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较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
1
作者 王红颜 邓红 +4 位作者 黄美姣 张良 陈泰然 刘雨 邹兴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2-749,共8页
目的:探讨并比较基于C反应蛋白(CRP)和白蛋白(ALB)的两种预测模型——CRP与ALB比值(CAR)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在新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5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初诊DLBCL... 目的:探讨并比较基于C反应蛋白(CRP)和白蛋白(ALB)的两种预测模型——CRP与ALB比值(CAR)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在新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5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初诊DLBCL患者的资料,纳入至少完成4个周期R-CHOP或R-CHOP样方案化疗,且临床、实验室检查数据以及随访资料均完整的111例患者。根据患者治疗前CAR及随访截止时的生存状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初步判断CAR对疾病进展和生存结局的预测价值,进一步分析CAR与患者基线临床、实验室特征的关系,并比较不同CAR、GPS分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结果: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AR预测DLBCL患者PFS、O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7(P=0.002),0.695(P=0.005),最佳截断值均为0.11;相较于低CAR(<0.11)组,高CAR(≥0.11)组患者具有更多的临床高危因素,包括年龄>60岁(P=0.025)、ECOG评分≥2分(P=0.004)、Lugano分期III-IV期(P<0.001)、non-GCB亚型(P=0.035)、乳酸脱氢酶升高(P<0.001)、结外病变数>1处(P=0.004)及IPI评分>2分(P<0.001)。对患者进行中期疗效评估,低CAR组患者的总有效率(ORR)及完全缓解率(CRR)均明显优于高CAR组(ORR:96.9%vs 80.0%,P=0.035;CRR:63.6%vs 32.5%,P=0.008)。中位随访24个月,低CAR组患者的中位PFS及OS均明显优于高CAR组(中位PFS:未达到vs 67个月,P=0.0026;中位OS:未达到vs 67个月,P=0.002),而GPS 0分、1分和2分3组患者的PFS(P=0.11)和OS(P=0.11)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有性别为男性和IPI评分>2分是影响患者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R与DLBCL患者的疾病进展和生存显著相关;与GPS相比,CAR对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预后
原文传递
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代谢产物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段一硕 饶军 +13 位作者 夏菁 马娜丫 蔺诗佳 李甫 唐书翰 周沙 曾韫璟 李炘檑 黄德智 李琼 刘帮洞 赵先兰 魏锦 张曦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2-358,共7页
目的 观察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能量代谢产物的变化,从能量代谢角度寻找监测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 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诊治的16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初诊患者,并招... 目的 观察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能量代谢产物的变化,从能量代谢角度寻找监测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 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诊治的16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初诊患者,并招募同期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选择性反应/多反应监测技术(selected/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SRM/MRM)检测其血清中能量相关代谢产物的差异,并结合其临床资料,包括病史、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相比,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中能量代谢相关产物水平表达谱存在差异,其中环磷腺苷、琥珀酸、柠檬酸和顺乌头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6-磷酸葡萄糖水平升高(P<0.05),且患者血清中的柠檬酸和琥珀酸水平与疾病危险度分级(低危、中危、高危)和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5),同时,苹果酸和柠檬酸水平与患者中期疗效评估结果[完全缓解/部分缓解(CR/PR)或疾病稳定(SD)]呈明显负相关(P<0.05)。对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n=10),与健康对照相比,其血清中环磷腺苷、琥珀酸、柠檬酸、异柠檬酸和顺乌头酸含量亦有显著降低(P<0.05),其中柠檬酸与琥珀酸的水平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5),与中期疗效评估(CD/PR或SD)呈明显相关性(P<0.05);对于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n=6),与健康对照相比,其血清中环磷腺苷、柠檬酸和琥珀酸的含量明显降低,而6-磷酸葡萄糖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其中琥珀酸水平分别与患者临床分期和危险度分级都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P<0.05)。结论 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在血清代谢产物水平上共鉴定出5个差异代谢产物,其中琥珀酸、柠檬酸有希望成为血清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T细胞淋巴瘤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血清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多反应监测
原文传递
植物鞘氨醇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3
作者 杨官翠 刘金宜 +8 位作者 蒋佩洁 许玉溪 田小龙 王筱淇 王瑞 杨世杰 宋清晓 魏锦 张曦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9-368,共10页
目的 初步探讨植物鞘氨醇(phytosphingosine, PHS)对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SUP-B15作为研究模型,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EdU检测细胞DNA合成能力,RNA-seq检测PHS处理后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 目的 初步探讨植物鞘氨醇(phytosphingosine, PHS)对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SUP-B15作为研究模型,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EdU检测细胞DNA合成能力,RNA-seq检测PHS处理后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PHS可能作用的分子途径,CTD数据库和Discovery Studio软件对PHS进行反向找靶,Discovery Studio软件对PHS和BCL-2进行分子对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分子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结果 PHS能抑制K562和SUP-B15细胞增殖,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HS的半数抑制浓度在K562细胞中分别为17.67μmol/L(24 h)和12.52μmol/L(48 h),在SUP-B15细胞中分别为17.58μmol/L(24 h)和14.86μmol/L(48 h)。20μmol/L PHS作用白血病细胞48 h后,能显著抑制细胞DNA的合成(P<0.05)。对PHS作用于K562细胞后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发现PHS可能参与细胞凋亡正向调控、细胞质膜及组分、激酶结合与活性等生物功能。反向找靶结果提示,BCL-2作为PHS作用靶点的可能性最高。PHS作用白血病细胞48 h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呈剂量依赖性;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P<0.05),Cleaved caspase-3及Cleaved caspase-9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 PHS诱导白血病细胞发生线粒体依赖性细胞凋亡,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并可能与PHS/BCL-2结合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鞘氨醇 白血病 细胞凋亡 转录组分析
原文传递
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4
作者 殷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5期0172-0175,共4页
针对引发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进行预防和应对。方法:以80名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血液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感染预防性护理,对两组患者在护理满... 针对引发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进行预防和应对。方法:以80名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血液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感染预防性护理,对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评分,包括临床感染力方面的差异进行统计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观察组的表现更优,并且在感染率方面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液肿瘤患者需要置入PICC导管时,有必要增加相应的预防感染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治疗过程中的感染率,远保证临床护理治疗,建议进行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患者 PICC导管 感染因素分析 护理对策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前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值在疾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5
作者 邓红 张良 +3 位作者 王红颜 黄美姣 魏锦 邹兴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62-768,共7页
目的:探讨治疗前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比值(AFR)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4月至2021年3月的DLBCL患者资料,将至少完成4周期R-CHOP或R-CHOP样化疗方案且资料完整的111例初诊患者纳... 目的:探讨治疗前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比值(AFR)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4月至2021年3月的DLBCL患者资料,将至少完成4周期R-CHOP或R-CHOP样化疗方案且资料完整的111例初诊患者纳入研究。收集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随访数据,根据患者治疗前AFR及随访截止时的生存状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初步判断AFR对疾病进展和生存结局的预测价值,进一步分析AFR与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无进展生存(PFS)及总体生存(OS)情况的相关性,最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PFS及OS的因素。结果:ROC曲线显示,治疗前AFR水平对DLBCL患者的PFS和OS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6(P=0.039)和0.666(P=0.004),最佳预测截断值均为9.06;相较于高AFR(≥9.06)组,低AFR(<9.06)组患者有更高比例的Lugano分期Ⅲ-Ⅳ期(P<0.001)、乳酸脱氢酶增高(P=0.007)及伴B症状的患者(P=0.038)。对患者进行中期疗效评估,高AFR组患者总体治疗反应率为89.7%,显著高于低AFR组患者的62.8%(P=0.001);中位随访时间18.5(3-77)个月,高AFR组患者的中位PFS未达到,显著优于低AFR组的17个月(P=0.009);高AFR组患者的中位OS未达到,亦显著优于低AFR组患者的47个月(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FR<9.06是影响患者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_(PFS)=2.047,P=0.039;HR_(OS)=4.854,P=0.001)。结论:治疗前AFR对初诊DLBCL患者的疾病预后具有较好的判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 疾病预后
原文传递
TKI治疗CML患者期间发生的毒性及其对患者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6
作者 张良 邓红 +2 位作者 黄美蛟 王红颜 邹兴立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3年第10期0100-0104,共5页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以携带费城染色体(Ph)的造血细胞的克隆扩增为特征。Ph染色体由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长臂交互易位产生,这种易位产生的融合基因BCR-ABL是CML的驱动基因,其编码酪氨酸激酶驱动细胞的无限增殖...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以携带费城染色体(Ph)的造血细胞的克隆扩增为特征。Ph染色体由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长臂交互易位产生,这种易位产生的融合基因BCR-ABL是CML的驱动基因,其编码酪氨酸激酶驱动细胞的无限增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BCR-ABL融合基因的靶向药。CML患者在TKI治疗期间发生的毒性事件通常在治疗的早期,强度较轻至中等,可自行缓解,或通过适当的支持治疗控制。但患者受到长期不良事件的影响,可能导致中断或停止治疗,使得患者依从性较差,从而影响患者治疗疗效,同时也对其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性白血病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毒性 疗效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大剂量维生素C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林晓静 邹兴立 +4 位作者 赵臻怡 王静 杨竹 倪勋 魏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33-841,共9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维生素C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U937及原代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的方法分选CD34^+细胞,体外培养CD34^+细胞及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U937。给予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处理各... 目的:探讨大剂量维生素C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U937及原代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的方法分选CD34^+细胞,体外培养CD34^+细胞及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U937。给予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处理各组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及cleaved PARP的表达情况。结果:大剂量维生素C可以抑制HL-60及U937细胞的增殖,且呈浓度依赖性(r=-0.9664;r=-0.9796)。采用不同浓度维生素C(8及20 mmol/L)分别处理HL-60、U937细胞24 h的结果显示,随着维生素C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r=0.9905;r=0.9971),且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及cleaved PARP的表达也明显增加。无论有无TET2基因的突变,大剂量维生素C均可抑制原代CD34^+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增殖(r=-0.9719;r=-0.9699)、促进其凋亡(r=0.9998;r=0.9901),且呈浓度依赖性。但是却对正常的CD34^+细胞的增殖(r=-0.2032)及凋亡(r=0.1912)无影响。结论:大剂量维生素C能够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并且具有选择性杀伤原代CD34^+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大剂量维生素C 抗坏血酸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对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梅小平 敬雪明 李健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39-140,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对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6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并动态观测其变化。结果:急性重型肝炎AFP异常率明显低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p<0.01)。AFP水平正...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对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6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并动态观测其变化。结果:急性重型肝炎AFP异常率明显低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p<0.01)。AFP水平正常患者的病死率79.24%,AFP(25-400)μg/L患者病死率45.84%,AFP>400μg/L患者病死率34.54%。36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存活170例,AFP水平(282.31±56.32)μg/L;36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198例,AFP水平(90.42±38.88)μg/L,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型病毒肝炎患者血清AFP测定可作为判断其预后的敏感指标,患者AFP水平高,说明其肝细胞再生活跃,预后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重型肝炎
下载PDF
洗必泰在骨髓移植皮肤消毒中引起会阴部湿疹的护理 被引量:3
9
作者 李莉萍 程蕾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2年第4期110-110,共1页
关键词 洗必泰 骨髓移植 皮肤消毒 会阴部湿疹 护理 病因
下载PDF
大动脉炎诊断及活动性评价中国专家调查 被引量:6
10
作者 戴晓敏 董智慧 +20 位作者 陈盛 程永静 达展云 戴生明 董静 侯勇 李芬 刘晓兵 梅轶芳 青玉凤 施春花 史伟浩 舒强 王勇 温鸿雁 徐健 徐胜前 薛静 叶霜 朱剑 姜林娣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7-133,共7页
目的调查中国医师对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临床诊断与活动性评价的现状。方法全国19位风湿免疫专家、3位血管外科专家参与,通过问卷设计、网络打分,首次就目前TA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估等问题进行回答,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相... 目的调查中国医师对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临床诊断与活动性评价的现状。方法全国19位风湿免疫专家、3位血管外科专家参与,通过问卷设计、网络打分,首次就目前TA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估等问题进行回答,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相应问题的平均分。结果中国专家目前主要采用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分类标准进行TA临床诊断。其中,年龄、肢体跛行、黑矇等症状,无脉或脉搏减弱、血管杂音、双侧脉压差增大、高血压等体征,以及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检测,有助于疾病诊断。此外,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无创影像学检查均被认为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于TA活动性评估,中国专家主要采用美国Kerr评分体系。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以及各种无创影像学检查均具有重要的病情活动性评估价值。在影像选择方面,颈动脉受累者更推荐血管超声检查,对于肺动脉、胸/腹主动脉主干受累者则CTA略优于MRA。结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以及无创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中国医师对TA的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诊断 疾病活动性 中国 专家调查
下载PDF
骨髓移植预处理中应用大剂量CTX合并出血性膀胱炎的防护体会
11
作者 李莉萍 杨艳 侯华芳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14-114,共1页
环磷酰胺(CTX)作为为一种免疫抑制剂,在骨髓移植的预处理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药物.但大剂量环磷酰胺的应用可产生多种并发症,尤以出血性膀胱炎最为常见.
关键词 骨髓移植 预处理 大剂量 CTX 合并症 出血性膀胱炎 预防 护理 环磷酰胺
下载PDF
髓样肉瘤3例
12
作者 赵妍丽 蒋琳 +3 位作者 杜国波 谭榜宪 陈静 李祖茂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180-182,共3页
目的:探讨髓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报告3例我院诊治的髓样肉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为中青年,发病部位多为淋巴结,可累及小肠、乳腺等;病理免疫组化特征以MPO、CD68阳性为主,CD3、CD20均阴性,Ki-67表达50... 目的:探讨髓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报告3例我院诊治的髓样肉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为中青年,发病部位多为淋巴结,可累及小肠、乳腺等;病理免疫组化特征以MPO、CD68阳性为主,CD3、CD20均阴性,Ki-67表达50%左右。结论:髓样肉瘤在基层医院容易误诊为淋巴瘤等,确诊依据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目前本病治疗欠规范,应予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尚无成熟化疗方案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样肉瘤 临床病理特征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米西尔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13
作者 陈静 黄玲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1998年第4期69-69,共1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外周血血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贫血,可伴有出血或感染,本病发病年龄大,治疗效果差。而我院采用以米西尔方案为主对11例MDS进行治疗。
关键词 米西尔方案 闻效 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
下载PDF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重型肝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14
作者 敬雪明 梅小平 李健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对重型肝炎患者生存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SIRS对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SIRS在重型肝炎患者中发病率为60%。SIRS组及非SIRS组患者12周生存率分别为25%与60.4%...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对重型肝炎患者生存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SIRS对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SIRS在重型肝炎患者中发病率为60%。SIRS组及非SIRS组患者12周生存率分别为25%与60.4%,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SIRS组重型肝炎患者并发SIRS时,患者生存率明显下降,SIRS是重型肝炎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危险因子,防治SIRS的发生、发展可以降低重型肝炎患者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重型肝炎
下载PDF
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病因分析(附2例报告)
15
作者 葛颖 刘剑平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1997年第2期58-59,共2页
本文报告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其临床特点为起病突然,缺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和诊断依据,主要对其病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 心瓣膜病 心肌梗塞 风湿性心脏病
下载PDF
国产仿制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廖荣琼 林晓静 +6 位作者 李向龙 倪勋 罗文丰 赵攀 陈静 魏锦 邹兴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7-144,共8页
目的:探讨国产仿制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7年12月-2019年7月采用以国产仿制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并至少完成了2个周期化疗的MM患者共62例,其中初诊患者47例,疾... 目的:探讨国产仿制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7年12月-2019年7月采用以国产仿制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并至少完成了2个周期化疗的MM患者共62例,其中初诊患者47例,疾病复发/进展的患者15例,中位年龄62岁。结果:诱导治疗后患者的贫血、肾功能、白蛋白及β2-微球蛋白水平迅速得到改善;至少完成4个周期化疗的患者共56例,总体有效率(ORR)为85.7%,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及以上治疗反应的患者为64.3%,完全缓解(CR)率为28.6%;完成全部诱导及巩固治疗的患者(9个周期化疗或4-6周期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共19例,其中疗效达VGPR以上的患者为84.2%,CR或者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的患者为57.9%。截止至2019年9月20日,本研究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00d,18个月的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62.1%和85.3%。与硼替佐米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27.4%),最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周围神经病变(43.5%),其次为乏力(37.1%)。结论:以国产仿制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疾病缓解迅速,近期疗效、生存情况及安全性总体良好,远期疗效及生存情况将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仿制药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口服维A酸联合复方黄黛片治疗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何秋连 刘洋 +3 位作者 魏锦 邹兴立 马春蓉 曹红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611-615,620,共6页
目的探讨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的口服治疗方案:维A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联合中药复方黄黛片(realgar-Indigo naturalis formula, RIF)的临床疗效及经济性。方法选取38例初发低中... 目的探讨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的口服治疗方案:维A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联合中药复方黄黛片(realgar-Indigo naturalis formula, RIF)的临床疗效及经济性。方法选取38例初发低中危APL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口服组20例及静脉组18例进行诱导及巩固治疗。口服组采用ATRA联合 RIF治疗;静脉组采用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 ,ATO)静脉输注,比较两组患者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 rate,CR)、PML-RARa融合基因转阴时间、 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治疗费用。结果口服组与静脉组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0.054, P =0.074);两组获得CR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1.342 , P =0.061)。监测两组患者治疗中主要不良反应、不同随访时间点PML-RARa融合基因水平、生存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诱导治疗阶段口服组( n =17)和静脉组( n =15)平均总费用分别为(51 127.3± 51.6)元、(52 332.5± 32.9)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在7次巩固疗程后总费用分别为(76 331.1± 21.1)元、(114 153.2±45.5)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口服组在巩固治疗阶段费用明显少于静脉组。结论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治疗方案后,在CR、PML-RARa融合基因转阴时间、主要不良反应、 5年无病生存率方面取得相似疗效。但口服组治疗费用明显少于静脉组,且口服方案减少静脉穿刺次数、缩短住院时间,明显节约医疗资源,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A酸 复方黄黛片 三氧化二砷 低中危组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治疗前血尿酸水平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孙秋 赵攀 +4 位作者 王智慧 邓红 张良 魏锦 邹兴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16-1223,共8页
目的:研究初诊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治疗前血尿酸(sUA)水平在其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本中心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NDMM患者资料,将初始治疗采用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4周期)且资料完整的9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收... 目的:研究初诊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治疗前血尿酸(sUA)水平在其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本中心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NDMM患者资料,将初始治疗采用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4周期)且资料完整的9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及随访资料,根据患者治疗前sUA水平及随访截止时的生存状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判断sUA对患者总体生存的预测价值,进一步分析sUA水平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特征以及总体生存(OS)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OS的因素。结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以sUA水平预测NDMM患者OS的曲线下面积为0.702(P <0.001),其最佳截断值为455.4μmol/L;相对于低sUA患者(<455.4μmol/L),高sUA(≥455.4μmol/L)患者国际分期系统分期Ⅲ期、高β2-微球蛋白(≥5.5 mg/L)、肾脏损害(血肌酐≥177μmol/L)、高钙血症(≥2.75 mmol/L)、高尿素氮(≥1×正常参考值上限)、伴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比例更高(P <0.001)。中位随访22.5个月,低sUA患者的OS明显长于高sUA患者(中位OS:未达到vs 32个月,P=0.003)。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国际分期系统分期Ⅲ期、sUA≥455.4μmol/L、β2-微球蛋白≥5.5 mg/L、高钙血症≥2.75 mmol/L是影响患者OS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仅年龄≥60岁(HR=2.317,95%CI:1.015-5.288,P=0.045)、sUA≥455.4μmol/L(HR=2.785,95%CI:1.054-7.361,P=0.039)是影响ND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前sUA水平在NDMM患者的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的意义,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血尿酸 预后评估 总生存
原文传递
不同方案治疗老年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9
作者 何秋连 赵小蓉 +6 位作者 马春蓉 杨昆 胡银山 刘洋 魏锦 邹兴立 曹红 《西部医学》 2021年第10期1504-150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在老年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20年10月南充市中心医院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64例老年高危APL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全反式维甲酸(ATR...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在老年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20年10月南充市中心医院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64例老年高危APL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全反式维甲酸(ATRA)+化疗组(A组,n=20)、ATRA+三氧化二砷(ATO)(静脉)组(B组,n=22)、ATO+复方黄黛片(口服)组(C组,n=22),比较3组不同化疗方案对患者的疗效及生存影响。结果A组与B组、C组在早期死亡率、完全缓解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率方面比较A组显著高于B、C组(P<0.05);在心脏毒性及肝功能损伤率比较A组显著高于B、C组(P<0.05),在维甲酸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例患者中位随访35.7个月,A组与B、C组之间生存期比较,A组低于B、C组(P<0.05)。B、C组之间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砷剂的治疗模式是老年高危APL患者较好选择,而中药复方砷剂因化疗毒副反应更轻为更佳选择。对老年高危APL患者的治疗选择具有临床指导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老年人 高危组 临床疗效 比较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秋连 谭竟 +2 位作者 魏锦 马春蓉 曹红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96-200,共5页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中乙肝病毒(HBV)感染发生情况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疗(IST)后HBV再激活发生概率,探讨HBV感染与AA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充市中心医院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AA住院患者245例为研究对象,...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中乙肝病毒(HBV)感染发生情况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疗(IST)后HBV再激活发生概率,探讨HBV感染与AA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充市中心医院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AA住院患者245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有无HBV感染及感染状况分为HBsAg阳性组(n=36)、HBsAg阴性/抗-HBc阳性组(n=96)及HBsAg阴性/抗-HBc阴性组(n=113),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IST治疗,中位随访时间在44个月以上。对不同组别AA患者病情程度进行比较,总结接受IST治疗后HBV再激活情况及所有患者总生存率的差别。结果 1)245例AA患者中132例存在HBV感染,总感染率53.88%,其中36例为HBsAg阳性,96例为HBsAg阴性/抗-HBc阳性;2)3例HBsAg阳性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者无HBV再激活发生,33例HBsAg阳性及96例HBsAg阴性/抗-HBc阳性均未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者中各有1例发生HBV再激活,HBV再激活发生率1.55%(2/129);3)HBsAg阳性组AA患者随访7年,总体存活率84.4%,HBsAg阴性/抗-HBc阴性组AA组患者总体存活率87.5%,HBsAg阴性/抗-HBc阳性组总体存活率81.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2);纳入研究的全部HBV感染AA患者没有发生与肝炎相关的死亡。结论AA患者的HBV感染率较普通人群增高;有HBV感染的AA患者接受IST治疗后,未发生病毒激活率增加,HBV感染对AA患者预后亦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激活 肝炎 免疫抑制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