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促进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
1
作者 尹海林 刘翔宇 +6 位作者 贺红林 田超 李均 丁娜 袁怡君 刘康 彭海涛 《西部医学》 2025年第2期198-204,共7页
目的 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ADSCs-Exo)对微血管内皮细胞(HMEC-1)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通过分离纯化离体脂肪获取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并进行体外培养,收集其上清液,分离提取ADSCs-Exo。体外培养HMEC-1,分为... 目的 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ADSCs-Exo)对微血管内皮细胞(HMEC-1)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通过分离纯化离体脂肪获取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并进行体外培养,收集其上清液,分离提取ADSCs-Exo。体外培养HMEC-1,分为实验组(含ADSCs-Exo)和对照组。通过CCK8评估ADSCs-Exo对HMEC-1增殖的影响。通过划痕试验、Transwell实验,评估ADSCs-Exo对HMEC-1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ELISA法评估ADSCs-Exo对HMEC-1细胞外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通过小管形成实验评估ADSCs-Exo对HMEC-1血管生成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法评估ADSCs-Exo对HMEC-1 Ras、Raf、ERK1/2及VEGF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分离提取的ADSCs-Exo符合外泌体特征,体外实验发现,与ADSCs-Exo共培养,能显著促进HMEC-1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能力,提高VEGF水平(P<0.05);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细胞RAS/RAF/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SCs-Exo可促进HMEC-1的增殖、迁移以及血管化,其机制可能与RAS/RAF/ER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微血管内皮细胞 增殖 血管生成
下载PDF
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兔椎间盘退变早期的干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白亦光 陈巧玲 +5 位作者 刘康 肖东琴 罗栩伟 林涛 杨泽龙 冯刚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1-5,13,共6页
目的:在诱导椎间盘退变的早期移植同种异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观察BMSC对退变椎间盘的修复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并通过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对其进行鉴定。采用穿刺抽吸法建立兔椎间盘退行性变模... 目的:在诱导椎间盘退变的早期移植同种异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观察BMSC对退变椎间盘的修复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并通过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对其进行鉴定。采用穿刺抽吸法建立兔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造模同期进行细胞移植治疗。27只5月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BMSC移植组(BMSC组)、DMEM培养基组(DMEM组),每组各9只。每只实验动物的L 3-4、L 4-5和L 5-6作为实验干预椎间盘。术后4、8、12周分别利用标准化T2加权像信号强度(%ST2WI)、病理组织学、退变分数、免疫组化染色、免疫荧光染色以及二型胶原(CollagenⅡ)和蛋白聚糖(aggrecan)mRNA表达水平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术后12周,DMEM组的%ST2WI值、CollagenⅡ和aggrecan的mRNA表达量均低于其它各组(P<0.05),NC组和BMS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组和BMSC组退变分数低于DMEM组(P<0.05),NC组和BMS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组、BMSC组的CollagenⅡ免疫组化和aggrecan免疫荧光染色均显示强阳性,而DMEM组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性逐渐减弱。结论:在退变早期移植同种异体的兔BMSC能有效抑制椎间盘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椎间盘退行性变 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GDF-5基因重组腺病毒修复人退变髓核细胞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罗栩伟 李艳 +5 位作者 冯刚 苟林 白亦光 杨飞 刘康 陈竹 《西部医学》 2019年第9期1364-1368,1374,共6页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GDF-5基因对人退变髓核细胞外基质表达的影响,探求一种基因治疗新途径。方法利用腺病毒载体将GDF-5基因导入退变髓核细胞,设置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阴性对照组(GFP组)、实验组(GDF-5组)3组,并分为3、7、14、2...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GDF-5基因对人退变髓核细胞外基质表达的影响,探求一种基因治疗新途径。方法利用腺病毒载体将GDF-5基因导入退变髓核细胞,设置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阴性对照组(GFP组)、实验组(GDF-5组)3组,并分为3、7、14、21天四个观察时间点,分别检测3组髓核细胞sGAG、Hyp的含量,免疫染色、Safranine-O染色观察细胞外基质合成情况,Real-timePCR检测Aggrecan、CollagenⅡmRNA表达水平。结果GDF-5组髓核细胞sGAG/DNA、Hyp/DNA均在14、21天较Control组和GFP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ontrol组与GFP组之间任意观察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染色、Safranine-O染色结果显示GDF-5组髓核细胞的蛋白多糖、Ⅱ型胶原、蛋白聚糖在14、21天均呈强阳性染色,Control组和GFP组呈弱阳性染色。Real-timePCR结果显示GDF-5组Aggrecan、CollagenⅡmRNA的表达在14、21天较Control组和GFP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病毒介导的GDF-5能明显促进人退变髓核细胞Aggrecan、CollagenⅡmRNA的表达,并增加蛋白多糖、Ⅱ型胶原的合成,对细胞外基质具有明确的修复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基因治疗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F-5 重组腺病毒 髓核细胞 基因治疗
下载PDF
锌离子浓度可影响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成骨分化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桥 杨飞 +7 位作者 张成栋 陈硕 孙枭 张波 肖东琴 刘康 冯刚 段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985-2990,共6页
背景:锌离子是人体所必需的金属微量元素,在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和促进细胞成骨分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不同浓度锌离子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却鲜有研究。目的:评价不同浓度锌离子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成骨... 背景:锌离子是人体所必需的金属微量元素,在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和促进细胞成骨分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不同浓度锌离子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却鲜有研究。目的:评价不同浓度锌离子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探索最适宜的锌离子浓度。方法:从乳兔长骨骨髓内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并传代,分为6组,即10-4,10-5,10-6,10-7,10-8 mol/L锌离子组以及空白对照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并绘制生长曲线,碱性磷酸酶试剂盒评价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活/死细胞染色表征细胞的生长活性,茜素红染色观察细胞的矿化能力,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除10-4 mol/L锌离子组之外,随着时间延长,各组细胞数量呈增长趋势,且10-7 mol/L锌离子组在培养5 d后细胞数量最多,而10-4 mol/L锌离子组细胞数量最少;②细胞培养14 d后,当锌离子浓度为10-7 mol/L时,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10-4 mol/L时碱性磷酸酶表达量最低;③活/死细胞染色显示10-7 mol/L锌离子组活细胞数量最多,10-4 mol/L锌离子组则几乎全为死细胞;④细胞培养14 d后,当锌离子浓度为10-7 mol/L时,可观察到明显的钙结节形成,且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最高;⑤结果表明,锌离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有效促进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成骨分化,且浓度为10-7 mol/L时,其促增殖、成骨诱导及促矿化能力最强。因此,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锌离子,有利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锌离子 细胞增殖 成骨分化 矿化能力
下载PDF
hsa-miRNA-223-3p调控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耿瑶 尹志良 +2 位作者 李兴平 肖东琴 侯伟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08-1013,共6页
背景:研究发现miR-223-3p在骨质疏松患者体内高表达,但其相关机制研究甚少。目的:探讨hsa-miR-223-3p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调节作用。方法: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其成骨分化,然后过表达hsa-miR-... 背景:研究发现miR-223-3p在骨质疏松患者体内高表达,但其相关机制研究甚少。目的:探讨hsa-miR-223-3p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调节作用。方法: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其成骨分化,然后过表达hsa-miR-223-3p,RT-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Wnt信号通路标志物Wnt5a及其下游信号分子OPG、RUNX2的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构建pmirGLO/Wnt5a-3’UTR和pmirGLO/Wnt5a-3’UTR mut质粒,分别与hsa-miR-223-3p mimics/对照质粒共转染至293T细胞,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验证hsa-miR-223-3p与Wnt5a的靶定关系。结果与结论:①随着成骨诱导时间的延长,细胞培养液中碱性磷酸酶水平逐渐增加,茜素红染色可见暗红色或红褐色钙盐结节沉积逐渐增加;②过表达hsa-miR-223-3p后,细胞中Wnt5a、OPG、RUNX2的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③hsa-miR-223-3p直接靶定Wnt5a的3’UTR区,降低Wnt5a的荧光素酶活性;突变掉Wnt5a的结合位点,靶定作用消失。封闭hsa-miR-223-3p后,野生型Wnt5a的荧光素酶活性增加,突变型Wnt5a的荧光素酶活性不变;④结果表明,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过表达hsa-miR-223-3p可以影响Wnt信号通路标志物Wnt5a及其下游信号分子OPG、RUNX2的表达。hsa-miR-223-3p可直接与Wnt5a结合,Wnt5a作为hsa-miR-223-3p的下游靶基因,受其负向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IRNA 成骨分化 通路 基因 实验
下载PDF
骨科植入金属材料表面电化学制备磷酸钙涂层方法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肖东琴 李文 +6 位作者 段可 杜佳恒 向守刚 张波 李忠 冯刚 尹一然 《西部医学》 2023年第8期1110-1116,1121,共8页
目的 探讨骨科植入金属材料表面化学制备磷酸钙涂层方法及机理。方法 首先在控制钙/磷摩尔比条件下采用滴定法建立磷酸钙的沉淀边界pH曲线,然后根据曲线确定4种涂层工作溶液浓度和pH。接着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确定4种溶液中在不同电极电... 目的 探讨骨科植入金属材料表面化学制备磷酸钙涂层方法及机理。方法 首先在控制钙/磷摩尔比条件下采用滴定法建立磷酸钙的沉淀边界pH曲线,然后根据曲线确定4种涂层工作溶液浓度和pH。接着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确定4种溶液中在不同电极电位下所发生的界面阴极反应,并明确合适的工作电位。结果 滴定测得磷酸钙溶液的沉淀边界曲线显示,当溶液pH低于边界0.7~1.2时溶液可保持3天以上不发生沉淀且可以稳定形成涂层。电化学沉积电位的合理区间为-1.0~-1.2 V。将pH控制在沉淀边界以下(~1.0),选择-1.15 V为电化学沉积的工作电位,在4种工作溶液中均成功制备了磷酸八钙为主要相的涂层。通过电极反应动力学研究了电流-时间关系,发现涂层形成初期氢离子还原为涂层沉积提供了初始过饱和度,水分子还原为涂层生长提供持续的驱动力。结论 成功确定了电化学沉积磷酸钙的关键条件并阐述了涂层生成机理,且该涂层方法也已成功应用于钽金属,具有广泛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植入体 电化学沉积 磷酸钙 机理
下载PDF
利用TCGA数据库构建胃癌铁死亡相关LncRNA的预后模型
7
作者 熊黎 向尹 +4 位作者 刘燕群 谭劲松 张若兰 阳丽红 刘康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870-876,共7页
目的:通过筛选与胃癌铁死亡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构建预后风险模型,协助评估胃癌患者预后。方法:在癌症基因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下载胃癌的转录组和临床数据,从NCBI网站获得103个铁死亡相关基因。采用R软件进... 目的:通过筛选与胃癌铁死亡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构建预后风险模型,协助评估胃癌患者预后。方法:在癌症基因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下载胃癌的转录组和临床数据,从NCBI网站获得103个铁死亡相关基因。采用R软件进行Kaplan-Meier(KM)生存分析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关键的LncRNA,将临床样本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利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建立胃癌铁死亡相关LncRNA的预后模型。两组分别进行生存分析、风险曲线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独立预后分析、多指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的绘制及列线图分析,最后对训练集进行GSEA的KEGG分析。结果: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到13个LncRNA(LINC00106、TNFRSF10A-AS1、AC244153.1、AC005586.1、AP001318.2、MAGI2-AS3、AP001528.2、MSC-AS1、PVT1、AC037198.1、AC010719.1、HAGLR),经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胃癌铁死亡相关的LncRNA(AC005586.1、AP001318.2、AP001528.2、AC010719.1、HAGLR),训练集和验证集构建的预后模型趋势一致,且ROC评估风险模型的预测能力大于其他临床指标。构建的5个LncRNA列线图,预测1年、2年、3年校准曲线也基本和45°的对角线重合,模型预测性能良好。结论:LncRNA AC005586.1、AP001318.2、AP001528.2、AC010719.1、HAGLR胃癌铁死亡相关LncRNA可有效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铁死亡 长链非编码RNA 预后风险模型
下载PDF
钛表面载铜抗菌功能膜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兴平 肖东琴 +5 位作者 赵桥 陈硕 白亦光 刘康 冯刚 段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53-557,共5页
背景:钛金属植入物凭借其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及生物惰性被广泛运用于当代骨科领域,但单纯的钛植入物难以满足复杂的临床需求,如细菌感染、骨再生速度慢等,故亟需开发具有生物功能的钛植入物。目的:鉴于铜离子在抗菌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 背景:钛金属植入物凭借其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及生物惰性被广泛运用于当代骨科领域,但单纯的钛植入物难以满足复杂的临床需求,如细菌感染、骨再生速度慢等,故亟需开发具有生物功能的钛植入物。目的:鉴于铜离子在抗菌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钛金属表面制备载铜功能膜,评价其体外抗菌功能及细胞活性。方法:通过浸涂方式在钛片表面制备含不同质量浓度铜离子(0,0.1,0.5,1.0 g/L,依次设定为B、C、D、E组)的聚乳酸薄膜。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分别与纯钛片(A组)及4种载聚乳酸膜钛片共培养,大体与扫描电镜观察细菌菌落形成及黏附情况,活/死细菌染色观察细菌状态。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5组钛片(或5种浸泡DMEM培养基6 h后的钛片样品)共培养,采用CCK-8法评价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显示,A、B组培养皿内的菌落数量最多,且均匀分布;C、D组靠近钛片区域的菌落数量减少,远离钛片区域的菌落数量较多,E组未见明显菌落形成;扫描电镜显示,A、B组表面黏附大量的细菌,C、D、E组表面黏附的细菌逐渐减少;②活/死细菌染色显示,A、B组细菌存活率均在95%以上,C、D、E组细菌存活率均在5%以下,且随着膜内铜离子浓度的增加细菌存活率降低;③细胞与钛片接触共培养的CCK-8检测显示,与A组比较,C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明显,D、E组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细胞与浸泡后钛片样品共培养的CCK-8检测显示,与A组比较,C、D、E组细胞增殖明显;④结果表明,当聚乳酸溶液中铜离子质量浓度为0.1 g/L时,在钛金属表面制备的聚乳酸薄膜促细胞增殖能力最强,但杀菌能力相对较弱;在铜离子质量浓度为1.0 g/L时,聚乳酸薄膜的杀菌能力最强,DMEM浸泡6 h后无细胞毒性。因此,在钛片表面制备含适宜浓度的载铜聚乳酸薄膜能赋予植入体表面抗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骨髓炎 抗菌 铜离子 植入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