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L联合思维导图教学法在血液科体格检查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1
作者 岳延华 曹阳 顾伟英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6期59-63,共5页
目的 探索同伴互助教学(peer-assisted learning,PAL)联合思维导图教学法在血液科体格检查中的教学效果。方法 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22年1月—2023年3月117名临床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行传统教学法,试验组1行PA... 目的 探索同伴互助教学(peer-assisted learning,PAL)联合思维导图教学法在血液科体格检查中的教学效果。方法 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22年1月—2023年3月117名临床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行传统教学法,试验组1行PAL教学法,试验组2行PAL联合思维导图教学法,每组学生各39名,对3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体格检查教学,教学完成后进行理论知识考核、操作考核和问卷调查。结果 3组间比较,学生在理论知识考核、操作考核以及问卷调查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1和试验组2的各项得分均更具优势,其中试验组2的成绩优于试验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L联合思维导图教学法有助于体格检查技能的掌握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教学法 思维导图教学法 体格检查 临床教学 理论知识考核 操作考核 问卷调查 教育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进展的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分析
2
作者 商丽梅 陈惠娟 +6 位作者 刘月 曹阳 李枫 郭嫣婷 董伟民 林艳 顾伟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7-354,共8页
目的:探讨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进展的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RC)的预后影响因素及患者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60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由MDS进展的AML-MR... 目的:探讨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进展的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RC)的预后影响因素及患者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60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由MDS进展的AML-MRC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性分析AML-MRC的临床特征、遗传学特点、基因测序、预后分层、治疗方案等,对各项临床指标、预后分层和治疗方案等对AML-MRC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AML-MR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OS)为4.5个月,1年OS率为28.3%,治疗后的完全缓解(CR)率为3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初诊为AML-MRC时白细胞增多、血小板显著减少、预后分层差及HMA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为AML-MRC患者中位OS较短的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显著减少(HR=4.46)、HMA药物治疗(相对于移植,HR=10.47)、支持治疗(相对于移植,HR=25.80)与预后分层差(相对于预后中等,HR=13.86)为影响AML-MRC患者中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AML-MRC患者1年OS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血小板显著减少、由MDS进展为AML的间隔时间(TTA)≥3个月、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I)≥0.07、CONUT评为≥5分、预后分层差及支持治疗;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AML-MRC患者1年O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HR=11.23)、血小板显著减少(HR=8.71)、FARI≥0.07(HR=5.19)及预后分层差(HR=14.00)。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患者CR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血小板显著减少、FARI≥0.1、CONUT评分≥5分、预后分层差及支持治疗;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R=7.35)、预后分层差(HR=32.5)、CONUT评分≥5分(HR=9.60)及血小板显著减少(HR=12.05)为影响患者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ML-MRC患者总体中位OS时间短,可能造成AML-MRC患者不良预后的因素有高龄(≥60岁)、支持治疗、HMA治疗、预后分层差、血小板显著减少、FARI≥0.07、营养状况差(CONUT评分≥5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 生存 预后
原文传递
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治)临床路径(2023版)
3
作者 江苏淋巴瘤协作组 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淋巴瘤分会 +8 位作者 朱华渊 冷加燕 柳萍 张亚平 范磊 于亮 李炳宗 顾伟英 施文瑜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210-216,共7页
一、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初治)临床路径标准(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初诊DLBCL(ICD-10:C83.3),年龄≥60岁。(二)诊断依据根据2022年修订的第5版WHO淋巴组织肿瘤分类^([1])。1.临床表现:主要表... 一、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初治)临床路径标准(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初诊DLBCL(ICD-10:C83.3),年龄≥60岁。(二)诊断依据根据2022年修订的第5版WHO淋巴组织肿瘤分类^([1])。1.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但也可发生于淋巴结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包括胃肠道、肝、脾、中枢神经系统、睾丸、皮肤等,肿瘤浸润、压迫周围组织而出现相应临床表现。部分病人伴有乏力、发热、盗汗、消瘦等症状。2.体格检查: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脉氧),一般状况评估[身高、体质量、体表面积、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淋巴结肿大区域(包括waldeyer环),肝脾肿大情况,有无其他结外受累的病灶,贫血、出血相关体征,有无感染病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路径 感染病灶 第一诊断 肝脾肿大 中枢神经系统 淋巴结肿大 体表面积
下载PDF
伴有Y染色体缺失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研究8例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向立丽 邹志兰 +3 位作者 顾伟英 王志林 邱国强 曹祥山 《临床荟萃》 CAS 2013年第3期282-285,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伴有Y染色体缺失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对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常规遗传学分析,用骨髓细胞24小时短期培养后,制备染色体标本,R技术显带后进行核型分析;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采用着丝粒探针CSP X/CSP Y(绿/红)...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伴有Y染色体缺失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对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常规遗传学分析,用骨髓细胞24小时短期培养后,制备染色体标本,R技术显带后进行核型分析;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采用着丝粒探针CSP X/CSP Y(绿/红)检测Y染色体缺失;流式细胞仪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白细胞表面抗原,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结果 8例伴有Y染色体缺失患者中位年龄53岁(29~76岁),其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5例,均有贫血表现,出血较轻。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4例,其中伴有t(8;21)2例。患者完全缓解率低,生存期短。结论 Y染色体缺失常见于AML,尤其是伴有t(8;21)的AML,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细胞遗传学 Y染色体缺失 临床特征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伴抑郁障碍患者抗抑郁治疗前后血浆P物质分析
5
作者 赵蓓 孙剑 +4 位作者 曹祥山 华晓莹 钱新瑜 周民 徐乐平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5-6,44,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伴抑郁障碍患者抗抑郁治疗前后血浆P物质的变化。方法将46例恶性血液病伴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3例,均进行常规内科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伴睡眠障碍者每晚口服米氮平15mg.d-1治疗,无睡眠障碍...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伴抑郁障碍患者抗抑郁治疗前后血浆P物质的变化。方法将46例恶性血液病伴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3例,均进行常规内科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伴睡眠障碍者每晚口服米氮平15mg.d-1治疗,无睡眠障碍者早晨口服氟西汀10mg.d-1治疗,观察4w。于治疗前及治疗2w、4w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状况;于治疗前及治疗4w末采集空腹静脉血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P物质浓度。结果研究组治疗2w末起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下降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内及两组间治疗前后各时段血浆P物质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抗抑郁治疗可改善恶性血液病患者伴发的抑郁症状,但对血浆P物质水平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抑郁障碍 血浆 P物质 抗抑郁治疗
下载PDF
Ⅰ型及Ⅱ型细胞毒性T细胞与血液系统疾病的关系
6
作者 贺白 谢晓宝 华铮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4年第1期52-54,共3页
近年来通过对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研究,发现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胞亚类即Ⅰ型及Ⅱ型细胞毒性T细胞(Tcl/Tc2)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及特异性免疫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Tcl和Tc2细胞亚群的免疫学特点,体外分离、诱导、扩增及检测的方... 近年来通过对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研究,发现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胞亚类即Ⅰ型及Ⅱ型细胞毒性T细胞(Tcl/Tc2)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及特异性免疫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Tcl和Tc2细胞亚群的免疫学特点,体外分离、诱导、扩增及检测的方法和原理,Tcl及Tc2细胞亚群在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缩主病及移植物抗白血病平衡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在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骨髓移植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中的作用,以及Tcl及Tc2细胞亚群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毒性T细胞 血液系统疾病 特异性免疫治疗 T细胞亚群 免疫学特点
下载PDF
伴有抑郁障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抗抑郁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7
7
作者 赵蓓 孙若星 +4 位作者 曹祥山 华晓莹 钱新瑜 周民 孙剑 《精神医学杂志》 2009年第6期409-411,共3页
目的探索抗抑郁治疗对伴有抑郁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0分的49例伴有抑郁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于抗抑郁药治疗... 目的探索抗抑郁治疗对伴有抑郁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0分的49例伴有抑郁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于抗抑郁药治疗,两组分别于入组前及第四周末测定T细胞亚群和血浆IL-2、IL-6,并分别于第2周末及第4周末再次进行HAMD评定。结果(1)干预组HAMD评分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2)干预组治疗后T细胞亚群中CD3、CD4及CD4/CD8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CD8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中均无明显变化;(3)干预组治疗后血浆IL-2、IL-6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两者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抗抑郁药既能有效改善恶性血液病患者伴随的抑郁症状,又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抑郁 免疫 白介素-2 白介素-6
下载PDF
50例无肝素血液透析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2
8
作者 孙洁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19期2947-2948,共2页
目的通过定时降低动静脉壶液面等方法,观察无肝素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壶血块大小及静脉压、TMP压力变化幅度,尽量保证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防止堵管造成患者血容量减少。方法选取无肝素血液透析病例50例,通过保证血管通路血流量充足,加强... 目的通过定时降低动静脉壶液面等方法,观察无肝素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壶血块大小及静脉压、TMP压力变化幅度,尽量保证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防止堵管造成患者血容量减少。方法选取无肝素血液透析病例50例,通过保证血管通路血流量充足,加强病情观察,定时降低动静脉壶液面,正规熟练的操作,连续性不停血泵的回血方式等保证无肝素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结果通过定时降低动静脉壶液面,并使其保持在相应高度,有效地减少了动静脉壶内血块的形成,同时滤器内血块的形成也减少了,有助于无肝素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结论充足的血流量、定时降低动静脉壶液面、病情观察、正规熟练的操作、连续性不停血泵的回血方式能保证无肝素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肝素血液透析 不停血泵 护理
下载PDF
改良血液透析拔针方法在新瘘维护中的效果分析
9
作者 孙洁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22期3381-3382,共2页
目的通过对比血液透析新瘘患者两种拔针方式,寻找出一种比较安全的拔针方法,以尽量减少新瘘拔针时肿胀的几率,延长内瘘的使用时间。方法选取血液透析新瘘患者40例,从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的比例、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影响下次穿刺的次数... 目的通过对比血液透析新瘘患者两种拔针方式,寻找出一种比较安全的拔针方法,以尽量减少新瘘拔针时肿胀的几率,延长内瘘的使用时间。方法选取血液透析新瘘患者40例,从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的比例、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影响下次穿刺的次数这几方面进行比较,寻找出一种比较安全的拔针方式,防止新瘘肿胀,延长内瘘的使用时间。结果改进式轻柔的拔针和用手指按压法比普通快速拔针和用弹力绷带按压法效果好,肿胀的几率明显少,两者有可比性。结论改进式轻柔的拔针和用手指按压比普通快速拔针和用弹力绷带按压能更有效的减少新瘘肿胀的几率,对延长新瘘的使用时间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瘘 拔针 按压 肿胀
下载PDF
原发性腮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10
作者 徐鹏 刘娟 +5 位作者 陈慧娟 商丽梅 严峰 谢晓宝 顾伟英 林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77-1084,共8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构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从SEER数据库获取1984-2016年确诊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并从中分选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目的:分析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构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从SEER数据库获取1984-2016年确诊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并从中分选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分别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来确定影响原发性腮腺淋巴瘤和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因素。在已知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独立预后因素的前提下建立预测模型,用于预测患者3年和5年的生存情况,并通过一致性指数和校正图来评估该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纳入2610例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中位年龄66(15-99)岁,男女比例为1∶1.8,其中20.5%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侵袭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诊断年限、婚姻状况、分期、组织学亚型、手术、放疗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而年龄、婚姻状况、化疗、手术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702(95%CI:0.696-0.768),体现出该模型较好的区分度。预测模型校准曲线图中的预测值概率与实际值概率相近,体现出该模型较好的准确度。结论:年龄、性别、诊断年限、婚姻状况、分期、组织学分型、手术、放疗是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针对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可应用于临床个体化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腮腺淋巴瘤 SEER数据库 预后因素 列线图
原文传递
地西他滨联合安罗替尼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11
作者 曹阳 刘月 +5 位作者 刘琰 岳延华 商丽梅 陈惠娟 杨浩男 顾伟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2-447,共6页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生物学效应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分别应用不同浓度的地西他滨、安罗替尼以及地西他滨+安罗替尼处理MM细胞系和原代细胞,CCK-8法检测两药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协同指数,流式细胞...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生物学效应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分别应用不同浓度的地西他滨、安罗替尼以及地西他滨+安罗替尼处理MM细胞系和原代细胞,CCK-8法检测两药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协同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对c-Myc蛋白的影响。结果:地西他滨和安罗替尼单药均能有效地抑制MM细胞系NCI-H929和RPMI-8226的增殖,并且诱导细胞凋亡;两药联合组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效果明显强于单药组。两药联合在原代MM患者细胞中也显示出较强的细胞毒性。地西他滨和安罗替尼能够下调MM细胞中c-Myc蛋白的水平,并且联合用药组的c-Myc水平最低。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安罗替尼能够有效地抑制MM细胞的增殖并且诱导其凋亡,这为地西他滨联合安罗替尼治疗MM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安罗替尼 多发性骨髓瘤 增殖 凋亡 C-MYC
原文传递
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伴肾功能损害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尹玲玲 沈洋灵 +5 位作者 闵凤玲 顾伟英 王莹 齐昆明 李振宇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1-147,共7页
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伴肾功能损害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于3家医院接受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的15例伴肾功能损害MM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接受达雷... 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伴肾功能损害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于3家医院接受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的15例伴肾功能损害MM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接受达雷妥尤单抗单药、达雷妥尤单抗联合地塞米松或达雷妥尤单抗联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分析其疗效和生存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位年龄64(54-82)岁,其中IgG型6例,IgA型2例,IgD型1例,轻链型6例。中位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22.48 ml/(min·1.73 m^(2))。11例可判断疗效的MM患者,总体反应率为91%(10/11例),其中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1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2例,部分缓解(PR)3例,微小缓解(MR)4例。15例患者可评价肾脏反应,总体反应率为60%(9/15例),其中完全缓解(CR)4例,PR 1例,MR 4例。达最佳肾脏反应的中位时间为21(7-56)d。中位随访时间3个月,15例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总生存期未达到。应用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后,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中性粒细胞减少,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输液相关不良反应和感染。结论: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伴肾功能损害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达雷妥尤单抗 肾功能损害 疗效
原文传递
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焦亡预后分析及GZMB调节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党庆秀 李洋 +2 位作者 郭嫣婷 沈洋灵 顾伟英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3376-3383,共8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分析与实验相结合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焦亡相关基因在AML患者的预后价值,并验证AML治疗的新靶点。方法:在基因表达谱数据库(TCGA、GTEx)中选取AML细胞焦亡相关基因表达数据,采用R语言...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分析与实验相结合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焦亡相关基因在AML患者的预后价值,并验证AML治疗的新靶点。方法:在基因表达谱数据库(TCGA、GTEx)中选取AML细胞焦亡相关基因表达数据,采用R语言筛选AML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细胞焦亡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的基因进行单因素Cox及Lasso回归分析并构建预后模型。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风险模型、临床特征与AML患者预后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分析预后模型中GZMB表达量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将AML患者分成GZMB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并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并采用Western blot验证AML中GZMB/Caspase-3/GSDME介导的细胞焦亡。结果:45个焦亡相关基因在AML患者组和正常组中存在差异表达(P<0.05)。其中7个基因(BAK1、CASP3、GZMB、GPX4、NLRP2、GSDMB和GSDMA)被纳入风险模型构建。年龄、FAB分型、风险评分与AML患者预后相关(P<0.05),且风险评分是AML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GZMB高表达组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EA富集分析显示GZMB主要参与了细胞因子信号通路、NK细胞、B细胞、T细胞免疫调节等信号途径(P<0.05,FDR≤2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初步证实AML中存在GZMB/Caspase-3/GSDME介导的细胞焦亡调节途径。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了7个细胞焦亡相关基因的AML预后模型,GZMB高表达与AML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参与GZMB/Caspase-3/GSDME途径介导的细胞焦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TCGA GTEx 细胞焦亡 GZMB
下载PDF
获得性凝血因子ⅩⅢ缺乏伴静脉血栓病例及文献复习
14
作者 陈惠娟 缪颖洁 +4 位作者 周怡芳 曹阳 顾伟英 谢晓宝 贺白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3年第2期78-82,共5页
获得性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缺乏罕见,可发生于消耗过多、合成减少或免疫抑制介导。该病多见于老年群体,临床出血症状重,可出现反复自发性出血,治疗困难,死亡率接近50%,常规凝血检查无异常,极易漏诊和误诊。本文报道1例获得性FⅩⅢ缺乏... 获得性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缺乏罕见,可发生于消耗过多、合成减少或免疫抑制介导。该病多见于老年群体,临床出血症状重,可出现反复自发性出血,治疗困难,死亡率接近50%,常规凝血检查无异常,极易漏诊和误诊。本文报道1例获得性FⅩⅢ缺乏症伴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诊断过程曲折,经免疫抑制治疗取得成功。通过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为临床出凝血障碍疾病诊治提供临床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 凝血因子ⅩⅢ缺乏 静脉血栓 免疫抑制治疗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合并败血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顾伟英 谢晓宝 +2 位作者 曹祥山 华铮 华晓莹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4期801-802,共2页
关键词 白血病 药物疗法 出血性菌血症 粒细胞缺乏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过程血脂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顾伟英 胡绍燕 +6 位作者 贺白 邱国强 韩文敏 翁开枝 马景洪 姜庆波 陈子兴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6-179,共4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过程中血脂含量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回顾分析了76例APL患者行ATRA诱导分化治疗过程中血脂水平变化的情况,并同时...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过程中血脂含量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回顾分析了76例APL患者行ATRA诱导分化治疗过程中血脂水平变化的情况,并同时检测了NB4细胞行ATRA诱导分化过程中培养液上清中血脂水平的变化,以肝癌细胞HepG2和培养液为对照。结果:76例APL患者行ATRA治疗后2周行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检测,结果显示T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而胆固醇(cholesterol,TC)水平则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B4细胞培养72h后培养液上清中TG水平明显升高(P<0.05),NB4细胞在ATRA(0.5μmol/L)作用0、24、48和72h后,培养液上清中TG水平逐渐升高(P<0.01),同样2组细胞培养0,24,48,72h后,培养液上清中TC水平经检测,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pG2细胞及HepG2细胞在ATRA(0.5μmol/L)培养0、24、48和72h后培养液上清中TG及TC水均无明显变化。结论:ATRA治疗APL过程中可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能与APL细胞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维甲酸 高甘油三酯血症
下载PDF
1,25(OH)_2维生素D_3对人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其介导免疫耐受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彭静 曹祥山 +1 位作者 邱国强 孙冠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36-739,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1,25(OH)2维生素D3〔1,25(OH)2Vit D3〕对人树突状细胞(DC)分化、成熟及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在体外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成DC,实验组加入1,25(OH)2Vit D31 nmol/L培养9 d,对照组加入等量无水乙醇,流式细胞仪检... 本研究旨在探讨1,25(OH)2维生素D3〔1,25(OH)2Vit D3〕对人树突状细胞(DC)分化、成熟及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在体外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成DC,实验组加入1,25(OH)2Vit D31 nmol/L培养9 d,对照组加入等量无水乙醇,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因子表达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后,用MTT法评估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Western blot检测DC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C表面标志CD80、CD83、CD86表达率低于对照组(P<0.05),CD1a高于对照组(P<0.05);CD80、CD83、CD86、CD1a表达率分别为(40.43±9.83)%、(20.04±4.73)%、(14.45±5.38)%,(58.48±10.72)%;对照组CD80、CD83、CD86、CD1a表达率分别为(29.36±13.34)%、(35.91±10.19)%、(27.15±11.64)、(72.20±12.79)%。实验组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受到抑制;DC表达IDO蛋白上调。结论:1,25(OH)2Vit D3抑制DC的成熟,通过上调DC的IDO蛋白表达抑制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及介导免疫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5(OH)2D3 树突状细胞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免疫耐受
下载PDF
PICC置管中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改变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38
18
作者 李黎 陈月香 +1 位作者 李向君 张燕 《护士进修杂志》 2017年第6期557-558,共2页
目的探讨PICC置管中腔内心电图P波的形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患者应用腔内心电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行PICC置管术,观察心电监护仪Ⅱ导联,分析出现双峰P波、特征性高尖P波、双向P波的引出率及定位准确率。结果185例患... 目的探讨PICC置管中腔内心电图P波的形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患者应用腔内心电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行PICC置管术,观察心电监护仪Ⅱ导联,分析出现双峰P波、特征性高尖P波、双向P波的引出率及定位准确率。结果185例患者中,Ⅱ导联出现特征性高尖P波共173例,引出率为93.5%,其后同时出现双向P波的共127例,引出率为68.6%,定位准确率97.1%;在高尖P波出现之前就已出现双峰P波的共96例,引出率为51.9%,定位准确率为96.9%;12例患者没有引出特征性高尖P波及双向P波,其中7例患者只引出了双峰P波,这7例患者导管尖端均能准确定位。结论双峰P波可以作为导管尖端进入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的补充定位条件,与特征性高尖P波及双向P波同时作为导管尖端定位的依据,在腔内心电引导PICC尖端定位中具有积极意义及广泛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心电描记术 P波形态 尖端定位
下载PDF
输血对肠癌患者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范圣登 徐骅 +4 位作者 丁洁 卜晓萱 李琼 邱国强 沈志忠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73-575,共3页
目的探讨输异体全血、去白细胞红细胞血和羟乙基淀粉对围术期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直肠癌或结肠癌手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例。Ⅰ组输6%羟乙基淀粉500~1000ml,Ⅱ组输全血300~450ml,Ⅲ组输去白细胞红... 目的探讨输异体全血、去白细胞红细胞血和羟乙基淀粉对围术期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直肠癌或结肠癌手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例。Ⅰ组输6%羟乙基淀粉500~1000ml,Ⅱ组输全血300~450ml,Ⅲ组输去白细胞红细胞血300~450ml,分别于术前、术后1、3、7d抽取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CD56+。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3dCD3+、CD4+、CD4+/CD8+及CD56+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术后第7天Ⅱ组CD3+、CD4+、CD56+显著降低,而Ⅰ组、Ⅲ组各指标接近术前水平。结论围术期输异体全血严重抑制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去白细胞红细胞血和羟乙基淀粉对患者的免疫抑制轻,术后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肠癌 围术期 细胞免疫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