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通过蛋白质组学(data 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针刺缓解癌症相关疼痛(cancer related pain,CRP)的潜在机制。方法在广东省6家医院开展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将纳入的中重度疼痛的癌症患者通过中央随机...目的本研究通过蛋白质组学(data 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针刺缓解癌症相关疼痛(cancer related pain,CRP)的潜在机制。方法在广东省6家医院开展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将纳入的中重度疼痛的癌症患者通过中央随机方法分为针刺组和假针刺组各9例。针刺组和假针刺组均口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止痛,同时在3周内接受7次针刺/假针刺治疗,每周2次~3次,随访时间为4周。使用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记录,包括最严重疼痛评分、平均疼痛评分、目前的疼痛评分和阿片类药物使用总剂量。收集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样本,进一步进行血清蛋白组学检测,使用差异表达分析确定关键的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 expression proteins,DEPs)。通过基因集合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功能富集分析,明确针刺可能调控的生物学途径。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确定了与最严重疼痛评分、平均疼痛评分、目前的疼痛评分和阿片类药物使用总剂量关系最密切的模块基因。通过蛋白质互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确定核心的靶点。最后,通过对蛋白表达进行趋势化分析,明确针刺与假针刺在调控CRP方面的差异和潜在机制。结果针刺组对比假针刺组可显著降低癌症患者的最严重疼痛评分(P<0.05)。针刺组和假针刺组治疗前后共获得外周血样本36份,DEPs分析显示针刺干预后可显著上调84个蛋白,下调10个蛋白。GSEA富集分析显示针刺可显著下调趋化因子的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的产生和急性炎症反应通路。84个上调蛋白的KEGG富集分析显示针刺能够上调免疫反应和免疫效应过程,10个下调蛋白的KEGG富集分析显示针刺能够下调补体成分C1q结合水解酶活性和补体结合。WGCNA分析确定了蓝色模块为关键的模块,该模块的基因与最严重疼痛评分显著正相关,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在C1q结合水解酶活性和补体结合信号通路中富集。蛋白表达的趋势分析显示,Cluster 5基因簇在针刺和假针刺组基线平衡,在假针刺后显著上调,而在针刺后处于基线与假针刺干预后之间的水平,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与Ras相关蛋白1(Ras-related protein 1,RAP1)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结论针刺对比假针刺能够降低癌症患者的最严重疼痛评分。针刺能够减轻CRP患者的炎症水平,增强免疫,可能与RAP1等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展开更多
目的调查了解广州市社区中老年人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患病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分析近年来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增减趋势。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了解受试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骨折史等),并...目的调查了解广州市社区中老年人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患病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分析近年来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增减趋势。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了解受试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骨折史等),并用美国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1529例40~87岁中老年人群的腰椎正位和左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以性别、年龄分组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年龄递增,各组髋部BMD值逐渐下降,而腰椎BMD值并未随着增龄而呈现递减的趋势,60岁以上中老人髋部BMD值显著低于腰椎BMD值(P<0.05)。根据腰椎BMD值计算,中老年人OP总患病率为30.7%,其中女性为34.2%,明显高于男性的17.9%(P<0.05)。低骨量(osteopenia,OPA)总患病率为41.8%,男女分别为42.4%和41.6%(P>0.05)。根据髋部BMD值计算,OP总患病率更高,达到38.2%,女性为39.4%,高于男性的33.9%(P<0.05)。OPA总患病率为47.4%,男性为52.7%,女性为46.0%(P>0.05)。受调查的中老年男性中有骨折史的为82例,女性为357例,OP患者骨折发生率为37.8%,远高于非OP患者23.1%(P<0.01),再骨折发生率OP患者为6.2%,高于非OP患者的2.64%(P<0.01)。结论广州市社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和脆性骨折发生率较高,且其发生率均较以往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建议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根据髋部BMD值进行骨质疏松评估的敏感性更高,应该首选髋部作为骨密度测量的部位。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本研究通过蛋白质组学(data 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针刺缓解癌症相关疼痛(cancer related pain,CRP)的潜在机制。方法在广东省6家医院开展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将纳入的中重度疼痛的癌症患者通过中央随机方法分为针刺组和假针刺组各9例。针刺组和假针刺组均口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止痛,同时在3周内接受7次针刺/假针刺治疗,每周2次~3次,随访时间为4周。使用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记录,包括最严重疼痛评分、平均疼痛评分、目前的疼痛评分和阿片类药物使用总剂量。收集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样本,进一步进行血清蛋白组学检测,使用差异表达分析确定关键的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 expression proteins,DEPs)。通过基因集合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功能富集分析,明确针刺可能调控的生物学途径。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确定了与最严重疼痛评分、平均疼痛评分、目前的疼痛评分和阿片类药物使用总剂量关系最密切的模块基因。通过蛋白质互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确定核心的靶点。最后,通过对蛋白表达进行趋势化分析,明确针刺与假针刺在调控CRP方面的差异和潜在机制。结果针刺组对比假针刺组可显著降低癌症患者的最严重疼痛评分(P<0.05)。针刺组和假针刺组治疗前后共获得外周血样本36份,DEPs分析显示针刺干预后可显著上调84个蛋白,下调10个蛋白。GSEA富集分析显示针刺可显著下调趋化因子的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的产生和急性炎症反应通路。84个上调蛋白的KEGG富集分析显示针刺能够上调免疫反应和免疫效应过程,10个下调蛋白的KEGG富集分析显示针刺能够下调补体成分C1q结合水解酶活性和补体结合。WGCNA分析确定了蓝色模块为关键的模块,该模块的基因与最严重疼痛评分显著正相关,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在C1q结合水解酶活性和补体结合信号通路中富集。蛋白表达的趋势分析显示,Cluster 5基因簇在针刺和假针刺组基线平衡,在假针刺后显著上调,而在针刺后处于基线与假针刺干预后之间的水平,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与Ras相关蛋白1(Ras-related protein 1,RAP1)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结论针刺对比假针刺能够降低癌症患者的最严重疼痛评分。针刺能够减轻CRP患者的炎症水平,增强免疫,可能与RAP1等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文摘目的调查了解广州市社区中老年人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患病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分析近年来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增减趋势。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了解受试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骨折史等),并用美国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1529例40~87岁中老年人群的腰椎正位和左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以性别、年龄分组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年龄递增,各组髋部BMD值逐渐下降,而腰椎BMD值并未随着增龄而呈现递减的趋势,60岁以上中老人髋部BMD值显著低于腰椎BMD值(P<0.05)。根据腰椎BMD值计算,中老年人OP总患病率为30.7%,其中女性为34.2%,明显高于男性的17.9%(P<0.05)。低骨量(osteopenia,OPA)总患病率为41.8%,男女分别为42.4%和41.6%(P>0.05)。根据髋部BMD值计算,OP总患病率更高,达到38.2%,女性为39.4%,高于男性的33.9%(P<0.05)。OPA总患病率为47.4%,男性为52.7%,女性为46.0%(P>0.05)。受调查的中老年男性中有骨折史的为82例,女性为357例,OP患者骨折发生率为37.8%,远高于非OP患者23.1%(P<0.01),再骨折发生率OP患者为6.2%,高于非OP患者的2.64%(P<0.01)。结论广州市社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和脆性骨折发生率较高,且其发生率均较以往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建议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根据髋部BMD值进行骨质疏松评估的敏感性更高,应该首选髋部作为骨密度测量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