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孙卿 高楠 田祥宇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2,共7页
以山西省前4批3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使用ArcGIS软件,采用最近邻指数等方法,探讨并揭示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山西省全域及晋北晋中晋南三大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离散程度高,方向性明显,... 以山西省前4批3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使用ArcGIS软件,采用最近邻指数等方法,探讨并揭示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山西省全域及晋北晋中晋南三大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离散程度高,方向性明显,除晋北地区外,其他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分布上均呈均衡分散型态势;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整体呈现东多西少、南密北疏的特征;根据各自特点,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划分为红色旅游发展型、农耕文化体验型、生态康养度假型、特色风景观光型四大类,其空间分布、地域差异、空间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影响重点村分布的关键因素是距低级景区距离、交通通达度、高程;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与距高级景区距离单因子影响力不显著,但双因子交互作用对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重点村 空间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省域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以山西省为例
2
作者 张宇硕 眭任静 李拉扬 《开发研究》 2024年第2期78-88,共11页
旅游生态效率的提升对促进区域旅游资源优化与整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分析2006—2020年山西省11个城市的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规律,利用地理探测器识别... 旅游生态效率的提升对促进区域旅游资源优化与整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分析2006—2020年山西省11个城市的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规律,利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山西省旅游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及其交互效应。结果表明,2006—2020年山西省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呈现明显的U形演化轨迹,旅游生态效率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纯技术效率的提升推动旅游生态效率的优化发展。山西省旅游生态效率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其变化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具有一致性,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山西省旅游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经济水平是山西省旅游生态效率空间格局的主导影响因素,社会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且处于波动状态,两两因子交互后呈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两种模式,表明山西省旅游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了要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优化旅游基础设施、盘活闲置旅游项目、调整优化景区管理、加强入境旅游工作、支持旅游企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加强用地保障等涉及多部门职能的政策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效率 Super-SBM模型 地理探测器 时空演化 山西省
下载PDF
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新成 高楠 王琳艳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6-100,共5页
文章基于2000—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非参数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质量,并运用贝叶斯网络因果推断模型解析了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两大产业融合质量呈现三个特征,即融合指数的周期性波动趋势、融合... 文章基于2000—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非参数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质量,并运用贝叶斯网络因果推断模型解析了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两大产业融合质量呈现三个特征,即融合指数的周期性波动趋势、融合主导路径的阶段交替性、两大产业发展水平与其各自理想水平偏离的间断平衡性;(2)观测期内“以文促旅”和“以旅促文”整体发展水平偏低,融合指数整体呈现由东向西递减格局;(3)两大产业融合路径在运行机制上差异显著,以文化产业促进旅游产业易受内外部发展环境的被动影响,且其对发展效应具有直接推动作用;(4)高、低偏离度类型对比发现,高偏离度地区两大产业融合路径间缺乏互动,难以形成“蚂蚁效应”。高偏离度地区往往效仿低偏离度地区,但容易陷入标杆学习陷阱。高偏离度地区缺乏能够提升产业绩效的发展效应和发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文旅融合 形成机制
下载PDF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的时空动态、驱动机制及培育路径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新成 高楠 +1 位作者 王琳艳 宋晓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共22页
文章尝试从理论认知、指标构建、实证检验3个层面探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评价、驱动机制及培育路径,旨在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基于产业融合的自组织过程视角构建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评价体系,运用Ba... 文章尝试从理论认知、指标构建、实证检验3个层面探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评价、驱动机制及培育路径,旨在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基于产业融合的自组织过程视角构建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评价体系,运用Bayesian时空层次模型探究了2008—2019年31个省(区、市)两个产业融合质量水平及时空演化规律,并运用多案例定性比较和典型案例网络文本分析提出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驱动机制及培育路径。研究发现:(1)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水平呈现阶段性上升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以及地区内部差异明显,是空间非均衡差异的主要来源。(2)东中西三大地区局部时空趋势的线性演化速度符合马太效应特征,热点地区发展速度最快,多数温点区呈现由负转正的上扬周期,部分温点和冷点区整体增长速度缓慢。(3)多案例地驱动机制分析可知,内部驱动力是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提升的充分必要条件,发展要素是内生力,发展效应是内源力,发展环境是调控力。外部驱动力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创新发展是核心力,协调发展是集聚力,绿色发展是共生力,开放发展是影响力,共享发展是支撑力。(4)长三角典型个案的内容分析提炼出了推进融合目标的高质量顶层设计,强化融合载体的规模集聚效应,聚焦融合基础的核心价值观引领,优化融合主体的内部结构,拓展融合业态的交叉领域,激发融合环境的正外部性效应共六大关键培育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融合质量 驱动机制 培育路径
下载PDF
遗产型旅游目的地居民生计韧性测度及影响因素——以山西平遥古城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嘉乐 马慧强 +2 位作者 席建超 李哲 李薇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0-83,共14页
文章以生计韧性内涵为参考,从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3个方面构建平遥古城居民生计韧性评价指标,探讨古城生计类型和社区网格差异下居民的生计韧性表现,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居民生计韧性提升的障碍度因子以及居民生计韧性空... 文章以生计韧性内涵为参考,从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3个方面构建平遥古城居民生计韧性评价指标,探讨古城生计类型和社区网格差异下居民的生计韧性表现,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居民生计韧性提升的障碍度因子以及居民生计韧性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类型居民的生计韧性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旅游主营型、兼业混合型、工资经营型、务工主导型和补助依赖型。其中,旅游主营型和兼业混合型居民在生计韧性三维度的表现均较好,补助依赖型居民各维度水平表现最低。(2)从居民生计韧性的空间表现来看,以古城东大街-西大街为界,南城社区居民生计韧性表现优于北城社区,尤以迎薰门社区和贺兰桥社区的多数网格表现较好;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高值区基本分布在以“东大街-南大街-城隍庙街”构成的“干”字形主要街道及周边街巷网格,低值区多散布在古城边缘网格。(3)不同类型居民生计韧性的障碍度因子均有所不同,其中,社会网络、家庭存款充裕度、生计多样性、信息获取能力、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分别是影响务工主导型、旅游主营型、兼业混合型、工资经营型和补助依赖型居民生计韧性水平的首要制约因素;造成古城居民生计韧性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古城发展与演变、旅游空间结构分异、古城保护政策的外部性和居民的理性生计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旅游地 社区居民 生计韧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效评估研究综述:关系辨识、理论发展与体系重构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新成 高楠 +1 位作者 王琳艳 宋晓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36,共18页
科学评估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是正确认知融合发展态势的关键,为推进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文章以“关系辨识-理论发展-体系重构”为逻辑思路,从内涵界定、理论基础、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系统开... 科学评估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是正确认知融合发展态势的关键,为推进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文章以“关系辨识-理论发展-体系重构”为逻辑思路,从内涵界定、理论基础、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系统开展研究综述。研究表明:研究者们对文旅融合内涵基本达成共识,且融合发展成效评估研究已有一定基础;评估指标选取呈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特征,但指标构建仍旧以外显性指标为主;评估方法从单一走向多元;评估尺度具有由“面”向“点”聚焦特征,在因素、动力、模式和机制等研究上,缺少全面兼顾宏观和微观层面结论的有机结合;评估内容则由全面协同向重点领域深化,具体针对产业融合的内部结构、发展效率和竞争能力等方面亟待探讨。对此,文章提出以下展望:(1)理论融合创新与丰富研究框架;(2)多维指标创新与彰显融合成效;(3)关注数字创新与聚焦新兴业态;(4)融合质量评估与研究范式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 成效评估 关系辨识 理论发展 体系重构
下载PDF
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成效评价研究
7
作者 张新成 高楠 白凯 《旅游论坛》 2023年第5期54-64,共11页
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地区已然成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的重点地区。文章以全国30个省份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从系统时序演化、地区差异和等级分类等方面探讨了其时空演化特征,并运... 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地区已然成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的重点地区。文章以全国30个省份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从系统时序演化、地区差异和等级分类等方面探讨了其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对深度融合发展的作用路径加以解析。研究发现: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文化服务嵌入、服务人员保障、机构服务拓展以及服务环境支撑4个子系统,10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构成。但我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偏低,服务环境支撑子系统发展水平最高,机构服务拓展子系统上升尤为明显,文化服务嵌入子系统呈现波动发展态势,而服务人员保障子系统则处于低水平徘徊。就融合发展水平等级而言,东部领先省份类型居多;中部以领先省份为主,发展相对活跃;西部地区省份以落后类型为主,未来上升空间较大。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选取不同的影响因素组合,分析了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的3种路径,即领先型、进步型、追赶及落后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 深度融合 路径分析
下载PDF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了吗?——来自山西省的实证检验
8
作者 王慧娴 刘艳儒 +1 位作者 张鑫慧 杨蓓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54-1363,共10页
县域作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主要阵地,对于全域旅游发展十分重要,探索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对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山西省30个县2013—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方法评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旅游经济效应... 县域作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主要阵地,对于全域旅游发展十分重要,探索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对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山西省30个县2013—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方法评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旅游经济效应,并采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其影响机制。结果发现:①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县比未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县具有更高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②山西省晋北地区的县以及经济规模一般的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旅游经济效应更显著;③旅游经济效应的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扩大涉旅投资规模、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提升旅游资源价值以及完善公路交通路网等途径来实现。据此,提出山西省县域应继续坚持走全域旅游发展的道路,因地制宜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在投资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旅游交通等方面持续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旅游示范区 县域旅游经济 旅游经济效应 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 多重中介效应模型
下载PDF
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研究进展与新时代发展趋向
9
作者 张新成 王琳艳 +1 位作者 高楠 宋晓 《旅游论坛》 2023年第5期129-139,共11页
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途径。研究基于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导向和理论内涵,遵循“文献整理—研究历程—主题统计—科学问题—学术动态—未来趋向”的综述逻辑思路,具体通过系统梳理200... 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途径。研究基于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导向和理论内涵,遵循“文献整理—研究历程—主题统计—科学问题—学术动态—未来趋向”的综述逻辑思路,具体通过系统梳理2001—2021年国内外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成果,借助文献计量分析的主题分类统计结果,将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科学问题总结为:理论探讨、融合效应、融合业态、机制改革、成效评估、推进机理,并进一步归纳为“宏观-中观-微观”3个维度,对相应的研究主题趋向和学术创新进行了系统阐述,发现已有研究在研究范围、融合对接点、研究视角等方面尚存在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文旅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问题导向,从高质量视角下的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共同富裕视域下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国家文化公园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等方面论述了新时代两大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和旅游产业 融合 研究进展 发展趋向
下载PDF
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差异及关键驱动因素研究
10
作者 王慧娴 杨蓓 +1 位作者 杨宁君 李璐瑶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527,共13页
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旅游专业化水平为研究对象,从区域经济、创新能力、生产要素、旅游服务、制度政策5个维度构建驱动因素指标体系,基于2008—2020年黄河流域61地市的面板数据,借助核密度估计... 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旅游专业化水平为研究对象,从区域经济、创新能力、生产要素、旅游服务、制度政策5个维度构建驱动因素指标体系,基于2008—2020年黄河流域61地市的面板数据,借助核密度估计、全局莫兰指数、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研究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差异和驱动因素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区域差异随时间扩大,部分年份存在右拖尾现象。(2)旅游专业化水平全局莫兰指数为正,存在空间集聚态势;局部空间集聚类型中“高-高”“低-低”“高-低”集聚区的范围扩大,“低-高”集聚区的范围缩小。从空间角度看,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差异亦扩大。(3)9个驱动因素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在时间上呈现出稳定型、递减型和递增型3种特征。(4)黄河流域上游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为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和旅游服务,中游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为区域经济、旅游服务和制度政策,下游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为创新能力、生产要素和制度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差异 驱动因素 GTWR模型 黄河流域
下载PDF
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新成 梁学成 +1 位作者 宋晓 赵媛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6-21,共6页
文章从网络化视角出发,基于五大发展理念解构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内涵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借助VAR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将2006—2018年我国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面板数据转换为空间关联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了文化... 文章从网络化视角出发,基于五大发展理念解构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内涵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借助VAR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将2006—2018年我国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面板数据转换为空间关联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了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QAP二次指派程序法探讨其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旅游产业 高质量发展 国家文化公园 形成机制
下载PDF
黄河流域旅游产业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门槛效应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乔伟桐 高楠 张新成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63,共6页
文章基于黄河流域9个省份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旅游产业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产业韧性水平进行测度,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障碍度模型、门槛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产业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 文章基于黄河流域9个省份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旅游产业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产业韧性水平进行测度,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障碍度模型、门槛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产业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研究时段内,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产业韧性水平整体处于上升态势,经济、社会、环境韧性子系统发展差异呈现“两升一降”的变化趋势;(2)黄河流域内,省份间发展不平衡,旅游产业韧性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呈现由东至西阶梯递减格局;(3)旅游产业韧性与经济、社会子系统韧性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其中经济韧性对旅游产业韧性存在双门槛效应,社会韧性对旅游产业韧性存在单门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韧性 时空特征 空间自相关 门槛模型
下载PDF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类别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成 周霖 张旭红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2-80,共9页
运用核密度估计、平均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我国3 54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新增项目与扩展项目)进行多类别空间分异研究,并运用缓冲区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工具探寻非遗项目的多类别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我国五大类别... 运用核密度估计、平均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我国3 54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新增项目与扩展项目)进行多类别空间分异研究,并运用缓冲区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工具探寻非遗项目的多类别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我国五大类别非遗项目具有分布广泛且省域分异显著的特征,数量占比排序为表演艺术类>传统手工艺类>社会实践、仪式与节庆类>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类>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类;(2)非遗项目总体与表演艺术类呈“双核多中心”,传统手工艺类呈“双核弱中心”,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类以及社会实践、仪式与节庆类呈“多核多中心”,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类呈“单核多分散”空间分布态势;(3)我国非遗项目总体呈集聚分布状态,表演艺术类、传统手工艺类的空间集聚性显著强于其他三大类别,非遗项目总体与各类别项目具有鲜明的东—西向分布特点,且空间重心均处于中国几何中心东南部;(4)经济发展水平、非遗传承情况、旅游资源禀赋、交通运输条件、地貌形态、河流水文、气温热量、大气降水等均是非遗项目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但其解释力各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异 驱动因素 多类别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红色旅游政策的演进特征及量化评价
14
作者 宋晓 梁学成 张新成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4-68,共5页
文章选择2004—2020年的141项红色旅游政策,以政策工具框架分析我国红色旅游政策演进特征;构建了由10个一级指标和4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PMC指数模型,对10项代表性红色旅游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我国红色旅游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与国... 文章选择2004—2020年的141项红色旅游政策,以政策工具框架分析我国红色旅游政策演进特征;构建了由10个一级指标和4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PMC指数模型,对10项代表性红色旅游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我国红色旅游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与国家战略和旅游发展战略配合紧密,其演进呈现时代性特征;同时,红色旅游政策工具也呈现环境型>供给型>需求型的非均衡特征。所选10项红色旅游政策共分为两个等级——可接受级和优秀级。优秀级政策样本得分较高,政策质量较高,对于可接受级的政策应该充分考虑政策性质、政策时效、政策主体、政策领域、激励约束等多个方面的优化。下一阶段的红色旅游政策制定,可以从整体上、结构上、单项上进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旅游政策 演进特征 量化评价 PMC指数模型
下载PDF
运用红色文化元素短视频的影像传播提升文化传承效果路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强勋 刘宇杰 卜爱丽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69,共8页
红色文化元素短视频的影像传播,对于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增强文化传承效果至关重要。要运用红色文化元素短视频的影像传播提升文化传承效果,一是注重内容质量,强化红色文化元素短视频的创作;二是强化统筹兼... 红色文化元素短视频的影像传播,对于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增强文化传承效果至关重要。要运用红色文化元素短视频的影像传播提升文化传承效果,一是注重内容质量,强化红色文化元素短视频的创作;二是强化统筹兼顾,注重视觉效果的同时丰富文字说明;三是引领话语导向,优化红色文化元素短视频的影像主题设置;四是狠抓机制建设,提升红色文化元素短视频传播实效;五是监督监管到位,提升红色文化元素短视频平台治理能力。以红色文化元素短视频的形式讲述红色故事,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传播 文化传承
下载PDF
中国旅游信息化研究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16
作者 王帅 张新成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5-60,共6页
本文以1986~2017年中国知网的CSSCI、硕博论文、会议论文为数据来源,以“旅游”和“信息化”为篇名检索,借助CiteSpace软件从年代、期刊、作者、作者机构、研究对象、案例地、研究方法及主题等方面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1)我... 本文以1986~2017年中国知网的CSSCI、硕博论文、会议论文为数据来源,以“旅游”和“信息化”为篇名检索,借助CiteSpace软件从年代、期刊、作者、作者机构、研究对象、案例地、研究方法及主题等方面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旅游信息研究开始于1986年,2000年以后发文量迅速攀升,虽然形成了核心刊物群,但尚未拥有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在研究机构上以旅游信息化发展较早的区域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主;(2)国内旅游信息化的研究对象趋向多元化,在研究案例地选取上主要以国内研究为主,且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缺乏国际性研究;(3)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新方法和手段亟待强化;(4)在研究主题上,中国旅游信息化关注主题为旅游信息化理论、旅游网站研究、旅游网络信息搜索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信息化 CITESPACE 知识图谱
下载PDF
虚拟数字人在非遗传承发展中的应用
17
作者 常宏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05,共3页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全方位数字化和可视化,让数字世界里的“人”活起来,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使者”,数字虚拟人应运而生,诸如企业员工、歌手、带货主播,等等。在多种场景下,数字虚拟人频频“...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全方位数字化和可视化,让数字世界里的“人”活起来,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使者”,数字虚拟人应运而生,诸如企业员工、歌手、带货主播,等等。在多种场景下,数字虚拟人频频“出圈”。虚拟数字人是通过计算机图形学、动作捕捉、图形渲染、深度学习、语音合成、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开发设计的,是具有“人”的外形、表情、语言、行为且可交互的虚拟形象。在新媒体领域,它们扮演着各种虚拟身份并与人们产生多层次全方位互动,逐步活跃于线上平台和线下商业消费场景中,为文化领域数字化转型与多样态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数字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发展
下载PDF
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空间结构特征与驱动机制
18
作者 周霖 唐承财 +1 位作者 周成 张旭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79,共9页
运用核密度评估、Ripley’s K(d)函数、标准差椭圆法对我国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以下简称“NNCTCC”)的空间结构给予研究,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索得出其空间差异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NNCTCC在我国总体呈“东密西疏、多核... 运用核密度评估、Ripley’s K(d)函数、标准差椭圆法对我国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以下简称“NNCTCC”)的空间结构给予研究,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索得出其空间差异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NNCTCC在我国总体呈“东密西疏、多核分布”空间特征,还形成了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等城市群的多核态势。2)NNCTCC在0~758km范围内集聚程度不断增强,758km以外集聚性则有所下降。在南部沿海经济区分布最为集中,在大西南经济区则相对均衡。3)总体与各批次空间重心均位于112.808°~113.071°E和31.579°~32.365°N范围内。在我国南北方向上差异仍有扩大趋势。4)NNCTCC空间分布受到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驱动。地区经济基础在社会经济维度中影响最大,而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影响较小。自然环境维度中,NNCTCC呈显著的平原和河流指向性,此外,还具有积温与降水地带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旅游 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空间结构 驱动机制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国家湿地公园时空分异、重心演化与驱动因素分析
19
作者 周成 赵亚玲 +2 位作者 任敏敏 靳轶婷 吕丝丝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514,共9页
湿地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国家湿地公园为对象,以2010、2015年和2022年为时点,运用核密度估计、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 湿地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国家湿地公园为对象,以2010、2015年和2022年为时点,运用核密度估计、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时空分异、重心演化与驱动因素给予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国家湿地公园在黄河流域呈“双核多点”的密度特征,2015年和2022年则呈“多核连片”的分布趋势,公园数量与面积均有大幅增加,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作用不断增强。(2)2010—2022年,湿地公园重心坐标总体上向东北移动247.31 km,具有显著的“东北—西南”分布特征。分流域来看,中游省区重心移动距离最大,下游省区移动最小。(3)自然环境维度对湿地公园分布影响有限,社会经济维度则在湿地保护修复和公园建设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人均GDP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因子分别在社会与自然维度中作用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湿地公园 时空分异 重心演化 驱动因素 黄河流域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接待业的价值共创:整合框架与未来展望
20
作者 宋晓 王淑华 张新成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7,共21页
人工智能(AI)参与服务打破了传统接待业中以顾客-员工互动为中心的价值共创过程,重塑了服务接触过程。关于AI与接待业的价值共创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对较为零散,尚未形成清晰的理论体系。鉴于此,文章整合已有文献,首先明确了A... 人工智能(AI)参与服务打破了传统接待业中以顾客-员工互动为中心的价值共创过程,重塑了服务接触过程。关于AI与接待业的价值共创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对较为零散,尚未形成清晰的理论体系。鉴于此,文章整合已有文献,首先明确了AI的类型及其在价值共创中的角色;其次,从技术、顾客、关系、情境4个方面系统归纳了影响顾客采用AI服务的因素;再次,提出了AI参与价值共创的特点,并基于价值共创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梳理了AI参与服务的价值表现和价值共毁产生的原因、后果及价值恢复的方法。最后,建立了价值共创-价值无创造-价值共毁-价值恢复的整合框架,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相关研究结论有助于对AI的作用进行全面认识,以便推动AI在接待业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和该领域持续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AI) 接待业 价值共创 研究综述 研究框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