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BL教学在医学院形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小静 侯刚强 +1 位作者 金哲 范新民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4年第2期59-60,共2页
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自学的形式掌握系统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PBL教学的优势、具体实施方案及不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 医学院 形态学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 教学方法
下载PDF
经子宫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植入性胎盘 被引量:9
2
作者 曾志斌 明建中 +4 位作者 沈比先 黄静 钟文新 楚二伟 宋其琴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0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经子宫动脉途径治疗植入性胎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介入方法治疗15例植入性胎盘患者。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内灌注氨甲蝶呤50~100 mg,再用明胶海绵条(颗粒)栓塞子宫动脉。观察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并记录分析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经子宫动脉途径治疗植入性胎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介入方法治疗15例植入性胎盘患者。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内灌注氨甲蝶呤50~100 mg,再用明胶海绵条(颗粒)栓塞子宫动脉。观察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并记录分析不良反应。结果15例患者均栓塞成功,之后1周宫内胎盘组织被成功清除。术中未见大量出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子宫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植入性胎盘安全有效、方法简单、不良反应小、成功率高,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性胎盘 介入治疗 氨甲蝶呤
下载PDF
双源CT肺动脉造影与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肺栓塞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吴京兰 谭四平 +7 位作者 高德宏 刘岩松 杨新明 张海钢 周俊领 肖水明 洪全球 庄瑞强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1年第3期195-197,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扫描时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结合CT肺动脉造影(CTPA)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急性肺栓塞患者12例,应用双源CT进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先行CTPA,再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行肺灌注扫描,得... 目的探讨双源CT扫描时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结合CT肺动脉造影(CTPA)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急性肺栓塞患者12例,应用双源CT进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先行CTPA,再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行肺灌注扫描,得出肺灌注图像及两种能量状态的融合图像,将CTPA上所示段及亚段肺血管内充盈缺损的位置、数目、类型与DEPI中肺灌注位置、数目、形态进行对比。结果当段、亚段肺血管为完全充盈缺损时,相应的肺灌注图像主要是肺段或亚段分布的灌注缺损,分别占84.4%(16支血管,7例)和63.6%(7支血管,5例)。而当部分充盈缺损时,肺灌注图像以不均匀灌注缺损为主,16%表现为无灌注缺损;相反,4个肺段区显示灌注缺损,而CTPA未见异常。结论双源CT肺灌注成像表现与CTPA上肺动脉栓塞程度、部位有关,两者联合有助于提高急性肺栓塞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再灌注损伤 血管造影术 肺栓塞
下载PDF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CT与MRI特征及病理基础 被引量:16
4
作者 赵越 龙世亮 +5 位作者 田执南 邓莹莹 刘端才 郑启文 杨春雨 沈比先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5年第4期563-569,共7页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CT与MRI表现特征及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HEHE 10例患者资料。结果:10例均主要表现为肝内多发包膜下结节。8例出现"包膜皱缩征";6例出现"晕环征&qu...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CT与MRI表现特征及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HEHE 10例患者资料。结果:10例均主要表现为肝内多发包膜下结节。8例出现"包膜皱缩征";6例出现"晕环征";2例出现"棒棒糖征";8例出现"瘤内血管征"。增强扫描8例表现为动脉期轻中度边缘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向心性强化;2例表现为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肝脏多发包膜下结节,"包膜皱缩征"、"晕环征"、"棒棒糖征"、"瘤内血管征"等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棒棒糖征"或"瘤内血管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HEHE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特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钟文新 沈比先 +3 位作者 孙志伟 明建中 曾志斌 楚二伟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2年第3期501-506,共6页
目的:分析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卵泡膜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CT表现从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界平扫密度特征及强化程度,病灶有无囊变及腹水等... 目的:分析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卵泡膜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CT表现从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界平扫密度特征及强化程度,病灶有无囊变及腹水等进行分析。密度特征以子宫肌层密度作为参照。结果:12例患者临床上发病年龄为23~66岁,平均38岁。其中合并子宫肌瘤2例,合并子宫腺肌症1例,合并宫颈癌1例。12例肿瘤均为单侧。大部分肿块形态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肿块小者约1.5cm×2.0cm,大者约5.5cm×7.0cm,平均约2.8cm×3.0cm。CT平扫7例为实性肿块,4例为囊实性,1例为完全囊性。无腹水8例,少量腹水4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动脉期强化不明显,实质期不均性轻度强化为主要表现,囊性部分未见强化。结论:卵泡膜细胞瘤CT表现的良性形态特征,特别是其乏血供性轻度强化特征,有助于对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 卵泡膜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血清白细胞介素-37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少源 古治梅 +5 位作者 方红城 艾文 黄岸荣 陈菲 黄于朗 谢培益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2035-2038,共4页
目的通过测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7(IL-37)的变化,探讨IL-37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113例PCI患者术前、术后外周静脉血清IL-37和Rho激酶2(ROCK2)水平,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支架... 目的通过测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7(IL-37)的变化,探讨IL-37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113例PCI患者术前、术后外周静脉血清IL-37和Rho激酶2(ROCK2)水平,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12例和无再狭窄组101例;另选1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 (1)PCI患者术前血清IL-37低于对照组,ROCK2高于对照组(P<0.05)。(2)IL-37和ROCK2在术前,术后1 d、1周、2周等时点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PCI患者术后4周时血清IL-37再狭窄组低于无再狭窄组,ROCK2再狭窄组高于无再狭窄组(P<0.05)。(4)4周时PCI患者血清IL-37高于术前,ROCK2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根据ROC曲线PCI术后4周IL-37<103μg/L为支架内再狭窄的高危患者,敏感度为0.750,特异度为0.713。结论 IL-37可望作为冠心病患者的循环标记物,持续IL-37水平的下降可能是早期识别支架内再狭窄的指标;IL-37影响支架内再狭窄可能部分是通过ROCK通路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7 支架内再狭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RHO激酶
下载PDF
13例四肢肌内黏液瘤的MRI诊断 被引量:8
7
作者 钟文新 张刚 +2 位作者 楚二伟 曾志斌 沈比先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410-411,共2页
目的探讨四肢肌内黏液瘤的MRI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四肢肌内黏液瘤的临床资料以及MRI表现。结果 13例黏液瘤病变位于上肢者5例、下肢者6例、臀部者2例,均位于肌肉内。MRI信号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13例中信号较均匀... 目的探讨四肢肌内黏液瘤的MRI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四肢肌内黏液瘤的临床资料以及MRI表现。结果 13例黏液瘤病变位于上肢者5例、下肢者6例、臀部者2例,均位于肌肉内。MRI信号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13例中信号较均匀者4例,信号不均匀者9例,不均匀者主要表现为T2WI可见低信号间隔。13例中8例行MRI增强扫描的,其中5例为条片状轻度强化,3例为无明显强化。结论四肢肌内黏液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黏液瘤 MRI 四肢
原文传递
腹膜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8
作者 钟文新 李明华 +2 位作者 沈比先 张刚平 楚二伟 《罕少疾病杂志》 2012年第6期36-38,共3页
目的提高的腹膜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retroperitone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rPNET)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报告1例腹膜后腹膜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CT及病理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病临床无特异性,CT表现... 目的提高的腹膜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retroperitone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rPNET)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报告1例腹膜后腹膜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CT及病理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病临床无特异性,CT表现为恶性肿瘤征象,但无明显特异性,病理具备恶性小圆细胞肿瘤的特征,免疫组化弥漫表达CD99。结论腹膜后PNET属于恶性小圆细胞肿瘤,预后非常差,临床及CT表现无明显特征,定性诊断仍依赖于病理检查,但CT能较准确描述肿瘤的大小、形态及毗邻关系,对手术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腹膜后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双源CT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的研究
9
作者 安宇 刘翰林 +2 位作者 陈少源 方红城 苏又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4-676,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CCA)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DS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对其中冠状动脉畸形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824例冠状动脉成像中检出CCA共43例(2.36%),其中...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CCA)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DS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对其中冠状动脉畸形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824例冠状动脉成像中检出CCA共43例(2.36%),其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4例(1.32%),冠状动脉走行异常18例,均为心肌桥,占CCA总数的41.9%,占总例数的0.99%。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中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9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窦仅1例。结论 DSCT能够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畸形,特别是对心肌桥的敏感性高于其他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特别适用于门诊冠脉疾病的"一站式"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 冠状动脉畸形
原文传递
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 被引量:3
10
作者 明建中 钟文新 +3 位作者 曾志斌 楚二伟 宋其琴 沈比先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1年第10期1323-1325,共3页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肝癌患者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共73处病灶,肿瘤大小1.4~7.0 cm,平均4.2 cm,术后1个月行增强CT、甲胎蛋白(AFP)检测,以评价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结果 60例患者...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肝癌患者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共73处病灶,肿瘤大小1.4~7.0 cm,平均4.2 cm,术后1个月行增强CT、甲胎蛋白(AFP)检测,以评价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结果 60例患者中45例病灶完全坏死,内部及边缘无明显强化;50例术前AFP升高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9例AFP下降.并发症中2例顽固性呃逆,1例肝脓肿,3例出现表皮烫伤,2例肝内出血.结论 CT导引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具有安全、微创的特点,可达到类似外科手术切除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射频消融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急诊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 被引量:1
11
作者 明建中 曾志斌 +4 位作者 钟文新 黄岸容 保莲 刘康 沈比先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0年第7期873-874,共2页
目的探讨急诊动脉出血性疾病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动脉出血疾病患者资料。患者均经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给予相应介入治疗。结果60例急性动脉出血性疾病患者全部止血成功,经3~5d连续观察,其中3例肺... 目的探讨急诊动脉出血性疾病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动脉出血疾病患者资料。患者均经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给予相应介入治疗。结果60例急性动脉出血性疾病患者全部止血成功,经3~5d连续观察,其中3例肺咯血患者复发,经过第2次栓塞治疗后止血成功。结论急诊介入治疗能准确及时地发现出血部位,止血效果明显,是诊断和治疗动脉出血性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栓塞 动脉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