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服务“三农”的创新路径探索——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为例
1
作者 喻嘉鑫 陈健晴 +3 位作者 陈智慧 廖若昕 王芬 刘香香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4期8-11,共4页
农业科研院所作为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是构建国家及省市各层级农业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形势下,农业科研院所如何发挥社会公益职能,进一步做好做强服务“三农”工作,已成为农业科研院所... 农业科研院所作为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是构建国家及省市各层级农业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形势下,农业科研院所如何发挥社会公益职能,进一步做好做强服务“三农”工作,已成为农业科研院所面临的一项新任务、新课题。本文作者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为例,介绍了该所积极探索科技服务“三农”的新路径、新模式,从提升服务政府监管能力、加快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打造农产品品质评价特色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更好地推动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服务“三农”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研院所 服务“三农” 创新路径
下载PDF
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工作创新发展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刘香香 黄泽萍 +6 位作者 陈佩榕 曾睿 陈智慧 赵亚荣 王旭 李丽 王富华 《农村科学实验》 2020年第7期61-62,共2页
农产品质量安全话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相关科普宣传与活动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但科普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规范化、系统性的机制,本文从建立机制、加强监管、规范内容、创新形式、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话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相关科普宣传与活动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但科普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规范化、系统性的机制,本文从建立机制、加强监管、规范内容、创新形式、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工作提出建议,以期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工作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质量安全 科普 创新 思考
下载PDF
代森锌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在蔬菜中残留风险评估
3
作者 叶倩 朱富伟 +4 位作者 黄聪灵 罗飞苑 王威利 万凯 陆莹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2期143-148,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代森锌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ETU)在菜心、叶用莴苣和芹菜中的残留动态,并对通过膳食摄入途径产生的风险进行初步评估。在黑龙江、湖南、云南、河南、山东、广东6地进行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在菜心、叶用莴苣和芹菜上残留...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代森锌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ETU)在菜心、叶用莴苣和芹菜中的残留动态,并对通过膳食摄入途径产生的风险进行初步评估。在黑龙江、湖南、云南、河南、山东、广东6地进行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在菜心、叶用莴苣和芹菜上残留的田间试验,以了解其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采用风险商值法对菜心、叶用莴苣和芹菜中代森锌可能产生的膳食风险进行评估。菜心、叶用莴苣和芹菜样品用盐酸-氯化亚锡溶液在加热条件下产生CS_(2),使用正己烷对CS_(2)进行吸收,使用气相色谱FPD-S检测,测定CS_(2)含量进而对代森锌进行分析计算。使用含有氨水的乙腈对菜心、叶用莴苣和芹菜3种蔬菜样品进行提取,用石墨化碳黑(GCB)吸附剂对提取的上清液进行净化,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净化后样品中的乙撑硫脲。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代森锌在菜心、叶用莴苣和芹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0~6.0、2.8~6.9、4.1~4.6d,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最终残留试验表明,菜心中ETU的最大残留量为8.62mg/kg,以代森锌计的最终最大残留量为813.3mg/kg;叶用莴苣中ETU的最大残留量为9.61mg/kg,以代森锌计的最终最大残留量为658.0mg/kg;芹菜中ETU的最大残留量为7.22mg/kg,以代森锌计的最终最大残留量为410.1mg/kg;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代森锌最终残留量逐渐减少。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施药后7d菜心、叶用莴苣、芹菜中代森锌的残留摄入风险熵值均小于100%。研究表明,施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WP)防治菜心、叶用莴苣、芹菜中霜霉病,按照推荐剂量使用对人体健康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森锌 乙撑硫脲 代谢物 蔬菜 残留 膳食风险评估 半衰期 菜心 叶用莴苣 芹菜
原文传递
广东地区畜禽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与流行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亚菲 梁晓云 +3 位作者 吴荔琴 肖田安 王富华 曾振灵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7-849,共13页
[目的]调查广东地区畜禽源大肠杆菌的耐药特征与流行情况,为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对2019年从广东地区10个不同生产用途养殖场采集饲料、饮水和健康动物的肛/泄殖腔拭子等样品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耐药... [目的]调查广东地区畜禽源大肠杆菌的耐药特征与流行情况,为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对2019年从广东地区10个不同生产用途养殖场采集饲料、饮水和健康动物的肛/泄殖腔拭子等样品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耐药基因和插入序列共同区(insertion sequence common region, ISCR)检测及种族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共分离获得416株大肠杆菌,其中种猪源78株、肉猪源77株、蛋鸡源122株、肉鸡源139株。菌株呈现多重耐药特点,不同动物源大肠杆菌中,肉鸡源大肠杆菌耐药率最高。79.6%(331/416)的菌株对3种或3种以上药物产生耐药,最多可对13种药物耐药,共组成156种耐药图谱,耐药谱以复方新诺明/氟苯尼考/多西环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居多,占比为11.1%。耐药基因以floR基因检出率最高,为50.0%;其次是sul2和sul3基因,检出率分别为44.2%和42.5%。与替加环素、黏菌素耐药表型相关的耐药基因tet(X3)、tet(X4)和mcr-1检出率均低于10%。插入序列共同区ISCR1、ISCR2和ISCR3的检出率分别为14.4%、10.8%和10.6%。酰胺醇类、磺胺类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与耐药菌株的符合率在60%以上。耐药基因cmlA、tetA、qnrS、blaCTX-M-9G与ISCR1的共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tet(X4)、sul2基因与ISCR2的共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tet(X4)、sul3、qnrS、blaSHV基因与ISCR3的共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动物源大肠杆菌以A群分布为主,ISCR相关移动元件阳性菌主要分布在A群。[结论]广东部分地区动物源大肠杆菌呈现多重耐药现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及可移动元件ISCR。本研究结果可为掌握广东地区动物源细菌耐药特征及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畜禽 耐药性 耐药基因
下载PDF
嘧菌酯与甲基硫菌灵在荔枝采后贮藏保鲜中的应用及膳食暴露评估
5
作者 肖璐 李晓琴 +6 位作者 唐雪妹 朱富伟 王刚 刘帅 江薰垣 邓义才 万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2-299,共8页
本文探究了常温条件下不同浓度的嘧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对采后荔枝果实保鲜效果的影响,在贮藏期间通过对荔枝生理指标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较优的杀菌剂配方,并对筛选后的杀菌剂配方进行验证以及膳食暴露评估,最终获得可以在常温贮藏条件下... 本文探究了常温条件下不同浓度的嘧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对采后荔枝果实保鲜效果的影响,在贮藏期间通过对荔枝生理指标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较优的杀菌剂配方,并对筛选后的杀菌剂配方进行验证以及膳食暴露评估,最终获得可以在常温贮藏条件下延长荔枝货架期的保鲜方法。结果发现,在25℃贮藏条件下,采用25%嘧菌酯1600倍稀释液(M1600)、25%嘧菌酯1600倍稀释液复配70%甲基硫菌灵700倍稀释液(M1600+J700)处理荔枝可以显著抑制果实的呼吸强度(P<0.05),降低果皮的相对电导率(P<0.05)和果实的腐烂率(P<0.05),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果肉中可溶性固形物TSS和维生素C含量的降低,较好地维持了荔枝果实的感官品质和食用价值。经对比发现,两种杀菌剂对荔枝的保鲜效果相当,但单独使用M1600在抑制荔枝果皮褐变方面效果较优。通过对贮藏期间荔枝全果和果肉中杀菌剂残留量的检测以及膳食暴露评估发现,单独使用嘧菌酯处理荔枝后整果中嘧菌酯的风险熵RQ远小于1,可以同时达到满足提高荔枝贮藏品质、安全食用以及降低经济成本的目的。该研究为荔枝等非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品质提升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嘧菌酯 甲基硫菌灵 贮藏保鲜 膳食暴露评估
下载PDF
2-羟丙基-β-环糊精降低BDE-47在紫贻贝中的蓄积并减缓其毒性作用
6
作者 邹亮 刘红 +3 位作者 郭萌萌 李风铃 谭志军 耿倩倩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6-676,共11页
四溴联苯醚(BDE-47)因其高蓄积性和多毒性特点,引发严重的生态和健康风险,是国际上重点关注和管控的新污染物.研究通过比较BDE-47单独暴露和BDE-47+2-羟丙基-β-环糊精(HPCD)联合暴露处理的紫贻贝消化盲囊、性腺和鳃等组织中BDE-47蓄积... 四溴联苯醚(BDE-47)因其高蓄积性和多毒性特点,引发严重的生态和健康风险,是国际上重点关注和管控的新污染物.研究通过比较BDE-47单独暴露和BDE-47+2-羟丙基-β-环糊精(HPCD)联合暴露处理的紫贻贝消化盲囊、性腺和鳃等组织中BDE-47蓄积和消除动态差异,测定氧化应激指标和组织损伤,结合分子对接模拟,探讨HPCD对BDE-47蓄积、分布和毒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BDE-47在紫贻贝中的蓄积具有组织特异性;HPCD可显著降低BDE-47在紫贻贝各组织中的蓄积浓度,同时加快BDE-47的消除.HPCD降低了BDE-47在贻贝中的残留风险.GST、SOD、CAT活性和GSH、MDA含量变化分析表明,HPCD减轻了BDE-47对紫贻贝消化盲囊和性腺的氧化胁迫.BDE-47+HPCD处理组的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值(IBR)低于BDE-47处理组,组织病理损伤也较轻.分子对接显示HPCD减轻BDE-47对紫贻贝的毒性,可能是基于HPCD对BDE-47的屏蔽作用.研究结果为HPCD在减少海洋生物污染物积累和消除方面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溴联苯醚 (BDE-47) 羟丙基-Β-环糊精 (HPCD) 紫贻贝 蓄积 毒性
原文传递
一种寄生豇豆重要害虫豆野螟的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寄生蜂——爪哇脊窄径茧蜂Liragathis javana(膜翅目:茧蜂科)
7
作者 王嘉乐 唐璞 +3 位作者 黄聪灵 唐雪妹 李振宇 黄健祥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8-214,224,共8页
本研究发现一种寄生于豇豆重要害虫豆野螟Maruca vitrata(又称豇豆荚螟)的新寄生蜂——爪哇脊窄径茧蜂Liragathis javana,是中国茧蜂科的大陆新记录种。本文详细描述了爪哇脊窄径茧蜂形态特征和寄生特点,扩增了该蜂COⅠ条形码序列。同时... 本研究发现一种寄生于豇豆重要害虫豆野螟Maruca vitrata(又称豇豆荚螟)的新寄生蜂——爪哇脊窄径茧蜂Liragathis javana,是中国茧蜂科的大陆新记录种。本文详细描述了爪哇脊窄径茧蜂形态特征和寄生特点,扩增了该蜂COⅠ条形码序列。同时,基于该序列构建了爪哇脊窄径茧蜂及其近源种共21个种24个样品的系统发育关系,并就其分布与寄主、生物学特性、生殖系统及应用潜能4个方面展开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爪哇脊窄径茧蜂应用于豇豆田间生物防治豆野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有望为我国农药残留重点治理品种——豇豆的绿色生产提供新的思路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性天敌 茧蜂 豆野螟 爪哇脊窄径茧蜂 豇豆
下载PDF
生物炭修复稻田土壤砷污染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包开心 黄穗华 王旭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5年第2期30-37,共8页
生物炭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材料,在修复稻田土壤砷污染中展现出显著潜力,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多孔结构提供的物理吸附位点、表面官能团(如羧基、羟基)的化学络合作用,以及金属氧化物(铁、锰、铝)改性后通过静电吸引和配体交换增强砷的固... 生物炭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材料,在修复稻田土壤砷污染中展现出显著潜力,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多孔结构提供的物理吸附位点、表面官能团(如羧基、羟基)的化学络合作用,以及金属氧化物(铁、锰、铝)改性后通过静电吸引和配体交换增强砷的固定能力。生物炭还能协同土壤微生物,通过改变氧化还原条件及提供微生物栖息地,促进砷的形态转化与固定。然而,生物炭的长期稳定性、老化效应及分离回收技术仍是实际应用中的主要挑战。本文在综述生物炭对砷的吸附机理及影响因素,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砷形态转化的影响,以及生物炭和微生物协同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生物炭应用的局限性及挑战,提出了未来生物炭修复稻田土壤砷污染的重点研究方向:聚焦于对先进制备工艺的整合(如微波/磁场辅助改性),加强新型改性技术与材料的开发,以及开展环境风险与规模化应用研究,以实现高效、可持续的砷污染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砷污染修复 改性方法 土壤微生物 环境风险
下载PDF
调理剂对Cd污染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及修复效果评价 被引量:7
9
作者 刘香香 王琳 +3 位作者 江棋 邓腾灏博 文典 杜瑞英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1年第2期25-29,共5页
近年来土壤调理剂被大量用于重金属污染农田治理修复,目前对调理剂效果的评价以农产品是否达标为主,而关于调理剂对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品质等的影响关注较少。本研究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活性等指标变化来评价施用土壤调理剂对... 近年来土壤调理剂被大量用于重金属污染农田治理修复,目前对调理剂效果的评价以农产品是否达标为主,而关于调理剂对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品质等的影响关注较少。本研究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活性等指标变化来评价施用土壤调理剂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并结合水稻相关参数对调理剂修复Cd污染土壤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粤北Cd污染高风险区施用调理剂均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土壤中Cd的有效性随土壤pH值的提高而明显降低;土壤中的交换性Ca可能与Cd存在竞争作用;稻米中矿物质元素增加有利于抑制Cd向稻米中转移。综合各调理剂对稻米Cd含量、土壤质量、稻米品质的影响,发现相对其他几种调理剂,调理剂C的综合效果最好。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来评价调理剂的综合效果,对指导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更具有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土壤调理剂 Cd 重金属污染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六垌茶关键特征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洁 李富荣 +4 位作者 刘雯雯 马姜明 秦佳双 陈岩 王旭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54-163,共10页
本研究以广西地区的特色茶叶六垌茶为对象,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联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识别不同加工工艺、采摘时间和种植模式的六垌茶特征成分,探究不同因素对特征成分的影响。共识别筛选出六垌茶的23个不同关键特征成分,包括(+)-没食... 本研究以广西地区的特色茶叶六垌茶为对象,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联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识别不同加工工艺、采摘时间和种植模式的六垌茶特征成分,探究不同因素对特征成分的影响。共识别筛选出六垌茶的23个不同关键特征成分,包括(+)-没食子儿茶素、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等,其中儿茶素及其衍生物和黄酮类化合物占特征成分的主导地位,数量占比达82.6%。区分不同加工工艺和采摘时间六垌茶具有最大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值的特征成分均为萜烯类及其衍生物,分别为阿库米尼苷和桧烯的同分异构体,不同种植模式六垌茶中最大VIP值特征成分为(+)-儿茶素。结果表明,在不同加工工艺、采摘时间和种植模式等因素影响下,六垌茶的关键特征成分及其含量分布不同。其中,红茶工艺促进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的形成和萜烯糖苷的水解;随采摘时间的延长,六垌茶中山柰酚-3-O-对香豆酰基鼠李糖葡萄糖苷等5个黄酮类特征成分的相对丰度升高;人工种植降低了(+)-儿茶素等儿茶素及其衍生物特征成分的相对丰度。本研究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识别不同六垌茶的关键特征成分及丰度差异,有助于探索不同六垌茶特征品质形成的机理机制,可为六垌茶的加工工艺和栽培技术等品质调控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特征成分 识别 六垌茶 代谢组学
下载PDF
我国华南地区家禽配合饲料中3种真菌毒素污染现状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曾睿 陈佩榕 +2 位作者 王琼珊 王富华 赵亚荣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2-680,共9页
本试验旨在通过分析我国华南地区家禽配合饲料中柄曲霉素(STC)、赭曲霉毒素A(OTA)、玉米赤霉烯酮(ZEA)的污染情况,为真菌毒素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从华南地区(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采集家禽配合饲料样品232份,经含20%水的... 本试验旨在通过分析我国华南地区家禽配合饲料中柄曲霉素(STC)、赭曲霉毒素A(OTA)、玉米赤霉烯酮(ZEA)的污染情况,为真菌毒素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从华南地区(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采集家禽配合饲料样品232份,经含20%水的甲醇提取,氯化钠和无水硫酸镁盐析后,加入N-丙基乙二胺(PSA)和C 18吸附杂质,上清液过膜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分析,通过基质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比较不同地区家禽配合饲料中STC、OTA、ZEA的检出率和含量。结果显示:3种真菌毒素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0.99,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2~0.18μg/kg和0.07~0.59μg/kg,在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3种真菌毒素的平均回收率为83.0%~98.9%,精密度为0.8%~8.2%,日间差和日内差均<20%。232份家禽配合饲料样品中,ZEA检出率最高(100.0%),其次为STC(70.3%)、OTA(22.0%)。其中,海南省样品中STC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P<0.05)。本试验开发的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适用于饲料中ZEA、OTA和STC的同时检测分析;我国华南地区家禽配合饲料尽管总体污染水平较低,但真菌毒素污染情况普遍,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毒素 饲料 华南地区 HPLC-MS/MS
下载PDF
大田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的镉吸收转运特征
12
作者 杜瑞英 文典 +3 位作者 邓腾灏博 黄永东 赵沛华 徐爱平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8-13,共6页
我国南方农田重金属污染以镉为主,水稻对镉的吸收特点可能会导致南方水稻种植区稻米受镉污染风险更高,选择种植适宜的水稻品种是降低水稻中镉含量、减少人体摄入镉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是实现污染农田边生产边修复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 我国南方农田重金属污染以镉为主,水稻对镉的吸收特点可能会导致南方水稻种植区稻米受镉污染风险更高,选择种植适宜的水稻品种是降低水稻中镉含量、减少人体摄入镉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是实现污染农田边生产边修复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目前针对水稻对镉的吸收积累等研究主要集中在室内机理,其结果在生产实践中参考性不强。为明确田间条件下当地主推水稻品种对镉的吸收积累特征,选取适合当地种植的18个水稻品种为试验对象开展大田试验。通过比较不同品种水稻对镉的吸收、转运和积累特征,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镉低积累水稻品种。结果表明:18个水稻品种对镉的吸收转运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品种水稻各器官中镉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根>茎>叶和稻米,整体来看,杂交稻稻米中镉含量高于常规稻稻米;通过分析水稻不同器官吸收转运镉的能力可知,粤禾丝苗、粤丰新占、丰优428、玉香油占、粤油丝苗、五优613、合美占、泰丰优208、五优308等9品种对Cd的转运能力较差;综合因素分析表明,五丰优615、丰优428、桔农占、玉香油占、丰优丝苗、泰丰优208、粤晶油占、五优376等8个品种表现较优,可作为该区适宜种植的水稻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大田 积累特征 低吸收
下载PDF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探究
13
作者 罗飞苑 杨土生 +5 位作者 胡党振 刘海燕 钟妙嫦 陈惠婷 陈钢 汪敏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00-102,共3页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内控信息化建设加强内控,为科研人员松绑放权,保障其长远发展。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现状和存在问题开展研究...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内控信息化建设加强内控,为科研人员松绑放权,保障其长远发展。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现状和存在问题开展研究,提出要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制度,加强系统整合,打造全覆盖安全信息化系统,加强环节管理,健全全程内控监管系统,加强资金保障,构建人人参与内控系统,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进一步加强内控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控 信息化建设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
下载PDF
广东龙眼标准现状分析及策略建议
14
作者 陈智慧 王芬 +2 位作者 陈健晴 廖若昕 刘香香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01-107,共7页
广东龙眼产业作为地方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产业基础。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升级,龙眼的标准化生产显得尤为重要。但龙眼标准化工作在实际执行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文章对广东龙眼... 广东龙眼产业作为地方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产业基础。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升级,龙眼的标准化生产显得尤为重要。但龙眼标准化工作在实际执行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文章对广东龙眼标准类型、标准内容、发布时间及与其他省份对比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广东龙眼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具体的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龙眼 标准 现状 建议
下载PDF
豆野螟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嘉乐 朱佳晨 +2 位作者 江薰垣 徐汉虹 唐雪妹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5-407,共13页
豆野螟Maruca vitrata是豇豆等豆类作物的世界性重要害虫,常年在亚热带地区严重发生,防控难度很大。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难以对其进行长久且有效的控制,因而造成害虫抗药性增强、超范围使用化学农药等诸多不良现象,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 豆野螟Maruca vitrata是豇豆等豆类作物的世界性重要害虫,常年在亚热带地区严重发生,防控难度很大。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难以对其进行长久且有效的控制,因而造成害虫抗药性增强、超范围使用化学农药等诸多不良现象,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态安全。而生物防治作为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与残留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当前我国绿色农业高速发展期更应引起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文围绕豆野螟生物防治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分别从昆虫性信息素、天敌昆虫资源、昆虫病原物、植物源农药等4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并深入探讨了我国豆野螟生物防治领域的研究前景与方向,为豆野螟绿色防控体系的全方位建设提供参考,助力我国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荚螟 害虫绿色防控 豇豆 农药残留治理 综述
下载PDF
应对细菌耐药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亚菲 张秀凤 +3 位作者 张灵璇 魏彦哲 万凯 曾振灵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68-4576,共9页
细菌耐药性与畜牧产业发展、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细菌产生耐药的机制复杂,除由人-动物-环境三者之间复杂作用引起外,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应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细菌耐药性与畜牧产业发展、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细菌产生耐药的机制复杂,除由人-动物-环境三者之间复杂作用引起外,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应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新发展的药物理论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对细菌耐药机制的认识、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及药物的合理使用,为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当前,细菌耐药性已然是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引起了多方关注。细菌耐药机制的复杂性及新药研发的困难性,决定了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和多种角度开展研究,从而控制其进一步发展。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笔者归纳总结了多种应对细菌耐药的策略及方法,重点从新型抗菌药的研发、联合用药、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同步模型及多组学技术等方面阐述其在应对细菌耐药性方面的作用,以期为减缓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耐药性 多重耐药 防控策略
下载PDF
土壤调理剂对稻米中镉含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文典 江棋 +2 位作者 邓腾灏博 赵沛华 杜瑞英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0-404,共5页
近年来土壤调理剂被大量投入到重金属污染农田治理修复中,大部分产品使用后可以达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效果,但对农产品品质影响方面关注较少。选取市面上销量较大的4种(A、B、C、D)土壤调理剂,通过早、晚两造水稻大田验证试验结果来评价... 近年来土壤调理剂被大量投入到重金属污染农田治理修复中,大部分产品使用后可以达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效果,但对农产品品质影响方面关注较少。选取市面上销量较大的4种(A、B、C、D)土壤调理剂,通过早、晚两造水稻大田验证试验结果来评价调理剂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对指导实际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施用土壤调理剂可以增加水稻产量,增幅在2%—6%之间;使稻米的镉含量降低18%—48%,调理剂的增产控Cd效果表现为早稻均优于晚稻。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晚稻效果更加明显,含量均处于国家优质米直链淀粉含量(14%—20%)之间。各处理稻米蛋白质含量均有提高,晚稻稻米中蛋白质含量整体高于早稻。施用调理剂可以增加稻米矿物质元素Ca、Mg、Cu、Zn、Fe、Mn在稻米中的积累,其中调理剂C对提高早稻稻米Ca、Cu、Zn含量效果最好;调理剂B对提高早稻稻米Mg、Fe、Mn含量效果最好,且也有利于提高晚稻稻米Fe含量;调理剂A对提高晚稻Ca、Mg、Zn、Mn效果最好;调理剂D对提高晚稻稻米铜元素含量效果最好。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稻米中6种矿物质元素Ca、Mg、Cu、Zn、Fe、Mn均与稻米中Cd含量呈现负相关关系,并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提高稻米中矿物质元素含量能有效抑制镉向稻米中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调理剂 品质 稻米
下载PDF
微敞开体系快速全消解ICP-MS法测定土壤中总砷 被引量:7
18
作者 文典 陈楚国 +3 位作者 李蕾 邓腾灏博 杜瑞英 王富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317-2320,共4页
利用本课题组研发的一种新型消化管,探索了一种土壤总砷测定的微敞开体系快速全消解前处理方法,并将该方法与传统前处理方法-王水水浴法(GB/T 22105.2—2008)进行对比.结果显示,8种国家土壤标准物质经过王水消解后提取的砷含量符合标准... 利用本课题组研发的一种新型消化管,探索了一种土壤总砷测定的微敞开体系快速全消解前处理方法,并将该方法与传统前处理方法-王水水浴法(GB/T 22105.2—2008)进行对比.结果显示,8种国家土壤标准物质经过王水消解后提取的砷含量符合标准参考值范围,但仅为快速全消解法测定的总砷含量的31.2%—60.2%.快速全消解法测定的砷含量基本相当于王水消解后溶液的砷含量与残渣中砷含量的总和.该结果表明王水消解后仍然有大量砷残留在未完全消化的土壤残渣中,王水水浴法提取的砷并非土壤中的"总砷".通过美国土壤标准物质SRM 2710a验证,微敞开体系快速全消解法能满足土壤"总砷"日常检测需求,配合ICP-MS的使用可以实现土壤中"总砷"与其他元素一次消解同时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敞开体系 快速全消解 ICP-MS 总砷 土壤 多元素同测
原文传递
微敞开体系-石墨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稻米中8种重金属 被引量:13
19
作者 江棋 彭锦芬 +6 位作者 陈楚国 李蕾 邓腾灏博 陈永坚 赵沛华 文典 杜瑞英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07-413,共7页
为了提高稻米中重金属的检测效率,建立了一种微敞开体系-石墨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时测定稻米中Cr、Ni、Cu、Zn、As、Cd、Hg、Pb等8种重金属的方法。研究了影响稻米中Hg测定准确性的因素,并确定了稻米最佳称样量和酸... 为了提高稻米中重金属的检测效率,建立了一种微敞开体系-石墨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时测定稻米中Cr、Ni、Cu、Zn、As、Cd、Hg、Pb等8种重金属的方法。研究了影响稻米中Hg测定准确性的因素,并确定了稻米最佳称样量和酸定容体系。结果表明,稻米中蛋白质是影响Hg测定准确度的重要因素,选用0.4 g作为称样量可以减轻稻米中蛋白质对Hg测定的影响,HNO3(1%)+HCl(1%)混合溶液定容能有效提高Hg回收率。经过大米标准物质和实际样品验证,可以同时准确测定Cr、Ni、Cu、Zn、As、Cd、Hg、Pb,检出限、正确度、精密度和效率能满足大批量稻米中8种重金属的监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稻米 多元素分析 微敞开体系 ICP-MS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饲料中6种代表性霉菌毒素 被引量:7
20
作者 苏秋权 殷秋妙 +8 位作者 王威利 李亚菲 徐爱平 李初年 黄晓梅 丁晨红 吴维煇 邓腾浩博 张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0年第15期5142-5149,共8页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chromatography-tandemmassspectrometry,LC-MS/MS)同时检测4种代表性饲料(猪、鸡配合饲料、玉米和麸皮)中黄曲霉毒素B1(alatoxinB1,AFB1)、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 DON)、T-2毒素(T-2 toxin, T-2...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chromatography-tandemmassspectrometry,LC-MS/MS)同时检测4种代表性饲料(猪、鸡配合饲料、玉米和麸皮)中黄曲霉毒素B1(alatoxinB1,AFB1)、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 DON)、T-2毒素(T-2 toxin, T-2)、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伏马毒素B1(fumonisin B1, FB1)6种霉菌毒素的方法。方法样品经乙腈-水-甲酸(80:19:1, V:V:V)震荡和超声提取,取上清液经由七水硫酸镁和C18组成的混合型吸附剂-稀释净化,采用HR-ODS色谱柱分离,以0.1%甲酸-水和5mmol/L乙酸铵-0.1%甲酸甲醇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ESI正负模式转换多反应监测模式测量,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进行定量。结果在高、中、低3种添加浓度水平下, 6种霉菌毒素的平均回收率为83%~113%,相对标准偏差为3.1%~18%。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经济、环保,适用于饲料中6种代表性霉菌毒素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 霉菌毒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同时测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