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对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中文体训练观的思考 |
欧治华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2
|
“民间信仰”与诗化乡村——论“土改”和“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民俗审美 |
肖向明
杨林夕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5 |
3
|
|
3
|
“时间性”的表达——评曾志平长篇小说《六如轩》 |
伍世昭
雪弟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4
|
论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民族性追求 |
肖向明
|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
2007 |
8
|
|
5
|
文学自由与市场规范的双向选择——论香港学者散文的创作机制 |
杨林夕
肖向明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6
|
文学中的器物形象及其审美价值——重读王安忆的《长恨歌》 |
王玉屏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7
|
论信息技术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
陈梦
|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8
|
西方文学动物叙事的伦理视野 |
黄伟
|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9
|
天真的“弃妇”、真儒的悲哀——论曹植的女性诗及其意义 |
杨林夕
|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7
|
|
10
|
民间信仰与中国小说叙事的近代演变 |
肖向明
杨林夕
|
《文化遗产》
CSSCI
|
2012 |
1
|
|
11
|
论汉代诗歌所反映的女性才能 |
杨林夕
|
《兰州学刊》
CSSCI
|
2013 |
1
|
|
12
|
“五四”新文学与民俗学运动——以民间信仰为中心 |
肖向明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3
|
寻找生存的秘密——论王安忆小说对命运的探索 |
王玉屏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4
|
“鬼气”与“鬼趣”——论鲁迅和周作人“与鬼对坐”的不同文学思考 |
肖向明
|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
2007 |
1
|
|
15
|
说得尽的阿Q——《阿Q正传》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 |
龚云普
|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6
|
“越界”中的新视域——读钱超英的新著《流散文学:本土与海外》 |
常江虹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2008 |
2
|
|
17
|
网络公众参与:机制、局限与意义——基于三个网络公共事件的比较分析 |
许鑫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
2014 |
3
|
|
18
|
中国电视节目评估机制的现状及改革设想 |
许鑫
|
《今传媒》
|
2009 |
1
|
|
19
|
新一轮新闻改革的基本方向与实践路径 |
许鑫
|
《今传媒》
|
2010 |
1
|
|
20
|
都市故事的两种不同讲法——以张欣、王安忆为例 |
王玉屏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