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里香醌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恶性增殖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
1
作者 林洁 曾繁林 +4 位作者 刘彦权 严志民 李祚涛 许庆林 朱宏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1-318,共8页
目的:探讨百里香醌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为祖国传统中医药抗白血病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不同浓度梯度百里香醌干预HL-60、THP-1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Wright-Giemsa法检测细胞形态学改变,Annexin V/P... 目的:探讨百里香醌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为祖国传统中医药抗白血病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不同浓度梯度百里香醌干预HL-60、THP-1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Wright-Giemsa法检测细胞形态学改变,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及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SRY相关高迁移率族蛋白(SOX)家族成员的表达变化。结果:百里香醌可抑制HL-60、THP-1细胞恶性增殖,并上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以及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的表达,同时水解活化Caspase-3继而诱导HL-60、THP-1细胞发生凋亡。百里香醌均可显著下调PI3K、Akt和m TOR的磷酸化水平,通过抑制PI3K/Akt/mTOR通路激活来遏制HL-60、THP-1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百里香醌干预HL-60、THP-1细胞后,可显著下调SOX2、SOX4的表达,低浓度(<10μmol/L)百里香醌对SOX12表达的影响微弱,随着浓度升高可下调SOX12的表达,但对SOX11表达基本无影响。结论:百里香醌可遏制AML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调控凋亡蛋白和SOX家族核心成员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里香醌 急性髓系白血病 恶性增殖 抗癌作用 分子机制
原文传递
血液内科医护人员死亡认知现状与临终关怀态度调查结果分析
2
作者 严志民 刘彦权 +5 位作者 曾敏娟 陈晓君 张剑凯 殷悦 沈建箴 齐张华 《白血病.淋巴瘤》 2025年第3期159-166,共8页
目的探讨血液内科医护人员的死亡认知现状及对于血液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态度。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2024年3月至6月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家三甲教... 目的探讨血液内科医护人员的死亡认知现状及对于血液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态度。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2024年3月至6月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家三甲教学医院血液内科198名医护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社会学调查表调查血液内科医护人员的一般情况及背景资料;采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中文版)调查血液内科医护人员的死亡认知现状;采用佛罗梅尔特临终关怀态度B量表(中文版)调查血液内科医护人员的临终关怀态度。比较医生、护士两类群体的调查结果。结果纳入本研究的血液内科医护群体中,医生105名,护士93名。本研究回收198份合格的一般社会学调查表;剔除6份不合格问卷,共回收192份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和佛罗梅尔特临终关怀态度B量表。医生、护士的性别、学历、政治面貌、有无照顾临终者的经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液内科医生群体的死亡态度中趋近接受、中立接受、死亡逃避、死亡恐惧、逃离接受评分分别为(4.35±0.37)分、(4.03±0.51)分、(2.98±0.62)分、(2.54±0.29)分、(2.19±0.42)分,护士群体分别为(3.12±0.41)分、(3.89±0.46)分、(2.66±0.63)分、(2.81±0.57)分、(2.37±0.6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液内科医生临终关怀态度总分为(108±15)分,护士为(116±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P<0.001);医、护群体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终关怀态度总体趋近于积极与中立之间;护士群体更认同患者家属层面在临终关怀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医生群体则更认同医护人员在临终关怀和安宁疗护中的促进作用。不同职业、性别、年龄、原户籍地、家庭谈论死亡时情形,以及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有照顾临终者经历、是否自身患过重病、有无宗教信仰等血液内科医护人员的临终关怀态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液内科医护死亡认知较为中立,且具备一定的临终关怀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终关怀医疗 医务人员 对死亡的态度 血液内科
原文传递
继发性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3
作者 陈晓君 林素霞 +5 位作者 甘东辉 沈建箴 傅煜旻 殷悦 曾敏娟 刘彦权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7-1105,共9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继发性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I-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以期为血液病学领域中罕见部位继发性淋巴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疗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收集并整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138... 目的:探讨和分析继发性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I-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以期为血液病学领域中罕见部位继发性淋巴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疗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收集并整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138例S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征、诊治经过及预后情况,并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对其预后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的138例SI-DLBCL患者中,男性85例(61.59%),女性53例(38.41%),中位发病年龄59.5(16-84)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一线治疗方案以化疗(67.39%)为主,单纯接受化疗94例(68.12%),化疗联合外科治疗40例(28.98%),单纯外科治疗4例(2.90%)。中位随访时间72(1-148)个月,其中存活79例(57.25%),死亡34例(24.64%),失访25例(18.12%),1、3、5年PFS率分别为57.97%、49.28%和32.61%,1、3、5年OS率分别为60.14%、54.35%和34.06%。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Lugano分期、IPI评分是SI-DLBCL患者OS、PF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ugano分期是影响SI-DLBCL患者OS及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SI-DLBCL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多见,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一线治疗方案以R-CHOP方案化疗为主,Lugano分期是影响SI-DLBCL患者OS及PFS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肠道 消化系统 预后
原文传递
莪术醇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程序性死亡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祚涛 陈小芸 +4 位作者 李海亮 冷桂香 刘彦权 郭灵 王钇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82-1688,共7页
目的:探讨莪术醇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为传统中医药抗白血病治疗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莪术醇作用于AML细胞株HL-60、KG-1细胞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Western blot检测凋亡... 目的:探讨莪术醇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为传统中医药抗白血病治疗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莪术醇作用于AML细胞株HL-60、KG-1细胞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和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Caspase家族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莪术醇可抑制HL-60、KG-1细胞的增殖活性,并诱导细胞凋亡,其通过上调Bax蛋白表达并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以促进细胞凋亡(P<0.05)。当莪术醇干预HL-60、KG-1细胞后,其亦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而诱导AML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此外,莪术醇干预后可上调HL-60细胞的Caspase 3、Caspase 6、Caspase 8以及Caspase 9的表达(P<0.05),可显著上调KG-1细胞的Caspase 3、Caspase 8和Caspase 9的表达(P<0.01),对Caspase 6的表达影响微弱(P<0.05),但低浓度(<60μg/ml)莪术醇对KG-1细胞Caspase 6的表达基本无影响(P>0.05)。结论:莪术醇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影响Bcl-2家族蛋白表达以及促进Caspase家族核心成员活化等介导AML细胞程序性死亡,从而发挥抗白血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醇 急性髓系白血病 程序性死亡 抗癌机制
原文传递
化瘀解毒汤抑制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生物学特性的作用机制
5
作者 李祚涛 李海亮 +4 位作者 严志民 林洁 陈小芸 刘彦权 王钇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8-1443,共6页
目的:探讨化瘀解毒汤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为抗MM的中医替代治疗提供实验基础与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化瘀解毒汤干预骨髓瘤U266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改变情况,Annexin V/PI双染流式... 目的:探讨化瘀解毒汤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为抗MM的中医替代治疗提供实验基础与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化瘀解毒汤干预骨髓瘤U266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改变情况,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化瘀解毒汤可抑制U266细胞的增殖活性,并诱导其发生凋亡,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r=-0.713,r=-0.827)。化瘀解毒汤干预U266细胞48 h后,可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survivin的表达,并上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同时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化瘀解毒汤干预U266细胞后,可显著降低HMGB1、IL-6 mRNA的表达,但对CXCR4 mRNA的表达基本无影响。结论:化瘀解毒汤能抑制U266细胞增殖活性并诱发程序性死亡,其分子机制可能与调控各凋亡蛋白表达以及抑制TLR4/NF-κB通路激活并下调HMGB1、IL-6 mRN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瘀解毒汤 多发性骨髓瘤 恶性生物学特性 抗癌机制
原文传递
重症急性胰腺炎诱发胃黏膜剥脱大出血1例
6
作者 张和荟 刘彦权 +2 位作者 王芬 朱宏泉 许庆林 《数理医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630-635,共6页
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病情进展快、个体差异大、隐匿性强,常伴有胰腺脓肿、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但AP所致的胃黏膜剥脱伴大出血在临床较罕见。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因重症AP诱发胃黏膜剥脱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病例... 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病情进展快、个体差异大、隐匿性强,常伴有胰腺脓肿、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但AP所致的胃黏膜剥脱伴大出血在临床较罕见。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因重症AP诱发胃黏膜剥脱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病例,探讨该病例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以期加强对重症AP罕见并发症的临床认识,并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胃黏膜剥脱 消化道出血 鉴别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最新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和荟 刘彦权 +2 位作者 王芬 陈淑娟 许庆林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24年第5期11-18,共8页
脓毒性休克是在脓毒症的基础上,感染进行性加重,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经充分液体复苏后仍出现低血压,而无其他低血压原因可循。作为脓毒性休克治疗的关键,液体复苏是治疗脓毒性休克的初始环节及基石,其旨在增加心输出量和改善组织氧合... 脓毒性休克是在脓毒症的基础上,感染进行性加重,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经充分液体复苏后仍出现低血压,而无其他低血压原因可循。作为脓毒性休克治疗的关键,液体复苏是治疗脓毒性休克的初始环节及基石,其旨在增加心输出量和改善组织氧合。总结与论述液体复苏的生理学机制、复苏液体类型、液体复苏剂量及液体复苏监测指标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加深对脓毒性休克及其液体复苏策略的认识,为脓毒性休克的临床救治与基础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液体复苏 液体管理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白皮杉醇扼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彦权 殷悦 +2 位作者 曾敏娟 陈玉婷 唐焕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85-991,共7页
目的:探讨白皮杉醇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白皮杉醇干预HL60、U937及HL60/ADR、U937/ADR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 目的:探讨白皮杉醇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白皮杉醇干预HL60、U937及HL60/ADR、U937/ADR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自噬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耐药株中各耐药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白皮杉醇可抑制HL60、U937细胞活性,并诱导其凋亡。当白皮杉醇干预AML细胞24 h后,自噬标记物LC3-II/LC3-I比值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升高(r=0.672,r=0.549),当白皮杉醇干预48 h后,可下调AML细胞中Bcl-2蛋白的表达并水解活化caspase-3,同时抑制Akt/NF-κB信号通路活化水平以诱发AML细胞程序性死亡。白皮杉醇干预AML耐药株后亦可下调MRP1的表达,能逐渐削弱白血病耐药株的化疗抗性,但对BCRP表达的影响微弱,对MDR1基本无影响。结论:白皮杉醇能抑制AML细胞的增殖活性,并诱导其发生程序性死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kt/NF-κB信号通路激活、水解活化caspase-3并下调Bcl-2蛋白表达以及使部分耐药基因表达受抑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皮杉醇 急性髓系白血病 恶性生物学特性 程序性死亡 调控机制
原文传递
罕见肥大细胞白血病两例临床分析
9
作者 刘彦权 殷悦 +2 位作者 陈玉婷 杨慧 唐焕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17-1122,共6页
肥大细胞白血病(MCL)是临床极为罕见的白血病类型,具有高度异质性,需通过骨髓常规及病理、流式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手段综合予以诊断及鉴别,由于MCL预后极差,目前尚无公认且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通过回顾性研... 肥大细胞白血病(MCL)是临床极为罕见的白血病类型,具有高度异质性,需通过骨髓常规及病理、流式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手段综合予以诊断及鉴别,由于MCL预后极差,目前尚无公认且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2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系统性分析和探讨MCL的临床特征、诊疗及预后情况,以期提高对罕见MCL的认识,并为MCL的临床诊疗及基础研究提供新的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白血病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血清维生素A判断贫血患儿肺炎风险及诊断重症肺炎的临床价值
10
作者 吴小莉 林燕珍 陈杰 《大医生》 2023年第11期101-104,共4页
目的研究血清维生素A判断贫血患儿肺炎风险及诊断重症肺炎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收治的222例贫血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发肺炎分为观察组(46例,伴发肺炎)和对照... 目的研究血清维生素A判断贫血患儿肺炎风险及诊断重症肺炎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收治的222例贫血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发肺炎分为观察组(46例,伴发肺炎)和对照组(176例,未伴发肺炎),再根据肺炎严重程度将观察组患儿分为轻度肺炎组(32例)和重度肺炎组(14例)。比较不同分组患儿各项临床指标水平,分析血清维生素A判断肺炎风险的价值及其诊断重症肺炎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维生素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轻度肺炎组患儿住院时间短于重症肺炎组,CRP和PCT水平低于重症肺炎组,维生素A水平高于重症肺炎组(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单项指标中血清维生素A对判断肺炎风险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P<0.05)。多项指标联合中,CRP+维生素A与住院时间+PCT+维生素A两种方案预测价值最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贫血患儿维生素A水平与肺炎程度呈负相关,CRP、PCT水平与肺炎程度呈正相关(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CRP+PCT+维生素A联合诊断重症肺炎的价值最高(P<0.05)。结论血清维生素A异常降低将增加贫血患儿肺炎风险,维生素A联合CRP和PCT有助于提高重症肺炎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维生素A 贫血 肺炎 严重程度
下载PDF
罕见幼淋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彦权 殷悦 +3 位作者 曾敏娟 邹祥力 陈玉婷 唐焕文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6-173,共8页
目的 分析探讨罕见幼淋细胞白血病(P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特点,以期为PLL的临床诊疗及基础研究提供新的借鉴与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01-01-2021-05-3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例PLL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诊治经过... 目的 分析探讨罕见幼淋细胞白血病(P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特点,以期为PLL的临床诊疗及基础研究提供新的借鉴与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01-01-2021-05-3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例PLL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诊治经过及预后转归,同时检索最新文献资料对PLL诊疗研究进展予以系统性讨论。结果 本研究7例PLL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65~80岁,中位年龄71岁。根据免疫表型分为B-PLL(6例)和T-PLL(1例)。患者均完善骨髓细胞形态学、流式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其中1例确诊后拒绝行化疗在短期内死亡,余6例均予标准化疗方案。6例患者中,1例患者死于化疗后骨髓抑制;1例患者在化疗后3个月内死亡;2例患者分别于化疗后第4和第7个月内死于病情进展;2例患者于2个疗程化疗后达完全缓解(CR),其中1例已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未发生病情进展或复发。结论 PLL是罕见、预后极差且好发于老年人的淋系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治疗上可首选临床试验,诱导缓解化疗联合新型靶向药或表观遗传学药物可能使PLL患者受益。此外应积极防治并发症,在获CR后应尽早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最大程度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淋细胞白血病 诊断 鉴别 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