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新工科的智能装备设计实践课程改革:“一机多系统”模式探索
1
作者 李海艳 柯楷灿 黄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5年第4期136-140,共5页
智能制造装备先进程度代表着工业先进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新工科”背景,针对高校所开设的传统智能装备设计课程实践少、设备贵等问题,提出“一机多系统”的方法,探索实施“真实+虚拟”的教学模式... 智能制造装备先进程度代表着工业先进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新工科”背景,针对高校所开设的传统智能装备设计课程实践少、设备贵等问题,提出“一机多系统”的方法,探索实施“真实+虚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实际智能装备设计项目为主、传统教学案例为辅,并利用现代化手段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智能装备设计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满足社会对智能制造装备设计的人才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装备设计 机器人技术 示教器 实践教学
下载PDF
基于纳米铜膏的导电结构激光并行扫描烧结成型技术
2
作者 王文哲 李权震 +4 位作者 余胜涛 笪贤豪 何伟伟 杨冠南 崔成强 《电子与封装》 2025年第1期83-88,共6页
针对柔性基板中导电结构的快速成型,对纳米铜膏的多道激光并行扫描烧结技术进行了优化。探究了不同功率和填充间距对激光烧结过程中的纳米铜膏烧结形貌和电阻率的影响,得出最佳的工艺参数。适当缩小间距可提高烧结程度和导电性,但间距... 针对柔性基板中导电结构的快速成型,对纳米铜膏的多道激光并行扫描烧结技术进行了优化。探究了不同功率和填充间距对激光烧结过程中的纳米铜膏烧结形貌和电阻率的影响,得出最佳的工艺参数。适当缩小间距可提高烧结程度和导电性,但间距过小易导致基板过热。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功率170 mW、间距10μm、光斑直径15μm,此时烧结线路呈现金属铜色,并形成网状烧结结构,测得电阻率为5.32×10^(-6)Ω·cm。对比聚酰亚胺(PI)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在激光烧结过程中的效果,分析了基板的耐热性和透光性对烧结效果的影响机理,为后续清洗工艺提供可行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烧结 导电结构 基板材料 纳米铜膏
下载PDF
微透镜阵列超精密加工实验教学探索
3
作者 张胜辉 刘强 +2 位作者 赵荣丽 成思源 冷杰武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4-187,共4页
微透镜阵列被广泛应用于军用及民用领域的许多新型光学系统中,其结构尺寸为微米级,加工精度要求高。为了培养机械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基于广东省微纳加工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微结构微冲压机床,探讨了其工艺过程及原... 微透镜阵列被广泛应用于军用及民用领域的许多新型光学系统中,其结构尺寸为微米级,加工精度要求高。为了培养机械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基于广东省微纳加工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微结构微冲压机床,探讨了其工艺过程及原理,学生通过掌握微冲压机床的工作原理、加工技术,设计加工工件参数及实验方法,在模具钢上加工微米级的微透镜阵列,并用在位测量系统测量其加工精度。通过本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机械领域的先进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透镜阵列 超精密加工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下载PDF
电解放电复合加工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永华 刘为东 +2 位作者 刘江文 卢家俊 邹治湘 《电加工与模具》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共18页
电解放电复合加工是实现电加工技术创新和突破的重要途径,可通过耦合放电与电解能场,利用其时/空协同效应实现在可加工性、加工精度及表面质量等方面的提升,故在介绍电解放电复合加工技术概念和原理分类的基础上,着重概述该领域近十年... 电解放电复合加工是实现电加工技术创新和突破的重要途径,可通过耦合放电与电解能场,利用其时/空协同效应实现在可加工性、加工精度及表面质量等方面的提升,故在介绍电解放电复合加工技术概念和原理分类的基础上,着重概述该领域近十年来的关键性研究进展和新技术创新,对除电火花-电解组合加工和电弧复合加工之外的各类电解放电复合加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该技术的规模化工程应用仍需在性能突破、精确建模、加工过程智能控制、复合加工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辅助电火花加工 电火花辅助电解加工 等离子体辅助电解加工 火花辅助化学雕刻 射流电化学放电加工 电解等离子体化学刻蚀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芯片系统级测试装备快速定制设计方法研究
5
作者 林大钦 赵荣丽 +1 位作者 赖苑鹏 刘强 《工业工程》 2024年第3期22-30,共9页
为了解决芯片系统级测试(system level test,SLT)装备定制化程度高,设计知识无法有效复用,从而导致的设计周期长的问题,对SLT装备的快速定制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构建SLT装备的设计知识原型,提出一种装备快速设计框架,包括基于核心设计参... 为了解决芯片系统级测试(system level test,SLT)装备定制化程度高,设计知识无法有效复用,从而导致的设计周期长的问题,对SLT装备的快速定制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构建SLT装备的设计知识原型,提出一种装备快速设计框架,包括基于核心设计参数的设计知识表征和机械模块间特殊的聚合方式,即“靠接”行为,有效地实现了装备设计知识的存储和复用。基于构建的设计知识原型,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利用团队开发的数字工厂仿真平台,封装SLT装备组件库,搭建SLT装备数字孪生设计原型,以参数配置的方式快速输出三维设计方案。采用半实物在环仿真技术进行虚拟调试,使装备的设计制造与调试并行并互相印证。对于装备的设计以及调试,相比于传统方法,周期降低约30%,成本降低约40%,人力投入降低约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T装备 数字孪生 快速设计 设计知识表征
下载PDF
工业相控阵超声检测与监测系统的发展与挑战 被引量:1
6
作者 纪轩荣 邓樵 +1 位作者 宋永锋 袁懋诞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7-1061,1242,共16页
工业相控阵超声检测(phased array ultrasonic testing,简称PAUT)系统能有效遏制潜在的安全风险,在航空航天、特种设备制造及石油化工等关键行业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阐述了PAUT系统的信号采集与成像原理,介绍了通用的相控阵检测工艺... 工业相控阵超声检测(phased array ultrasonic testing,简称PAUT)系统能有效遏制潜在的安全风险,在航空航天、特种设备制造及石油化工等关键行业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阐述了PAUT系统的信号采集与成像原理,介绍了通用的相控阵检测工艺优化和数据分析方法;其次,分析了近年来PAUT系统的前沿研究进展,涵盖其在非线性超声成像、超声导波、空耦超声、电磁超声和激光超声中的应用;然后,结合PAUT技术与结构健康监测(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简称SHM),探讨了其在增材制造实时监测、低成本监测及云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并将植入式相控阵探头应用在智能材料监测中;最后,讨论了工业相控阵超声检测与监测系统面临的挑战及其向高性能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和柔性化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无损检测 相控阵成像 波束成形 全矩阵采集 结构健康监测
下载PDF
基于Mask-SIFT的LED芯片三维重建研究
7
作者 甘胜斯 陈新度 +3 位作者 陈玉冰 吴磊 张宇 邱伟彬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7-222,共6页
针对二维图像难以准确表征LED芯片金属键合线的三维缺陷特征,以及三维传感器在LED芯片三维成像中存在成本昂贵和成像结构不完整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像的LED芯片三维重建方法。针对LED芯片图像采集过程中容易受载物台纹理影响的问题,... 针对二维图像难以准确表征LED芯片金属键合线的三维缺陷特征,以及三维传感器在LED芯片三维成像中存在成本昂贵和成像结构不完整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像的LED芯片三维重建方法。针对LED芯片图像采集过程中容易受载物台纹理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Mask-SIFT特征提取与匹配算法,利用掩膜有效过滤载物台纹理引入的噪声,提升特征提取速度。采用运动恢复结构算法计算特征点的三维坐标,生成LED芯片的稀疏点云。最后,通过多视角立体几何算法对稀疏点云稠密化,生成LED芯片的稠密点云,得到更完整的点云结构。结果表明:改进的Mask-SIFT能有效过滤背景噪声,节省了62.39%的重建时间,有效实现了LED芯片三维点云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芯片 三维重建 掩膜 运动恢复结构
下载PDF
微纳铜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封装互连中的应用
8
作者 彭琳峰 杨凯 +5 位作者 余胜涛 刘涛 谢伟良 杨世洪 张昱 崔成强 《电子与封装》 2025年第1期7-17,共11页
半导体器件的快速发展对封装互连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纳铜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和机械性能。与常用的微纳银相比,微纳铜具有更强的抗电迁移能力和更低的成本,在封装互连领域被广泛应用。微纳铜材料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化学法、物... 半导体器件的快速发展对封装互连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纳铜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和机械性能。与常用的微纳银相比,微纳铜具有更强的抗电迁移能力和更低的成本,在封装互连领域被广泛应用。微纳铜材料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3类,其中化学液相还原法以低成本、高可控、工艺简单等优势占据重要地位。不同的封装互连工艺步骤需要不同形貌的微纳铜颗粒。微纳铜材料在封装互连中主要应用于芯片固晶、Cu-Cu键合、细节距互连等工艺,探讨了微纳铜材料在以上工艺中的应用,并对微纳铜材料在封装互连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铜 化学液相还原法 封装互连
下载PDF
基于电子样稿的柔印首件“粗-精”检测方法
9
作者 肖盼 燕舒乐 +3 位作者 龙进良 肖盟 蔡念 陈新度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63-1571,共9页
为了解决柔印首件检验没有基准织物图像作为参照的难点,该文提出一种以电子样稿为参照物的柔印首件“粗-精”检测方法,主要分为粗匹配、精匹配和缺陷检测3个阶段。首先,针对电子样稿与印刷首件内容粗细不一、灰度特性差异大、柔印内容... 为了解决柔印首件检验没有基准织物图像作为参照的难点,该文提出一种以电子样稿为参照物的柔印首件“粗-精”检测方法,主要分为粗匹配、精匹配和缺陷检测3个阶段。首先,针对电子样稿与印刷首件内容粗细不一、灰度特性差异大、柔印内容重复率高等问题,融合超点(SuperPoint)与强力匹配(SuperGlue)方法进行粗匹配。然后,针对柔印过程版材伸缩、弯曲引发柔印内容局部偏移的问题,采用归一化互相关(NCC)法微调样稿字符,实现精匹配。最后,提出约束聚类的方法将缺陷检测问题转化为电子样稿与柔印首件差异最小化的问题。对比实验表明,该文方法的柔印首件检测性能要优于其他织物印刷品缺陷检测方法,其漏检率为0,误检率为1.3%,平均Dice系数为0.941,且检测时间仅为2.761 s/pcs,满足实际工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缺陷检测 柔印首件 电子样稿 强力匹配 约束聚类
下载PDF
基于扰动转化补偿的恒力控制部件设计与控制
10
作者 姜传星 杨志军 +1 位作者 陈新 白有盾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52-61,共10页
针对机械导轨式力控系统精度受非线性摩擦影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将摩擦扰动转化为弹性扰动的设计方法,解决了摩擦死区和静摩擦力补偿难的问题。具体做法是,将力控执行机构设计成用柔性铰链组连接的框架和工作平台。当驱动力小于摩... 针对机械导轨式力控系统精度受非线性摩擦影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将摩擦扰动转化为弹性扰动的设计方法,解决了摩擦死区和静摩擦力补偿难的问题。具体做法是,将力控执行机构设计成用柔性铰链组连接的框架和工作平台。当驱动力小于摩擦力时,位移由柔性铰链弹性变形产生,消除了摩擦死区。非线性摩擦扰动转化为柔性铰链弹性变形扰动,通过柔性铰链的变形量和变形速率,计算出弹性力和阻尼力进行实时补偿,解决了摩擦力补偿问题。通过实验表明,摩擦扰动转化设计,通过量测补偿,最终将力控精度提高到0.08 N,比原来提高20~50倍,是一般气浮式精度(1 N)的10倍以上,并且保持了电控系统响应快、成本低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扰动转化 恒力控制 补偿 机构设计
下载PDF
局部异常因子优化的椭圆拟合算法及其在光纤振动传感相位解调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令春 姜海明 +1 位作者 张俊喜 谢康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74-181,共8页
已有的椭圆拟合算法利用李萨如图形解决了非理想3×3耦合器所引入的解调结果误差,但在研究中没有充分考虑电路噪声与相位噪声对李萨如图形的影响.针对噪声影响提出了基于局部异常因子优化的3×3耦合器椭圆拟合解调方法,可以有... 已有的椭圆拟合算法利用李萨如图形解决了非理想3×3耦合器所引入的解调结果误差,但在研究中没有充分考虑电路噪声与相位噪声对李萨如图形的影响.针对噪声影响提出了基于局部异常因子优化的3×3耦合器椭圆拟合解调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李萨如图形中因噪声产生的离群点.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准确解调,利用蒙特卡洛分析得出综合误差率约为0.13%,验证了方法的稳定性.与传统最小二乘拟合方法相比,所提方法有效地提高了信号解调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异常因子算法 椭圆拟合 噪声消除 蒙特卡洛分析
下载PDF
磁粉电火花连续脉冲放电毛化加工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永辉 杨逍潇 +1 位作者 杨鑫 刘江文 《机电工程技术》 2021年第9期36-40,共5页
为解决传统电火花毛化工具电极不能适应复杂形貌的狭缝、沟槽或内表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由磁铁吸引金属粉末形成的柔性磁粉工具电极,基于自主搭建的磁粉电火花毛化加工系统在镀镍铜板样件上进行实验,研究了连续脉冲放电加工过程中的实... 为解决传统电火花毛化工具电极不能适应复杂形貌的狭缝、沟槽或内表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由磁铁吸引金属粉末形成的柔性磁粉工具电极,基于自主搭建的磁粉电火花毛化加工系统在镀镍铜板样件上进行实验,研究了连续脉冲放电加工过程中的实验参数对表面加工质量和粗糙度值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柔性的磁粉电极可以用于毛化具有复杂形貌的狭缝、沟槽等表面,毛化表面的粗糙度值(Ra与Rz)与峰值电流、脉冲宽度、磁粉颗粒径和加工持续时间等参数均呈正相关。其中,峰值电流对粗糙度的影响最大,Ra增幅达到133.3%,Rz增幅也达到83.7%。但是占空比的大小对粗糙度值的增长影响不大,Ra增幅仅为5.8%,Rz增幅仅为4.8%。另外,通过响应曲面法的研究结果可知,影响毛化表面粗糙度值(Ra与Rz)的强弱排序为:峰值电流、脉冲宽度、磁粉粒径、加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磁粉工具电极 连续脉冲放电 加工质量 表面粗糙度
下载PDF
一步脉冲电沉积增强超疏水表面稳定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永辉 杨鑫 +2 位作者 肖成龙 叶之骞 李嘉铭 《机电工程技术》 2022年第3期49-54,共6页
为解决传统电化学沉积制备超疏水表面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一步脉冲阳极氧化辅助阴极电沉积法制备增强型超疏水表面,并探究不同脉冲占空比对光滑平面与粗糙平面电沉积形貌的影响,以及对两种条件下制备所得样件进行了鲁棒特性测试... 为解决传统电化学沉积制备超疏水表面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一步脉冲阳极氧化辅助阴极电沉积法制备增强型超疏水表面,并探究不同脉冲占空比对光滑平面与粗糙平面电沉积形貌的影响,以及对两种条件下制备所得样件进行了鲁棒特性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以光滑表面为基底的阴极表面相比,以粗糙表面为基底的阴极表面具有更优异的超疏水性能,其中静态接触角高达159.9°,滚动角低至4°。同时,具备多级粗糙结构的超疏水样件比单级粗糙结构的样件更具抗腐蚀性和机械稳定性,其腐蚀电流密度比单级粗糙结构样件降低了两个数量级(从10^(-5)变为10^(-7)),且在2.5 kPa压力下经过220 cm距离的机械磨损测试后,其静态接触角从159.9°下降至140°,而单级结构样件的接触角则从155°下降至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步脉冲电沉积 占空比 多级粗糙结构 机械稳定性 抗腐蚀性
下载PDF
高精度微细放电钻削金属基复合材料实验研究
14
作者 黄钦明 邹治湘 +4 位作者 刘金皓 梁智杰 赖经云 勾俊峰 刘江文 《机电工程技术》 2020年第12期42-44,共3页
为实现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盲孔高精度放电加工,提出了一种利用电回路信号实时检测电极损耗,并进行轴向电极补偿的方法。为验证这种补偿方法的有效性,采用黄铜和紫铜两种不同的电极材料对碳化硅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进行不同深度的... 为实现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盲孔高精度放电加工,提出了一种利用电回路信号实时检测电极损耗,并进行轴向电极补偿的方法。为验证这种补偿方法的有效性,采用黄铜和紫铜两种不同的电极材料对碳化硅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进行不同深度的微盲孔加工。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轴向补偿方法能实现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高精度微盲孔的电火花加工,其盲孔加工的深度偏差下降约22%,扩孔率下降约2%,锥度下降约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微细电火花加工 电极补偿方法 加工精度
下载PDF
机械臂环境三维重建与避障算法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新度 徐学 +1 位作者 高萌 孔德良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7-352,358,共7页
为了解决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的避障规划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的三维重建与避障规划方法。通过深度相机(RealSense D435i)与机械臂组成手眼系统,首先,根据目标物体与ArUco码的相对关系,通过相机获取的ArUco标记上的特征点坐标,求解出... 为了解决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的避障规划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的三维重建与避障规划方法。通过深度相机(RealSense D435i)与机械臂组成手眼系统,首先,根据目标物体与ArUco码的相对关系,通过相机获取的ArUco标记上的特征点坐标,求解出目标物姿态;然后,改进三维重建方法,通过融合机械臂工具末端位姿和多帧点云数据,对环境进行较高精度的三维重建,作为后续规划的障碍空间;最后,应用了快速扩展随机树(RRT)的改进算法进行机械臂的避障运动规划。研究搭建了仿真及控制平台,来进行验证。实验表明:环境三维建模的精度维持在8mm以内,避障成功率为96.5%,平均规划时间为1.2s,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视觉定位 三维重建 避障规划 ROS
下载PDF
核电阀门密封石墨填料的^(60)Coγ辐照实验研究
16
作者 耿艳春 谭桂斌 +1 位作者 黄兴 耿青霖 《中国核电》 2022年第4期600-606,共7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00号《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的指引精神,要保证民用核设施的安全运行,促进核能事业的顺利发展。现运营或在建核电厂,列装最多的设备是阀门,也是电站安全运营的重中之重。核电厂常用有动力驱动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00号《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的指引精神,要保证民用核设施的安全运行,促进核能事业的顺利发展。现运营或在建核电厂,列装最多的设备是阀门,也是电站安全运营的重中之重。核电厂常用有动力驱动阀、自驱动止回阀、安全泄压阀与手动阀等。核电阀门是高频次、角动或往复运动密封形式,大多以柔性石墨模压填料进行核介质密封与防泄漏。本文在^(60)Coγ射线不同剂量辐射下柔性石墨材料和密封填料制品的机械-力学性能变化机制下,对比分析了核级石墨填料﹑抗氧化石墨填料﹑浸渍润滑剂石墨填料等密封制品以及柔性石墨材料在辐照之后的性能变化。其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了基于密封泄漏率优选不同的密封填料环及摩擦副配对的组合形式,采用抗磨自润滑改性技术可提升核电阀门密封可靠性,是杜绝核泄漏事故发生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阀门 ^(60)Coγ射线 石墨材料 核辐照 密封
下载PDF
涂层界面反射超声的梳状滤波效应及其结合质量成像检测研究
17
作者 周国正 姜煜 +2 位作者 梁军 姜大超 袁懋诞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4-240,共7页
涂层结构的界面结合质量可以通过超声无损检测技术进行有效表征。基于涂层界面超声传播模型及其反射信号特征研究,发现其回波信号具有梳妆滤波效应。理论分析表明,超声反射系数和相位都会随界面刚度而变化,在此基础上基于梳状滤波效应... 涂层结构的界面结合质量可以通过超声无损检测技术进行有效表征。基于涂层界面超声传播模型及其反射信号特征研究,发现其回波信号具有梳妆滤波效应。理论分析表明,超声反射系数和相位都会随界面刚度而变化,在此基础上基于梳状滤波效应构建了适用于界面结合强度检测的频域特征参数。利用高频水浸超声扫查系统对不同结合质量的涂层样品进行了成像测试,并与标准划格法测试结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涂层结合强度差异较小的情况下,通过回波信号的反射系数和梳状滤波效应频域特征参数都可以区分结合质量为0级和2级样品,而频域特征参数能够显著提升结合质量成像结果的对比度。该研究将为大批量涂层界面质量无损、在线、全覆盖检测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超声 涂层 结合质量 无损检测
下载PDF
连续光纤激光切割金属薄壁材料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翟兆阳 李欣欣 +3 位作者 张延超 刘忠明 杜春华 张华明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5,共11页
随着工业领域金属薄壁构件设计的多样化,在高速激光切割的同时,对切口形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采用连续光纤激光器对0.2 mm厚度304不锈钢薄板进行切割实验,研究了毛刺和熔渣飞溅区产生的机理,重点讨论了加工工艺参数中的激... 随着工业领域金属薄壁构件设计的多样化,在高速激光切割的同时,对切口形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采用连续光纤激光器对0.2 mm厚度304不锈钢薄板进行切割实验,研究了毛刺和熔渣飞溅区产生的机理,重点讨论了加工工艺参数中的激光功率、切割速度、离焦量对毛刺堆积量和熔渣飞溅区宽度的影响关系,通过实验分析获得了最佳加工参数组合。研究结果表明,毛刺厚度随着激光功率、离焦量的增大而增加,随着切割速度的增大先降低后增加。熔渣飞溅区宽度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大而增加,随着切割速度的增大而降低,随着离焦量的增大出现小范围波动。根据加工结果分析,当激光功率为125 W,切割速度为10 m/min,辅助气体压强为1.2 MPa,离焦量为-0.3~-0.5 mm,可以获得0.2 mm厚304不锈钢薄板较好的加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切割 薄壁 304不锈钢 毛刺 熔渣飞溅区
原文传递
镍磷合金微沟槽金刚石切削泊松毛刺形成机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晓蓬 余亮宝 +1 位作者 孙占文 王素娟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0-1152,共13页
为了探究镍磷合金超精密切削过程中泊松毛刺的形成原因及规律,并且寻求泊松毛刺尺寸更精准的表征方式,本文通过对镍磷合金泊松毛刺的形成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建立其正交切削过程中的泊松毛刺高度和宽度预测模型,并通过实验分析切削参数对... 为了探究镍磷合金超精密切削过程中泊松毛刺的形成原因及规律,并且寻求泊松毛刺尺寸更精准的表征方式,本文通过对镍磷合金泊松毛刺的形成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建立其正交切削过程中的泊松毛刺高度和宽度预测模型,并通过实验分析切削参数对泊松毛刺高度和宽度的影响,通过实验观察可知,切削深度对毛刺尺寸影响显著,切削深度由3μm增加至9μm时,毛刺高度增加了0.0998μm,毛刺宽度增加了1.06μm,而切削速度对毛刺高度及宽度的影响很小。且通过对比实验得到的毛刺数据和预测数据可知,毛刺高度和宽度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值分别为5.43%和8.17%,验证了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同时目前的泊松毛刺高度和宽度表征方法具有一定的误差,因此本文提出了利用积分法计算泊松毛刺体积的方法,并基于体积法建立了更准确的泊松毛刺尺寸表征方法,通过计算得到体积的预测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值为4.81%,可知泊松毛刺体积的预测模型准确度相对更高。研究结果为镍磷合金正交切削过程中合理选择切削参数和泊松毛刺尺寸评估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沟槽切削 镍磷合金 毛刺生成 金刚石切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