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张军 李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应用阿托伐他汀10、20和40mg/a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脂调节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各组患...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应用阿托伐他汀10、20和40mg/a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脂调节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其中以20mg/d组和40mg/d组下降最为显著(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10、20和40mg/d组均显著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各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10、20和40mg/d)进行调脂治疗安全有效,推荐以20mg/d作为适宜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病 脑梗塞 脂类 降血脂药 羟甲基戊二酰基COA还原酶抑制剂
下载PDF
双任务训练模式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平衡及情绪障碍的影响
2
作者 严俊 柯国秀 +2 位作者 张军 叶华韵 叶英姿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038-0042,共5页
探讨步态平衡+认知注意力双任务训练模式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抗跌倒风险、运动生活能力改善及精神心理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6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为2023.01至2023.06。按1:1交替分组法,分A、B组,前者、后者分别提供常规步态平衡训练、常规步... 探讨步态平衡+认知注意力双任务训练模式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抗跌倒风险、运动生活能力改善及精神心理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6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为2023.01至2023.06。按1:1交替分组法,分A、B组,前者、后者分别提供常规步态平衡训练、常规步态平衡训练+认知注意力训练,连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步态、平衡、情绪障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治疗前Berg 平衡量表( 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起立和行走计时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 TUGT)评分、连线测试、跌倒风险评估表(Morse Fall Seale,MFS)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P>0.05);治疗后,患者BBS评分升高,TUGT评分、MFS评分、HAMA、HAMD评分降低,与治疗前相比(P<0.05);且B组改善效果比A组好(P<0.05),B组连线测试正确率比A组高,连线测试所用时间比A组低 (P <0.05)。结论 步态平衡训练+认知注意力训练的双任务模式较步态平衡训练的单任务模式更能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平衡及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双任务训练 平衡 步态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氟伐他汀与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的动态影响 被引量:47
3
作者 王国军 马涛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0-152,共3页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与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的动态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40)。所有ACI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氟...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与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的动态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40)。所有ACI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氟伐他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ADL评分及CRP水平动态变化,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37/40),对照组为7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7 d和14 d时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0、90 d时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ACI患者入院治疗后CRP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治疗3 d时较治疗前即有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7 d较治疗前才有显著差异(P<0.05),2组比较观察组治疗3、7、14 d时的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单用氟伐他汀,氟伐他汀与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改善血液流变学,使神经功能恢复和CRP降低更快,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伐他汀 丁苯酞软胶囊 急性脑梗死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后循环缺血进展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国军 季立标 朱银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76-579,共4页
目的探讨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情进展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门诊及住院的后循环TIA患者30例,均经头部MR血管... 目的探讨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情进展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门诊及住院的后循环TIA患者30例,均经头部MR血管成像证实存在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用3.0 T HR-MRI对椎-基底动脉斑块进行检查,评估斑块性质及稳定性,根据斑块稳定性结果分为稳定组(16例)与不稳定组(14例)。随访24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就诊至发生后循环梗死的时间及比例。结果不稳定组发生后循环梗死时间明显短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7.0,20.0)个月比24.0(22.5,24.0)个月,Z=-2.755,P<0.05]。稳定组和不稳定组发生后循环梗死的比例分别为5/16、8/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对后循环缺血疾病的进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后循环缺血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慢性肾功能不全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卢涛声 徐珍瑾 +1 位作者 王国军 张亚琴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934-937,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神经内科入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75例,其中男性153例,女性122例,年龄60~92(74.47±9.26)岁。根据估...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神经内科入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75例,其中男性153例,女性122例,年龄60~92(74.47±9.26)岁。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将患者分为CKD组(29例)和对照组(246例)。记录临床基线资料,并在发病90d后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进行电话随访评价预后,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伴有CKD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结果 CKD组患者年龄[(78.62±7.99)岁vs(73.98±8.16)岁,P=0.004],心房颤动(41.4%vs 13.4%,P=0.000)、脑梗死(48.3%vs23.2%,P=0.003)、心力衰竭(34.5%vs 8.1%,P=0.000)及病死率(17.2%vs 5.3%,P=0.01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预后良好明显低于对照组(48.3%vs 67.1%,P=0.04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KD是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14,95%CI:0.075~0.615,P=0.004)。结论 CKD是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不全 慢性 脑梗死 肾小球滤过率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预后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肺炎的危险因素及远期预后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卢涛声 王国军 +2 位作者 张亚琴 龚旦媛 柳静虹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59-36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远期预后。方法收集54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卒中后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卒中后肺炎组年龄≥80岁、高血压、心房纤颤、既往卒中或TIA史...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远期预后。方法收集54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卒中后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卒中后肺炎组年龄≥80岁、高血压、心房纤颤、既往卒中或TIA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合并恶性肿瘤、NIHSS评分≥15分、GCS评分≤8分、卧床时间≥7 d、吞咽障碍、早期鼻饲、早期应用质子泵受体阻滞剂、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基线空腹血糖≥7.0 mmol/L、低蛋白血症、贫血的比率均显著高于无肺炎组;早期康复治疗的比率明显低于无肺炎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NIHSS评分≥15分、GCS评分≤8分、卧床时间≥7 d、吞咽障碍、基线空腹血糖≥7.0 mmol/L、低蛋白血症是卒中后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康复治疗是卒中后肺炎的保护因素。卒中后肺炎组患者预后良好的比率显著低于无肺炎组(P<0.05)。结论年龄≥80岁、NIHSS评分≥15分、GCS评分≤8分、卧床时间≥7 d、吞咽障碍、基线空腹血糖≥7.0 mmol/L、低蛋白血症是卒中后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卒中后肺炎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肺炎 危险因素 远期预后
下载PDF
ABCD^(2)评分联合T_(2) Flair高信号血管征对TIA患者不同时期预后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柯国秀 王国军 +3 位作者 季立标 张军 严俊 朱银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363-367,共5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3.0 T MRI的Flair的高信号血管征(HVS)对TIA患者不同时期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符合入选标准的TIA患者,记录基线资料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进行ABCD2评分。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头颅MRI、Fl...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3.0 T MRI的Flair的高信号血管征(HVS)对TIA患者不同时期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符合入选标准的TIA患者,记录基线资料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进行ABCD2评分。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头颅MRI、Flair检查,计算TIA患者的Flair HVS阳性率和ABCD2评分结果。观察7 d内、90 d内及1年内TIA的预后,以再发脑血管事件为终点,评估ABCD2评分分组及HVS与ABCD2结合分层预测脑血管事件的作用。结果与HVS阴性组相比,HVS阳性组高血压史、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卒中家族史、既往卒中史、ABCD2评分、ABCD2中高危比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应用ROC曲线分析,预测脑血管病发生风险时,ABCD2评分分组的7 d内、90 d内、1年内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83、0.645、0.641;二者结合的7 d内、90 d内、1年内的AUC值分别为0.902、0.739、0.786。结论 ABCD2评分对TIA患者短期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更高,结合HVS阳性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预测TIA不同时期预后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 高信号血管征 ABCD^(2)评分 预后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ACI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卢涛声 王国军 +2 位作者 朱银伟 戴丹 张亚琴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6期763-766,共4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脑梗死(ACI)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2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3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检测患者NLR水平。统...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脑梗死(ACI)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2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3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检测患者NLR水平。统计ACI患者溶栓后48 h出血转化情况,根据患者溶栓后48 h是否出血转化分为转化组与非转化组,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转化组与非转化组的临床资料,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法分析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预测价值。对比两组死亡率。结果230例ACI患者中,溶栓后48 h出血转化34例,出血转化率为14.78%,剩余196例未发生出血转化。转化组年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糖、NLR水平高于非转化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溶栓前血糖、NLR水平为ACI患者溶栓后48 h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溶栓前NLR水平预测ACI患者溶栓后48 h出血转化的AUC值为0.713(95%CI:0.599~0.811)(P<0.05)。转化组死亡率高于未转化组(P<0.05)。结论溶栓前NLR水平可用于预测ACI患者溶栓后48 h出血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急性脑梗死 溶栓 出血转化 预测价值
下载PDF
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2
9
作者 金梅芳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61-61,共1页
关键词 东菱克栓酶 急性脑梗死 疗效 抗凝血药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被引量:10
10
作者 姚明珠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5年第2期7-8,共2页
目的总结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根据入院日期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33例。除对症治疗外,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干预。对比2组下肢深静脉血... 目的总结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根据入院日期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33例。除对症治疗外,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干预。对比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SF-36生存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生存质量。结果发病后10 d,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随访,1个月后观察组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积极预防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急性心原性脑栓塞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金梅芳 柯国秀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心原性脑栓塞(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CCE)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4小时内发病的急性心原性脑栓塞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抗凝、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等...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心原性脑栓塞(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CCE)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4小时内发病的急性心原性脑栓塞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抗凝、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bid静脉滴注)连用14天,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天、14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检测血清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水平,并随访6个月,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Mn-SOD和CAT水平及NIHSS评分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Mn-SOD和CA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发现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与使用依达拉奉无关(OR=2.83,P>0.05),与年龄≤65岁及NIHSS≤13分有显著相关。结论: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降低氧化应激水平,起到脑保护作用,有一定疗效,但与长期预后无显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原性脑栓塞 依达拉奉 氧化应激 预后
下载PDF
循证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康复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亚琴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5年第1期34-35,41,共3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康复中循证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护理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采取循证护理,比较2组肌张力评分与Barthel指数。结果护理前,2组肌张力评分、Barthel指...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康复中循证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护理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采取循证护理,比较2组肌张力评分与Barthel指数。结果护理前,2组肌张力评分、Barthel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护理组肌张力评分、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可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促进患者肢体康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循证护理 早期 肢体康复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展Logisitic回归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军 柯国秀 严俊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21期4-6,共3页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进展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联合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确定影响帕金森病患者活动能力进展的因素,通过样本回代和刀切法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年龄、教育程度、抑郁、焦虑...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进展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联合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确定影响帕金森病患者活动能力进展的因素,通过样本回代和刀切法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年龄、教育程度、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及入院时ADL得分为帕金森病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展的影响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拟合的回归方程为Logit(Y)=-1.161+0.637高龄-0.869教育程度高+0.794抑郁+0.694焦虑+0.636睡眠障碍+0.982。结论 PD患者的ADL进展状况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对其ADL进展情况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 被引量:6
14
作者 卢涛声 《中外医疗》 2016年第10期122-123,共2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方便收集150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病例,70例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80例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种用药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方便收集150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病例,70例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80例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种用药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明显较对照组81.43%高(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脑功能,治疗有效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糖尿病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半剂量甘露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军 《海南医学》 CAS 2007年第7期12-13,共2页
目的探讨半剂量甘露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方法选择102例高血压性幕上性非丘脑脑出血,颅内高压不明显、发病6h内出血量<30ml的患者。将24h内应用半剂量甘露醇125ml者定为A组(34例),应用速尿者为B组(34例),24h内不... 目的探讨半剂量甘露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方法选择102例高血压性幕上性非丘脑脑出血,颅内高压不明显、发病6h内出血量<30ml的患者。将24h内应用半剂量甘露醇125ml者定为A组(34例),应用速尿者为B组(34例),24h内不应用任何脱水剂者为C组(34例)。48h复查头颅CT,血肿增大超过33%认为血肿扩大,分析24h内应用半剂量甘露醇对血肿扩大的影响。结果A组血肿扩大13例(38.2%),B组4例(11.8%),C组3例(8.8%),A组与B组、C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24h内)应用半剂量甘露醇可能增加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即使半剂量甘露醇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也不宜盲目、仓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剂量甘露醇 脑出血 速尿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RP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国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23期43-44,共2页
目的观察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以探讨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 162例患者以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治疗,21d后比较2组疗效、血脂和CRP... 目的观察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以探讨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 162例患者以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治疗,21d后比较2组疗效、血脂和CRP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2.72%,对照组76.5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idit Z=10.378,P<0.0001);治疗21d后,观察组TC、TG、LDL和CRP 4个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C、TG和CRP 3个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TC、TG、LDL和CRP 4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患者血脂水平,降低C反应蛋白含量,对急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急性脑梗死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3.0T磁共振T2 FLAIR高信号血管征与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17
作者 严俊 柯国秀 +3 位作者 王国军 季立标 张军 朱银伟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3期246-249,共4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的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的高信号血管征(hyperintense vessel sign,HVS)与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1—12月符合入...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的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的高信号血管征(hyperintense vessel sign,HVS)与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1—1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及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卒中家族史、血压、血脂、血糖、BMI等)。所有患者均采用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均完善头颅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FLAIR检查;根据是否为初发卒中,分为初发组(n=367)和非初发组(n=141),比较两组患者危险因素、TOAST分型、HVS发生率等。结果:非初发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TOAST分型、卒中家族史较初发组明显升高(P<0.05);非初发组HVS发生率高于初发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HbA1c水平、LDL-C水平、TOAST分型、HVS发生率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结论:HbA1c、LDL-C、年龄、高血压、TOAST分型、HVS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VS可能有助于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复发 高信号血管征 危险因素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血红素加氧酶-1在帕金森病以及阿尔茨海默病中所起的作用
18
作者 李洁 王建生 刘春风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6年第6期530-533,共4页
在老化与神经变性疾病中引起铁沉积与线粒体破坏的机制尚不明确。血红素加氧酶-1(HO-1)属于应激蛋白超家族的一员,将血红素降解为铁离子、一氧化碳与胆绿素,以此在帕金森病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变性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血红素加氧酶-1 氧化应激
下载PDF
低血糖反应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的探究
19
作者 王国军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354-355,共2页
目的提高对低血糖所致神经系统损害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有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疑诊急性脑血管病的老年低血糖反应患者的头颅CT及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者头颅CT检查阴性,血糖<2.8mmol/L患者给予高张糖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消失... 目的提高对低血糖所致神经系统损害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有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疑诊急性脑血管病的老年低血糖反应患者的头颅CT及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者头颅CT检查阴性,血糖<2.8mmol/L患者给予高张糖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消失。结论对于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头颅CT检查阴性的患者应注意监测血糖,提高低血糖反应的早期诊断,为治疗争取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低血糖 治疗
下载PDF
盐酸氟西汀(百优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疗效观察
20
作者 金梅芳 《青海医药杂志》 2004年第1期2-4,共3页
目的 :观察盐酸氟西汀 (百优解 )对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疗效以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情况。方法 :80例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4 0例 ,对照组给予脑卒中的常规治疗 ,治疗组加用百优解 ,每天 2 0mg ,应用... 目的 :观察盐酸氟西汀 (百优解 )对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疗效以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情况。方法 :80例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4 0例 ,对照组给予脑卒中的常规治疗 ,治疗组加用百优解 ,每天 2 0mg ,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 (SS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HAMD评分显示治疗组治疗后 (4 .3± 1.7)较治疗前 (2 1.3± 4 .2 )显著下降 (P <0 .0 1) ,对照组治疗后 (19.7± 1.9)较治疗前 (2 0 .9± 3.8)比较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 ,SSS评分显示治疗组治疗后显著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1) ,同时观察了百优解的副作用。结论 :百优解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较为有效、安全的药物 ,且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氟西汀 脑卒中 抑郁障碍 疗效观察 神经功能缺损 并发症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