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应用^(99m)Tc-TRODAT-1多巴胺转运体(DAT)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脑显像,研究不同运动障碍亚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 e,PD)纹状体生化改变。方法选择不同运动障碍亚型PD患者68例,其中震颤为主型PD患者36例(震颤PD...目的应用^(99m)Tc-TRODAT-1多巴胺转运体(DAT)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脑显像,研究不同运动障碍亚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 e,PD)纹状体生化改变。方法选择不同运动障碍亚型PD患者68例,其中震颤为主型PD患者36例(震颤PD组),姿势异常步态障碍(PIGD)为主型PD患者32例(PIGD PD组),分别行^(99m)Tc-TRODAT-1 DAT SPECT脑显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计算首发症状对侧纹状体与小脑的特异性放射性比值。结果 PIGD PD组患者首发症状对侧纹状体、小脑较震颤PD组患者明显降低(1.43±0.92) vs (1.49±0.10),P<0.05]。纹状体、小脑下降与PIGD评分呈负相关(r=-0.73,P<0.05),而与震颤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21,P>0.05)。结论不同运动障碍亚型PD患者^(99m)Tc-TRODAT-1 DAT SPECT脑显像存在明显的异质性,PIGD为主型PD患者纹状体DAT的功能降低更明显,提示不同运动障碍亚型PD有不同的生化病理基础。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供血动脉硬化斑块的强化特征,分析责任血管斑块强化程度与时间推移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浓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来院住院缺血性卒中患者81例颅内责任血管的管壁特...目的: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供血动脉硬化斑块的强化特征,分析责任血管斑块强化程度与时间推移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浓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来院住院缺血性卒中患者81例颅内责任血管的管壁特征。所有患者均进行3.0 T MR常规卒中方案扫描及斑块高分辨率MRI( HR-MRI)。根据卒中症状发生至HR-MRI检查间隔,分为早期组58例(间隔<4周)、中期组13例(间隔为4~12周)、晚期组10例(间隔>12周)。分析责任血管的管壁特征、斑块强化程度,测量血清hs-CRP的浓度。采用多组秩和检验( 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3组间斑块强化程度及血清hs-CRP差别,血清hs-CRP浓度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症状发生后时间及hs-CRP与强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81例患者中,55例硬化性斑块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26例位于基底动脉。早期组斑块明显强化29例、轻度强化25例、未见强化4例;中期组对应的例数分别为4、6、3例;晚期组对应的例数分别为0、4、6例;3组间斑块强化程度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H=16.934,P<0.01)。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化的发生率及程度减低,二者呈明显负相关关系( r=-0.792, P <0.01)。早期、中期及晚期3组患者血清hs-CRP浓度分别为7.0(3.0,13.0)、2.3(1.0,3.0)及1.9(0.5,4.0)mg/L,3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H=14.345, P <0.01)。血清 hs-CRP 浓度随时间的推移呈递减趋势,二者呈负相关( r =-0.357,P<0.01),与斑块强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526,P<0.01)。结论 HR-MRI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硬化斑块的强化,可作为颅内动脉硬化斑块炎症反应的标志,对斑块破裂及继发的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应用^(99m)Tc-TRODAT-1多巴胺转运体(DAT)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脑显像,研究不同运动障碍亚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 e,PD)纹状体生化改变。方法选择不同运动障碍亚型PD患者68例,其中震颤为主型PD患者36例(震颤PD组),姿势异常步态障碍(PIGD)为主型PD患者32例(PIGD PD组),分别行^(99m)Tc-TRODAT-1 DAT SPECT脑显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计算首发症状对侧纹状体与小脑的特异性放射性比值。结果 PIGD PD组患者首发症状对侧纹状体、小脑较震颤PD组患者明显降低(1.43±0.92) vs (1.49±0.10),P<0.05]。纹状体、小脑下降与PIGD评分呈负相关(r=-0.73,P<0.05),而与震颤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21,P>0.05)。结论不同运动障碍亚型PD患者^(99m)Tc-TRODAT-1 DAT SPECT脑显像存在明显的异质性,PIGD为主型PD患者纹状体DAT的功能降低更明显,提示不同运动障碍亚型PD有不同的生化病理基础。
文摘目的: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供血动脉硬化斑块的强化特征,分析责任血管斑块强化程度与时间推移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浓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来院住院缺血性卒中患者81例颅内责任血管的管壁特征。所有患者均进行3.0 T MR常规卒中方案扫描及斑块高分辨率MRI( HR-MRI)。根据卒中症状发生至HR-MRI检查间隔,分为早期组58例(间隔<4周)、中期组13例(间隔为4~12周)、晚期组10例(间隔>12周)。分析责任血管的管壁特征、斑块强化程度,测量血清hs-CRP的浓度。采用多组秩和检验( 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3组间斑块强化程度及血清hs-CRP差别,血清hs-CRP浓度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症状发生后时间及hs-CRP与强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81例患者中,55例硬化性斑块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26例位于基底动脉。早期组斑块明显强化29例、轻度强化25例、未见强化4例;中期组对应的例数分别为4、6、3例;晚期组对应的例数分别为0、4、6例;3组间斑块强化程度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H=16.934,P<0.01)。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化的发生率及程度减低,二者呈明显负相关关系( r=-0.792, P <0.01)。早期、中期及晚期3组患者血清hs-CRP浓度分别为7.0(3.0,13.0)、2.3(1.0,3.0)及1.9(0.5,4.0)mg/L,3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H=14.345, P <0.01)。血清 hs-CRP 浓度随时间的推移呈递减趋势,二者呈负相关( r =-0.357,P<0.01),与斑块强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526,P<0.01)。结论 HR-MRI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硬化斑块的强化,可作为颅内动脉硬化斑块炎症反应的标志,对斑块破裂及继发的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