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医学大数据智能分析
1
作者 贺志文 张清泉 +4 位作者 刘青梅 师高翔 王琳 于琦 田志强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4期264-269,共6页
随着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口腔医学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更加广泛。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已逐步运用于口腔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辅助诊断系统、风险预测的预警等。在口腔医学中人工智能的子领域分支深度学习和卷积神经网... 随着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口腔医学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更加广泛。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已逐步运用于口腔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辅助诊断系统、风险预测的预警等。在口腔医学中人工智能的子领域分支深度学习和卷积神经网络已经得到初步应用并获得较好的效果。本文综述了口腔大数据智能分析应用的相关进展。深入了解数据库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在口腔医学应用的现状和前景,并简要介绍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分析为推动智慧口腔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大数据智能分析的不断优化和改进也将进一步促进口腔医学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医学 大数据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下载PDF
问题导向法联合场景模拟应急演练在口腔门诊护士培养应急能力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陈美燕 王丽 杨艳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7期1221-1222,共2页
口腔健康日益受到重视。口腔门诊日接诊患者也日益增多,其中病患年龄幅度跨度大,其中尤以幼儿老年人患病居多。在口腔治疗中存在医疗紧急情况隐患。口腔门诊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应急知识及能力,遇到突发事件,大多会出现恐慌,错失紧急... 口腔健康日益受到重视。口腔门诊日接诊患者也日益增多,其中病患年龄幅度跨度大,其中尤以幼儿老年人患病居多。在口腔治疗中存在医疗紧急情况隐患。口腔门诊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应急知识及能力,遇到突发事件,大多会出现恐慌,错失紧急处理时机[1]。如何在短暂的诊疗时间,保障患者安全,口腔门诊护士在诊疗过程中识别病人风险并配合医生应急处理尤为重要。因此,将以问题为导向法结合诊室场景模拟进行各项目应急演练,培养护士的应急急救能力及临床综合能力,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演练 以问题为导向 临床综合能力 口腔治疗 急救能力 口腔门诊 诊疗时间 场景模拟
下载PDF
选择性剪接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武晓芬 孙睿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22年第6期623-627,共5页
选择性剪接是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步骤,它的异常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本文系统阐述了口腔鳞状细胞癌中选择性剪接的调控、具体事件及预后模型的开发,为探索口腔鳞状细胞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选择性剪接 不均一核糖核蛋白 SR蛋白
下载PDF
对口腔黏膜无痕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樊玉玲 刘青梅 +1 位作者 刘思浩 程琳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3期188-192,共5页
与皮肤创口瘢痕愈合不同,口腔创口可无痕修复。与皮肤创口愈合不同,口腔创口愈合拥有像胎儿皮肤一样的无痕愈合能力,而口腔创口愈合模式相对于胎儿皮肤愈合即存在共性也存在其特异性,在创口愈合过程中二者表现出相似的愈合特点,如:TGF-... 与皮肤创口瘢痕愈合不同,口腔创口可无痕修复。与皮肤创口愈合不同,口腔创口愈合拥有像胎儿皮肤一样的无痕愈合能力,而口腔创口愈合模式相对于胎儿皮肤愈合即存在共性也存在其特异性,在创口愈合过程中二者表现出相似的愈合特点,如:TGF-β3的高表达及低炎性反应;当然,口腔创口的愈合模式存在其特异性,因为口腔独有的唾液环境使二者的无痕愈合机制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难免会出现差异,因此关于口腔创口独特的愈合机制的研究显得格外的重要。口腔无痕修复的能力归因于其独有的特异性,而在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层面上对其独特的愈合机制进行差异性研究,可为抑制皮肤瘢痕甚至创伤再生的创新性治疗的探索提供一个新方向。如今,关于口腔抗瘢痕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这为皮肤瘢痕的治愈提供了一线曙光。本文对与口腔创口无痕愈合相关的因素进行总结,并对其愈合机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以期尽可能揭示口腔创口无痕修复的奥秘,为皮肤瘢痕治愈提供更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 无痕修复 机制
下载PDF
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成年病人不同颌位动态咬合特征及差异
5
作者 张春香 金晶 +5 位作者 智铖 王静 于晓彤 姜怡林 陈子怡 张淋坤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62-166,共5页
目的利用T-scan数字化电子咬合分析系统来记载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e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病人在进行动态咬合时的接触,并分析当下颌由不同颌位起始开始运动时的咬合特征以及时间特点,以此来探究下颌运动时的咬合特征及其与TM... 目的利用T-scan数字化电子咬合分析系统来记载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e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病人在进行动态咬合时的接触,并分析当下颌由不同颌位起始开始运动时的咬合特征以及时间特点,以此来探究下颌运动时的咬合特征及其与TM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0例18~30岁成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DC/TMD诊断标准将其分为对照组(n=17)和TMD组(n=23)。通过T-scan分别记录受试者由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和参考位置(reference position,RP)起始的咬合过程,记录下颌运动时间指标以及ICP最大咬合时测量指标。结果TMD组由RP开始下颌运动的时间较由ICP开始的时间长,并且左侧方咬合分离时间、右侧方咬合分离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TMD组在由RP起始运动时,左右两侧的侧方咬合分离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下颌由牙尖交错位开始运动时,前伸咬合分离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TMD组的左右侧力值比差值、COF横向偏移量以及COF平均偏移距离均较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成年病人存在TMD时,由RP和ICP起始的下颌运动均会存在时间差异。另外,伴TMD成年病人在咬合时,相较于那些无TMD症状的病人,左右侧的咬合力分布会更加不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颞下颌关节 牙尖交错位 参考位置
下载PDF
内窥镜经鼻颅底岩尖部手术引发颈内动脉损伤的高风险因素、处理及预防措施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建森 延泽宁 孙睿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9期103-106,共4页
颅底岩尖部解剖结构复杂,相比传统岩尖部开放手术入路,内窥镜经鼻颅底岩尖部手术更能安全有效的治疗颅底岩尖部胆固醇肉芽肿、软骨肉瘤、脊索瘤、神经鞘瘤以及生长或转移至该区域的其他恶性肿瘤等疾病,但其引起的颈内动脉损伤仍有发生... 颅底岩尖部解剖结构复杂,相比传统岩尖部开放手术入路,内窥镜经鼻颅底岩尖部手术更能安全有效的治疗颅底岩尖部胆固醇肉芽肿、软骨肉瘤、脊索瘤、神经鞘瘤以及生长或转移至该区域的其他恶性肿瘤等疾病,但其引起的颈内动脉损伤仍有发生。内窥镜经鼻颅底岩尖部手术引发颈内动脉损伤的高风险因素较多,包括颅底岩尖部的解剖因素和病变因素、仪器设备因素、术者相关手术经验与个人健康状况等。一旦发生颈内动脉损伤,应进行紧急止血和后续治疗,其中近端控制、保持手术视野清晰以及隔离出血部位是紧急止血的关键步骤,这些措施使受伤部位能够精确定位和可视化。最有效的后续治疗方法是动脉内覆膜支架植入技术,既可达到颈内动脉彻底止血的效果,又可避免发生脑部和眼部缺血并发症。重视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准确定位相关解剖标志点、合理运用3D视觉与打印、多模态神经导航、机器人辅助技术、建设优秀手术团队等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内窥镜经鼻颅底岩尖部手术引发颈内动脉损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损伤 颈内动脉损伤 手术并发症 手术入路 经鼻颅底岩尖部入路 内窥镜手术 颅底岩尖部解剖
下载PDF
正畸联合种植改良法治疗成人伴有下颌第一磨牙缺失错[牙合]畸形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明源 刘青梅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19期80-83,共4页
目的研究正畸联合种植改良法治疗伴有下颌第一磨牙缺失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山西省人民医院口腔门诊2015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伴有下颌第一磨牙缺失错牙合畸形成人病例60例,分为两组:A组(改良组n=30),B组(常规组n=... 目的研究正畸联合种植改良法治疗伴有下颌第一磨牙缺失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山西省人民医院口腔门诊2015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伴有下颌第一磨牙缺失错牙合畸形成人病例60例,分为两组:A组(改良组n=30),B组(常规组n=30)。A组在正畸末期完成了种植修复然后精细调整结束并保持;B组在正畸结束后进行种植修复并保持。比较A、B两组间的疗程、咀嚼效率和咀嚼功能。结果两组疗程比较,A组(651.47±75.50)d,B组(779.80±73.9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咀嚼效率比较,A组(92.020±2.800)%,B组(90.010±2.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咀嚼功能比较,A组(20.633±1.991)分,B组(19.200±2.5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方面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正畸联合种植改良法治疗伴有下颌第一磨牙缺失错牙合畸形的成人患者,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在临床上有一定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列缺损 错[牙合]畸形 正畸 种植牙 咀嚼效率
下载PDF
激光蚀刻牙体组织在直接粘接技术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敏 张宽收 刘青梅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3期292-296,共5页
随着大众对美学需求的提高及现代口腔治疗“微创”理念的推行,牙体粘接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牙体粘接修复中,激光蚀刻牙体组织形成的粘接面能否替代传统酸蚀的效果,关于两种方法的比较,国内外有相关研究但尚无统一定论。本文就国内外... 随着大众对美学需求的提高及现代口腔治疗“微创”理念的推行,牙体粘接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牙体粘接修复中,激光蚀刻牙体组织形成的粘接面能否替代传统酸蚀的效果,关于两种方法的比较,国内外有相关研究但尚无统一定论。本文就国内外文献中不同激光在不同参数时蚀刻牙体组织后的粘接性能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蚀刻 酸蚀刻 牙体组织 粘接技术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PLGA对牙周组织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程珏 庄润涛 +2 位作者 刘志荣 辛鹏飞 李国宝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1年第3期151-156,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复合PLGA膜支架对牙周组织再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比格犬BMSCs,CCK8检测BMSCs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s细胞纯度;溶剂浇铸法制备PLGA膜...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复合PLGA膜支架对牙周组织再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比格犬BMSCs,CCK8检测BMSCs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s细胞纯度;溶剂浇铸法制备PLGA膜,检测PLGA膜的吸水率和溶解率;分别对培养皿单层培养的BMSCs和BMSCs复合PLGA膜培养的细胞行成骨诱导分化,茜素红和ALP染色检测成骨细胞分化率,WB检测细胞Col1、Runx2、osterix蛋白表达;手术制备比格犬牙周组织缺损模型,分别以生理盐水注射组、BMSCs注射组、PLGA膜移植组和BMSCs复合PLGA膜移植组治疗,以无缺损牙作为对照组。结果BMSCs复合PLGA膜培养的细胞增殖水平和成骨诱导分化率显著高于单层培养的BMSCs(P<0.01);BMSCs复合PLGA膜组可促进比格犬牙周组织再生,效果优于其他组。结论PLGA膜可为BMSCs提供良好的微环境,促进细胞增殖,提高细胞成骨分化水平,BMSCs复合PLGA膜可以促进牙周组织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PLGA膜 牙周组织再生
下载PDF
上颌第三磨牙自体牙移植的影像学研究
10
作者 郭芮 刘青梅 《贵州医药》 CAS 2021年第4期637-638,F0003,共3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上颌第三磨牙牙根形态及根管系统解剖的特点。方法选339例上颌第三磨牙的CBCT资料,统计分析牙根数及根管系统解剖形态。结果339例上颌第三磨牙含融合根159例(46.9%),双根105例(31.0%),三根型73例(21.5%)。按V...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上颌第三磨牙牙根形态及根管系统解剖的特点。方法选339例上颌第三磨牙的CBCT资料,统计分析牙根数及根管系统解剖形态。结果339例上颌第三磨牙含融合根159例(46.9%),双根105例(31.0%),三根型73例(21.5%)。按Vertucci分类法,融合根中Ⅰ型最多占55.9%,双根的颊根、腭根中Ⅰ型分别占47.6%、70.9%,三根的近中根、远中根、腭根中Ⅰ型分别占69.9%、95.9%、98.6%,四根的各根均为Ⅰ型。结论上颌第三磨牙牙根形态及根管系统多样,但根以融合根及根管以Ⅰ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第三磨牙 自体牙移植 牙根形态 根管系统 CBCT
下载PDF
团队积极心理干预对护士遭受生活事件冲击后心理状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晓华 赵晓霞 +3 位作者 景彩丽 张林 魏俊妮 任雪飞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年第23期3092-3096,共5页
目的:探讨团队积极心理干预对护士遭受生活事件冲击后心理状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于2020年9月—2021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山西省人民医院曾遭受生活事件冲击的84名护士,按照入组时间先后分为试验组(n=42)和对照组(n=42)。对... 目的:探讨团队积极心理干预对护士遭受生活事件冲击后心理状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于2020年9月—2021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山西省人民医院曾遭受生活事件冲击的84名护士,按照入组时间先后分为试验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护士未给予外界干预措施,而试验组则采用团队积极心理干预。干预6周后采用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两组护士的心理弹性水平、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应对方式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护士的坚韧、力量、乐观各维度评分及心理弹性量表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士的SCL-90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士的积极应对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队积极心理干预能够提升遭受生活事件冲击护士的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能促使其采用积极应对的方式面对问题,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团队积极心理干预 遭受生活事件冲击 心理状态 应对方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