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4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师范大学本地生源的地区分布及差异——以男女比例为例
1
作者 孟璐 贾文毓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S1期144-146,共3页
本地生源指生源地为本地的,且本地院校的毕业生到本地学校就读的学生.以山西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法分类法、GIS技术方法,从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两方面入手,对2003年-2012年山西省考生男女比例与山西师范大学本地生源男女比例进... 本地生源指生源地为本地的,且本地院校的毕业生到本地学校就读的学生.以山西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法分类法、GIS技术方法,从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两方面入手,对2003年-2012年山西省考生男女比例与山西师范大学本地生源男女比例进行对比归纳分析,揭示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男女比例 本地生源 山西师范大学
下载PDF
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罗慧芬 《高师理科学刊》 2018年第5期108-110,共3页
针对计量地理学教学实践过程和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方式、实践环节到考核方式对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突出应用实践.充分利用专业软件,提高定量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针对计量地理学教学实践过程和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方式、实践环节到考核方式对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突出应用实践.充分利用专业软件,提高定量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从而实现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地理学 教学改革 应用能力
下载PDF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3
作者 李媛媛 张杏梅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3-91,共9页
为深入探究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情况,以山西省为研究区,基于2005年—2020年的山西省及各地市的社会经济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法、相对发展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 为深入探究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情况,以山西省为研究区,基于2005年—2020年的山西省及各地市的社会经济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法、相对发展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出山西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整体耦合协调等级由濒临失调发展为良好协调.而现阶段各地市仍以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为主,离良好协调有一定差距.从时间尺度来看,山西省各地市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从空间特征来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向均衡方向发展,耦合协调等级空间分异现象明显,大体呈现“中间高,四周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产业结构 协调发展 山西省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中部山地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及归因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胡炜霞 耿梦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山地旅游对于人们增强体魄、生活幸福作用显著,是推动旅游业复苏、高质量发展的强心剂。在黄河流域中部山地旅游中,山西因其丰富的山地资源优势地位举足轻重。以山西省75个A级及以上山地景区(以下简称A及以上)为研究对象,采用洛伦兹曲... 山地旅游对于人们增强体魄、生活幸福作用显著,是推动旅游业复苏、高质量发展的强心剂。在黄河流域中部山地旅游中,山西因其丰富的山地资源优势地位举足轻重。以山西省75个A级及以上山地景区(以下简称A及以上)为研究对象,采用洛伦兹曲线、核密度分析、冷热点等空间可视化方法,分析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并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进行归因探究。研究发现:①景区呈现不均衡凝聚型分布态势,基本形成开口朝西的倒C型格局。可与紧邻的陕、豫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区域联动和链接功能。②景区分布具有明显空间自相关性,冷点地区主要分布于晋北,其余表现并不明显。③景区空间分布的四个成因存在明显异质性,50.18%区域资源联动水平与景区数量呈负相关,29.86%区域支撑保障水平与景区数量呈负相关,27.53%区域的交通条件和收入水平与景区数量呈负相关。需提高黄河流域中部经济收入,并将优势山地景区串点成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景区 黄河流域 山西省 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董洁芳 张仲伍 李剑锋 《运城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7-25,共9页
以山西省1325处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重心模型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深入探讨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文保单位在各历史时期分布的数量、类型差异明显。宋元... 以山西省1325处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重心模型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深入探讨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文保单位在各历史时期分布的数量、类型差异明显。宋元时期数量最多,秦汉时期最少;古建筑数量最多,石窟寺及石刻和其他类型最少。2)从空间分布来看,文保单位呈现显著集聚的特征,不同类型文保单位集聚程度存在差异。不同历史时期,山西省文保单位核密度区不断变化。3)标准差椭圆显示,文保单位呈现出“西南-东北”方向分布格局,秦汉时期方向性最为明显。重心偏移轨迹呈现出“西南-东北-东南”往复移动以及“晋南-晋中-晋东南”交替变化的特征。4)人口、高程、历史名人、降水、坡度、GDP等因素对文保单位空间分异的解释力较大。而河网密度、气温和城镇化率等因素解释力较弱。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交互作用对文保单位空间分异具有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保护单位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山西省
下载PDF
山西省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胡红艳 郑宇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3期88-92,共5页
区域文化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不同个性特质、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精华部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地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地域文化一方面为地... 区域文化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不同个性特质、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精华部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地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地域文化一方面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通过分析山西省不同地域环境特点,总结出环境对地域文化多方面的影响,对各地区社会发展制定发展战略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环境 地域文化 山西省
下载PDF
山西省乡镇地名与地理环境要素 被引量:2
7
作者 闫玉鑫 贾文毓 《绿色科技》 2017年第16期151-153,共3页
指出了地名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用以区别个体地物的语言符号。地名具有民族性、地理性、相对稳定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以山西省1892个乡镇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类、... 指出了地名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用以区别个体地物的语言符号。地名具有民族性、地理性、相对稳定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以山西省1892个乡镇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类、综合分析等方法,对乡镇地名进行了分类处理并且分析了其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山西省乡镇地名与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环境要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地名名称特征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山西省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促进山西省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镇地名 地理环境要素 山西省
下载PDF
基于地理学角度的风水科学性探究
8
作者 王鹏成 郑国璋 葛鑫鑫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212-215,318,共5页
在梳理前人基于地理学角度的风水研究的背景下,对风水学中科学实用的部分进行透视,挖掘出风水中科学实用的一面。指出风水活动在实际择址中需要考虑的地形、地势、水文、土壤等基本的地理因素以及风水择址在实际操作中所体现出的地理学... 在梳理前人基于地理学角度的风水研究的背景下,对风水学中科学实用的部分进行透视,挖掘出风水中科学实用的一面。指出风水活动在实际择址中需要考虑的地形、地势、水文、土壤等基本的地理因素以及风水择址在实际操作中所体现出的地理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的人地关系理念对缓解当前人地关系紧张甚至失衡的局面具有切实的意义。采用SWOT分析法对风水发展进行简单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水 地理学 人地关系 风水科学性
下载PDF
山西省临猗县自然村名与地理环境要素
9
作者 燕鑫 贾文毓 《城市地理》 2017年第4X期65-66,共2页
采用了统计法、归纳法、表格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山西省临猗县自然村名的命名与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探究了其中形成的原因,总结出自然村名的命名受姓氏因素影响最大。并且通过对临猗县自然村名的研究,有利于让人们更好的认识和了解... 采用了统计法、归纳法、表格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山西省临猗县自然村名的命名与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探究了其中形成的原因,总结出自然村名的命名受姓氏因素影响最大。并且通过对临猗县自然村名的研究,有利于让人们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地理环境要素对临猗县自然村名的影响,加深人们对临猗县自然村命名方式的了解,这为以后临猗县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村名 临猗县 语源类型 地理环境要素
下载PDF
山西省安泽县自然村名与地理环境要素
10
作者 郭彦君 贾文毓 《城市地理》 2017年第4X期63-64,共2页
地名是人们依据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的地理实体所赋予的专有名称。它的出现和发展与当地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本文以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1165个自然村名为研究对象,采用... 地名是人们依据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的地理实体所赋予的专有名称。它的出现和发展与当地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本文以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1165个自然村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分类法、统计法、综合分析法等地理学研究方法对村名进行调查归纳、分析研究。从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其他要素三个方面分类阐述,探究安泽县自然村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这有助于继承和发扬安泽地名文化,也为区域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泽县 自然村名 地理环境要素
下载PDF
基于地理标记照片的山西省游客空间格局及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芦学良 《地理科学研究》 2017年第4期223-229,共7页
本文立足于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利用flickr图片分享网站与去哪网、马蜂窝、携程网站中共享的含地理位置的照片信息和信息文本,结合百度地图拾取系统作为数据源,采集了2008年至2017年中2000张照片中筛选的403张照片。并运用GIS10.3中... 本文立足于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利用flickr图片分享网站与去哪网、马蜂窝、携程网站中共享的含地理位置的照片信息和信息文本,结合百度地图拾取系统作为数据源,采集了2008年至2017年中2000张照片中筛选的403张照片。并运用GIS10.3中空间分析法作为主要方法进行可视化表达。绘制了山西省游客空间分布的相关图件,分析表明山西省游客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三个明显特征:第一,山西省游客主要集聚在山西中部北部,空间形态上呈现集中于太行山、吕梁山之间的纵贯全山西省中部的盆地地区。东、中、西三大纵列地形带,游客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第二,呈现沿交通线与知名景区的重叠区域是游客分布的重心区。第三,山西省游客空间过度集中于太原市、大同市、忻州市、晋中市为依托的周边地区,并刨析影响游客分布格局的因素。研究结果还表明临汾市、运城市不是游客空间分布重心,并分析导致该布局的原因提出对应旅游营销策略解决这一问题,对整体上完善山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空间格局特征 地理标记照片
下载PDF
黄河中游地区传统村落与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错位与影响因素——以山西省为例
12
作者 吴雪玲 杨光 +1 位作者 张继飞 张帅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93-1702,共10页
采用不平衡指数、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手段,对山西省传统村落和乡村旅游重点(示范)村的空间特征进行定量分析与刻画,揭示二者的空间错位关系并探讨其主导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较不均衡... 采用不平衡指数、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手段,对山西省传统村落和乡村旅游重点(示范)村的空间特征进行定量分析与刻画,揭示二者的空间错位关系并探讨其主导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较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于晋东南和晋中地区;乡村旅游重点(示范)村的空间分布则相对均匀,不平衡程度较低。(2)从地级市和县区角度看,山西省传统村落与乡村旅游重点(示范)村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错位特征和区域差异,尤以晋城市及其所属辖区县最为典型。(3)多种因素共同造就了传统村落与乡村旅游重点(示范)村的空间错位格局: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是内在因素,区域经济为基础动力,人口、就业及交通条件是外在因素,政策环境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乡村旅游 空间错位 地理探测器 黄河中游地区 山西省
下载PDF
山西省垣曲县自然村名与地理环境因素
13
作者 成思羽 贾文毓 《城市地理》 2017年第10X期78-78,共1页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产物,被赋予深刻内涵。本文以垣曲县1319个自然村名为研究对象,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个角度出发,采用统计法、分类法、归纳法、图表法、文献法[1],对垣曲县自然村名的语源类型进行分析,揭示出...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产物,被赋予深刻内涵。本文以垣曲县1319个自然村名为研究对象,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个角度出发,采用统计法、分类法、归纳法、图表法、文献法[1],对垣曲县自然村名的语源类型进行分析,揭示出各自然村名镜之镜像,即垣曲县自然村名与自然因素及人文因素两方面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村名 语源类型 自然特征 人文特征
下载PDF
山西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4
作者 韩丽荣 胡炜霞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2期81-87,共7页
自然保护地不仅是发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载体,也是实现自然科学和文化教育的重要窗口.为山西省整合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利用和优化自然保护地品质提供借鉴,提升山西省对自然保护地旅游利用的重视程度.以山西省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 自然保护地不仅是发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载体,也是实现自然科学和文化教育的重要窗口.为山西省整合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利用和优化自然保护地品质提供借鉴,提升山西省对自然保护地旅游利用的重视程度.以山西省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6类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探测其影响因子,揭示山西省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各市级以及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数量分布不均;(2)自然保护地空间呈集聚分布,形成了以大同中部、吕梁山中段、晋中、临汾和长治三市交界区、阳泉和晋中交界区、长治东部为主的五个高密度区域;(3)农作物播种面积、乡村人口、第一产业占总产比值等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山西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自然保护地 空间特征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GIS的山西临汾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何雪宁 张仲伍 +2 位作者 孙九林 魏凯艳 赵雪倩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02-109,共8页
为保护和发展临汾市传统村落,将临汾市47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应用ArcGIS10.2,对临汾市47处传统村落运用核密度估计、地理集中指数、最邻近距离等空间分析方法以及对河流、铁路进行缓冲区分析,对山西临汾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 为保护和发展临汾市传统村落,将临汾市47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应用ArcGIS10.2,对临汾市47处传统村落运用核密度估计、地理集中指数、最邻近距离等空间分析方法以及对河流、铁路进行缓冲区分析,对山西临汾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临汾市传统村落分布趋于聚集型,传统村落密度最高区域分布于临汾市的北部、西南部以及东南部,南多北少,南部村落呈条带状分布.其中翼城县分布最为集中.传统村落在各个县区分布比较集中,且在地形起伏较小、水系发达的阳坡地区分布较多.另外传统村落的形成阶段大多数为先秦时期.同时,传统村落分布在人口较多,经济水平较低、交通相对不便利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临汾市 传统村落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碳源和碳汇情景预测的山西省碳中和实现路径研究
16
作者 李曼 张艳芳 +2 位作者 刘焕才 韩丽 史书琦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4-32,共9页
山西省作为中国主要能源输出地区之一,减排压力巨大。系统分析山西省“双碳”目标的实现时间节点及相应减排途径,可为山西省碳中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基于相关基础研究数据,利用长期能源替代规划模型(LEAP)和CA-Markov,设定三种未... 山西省作为中国主要能源输出地区之一,减排压力巨大。系统分析山西省“双碳”目标的实现时间节点及相应减排途径,可为山西省碳中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基于相关基础研究数据,利用长期能源替代规划模型(LEAP)和CA-Markov,设定三种未来发展情景:基准情景、政策情景和碳中和情景,模拟2020—2060年山西省“双碳”目标实现情况。研究表明:(1)2000—2020年山西省CO_(2)排放量与总能耗均总体呈增长趋势;(2)经济产出促进CO_(2)排放,能源强度则对CO_(2)排放有明显抑制作用,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强度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方式。(3)山西省将分别于2040年(基准情景)、2030年(政策情景)和2025年(碳中和情景)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三种情景均在不同程度达到“碳低峰”,但仅碳中和情景可实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碳源 碳汇 碳中和 情景模拟
原文传递
山西省旅游型乡村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7
作者 崔正 冯文勇 +2 位作者 樊童生 阮诗赟 吴觉妹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43-52,共10页
旅游型乡村作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示范,其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合理布局乡村旅游资源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山西省466个旅游型乡村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1)在空间分布上,山西省旅游型乡村... 旅游型乡村作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示范,其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合理布局乡村旅游资源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山西省466个旅游型乡村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1)在空间分布上,山西省旅游型乡村整体呈集聚型空间分布,形成两个集中片区和3个次集中区,旅游型乡村数量南多北少,南北差异明显;2)在影响因素上,地形和交通对旅游型乡村的分布影响最大,旅游型乡村主要分布在地势平缓且距公路和河流较近的地区;3)旅游型乡村的空间格局成因复杂,人文环境、历史文化、风水理念等方面亦深刻影响着旅游型乡村的空间格局。对山西省旅游型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进行系统地分析,有助于为乡村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并丰富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相关理论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型乡村 空间分布 地理探测器 山西省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特色农业协调发展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18
作者 晋鹏飞 《智慧农业导刊》 2023年第15期90-94,共5页
新时代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是我国进行“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标准农田建设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决定着饭碗能否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特色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建设农业强国... 新时代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是我国进行“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标准农田建设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决定着饭碗能否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特色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手段。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用地上的重合和相对。该文以山西省为例,通过分析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研究得出协调二者关系的对策: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的综合性规划;细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利用优等区高效益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兼顾特色农业的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严格管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同时开拓特色农业发展区域;评估重合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二者的综合效益,通过“占补平衡”协调用地矛盾;融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拓展高标准农田的新功能带动特色农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特色农业 乡村振兴 农业强国 山西省
下载PDF
山西省高速铁路发展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赵婧婧 李青霞 张仲伍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4期90-101,共12页
以山西省石太高铁、大西高铁沿线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4年和2019年经济社会数据,对比分析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城市加权平均旅游时间以及经济联系强度的变化;采用“有无对比”法,研究高铁开通对山西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 以山西省石太高铁、大西高铁沿线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4年和2019年经济社会数据,对比分析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城市加权平均旅游时间以及经济联系强度的变化;采用“有无对比”法,研究高铁开通对山西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山西省高铁线路的建设与发展,提高了沿线城市的可达性,加权旅行时间提高了20%-70%,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变化在70%-97%之间,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得到加强;高铁开通后促进沿线城市经济发展,各市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高铁对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时空收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高速铁路 经济 产业结构
下载PDF
杜能区位论与山西有机肥发展
20
作者 张仲伍 张盼蓉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23-128,共6页
运用杜能区位论理论和入户访谈方法,分析了山西化肥和有机肥使用空间规律和原因.研究表明:(1)有机肥在平川地区使用比重低,平川地区主要以化肥为主,主要原因是化肥促进传统农作物产量,以获得最大利润;(2)有机肥在山区使用比例较高.在山... 运用杜能区位论理论和入户访谈方法,分析了山西化肥和有机肥使用空间规律和原因.研究表明:(1)有机肥在平川地区使用比重低,平川地区主要以化肥为主,主要原因是化肥促进传统农作物产量,以获得最大利润;(2)有机肥在山区使用比例较高.在山区,农民以利润较高的果园和菜园,通过施用有机肥改善产品品质、提高单价和销量,从而增加利润;(3)提出山西发展有机肥的路径.政府扶持,增加有机肥产品价格和加强有机肥质量管控.科学布局有机肥生产厂家,降低运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能区位论 利润 有机肥料 山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