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胡兀鹫繁殖生物学及濒危状况 被引量:5
1
作者 苏化龙 李八斤 +6 位作者 姚勇 唐阳 张勇 果洛.周杰 王延明 加悟才让 王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8-89,共12页
研究青藏高原胡兀鹫的繁殖成功率、种群现状、种群变化趋势和致危因素,为制定和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主要调查时间为2010—2013年以及1991—1993年。调查区域包括西藏的昌都、林芝、那曲和拉萨地区,四川的甘孜和阿坝... 研究青藏高原胡兀鹫的繁殖成功率、种群现状、种群变化趋势和致危因素,为制定和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主要调查时间为2010—2013年以及1991—1993年。调查区域包括西藏的昌都、林芝、那曲和拉萨地区,四川的甘孜和阿坝自治州,青海的海北、海西、果洛和玉树自治州以及甘肃的甘南自治州。在这些区域中的7个胡兀鹫繁殖地,对某些繁殖巢进行日活动行为观察,以确定其繁殖参数。繁殖成功率依据2010年冬季至2013年秋季观察的繁殖巢中离巢出飞的幼鸟数量确定。由于缺乏对大范围面积(超过1万km2)内准确繁殖对数目的调查数据,仅能以繁殖对之间的繁殖巢间距来换算其领域面积。种群结构大多情况下采用路线统计法(截线法)调查记录,少数情况下在动物尸体附近进行观察。将胡兀鹫划归为3~4个年龄组:幼体(〈3年龄),未成熟体(3~4年龄),亚成体(4~6年龄)和成体(〉6年龄)。针对胡兀鹫种群结构的观察记录工作分别在1992年的4月—1993年2月下旬(合计48天)和2010年12月初—2012年10月下旬(合计103天)进行。繁殖种群数量评估,参照文献报道的高山兀鹫种群数量,以同期(2010年冬季至2012年底)调查的胡兀鹫繁殖巢数量与高山兀鹫繁殖巢的数量进行对比,其比值乘以高山兀鹫种群数量,以此估算胡兀鹫的繁殖对数量。[结果]胡兀鹫产卵期为12月上旬—1月末(12月7日—1月28日,n=4),孵化期为55~61天(n=3),窝卵数平均为1.86枚(n=14),测量3枚卵的平均长和宽为84.4(83.1~88.3)mm和68.03(67.0~70.0)mm。繁殖成功率为81.82%(2010年—2012年,n=22)。巢址分布海拔为2 600~4 575 m。在具有代表性的繁殖地内,繁殖对之间距离平均为35.84 km(25.10~47.3 km),领域平均面积为1 284.51 km2(630.01~2 237.29 km2)。20年来(1990年以来)种群结构变动为:胡兀鹫幼体数量比例从30.17%(n=116)降低到16.67%(n=96)。估算青藏高原250万km2面积的胡兀鹫种群数量不超过1 410个繁殖对。[结论]初步确定胡兀鹫的致危因素超过10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各种基础工程设施的建立,尤其是边远荒僻区域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影响胡兀鹫繁殖成功率和种群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兀鹫 青藏高原 领域面积 种群密度 种群结构变化
下载PDF
中国雪豹的威胁与保护现状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小雨 肖凌云 +23 位作者 梁旭昶 程琛 冯琛 赵翔 刘炎林 卞晓星 何兵 张常智 Justine Shanti Alexander 邢睿 黄亚慧 阿旺久美 谢然尼玛 宋大昭 黄巧雯 扎西桑俄 彭奎 尹杭 连新明 杨欣 李晟 施小刚 杨创明 吕植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32-942,共11页
大部分保护机构只有能力在特定种群层面上保护大型食肉动物,而物种的灭绝风险却是在全球尺度进行评估的。因此,要填补这一尺度断层,多机构的工作与意见汇总非常必要。本研究综合了文献和18家中国雪豹(Panthera uncia)研究与保护机构共2... 大部分保护机构只有能力在特定种群层面上保护大型食肉动物,而物种的灭绝风险却是在全球尺度进行评估的。因此,要填补这一尺度断层,多机构的工作与意见汇总非常必要。本研究综合了文献和18家中国雪豹(Panthera uncia)研究与保护机构共24位一线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经过两次集体讨论和填写评分表格的方式,识别出21种威胁因素,在全国层面和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和甘肃5个主要雪豹分布省区层面对威胁进行了排序,并汇总了各保护机构实施的17项保护行动,以及各项行动所应对的威胁。全国评分前三的威胁依次是基层保护部门能力不足(9.5分)、气候变化(8.0分)、当地社区保护动力不足(6.8分),不同省区的威胁排序则体现出很大差异性。其中,目前仍没有任何行动措施应对气候变化。虽然已有一些保护行动来应对基层保护能力不足和当地社区保护动力不足的问题,如保护区能力建设、开展社区监测等,但行动的覆盖尺度仍远远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中国 威胁评估 专家意见 保护行动
原文传递
藏鹀的自然历史、威胁和保护 被引量:2
3
作者 居.扎西桑俄 果洛.周杰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5,共8页
藏鹀(Emberiza koslowi)是我国青藏高原东部的特有珍稀鸟种,目前关于它的资料非常匮乏。为了解藏鹀的分布、数量和基本生活史特征,促进对于该物种的有效保护,自2005年起以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白玉乡为中心对藏鹀进行了持续6年的观察,并... 藏鹀(Emberiza koslowi)是我国青藏高原东部的特有珍稀鸟种,目前关于它的资料非常匮乏。为了解藏鹀的分布、数量和基本生活史特征,促进对于该物种的有效保护,自2005年起以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白玉乡为中心对藏鹀进行了持续6年的观察,并针对其面临的威胁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结果显示,藏鹀主要分布在青海的玉树、果洛和四川的阿坝一带海拔3 500~4 700 m范围内的适宜栖息地,该分布区比原有认知更靠东北,更为狭小且海拔更高。用样线法开展的藏鹀数量监测,在7.4 km2的调查范围内记录到一个18~33只的稳定种群。此外,还对藏鹀的筑巢、育雏和争斗等行为进行了详细描述。食肉动物的捕食、冬季食物缺乏和牲畜踩踏鸟卵是藏鹀面临的最直接威胁。通过持续监测、与当地牧民协商、建立保护小区并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藏鹀种群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鹀 种群调查 生活史 保护措施
原文传递
情与器的多重世界:雪域高原的生命和环境 被引量:6
4
作者 高煜芳 居·扎西桑俄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3-94,共12页
在藏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中,雪域高原上不仅生活着人类和非人类的动物,还有普通人一般感知不到的各种非人生命。这些不同形态的生命栖居在同一空间的不同世界中,彼此差异又相互联系。基于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年保玉则地区开展... 在藏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中,雪域高原上不仅生活着人类和非人类的动物,还有普通人一般感知不到的各种非人生命。这些不同形态的生命栖居在同一空间的不同世界中,彼此差异又相互联系。基于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年保玉则地区开展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本文试图以本体论转向的回溯性路径为方法,探讨雪域藏人的外、内、密三重世界,以及这种多重世界的理念对于理解生命和环境之关系提供的启示。在分析藏文的"世界"和"生命"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藏传佛教的相依缘起论对于外器(环境)和内情(生命)关系的认识,并以年保玉则为例描述其外、内、密三重世界,特别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内世界的山神等各种非人。与美洲印第安视角主义不同,雪域藏人的多重世界论通过建立外境、显现和有境三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不仅融合了多元文化论和多元自然论,还超越了主客二元对峙的思维模式,具有非常深厚的哲学基础。在这种理念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关系到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和谐,也关系到人与非人之间的和谐,本质上则是内情世界和外器世界之间的平衡。多重世界论为青藏高原上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自然保护实践提供了本土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文化 美洲印第安视角主义 多重世界 情与器 非人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胡兀鹫与巢域中峭壁生境营巢鸟类的种间互动关系初探 被引量:7
5
作者 苏化龙 钱法文 +5 位作者 张国钢 江红星 刘冬平 朵海瑞 张勇 果洛.周杰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49-968,共20页
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是峭壁生境营巢鸟类,其领域是关系到繁殖与生存的必需资源。2010-2013年,在青藏高原4个省区中的7个胡兀鹫繁殖地进行了调查,结合1990-1993年的调查资料,用直接观察法记录了12个胡兀鹫繁殖巢域(距巢址500 m... 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是峭壁生境营巢鸟类,其领域是关系到繁殖与生存的必需资源。2010-2013年,在青藏高原4个省区中的7个胡兀鹫繁殖地进行了调查,结合1990-1993年的调查资料,用直接观察法记录了12个胡兀鹫繁殖巢域(距巢址500 m范围内)中的峭壁生境营巢繁殖鸟类,并初步评估了这些鸟类与胡兀鹫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巢区中观察到其体型可引起胡兀鹫警觉反应的鸟类计有23种,营巢繁殖的有11种。繁殖鸟类中猛禽有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猎隼(Felco cherrug)、金雕(Aquila chrysaetos)、大(Buteo hemilasius)、长耳鸮(Asio otus)5种,鸦科鸟类有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黄嘴山鸦(P.graculus)和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3种。前述23种可引起胡兀鹫警觉反应的鸟类在胡兀鹫巢域中被记录到的活动行为频次为1 298次·只,观察到12种鸟与胡兀鹫发生种间互动行为,频次合计65次,其中鸦科鸟类与胡兀鹫发生的种间互动行为频次最高(34次)。观察到胡兀鹫驱赶巢域内的捕猎金雕导致其放弃猎物的行为。对种间关系的初步评估结论为:(1)毗邻高山兀鹫繁殖巢的胡兀鹫,表现出同种繁殖对之间巢间距明显缩短的现象,其巢间距由35.84 km(25.10-47.30 km,n=6个巢)缩短至7.39 km(6.22-8.58 km,n=5个巢);(2)在胡兀鹫巢域中营巢繁殖的猎隼,其同种间巢间距缩短至150-360 m(n=4个巢);(3)由于高山兀鹫在当地传统文化习俗中的重要地位,胡兀鹫与其毗邻营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类直接干扰活动对其繁殖成功率的不利影响;(4)在人为干扰活动或其他原因导致胡兀鹫亲鸟离巢的情况下,鸦科鸟类和捕食性猛禽(尤其是猎隼)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胡兀鹫卵和幼雏被天敌掠食的可能性;(5)胡兀鹫育雏早期需要获取肉含量高的食物(体型较小的死亡动物),在胡兀鹫巢域或附近区域营巢的捕食性猛禽所遗落的猎物,很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补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兀鹫 种间互动 同种巢间距变化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胡兀鹫繁殖成功率和种群现状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苏化龙 马强 +1 位作者 王英 果洛.周杰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61-676,共16页
2010至2013年,对青藏高原4个省区(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中的7个胡兀鹫(Gypaetusbar batus barbatus)繁殖地进行了调查,结合1991至1992年的调查资料,获得的调查结果为:产卵期12月上旬至翌年1月末(12月7日至1月28日,n=4),... 2010至2013年,对青藏高原4个省区(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中的7个胡兀鹫(Gypaetusbar batus barbatus)繁殖地进行了调查,结合1991至1992年的调查资料,获得的调查结果为:产卵期12月上旬至翌年1月末(12月7日至1月28日,n=4),孵化期为55~61d(n=3),窝卵数平均为1.9枚(n=14),测量3枚卵的平均长和宽分别为84.4mm(83.1~88-3mm)和68.0mm(67.0~70.0mm)。繁殖成功率为81.82%(2010~2012年,n=22)。巢址分布海拔为2600~4575m。在具有代表性的繁殖地内,繁殖对之间距离平均为35.84km(25.10~47.30km),领域平均面积为1284.51km0(630.01~2237.29km^2)。20年来(1990年以来)的种群结构变动为:胡兀鹫幼体数量比例从30.17%降低到16.67%,成鸟比例从61.21%提高到70.83%。采取与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数量进行对比的方式,估算青藏高原250万km^2。面积的胡兀鹫种群数量少于1410个繁殖对。威胁胡兀鹫生存的因素可分为4大类:(1)非法猎捕,包括非法获取胡兀鹫观赏标本和传统医药,方式为枪击、毒饵、网套等;(2)间接伤害,主要为鼠药中毒,其次是因人类在被食肉兽咬死的家畜体中施放毒药或在家畜尸体边布放的兽铗而造成伤害;(3)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伤害,如输电线路和风电场导致胡兀鹫触电和碰撞,道路建设直接对其巢址生境的破坏和人为干扰增加等;(4)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对体弱家畜的快速加工和对家畜胴体的彻底利用,导致胡兀鹫的食物来源减少,家畜疫病防治导致胡兀鹫蒙受残留药物的影响,在寒冷季节柔软巢材(如羊毛)的缺乏,降低了胡兀鹫对卵和幼雏的保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兀鹫 繁殖 种群现状 种群结构变化 致危因素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胡兀鹫的最后庇护所? 被引量:1
7
作者 苏化龙 王英 果洛·周杰 《大自然》 2014年第6期32-37,共6页
青藏高原风光独特、美丽神秘,是许多种珍稀濒危物种的庇护所。青藏高原能否成为胡兀鹫的最后庇护所?越来越频繁的人类活动对胡兀鹫的生存又有怎样的影响?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是一种曾经在欧亚大陆广泛存在的大型猛禽,如今在大多... 青藏高原风光独特、美丽神秘,是许多种珍稀濒危物种的庇护所。青藏高原能否成为胡兀鹫的最后庇护所?越来越频繁的人类活动对胡兀鹫的生存又有怎样的影响?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是一种曾经在欧亚大陆广泛存在的大型猛禽,如今在大多数区域已难觅其踪。就体型而言,胡兀鹫是欧亚大陆翼展最宽的猛禽之一,普遍翼展将近3米,少数记录的标本翼展略超过3米。其活动范围很大且巢域广阔,但属于定居型鸟类。青藏高原风光独特、美丽神秘,是许多种珍稀濒危物种的庇护所。青藏高原能否成为胡兀鹫的最后庇护所?越来越频繁的人类活动对胡兀鹫的生存又有怎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兀鹫 珍稀濒危物种 巢域 欧亚大陆 雄鸟 雌鸟 定居型 繁殖成功率 人类活动 活动范围
原文传递
与三江源的万千生命相遇
8
作者 陈雨菲 《绿叶》 2021年第2期70-73,共4页
2018年9月末的一个清晨,我撩开单薄的帐篷布,山上覆盖着前一天晚上刚下的新雪。山脚下,涓涓溪水盘曲交错着流向视线不可及的山谷远方。柔软的阳光穿透云雾,从山谷另一侧陡峭的岩峰间斜斜地洒在俄木措圣湖平静的水面上。这里是海拔近四... 2018年9月末的一个清晨,我撩开单薄的帐篷布,山上覆盖着前一天晚上刚下的新雪。山脚下,涓涓溪水盘曲交错着流向视线不可及的山谷远方。柔软的阳光穿透云雾,从山谷另一侧陡峭的岩峰间斜斜地洒在俄木措圣湖平静的水面上。这里是海拔近四千米的青海果洛年保玉则,也是我大学间隔年期间在保护机构实习的驻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圣湖 机构实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