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长对儿童食物过敏的认知水平调查
1
作者 马妮 王颖 杨敏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4年第6期57-63,共7页
目的了解家长对儿童食物过敏的认知水平,为儿童食物过敏的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针对儿童食物过敏设计调查问卷,单选题及多选题总计37项,内容包括病因、症状识别、诊断和临床管理等。分别于2021年11月和2022年5月通过网络面向家长发放... 目的了解家长对儿童食物过敏的认知水平,为儿童食物过敏的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针对儿童食物过敏设计调查问卷,单选题及多选题总计37项,内容包括病因、症状识别、诊断和临床管理等。分别于2021年11月和2022年5月通过网络面向家长发放问卷二维码,回收问卷后由专人整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505份。症状识别上,对湿疹、荨麻疹、呼吸困难、揉眼/揉鼻、呕吐、腹泻、粘液便、生长迟缓等症状的选择比例过半,最高达79.41%;肛周皮疹、反流、厌食选择比例偏低(33.47%~35.45%)。超过半数了解常见高过敏性食物包含的具体内容,90.00%以上知道海鲜、牛奶、鸡蛋是常见过敏性食物。诱发食物过敏因素选题中,辅食添加过早、抗生素应用的选择率超45.00%,20.99%选择辅食添加过晚。食物过敏诊断中,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和食物回避-激发试验选择率分别为54.46%、74.65%和71.49%,但仍有67.92%和35.84%选择血清特异性IgG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饮食管理上,替代配方选择、母乳喂养的配方粉选择、辅食添加时机等的正确率过半,最高83.37%。调查对象的年龄及学历并不影响答题合格率(P>0.05),本人或家人有食物过敏性疾病的调查对象在回答常见过敏食物识别、过敏临床管理类题目时正确率较高,反向答案症状识别类题目正确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介于4.48~42.80之间,P<0.05)。结论家长对儿童食物过敏的症状识别、诊断、临床管理有较好的认知,但在如IgG检测、低敏配方时长等方面认识有待提高,应避免造成过度诊断及过度饮食限制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过敏 儿童 认知 问卷调查
下载PDF
单侧肺动脉缺如29例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江林 潘微 +2 位作者 黄美萍 王树水 张智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2999-3001,共3页
目的:探讨单侧肺动脉缺如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单侧肺动脉缺如病例,以外科手术所见为标准,比较二维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64排螺旋CT及心血管造影在本病诊断中的作用。结果:全部病例均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无单发者... 目的:探讨单侧肺动脉缺如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单侧肺动脉缺如病例,以外科手术所见为标准,比较二维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64排螺旋CT及心血管造影在本病诊断中的作用。结果:全部病例均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无单发者。19例接受外科姑息或根治手术,1例早期死亡,其余病例均康复出院。术前胸片提示双肺血不对称3例;超声心动图诊断右肺动脉缺如2例(1例行外科手术,另1例行心血管造影并动脉导管介入治疗);14例行心脏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11例接受手术并全部得以证实(11/11);19例行心导管术及选择性心血管造影者中16例手术者亦全部得以证实(16/16)。结论:心脏多层螺旋CT及选择性心血管造影检查可对单侧肺动脉缺如做出正确诊断。本组中胸片及超声心动图对本病的诊断帮助不大,提示放射科医师及超声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肺动脉缺如 超声心动图 计算机体层摄影
下载PDF
机械通气后儿童远期肺功能改变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增清 陈永新 +1 位作者 赖静妮 孙跃玉 《中国医药导刊》 2010年第10期1656-1657,共2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机械通气对反复呼吸道疾病和远期肺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新生儿期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40例患儿,7年后随访,了解并作肺功能情况并分析。结果:患儿出生后3年肺功能改变,40例中反复呼吸道症状的28例(70.0%),其中有呼吸机... 目的:分析新生儿机械通气对反复呼吸道疾病和远期肺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新生儿期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40例患儿,7年后随访,了解并作肺功能情况并分析。结果:患儿出生后3年肺功能改变,40例中反复呼吸道症状的28例(70.0%),其中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5例(37.50%),肺出血5例(12.50%),败血症3例(7.50%),颅内出血2例(5.0%),气胸2例(5.0%),支气管发育不良1例(2.50%)。早产儿与足月儿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机械通气时间(?)7d组与机械通气时间<7天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早产儿和机械通气时间(?)7d组的并发症明显高于足月儿和机械通气时间<7天组。结论:新生儿机械通气可影响远期肺功能。儿童期反复呼吸道疾病可能与肺损伤后支气管反应性增高有关,可致哮喘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机械通气 肺功能
下载PDF
甲基泼尼松龙联合环磷酰胺治疗30例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整体护理效果 被引量:5
4
作者 何红玲 王丽芬 +2 位作者 赖丽菊 詹晓华 易丽君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年第24期3658-3660,共3页
目的探讨甲基泼尼松龙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整体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依从性及家属满... 目的探讨甲基泼尼松龙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整体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依从性及家属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96.67%VS.80.00%,P〈0.05),研究组患儿依从性高于对照组(93.33%VS.70.00%,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6.67%VS.73.33%,P〈0.05)。结论甲基泼尼松龙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时应用整体护理可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提高患儿治疗效果,提高家属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泼尼松龙 环磷酰胺 整体护理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下载PDF
HIF-1α和HIF-2α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的不同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5
作者 邓鋆 张旭 喻珊珊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3,共4页
低氧诱导因子家族(HIFs)是机体应对低氧环境时的主要调节因子,它们与低氧引起的肺组织细胞损伤以及异常增殖有关,其中又以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低氧诱导因子-2α(HIF-2α)的作用最为明显。该文主要对HIF-1α、HIF-2α在结构功能... 低氧诱导因子家族(HIFs)是机体应对低氧环境时的主要调节因子,它们与低氧引起的肺组织细胞损伤以及异常增殖有关,其中又以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低氧诱导因子-2α(HIF-2α)的作用最为明显。该文主要对HIF-1α、HIF-2α在结构功能上的异同和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作用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1Α 低氧诱导因子-2α 低氧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调控 功能
下载PDF
28例危重症患儿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被引量:8
6
作者 陈佩玲 昌艳军 +4 位作者 郭予雄 申叶林 邹伟红 钟月梅 詹淑清 《护理学报》 2016年第4期53-55,共3页
总结28例危重症患儿亚低温治疗的护理经验。其护理要点:降温期预防寒颤,控制体温,防止体温波动过大;亚低温维持期,做好肺部感染、压疮、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观察及护理;复温期严格控制体温上升速度,防止复温性休克发生。28例患儿在亚低... 总结28例危重症患儿亚低温治疗的护理经验。其护理要点:降温期预防寒颤,控制体温,防止体温波动过大;亚低温维持期,做好肺部感染、压疮、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观察及护理;复温期严格控制体温上升速度,防止复温性休克发生。28例患儿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并发寒颤5例,电解质紊乱6例,压疮1例,呼吸抑制1例,肺部感染1例。1例患儿家属要求出院放弃亚低温治疗,27例患儿顺利完成亚低温治疗,病情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治疗 危重症 患儿 护理
下载PDF
解偶联蛋白2过表达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郑贵浪 郭予雄 +3 位作者 吕娟娟 黄锦达 刘翠 曾其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8-703,891,共7页
目的:探讨解偶联蛋白2(UCP2)过表达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UCP2过表达的H9C2心肌细胞。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脂多糖/聚糖肽(LPS/PepG)刺激组、空病毒组和过表达组,除正常对照组外... 目的:探讨解偶联蛋白2(UCP2)过表达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UCP2过表达的H9C2心肌细胞。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脂多糖/聚糖肽(LPS/PepG)刺激组、空病毒组和过表达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予LPS/PepG刺激。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UCP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和ELISA法检测脓毒症心肌细胞模型建立指标肌酸激酶(CK)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电镜观察各组心肌细胞线粒体形态表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采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各组心肌细胞线粒体活性氧(ROS)和三磷酸腺苷(ATP)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PepG刺激组心肌细胞中CK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线粒体形态明显损害,MMP水平明显降低(P<0.05),线粒体ROS水平明显升高(P<0.05),ATP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LPS/PepG刺激组比较,过表达组心肌细胞中CK和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线粒体形态结构明显好转,MMP水平明显升高(P<0.05),线粒体ROS水平明显降低(P<0.05),ATP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LPS/PepG刺激组比较,空病毒组心肌细胞中CK、TNF-α、MMP、ROS和AT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粒体肿胀度无明显改变。结论:UCP2过表达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UCP2通过解偶联作用调控膜电位,进而影响ROS和ATP的合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偶联蛋白2 脓毒症 心肌细胞 线粒体
下载PDF
儿童代谢性心肌病11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饶姣 李渝芬 +3 位作者 王树水 张智伟 张程 曾国洪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9-461,共3页
目的:总结代谢性心肌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通过串联质谱检查、血清酶学检测、尿黏多糖检测及基因检测等方法确诊的11例代谢性心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儿中有6例经血串联质谱检测及SLC22A5基... 目的:总结代谢性心肌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通过串联质谱检查、血清酶学检测、尿黏多糖检测及基因检测等方法确诊的11例代谢性心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儿中有6例经血串联质谱检测及SLC22A5基因测序确诊为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rimary carnitine deficiency,PCD),4例经外周血α-酸性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确诊为糖原累积病Ⅱ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Ⅱ),1例经尿黏多糖定性检测确诊为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MPS)。6例PCD患儿予以补充左旋肉碱及抗心力衰竭治疗后随访2-10个月,心功能均恢复至正常;4例GSD和1例MPS患儿因缺乏有效治疗在诊断后数天-5个月内死亡。结论遗传性代谢缺陷是儿童心肌病的重要病因,不同代谢缺陷所致心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预后不同,早期确诊及针对性治疗可逆转部分代谢性心肌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 糖原累积病 黏多糖贮积症 儿童
下载PDF
移动体外膜肺氧合在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院际转运中的应用:7例回顾性病例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郑贵浪 丁家畅 +9 位作者 李旭锋 胡燕 吴家兴 王春 陈奕豪 祝玲萍 周成斌 孙跃玉 陈壮桂 郭予雄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5-440,共6页
目的探讨移动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ARDS)院际转运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11月25日广东省人民医院通过移动ECMO转运的pARDS患儿。所有患儿均为严重的ARDS,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欠佳... 目的探讨移动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ARDS)院际转运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11月25日广东省人民医院通过移动ECMO转运的pARDS患儿。所有患儿均为严重的ARDS,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欠佳,经机械通气、小潮气量保护性通气、俯卧位通气、限制液体等传统的非手术治疗方案处理,病情仍然进展,病变严重程度达到适用ECMO的指征。收集并分析所有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ECMO转运时间、ECMO转运距离、ECMO支持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共7例患儿纳入研究,男6例,女1例,年龄(43.3±42.9)个月,体重(18.4±17.7)kg,ECMO转运距离为(9.4±8.9)km,ECMO转运时间为(35.7±17.2)min。抵达广东省人民医院后,目前4例治愈出院,1例还在继续治疗中,2例死亡。机械通气时间为(17±11)d,ECMO支持时间为(307.4±233.6)h,住院时间为(23±15)d。pARDS患儿中4例为腺病毒感染,3例病原菌不明确。2例死亡患儿中,1例死亡原因为严重脓毒症休克合并严重心功能障碍,1例死亡原因为严重肺出血。结论在具备技术娴熟的ECMO团队的条件下,pARDS患儿的移动ECMO院际转运是安全有效的。移动ECMO为救治儿童呼吸危重症提供了很好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腺病毒 移动ECMO 院际转运 儿童
下载PDF
左乙拉西坦的国产仿制药替换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梁明娟 邱炜凤 +5 位作者 张静雯 黎雪萍 石港安 翟琼香 张宇昕 陈志红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5-289,共5页
目的评价左乙拉西坦的国产仿制药替换原研药进口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或门诊接受左乙拉西坦的国产仿制药替换治疗的154例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左乙... 目的评价左乙拉西坦的国产仿制药替换原研药进口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或门诊接受左乙拉西坦的国产仿制药替换治疗的154例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左乙拉西坦的国产仿制药替换原研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154例患儿基线期癫痫控制率为77.3%(119/154),替换治疗6个月后癫痫控制率达83.8%(129/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期与替换治疗6个月后癫痫发作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换治疗后无效患儿出现难治性癫痫比例高于有效患儿(P<0.05)。替换治疗前,仅1例患儿(0.6%)出现嗜睡;替换治疗后,3例患儿(1.9%)观察到轻度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嗜睡、易激惹、脾气暴躁,与替换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的国产仿制药替换原研药进口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癫痫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但是需要更多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左乙拉西坦 仿制药 原研药 替换治疗 儿童
下载PDF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儿血清NSE及脑电生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宇昕 王明义 +2 位作者 翟琼香 张静雯 王春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828-832,共5页
【目的】观察中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儿脑功能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目的】观察中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儿脑功能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为6个月。观察2组患儿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的NSE降低值情况,以及治疗前(起病时)和治疗6个月后脑电图(EEG)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的检查结果。【结果】(1)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试验组的NSE降低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试验组治疗6个月后的NSE降低值仍明显高于治疗3个月后(P<0.01)。(2)治疗前,2组患儿的EEG均有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的EEG检测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2组患儿的头颅MRI病变范围(单脑叶或2个以上脑叶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患儿的头颅MRI检查结果(正常率)有优于对照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儿疗效确切,可使血清NSE水平得到有效降低,脑电图得到有效改善,从而有利于受损神经元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缺血性脑卒中 脑功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原文传递
不同抗癫痫新药对癫痫患儿血液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涂丰霞 翟琼香 +3 位作者 邹华芳 李鹏 卓木清 王林淦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6年第14期2849-2852,共4页
目的探讨抗癫痫新药单药或联合用药对癫痫患儿血液系统指标的影响。方法观察并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08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0例癫痫患儿在抗癫痫新药单药或联合用药至少1年后血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以同期门诊20例健... 目的探讨抗癫痫新药单药或联合用药对癫痫患儿血液系统指标的影响。方法观察并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08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0例癫痫患儿在抗癫痫新药单药或联合用药至少1年后血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以同期门诊2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奥卡西平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患儿6个月及12个月均引起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患儿6个月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乙拉西坦联合托吡酯治疗癫痫患儿12个月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联合用药或单用抗癫痫新药对血液系统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奥卡西平联合拉莫三嗪会引起癫痫患儿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降低,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及左乙拉西坦联合托吡酯治疗会引起癫痫患儿白细胞计数降低;其他抗癫痫新药联合用药或单用抗癫痫新药对血液系统指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抗癫痫新药 血液系统 单药 联合用药
原文传递
全面性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8家系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志红 翟琼香 +4 位作者 桂娟 张宇昕 郭予雄 丁健 郝英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73-676,共4页
目的探讨全面性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8个GEFS+家系资料,详细调查及建立家系图谱,并对患者及家系成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总结分析。对各个家系的临床发作和癫综合征进行分类... 目的探讨全面性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8个GEFS+家系资料,详细调查及建立家系图谱,并对患者及家系成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总结分析。对各个家系的临床发作和癫综合征进行分类。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个家系共有101名家系成员接受调查,结果发现受累患者37例。其中特发性全面性癫2例,不能分类者3例;符合GEFS+临床表型患者32例(死亡1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男女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05);表现为热性惊厥(FS)者21例,热性惊厥附加症(FS+)者6例,FS+伴失神发作2例,FS+伴局灶性发作2例,FS+伴肌阵挛1例。结论 FS+是一种常见儿童时期起病的癫综合征,常见表型为FS和FS+,少见的表型为FS+伴失神发作、FS+伴肌阵挛发作、FS+伴局灶性发作等。FS+家系符合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具有明显的表型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 家系 表型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极早产儿生理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病率及短期预后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一飞 梁穗新 +2 位作者 孙云霞 邝素华 何少茹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5-117,共3页
目的研究极早产儿生理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病率及短期预后。方法前瞻性调查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BPD的发病情况。对纠正胎龄36周的早产儿进行撤氧试验。未通过试验者诊断为生理性BPD... 目的研究极早产儿生理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病率及短期预后。方法前瞻性调查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BPD的发病情况。对纠正胎龄36周的早产儿进行撤氧试验。未通过试验者诊断为生理性BPD,通过试验者不诊断BPD。在评估时间点,机械通气患儿直接诊断生理性BPD,未吸氧者不诊断BPD。同时,调查这些早产儿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或死亡发生情况。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66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其中6例患儿入院时纠正胎龄已经超过36周,被剔除。60例患儿中,18例(30.0%)吸氧时间超过28d,其中4例在评估时无需吸氧,13例需吸氧,1例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13例进行撤氧试验的早产儿中6例成功撤氧。8例(13.3%)被诊断为生理性BPD。撤氧期间,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增加。患儿均存活至出院,出院时元吸氧患儿。结论生理性BPD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传统BPD。设定严格血氧饱和度标准的撤氧试验能降低吸氧患儿的数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生理性BPD患儿的长期预后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生理性定义 发病率
原文传递
小儿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及治疗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树水 张智伟 +4 位作者 徐衍梅 蒋秋平 李虹 钱明阳 李渝芬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5-168,共4页
目的总结小儿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14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儿,男7例,女7例,年龄3~14岁,予心电学、心脏超声、CT、磁共振等检查。分别予胺碘酮+普萘洛尔、索他洛尔治疗,其中2例药物治疗无效者予以导管射... 目的总结小儿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14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儿,男7例,女7例,年龄3~14岁,予心电学、心脏超声、CT、磁共振等检查。分别予胺碘酮+普萘洛尔、索他洛尔治疗,其中2例药物治疗无效者予以导管射频消融治疗。6例心功能减退明显者予以强心、利尿及扩血管治疗。结果14例均有频发室性早搏,8例见室性心动过速发作。10例检出Epsilon波。14例患儿均有右室扩大及右室射血分数减低。5例行CT检查及5例行磁共振检查患儿均可见到右室扩张、右室室壁变薄。经治疗7例未再出现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4例室性早搏及室性心运过速发作减少。2例予以射频消融治疗的患儿随诊3月未发现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心功能不全患儿经药物治疗病情改善。结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临床表现多样,需综合心电学、心脏超声等多项检查才能临床确诊。药物治疗只对部分病例有效,射频消融治疗有望在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室性心动过速 抗心律失常药物 导管消融 儿童
原文传递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残余心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智伟 谢育梅 +3 位作者 王树水 张旭 钱明阳 李渝芬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6-329,共4页
目的总结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11年来进行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残余病变的介入治疗病例的经验。方法全组共42例患者,男30例,女12例,年龄5个月-30岁,体重7—46(17.9±9.1)kg。其中17例行体肺较大侧支血管栓塞... 目的总结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11年来进行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残余病变的介入治疗病例的经验。方法全组共42例患者,男30例,女12例,年龄5个月-30岁,体重7—46(17.9±9.1)kg。其中17例行体肺较大侧支血管栓塞术,15例行室间隔补片留孔或残余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的封堵术,12例行术后血管吻合口狭窄或分支肺动脉狭窄的球囊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结果17例行体肺较大侧支血管栓塞术的患者,共栓塞23支侧支血管,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诊均无残余分流。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15例行室间隔补片留孔或残余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的封堵术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1例心室水平有少量残余分流,其余病例无残余分流,未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12例行术后血管吻合口狭窄或分支肺动脉狭窄的球囊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患者,原狭窄处压力阶差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介入前为(59.3±15.1)mmHg(1mmHg=0.133kPa),介入后为(16.8±10.7)mmHg,P〈0.001];置入支架后血流通畅,未见血栓形成。螺旋CT显示主动脉缩窄扩张处无夹层形成。结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残余病变行介入治疗效果良好,避免了再次开胸手术的创伤,扩大了手术适应证范围,降低了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高血压 肺性 心脏导管插入术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进展及争论 被引量:23
17
作者 曾国洪 王树水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0-74,共5页
先天性心脏病(CHD)的介入治疗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已成为CHD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然而目前人们对常见CHD介入治疗仍存在着一些争论。现重点讨论PDA、VSD、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等常见CHD介入治疗适应证及方法学等方面的进展及... 先天性心脏病(CHD)的介入治疗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已成为CHD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然而目前人们对常见CHD介入治疗仍存在着一些争论。现重点讨论PDA、VSD、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等常见CHD介入治疗适应证及方法学等方面的进展及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缺损 封堵器 球囊扩张术 心导管插入术
原文传递
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三尖瓣损伤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树水 张智伟 +7 位作者 钱明阳 梁东坡 陈寄梅 李俊杰 丁以群 张旭 李博宁 李渝芬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28-531,共4页
目的分析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s)封堵术并发三尖瓣损伤原因,探讨其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9年12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825例PMVSDs患儿,均进行了经导管介入封堵,其中8例出现三尖瓣损伤。8例患儿中男4例,女4例;年... 目的分析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s)封堵术并发三尖瓣损伤原因,探讨其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9年12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825例PMVSDs患儿,均进行了经导管介入封堵,其中8例出现三尖瓣损伤。8例患儿中男4例,女4例;年龄3.5~8.0岁。8例三尖瓣损伤患儿中4例出现三尖瓣狭窄,其中2例严重狭窄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术中见封堵器右室盘与三尖瓣腱索缠绕,予松开缠绕、取出封堵器并修补室间隔缺损;2例轻度狭窄者予随诊观察。8例中其余4例出现三尖瓣关闭不全,其中3例反流严重予外科手术治疗,术中见三尖瓣腱索断裂1例,腱索断裂并瓣膜撕裂1例,三尖瓣隔瓣腱索被封堵器牵拉1例。术中将断裂的腱索缝合,取出封堵器并修补室缺,合并三尖瓣撕裂者行三尖瓣整形。余1例三尖瓣隔瓣脱垂并轻至中度反流的病例予随诊。结果 5例外科手术治疗者中,4例三尖瓣功能恢复良好,1例三尖瓣血流速度稍增快。三尖瓣损伤不重未行外科处理的3例病例随诊1月至2年,三尖瓣病变无加重,患儿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经导管PMVSDS封堵术并发三尖瓣损伤有多方面原因。操作中应避免轨道钢丝穿过三尖瓣腱索,出现腱索与封堵器或输送钢缆缠绕时切勿使用暴力牵拉。三尖瓣损伤严重时应外科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心导管术 术中并发症 三尖瓣狭窄 三尖瓣关闭不全
原文传递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程 张智伟 +3 位作者 丁以群 王树水 庞程程 李渝芬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77-782,共6页
目的 探讨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 对2006年至2013年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收治的25例诊断为ALCAPA并行手术治疗的<1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后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结果 患儿临床特... 目的 探讨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 对2006年至2013年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收治的25例诊断为ALCAPA并行手术治疗的<1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后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结果 患儿临床特征以气促、多汗、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落后多见.心电图示异常Q波23例,ST-T改变16例.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扩大25例,心内膜增厚5例,右冠动脉扩张并存在左右冠状动脉交通血流11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45.5±l3.9)%(25%~77%),左心室缩短率(LVFS) (22.0±7.3)%(12% ~ 38%).21例患儿行高速多层心脏CT检查,提示左冠状动脉开口于肺动脉瓣左后侧窦9例,有后侧窦1例,开口于肺动脉主干二下段5例,开口于肺动脉近分叉处l例,开口位置不确定5例.本组25例患儿中17例在外院首诊后转入我院,除l例在外院行心血管导管检查确诊ALCAPA外,其余16例均被误诊;8例我院首诊的病例中,误诊2例,后经超声心动图复查及心脏CT检查后修正诊断.术前根据患儿的心功能情况予以不同程度的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2例结扎左冠状动脉口,23例采用左冠状动脉移植技术重建双冠状动脉系统.对于心功能Ⅳ级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或心功能Ⅲ级合并重度以上二尖瓣反流者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对术后LVEF< 30%者,如果应用药物无法维持血压,乳酸呈进行性升高,则施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2例患儿行左冠状动脉移植术后因顽固性室颤早期死亡;存活的23例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为7 ~500 h,其中11例<60 h.平均住院天数(23.4±13.9)d(8~65 d).中位随访时间为28.5个月(1~91个月),失访1例,因感染性休克术后3个月院外死亡.随访的22例患儿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14例左心室大小恢复至正常,20例LVEF恢复至正常.无行2次手术者.结论 结合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其他多种影像学诊断方法有利于正确诊断ALCAPA;对于危重患儿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并对术后低心排患儿积极进行ECMO辅助,可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婴儿 冠状动脉疾病 诊断
原文传递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失败后封堵器取出术14例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江林 徐哲 +2 位作者 李渝芬 张智伟 庄建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94-797,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因介入失败或严重并发症需行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资料,总结其经验教训。方法收集2003年3月-2009年12月行封堵器取出术的VSD患儿1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VSD大小、形态,使用的封堵器型号,介入治... 目的回顾性分析因介入失败或严重并发症需行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资料,总结其经验教训。方法收集2003年3月-2009年12月行封堵器取出术的VSD患儿1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VSD大小、形态,使用的封堵器型号,介入治疗并发症,外科手术中所见及手术效果等。对比有残余分流组和无残余分流组VSD和封堵器大小有无差异。结果 14例患儿平均年龄6.5岁(3.0~12.3岁);体质量21.3kg(13.5~40.0kg)。VSD均为膜周型,12例为膜周流入道型伴膜部瘤,左室面大小4~15mm,封堵器大小6~10mm。有残余分流组与无残余分流组VSD和封堵器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74,P=0.388;t=0.691,P=0.523)。介入治疗并发症包括残余分流6例(3例并机械性溶血),瓣膜损伤5例(三尖瓣狭窄3例、重度三尖瓣返流和中度主动脉瓣返流各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2例(年龄均为4岁,1例术中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封堵器成形不良不能回收1例。14例患儿均在全麻和体外循环下行封堵器取出及VSD修补术,全部痊愈出院,手术效果满意,无新增严重并发症。结论常见的VSD封堵术严重并发症包括cAVB、瓣膜损伤和残余分流并机械性溶血,最常发生于膜周部VSD伴膜部瘤形成的患儿,应慎重对待这一类型的介入治疗,个体化选择封堵器。VSD封堵过程最常损害的瓣膜是三尖瓣。年龄小、较大的膜周流入道型VSD伴膜部瘤形成、介入术中曾出现传导阻滞的患儿可能更倾向于并cAVB。VSD封堵失败后行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同时修补缺损是安全有效的补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并发症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