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三阶梯疗法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其信 潘秋兰 +5 位作者 远庚彦 区显维 邹科文 丁文 叶仁群 戚广崇 《河北中医》 2012年第3期330-333,共4页
目的观察中医三阶梯疗法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中医辨证治疗,治疗组60例阶梯性采用心理和行为疗法加中药坐浴和(或)玉玄针法、口服自拟验方的三阶梯疗法,治疗3个月... 目的观察中医三阶梯疗法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中医辨证治疗,治疗组60例阶梯性采用心理和行为疗法加中药坐浴和(或)玉玄针法、口服自拟验方的三阶梯疗法,治疗3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订的前列腺炎症状评分指数(NIH-CPSI)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NIH-CPSI症状评分均改善(P<0.05,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各指标改善情况更加明显。对照组治愈率为9.1%,总有效率为69.7%;治疗组治愈率为40.0%,总有效率为95.0%,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三阶梯疗法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具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炎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中医外治法在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尹建平 金远林 +2 位作者 王海燕 吴军君 严秀群 《中医外治杂志》 2006年第4期54-56,共3页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中医外治法 临床应用 综述
下载PDF
药物罐治疗颈椎病患者的中医特色护理临床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黄旭辉 邓素兰 +2 位作者 杨政坤 郑娟霞 卞彩茹 《实用医技杂志》 2021年第3期440-442,共3页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又称颈椎综合征,是指因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以颈肩痛,放射到头枕部或上肢,甚重者出现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以致于四肢瘫痪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少数有眩晕[1]。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又称颈椎综合征,是指因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以颈肩痛,放射到头枕部或上肢,甚重者出现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以致于四肢瘫痪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少数有眩晕[1]。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及混合型,以神经根型多见。中医认为颈椎病多因风寒、外伤、劳损等因素造成,属于中医痹证范畴,本病发病率较高,并且发病年龄也较前年轻化(30岁左右),据调查,我国颈椎病患病率在4.10%~19.50%[2,3],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手机的普及,颈椎病发病率也日渐增长,其发病与颈部长时间固定姿势、坐位工作,肌纤维持续低负荷收缩有关,一般颈椎4~5和颈椎5~6为好发部位。目前西医主要以利水消肿、消炎止痛等为主,不良反应较多并复发率颇高[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 颈椎骨质增生 颈椎综合征 交感神经型 利水消肿 发病年龄 椎动脉型 颈肩痛
下载PDF
中药封包结合康复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黄旭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7期93-94,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封包技术结合康复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康复护理训练配合中药封包治疗,对照组仅行康复护理训练,两组均接受常规针刺治疗及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 目的:观察中药封包技术结合康复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康复护理训练配合中药封包治疗,对照组仅行康复护理训练,两组均接受常规针刺治疗及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1周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9例,2周后可翻身、下床活动13例。对照组患者1周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5例,2周后可翻身、下床活动7例;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封包技术结合康复护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封包 康复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祛瘀生新煎配合按摩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34例 被引量:4
5
作者 金远林 赖洪华 +1 位作者 王海燕 吴军君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241-242,共2页
目的:观察祛瘀生新煎配合按摩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34例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给予祛瘀生新煎足浴日1剂,配合按摩,2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4.12%。溃疡局部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 目的:观察祛瘀生新煎配合按摩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34例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给予祛瘀生新煎足浴日1剂,配合按摩,2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4.12%。溃疡局部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祛瘀生新煎足浴配合按摩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部溃疡 祛瘀生新煎 按摩
下载PDF
扶元乳膏穴位敷贴治疗亚健康疲劳症34例 被引量:8
6
作者 尹建平 金远林 王海燕 《中医外治杂志》 2008年第1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亚健康疲劳症 扶元软膏 穴位敷贴
下载PDF
基于固定照护者参与式的延续性护理在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7
作者 黄旭辉 许蝶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年第11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固定照护者参与式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215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医护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指导患者及其固定照护者掌握相关的护理康复知识及技能,照护者参与患者出院后恢复期的... 目的探讨固定照护者参与式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215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医护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指导患者及其固定照护者掌握相关的护理康复知识及技能,照护者参与患者出院后恢复期的延续性护理与康复。观察比较干预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脑卒中患者干预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功能均优于干预前(P<0.05)。结论固定照护者参与式延续性护理使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出院后仍能得到系统化、规范化的护理与康复,促进患者肢体、吞咽及语言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恢复期 照护者参与式 延续性护理
下载PDF
不同波型电针配合雷火灸治疗肥胖病伴内分泌代谢异常的疗效比较
8
作者 刘运珠 粟胜勇 +5 位作者 潘秋兰 宁发锦 李家言 陈丹丹 梁静 黎光辉 《广西医学》 CAS 2014年第4期436-438,共3页
目的对比不同波型电针配合雷火灸治疗不同证型伴血脂、瘦素异常的肥胖病的疗效,为选择电针波型治疗肥胖病提供依据。方法血脂、瘦素异常的肥胖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在雷火灸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疏密波电... 目的对比不同波型电针配合雷火灸治疗不同证型伴血脂、瘦素异常的肥胖病的疗效,为选择电针波型治疗肥胖病提供依据。方法血脂、瘦素异常的肥胖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在雷火灸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疏密波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连续波电针治疗,治疗4周,3个月后随访,按中医辨证分型统计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血脂、瘦素水平均下降(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其他证型相比,脾胃虚弱型治疗效果最佳(P<0.05)。结论疏密波电针治疗血脂瘦素异常的肥胖病效果优于连续波电针,脾胃虚弱型疗效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病 血脂 瘦素 电针波型 雷火灸
下载PDF
血清中PAC-1和CD62p水平在诊断及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程度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月明 谭荣玲 《河北医学》 CAS 2014年第11期1840-1842,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CD62p(P选择素)的表达对诊断及预测患者病情的效果。方法:收录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所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98例的一般资料,根据OCS...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CD62p(P选择素)的表达对诊断及预测患者病情的效果。方法:收录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所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98例的一般资料,根据OCSP分型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37例、部分循环梗死(DACI)组61例、后循环梗死(POCI)组43例和腔隙性梗死(LACI)57例,用流式细胞计数对实验组检测PAC-1和CD62p的水平,对选作为对照组的60例健康志愿者同样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26.7±10.9mg/L;11.2±1.3mg/L)相比,ACI组PAC1及CD62p水平为(43.9±12.8mg/L;27.5±2.4mg/L),有显著差异(t=2.337,p=0.034<0.05;t=0.041<0.05)。不同ACI组之间的PAC-1和CD62p水平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8,p=0.024<0.05)。完全前循环梗死组与部分循环梗死组在PAC-1和CD62p水平上差异显著(SNK-q=4.513,P0.05;SNK-q=4.271,P0.05)。部分循环梗死组与后循环梗死组在PAC-1和CD62p水平上差异显著(SNK-q=4.326,P0.05;SNK-q=4.295,P0.05)。后循环梗死组与腔隙性梗死组在PAC-1和CD62p水平上差异显著(SNK-q=4.439,P0.05;SNK-q=4.205,P0.05)。结论:PAC-1和CD62p可作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诊断及预测的敏感指标,具有临床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PAC-1 CD62P 血小板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