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藜麦皂苷分离与纯化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周学永 牛艳 +3 位作者 杨利艳 魏作富 张丽红 吴宝美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83,共7页
藜麦皂苷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理和药理活性的五环三萜化合物,由于种类繁多、极性跨度较大,采用常规的纯化分离手段不仅工作量大,且容易造成部分稀有皂苷的遗漏。关于纯化藜麦皂苷的方法,国内外已有部分实验研究,但我国引种藜麦时间较短,相... 藜麦皂苷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理和药理活性的五环三萜化合物,由于种类繁多、极性跨度较大,采用常规的纯化分离手段不仅工作量大,且容易造成部分稀有皂苷的遗漏。关于纯化藜麦皂苷的方法,国内外已有部分实验研究,但我国引种藜麦时间较短,相关积累仍较薄弱。为更好地梳理并推动藜麦皂苷分离与纯化技术的相关研究,总结国内外纯化藜麦皂苷的方法、解析技术要点(如正丁醇萃取、大孔树脂吸附、C18色谱柱纯化、HPLC系统纯化、泡沫收集纯化和超滤浓缩纯化等),介绍藜麦总皂苷中单体皂苷的分离方法、展望生物活性导向分离皂苷单体具有重要意义,为藜麦皂苷分离纯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总皂苷 单体皂苷 纯化 分离
下载PDF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植物乳杆菌YP36细菌素的抑菌机制研究
2
作者 王婷 来欢欢 +2 位作者 赵微 崔美林 张秀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4,共7页
为深入了解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YP36细菌素的抑菌机理,该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联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细菌素处理前后植物乳杆菌SL32-2差异表达蛋白进行鉴定,并对差异蛋白进行代谢功能分... 为深入了解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YP36细菌素的抑菌机理,该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联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细菌素处理前后植物乳杆菌SL32-2差异表达蛋白进行鉴定,并对差异蛋白进行代谢功能分析。结果表明,细菌素处理前后植物乳杆菌SL32-2发酵液中鉴定到的蛋白分别为1999个、2005个,显著上调和下调的蛋白质分别有15个和59个,另外有26个蛋白消失,33个蛋白诱导表达。所鉴定蛋白质中酶占比最大,其次为转运蛋白。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表明,显著性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条目共99条,主要集中在肽聚糖分解代谢和细胞壁大分子分解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以及嘧啶核苷酸代谢和生物合成等方面。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蛋白共涉及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途径、辅因子生物合成途径和嘧啶代谢途径等53条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素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蛋白质组学 抑菌机制 代谢功能分析
下载PDF
多节点生物防治山药茎基腐病施肥方案探究
3
作者 王晓民 赵树楠 +4 位作者 宗佳蓓 张英杰 刘燕燕 武才女 张杰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9,共9页
为探究多节点生物防治山药茎基腐病的高产优质施肥方案,以山西太谷山药为试验材料,单施化肥为对照(CK),研究不同生物有机肥用量与化肥配施、液体微生物菌剂蘸根和冲施对山药出苗率、生长指标、茎基腐病病情指数、产量、品质、经济效益... 为探究多节点生物防治山药茎基腐病的高产优质施肥方案,以山西太谷山药为试验材料,单施化肥为对照(CK),研究不同生物有机肥用量与化肥配施、液体微生物菌剂蘸根和冲施对山药出苗率、生长指标、茎基腐病病情指数、产量、品质、经济效益以及土壤微生物丰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T_(2)处理山药出苗率较CK提高0.26百分点;多糖含量、黏附性和蛋白质含量较CK分别增加0.24百分点、14.81%和2.39百分点;茎基腐病病情指数最低,防效为46.42%;产量、产值、利润分别较CK提高38.68%、42.53%和55.16%;根际土壤茎基腐病致病菌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最低,较CK降低3.98百分点。因此,在移栽前使用液体微生物菌剂浸泡种薯,基肥采用复合肥和30000 kg·hm^(-2)生物有机肥配施,在追肥期交替追施复合肥和液体微生物菌剂,是有效防治山药茎基腐病的高产优质施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生物有机肥 微生物菌剂 茎基腐病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利用分子对接分析橙色嗜热子囊菌QH-1酯酶的酯化特性
4
作者 鲁彤 赵微 +2 位作者 崔美林 王佳丽 张秀红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1,共7页
为探明橙色嗜热子囊菌(Thermoascus aurantiacus)的酯化特性,通过测定酯酶活力从6株橙色嗜热子囊菌菌株(编号为QH-1~QH-4,FH-5~FH-7)中筛选高产酯酶菌株,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采用在线软件对其酯酶进行理化性质预测、同源建模、酯酶模... 为探明橙色嗜热子囊菌(Thermoascus aurantiacus)的酯化特性,通过测定酯酶活力从6株橙色嗜热子囊菌菌株(编号为QH-1~QH-4,FH-5~FH-7)中筛选高产酯酶菌株,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采用在线软件对其酯酶进行理化性质预测、同源建模、酯酶模型与脂肪酸分子对接及作用力分析,同时采用不同脂肪酸作为底物进行酯化验证实验,研究其底物特异性。结果表明,橙色嗜热子囊菌QH-1的酯酶活力最高(16.10 U/g),其基因组编码12个酯酶,其中6个酯酶分子结构比较稳定,对其进行同源建模。其中,酯酶scaffold198.t7、scaffold 360.t9和scaffold 64.t20构建模型可信度较高,Ramachandran Plot允许区的氨基酸均>90%,全球模型质量评估(GMQE)值接近1。这3个酯酶分子与常见脂肪酸分子对接时,其自由能均为负值,说明橙色嗜热子囊菌QH-1能将乙醇与脂肪酸合成相应的乙酯,酯酶底物专一性低。将橙色嗜热子囊菌QH-1固体培养物与不同脂肪酸酯化进行验证反应时均检测到了相应的乙酯,当底物为辛酸时,酯化力最高(152 mg/50 g·7 d)。将3个酯酶分子与不同脂肪酸分子对接时,酯酶scaffold 64.t20与辛酸结合时自由能最低,推测其是橙色嗜热子囊菌QH-1主要的酯酶,其与底物结合的作用力主要有疏水作用力、氢键和盐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色嗜热子囊菌 酯酶 同源建模 分子对接 酯化反应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堆积发酵过程中真菌的结构及其来源分析
5
作者 张红霞 徐岩 杜海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42-49,共8页
堆积发酵是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中最难掌握的关键环节,该过程是环境微生物参与白酒发酵的“窗口”。真菌群落被认为是酱香型白酒糖化及产酒的主要贡献者,该研究旨在揭示堆积发酵过程中真菌的演替规律及可能来源,为管理和调控堆积发酵提... 堆积发酵是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中最难掌握的关键环节,该过程是环境微生物参与白酒发酵的“窗口”。真菌群落被认为是酱香型白酒糖化及产酒的主要贡献者,该研究旨在揭示堆积发酵过程中真菌的演替规律及可能来源,为管理和调控堆积发酵提供生物学依据。该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真菌群落,并通过三相图和SourceTracker分析真菌来源和比例。结果表明,堆积过程中真菌多样性随时间延长显著下降,表明堆积过程对真菌的强烈选择作用。堆积过程的优势真菌主要包括:毕赤酵母属(Pichia,平均相对丰度82.75%)、酿酒酵母属(Saccharomyces,5.75%)、嗜热子囊菌(Thermoascus,2.75%)、曲霉属(Aspergillus,2.25%)和红曲霉属(Monascus,1.12%)等。溯源分析表明大曲(平均贡献比例33.14%)主要贡献霉菌等;操作环境(平均贡献比例66.71%)主要贡献酵母类微生物。该研究强调了堆积发酵对核心微生物的富集作用,大曲及操作环境共同贡献功能微生物的来源。该研究有助于更深入了解酱香型白酒堆积环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发酵 环境微生物 微生物来源 真菌群落 大曲
下载PDF
氨基酸高产菌株创制的关键技术 被引量:2
6
作者 郭亮 高熙 张红霞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1-1727,共17页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饲料和化工等多个领域。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生产氨基酸,具备原料可再生、生产过程条件温和、产品纯度高、环境污染小等优点,能够助力实现碳中和。借助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技术,...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饲料和化工等多个领域。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生产氨基酸,具备原料可再生、生产过程条件温和、产品纯度高、环境污染小等优点,能够助力实现碳中和。借助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技术,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进行定向设计、改造与优化,创制了高产氨基酸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实现了支链氨基酸、天冬氨酸族氨基酸、谷氨酸族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生物炼制。本文对高产氨基酸的大肠杆菌细胞工厂和谷氨酸棒杆菌细胞工厂创制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对高性能微生物细胞工厂的创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细胞工厂 支链氨基酸 天冬氨酸族氨基酸 谷氨酸族氨基酸 芳香族氨基酸
原文传递
矿化垃圾中微塑料成分和特性分析
7
作者 侯棻 孟昱州 +1 位作者 李甜 杜俊杰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71-1275,共5页
近年来,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问题备受关注。对太原市新沟垃圾填埋场的矿化垃圾及其周边(距离2 km以内)普通土壤中微塑料的成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矿化垃圾和普通土壤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分别为2113、172个/kg。矿化垃圾和普通土壤... 近年来,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问题备受关注。对太原市新沟垃圾填埋场的矿化垃圾及其周边(距离2 km以内)普通土壤中微塑料的成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矿化垃圾和普通土壤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分别为2113、172个/kg。矿化垃圾和普通土壤中微塑料的形状、颜色、粒径分布和成分大致相似,区别在于:矿化垃圾中单独检出黄色和蓝色微塑料,单独检出聚乙烯醇成分,大粒径微塑料占比较高;普通土壤中单独检出白色和红色微塑料,单独检出聚酯纤维成分,小粒径微塑料占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 矿化垃圾 微塑料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