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促进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
1
作者 尹海林 刘翔宇 +6 位作者 贺红林 田超 李均 丁娜 袁怡君 刘康 彭海涛 《西部医学》 2025年第2期198-204,共7页
目的 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ADSCs-Exo)对微血管内皮细胞(HMEC-1)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通过分离纯化离体脂肪获取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并进行体外培养,收集其上清液,分离提取ADSCs-Exo。体外培养HMEC-1,分为... 目的 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ADSCs-Exo)对微血管内皮细胞(HMEC-1)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通过分离纯化离体脂肪获取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并进行体外培养,收集其上清液,分离提取ADSCs-Exo。体外培养HMEC-1,分为实验组(含ADSCs-Exo)和对照组。通过CCK8评估ADSCs-Exo对HMEC-1增殖的影响。通过划痕试验、Transwell实验,评估ADSCs-Exo对HMEC-1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ELISA法评估ADSCs-Exo对HMEC-1细胞外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通过小管形成实验评估ADSCs-Exo对HMEC-1血管生成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法评估ADSCs-Exo对HMEC-1 Ras、Raf、ERK1/2及VEGF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分离提取的ADSCs-Exo符合外泌体特征,体外实验发现,与ADSCs-Exo共培养,能显著促进HMEC-1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能力,提高VEGF水平(P<0.05);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细胞RAS/RAF/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SCs-Exo可促进HMEC-1的增殖、迁移以及血管化,其机制可能与RAS/RAF/ER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微血管内皮细胞 增殖 血管生成
下载PDF
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促进脂肪移植存活的最适混合比例实验研究
2
作者 刘翔宇 彭海涛 +6 位作者 尹海林 田超 文银亭 贺红林 丁娜 袁怡君 李均 《西部医学》 2024年第4期506-511,共6页
目的探索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促进脂肪移植存活的最适混合比例。方法酶消化法分离脂肪干细胞并培养,传代至第三代,抽取健康患者静脉血一次性制备A-PRF,以1:6、1:8、1:10、1:12、1:14五种混合比例分别与脂肪干细胞混合。取6周... 目的探索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促进脂肪移植存活的最适混合比例。方法酶消化法分离脂肪干细胞并培养,传代至第三代,抽取健康患者静脉血一次性制备A-PRF,以1:6、1:8、1:10、1:12、1:14五种混合比例分别与脂肪干细胞混合。取6周龄SPF级雌性裸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将A-PRF以体积比1:6、1:8、1:10、1:12、1:14五种混合比例分别与人脂肪颗粒混合后注射至5组裸鼠背部,分别记为1:6、1:8、1:10、1:12、1:14组。于移植后4、8、12周以断颈法处死裸鼠,比较脂肪标本体积及质量变化;HE染色观察脂肪标本的血管密度及分布;分析囊腔/空泡占比、炎症反应程度、间质化纤维程度;免疫组化测定CD31蛋白含量。结果第24小时,5组迁移变化均不明显,在第48小时及72小时1:12组的细胞迁移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4、8及12周,1:12组的脂肪质量组织体积及质量的保留率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1:12组的囊腔/空泡占比、间质化纤维程度均为最低并伴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5组在第4周时炎性反应程度均较严重,在第8及第12周的炎性反应程度均较轻且差异不明显。CD31染色结果显示,1:12组的CD31蛋白含量较其他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促进脂肪移植存活的最适混合比例是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脂肪移植 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炎症反应 存活率
下载PDF
人工真皮联合金扶宁对指腹皮肤愈合及细菌检出率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刘鸿雁 蒋婷 +3 位作者 黄文炼 肖文明 雷英 高华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7期1319-1322,1327,共5页
目的:探索人工真皮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剂(金扶宁)对皮肤缺损愈合及细菌检出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科收治的110例手指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在彻底清创后直接进行人工真皮修... 目的:探索人工真皮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剂(金扶宁)对皮肤缺损愈合及细菌检出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科收治的110例手指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在彻底清创后直接进行人工真皮修复,观察组在清创后先给予重组人GM-CSF凝胶涂布创面,然后再进行人工真皮修复。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创面炎症情况和细菌检出率、炎症因子表达、随访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7、14、21、28 d的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11,P=0.000;t=14.895,P=0.000;t=25.346,P=0.000;t=8.247,P=0.000)。观察组创面愈合的平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97,P=0.000)。观察组各时间点创面炎症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经组间、时间点、组间·时间点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创面细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P=0.030 5);两组的检出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破伤风杆菌、真菌等。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IL-1β、TNF-αIOD值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人工真皮联合金扶宁能够促进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愈合,还能有效抑制创面细菌感染,能够消炎、杀菌、减轻炎症感染,降低细菌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真皮 金扶宁 指腹皮肤 软组织缺损 细菌检出率
下载PDF
同种异体PRP联合ADSC对小鼠皮肤创面再生愈合情况及血清HA、VEGF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刘鸿雁 蒋婷 +1 位作者 黄文炼 蒲晓姝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4期1041-1045,共5页
目的:探究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对小鼠皮肤创面再生愈合情况及血清透明质酸(H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45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n=15),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ADSC组和ADSC+PRP组... 目的:探究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对小鼠皮肤创面再生愈合情况及血清透明质酸(H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45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n=15),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ADSC组和ADSC+PRP组。3组小鼠均建立创面损伤模型,control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ADSC组皮下注射同种异体PRP,ADSC+PRP皮下注射ADSC和PRP。分别在建模后3、5、7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以及用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特点。使用Westernblot检测CollagenI和CollagenⅢ水平。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HA、VEGF水平。结果:建模后3、5、7d时ADSC组和ADSC+PRP组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1),ADSC+PRP组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ADSC组(P<0.01)。建模后3d和5d时control组和ADSC组的炎性反应明显,ADSC组有少量肉芽组织,而ADSC+PRP组的炎症反应较轻,并且有较多的肉芽组织;建模后7dADSC+PRP组新生血管较多并且再上皮化率较高,而control组和ADSC组的上皮化较差,并且新生血管较少。建模后3、5、7d时ADSC组和ADSC+PRP组的CollagenI和CollagenⅢ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1),ADSC+PRP组的CollagenI和CollagenⅢ显著高于ADSC组(P<0.01)。建模后3、5、7d时ADSC组和ADSC+PRP组的血清HA和VEGF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1),ADSC+PRP组的血清HA和VEGF显著高于ADSC组(P<0.01)。结论:同种异体PRP联合ADSC可促进小鼠皮肤创面再生愈合,其机制可能与上调VEGF和HA的表达,促进血管和肉芽组织的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面愈合 富血小板血浆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透明质酸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