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中文体训练观的思考
1
作者 欧治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3-45,共3页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文体训练,新课改强调学生写作兴趣与个性培养,但忽视文体的教学,带来了一些混乱。课程标准应加强文体训练,教材应多层面呈现文体知识,把文体多样化和写作生活化结合起来,合理组织文体训练序列。
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 文体训练 教材 训练观 写作能力 个性培养 写作兴趣 文体知识
下载PDF
“民间信仰”与诗化乡村——论“土改”和“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民俗审美 被引量:3
2
作者 肖向明 杨林夕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5年第1期71-76,共6页
“解放前后”时期是中国前途和命运大转折的一个特殊时期,国共两党的政权博弈与随之延续下来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些时局剧变的轨迹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也自然呈现出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变革与保守等相互对立的现实状况及其艺术反映... “解放前后”时期是中国前途和命运大转折的一个特殊时期,国共两党的政权博弈与随之延续下来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些时局剧变的轨迹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也自然呈现出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变革与保守等相互对立的现实状况及其艺术反映。此时“民间信仰”的文学叙事以及“民间”文化形态的沉浮,使得这一特殊历史阶段“土改”和“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民俗审美呈现出独特的意味和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 民间信仰 民俗审美 土改 乡村 诗化 社会主义改造
下载PDF
“时间性”的表达——评曾志平长篇小说《六如轩》 被引量:2
3
作者 伍世昭 雪弟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4-97,共4页
曾志平的长篇小说《六如轩》无论在艺术抑或思想上均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其最有探讨价值的,乃是叙事艺术上的时间性的表达。这一时间性的表达,主要表现在叙述次序的巧妙设置、叙述速度的有效控制和实叙、复叙手段的合理运用等方面,不仅... 曾志平的长篇小说《六如轩》无论在艺术抑或思想上均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其最有探讨价值的,乃是叙事艺术上的时间性的表达。这一时间性的表达,主要表现在叙述次序的巧妙设置、叙述速度的有效控制和实叙、复叙手段的合理运用等方面,不仅使叙述富有变化,增强了小说的审美引力,而且获得了时间的纵深感和小说人物生命存在的厚重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志平 《六如轩》 时间性 叙述次序 叙述速度 叙述频率
下载PDF
论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民族性追求 被引量:8
4
作者 肖向明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10,共7页
“全球化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无论承认与否,它都无情地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过程,无疑也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对于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们既满怀期待,又心存疑惑。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学观念挟经济全球... “全球化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无论承认与否,它都无情地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过程,无疑也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对于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们既满怀期待,又心存疑惑。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学观念挟经济全球化之风迅速蔓延和渗透到其他国家,全球的文学写作上出现趋同的现象,文学的全球化趋势逐渐模糊了文学的民族性特征,以民族国家命名的中国当代文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全球化语境 民族性特征 经济全球化 西方发达国家 历史进程 全球化趋势 发展趋势
下载PDF
文学自由与市场规范的双向选择——论香港学者散文的创作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林夕 肖向明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6-88,共3页
关键词 文学自由 市场规范 香港 学者散文 创作机制 文学评论 多元文化 散文写作策略
下载PDF
文学中的器物形象及其审美价值——重读王安忆的《长恨歌》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玉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88,共8页
王安忆是一位特别重视器物描写的作家,在《长恨歌》这部小说中,涉及的器物数量不下20种,大致可分为衣物、食品、用具三大类,有的贯穿全文,有的只在某一个阶段出现。很显然,文本中的这些器物不只是被人使用的简单物件,还被作者赋予了某... 王安忆是一位特别重视器物描写的作家,在《长恨歌》这部小说中,涉及的器物数量不下20种,大致可分为衣物、食品、用具三大类,有的贯穿全文,有的只在某一个阶段出现。很显然,文本中的这些器物不只是被人使用的简单物件,还被作者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但是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对此给予任何关注。本论文拟从"器物"进入《长恨歌》,重点选择"金条"、"服装"、"家居"作为个案,尝试着从细微处打开一条通向文本深处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长恨歌》 器物 审美价值
下载PDF
论信息技术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陈梦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2期152-153,共2页
多媒体课件作为外国文学教学的演示工具、交流工具、协作工具,既有观赏性又有学术性,它有效地拓宽了外国文学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此,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学的时空观念、教学模式产业变革,教育的内涵... 多媒体课件作为外国文学教学的演示工具、交流工具、协作工具,既有观赏性又有学术性,它有效地拓宽了外国文学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此,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学的时空观念、教学模式产业变革,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培养目标及接受教育的途径发生变化,是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外国文学教学 应用
下载PDF
西方文学动物叙事的伦理视野 被引量:3
8
作者 黄伟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5-196,184,共3页
西方文学的动物叙事源远流长,代有佳作,在社会伦理、宗教伦理、生态伦理三个维度上对人类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索。在社会伦理的维度上,它涵盖了西方的社会伦理探索的全部过程;在宗教伦理、生态伦理的维度上,它思考人类... 西方文学的动物叙事源远流长,代有佳作,在社会伦理、宗教伦理、生态伦理三个维度上对人类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索。在社会伦理的维度上,它涵盖了西方的社会伦理探索的全部过程;在宗教伦理、生态伦理的维度上,它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人类的道德自我完善。西方文学的动物叙事成为人类德性之路的启示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叙事 西方文学 文学伦理批评 宗教伦理 生态伦理
下载PDF
天真的“弃妇”、真儒的悲哀——论曹植的女性诗及其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杨林夕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69-74,共6页
曹植的十二首女性诗多是弃妇诗,这既是对楚辞以来文学传统的继承,更是受个人的特殊家世、经历以及时代的影响,其实诗中的弃妇乃是曹植的夫子自道,他之被弃实为儒法斗争的必然结果,而其天真的性格、不幸的遭遇以及诗歌温柔敦厚的风格昭... 曹植的十二首女性诗多是弃妇诗,这既是对楚辞以来文学传统的继承,更是受个人的特殊家世、经历以及时代的影响,其实诗中的弃妇乃是曹植的夫子自道,他之被弃实为儒法斗争的必然结果,而其天真的性格、不幸的遭遇以及诗歌温柔敦厚的风格昭示着真儒的悲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弃妇诗 儒学
下载PDF
民间信仰与中国小说叙事的近代演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向明 杨林夕 《文化遗产》 CSSCI 2012年第2期41-49,158,共9页
中国小说叙事的近代演变与民间信仰文化要素存在着独特的关系,中国近代作家的"民间信仰"叙事理念有了根本性的认识和改变、其作品所隐含的如因果报应(复仇)、地狱、扫帚星等"民间信仰"叙事意象也有了新的运用,由此&... 中国小说叙事的近代演变与民间信仰文化要素存在着独特的关系,中国近代作家的"民间信仰"叙事理念有了根本性的认识和改变、其作品所隐含的如因果报应(复仇)、地狱、扫帚星等"民间信仰"叙事意象也有了新的运用,由此"民间信仰"文学书写的审美途径也发生了具象向抽象的演变等,这些为分析中国小说近代化进程中民俗资源所承担的功能与作用,提供一个别致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近代小说 叙事 审美
下载PDF
论汉代诗歌所反映的女性才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林夕 《兰州学刊》 CSSCI 2013年第8期81-89,共9页
汉代诗歌反映了女性多方面的才能,如日常劳作中创造财富的才技和处理日常事务的才干、维持家庭和婚姻幸福的才识、护卫贞节的才智和自娱娱人的才艺等。汉代诗歌描写女性实际才能的才德兼重处于从《诗经》的以德统美和表现女性才华的日... 汉代诗歌反映了女性多方面的才能,如日常劳作中创造财富的才技和处理日常事务的才干、维持家庭和婚姻幸福的才识、护卫贞节的才智和自娱娱人的才艺等。汉代诗歌描写女性实际才能的才德兼重处于从《诗经》的以德统美和表现女性才华的日常化、实践性向魏晋南北朝的才色重于德和女性才华的审美化意象化的过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诗歌 女性才能 才技 才识 才艺 过渡性
下载PDF
“五四”新文学与民俗学运动——以民间信仰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肖向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8-134,共7页
"五四"时期,民俗学运动的发生、发展是伴随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难和建设而共生与同步的。本文以民间信仰以及相关的民俗文化为考察视角,以文学史进程为线索,试图勾勒出"五四"及其以后的新文学与民俗学... "五四"时期,民俗学运动的发生、发展是伴随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难和建设而共生与同步的。本文以民间信仰以及相关的民俗文化为考察视角,以文学史进程为线索,试图勾勒出"五四"及其以后的新文学与民俗学之间共生、互动的历史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 民俗学 民间信仰 启蒙 审美
下载PDF
寻找生存的秘密——论王安忆小说对命运的探索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玉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3-98,共6页
王安忆的小说时常涉及命运的主题。一方面,作者十分重视宿命等神秘因素对人生的影响,在她看来,人的命运经常受到宿命的掌控,暗示和预兆犹如一个个生命的谶语,偶然在不经意间改变人生的走向;另一方面,作者并不否认性格的力量,在人生的旅... 王安忆的小说时常涉及命运的主题。一方面,作者十分重视宿命等神秘因素对人生的影响,在她看来,人的命运经常受到宿命的掌控,暗示和预兆犹如一个个生命的谶语,偶然在不经意间改变人生的走向;另一方面,作者并不否认性格的力量,在人生的旅途上,个人不同的性格常常造就其不同的人生状态和生命历程。王安忆的命运观不仅有其生活经验作为选择的依据,也与她对生命和存在的本体性追问紧密相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运 宿命 性格 存在
下载PDF
“鬼气”与“鬼趣”——论鲁迅和周作人“与鬼对坐”的不同文学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肖向明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7年第5期98-103,共6页
以人鬼纠葛为视角,考察和分析鲁迅和周作人如何面对自己、面对民众的文学思考,"鬼气"和"鬼趣"作为研究他们内在思想及其复杂状况的关键词,可以发现他们"虚妄人生"与"生活之艺术"、启蒙与审美... 以人鬼纠葛为视角,考察和分析鲁迅和周作人如何面对自己、面对民众的文学思考,"鬼气"和"鬼趣"作为研究他们内在思想及其复杂状况的关键词,可以发现他们"虚妄人生"与"生活之艺术"、启蒙与审美、直面与回避、坚韧与犹疑的诸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气 鬼趣 启蒙 审美
下载PDF
说得尽的阿Q——《阿Q正传》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 被引量:1
15
作者 龚云普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0-133,共4页
本文认为以往的《阿Q正传》研究忽略了鲁迅的个体性思想、情感以及艺术追求,从而忽略了鲁迅在《阿Q正传》中开拓的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这种传统主要体现为:一、深广的生活积累;二、切身的情感体验;三、现实的批判精神。它对于当代文学创... 本文认为以往的《阿Q正传》研究忽略了鲁迅的个体性思想、情感以及艺术追求,从而忽略了鲁迅在《阿Q正传》中开拓的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这种传统主要体现为:一、深广的生活积累;二、切身的情感体验;三、现实的批判精神。它对于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在于:作家应该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和切身的情感体验,从民族的、社会的健全发展层面构筑艺术形象;应该始终从“追寻人的天性”角度对任何束缚、限制人的发展的现象进行批判的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传统
下载PDF
“越界”中的新视域——读钱超英的新著《流散文学:本土与海外》 被引量:2
16
作者 常江虹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8年第1期71-74,共4页
从大学时代起,钱超英就显示出不按牌理出牌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不按牌理”,不是指乖讹、怪僻、不近情理、标新立异,而是其观察认识外物的独辟蹊径和思考联想的独出心裁。作为曾经的同窗和现在的同行,在与他交往的近三十年中,... 从大学时代起,钱超英就显示出不按牌理出牌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不按牌理”,不是指乖讹、怪僻、不近情理、标新立异,而是其观察认识外物的独辟蹊径和思考联想的独出心裁。作为曾经的同窗和现在的同行,在与他交往的近三十年中,我觉得他一方面善于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清晰明了地把握和阐述学术上以及生活中的某些疑难杂症,表现出思考的深刻性和穿透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散文学 海外 本土 视域 越界 大学时代 行为方式 思维特点
下载PDF
网络公众参与:机制、局限与意义——基于三个网络公共事件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许鑫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44-52,共9页
对三个网络公共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网络公众参与的机制、局限和意义。研究发现,网民的围观和行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介的协作、舆论领袖的引导和评论,是公众参与形成强大舆论压力的基本条件,而议题性质、参与者的素质、各种社会力量... 对三个网络公共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网络公众参与的机制、局限和意义。研究发现,网民的围观和行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介的协作、舆论领袖的引导和评论,是公众参与形成强大舆论压力的基本条件,而议题性质、参与者的素质、各种社会力量的介入和政府的开明是决定公众参与能否影响公共决策的主要因素。当前网络公众参与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或推动公共决策的变更,而在于推动信息公开、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壮大公民社会、逐步改变政府的治理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公众参与 公共事件
下载PDF
中国电视节目评估机制的现状及改革设想 被引量:1
18
作者 许鑫 《今传媒》 2009年第8期41-43,共3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电视频道资源和节目资源日益丰富,节目制作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电视机构对节目的评估也更加重视,大多数电视台已经建立起一套涵盖收视率、满意度、专家评价和成本指标在内的节目评估体系,然而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电视频道资源和节目资源日益丰富,节目制作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电视机构对节目的评估也更加重视,大多数电视台已经建立起一套涵盖收视率、满意度、专家评价和成本指标在内的节目评估体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收视率已经成为国内电视机构开展节目评估和“末位淘汰”的唯一参考依据,“收视率崇拜”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目评估体系 中国电视 改革开放 现状 节目制作水平 “末位淘汰” 电视机构 收视率
下载PDF
新一轮新闻改革的基本方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鑫 《今传媒》 2010年第5期112-114,共3页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性缺失是世界性的传媒危机,我国也不例外,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传媒产业化,集团化改革一方面提高了效率,壮大了传媒实力,另一方面也使传媒日益强调市场收益而漠视公共利益,
关键词 实践路径 新闻改革 传媒危机 90年代以来 传媒产业化 集团化改革 公共利益 市场收益
下载PDF
都市故事的两种不同讲法——以张欣、王安忆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玉屏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59-63,共5页
文学中的都市常常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来自广州的张欣倾向描写都市浮华等"现代性"特征,关注职场白领的事业追求和情感困惑;来自上海的王安忆更看重民间市井的日常生活,善于借助密集的识名性描写来凸显上海独特的文化韵味。两... 文学中的都市常常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来自广州的张欣倾向描写都市浮华等"现代性"特征,关注职场白领的事业追求和情感困惑;来自上海的王安忆更看重民间市井的日常生活,善于借助密集的识名性描写来凸显上海独特的文化韵味。两位作家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为读者奉献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学都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浮华 市井人生 职场白领 弄堂女性 识名描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