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芪甲苷通过激活JNK/p38 MAPK信号通路对急性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王仙丽 刘艳 +1 位作者 李婷 陈春艳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816-820,共5页
目的分析黄芪甲苷通过激活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对急性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0只健康SPF级SD大鼠,10只作为对照组,其余40只建立急性脑梗死模型,其中30只大鼠建模成功,将3... 目的分析黄芪甲苷通过激活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对急性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0只健康SPF级SD大鼠,10只作为对照组,其余40只建立急性脑梗死模型,其中30只大鼠建模成功,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对照组、黄芪甲苷组,每组10只对建模成功的大鼠进行给药处理,对照组、模型组大鼠采用0.9%氯化钠溶液灌胃,药物对照组给予20 mg/kg阿托伐他汀灌服,黄芪甲苷组给予70 mg/kg黄芪甲苷应用液灌服,均灌胃12周。观察4组大鼠病理组织学、神经功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活性氧(ROS)]、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JNK/p38 MAPK通路相关mRNA表达量、JNK/p38 MAPK通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药物对照组、黄芪甲苷组SOD、CAT降低,NSE、S100β、MDA、ROS、TNF-α、IL-1β、CRP、JNK、p38 MAPK mRNA、JNK、p38 MAPK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对照组、黄芪甲苷组SOD、CTA升高,NSE、S100β、MDA、ROS、TNF-α、IL-1β、CRP、JNK、p38 MAPK mRNA、JNK、p38 MAPK降低,(P<0.05);与药物对照组比较,黄芪甲苷组SOD、CTA升高,NSE、S100β、MDA、ROS、TNF-α、IL-1β、CRP、JNK、p38 MAPK mRNA、JNK、p38 MAPK降低(P<0.05)。结论采用黄芪甲苷对急性脑梗死模型大鼠干预,可改善大鼠氧化应激指标,降低炎性反应,使大鼠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JNK/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C-JUN氨基末端激酶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黄芪甲苷 神经功能
下载PDF
神经内科综合治疗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田雨 董巧玲 刘慧斌 《西南军医》 2017年第3期259-260,共2页
目的观察探讨脑出血患者采用神经内科综合治疗手段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将2014年9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住院的10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像,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选取50例设为综合治疗组,另外选取50例设为常规治疗组。两组... 目的观察探讨脑出血患者采用神经内科综合治疗手段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将2014年9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住院的10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像,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选取50例设为综合治疗组,另外选取50例设为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综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针对脑出血常见并发症的综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脑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综合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管性痴呆、神经源性肺水肿(VPE)、癫痫、高钠血症、呼吸道感染以及上消化道出血6项脑出血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行神经内科综合治疗能有效预防和降低脑出血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综合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药物涂层支架与内科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炯 刘慧斌 +5 位作者 崔凯 樊宇 付娇 李芳雪 殷飞翔 姜长春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3年第7期788-794,共7页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支架联合内科药物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脑梗死的预防作用。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1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经脑血管造影或头颈部CTA检...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支架联合内科药物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脑梗死的预防作用。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1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经脑血管造影或头颈部CTA检查确诊为颅内责任病变,血管狭窄程度70%~99%(WASID法判断狭窄程度)。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39例。采用药物涂层支架(Maurora■)联合内科药物治疗或单纯内科药物治疗策略,将其分为药物涂层支架组与标准药物治疗组,并于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有无脑梗死复发。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组术后30d内的脑卒中(缺血性/出血性卒中)、31~180d内靶血管供血区域的缺血性卒中发生情况等。结果研究共纳入40例患者,其中39例(97.5%)完成了试验。药物涂层支架组与标准药物治疗组在30d内卒中复发或死亡风险及31~180d靶血管供血区域卒中风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中,与单纯药物强化治疗相比,使用药物涂层支架联合强化药物治疗,30d内卒中或死亡风险及30~180d靶血管供血区域的卒中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不支持采用药物涂层支架联合强化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药物涂层支架 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下载PDF
跑台训练联合抓小丸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4
作者 李婷 王仙丽 陈春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6期566-570,共5页
目的探讨跑台训练联合抓小丸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分析。方法选择SD雄性大鼠7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跑台组、抓小丸组、跑台联合抓小丸组,每组15只大鼠。模型组、跑台组、抓小丸组、跑台... 目的探讨跑台训练联合抓小丸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分析。方法选择SD雄性大鼠7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跑台组、抓小丸组、跑台联合抓小丸组,每组15只大鼠。模型组、跑台组、抓小丸组、跑台联合抓小丸组大鼠建立脑梗死模型,对照组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模型组大鼠造模后未进行跑台训练联合抓小丸训练,跑台组进行跑台训练,抓小丸组给予抓小丸训练,联合组给予跑台联合抓小丸训练。分析5组大鼠造模2、3、5周时的抓取成功率、运动实验评分、网屏实验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层粘连蛋白、内皮细胞屏障抗原蛋白阳性表达水平。结果造模2、3、5周时,模型组的抓取成功率、脑缺血区的层粘连蛋白、内皮细胞屏障抗原蛋白阳性表达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抓小丸组、跑台组、抓小丸联合组明显较模型组高,抓小丸联合组明显较抓小丸组、跑台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抓小丸组与跑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2、3、5周时,模型组的运动功能评分、网屏实验评分、神经功能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抓小丸组、跑台组、抓小丸联合组明显较模型组低,抓小丸联合组明显较抓小丸组、跑台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抓小丸组与跑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跑台训练联合抓小丸训练可以改善脑梗死大鼠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可能与其可提高大鼠脑组织缺血区的层粘连蛋白、内皮细胞屏障抗原蛋白阳性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跑台训练 抓小丸训练 脑梗死 运动功能 神经功能
下载PDF
尤瑞克林与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5
作者 王灵芝 杜圆圆 刘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3期409-413,共5页
目的分析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本文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在巴彦淖尔市医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 目的分析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本文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在巴彦淖尔市医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60.17±8.92)岁,经静脉滴注尤瑞克林进行治疗;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9.45±8.42)岁,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脑血流参数[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FIB)]、血管内皮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46/50),高于对照组的76.00%(3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2,P=0.029)。治疗后,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FIB水平[(1.74±0.52)mPa•s、(16.59±6.33)mPa•s、(2.34±0.78)g/L]均低于对照组[(2.05±0.60)mPa•s、(21.37±6.54)mPa•s、(2.93±0.72)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61、3.714、3.930,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ET-1指标[(48.53±5.49)ng/L]低于对照组[(54.61±6.52)ng/L],NO、VEGF指标[(45.54±6.80)μmol/L、(54.21±8.35)ng/L]均高于对照组[(38.22±5.71)μmol/L、(49.64±6.0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44、5.829、3.129,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MBI、MoCA评分[(68.37±12.54)分、(24.67±3.21)分]均高于对照组[(55.91±11.47)分、(21.13±3.95)分],NIHSS评分[(7.65±1.13)分]低于对照组[(10.21±1.8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84、4.918、8.383,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00%(7/50)]与对照组[10.00%(5/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9,P=0.538)。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脑部微循环及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尤瑞克林 丁苯酞 认知功能 血管内皮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神经性头痛71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杜圆圆 宋海燕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6年第10期47-48,共2页
目的观察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干预对71例神经性头痛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神经性头痛患者128例,单纯接受药物治疗57例(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结合心理干预措施71例(观察组)由神经内科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并具有心理治疗... 目的观察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干预对71例神经性头痛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神经性头痛患者128例,单纯接受药物治疗57例(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结合心理干预措施71例(观察组)由神经内科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并具有心理治疗资格证书的医生给予观察组患者定期的心理干预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头痛程度、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明显(P<0.05);对照组14例(24.56%),观察组8例(11.27%)患者停药后头痛复发,差异有显著性(x^2=5.87,P<0.05)。结论临床针对神经性头痛的治疗宜综合施治,传统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的模式较之单纯药物治疗可以获得更满意的缓解头痛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头痛 氟西汀 心理治疗
下载PDF
托吡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血管病变和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段丽 刘慧斌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6年第12期1772-1774,共3页
目的分析托吡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脑血管病变和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0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普萘洛尔治疗,试验组托吡酯治疗。对比两组... 目的分析托吡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脑血管病变和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0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普萘洛尔治疗,试验组托吡酯治疗。对比两组脑电图改善率、血流速度异常发生率,并对治疗后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和头痛等级的差异性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脑电图改善率明显更高,数据间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和头痛等级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间经t检验,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流速度异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吡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发作频率和时间,改善脑血管病变和神经元放电情况,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吡酯 偏头痛 临床疗效 脑血管病变 神经元放电 影响
下载PDF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8
作者 张勇 闫春华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 临床分析 神经肌肉疾病 癌肿性 非转移性 临床征象 周围神经 远隔效应 肿细胞 病变
下载PDF
脑桥出血继发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9
作者 刘利峰 姜波 +2 位作者 蔡志平 李斯琴 付琨燕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1-336,354,共7页
目的探讨脑桥出血后继发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11至2022年12月巴彦淖尔市医院神经内科诊断的脑桥出血后继发HOD患者8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53... 目的探讨脑桥出血后继发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11至2022年12月巴彦淖尔市医院神经内科诊断的脑桥出血后继发HOD患者8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53±7)岁,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8例患者中5例表现为腭肌痉挛,3例出现Holmes震颤(HT),2例出现垂直眼球浮动,1例未见明确新发症状体征。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为下橄榄核体积增大,T2WI和Flair呈高信号改变;头颅CT检查均显示脑桥被盖部出血。结论位于齿状核-红核-下橄榄核环路(亦称为Guillain-Mollaret triangle,GMT)的脑桥被盖部出血易继发HOD,推测出现HOD与HT的解剖学通路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 脑出血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 格莫三角 Holmes震颤 磁共振成像 临床特征
下载PDF
LncRNA JHDM1D-AS1对MPP+诱导的帕金森细胞模型线粒体功能的机制研究
10
作者 李斯琴 王兴 阿日奔吉·日嘎拉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47-52,71,共7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JHDM1D反义RNA 1(JHDM1D antisense RNA1,JHDM1D-AS1)对帕金森细胞模型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处理SH-SY5Y细胞构建帕金森细胞模型,记为M...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JHDM1D反义RNA 1(JHDM1D antisense RNA1,JHDM1D-AS1)对帕金森细胞模型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处理SH-SY5Y细胞构建帕金森细胞模型,记为MPP+组,正常细胞作为对照组(control组)。将JHDM1D-AS1 mimic和JHDM1D-AS1 siRNA分别转染至MPP+诱导的SH-SY5Y细胞中,利用RT-PCR检测JHDM1D-AS1表达。流式细胞技术分析JHDM1D-AS1表达对SH-SY5Y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分析JHDM1D-AS1表达对沉默调节蛋白1(SIRT1)表达的影响,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验证两者的靶向关系。使用SIRT1激活剂Resveratrol对转染JHDM1D-AS1 mimic的细胞进一步处理,证实JHDM1D-AS1调控SIRT1对帕金森细胞线粒体的影响。结果control组JHDM1D-AS1相对表达为0.85±0.21,MPP+模型组JHDM1D-AS1相对表达为1.25±0.33,较control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17,P<0.05)。转染JHDM1D-AS1 mimic和JHDM1D-AS1 siRNA序列后,JHDM1D-AS1相对表达分别为1.63±0.38和0.72±0.17,与MP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035,P<0.05)。MPP+组细胞凋亡率为17.64%,JHDM1D-AS1 mimic和JHDM1D-AS1 siRNA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5.92%和1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052,P<0.05)。MPP+组绿色荧光强度为22.20%,JHDM1D-AS1-mimic和JHDM1D-AS1siRNA组绿色荧光强度分别为43.97%和1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390,P<0.05)。流式结果显示,MPP+组相对荧光强度为27.58%±4.25%,JHDM1D-AS1 mimic和JHDM1D-AS1 siRNA组相对荧光强度分别为45.10%±6.05%和14.82%±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794,P<0.05)。Control组SIRTI蛋白表达为1.00±0.23,MPP+模型组SIRT1表达下调为0.7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40,P<0.05)。转染JHDM1D-AS1 mimic和JHDM1D-AS1 siRNA后,SIRT1表达分别为0.44±0.16和1.34±0.22,与MP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508,P<0.05)。Target Scan软件预测,JHDM1D-AS1与SIRT1序列存在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实验显示,JHDM1D-AS1过表达可降低WT-SIRT1荧光素酶活性。JHDM1D-AS1过表达时线粒体膜电位降低,SIRT1激活过表达时线粒体膜电位升高,转染JHDM1D-AS1 mimic并激活SIRT1后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回升。结论沉默JHDM1D-AS1表达可抑制MPP+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JHDM1D-AS1靶向调控SIRT1,进而影响帕金森细胞模型线粒体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细胞模型 长链非编码RNA JHDM1D-AS1 沉默调节蛋白1 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 线粒体功能
下载PDF
骶髂关节半脱位矫正对慢性期卒中后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
11
作者 付琨燕 项文平 +5 位作者 杨志刚 何飞 满乾坤 王雅明 牛翻燕 岳雅蓉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期90-96,共7页
目的初步探讨矫正骶髂关节半脱位对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21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康复中心住院且符合入组标准的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对确定存在骶髂关节半脱位的13例患者进行手法矫... 目的初步探讨矫正骶髂关节半脱位对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21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康复中心住院且符合入组标准的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对确定存在骶髂关节半脱位的13例患者进行手法矫正治疗。治疗前、治疗3周后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估、“起立-行走”计时测试、10米步行计时测试、Holden步行能力分级以及骨盆正位X线片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存在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共11例纳入研究。按冈斯德分析系统进行骨盆正位X线片画线测量,其中髂骨ASIn7例,髂骨ASEx2例,髂骨PIIn1例,髂骨In1例。手法矫正治疗3周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47.00±9.22)分vs.(37.45±11.04)分,P<0.001];“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时间短于治疗前[(18.51±5.29)s vs.(24.94±9.50)s,P=0.003];10米步行计时测试:步行速度较治疗前变快[(53.72±25.71)cm/s vs.(43.49±24.24)cm/s,P<0.001],步长较治疗前增加[(38.37±9.87)cm vs.(34.49±9.32)cm,P=0.022];Holden步行能力分级高于治疗前(2级∶3级∶4级∶5级=0∶2∶4∶5 vs.1∶6∶4∶0,P=0.002)。结论对于存在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骶髂关节半脱位手法矫正治疗有助于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半脱位 卒中 功能障碍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
12
作者 李芳雪 樊宇 +3 位作者 郝飞 杨炯 殷飞翔 姜长春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1512-1516,1520,共6页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和普通球囊(common balloon,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并符合纳排标准的症状性ICAS患者...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和普通球囊(common balloon,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并符合纳排标准的症状性ICAS患者100例。根据术中使用的球囊类型分为药物涂层球囊组(n=50)和普通球囊组(n=50)。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术后30 d内任何卒中或死亡发生率、术后1年的再狭窄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普通球囊组和药物涂层球囊组术后30 d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4%(2/50)、2%(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普通球囊组和药物涂层球囊组再狭窄率分别为16%(8/50)、2.5%(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症状性ICAS患者中,使用CB和DCB治疗都是安全有效的。与CB血管成形术相比,DCB血管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isis,ISR)发生率更低,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DCB血管成形术在治疗症状性ICAS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药物涂层球囊 支架内再狭窄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李晶 贺雯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3年第1期76-79,83,共5页
脑卒中包含缺血性以及出血性两种类别,在发病中,以前者最为常见,发病比例达到87%[1]。该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经济负担高的主要特点,目前已经变成中国成年人死亡以及残疾的不可忽视的一大原因[2]。近年来,肠道菌群... 脑卒中包含缺血性以及出血性两种类别,在发病中,以前者最为常见,发病比例达到87%[1]。该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经济负担高的主要特点,目前已经变成中国成年人死亡以及残疾的不可忽视的一大原因[2]。近年来,肠道菌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也成为脑卒中领域研究的热点[3]。肠道菌群作为一种近年来研究发现的脑血管危险因子,该原因和该疾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肠道菌群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探讨颈部动脉迂曲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
14
作者 姜波 蔡志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11期0093-0097,共5页
研究和分析颈部动脉迂曲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3年3月在巴彦淖尔市医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41例及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55例,分别归入至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及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实施头... 研究和分析颈部动脉迂曲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3年3月在巴彦淖尔市医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41例及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55例,分别归入至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及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实施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并测量血管迂曲指数和血管狭窄率,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头颈部动脉狭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及椎动脉颅外段(EVA) TI、 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 TI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均为头颈部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颈部动脉迂曲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因素,颈部动脉迂曲颈部动脉狭窄相关性仍然有待深入研究和分析,临床可通过测定血管迂曲指数的方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疾病诊断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动脉迂曲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迂曲指数 血管狭窄率 病情诊断 预后评估
原文传递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2
15
作者 张勇 杜圆圆 《医学综述》 2020年第7期1448-1451,1456,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巴彦淖尔市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 目的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巴彦淖尔市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抗栓、清除自由基、调节血脂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疗程为2周。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巴塞尔指数(BI)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和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43%(32/35)比71.43%(25/3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8.25±1.11)分比(11.05±1.67)分](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组间、时点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I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75.94±9.54)分比(59.87±7.61)分](P<0.05),两组患者BI评分的组间、时点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86%(1/35)比17.14%(6/35)](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85.7%(30/35)比62.86%(22/35)](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助于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NIHSS评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颈动脉超声联合检测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的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利峰 吴凤霞 范鸿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25期66-67,共2页
目的: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TCCD)与颈动脉超声联合检测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患者颈部脑部动脉硬化的价值。方法:对375例CI患者进行TCD与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及相关内容进行... 目的: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TCCD)与颈动脉超声联合检测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患者颈部脑部动脉硬化的价值。方法:对375例CI患者进行TCD与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及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结果:TCD与颈动脉超声联合检测CI患者动脉硬化阳性率高,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动脉硬化比例增高。结论:TCD与颈动脉超声联合检测对于CI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超声 脑梗死 动脉硬化
下载PDF
Hcy和D-二聚体及NSE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7
作者 贺雯 任明姬 《医学综述》 2015年第9期1562-1565,共4页
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危害极大,早期干预意义重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病因,而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传统危险因素,也是可干预因素。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缺血性卒中预... 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危害极大,早期干预意义重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病因,而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传统危险因素,也是可干预因素。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缺血性卒中预后可能相关,Hcy与传统危险因素关系有争议,D-二聚体、NSE和传统危险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同型半胱氨酸 D-二聚体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下载PDF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贺雯 宋海燕 +2 位作者 岳霞 刘斌 高尚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32期38-40,44,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5年5月确诊的16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 16例患者均出现体位性头痛,可伴恶心、呕吐、头晕、...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5年5月确诊的16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 16例患者均出现体位性头痛,可伴恶心、呕吐、头晕、听力下降、耳鸣、复视,面部麻木、视物模糊。头CT正常6例,硬膜下积液9例,硬膜下积血1例,脑室变窄2例。颅脑MRI表现为硬脑膜弥漫强化12例、硬膜下积液10例、硬膜下积血3例,脑下沉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疑似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腰穿脑脊液压力均低于60 mmH2O,可呈无色透明或淡红、淡黄色,可见白细胞、红细胞、蛋白含量不同程度升高。所有患者经保守治疗均好转出院,随访均痊愈。结论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体位性头痛、MRI弥漫性硬脑膜强化为其显著特点。保守疗法、自身血硬膜外注射法,手术治疗等方式是处理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低颅压 体位性头痛 临床表现多样化 硬脑膜强化
下载PDF
电针联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症的疗效及对血清BDNF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田雨 董巧玲 刘慧斌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6年第6期289-291,共3页
目的研究电针联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将100例2014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帕金森病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口服西药... 目的研究电针联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将100例2014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帕金森病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口服西药盐酸氟西汀与多巴丝肼治疗,研究组在上述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电针疗法。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BDNF水平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研究组HAMD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BDNF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帕金森病伴抑郁症患者采用电针联合药物治疗,可起到显著的预防与治疗效果,对患者血清BDNF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抑郁症 电针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的早期临床表现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贺雯 陈春艳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34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 WD)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WD患者的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及主要辅助检查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4~40岁,平均21.7...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 WD)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WD患者的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及主要辅助检查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4~40岁,平均21.7岁。21例患者中以神经系统症状起病11例,以肝脏症状起病5例,以精神症状起病2例,以肾脏症状起病1例,以关节疼痛起病1例,以溶血起病1例。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震颤,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患者最多达13例(62%),其次为以肝损害为主的患者达7例(33%)。常被误诊为肝炎、肝硬化、肾炎、骨关节炎、溶血性贫血、精神疾患、舞蹈病、帕金森病、甲亢、脑脱髓鞘疾病、癫痫。结论WD多见于青少年,神经系统及肝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K-F环是重要阳性体征,脑MRI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本病易被误诊误治,早期诊断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建议对具有上述易被误诊疾病症状的患者常规行角膜K-F环及铜代谢检查,以免误诊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临床特点 误诊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