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秋季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特征变化及机制分析
1
作者 韩鼎妍 李敏 +1 位作者 胡睿 谢玲玲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8,共15页
基于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登陆热带气旋数据集,对秋季登陆广东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s)的时空特征和可能机制进行分析,并与夏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近73年共76个TCs秋季登陆广东,占登陆总数的28.5%,... 基于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登陆热带气旋数据集,对秋季登陆广东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s)的时空特征和可能机制进行分析,并与夏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近73年共76个TCs秋季登陆广东,占登陆总数的28.5%,以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占主,且平均最大强度强于夏季。相比夏季,秋TCs更大比例(72.4%)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生成经纬度偏南、偏东;秋TCs的年均破坏潜力指标(power dissipation index,PDI)可达0.4×10^(7)m^(3)·s^(-2),与夏季相当;秋TCs登陆后比夏季更快消亡,移速更慢,PDI较小。秋TCs登陆数量长期变化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与夏季相当,登陆强度上升且上升速率为夏季1.8倍,移速减缓速率为夏季2.5倍,PDI下降速率明显弱于夏季。不同于夏季登陆TCs在拉尼娜年增多,秋TCs更易在厄尔尼诺年登陆广东;登陆广东秋TCs数与上一年冬春季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指数相关系数达到0.3,并对后一年ENSO具有指示作用。秋TCs登陆频数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指数显著相关,1977—1996和1997—2016暖冷两个位相期,相关系数分别为−0.51和0.68。对比有无秋TCs的环境场,发现南海北部海温暖异常时,其西北侧激发的气旋性引导气流利于TCs登陆广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登陆热带气旋 变化趋势 年际变化 ENSO
下载PDF
粤西陆架温度锋三维结构与季节变化机制分析
2
作者 谭可易 谢玲玲 +2 位作者 李明明 李敏 李君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2-55,共14页
基于2018–2019年现场高分辨率温度观测和1993–2021年的CMEMS再分析海表温度(SST)和风场数据,分析粤西陆架海温盐锋的三维结构、季节变化和影响机制。多年SST数据显示,海表温度锋冬季最强、出现概率和覆盖宽度最大,量值分别为0.049℃/k... 基于2018–2019年现场高分辨率温度观测和1993–2021年的CMEMS再分析海表温度(SST)和风场数据,分析粤西陆架海温盐锋的三维结构、季节变化和影响机制。多年SST数据显示,海表温度锋冬季最强、出现概率和覆盖宽度最大,量值分别为0.049℃/km、75%和66 km。春季和夏季次之,而秋季则几乎完全消失。冬季锋面平均离岸50 km,夏季则向岸靠近为23.1 km。2018年春季、夏季和2019年夏季的现场观测进一步给出锋面在次表层的三维结构,结果显示春、夏季20m等深线以浅处均有锋面存在,该锋面是沿岸高温海水与离岸低温海水辐聚而成,随着深度的增加锋面强度减小,覆盖范围向岸收缩。20m以深水域锋面在次表层中强于表层,随深度增加而增强并向岸偏移。相关性和信息流分析发现,海表面风应力旋度和沿岸风是影响粤西陆架海表温度锋面的重要因素。该温度锋存在年际变化,PDO负位相时的La Niña年锋面强度出现极大值,而PDO正位相时的El Niño年则对应极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锋 季节分布 三维结构 信息流 粤西陆架
下载PDF
安达曼海中尺度涡季节变化分析
3
作者 林圳涛 谢玲玲 +1 位作者 黄润琪 白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共16页
利用AVISO提供的中尺度涡数据集,对1993-2019年间安达曼海中尺度涡的涡旋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季节变化机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7年间安达曼海共出现中尺度涡328个,其中反气旋涡(171个)多于气旋涡(157个),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盆地深水... 利用AVISO提供的中尺度涡数据集,对1993-2019年间安达曼海中尺度涡的涡旋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季节变化机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7年间安达曼海共出现中尺度涡328个,其中反气旋涡(171个)多于气旋涡(157个),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盆地深水区。涡旋平均寿命为46.4d,平均半径为111.8 km,平均振幅为4.7 cm,平均最大转速为24.8 cm/s,平均移动速度为15.0 cm/s,反气旋涡的平均半径、振幅和转速均大于气旋涡,而移动速度小于气旋涡。涡旋的半径、振幅和最大转速在其生命周期中都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移动速度则先减小后增大。在季节变化方面,反气旋涡和气旋涡性质冬夏对比呈现“跷跷板”现象,即夏季气旋涡比反气旋涡更多更强更大,冬季则反气旋涡更多更强更大;涡旋分布位置,夏季从北向南呈“气旋-反气旋-气旋”的极性反转交替分布,冬季则与之相反。动力机制分析显示,背景流场涡度可能影响安达曼海涡旋极性交替分布,正(负)涡度背景流利于气旋(反气旋)涡存在。涡旋能量变化机制显示,风强迫是安达曼海涡旋主要能量来源,风场能量输入与涡旋动能的季节变化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达曼海 中尺度涡 统计特征 季节变化 极性反转
下载PDF
瑞利参数在海浪波高机器学习预测中的应用
4
作者 胡明浩 谢玲玲 +1 位作者 李明明 梁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8-331,共14页
海浪直接影响海上活动和航行安全,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对海浪核心参数之一波高预测至关重要。基于2015年7月~2022年6月山东小麦岛(36°N,120.6°E)站点实测的波高数据,利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 海浪直接影响海上活动和航行安全,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对海浪核心参数之一波高预测至关重要。基于2015年7月~2022年6月山东小麦岛(36°N,120.6°E)站点实测的波高数据,利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长短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和支持向量机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三种机器学习模型对波高进行预测,并分析了瑞利参数的引入对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输入项引入瑞利参数后,对1 h和6 h波高预测提升效果有限,预测值与测试集的相关性提升不超过0.02,均方根误差的降低不超过0.01 m;在12h和24h的预测中,BPNN和LSTM模型预测结果相关性提升0.03~0.07,均方根误差降低0.02~0.03m,而SVR模型预测结果变化不显著。说明瑞利参数有助改善BPNN和LSTM模型中长期海浪预报。此外,特征扰动方法(机器学习中特征重要性的计算方法之一)验证了瑞利参数在波高预测中的重要性,瑞利参数的引入为波高的机器学习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高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长短记忆网络 支持向量机 机器学习 瑞利参数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海及周边海域层结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梁浩然 谢玲玲 +2 位作者 周磊 郑全安 李明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3-78,共16页
本文利用World Ocean Atlas 2013(WOA13)和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version 3.1.1(SODA v3.3.1)温盐资料,分析印尼贯穿流(ITF)路径及所经印度尼西亚海及周边西太平洋、南海和东印度洋海域的层结强度(N^(2))和跃层特征的三维时... 本文利用World Ocean Atlas 2013(WOA13)和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version 3.1.1(SODA v3.3.1)温盐资料,分析印尼贯穿流(ITF)路径及所经印度尼西亚海及周边西太平洋、南海和东印度洋海域的层结强度(N^(2))和跃层特征的三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候态下ITF 3条路径上跃层平均N^(2)差异较小,其中中部路径平均值最大,为10^(−3.68)s^(−2),东部路径平均值最小,为10^(−3.71)s^(−2);各路径跃层深度和厚度存在明显差异,东部路径跃层深度和厚度最大,分别为124 m和192 m,中部次之,西部最小为99 m和143 m,并且印尼海的跃层深度和厚度平均值均小于其他海域。印尼海N^(2)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和4~7 a的多年周期变化,其中年际变化可能主要受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影响。季节上,在印尼海域内,ITF 3条路径夏季层结强度均小于冬季(北半球夏冬季),夏、冬两季N^(2)差值最大可达到两个量级。1993−2015年的长期变化趋势显示,印尼海及周边大部分海域的层结强度呈现增强趋势,其中印度洋中部和哈马黑拉海23 a内最大层结增强近0.1个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海 浮力频率 密度跃层 印尼贯穿流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下载PDF
湛江湾三维温盐特征季节变化观测分析
6
作者 黄润琪 谢玲玲 +1 位作者 李敏 王丽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6-60,共15页
利用2017年1−12月的现场观测数据,分析了湛江湾温盐的三维空间结构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17年湛江湾各站位年平均温度为23~27℃、盐度为19~27、位势密度为11~17 kg/m^(3)、浮性频率(N^(2))为7×10^(−5)~5×10^(−3)s^(... 利用2017年1−12月的现场观测数据,分析了湛江湾温盐的三维空间结构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17年湛江湾各站位年平均温度为23~27℃、盐度为19~27、位势密度为11~17 kg/m^(3)、浮性频率(N^(2))为7×10^(−5)~5×10^(−3)s^(−2)。浮性频率的垂向结构及水平分布与温度分布类似,而位势密度则与盐度的变化趋势几乎一致;(2)温度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冬夏温差最大达15℃,而盐度季节变化则不大。相较于季节引起的变化,涨落潮对温度以及盐度影响较小。温度跃层夏季最强,10 m处温度最大梯度可达到0.7℃/m,春秋季温跃层抬升至5 m附近,冬季水体上下混合均匀。夏季和秋季存在明显的盐跃层,盐度梯度最大可达到1.1 m^(−1)。跃层上下温盐的季节变化规律一致;(3)水平分布上,从湾顶区、湾颈区、大堤区、浅滩区到湾口区,温度递减,盐度递增,湾顶区和湾口区平均温度差为2.3℃,盐度差为2.7。温盐图分析显示,不同季节水体呈现为不同的温盐条带,湾口区基本为低温、高盐水体,而湾顶区基本为高温、低盐水体,其他区域水体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湾 温盐特征 三维结构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北部湾沉积物记录的近千年以来气候环境变化
7
作者 林俊川 孔德明 +1 位作者 陈法锦 黄超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61,共13页
近千年的气候重建对于了解当今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并将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然而,季风降水存在空间差异,过去千年的两个重要特征时期——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水热配置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在我国华南地区。该文对取自北部湾... 近千年的气候重建对于了解当今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并将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然而,季风降水存在空间差异,过去千年的两个重要特征时期——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水热配置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在我国华南地区。该文对取自北部湾东北部的BBG-02岩芯进行了年代学,粒度和常、微量元素的分析,探究BBG-02岩芯的物源及其源区在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时的气候环境变化特征。通过稀土元素配分图和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认为红河可能是BBG-02岩芯的主要来源,岩芯地球化学指标的变化反映了印度夏季风的强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物源区在中世纪暖期气候温暖湿润,在小冰期气候寒冷干旱,这与前人关于印度夏季风和降水变化的研究结果一致。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是影响印度夏季风变化的根本原因,同时印度夏季风也受到ENSO活动和印度洋偶极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中世纪暖期 小冰期 稀土元素 沉积物来源
下载PDF
吕宋冷涡的年际变化及影响机制分析
8
作者 邓思捷 谢玲玲 +1 位作者 朱振坤 李君益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26,共14页
基于吕宋岛附近海域1985—2020年的海表温度、风应力和海面高度等卫星资料,分析吕宋冷涡(Luzon Cold Eddy,LCE)强度及中心位置的年际及长期变化趋势,探讨风场和黑潮入侵在LCE变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35 a来,LCE整体呈现减弱趋势,其... 基于吕宋岛附近海域1985—2020年的海表温度、风应力和海面高度等卫星资料,分析吕宋冷涡(Luzon Cold Eddy,LCE)强度及中心位置的年际及长期变化趋势,探讨风场和黑潮入侵在LCE变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35 a来,LCE整体呈现减弱趋势,其中心位置最大概率出现在(117°54′E,18°06′N)附近,且存在向西北方向偏移趋势。经验模态分解结果显示:LCE强度和位置的年际变化存在2~3 a、6~7 a以及12~13 a左右的本征周期,其中以3 a左右周期的模态为主导。信息流因果分析显示:LCE强度变化与风应力和风应力旋度互为因果,LCE对风场的影响大于风场对LCE的影响。在3 a时间尺度上,LCE主要受到风的影响,而在10 a以上长时间尺度上,LCE变化则与黑潮入侵更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宋冷涡 年际变化 风应力旋度 因果分析
下载PDF
北部湾东北部水团和流场季节变化:2018—2019年观测数据分析
9
作者 李明明 谭可易 +1 位作者 黄家辉 谢玲玲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3-85,共13页
本文基于2018年7月、10月和2019年2月在北部湾108°E以东、18°N以北区域的大面观测数据,分析了北部湾东北部的水团和流场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域水体特征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夏季水温北高南低,近岸低盐水占据30 m等深线以浅区域... 本文基于2018年7月、10月和2019年2月在北部湾108°E以东、18°N以北区域的大面观测数据,分析了北部湾东北部的水团和流场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域水体特征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夏季水温北高南低,近岸低盐水占据30 m等深线以浅区域,海南岛西侧存在闭合冷水团;冬季水温北低南高,近岸低盐水退至湾顶10 m等深线以浅,湾内主要为混合水,海南岛西侧上层出现暖舌。海区流场基本为逆时针环流结构,流速大小存在季节变化,受风场影响明显;研究区与外海水交换不活跃,湾内水体不稳定性较强,冬季尤为明显,可能存在强垂向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温、盐特性 季节变化 水团 流场 稳定性
下载PDF
中国海湾沉积物重金属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侯庆华 曹清 +2 位作者 陈清香 熊梦琪 张际标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3年第3期83-96,共14页
随着沿海城市工业、养殖业及船舶运输业的发展,大量的重金属进入到海湾并迁移到沉积物中,海湾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一项突出的海洋环境问题。重金属污染不仅会对海洋沉积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还会随着食物链富集并危害人类健康。文... 随着沿海城市工业、养殖业及船舶运输业的发展,大量的重金属进入到海湾并迁移到沉积物中,海湾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一项突出的海洋环境问题。重金属污染不仅会对海洋沉积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还会随着食物链富集并危害人类健康。文章比较分析了中国海湾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时空分布特征、赋存形态、来源以及污染评价,以期全面了解海湾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发展趋势,为海湾重金属污染防治及生态修复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 沉积物 重金属
下载PDF
孙吴-结雅盆地沉降-隆升演化史分析
11
作者 曹瀚升 王载云 +2 位作者 孙守亮 张渝金 贺文同 《世界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479-487,共9页
位于松辽盆地东北部的孙吴-结雅盆地是横跨黑龙江的中、新生代断坳叠置型陆相残留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目前实际油气勘探程度较低。为揭示该地区中、新生代盆地的构造及演化特点,笔者在孙吴-结雅盆地3个主要断陷内,利用4口钻井资料... 位于松辽盆地东北部的孙吴-结雅盆地是横跨黑龙江的中、新生代断坳叠置型陆相残留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目前实际油气勘探程度较低。为揭示该地区中、新生代盆地的构造及演化特点,笔者在孙吴-结雅盆地3个主要断陷内,利用4口钻井资料进行了地层的精确划分与对比,恢复各时代地层的沉降-隆升史曲线。研究表明,自晚侏罗世晚期形成以来,盆地经历了3次沉降和2次隆升。盆地所经历的2次较大规模的隆升年代分别为103.4~93.9 Ma和42.3~23.0 Ma(北部为33.9 Ma),其后期隆升时间明显长于前期,隆升幅度也大于前期。盆地的主体沉积形成时间为109.8 Ma。孙吴-结雅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伸展断陷、构造反转、整体坳陷、晚期反转和差异升降等5个阶段,造就了现今盆地的下断上坳、隆坳相间的盆地基本构造结构和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隆升 地层对比 盆地演化 构造地质 孙吴-结雅盆地
下载PDF
边缘海与开阔海中尺度涡生命周期演化规律对比分析:以南海和黑潮延伸体为例
12
作者 张智晟 谢玲玲 +1 位作者 李君益 李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76,共14页
本文利用1993—2020年AVISO(archiving valid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oceanographic)涡旋轨迹数据,对比分析了太平洋边缘海域--南海与开阔海域--黑潮延伸体区中尺度涡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生命周期演化规律的异同。结果表... 本文利用1993—2020年AVISO(archiving valid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oceanographic)涡旋轨迹数据,对比分析了太平洋边缘海域--南海与开阔海域--黑潮延伸体区中尺度涡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生命周期演化规律的异同。结果表明,南海涡旋特性呈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冬夏两季气旋涡(CEs,cyclonic eddies)和反气旋涡(AEs,anticyclonic eddies)极性概率分布呈现相反的“条带状”,冬季CE强于AE,夏季相反;黑潮延伸体区则冬夏季均为CE强于AE,极性概率分布无明显的季节变化。在生命周期演化上,南海和黑潮延伸体区涡旋动能(EKE,eddy kinetic energy)演化曲线均呈现增长—稳定—衰减的特征,且具有不对称性。南海涡旋的增长期短于衰减期,黑潮延伸体区则为衰减期更短。南海夏季EKE曲线变化速率快于冬季,黑潮延伸体区冬季的衰减期变化速率是夏季的1.5倍。平均传播速度演化曲线显示南海气旋涡具有先向西北随后转而向西南传播的特征,纬向平均传播速度为3.3cm·s^(-1);黑潮延伸体区气旋涡呈现西南向传播,反气旋涡呈现西北向传播的特征,纬向平均速度为1.3cm·s^(-1),慢于南海涡旋。两个区域的涡旋传播速度和EKE在涡旋生命周期中的演化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黑潮延伸体 中尺度涡 涡动能 生命周期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及动力学机制分析
13
作者 蒋国忠 谢辉 +2 位作者 赵中贤 石红才 潘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4-57,共14页
南海西北陆缘构造演化极其复杂,受到红河断裂、海南地幔柱和南海形成演化等多种因素的控制。莺歌海盆地位于南海西北部,发育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物,详细记录了南海西北陆缘新生代的演化历史。但是莺歌海盆地新生代以来主要受到何种构造... 南海西北陆缘构造演化极其复杂,受到红河断裂、海南地幔柱和南海形成演化等多种因素的控制。莺歌海盆地位于南海西北部,发育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物,详细记录了南海西北陆缘新生代的演化历史。但是莺歌海盆地新生代以来主要受到何种构造因素的控制目前还不太清楚。本文在莺歌海盆地较为均匀地选择了7口钻井和23口模拟井,通过空盆构造沉降方法重建了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沉降量、构造沉降速率和沉积速率,同时运用重力反演方法模拟了莺歌海盆地深部地壳结构,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莺歌海盆地在裂陷期(45-23 Ma BP),盆地北部和中部沉降速率较大,南部沉降速率较小;在裂后期(23-0 Ma BP),盆地北部和中部沉降速率存在两期“台阶式”上升,分别为23-11.7 Ma BP和11.7 Ma BP至今,北部裂后期构造沉降速率最大可达80 m/Ma,中部最大可达110 m/Ma;南部地堑和隆起裂后期分别在11.7-5.7 Ma BP和15.9-11.7 Ma BP构造沉降速率最大可达70 m/Ma。莺歌海盆地新生代整体上表现为沉降速率与沉积速率变化基本一致,说明构造沉降对沉积速率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重力反演发现莺歌海盆地可能存在下地壳高密度异常体,结合盆地沉积物内部钻遇玄武岩,我们推测下地壳高密度异常体为基性侵入体。通过与南海周边其他沉积盆地沉降速率对比发现,几乎所有盆地都在中中新世-晚中新世(15.9-11.7 Ma BP)发生了加速沉降事件,我们认为这可能跟南海海盆停止扩张导致大陆边缘次生地幔对流消失有关。莺歌海盆地5.7 Ma BP至今的加速沉降则可能与红河断裂右旋走滑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红河断裂 构造沉积演化 重力反演
下载PDF
南澳大利亚海盆表层涡动能的时空特征研究
14
作者 刘佳 郑少军 +2 位作者 严厉 陈航彪 刘婷甄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33,共12页
基于1993—2019年海面高度异常数据分析了南澳大利亚海盆表层涡动能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表层涡动能在空间上存在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海盆的西部和东部;在季节尺度上表现为南半球的冬季强,秋季弱,最大值出现在7月(57±9 cm^(2)... 基于1993—2019年海面高度异常数据分析了南澳大利亚海盆表层涡动能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表层涡动能在空间上存在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海盆的西部和东部;在季节尺度上表现为南半球的冬季强,秋季弱,最大值出现在7月(57±9 cm^(2)s^(2)),最小值出现在3月(40±5 cm^(2)s^(2))。涡动能在年际尺度上与ENSO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在厄尔尼诺(拉尼娜)衰退年,涡动能显著减弱(增强),滞后Nino3.4指数9个月;与SAM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滞后SAM指数14个月,即在SAM正(负)位相的次年,涡动能显著增强(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能 时空特征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南半球环状模(SAM) 南澳大利亚海盆
下载PDF
湛江湾潮滩沉积物微塑料污染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姚思琦 林宗轩 +3 位作者 冯明骏 邱梓惠 胡耀强 陈法锦 《广东化工》 CAS 2021年第15期60-64,共5页
为调查湛江湾海岸线微塑料污染现状,本研究以湛江湾沿岸五个典型潮滩为采样站点。通过浮选、消解提取潮滩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其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湛江湾潮滩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介于61~989个/m^(2)之间... 为调查湛江湾海岸线微塑料污染现状,本研究以湛江湾沿岸五个典型潮滩为采样站点。通过浮选、消解提取潮滩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其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湛江湾潮滩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介于61~989个/m^(2)之间,形状主要分为薄膜、片状、纤维、球状、泡沫五类。可观测部分微塑料的平均粒径为1.3 mm,其中有73%的微塑料粒径小于1.5 mm,以片状居多,其次为薄膜状;从颜色方面分析,透明微塑料占比最高。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微塑料成分中聚丙烯成分占比最大。综合分析推测,采样站位的人流量密集、养殖区规模、红树林截流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该地区微塑料的聚集。微塑料易吸附于颗粒物表面,又鉴于其尺寸小不易清理的特点,漂浮于水面而富集在湛江湾沿岸潮滩沉积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湾 潮滩 微塑料 红外光谱
下载PDF
eSQG方法在南海垂向流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6
作者 黄家辉 谢玲玲 +1 位作者 李强 李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5-69,共15页
本文利用OFES模式0.1°×0.1°高分辨率温盐、流速和海面高度(SSH)数据,分析eSQG方法在南海垂向流速诊断中的适用性和南海垂向流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基于SSH和eSQG的诊断垂向流速ω_(eSQG)与OFES模拟“真值”垂向... 本文利用OFES模式0.1°×0.1°高分辨率温盐、流速和海面高度(SSH)数据,分析eSQG方法在南海垂向流速诊断中的适用性和南海垂向流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基于SSH和eSQG的诊断垂向流速ω_(eSQG)与OFES模拟“真值”垂向流速ω_(OFES)整体量级基本相当,为O(10^(-5)m/s),空间上呈现北强南弱。深海盆(水深大于1000 m)ω_(eSQG)与ω_(OFES)的水平空间分布的相关系数r^(s)在次表层150 m左右达到最大,高于南海全海域的空间相关系数,表明eSQG在远离边界的深水区更有效。季节上,ω_(eSQG)总体夏强冬弱,与ω_(OFES)的相关系数r^(s)冬季大、夏季小,表明eSQG更适用于冬季南海垂向流速的诊断。eSQG诊断垂向流速在台湾西南部和越南以东适用性更高,与ω_(OFES)的时间相关系数r^(t)超过0.6;海盆南部和西北部陆架区诊断效果较差,时间相关系数r^(t)多小于0.2。同一区域ω_(eSQG)和ω_(OFES)空间相关系数存在18~55 d的周期变化。分析显示,海面高度与海面密度同相位分布时,ω_(eSQG)与“真值”ω_(OFES)更接近。时间分辨率对eSQG诊断效果几乎无影响,空间分辨率降低到0.25°时r^(s)整体增大,说明eSQG在中尺度诊断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向流速 eSQG 时空变化 南海 OFES
下载PDF
湛江湾表层沉积物不同形态磷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凤霞 袁柳婷 +3 位作者 陆旋 陈法锦 朱庆梅 孟亚飞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9-518,共10页
湛江湾是典型的口小腹大型海湾,早期研究表明,湛江湾呈中等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化。沉积物磷释放能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本研究对春季和夏季湛江湾表层沉积物中的无机磷(IP)、有机磷(OP)和总磷(TP)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探讨了不同形态... 湛江湾是典型的口小腹大型海湾,早期研究表明,湛江湾呈中等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化。沉积物磷释放能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本研究对春季和夏季湛江湾表层沉积物中的无机磷(IP)、有机磷(OP)和总磷(TP)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探讨了不同形态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情况,并对其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湛江湾的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春季,湛江湾表层沉积物中IP、OP和TP的含量分别为236.2μg/g、111.3μg/g和347.5μg/g,夏季,IP、OP和TP的含量分别为168.8μg/g、92.4μg/g和261.2μg/g,3种形态磷的含量均为春季高、夏季低;两个季节的IP、OP和TP含量均在湛江湾支湾最高,沿岸海域次之,中部海域最低;IP占TP的比例在湛江湾沿岸海域和中部海域较高,OP占TP的比例在支湾较高。湛江湾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有机质降解、河流输入、沿岸废水排放、水产养殖、沉积物粒度组成、水动力条件等是造成湛江湾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含量空间和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分布特征 季节变化 影响因素 湛江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