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食管反流病证候及证素分布规律研究
1
作者 秦书敏 严景文 +2 位作者 梁祈皓 许婧怡 刘添文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4期64-69,共6页
目的:分析胃食管反流病(GERD)证候、证素分布特征及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四大数据库中的GERD相关文献,筛选具有辨证信息的临床研究类文献,提取证候和证素信息,分析GERD及其亚型反... 目的:分析胃食管反流病(GERD)证候、证素分布特征及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四大数据库中的GERD相关文献,筛选具有辨证信息的临床研究类文献,提取证候和证素信息,分析GERD及其亚型反流性食管炎(R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结果:纳入文献143篇,病例数27272例,病例来源于中国22个省或直辖市及新加坡、韩国,男女比例1∶1.04。GERD证型以肝胃郁热证占比最高,为30.84%;病位证素以胃占比最高,达41.45%;病性证素以火(热)占比最高,为40.20%。RE常见证型为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和气郁痰阻证,四者共占比79.61%;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肝和脾,占比94.29%;病性证素主要为火(热)、气滞、气虚和痰,占比80.43%。NERD的证型分布较为集中,最常见的证型为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中虚气逆证和气郁痰阻证,占比高达87.34%;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肝、胸膈(上焦),占比94.24%;病性证素则主要为火(热)、气滞、痰和阳虚,占比90.29%。结论:GERD以火(热)为主要病理因素,病位主要责之于胃和肝;相较于NERD,RE虚性病理因素更为明显,NERD应重视胸膈(上焦)的辨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反流性食管炎 非糜烂性反流病 证候 证素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期不同中医证候中药组方规律研究
2
作者 何志玲 岳萍 +3 位作者 于志峰 吴金鹏 郭新峰 张忠德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18-24,I0007,I0008,共9页
目的以2020年1—2020年3月各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为对象,系统整理治疗期中医证候和各类证候用药规律,探索中医药新冠肺炎临床中的方证关系。方法从2020年3月29日前各地卫生管理部门、医疗机构、中医专家发布的新冠防治方... 目的以2020年1—2020年3月各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为对象,系统整理治疗期中医证候和各类证候用药规律,探索中医药新冠肺炎临床中的方证关系。方法从2020年3月29日前各地卫生管理部门、医疗机构、中医专家发布的新冠防治方案中系统整理证候和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各类证候频次、各类证候用药频次、组方规律、核心组方进行分析。结果新冠肺炎治疗期主要证候共88种,分属于8类,最多的前2类为毒证类、湿证类;经对各类证候处方进行用药规律分析,毒证类核心处方为宣白承气汤、湿证类核心处方为三仁汤、热证类核心处方为麻杏石甘汤,寒证类和风证类核心处方无相似成方;邪证类、燥证类、其他证类因数据不足未加分析。结论各地对重症和危重症证候的共识度较高,对轻型和普通型证候的共识度较低;各类证候和相应用药规律呈现明显的方证对应关系,可为提高中医药新冠肺炎救治效果、推进中医药抗疫科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证候 用药规律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方证对应
原文传递
中医与西医治疗抑郁症临床试验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杨丽虹 杨玲玲 +3 位作者 谢倩文 芦环玉 刘少南 郭新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377-4383,共7页
目的比较分析中医与西医治疗抑郁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使用现状,为今后研究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检索6个临床研究注册平台,获取中医和西医治疗成人抑郁症RCT的注册信息;检索9个中英文数据... 目的比较分析中医与西医治疗抑郁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使用现状,为今后研究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检索6个临床研究注册平台,获取中医和西医治疗成人抑郁症RCT的注册信息;检索9个中英文数据库,补充中医治疗抑郁症的RCT文献;提取并分析其报告的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结果共获注册的西医RCT 1033项,中医RCT 195项(注册29项、发表166项)。西医RCT使用的结局指标共581个,评价内容全面涵盖心理功能和躯体功能、日常活动能力、环境反应以及生存质量等结局指标域,涉及406个量表。11%研究关注了安全性结局。中医RCT使用的结局指标共118个,评价内容仅涵盖心理功能和躯体功能、药物不良反应和中医证候等结局指标域,涉及14个量表;极少文献使用了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安全性结局报告率为47%;86.7%研究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作为测量工具。结论西医研究使用的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涵盖范围广且研究间差异较大,而中医研究使用的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范围小且集中。今后开展的抑郁症临床研究在结合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可参考国际抑郁症核心指标集,结合中医药潜在作用点来选择结局指标及适合的测量工具以评价中医药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结局指标 测量工具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基于横断面调查的152例初治结直肠癌患者中医湿证特点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亚栋 赵文杰 +7 位作者 刘译鸿 邓深苑 何怡瀚 朱燕娟 余娅娅 常雪松 肖真真 张海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71-277,共7页
【目的】探讨中医湿证与初治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以下简称肠癌)患者疾病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横断面研究,共调查152例初治结直肠癌患者,应用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出的《湿证诊断标准》判别患者... 【目的】探讨中医湿证与初治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以下简称肠癌)患者疾病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横断面研究,共调查152例初治结直肠癌患者,应用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出的《湿证诊断标准》判别患者湿证与非湿证,并进行相关疾病信息收集,对比初治结直肠癌患者湿证与非湿证之间的差异。【结果】(1)人口学资料:湿证患者占86.84%(132/152),非湿证患者占13.16%(20/152);湿证与非湿证患者在年龄、性别、饮食偏好、吸烟史、居住地潮湿情况、体质量指数(BMI)、体力状况(PS)评分等方面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舌象特点:2组在舌色、腻苔和黄苔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湿证患者更多表现为淡红舌、黄腻苔,提示舌象结果有助于湿证的诊断。(3)湿证的症征信息特点:湿证患者的症征信息以舌苔腻(91例)、肠鸣(78例)、便溏(68例)多见;量表与临床诊断基本符合,诊断一致率为71.05%(108/152),在诊断有出入的患者中症状以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为主。(4)疾病特征:2组患者在T分期比较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证组的原发肿瘤更多分布于T3-T4期,而非湿证组的Tis-T2期与T3-T4期均有分布;2组患者在周围神经浸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湿证组无周围神经浸润比例要明显高于湿证组;其余疾病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证诊断标准》可作为临床上肠癌湿证诊断的辅助工具;初治结直肠癌中湿证患者占比超8成,其典型特征为舌苔腻、肠鸣及便溏,且湿证与部分临床预后高危因素有关,因此肠癌湿证的诊断对于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湿证 横断面研究 典型特征 高危因素
原文传递
多巴胺奖赏系统参与抑郁环路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思考与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卓娴 周流畅 +4 位作者 叶丽宏 邓迪 赵金兰 史亚飞 张荣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4-1429,共6页
在寻找提升抗抑郁疗效新策略的过程中,中医药干预逐渐展露出其独特的防治优势。多巴胺奖赏系统密切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发生发展过程,现今研究多聚焦于多巴胺奖赏系统中某一特定核团的功能机制,而着眼于神经环路功能机制所开展的研究较... 在寻找提升抗抑郁疗效新策略的过程中,中医药干预逐渐展露出其独特的防治优势。多巴胺奖赏系统密切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发生发展过程,现今研究多聚焦于多巴胺奖赏系统中某一特定核团的功能机制,而着眼于神经环路功能机制所开展的研究较少。当前奖赏环路的微观研究中,奖赏环路异常和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关联性已获得广泛认可,中医药干预可通过影响奖赏环路发挥抗抑郁作用。该文围绕多巴胺奖赏系统参与抑郁症的环路机制以及中医药干预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奖赏系统 神经环路 多巴胺 腹侧背盖区 伏隔核
下载PDF
痛风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6
作者 李君霞 王茂杰 +3 位作者 黄闰月 陈秀敏 赵越 黄清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956-2958,共3页
痛风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风湿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各医家对痛风病因病机的不同理解,所以痛风临床证候分型繁杂,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上难以规范。查阅古今文献、现代医家学术观点及临... 痛风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风湿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各医家对痛风病因病机的不同理解,所以痛风临床证候分型繁杂,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上难以规范。查阅古今文献、现代医家学术观点及临床中医药期刊文献所报道的对痛风证型分布及其与肠道微生态相关性研究,通过整理分析揭示痛风辨证规律,以利科学有效地指导中医药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临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性关节炎 证型 肠道微生态
原文传递
基于现代文献的溃疡性结肠炎证候及证素分布特点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秦书敏 张海燕 +5 位作者 吴皓萌 郑欢 占凯 黄马养 杨元明 黄绍刚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3期389-394,共6页
目的开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现代文献研究,探讨中医证候及证素的分布规律及特点。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四大数据库在线检索UC相关文献,筛选具有辨证信息的临床研究类文... 目的开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现代文献研究,探讨中医证候及证素的分布规律及特点。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四大数据库在线检索UC相关文献,筛选具有辨证信息的临床研究类文献,提取证候及证素信息建立数据库,分析UC证候及证素分布特点。结果(1)纳入104篇文献,共12792例患者,来源于26个不同的省或直辖市,男性稍多于女性。(2)UC疾病总体证候分布以大肠湿热证占比最高,为23.32%;病位证素以脾占比最高,为46.08%,其次为大肠20.25%;病性证素以湿占比最高,为26.18%,其次为火(热)(23.13%)、气虚(22.99%)。(3)活动期UC中大肠湿热证的占比优势更为明显,为36.09%;病位证素仍以脾(39.87%)和大肠(36.00%)为主;病性证素则以湿(30.16%)、火(热)(28.20%)和气虚(19.23%)为主要类型。(4)缓解期UC证候分布相对均匀,占比前六的证候频率在10%~15%之间,依次为脾胃虚弱证、脾虚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阻证、大肠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脾在其病位证素中占据绝对优势,为60.19%;其次为肾(12.23%)和大肠(10.08%);病性证素则以气虚(34.35%)、湿(24.55%)和火(热)(16.35%)为主要类型。结论UC疾病总体呈现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不同疾病分期证候及证素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活动期以实证为主,尤以大肠湿热证最为突出;缓解期以虚证为主;脾虚和湿贯穿在疾病的始终,是UC最主要的病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证候 证素 湿 脾虚 文献研究
下载PDF
中医辨证思维与证候标准的多样性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子涛 李倩 +1 位作者 苏涛 杨小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3469-3472,共4页
“证候宏观诊断标准”的科学建立是证候研究中一项最具基础性的工作,多年来,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然而,困惑和争议持续存在,不少问题甚至是根本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其中辨证思维是指对证候如何进行评估判断、如何否定/确定... “证候宏观诊断标准”的科学建立是证候研究中一项最具基础性的工作,多年来,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然而,困惑和争议持续存在,不少问题甚至是根本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其中辨证思维是指对证候如何进行评估判断、如何否定/确定的思维模式和方法,由症状表现到证候的确立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关系,对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模式、证候标准潜在假设等存在的多样性进行解析探讨,建立实用可行的技术路径,能够推动证候标准研究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证思维 冠心病血瘀证 诊断标准 专家调查 冠心病心绞痛 辨证诊断 心血瘀阻证 痰瘀互结证 痰湿质 辨证方法
下载PDF
脾虚湿阻型银屑病病证结合小鼠模型的系统评价研究
9
作者 刘凡露 苏浩杰 +7 位作者 周攀宇 张雅婷 汪晴 孙玥 岳洪宇 吴晶晶 危建安 韩凌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70-1482,共13页
目的构建脾虚湿阻型银屑病小鼠模型,并从多维度、多方向评价该模型,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脾虚湿阻型银屑提供研究支持。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建立脾虚湿阻证小鼠模型,外涂咪喹莫特乳膏建立银屑病小鼠模型,并二者结合构建病证结合小鼠模型。... 目的构建脾虚湿阻型银屑病小鼠模型,并从多维度、多方向评价该模型,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脾虚湿阻型银屑提供研究支持。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建立脾虚湿阻证小鼠模型,外涂咪喹莫特乳膏建立银屑病小鼠模型,并二者结合构建病证结合小鼠模型。比较体质量、进食量和饮水量,评价脾虚湿阻证候指征。比较皮损面积、PASI评分、经皮水分丢失值、HE染色下皮肤病理学改变评价银屑病严重程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类细胞表达情况,评价炎症程度。观察脂肪指数、肝脏HE染色下肝脏病理学变化、RT-q PCR法检测肝脏和附睾脂肪的相关因子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ABCA1蛋白表达水平,评价脂代谢紊乱情况。结果与寻常型银屑病组小鼠比较,脾虚湿阻型银屑病组小鼠体质量升高(P<0.001),进食量下降(P<0.005),出现毛发油腻,精神萎靡等脾虚湿阻证候指征;经皮水分丢失值升高(P<0.001),PASI评分增加(P<0.001),皮肤HE染色病理结果提示表皮棘层肥厚、杵状增生等银屑病样表现;CD11^(bhigh)Ly6G+中性粒细胞、CD11b^(in)Ly6C^(high)单核细胞、CD11binCD11chigh经典树突细胞、F4/80-CD11c+树突状细胞表达上升(P<0.001);肝脏HE染色病理结果提示细胞空泡样变性,且皮下白色脂肪指数和附睾脂肪指数上升(P<0.005);肝脏FABP4、CD36 m RNA水平升高(P<0.005,P<0.001);附睾脂肪ABCA1和PPARγm RNA水平下降(P<0.05,P<0.01),皮肤ABCA1蛋白水平升高(P>0.05)。结论脾虚湿阻型银屑病小鼠模型可作为可靠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脾虚湿阻型银屑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脾虚湿阻证 病证结合 动物模型 小鼠
原文传递
中医湿邪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复发的相关性探讨
10
作者 卢月 任晓蕾 +4 位作者 吴晶晶 黎莉 危建安 韩凌 卢传坚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4期1007-1012,共6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机体免疫失衡、免疫细胞异常活化、炎症因子以及免疫复合物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多脏器、多系统受损的一类疾病,临床易反复发作。中医湿邪致病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存在相关性。该文结合既往研究阐释中医湿邪与自身免疫性...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机体免疫失衡、免疫细胞异常活化、炎症因子以及免疫复合物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多脏器、多系统受损的一类疾病,临床易反复发作。中医湿邪致病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存在相关性。该文结合既往研究阐释中医湿邪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复发相关性的理论依据,探析二者在临床表现、发病特点等方面的相似性,分析湿邪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存在的生物学机制联系;并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银屑病、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肾病综合征的复发与中医湿邪的相关性。认为湿邪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复发的重要致病因素,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复发具有相关性;从中医湿邪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采用健脾益气祛湿的疗法,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邪 自身免疫性疾病 银屑病 类风湿关节炎 溃疡性结肠炎 肾病综合征 复发 相关性 健脾益气袪湿法
原文传递
中医湿证流行病学调查指标集的构建
11
作者 曾萍 吴文珍 +5 位作者 徐嘉敏 刘书君 夏冰清 薛玉玲 李倩 杨小波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95-2298,共4页
目的构建中医湿证流行病学调查指标体系,为高质量的证候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专属工具,为同类研究提供方法学借鉴。方法参考社会学研究方法中概念化-操作化的过程,通过核心小组专业分析、文献研究构建中医湿证流调指标集框架,以专家共识会... 目的构建中医湿证流行病学调查指标体系,为高质量的证候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专属工具,为同类研究提供方法学借鉴。方法参考社会学研究方法中概念化-操作化的过程,通过核心小组专业分析、文献研究构建中医湿证流调指标集框架,以专家共识会议确定湿证流调一二级类目,在此基础上以穷举法初拟湿证流调指标集。制订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问卷,并对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进行统计分析,以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为准。结果经过专家共识会议确定湿证流调的5个一级类目、13个二级类目,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确定湿证流调的77个指标,其中湿证发生学指标39个,湿证分布指标15个,湿证本体特征指标4个,发展演变指标15个,预后指标14个。结论中医湿证流调指标集研制过程中将湿证内涵和流调目标有机结合,运用德尔菲法获取并总结专家意见,受询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较高、意见协调性较好,研制过程兼具专业性和科学性,指标集既能体现中医证候专业内涵,又能揭示其流行病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证 流行病学调查 指标体系 德尔菲法
原文传递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国内慢性荨麻疹证候分布规律
12
作者 郭洁 罗晓悦 +3 位作者 官科汶 翁衡 姚丹霓 卢传坚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第34期128-134,共7页
目的总结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梳理对应的治疗方药。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查阅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四大数据库中收集文献资料。检索时限自各库建库至2021年... 目的总结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梳理对应的治疗方药。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查阅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四大数据库中收集文献资料。检索时限自各库建库至2021年6月。通过NoteExpress 3.7.0建立文献数据库,继而进行证候信息提取和规范化处理。最后采用频次统计法和数据分析法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绘制“症状-药物”知识地图和生成“症状-药物”关联热图。结果经过文献筛选,纳入了2033篇相关文献。主要证候类别分布情况显示,气虚证、血虚证、风热证、风寒证、气血两虚证是最常见的5种证候,占所有证候频次近60%。在次要证型类别分布中,脾脏兼证、风湿证、营卫不和证等也占有一定比例。主要证候类别代表方为玉屏风散、四物汤等,次要证候类别代表方为黄芪建中汤、防风通圣散等,“症状-药物”知识地图得到了11个最主要的类别,揭示了不同证候之间的关联性,“症状-药物”关联热图进一步解释了“症状-药物”间的联系。结论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证候分布虽然多样,但最突出的仍是以上5种主要证候,这些证候及其相关联的次要证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研究方向,有助于优化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辨证诊治流程,也为进一步制订更科学的诊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证候 证型 数据挖掘 中医
下载PDF
醋柴胡多糖联用奥沙利铂增效活性及机制研究
13
作者 韩明慧 王小双 +3 位作者 赵亚 吴亚运 刘丽娟 赵瑞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310,共8页
目的:探讨醋柴胡多糖联用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增效活性及机制,为临床治疗原发肝细胞癌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醋制柴胡多糖3-4(vinegar baked radix bupleurum polysaccharides 3-4,V... 目的:探讨醋柴胡多糖联用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增效活性及机制,为临床治疗原发肝细胞癌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醋制柴胡多糖3-4(vinegar baked radix bupleurum polysaccharides 3-4,VBCP 3-4)、醋制柴胡多糖3-3(vinegar baked radix bupleurum polysaccharides 3-3,VBCP 3-3)联用OXA对Huh7细胞的细胞杀伤作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检测Huh7细胞对OXA的摄取率,评价醋柴胡多糖VBCP 3-4联用OXA的体外增效途径;蛋白印迹法测定Huh7相关转运蛋白的表达,探讨VBCP 3-4联用OXA的增效机制。结果:VBCP 3-4、VBCP 3-3能够增加OXA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VBCP 3-4能够促进Huh7细胞对OXA的摄取,摄取率在4 h达到峰值,高、低剂量联用组增加摄取率为:分别43.43%(P=0.000)和29.02%(P=0.000)。OXA低、高剂量组单独作用Huh7细胞,能够促进细胞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2和MRP1蛋白表达,MRP2蛋白的上调幅度为18.11%、25.00%(P=0.008、P=0.001),MRP1蛋白的上调幅度为28.51%(P>0.05)、39.70%(P=0.015)。VBCP 3-4联用OXA后,MRP2、MRP1及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蛋白表达受到抑制,联用高、低剂量组MRP2降低幅度分别为47.38%、15.18%(P=0.000、P=0.049),MRP1蛋白降低幅度分别为64.96%、34.63%(P=0.000、P=0.000),联用高剂量组BCRP蛋白表达降低幅度为29.00%(P=0.020);VBCP 3-4单独作用Huh7细胞后,能够明显降低MRP2、MRP1及BCRP蛋白表达,VBCP 3-4高剂量组下调MRP2、MRP1幅度为24.91%、20.79%(P=0.004、P=0.005)。VBCP3-4下调BCRP蛋白的表达,高、中剂量下调幅度分别为15.02%、13.92%(P=0.003、P=0.030)。结论:醋柴胡多糖VBCP3-4通过抑制外排型转运蛋白MRP1、MRP2、BCRP表达,促进Huh7细胞摄入OXA,提高胞内有效浓度实现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柴胡多糖 奥沙利铂 联用增效 抗肿瘤
原文传递
天灸散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前期的随机对照研究
14
作者 郭鑫 周明娟 +5 位作者 范斐婷 肖晶旻 池逸和 吴蕾 林琳 陈远彬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367-1375,1382,共10页
背景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前期是哮喘的疾病前状态,研究表明此类患者可能更易发展为哮喘,然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目的评价天灸散穴位贴敷治疗哮喘前期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形成哮喘前期的中医治未病外治方案。方法本研究采... 背景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前期是哮喘的疾病前状态,研究表明此类患者可能更易发展为哮喘,然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目的评价天灸散穴位贴敷治疗哮喘前期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形成哮喘前期的中医治未病外治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设计。病例来源于2016-08-01—2019-12-31在广东省中医院就诊的123例哮喘前期患者,随机分配为试验组62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期间试验组完成50例,脱落12例;对照组完成38例,脱落22例,剔除1例(合并支气管扩张症)。试验组(50例)给予天灸散穴位贴敷,对照组(38例)给予安慰剂穴位贴敷。疗程24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V1访视)、治疗第12周(V2访视)、第24周(V3访视)及第48周随访结束(V4访视)时的主要结局指标(支气管激发/舒张试验转阴率)及次要结局指标[支气管激发/舒张试验阳性率,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_(1))和小气道功能指标,中医症状积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EOS%),血清总免疫球蛋白IgE(总IgE)水平]。治疗期间观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V2访视、V3访视、V4访视时试验组支气管激发/舒张试验转阴率(66.1%、64.5%、58.1%)高于对照组(47.5%、44.3%、36.1%)(P<0.05);组别对支气管舒张试验FEV1变化值主效应显著(P_(组间)<0.05),V4访视时试验组支气管舒张试验FEV1变化值小于对照组(P<0.05);V2访视、V3访视时试验组呼气峰值流量(PEF)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V4访视时试验组SF-36的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试验组总体健康(GH)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GH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2访视、V3访视、V4访视时试验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1访视两组血清ECP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3访视时试验组血清ECP高于对照组(P<0.05),V1访视、V3访视时两组血清EOS%水平及差值、ECP差值和血清总IgE水平及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灸散穴位贴敷有效提高哮喘前期患者的支气管激发/舒张试验转阴率,增加PEF,减少支气管舒张试验后FEV1变化值,改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中医外治法 中药穴位贴敷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1990—2019年湿疹文献证候分布情况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奇 郭洁 +2 位作者 黄智斌 卢传坚 老膺荣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7期36-39,共4页
目的通过文献调研,总结湿疹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查找1990—2019年湿疹文献,筛选出证候文献,利用Excel建立证候名称数据库并进行频次统计,探索湿疹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目的通过文献调研,总结湿疹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查找1990—2019年湿疹文献,筛选出证候文献,利用Excel建立证候名称数据库并进行频次统计,探索湿疹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结果最终筛选合格文献131篇,证候出现452次,经证候规范后,最终整理出证候13个,中医证候分布按频率(占总证候的百分率)大小依次排列,排在前三位的证候为湿热浸淫证(24.56%)、阴虚血燥证(24.34%)、脾虚湿蕴证(21.68%)。结论湿疹证候中,以湿热浸淫证、阴虚血燥证、脾虚湿蕴证为出现频率最高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证候 分布频率 文献研究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肾病湿证与外周血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恺琪 盛泓沁 +3 位作者 张燕媚 刘嘉玲 刘旭生 张蕾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965-2970,共6页
目的 通过检测外周血炎症因子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浓度水平,探索2型糖尿病肾病湿证与外周血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64名及同时期体检中心健康志愿者7名临床资料与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目的 通过检测外周血炎症因子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浓度水平,探索2型糖尿病肾病湿证与外周血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64名及同时期体检中心健康志愿者7名临床资料与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炎症指标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了解2型糖尿病肾病疾病进展不同分组、中医非湿证组与湿证组、湿证不同亚组间的炎症因子浓度水平差异,及这些差异表达炎症因子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尿白蛋白排泄率的相关性。结果 2型糖尿病肾病疾病进展不同分组中,血清促炎因子IL-6、IL-12p40、IL-18、MCP-1、TNF-α浓度水平随着疾病的进展呈上升趋势。不同中医证候组中,与非湿证组相比,湿证组中促炎因子IL-6、IL-12p40、MCP-1、VEGFA浓度水平升高。湿证不同亚组中,与湿浊证组、湿热证组相比,水湿证组中IL-12p40和MCP-1浓度水平均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水湿证组、湿浊证组相比,湿热证组中IL-6浓度水平升高,但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抑炎因子各组间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外周血炎症因子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组间差异促炎因子IL-12p40、MCP-1、TNF-α既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负相关,又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呈正相关。IL-6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负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湿证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促炎因子IL-12p40,MCP-1,IL-6既与肾功能进展相关,又可在湿证不同亚型中特异性升高,有望成为与2型糖尿病肾病进展相关的湿证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湿证 炎症因子 IL-12P40 MCP-1 IL-6
原文传递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索中医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的用药规律 被引量:7
17
作者 欧阳洪 喻靖傑 +1 位作者 卢传坚 何泽慧 《中医药导报》 2018年第22期70-73,共4页
目的:总结中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和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维普资讯、万方、CBM等数据库,检索策略围绕"银屑病""中医药"纳入中药治疗... 目的:总结中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和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维普资讯、万方、CBM等数据库,检索策略围绕"银屑病""中医药"纳入中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纳入研究的治疗用药进行分析。结果:根据用药规律演化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的2个新处方,"丹参,穿山甲,鸡血藤,大黄""红花,赤芍,生地黄,土茯苓,桃仁"。结论:中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以活血化瘀药为主,辅以清热凉血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寻常型 血瘀证 中药 用药规律
下载PDF
糖肾祛湿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单臂探索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枚芳 张青 +6 位作者 黄恺琪 黄佳蕙 盛泓沁 陈俊辉 谢小宁 张蕾 刘旭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2年第12期1056-1060,共5页
目的:观察糖肾祛湿方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臂探索性临床研究方法,所有病例来自于2020年05月—2021年08月广东省中医院肾内科就诊的DKD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受试者按入组先后予糖肾祛湿方中药饮片汤剂... 目的:观察糖肾祛湿方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臂探索性临床研究方法,所有病例来自于2020年05月—2021年08月广东省中医院肾内科就诊的DKD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受试者按入组先后予糖肾祛湿方中药饮片汤剂一天一次,联合西医基础治疗6个月,每月随访1次,每3个月收集血液、尿液标本进行检测,通过对比肾小球滤过率(eGFR)年下降速率、尿蛋白/肌酐比值(P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血清白蛋白、血常规、肾功能(BUN、Scr)等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来评估糖肾祛湿方治疗DKD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最终纳入本临床研究的病例共有79例,进入统计分析共59例(剔除5例,脱落11例,中止1例,进入透析终点3例)。患者平均年龄(62.42±9.65)岁,女性患者23人占总体的39%,平均病程(14.52±7.16)年,平均体重指数为(24.30±3.48),eGFR的中位数为39.42 ml·min^(-1)·1.73 m^(-2),PCR的中位数为1.10 g/g,HbA1c%的中位数为7%。接受糖肾祛湿方干预3个月后,患者的eGFR由基线的(46.39±24.91)ml·min^(-1)·1.73 m^(-2)升至(50.00±27.05)ml·min^(-1)·1.73 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eGFR为(47.96±29.98)ml·min^(-1)·1.73 m^(-2),较第3个月轻微下降,但仍高于基线;经分析,eGFR的年下降速率为(-2.61±2.58)ml·min^(-1)·1.73 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较前升高(P>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治疗前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5),中性粒细胞比值(NEUT%)与单核细胞比值(MONO%)较前升高(P<0.05)。患者未出现其他安全性指标异常,亦无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糖肾祛湿方能够有效延缓DKD患者肾功能下降;(2)糖肾祛湿方可能通过改善糖脂代谢、调控免疫途径改善DKD患者的肾功能;(3)糖肾祛湿方治疗DKD的安全性良好,但其疗效和潜在机制有待进一步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糖肾祛湿方 肾小球滤过率 单臂临床研究
下载PDF
芪茯化浊方治疗脾肾阳虚痛风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9
作者 张磊 黄闰月 +7 位作者 欧爱华 李文杰 郑育涛 陈嘉杰 张玉婷 储永良 宁静 沈正东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8期1573-1577,共5页
目的:探究芪茯化浊方治疗脾肾阳虚痛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9月—2022年8月广东省中医院风湿科门诊和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风湿血液科门诊就诊的脾肾阳虚痛风患者,以是否服用芪茯化浊方为暴露因素,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目的:探究芪茯化浊方治疗脾肾阳虚痛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9月—2022年8月广东省中医院风湿科门诊和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风湿血液科门诊就诊的脾肾阳虚痛风患者,以是否服用芪茯化浊方为暴露因素,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组在治疗后尿酸变化率,尿酸达标率和安全指标的差异。通过聚类分析法探究治疗组的优势人群。结果:共纳入139例痛风患者,其中对照组62例(44.6%),治疗组77例(55.4%),治疗组尿酸变化率明显低于西药组;治疗组尿酸达标率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肾功能异常患者较治疗前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聚类分析提示中西药组对平均年龄在48.5岁,平均病程在2.42年的痛风有较好的降尿酸效果。结论:对使用西药降尿酸药物尿酸控制不佳的脾肾阳虚患者,联合芪茯化浊方是一个有效的强化治疗手段;芪茯化浊方联合降尿酸药物更适合年龄在48岁左右,病程较短的脾肾阳虚痛风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芪茯化浊方 脾肾阳虚 回顾性队列研究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辨证分型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2
20
作者 肖真真 朱燕娟 +5 位作者 刘译鸿 常雪松 陈亚栋 余娅娅 何怡瀚 张海波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2年第4期14-20,共7页
目的基于Opal多重染色技术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与中医寒热证、气虚证、痰湿证、阴虚证、热毒证、血瘀证的关系。方法收集ⅢB期及以上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初治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染... 目的基于Opal多重染色技术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与中医寒热证、气虚证、痰湿证、阴虚证、热毒证、血瘀证的关系。方法收集ⅢB期及以上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初治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肿瘤免疫微环境中10个指标(CD3、CD4、CD8、CD68、CD163、FOXP3、LAG3、TIM3、PD-1、PD-L1)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9例患者,其中61例患者记录了中医寒热证型,56例患者记录了中医气虚证、痰湿证、阴虚证、热毒证、血瘀证证型,其中伴有气虚证、痰湿证的患者居多。分析临床特征与中医辨证分型、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关系发现,Ⅳ期患者中,CD8+T细胞表达的比例最高;男性患者中痰湿证的比例比女性高,PD-L1的表达比例最高;非L858R敏感突变患者中痰湿证居多,EGFR突变中TIM3表达比例最高(P<0.05)。中医辨证分型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分析结果提示,热证患者中CD4+T细胞及CD8+T细胞表达水平更高,阴虚证与肿瘤区域中CD8+T细胞的表达负相关,痰湿证与整个区域中PD-L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中医热证患者的肿瘤微环境更偏向于免疫“热肿瘤”,中医寒证向热证转化可能提高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应答率,中医痰湿证患者的肿瘤微环境可能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中医辨证分型 肿瘤免疫微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