特性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氢吗啡酮皮下PCA在中重度癌痛快速滴定中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陈軻鑫 孙婧璇 +2 位作者 高翔 李航 陈建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0-314,共5页
50%以上的癌症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尤其中晚期的癌症病人中70%以上存在中、重度的癌痛,其中一半以上的病人疼痛反复发作,难以控制[1],不仅给病人带来了身心痛苦,也对医师治疗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阿片类药物滴定是针对个体病人寻... 50%以上的癌症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尤其中晚期的癌症病人中70%以上存在中、重度的癌痛,其中一半以上的病人疼痛反复发作,难以控制[1],不仅给病人带来了身心痛苦,也对医师治疗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阿片类药物滴定是针对个体病人寻找合适镇痛剂量的过程,首选口服吗啡滴定。但口服吗啡滴定过程中药物达峰时间较长,滴定周期延长,不能满足中重度癌痛病人的治疗需求[2]。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能更快速控制疼痛,操作便捷,且能够缩短滴定周期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吗啡酮 皮下PCA 快速滴定 中重度 癌痛
下载PDF
HMGB1在神经变性疾病炎症反应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江楠 丁智斌 +5 位作者 杨婷 侯苗苗 韩红霞 马存根 宋丽娟 李新毅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2-478,共7页
神经变性疾病是一组以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变性和凋亡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慢性神经炎症反应作为其潜在致病和诱发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HMGB1作为一种广泛表达的非组蛋白核蛋白,在维持染色体稳态同时,主要通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 神经变性疾病是一组以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变性和凋亡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慢性神经炎症反应作为其潜在致病和诱发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HMGB1作为一种广泛表达的非组蛋白核蛋白,在维持染色体稳态同时,主要通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和Toll样受体等参与机体炎症反应过程。HMGB1作为参与神经炎症的关键因子,广泛参与神经变性疾病发生发展,可能成为神经变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本文就HMGB1在神经变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讨靶向HMGB1治疗神经变性疾病提供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神经变性疾病 炎症
下载PDF
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后应激和镇痛的影响
7
作者 张小瑞 王晓睿 +1 位作者 赵敏 张建文 《西北药学杂志》 2025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后应激和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组(30例,竖脊肌平面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后应激和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组(30例,竖脊肌平面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和RD组(30例,竖脊肌平面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右美托咪定1μg·kg^(-1))。比较2组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1、12、24、48 h静息和咳嗽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静脉血皮质醇浓度,术后舒芬太尼消耗量,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R组比较,RD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延长(P<0.05),术后舒芬太尼消耗量降低(P<0.05);RD组静息和咳嗽状态下术后1、12、24 h的VAS均低于同状态同时间点R组(P<0.05);RD组术后1、12、24 h皮质醇水平均低于同时间点R组(P<0.05),2组患者术后48 h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较单用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可延长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强化镇痛效果,降低术后应激激素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竖脊肌平面阻滞 胸腔镜手术 应激激素 镇痛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症状
8
作者 杨基 闫新明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5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EEN)与延迟肠内营养(DEN)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79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EEN组(<48 h肠内营养)31例和DEN组48例。比较2组患者肝素结合蛋白、降钙素原(PCT)、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序贯器官衰...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EEN)与延迟肠内营养(DEN)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79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EEN组(<48 h肠内营养)31例和DEN组48例。比较2组患者肝素结合蛋白、降钙素原(PCT)、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28 d死亡率等。结果:2组SOFA评分差值、PCT差值、总胆红素(TBIL)差值、ICU住院天数、28 d存活率、入院第7、14天的WBC、NEU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可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 脓毒性休克 肝素结合蛋白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非传统脂质参数指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郭姣姣 刘师伟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5年第3期407-411,共5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非传统脂质参数指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根据是否合...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非传统脂质参数指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根据是否合并NAFLD将其分为两组:T2DM组(n=230)和T2DM+NAFLD组(n=201),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室资料,计算非传统脂质参数(TC/HDL-C、non-HDL-C、LDL-C/HDL-C),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TYG指数、HOMA-IR、TG/HDL-C)等指标。采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两组间非传统脂质参数相关指标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非传统脂质参数相关指标与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关联性。结果与T2DM组相比,T2DM+NAFLD组患者的BMI更高,吸烟患者所占比例更高,舒张压、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HbA1c、ALT、AST、ALB、HCY、TG、UA、HDL-C、TYG指数、TG/HDL-C、TC/HDL-C、non-HDL-C、LDL-C/HDL-C水平更高(P均<0.05),而年龄更小,病程更短(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舒张压、年龄、病程、BMI、吸烟、空腹胰岛素、ALT、AST、ALB、UA、TG、HDL-C、TYG指数、TG/HDL-C、LDL-C/HDL-C、TC/HDL-C、non-HDL-C均是T2DM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LDL-C/HDL-C、BMI、ALT分别是T2DM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DL-C/HDL-C、BMI、ALT等指标水平与T2DM患者合并NAFLD密切相关,是NAFL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传统脂质参数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非药物干预对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疲劳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10
作者 李雨蔚 宋炜婷 +3 位作者 李珂 王飒 乔彩彩 苗华丽 《全科护理》 2025年第4期595-600,共6页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不同非药物干预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疲劳的效果,以期为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疲劳状况护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th...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不同非药物干预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疲劳的效果,以期为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疲劳状况护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ScienceDirect、Medline、Embase,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4年6月,采用Stata 17.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随机对照研究(RCT),包含7种非药物干预方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干预、营养干预、针刺疗法对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疲劳效果均优于常规护理(P<0.05);在纳入的7种非药物干预措施中,运动干预优于除营养干预外的其他干预措施(P<0.05),营养干预优于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心理干预(P<0.05)。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排序:运动干预>营养干预>针刺疗法>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心理干预>常规护理。结论: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在无运动禁忌证的情况下,推荐临床首选运动干预为缓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疲劳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其次为营养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疲劳 网状Meta分析 非药物干预
下载PDF
Near-infrared carbon dots:pioneering emerging frontiers in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11
作者 HE Qian YANG Yan-li +2 位作者 LI Rui-jiao MA Dan ZHANG Li-yun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53,共23页
Carbon dots(CDs)are fluorescent carbon-based nanomaterials with sizes smal-ler than 10 nm,that are renowned for their exceptional properties,including superior anti-photobleaching,excellent biocompatibility,and minima... Carbon dots(CDs)are fluorescent carbon-based nanomaterials with sizes smal-ler than 10 nm,that are renowned for their exceptional properties,including superior anti-photobleaching,excellent biocompatibility,and minimal toxicity,which have received sig-nificant interest.Near-infrared(NIR)light has emerged as an ideal light source in the biolo-gical field due to its advantages of minimal scattering and absorption,long wavelength emission,increased tissue penetration,and reduced interference from biological back-grounds.CDs with efficient absorption and/or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IR spectrum have shown remarkable promise in the biomedical uses.This study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wavelength modulation strategies for near-in-frared CDs and reviews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ir use in the areas of biosensing,bioimaging,and therapy.It also discusses current challenges and clinical prospects,aimed at deepen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and promoting further advances in thi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infrared carbon dots BIOIMAGING BIOSENSING Therapy BIOMEDICINE
原文传递
PPARγ激动剂治疗脑出血的继发性损伤
12
作者 王豪 贾禄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247-251,共5页
脑出血是一种起病急、病情凶险的脑血管病,具有起病急、危害大、致残率高的特点。目前已完成的多项研究暂无法证实早期手术清除血肿可以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近年来有研究表明PPARγ激动剂在治疗脑出血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其可能... 脑出血是一种起病急、病情凶险的脑血管病,具有起病急、危害大、致残率高的特点。目前已完成的多项研究暂无法证实早期手术清除血肿可以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近年来有研究表明PPARγ激动剂在治疗脑出血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其可能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共同参与和完成脑保护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本文就近年来PPARγ激动剂在脑出血中的作用机制,包括抗氧化应激、抗炎、保护血-脑屏障、抗凋亡以及促进神经元恢复过程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脑出血患者的管理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神经保护 吡格列酮 罗格列酮 神经元功能恢复
下载PDF
山西省某医院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者过敏原sIgE检测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玉柱 张海燕 +3 位作者 陈小雪 尹恺 姚琦 张焕萍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78-1987,共10页
探讨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者过敏原致敏情况,为山西地区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山西白求恩医院过敏反应科,完善血清过敏原sIgE检测和(或)皮肤点刺试验,并确... 探讨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者过敏原致敏情况,为山西地区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山西白求恩医院过敏反应科,完善血清过敏原sIgE检测和(或)皮肤点刺试验,并确诊为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的患者1680例,其中男772例、女908例;年龄范围3~88岁,中位年龄35岁,分为儿童组108例、青少年组102例、青年组819例、中年组498例和老年组153例;鼻炎组333例、哮喘组827例、鼻炎伴哮喘组520例,城市组1254例、农村组426例,晋北地区组253例、晋中地区组1195例和晋南地区组232例。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过敏原sIgE阳性率在性别、年龄、疾病、生活环境、地域上的差异。结果显示,1027例(61.1%)患者至少存在一种过敏原sIgE阳性,其中艾蒿阳性率最高(603/1680,35.9%),其次为普通豚草(302/1680,18.0%)和尘螨组合(245/1680,14.6%);单一过敏原sIgE阳性人数为357例(357/1027,34.8%),其中单一艾蒿sIgE阳性人数最多(114/357,31.9%);多种过敏原sIgE阳性人数为670例(670/1027,65.2%),以2种过敏原sIgE阳性患者为主(243/670,36.3%)。男性过敏原sIgE的总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65.7%vs.57.3%,χ^(2)=12.405,P<0.001)。吸入性过敏原sIgE总体阳性率在儿童和青少年组较高(88.0%vs.88.2%vs.59.8%vs.40.2%vs.19.0%,χ^(2)=223.372,P<0.001),食物性过敏原sIgE阳性率在儿童组最高(54.6%vs.36.3%vs.26.0%vs.18.9%vs.21.6%,χ^(2)=66.383,P<0.001)。过敏性鼻炎组与过敏性鼻炎伴哮喘组的患者除蟑螂和霉菌外,其余吸入性过敏原sIgE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过敏性哮喘组(P<0.05)。城市患者的过敏原sIgE总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农村患者(66.2%vs.46.2%,χ^(2)=53.230,P<0.001)。不同区域患者过敏原sIgE总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1%vs.62.0%vs.62.1%,χ^(2)=3.140,P=0.208),晋中与晋南地区的尘螨组合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晋北地区(15.5%vs.18.1%vs.7.1%,χ^(2)=14.411,P=0.001)。综上,艾蒿可能是山西地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最主要致敏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疾病、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区域的致敏原种类和阳性率不同,过敏原检测有助于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鼻炎 哮喘 过敏原 免疫球蛋白E
原文传递
周围神经电刺激对三叉神经第一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银红 陈建平 +6 位作者 李航 郭耀耀 李泽敏 家泽玮 张璐莎 张紫琪 齐运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39-942,共4页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潜伏在三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再次被激活、复制,引起的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TN)分布区的皮损及神经损伤所导致的超过1月以上的疼...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潜伏在三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再次被激活、复制,引起的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TN)分布区的皮损及神经损伤所导致的超过1月以上的疼痛,属于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表现为自发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三叉神经 痛觉超敏 ZOSTER 痛觉过敏 神经损伤 PHN
下载PDF
传统直针与改良弯针入路经圆孔治疗三叉神经第Ⅱ支疼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璐莎 张紫琪 +5 位作者 齐运杰 王奇 王丽娜 彭欣 董珉光 陈建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60-864,共5页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又称为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反复发生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好发于成年及老年人,以第Ⅱ支发病率最高,发作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目前临床上治疗PTN的首选方法是药物...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又称为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反复发生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好发于成年及老年人,以第Ⅱ支发病率最高,发作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目前临床上治疗PTN的首选方法是药物治疗,但是长期服用药物会使病人依从性降低,大剂量的药物治疗使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而且有研究表明药物治疗PTN的复发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剧痛 弯针 PTN
下载PDF
高选择性神经射频消融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中重度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丽娜 彭欣 +5 位作者 董珉光 李航 高翔 孙婧璇 陈軻鑫 陈建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4-389,共6页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病因不明、病情进行性发展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多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严重者可致残疾。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症状性KOA的总体患病率为14.6%,40岁以后呈线性增长,女性多见[1]。早期KOA病人的...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病因不明、病情进行性发展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多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严重者可致残疾。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症状性KOA的总体患病率为14.6%,40岁以后呈线性增长,女性多见[1]。早期KOA病人的治疗多注重缓解局部疼痛,未改变关节腔内的疾病恶化因素,当进展至中重度时传统的治疗方法收益较少且不良反应多见;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常是临床治疗的最后一步,但仍有部分病人并不具备手术条件。因而对于中重度KOA病人的治疗方案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有研究表明关节腔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与三氧疗效显著、安全性高[2,3],可改变关节腔内的病理状态,多在轻中度病人保守治疗无效时作为首选;高选择性外周神经射频消融术治疗中重度病人疗效确切[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退行性疾病 疾病恶化 富血小板血浆 射频消融术 膝骨关节炎 关节腔注射 高选择性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调节缺血性脑卒中的胶质瘢痕形成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婷 丁智斌 +5 位作者 江楠 韩红霞 侯苗苗 马存根 宋丽娟 李新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8,共8页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主要的致死及致残性疾病之一,经血管再通获益的患者数量极其有限,故探索有效治疗手段迫在眉睫。以星形胶质细胞为主所形成的胶质瘢痕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变化之一,是阻碍脑卒中后期轴突再生和神经修复...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主要的致死及致残性疾病之一,经血管再通获益的患者数量极其有限,故探索有效治疗手段迫在眉睫。以星形胶质细胞为主所形成的胶质瘢痕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变化之一,是阻碍脑卒中后期轴突再生和神经修复的主要原因。目的: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星形胶质细胞瘢痕形成的病理过程、关键的信号调节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进行分析,旨在为干预星形胶质细胞瘢痕形成以有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促进脑卒中后康复提供新策略。方法:全面检索2010-2022年在中国知网、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缺血性脑卒中、脑缺血、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瘢痕、胶质增生、星形胶质细胞增多症”,英文检索词:“Ischemic stroke,Brain ischemi*,Cerebral ischemi*,Astrocyt*,Astroglia*,Glial scar,Gliosis,Astrogliosis”,经筛选后纳入78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稳态的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星形胶质细胞从静息态转变为激活态,由于脑缺血部位损伤的严重程度的不同,其活化呈现从肿胀、增殖到胶质瘢痕形成的动态变化。②成熟的星形胶质细胞受到刺激重新进入细胞周期并发生增殖和迁移,是形成胶质瘢痕的主要细胞来源,脑室下区的神经干细胞、脑实质局部神经胶质抗原2(NG2)和室管膜细胞前体细胞也可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内皮素1(ET-1)、水通道蛋白4(AQP4)、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缝隙连接蛋白参与了此过程;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同增殖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同形成致密的胶质瘢痕屏障,阻碍了轴突的极化和延伸。③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殖、迁移及促炎作用所涉及的关键信号分子的激活或者抑制调节了胶质瘢痕形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和JAK/STAT3是经典的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相关通路,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K)是调节炎症反应的关键分子,而关于Smad泛素化相关因子2(Smurf2)和白细胞介素17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在胶质瘢痕形成中的研究相对较少,值得深入探索。④以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相关的信号通路、细胞增殖调控蛋白和炎症因子为靶点的药物有效抑制了缺血性脑卒中后胶质瘢痕的形成,其中临床常用药物如褪黑素和丙戊酸调节胶质瘢痕形成的作用已被发现,这使得通过抑制胶质瘢痕形成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成为可能。⑤然而,胶质瘢痕在脑卒中急性期发挥的神经保护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干预时机,以在保持胶质瘢痕发挥保护作用的同时促进局部微环境中的神经再生和修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星形胶质细胞 胶质瘢痕 增殖 炎症 再生 信号通路 治疗
下载PDF
颈椎椎旁肌退变与颈椎疾病的发生和手术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鑫 马迅 李强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6期46-49,共4页
颈椎椎旁肌作为颈椎周围重要的附着结构,其功能状态与颈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手术预后均有着密切关联。颈椎椎旁肌的退变往往会通过影响颈椎稳定性、矢状位平衡等方面进而诱发颈椎疾病,并与颈椎手术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颈椎疾病则通... 颈椎椎旁肌作为颈椎周围重要的附着结构,其功能状态与颈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手术预后均有着密切关联。颈椎椎旁肌的退变往往会通过影响颈椎稳定性、矢状位平衡等方面进而诱发颈椎疾病,并与颈椎手术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颈椎疾病则通过去神经支配、炎症、失平衡等不同机制亦能加速颈椎椎旁肌的退变。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颈椎椎旁肌退变与颈椎疾病的发生和手术预后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期为剖析颈椎疾病的病因及其治疗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旁肌 颈椎病 脂肪浸润 肌肉萎缩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和丙泊酚在宫腔镜手术中的药效学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艳 谭嘉琪 +2 位作者 李子煜 贾晋太 庄萍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2-616,共5页
目的采用响应曲面法分析艾司氯胺酮和丙泊酚在宫腔镜手术中的药效学相互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宫腔镜手术患者45例,年龄18~64岁,BMI 18.5~28.0 kg/m^(2),ASAⅠ或Ⅱ级。选择不同血浆药物浓度的艾司氯胺酮(0、0.1、0.2、0.3、0.4、0.5、0.6... 目的采用响应曲面法分析艾司氯胺酮和丙泊酚在宫腔镜手术中的药效学相互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宫腔镜手术患者45例,年龄18~64岁,BMI 18.5~28.0 kg/m^(2),ASAⅠ或Ⅱ级。选择不同血浆药物浓度的艾司氯胺酮(0、0.1、0.2、0.3、0.4、0.5、0.6、0.7、0.8μg/ml)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术中维持艾司氯胺酮的血浆药物浓度不变,阶梯式增加丙泊酚的血浆药物浓度。评估扩张宫颈引起的体动反应。采用响应曲面模型分析艾司氯胺酮与丙泊酚的药效学相互作用。结果艾司氯胺酮(0~0.8μg/ml)与丙泊酚(1.0~7.0μg/ml)相互作用的三维响应曲面显示,两者抑制扩张宫颈引起的体动反应方面具有相加作用。抑制扩张宫颈引起的体动反应的艾司氯胺酮半数有效浓度(EC_(50))为0.61μg/ml(95%CI 0.41~0.81μg/ml),丙泊酚EC_(50)为4.69μg/ml(95%CI 3.17~6.21μg/ml)。结论响应曲面法可以定性和定量地分析艾司氯胺酮和丙泊酚的药效学相互作用规律,在抑制扩张宫颈引起的体动反应上,艾司氯胺酮和丙泊酚具有相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丙泊酚 药效学相互作用 响应曲面法 靶控输注
下载PDF
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健 郭雯静 +1 位作者 孙忠忠 武进峰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 分析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8例阴茎癌患者,... 目的 分析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8例阴茎癌患者,依据是否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n=19)和未转移组(n=29)。记录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数,计算NLR、PLR。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LR、PLR预测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测NLR、PLR间的相关性。结果 转移组NLR和PLR水平均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1)。ROC曲线显示NLR最佳截断值为2.39,AUC为0.838(95%CI:0.730~0.94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7%和58.6%;PLR最佳截断值为113.66,AUC为0.755(95%CI:0.618~0.89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5%和58.6%。两项联合诊断的AUC为0.851(95%CI:0.747~0.95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5%和69.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转移组与未转移组患者的NLR与PLR均呈正相关(r=0.504,r=0.645,均有P<0.05)。结论 阴茎癌患者术前NLR、PLR水平显著升高并且通过两项指标联合诊断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患者存在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茎癌 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炎症因子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