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纯电动汽车电池包关键技术及优化方法 被引量:4
1
作者 何斌成 许铀 +1 位作者 李梓立 李杰浩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第16期38-40,共3页
电池包是电动汽车动力的基础,也是电动汽车安全的主要因素。该文通过对动力电池包结构设计、电池管理以及热管理3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结构化电池包的优化方法,并给出一套基于32650圆柱形的结构化电池包模型,通过静力学仿真以及受力变... 电池包是电动汽车动力的基础,也是电动汽车安全的主要因素。该文通过对动力电池包结构设计、电池管理以及热管理3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结构化电池包的优化方法,并给出一套基于32650圆柱形的结构化电池包模型,通过静力学仿真以及受力变形实验验证了该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包 结构化 优化设计
下载PDF
汽车悬架控制臂拉压溃分析及疲劳寿命预测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红民 谢锋 +3 位作者 郑国峰 王小莉 上官文斌 俞宏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41-46,共6页
以某汽车的后悬架上控制臂为研究对象,建立悬架控制臂有限元仿真模型。对悬架控制臂在拉、压工况下,进行拉溃力和压溃力分析,并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臂拉、压溃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通过对该控制臂进行有限... 以某汽车的后悬架上控制臂为研究对象,建立悬架控制臂有限元仿真模型。对悬架控制臂在拉、压工况下,进行拉溃力和压溃力分析,并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臂拉、压溃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通过对该控制臂进行有限元分析,提取危险部位的应力应变信息建立疲劳损伤参量,引入临界平面法建立疲劳寿命预测模型。运用该模型进行疲劳寿命分析与预测,并进行试验验证。疲劳试验结果表明,控制臂疲劳寿命的平均试验值与预测值比较贴近,说明所采用的疲劳损伤模型,可以应用于汽车金属零部件的疲劳寿命预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臂 有限元 疲劳损伤参量 临界平面法 疲劳寿命预测
下载PDF
Al_2O_3/Ni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应用于失效凸轮轴再制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红云 陈森昌 +2 位作者 李全德 吴劲 陈华竣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9-143,共5页
目的将Al_2O_3/Ni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应用到失效凸轮轴修复,使失效凸轮轴得以再制造利用。方法在快速镍镀液中加入Al_2O_3纳米颗粒和分散剂柠檬酸三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形成复合镀液,将复合镀液放在恒温磁力搅拌器上加热并搅拌,使... 目的将Al_2O_3/Ni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应用到失效凸轮轴修复,使失效凸轮轴得以再制造利用。方法在快速镍镀液中加入Al_2O_3纳米颗粒和分散剂柠檬酸三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形成复合镀液,将复合镀液放在恒温磁力搅拌器上加热并搅拌,使复合镀液温度达到50℃且纳米Al_2O_3悬浮稳定。利用电刷镀技术将复合镀液镀于与凸轮轴材质相同的45#钢板表面,通过硬度测试,分别评价纳米Al_2O_3质量浓度、刷镀电压对复合镀层硬度的影响。结果复合镀层的硬度大于45#钢,且硬度随刷镀电压、纳米Al_2O_3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刷镀电压大于10 V后,硬度随纳米Al_2O_3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复合镀层表面裂纹随纳米Al_2O_3质量浓度、刷镀电压的增加而增多,纳米Al_2O_3的质量浓度越低,电压变化对复合镀层表面硬度的影响越大。相对纳米Al_2O_3质量浓度,电压对复合镀层表面硬度的影响更大。结论用Al_2O_3/Ni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修复失效凸轮轴可提高凸轮轴表面硬度,使其得以再制造利用。为提高凸轮轴表面质量,避免出现表面疏松、焦糊等缺陷影响表面硬度,应开发自动化纳米复合电刷镀设备及采用不同镀层交替叠加方式刷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凸轮轴 纳米 复合电刷镀 再制造 发动机 正交实验
下载PDF
一种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组一致性评估及维护方法 被引量:4
4
作者 许铀 宗志坚 +1 位作者 高群 罗笑南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5-28,共4页
锂离子动力电池组一致性好坏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使用效率。为了方便动力电池组的使用及维护,需采取一定的方法对电池组一致性进行监控。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单体电池电压值标准偏差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组一致性评估方法,并将电池组一致性分为... 锂离子动力电池组一致性好坏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使用效率。为了方便动力电池组的使用及维护,需采取一定的方法对电池组一致性进行监控。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单体电池电压值标准偏差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组一致性评估方法,并将电池组一致性分为四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维护策略。实验通过对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组进行充放电测试,采用文中提出的方法获得了四个阶段的电池组一致性评估曲线,为电动汽车电池使用及维护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组 一致性 标准偏差 正态分布
下载PDF
基于电池内阻特性的电动汽车放电模式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许铀 杨勇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80-1184,共5页
电流、温度大小会影响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放电的效率及电池组一致性,其本质是电池内阻本身固有特性所致。通过研究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在不同温度、不同放电电流下的内阻变化,建立电池内阻变化图谱,分析不同温度、电流对电池输出能... 电流、温度大小会影响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放电的效率及电池组一致性,其本质是电池内阻本身固有特性所致。通过研究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在不同温度、不同放电电流下的内阻变化,建立电池内阻变化图谱,分析不同温度、电流对电池输出能量的影响。根据电池内阻特性,结合整车动力性及经济性,将电动汽车放电策略分为可供选择的三种模式:动力模式、经济模式及限制模式。通过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及放电能量的对比测试,比较所提出的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实验证明,根据不同路况及使用需求,采用不同的放电模式,可以保证整车动力性,延长电池寿命,提高整车续驶里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动力电池组 电池内阻 放电电流 温度
下载PDF
一种基于内阻的电动汽车变电流充电方式 被引量:1
6
作者 许铀 宗志坚 谭晓军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623-2625,2646,共4页
电流、温度大小会影响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充电的效率及电池组一致性;其本质是电池内阻受电流及温度的影响所呈现的特性所致。通过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组进行不同温度、不同充电电流下内阻变化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内阻检测的动力电... 电流、温度大小会影响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充电的效率及电池组一致性;其本质是电池内阻受电流及温度的影响所呈现的特性所致。通过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组进行不同温度、不同充电电流下内阻变化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内阻检测的动力电池组变电流充电方式。通过不同充电方式下电动汽车续驶里程比较测试,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为电动汽车电池正确使用及能源效率提高提供一套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组 电池内阻 充电电流 温度
下载PDF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项目设计的发动机检测实践教学法 被引量:6
7
作者 喻菲菲 杜灿谊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结合在实践教学中的经验,采用基于虚拟仪器技术进行项目设计的发动机检测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对基于虚拟仪器的检测系统的设计过程和实测分析的讲授,能使学生深入分析测试对象,从原理上掌握其控制和检测的关键内容,再结合实测练习,既提高... 结合在实践教学中的经验,采用基于虚拟仪器技术进行项目设计的发动机检测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对基于虚拟仪器的检测系统的设计过程和实测分析的讲授,能使学生深入分析测试对象,从原理上掌握其控制和检测的关键内容,再结合实测练习,既提高学习兴趣,又锻炼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仪器 设计 发动机检测 实践教学
下载PDF
空气阻力与汽车外形发展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红云 曾祥坤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1期61-63,共3页
空气阻力对汽车性能有影响且有几个影响空气阻力的因素.通过研究汽车外形发展中空气阻力的变化,指出汽车外形发展除与当时社会科技水平和物质条件有关外,还是在提高汽车动力性前提下不断追求降低空气阻力的结果.
关键词 汽车外形 空气阻力 空气阻力系数 汽车
下载PDF
怠速起停系统及其在混合动力汽车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红云 向英 杜灿谊 《内燃机与配件》 2016年第8期130-133,共4页
分析了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现状;介绍了汽车怠速起停系统工作原理及其分类,装有BSG(Belt Starter-generator)怠速起停系统的混合动力汽车(微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特点、主要功能;对混合动力汽车中附件带传动系统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具... 分析了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现状;介绍了汽车怠速起停系统工作原理及其分类,装有BSG(Belt Starter-generator)怠速起停系统的混合动力汽车(微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特点、主要功能;对混合动力汽车中附件带传动系统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具有怠速起停功能的微混合动力汽车是目前最易实现节能减排的新能源汽车;BSG系统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怠速起停系统;目前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附件驱动系统的研究还较少,随着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范围推广应用,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汽车 怠速起停系统 BSG系统 附件驱动系统
下载PDF
汽车动力总成惯性参数的变换方法
10
作者 王小莉 廖美颖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1期56-60,63,共6页
通过介绍汽车动力总成惯性参数的基本概念,系统推导了动力总成惯性参数的平移与旋转变换方法,并应用到具体的动力总成惯性参数的变换实例中.利用MATLAB语言,设计了动力总成惯性参数变换的计算工具,基于该工具能快速得到惯性参数的变换结... 通过介绍汽车动力总成惯性参数的基本概念,系统推导了动力总成惯性参数的平移与旋转变换方法,并应用到具体的动力总成惯性参数的变换实例中.利用MATLAB语言,设计了动力总成惯性参数变换的计算工具,基于该工具能快速得到惯性参数的变换结果,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提供了准确的输入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总成 惯性参数 平移 旋转 变换
下载PDF
高速列车前端多胞吸能结构的耐撞性优化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秧聪 许平 +2 位作者 彭勇 邓雯苑 车全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1-36,共6页
为设计具有良好耐撞性能的高速列车前端多胞吸能结构,基于显式动力学有限元软件LS-DYNA,建立此吸能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台车碰撞试验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结合验证的有限元模型与全因子试验设计,构造了吸能结构的比吸能SEA和撞... 为设计具有良好耐撞性能的高速列车前端多胞吸能结构,基于显式动力学有限元软件LS-DYNA,建立此吸能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台车碰撞试验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结合验证的有限元模型与全因子试验设计,构造了吸能结构的比吸能SEA和撞击平台力关于设计参数单元胞边长和壁厚的Kriging代理模型,并进行了误差分析,采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多胞吸能结构的截面尺寸和厚度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壁厚比单元胞边长对多胞吸能结构耐撞性影响更显著,通过合理匹配壁厚和边长,能有效提高撞击平台力和比吸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力学 多胞结构 数值仿真 碰撞试验 多目标优化
下载PDF
变幅载荷下隔振器橡胶材料裂纹扩展试验及建模方法 被引量:7
12
作者 上官文斌 王小莉 +2 位作者 段小成 刘国兵 阎礁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0-58,共9页
利用带单边缺口的纯剪试件,进行变幅疲劳载荷下隔振器橡胶材料的裂纹扩展试验。由于实测裂纹扩展长度存在波动,无法采用传统的割线法或七点多项式法来处理实测数据。为了解决传统方法的不足,利用幂函数来表征实测的裂纹扩展长度与循环... 利用带单边缺口的纯剪试件,进行变幅疲劳载荷下隔振器橡胶材料的裂纹扩展试验。由于实测裂纹扩展长度存在波动,无法采用传统的割线法或七点多项式法来处理实测数据。为了解决传统方法的不足,利用幂函数来表征实测的裂纹扩展长度与循环次数的关系,进而确定隔振器橡胶材料的裂纹扩展速率及其裂纹扩展模型。基于建立的裂纹扩展模型,推导适用于哑铃试片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试制该型橡胶哑铃试片,并测试其疲劳寿命。通过对比哑铃试片实测寿命与预测寿命,验证变幅载荷下隔振器橡胶材料裂纹扩展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振器 橡胶材料 疲劳裂纹扩展特性 试验 建模
下载PDF
基于开裂能密度及裂纹扩展特性的橡胶隔振器疲劳特性预测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小莉 上官文斌 +2 位作者 曾祥坤 段小成 阎礁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74,共5页
基于开裂能密度的连续介质力学参数及橡胶材料裂纹扩展特性(裂纹扩展速率与撕裂能之关系),获得橡胶部件多轴疲劳特性计算公式,并计算某汽车动力总成橡胶隔振器的疲劳特性。计算与试验对比表明,橡胶隔振器疲劳特性预测(寿命、开裂位置及... 基于开裂能密度的连续介质力学参数及橡胶材料裂纹扩展特性(裂纹扩展速率与撕裂能之关系),获得橡胶部件多轴疲劳特性计算公式,并计算某汽车动力总成橡胶隔振器的疲劳特性。计算与试验对比表明,橡胶隔振器疲劳特性预测(寿命、开裂位置及开裂方向)与实测较一致。预测疲劳寿命分布在实测疲劳寿命的1/2倍分散因子内,满足工程疲劳寿命预测要求。提出的橡胶隔振器多轴疲劳特性预测方法,可用试验效率较高、投入较少的材料裂纹扩展试验代替耗时较多的材料疲劳破坏试验,不仅能为橡胶部件前期疲劳设计提供参考,亦能大幅缩短产品疲劳设计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隔振器 开裂能密度 撕裂能 疲劳特性 预测
下载PDF
附件驱动系统中自动张紧器的动态特性实测与建模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曾祥坤 王红云 刘建荣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49-155,共7页
介绍了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Front End Accessory Drive,FEAD)系统中自动张紧器动态特性的实验测试方法和评价参数。测试和分析了预载扭矩、激振频率和激振振幅对张紧器动刚度和滞后角的影响。基于张紧器的预载扭矩、弹簧刚度、阻尼系数... 介绍了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Front End Accessory Drive,FEAD)系统中自动张紧器动态特性的实验测试方法和评价参数。测试和分析了预载扭矩、激振频率和激振振幅对张紧器动刚度和滞后角的影响。基于张紧器的预载扭矩、弹簧刚度、阻尼系数和张紧臂转动惯量四个参数,建立了表征张紧器扭矩-角位移关系的迟滞回线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方法识别出张紧器迟滞回线模型的模型参数。对比张紧器动态特性的实测值和计算值,结果表明张紧器迟滞回线模型的建模方法是正确性。由张紧器扭矩-角位移关系曲线换算出张紧器的动刚度和等效粘性阻尼,建立了FEAD系统中张紧臂的旋转振动方程。FEAD系统旋转振动响应幅值的计算值和实验值吻合较好,这说明表征张紧器扭矩-角位移关系的迟滞回线模型,能为FEAD系统旋转振动的计算提供模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件驱动系统 自动张紧器 动态特性 实验方法 迟滞回线模型
下载PDF
高速列车前端吸能结构理论预测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秧聪 许平 +1 位作者 姚曙光 邓雯苑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327-2334,共8页
基于简化基本折叠单元理论,3种截面构型的高速列车前端吸能结构的横截面分为V形、Y-I形和Y-II形3种基本角单元,对其轴向压缩平均载荷进行理论求解。为验证理论预测公式的可靠性,采用基于LS-DYNA的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对3种吸能结构进行数... 基于简化基本折叠单元理论,3种截面构型的高速列车前端吸能结构的横截面分为V形、Y-I形和Y-II形3种基本角单元,对其轴向压缩平均载荷进行理论求解。为验证理论预测公式的可靠性,采用基于LS-DYNA的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对3种吸能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并与理论结果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研究五元胞组合蜂窝管的单元胞边长和壁厚2个参数对其耐撞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种吸能结构的平均载荷理论预测值与数值仿真值相差不大,其中五元胞组合蜂窝管耐撞性最好,其平均载荷是壁厚的1.5次幂函数,是单元胞边长的0.5次幂函数,增加壁厚能显著提高平均载荷,比吸能是壁厚的0.5幂函数,是单元胞边长的负0.5次幂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耐撞性 理论预测 有限元 参数研究
下载PDF
列车司机室操控台系统结构和布局参数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5
16
作者 姚曙光 邢艺 +1 位作者 邓雯苑 彭勇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2-107,共6页
基于HYPERMESH软件建立驾驶员—司机室—列车有限元模型,并以操控台侧面与座椅的纵向水平距离(简称座椅操控台水平距离)、操控台膝垫与操控台侧面的纵向水平距离(简称膝垫距离)、操控台截面厚度和脚踏板高度为优化设计变量,以驾驶员的... 基于HYPERMESH软件建立驾驶员—司机室—列车有限元模型,并以操控台侧面与座椅的纵向水平距离(简称座椅操控台水平距离)、操控台膝垫与操控台侧面的纵向水平距离(简称膝垫距离)、操控台截面厚度和脚踏板高度为优化设计变量,以驾驶员的头部损伤指标、颈部损伤指标、胸部损伤指标和胫骨指数为目标参数,通过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得到座椅操控台水平距离和脚踏板高度为影响驾驶员损伤程度的主要因素,再设计这2个主要因素的全因子试验,并且取所得到最优的膝垫距离(420mm)和操控台截面厚度(170mm);以全因子试验的结果为样本点,采用Kriging法建立这2个主要影响因素下驾驶员各部位损伤的近似模型,运用遗传算法对近似模型寻优。结果表明:当座椅操控台水平距离为450mm、脚踏板高度为250mm时对驾驶员的损伤最大;当座椅操控台水平距离为368mm、脚踏板高度为250mm时对驾驶员的损伤最小,其中对驾驶员的颈部损伤可减小31.9%,对胸部损伤可减小32.3%,胫骨指数可减小5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司机室 操控台系统 结构参数 布局参数 正交试验 全因子试验 Kriging法 遗传算法
下载PDF
安全带对列车驾驶员的碰撞损伤防护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林建军 姚曙光 +2 位作者 邓雯苑 赵凯 邵恒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49-656,共8页
针对轨道列车驾驶员的二次碰撞损伤问题,采用非线性显式动力学方法,分别对驾驶员无安全带约束、佩戴两点式腰带和三点式安全带下的列车撞击刚性墙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比较驾驶员在这3种情况下身体多部位的损伤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无... 针对轨道列车驾驶员的二次碰撞损伤问题,采用非线性显式动力学方法,分别对驾驶员无安全带约束、佩戴两点式腰带和三点式安全带下的列车撞击刚性墙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比较驾驶员在这3种情况下身体多部位的损伤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无安全带约束下的驾驶员最终脱离座椅,头部和胸部损伤满足标准要求,颈部损伤接近标准值,而下肢损伤超过了标准值;两点式腰带约束下驾驶员未脱离座椅,改善了颈部和下肢损伤,但加重了头部和胸部损伤,腹部受力超标;三点式安全带将驾驶员约束在座椅上,改善了头部、颈部、胸部损伤超过20%,将胫骨指数减小了63.2%,大腿骨力减小了90%。由计算结果可知,三点式安全带对列车驾驶员有更好的损伤防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带 列车驾驶员 二次碰撞 损伤防护
下载PDF
车用发动机自动张紧器静态力学特性实测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曾祥坤 陈链 +1 位作者 喻菲菲 王小莉 《力学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0-103,94,共5页
自动张紧器是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front and accessory drive,FEAD)中,用于减小张紧轮两侧带段张力波动和带段横向振动位移的主要零部件之一.张紧器的静态力学特性的评价参数包括张紧器的静刚度、初始扭矩和阻尼系数.介绍了张紧器力... 自动张紧器是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front and accessory drive,FEAD)中,用于减小张紧轮两侧带段张力波动和带段横向振动位移的主要零部件之一.张紧器的静态力学特性的评价参数包括张紧器的静刚度、初始扭矩和阻尼系数.介绍了张紧器力-位移曲线的实验方法,以及张紧器扭矩-角位移曲线、性能评价参数的求解方法.张紧器静态力学特性实测数据,为FEAD系统静态、动态特性计算提供数据基础.实验方法为类似旋转运动件的扭转静刚度测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紧器 静态特性 实验方法 扭矩-角位移
下载PDF
基于振动控制的多楔带附件驱动系统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红云 曾祥坤 +1 位作者 向英 赵季勇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01-205,共5页
建立了考虑带弯曲刚度的多楔带附件驱动(Serpentine Belt Accessory Drive,SBAD)系统梁耦合振动模型。以某三带轮SBAD系统为对象,计算分析带拉伸刚度、弯曲刚度、带线密度对带段横向振动、带动张力和张紧臂摆角等振动性能的影响;以上述... 建立了考虑带弯曲刚度的多楔带附件驱动(Serpentine Belt Accessory Drive,SBAD)系统梁耦合振动模型。以某三带轮SBAD系统为对象,计算分析带拉伸刚度、弯曲刚度、带线密度对带段横向振动、带动张力和张紧臂摆角等振动性能的影响;以上述振动性能构建目标函数,以带拉伸刚度、张紧器弹簧刚度和张紧臂长为设计变量对SBAD系统进行优化;最后在以上优化结果的基础上,通过降低带弯曲刚度,进一步改进SBAD系统的振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楔带附件驱动系统 耦合振动模型 优化设计 振动控制
下载PDF
“互联网+”时代的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思考 被引量:7
20
作者 孔春玉 王小莉 +2 位作者 王思卓 邓雯苑 李薇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4期244-245,共2页
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特色,对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提出了创新性建议。重点针对广东珠三角地区交通运输行业人才需求现状,从教育观念、教师队伍和科研团队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三方面深入探讨了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专业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 交通运输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互联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