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华北单姓村落群的嬗变——以山西泽州石瓮河谷地为中心
1
作者 姚春敏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8-65,共8页
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山西泽州府凤台县石瓮河谷地,四面临山,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区域,分布着以东、南、北石瓮村及许圪套村为四大主村,周围伴有数个卫星村的典型的华北村落群。村落群内各村以单姓村为主,是华北少有的单姓村聚集地,主要生... 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山西泽州府凤台县石瓮河谷地,四面临山,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区域,分布着以东、南、北石瓮村及许圪套村为四大主村,周围伴有数个卫星村的典型的华北村落群。村落群内各村以单姓村为主,是华北少有的单姓村聚集地,主要生产方式为农业。由于区域的相对封闭性,造成了谷地内部通婚非常严重,村与村之间呈网络状姻亲联系,密集的姻亲关系导致谷地内单姓村落虽然居多,但并没有造成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发生的械斗。谷地内的各单姓村均未建独立祠堂,宗族意识主要体现在对祖坟孜孜不倦地建设中。村落之间以神庙为关联,四大主村各有神庙,次生村落达到三十户左右亦出现了独立神庙,谷地中心位置为公共祭祀神庙——二仙馆。嘉庆朝之后,位于交通要道的东石瓮村神庙——招贤馆地位日趋上升,成为谷地村落群祭祀、教育、商业以及权力运作的另一个中心。民国后,随着改庙兴学和村政建设的步伐加快,谷地村落群公共祭祀日趋瓦解,单姓聚集的稳定也随之解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群 单姓村 婚姻网络 中心神庙
下载PDF
妇女无名:明清山西碑刻题记女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姚春敏 丁雅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6-102,共7页
由于特殊的地理及人文环境,山西保留了大量的碑刻,尤以明清时期为重。在上万余通碑刻中,有近五分之一与女性相关。碑文中女性的姓名书写方式林林总总,但大多均以某门某氏与某某氏呈现,偶见有女善人、某某母、某某妻独立出现,这一书写方... 由于特殊的地理及人文环境,山西保留了大量的碑刻,尤以明清时期为重。在上万余通碑刻中,有近五分之一与女性相关。碑文中女性的姓名书写方式林林总总,但大多均以某门某氏与某某氏呈现,偶见有女善人、某某母、某某妻独立出现,这一书写方式与同时期文学作品里清晰的女性姓名书写迥然不同。从碑刻题记来看,大部分妇女均无名有姓,印证了古语所谓“妇人无名,以姓为名”的说法。在数以千计的碑刻女性题记中,出现了女性独立建立团体、独立修葺公共设施的记载,甚至出现了一个五百名左右女性参加捐款的碑阴题名。部分女性居士与丈夫并列在碑刻题记中,拥有独立署名权。妓女与乐户也出现在碑刻题记中,成为一大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碑刻 题名 妇女 明清
下载PDF
演化与认同:山西寿阳九江王英布信仰飞地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姚春敏 孟梓良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24,共13页
汉初名将英布曾被封为九江王,今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均有英布冢或祭祀英布的庙宇存在。然而相隔甚远的山西寿阳亦有英布信仰的飞地,现存庙宇多处,当地称之为九江王庙,在方志、碑刻及民间传说中均有记载,历史上还形成过九江王崇祀与庙... 汉初名将英布曾被封为九江王,今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均有英布冢或祭祀英布的庙宇存在。然而相隔甚远的山西寿阳亦有英布信仰的飞地,现存庙宇多处,当地称之为九江王庙,在方志、碑刻及民间传说中均有记载,历史上还形成过九江王崇祀与庙会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有当地人传说英布为守护神、九江王与九江龙王名称混淆、寿县与寿阳地名讹误、各类大王崇祀的影响等。寿阳九江王崇祀体现了民间信仰从演化到认同的本地化改造过程,在此期间出现的英布神职转化、形象衍变以及民间信仰的延续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布 九江王 山西寿阳 民间信仰
下载PDF
清代乡村社庙认定与社神选择——以清代泽州府为中心 被引量:8
4
作者 姚春敏 杨康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0-180,共11页
一直以来,学界关于传统社会村落社庙与社神的研究基本呈现出纵向历时性较强,横向共时性弱,个案突出而区域整体研究颇少的状态。通过对山西泽州长期拉网式田野调查,以数千通碑刻为基础,试图以清代泽州府为样本来研究这一区域整体民间社... 一直以来,学界关于传统社会村落社庙与社神的研究基本呈现出纵向历时性较强,横向共时性弱,个案突出而区域整体研究颇少的状态。通过对山西泽州长期拉网式田野调查,以数千通碑刻为基础,试图以清代泽州府为样本来研究这一区域整体民间社庙和社神的特征。研究说明清代泽州府社庙普遍呈现出规模大、祀神全、功能独特和社之载体四个鲜明的特征。在社神的选择方面以玉皇等帝王神灵居多,表明儒家正统思想是主导其社神选择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本土化的神灵信仰传统、聚落权威的观点以及村落自然环境、国家政策变化等因素均对社神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社庙主神一旦确立,并非一成不变,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人格化的神灵逐渐取代五谷神及土地神等为主,帝王神灵逐渐取代区域性普通神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庙 春祈秋报 社神 土地神 帝王神灵
下载PDF
海外粤剧文物考述——以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所藏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姚春敏 孟梓良 《文化遗产》 CSSCI 2020年第4期11-22,共12页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既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又广泛流行于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区,成为华人华侨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之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保存有大量清末民初的粤剧文物,大部分为当时在北美的粤...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既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又广泛流行于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区,成为华人华侨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之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保存有大量清末民初的粤剧文物,大部分为当时在北美的粤剧戏班所存,可能是目前海外中国戏曲文物所藏最多的博物馆。这些戏曲文物大多为粤剧服装、面具、饰品、布景、乐器、兵器、旗帜、布告等,其中六双清末民初跷鞋的发现弥补了国内这一实体文物的不足。介绍与考述海外戏曲文物是对传统戏曲文化研究的有益补充。这些戏曲文物对于了解粤剧发展史,探索戏曲艺术的历史渊源,梳理华人在北美的戏剧演出情况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文物 粤剧 跷鞋 振华声
下载PDF
清代山西乡村社分制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姚春敏 赵振锋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7-77,共11页
社分制度是清代村社模仿国家税收制度自发形成的一种乡村经济制度,目前在山西、内蒙古和河南等地的清代碑刻中都发现了踪影。以清代山西为例,乡村社分制度的实质是以村落为空间单位,按照地亩等占有比例向村民征收钱粮和杂役,用以建设村... 社分制度是清代村社模仿国家税收制度自发形成的一种乡村经济制度,目前在山西、内蒙古和河南等地的清代碑刻中都发现了踪影。以清代山西为例,乡村社分制度的实质是以村落为空间单位,按照地亩等占有比例向村民征收钱粮和杂役,用以建设村落公共设施和举行神庙赛社的一种经济制度。经历明代的萌芽期,乡村社分制度在康熙朝形成,至乾隆朝臻于完善,它的发展变化与国家赋税改革息息相关。社分的具体实施在三晋各地虽略有差异,但主要是按照村落内的地亩征收,另辅有人丁、牲畜以及蚕丝产量等多种均摊方式。围绕着社分征收,村社形成了严密的保障制度。社分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清代山西乡村公共经济来源从依赖捐赠的无序状态进入有序、稳定的阶段,它是清代村社经济的合理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乡村 社分制度 村社 地亩
原文传递
姐妹神灵与女性神亲建构——以山右姐妹神祇为例
7
作者 姚春敏 丁雅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5-111,共7页
姐妹神灵属于成仙者为姊妹的女性神祇,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女性神灵集合。山右姐妹神信仰主要分布在山西南部和东南地区,以娥皇女英、冲惠冲淑二仙和岱眉三姐妹为代表。娥皇女英神庙集中在晋南临汾的羊獬、历山、万安一带,以接姑姑迎娘娘... 姐妹神灵属于成仙者为姊妹的女性神祇,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女性神灵集合。山右姐妹神信仰主要分布在山西南部和东南地区,以娥皇女英、冲惠冲淑二仙和岱眉三姐妹为代表。娥皇女英神庙集中在晋南临汾的羊獬、历山、万安一带,以接姑姑迎娘娘为主要民俗活动;冲惠冲淑是晋东南特有的地方神祇,在长治、晋城及邻近的河南省焦作、新乡等地极为流行,民俗活动以传说中二仙姥姥村唐王岭和其他亲戚村落搬迁二仙神像的“十转赛”为主;岱眉三姐妹是干姐妹,主要流布于黄河两岸的山西垣曲县与河南渑池县,是新时期民间传说中被嫁接的跨区域结拜姐妹神,信仰活动以岱眉回娘家的跨村落仪式为主。姐妹神庙以家族内部的平辈女性关系为主要表现特征,神亲联盟也以女性娘家亲属为中心。民间传说中这些姐妹神祇之间带有浓重的世俗姐妹特征,其信仰流变、扩散以及叠加的过程中均有女性群体强烈的影响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姐妹神灵 神亲建构 姐妹关系 跨村落交往
下载PDF
基于数据统计之下的宋代至民国山右民间首领称谓研究
8
作者 姚春敏 苗盼盼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22年第2期212-225,303-304,共16页
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使历史学研究变得多元化,随着地方史料的不断增加,以数据的计算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日趋增多。宋代至民国山右碑刻题记中出现了数量不菲的民间首领称谓,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宋金元时期的民间首领称谓... 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使历史学研究变得多元化,随着地方史料的不断增加,以数据的计算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日趋增多。宋代至民国山右碑刻题记中出现了数量不菲的民间首领称谓,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宋金元时期的民间首领称谓主要集中在政策引导下的“老人”和带有浓厚宗教意味的“维那”上。明清时期,山右民间首领称谓的区域性差别较为明显,南北各有不同,主要以纠首、社首为主,辅以渠长、经理等称呼,凸显出民间社会地方自治的多元化特征。民国初期依然延续清代社首、纠首、经理人等称谓,民国中后期,民间首领称谓呈现出高度的趋同性,以“经理人”和“村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右 村落首领称谓 基层自治 社首
原文传递
从技术到制度:18至20世纪男旦跷功兴废与社会变革
9
作者 姚春敏 孟梓良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71-178,共8页
跷功,作为男旦表演女性的辅助工具,经历从清代中期的风靡一时,到清末民初被推到了舆论巅峰,再到20世纪50年代被正式废除的曲折历程。男旦跷功这一原本属于技术文化层面的戏剧功法,在二百余年的时空发展历程中,其复杂性超过了其他戏曲道... 跷功,作为男旦表演女性的辅助工具,经历从清代中期的风靡一时,到清末民初被推到了舆论巅峰,再到20世纪50年代被正式废除的曲折历程。男旦跷功这一原本属于技术文化层面的戏剧功法,在二百余年的时空发展历程中,其复杂性超过了其他戏曲道具,为我们从新文化史视角来反观大时代变迁对文化的影响,探索社会变革风潮如何起于青萍之末,时代的大背景又如何一步一步地影响到了技术和工具的变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清末民初以来巨大的社会变革致使男旦跷功这个曾经的戏班法宝,走到了技术性失语和审美鄙弃的双重窘界,最终在新中国文化变革的浪潮中被正式废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史 男旦 跷功 戏曲改革 社会变革
原文传递
唐代政策干预下的河东“两池”盐业发展分析
10
作者 赵晓峰 姚春敏 姚天强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共8页
河东"两池"是唐代重要的池盐生产之地。唐代不同时期所涉及的盐业政策包括民屯官营、畦户承租、盐铁察院、编户生产、立庙祭祀、跨界销售、利属度支、催促检稽等。通过分析这些政策在河东"两池"落实情况,探求唐代... 河东"两池"是唐代重要的池盐生产之地。唐代不同时期所涉及的盐业政策包括民屯官营、畦户承租、盐铁察院、编户生产、立庙祭祀、跨界销售、利属度支、催促检稽等。通过分析这些政策在河东"两池"落实情况,探求唐代政策在不同时期对河东"两池"盐业发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河东“两池” 盐业政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