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鹅公湾渔业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 被引量:11
1
作者 赵漫 余景 +1 位作者 陈丕茂 冯雪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25-1031,共7页
【目的】了解深圳鹅公湾典型渔业水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人工鱼礁的生态效果评估、近海资源增殖和养护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2012和2013年对深圳鹅公湾海域生态环境的综合调查资料,应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综合指数法评估... 【目的】了解深圳鹅公湾典型渔业水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人工鱼礁的生态效果评估、近海资源增殖和养护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2012和2013年对深圳鹅公湾海域生态环境的综合调查资料,应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综合指数法评估深圳鹅公湾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结果】2012~2013年鹅公湾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综合健康状况处于较健康和健康状态,综合健康指数(EHI)由高到低依次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影响其健康状况的主要因子是有机污染指数。鹅公湾海域人工鱼礁区的综合健康状况优于对照区,其中,人工鱼礁区的浮游植物密度、底栖生物生物量、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标均处于健康状态,富营养指数、石油类污染指数、浮游动物生物量指标处于较健康状态,有机污染指数、鱼卵仔鱼密度和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处于亚健康状态。【结论】深圳鹅公湾海域生态系统处于较健康到健康状态,受有机污染指数、鱼卵仔鱼密度和游泳生物资源密度等因素的影响,投放人工鱼礁有助于改善鱼卵仔鱼密度和底栖生物资源的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水域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PSR模型综合指数法 深圳鹅公湾
下载PDF
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构建及在大亚湾的应用 被引量:28
2
作者 李纯厚 林琳 +5 位作者 徐姗楠 戴明 黄洪辉 杜飞雁 刘永 齐占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98-1810,共13页
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压力-结构-响应框架模型,从压力指标、结构指标、响应指标等几个方面构建了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GIS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法。以春季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亚... 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压力-结构-响应框架模型,从压力指标、结构指标、响应指标等几个方面构建了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GIS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法。以春季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海湾生态系统春季的健康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57±0.08,从总体看来,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处于"较好"水平,浮游植物丰度、浮游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缓冲容量是其主要健康负面因子,健康状况可能面临着向"临界"状态转化的危险。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适用性强、结果客观准确、形象生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定量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健康评价 春季 空间插值法 大亚湾
下载PDF
西沙—中沙海域春季鸢乌贼资源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24
3
作者 余景 胡启伟 +2 位作者 李纯厚 张鹏 毛江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73,共12页
根据2006-2010年春季(3-5月)大型罩网渔船的生产监测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对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进行标准化,同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及海面风... 根据2006-2010年春季(3-5月)大型罩网渔船的生产监测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对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进行标准化,同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及海面风场)对西沙-中沙海域春季鸢乌贼资源量变化和海洋环境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春季鸢乌贼资源在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25~28.5℃、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concentration,Chl a)0.1~0.16mg/m3时随着水温的升高和叶绿素a浓度的降低而增大,资源量最高的SST范围为27~28.5℃、Chl a范围为0.1~0.13mg/m3。西沙-中沙海域春季Chl a峰值出现在3月份,该时期为鸢乌贼的繁殖高峰期。鸢乌贼的资源量在5月份达到峰值,其对Chl a的响应时间延迟约2个月。此外,2008年春季鸢乌贼资源量波动较大,与2007-2008年的拉尼娜事件引起的气候异常有关。研究结果对于了解西沙-中沙海域鸢乌贼资源变动规律、指导鸢乌贼资源科学生产、开发南海外海渔业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CPUE标准化 海洋环境 遥感 西沙-中沙海域
下载PDF
深圳鹅公湾水域渔业资源季节变动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余景 毛江美 +3 位作者 袁华荣 冯雪 陈丕茂 胡启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06-1112,共7页
【目的】阐明深圳鹅公湾水域渔业资源的季节变动及其形成原因,为南海近海典型渔业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12年8月(秋季)和12月(冬季)、2013年3月(春季)和5月(夏季)4个季节在深圳鹅公湾水域进行... 【目的】阐明深圳鹅公湾水域渔业资源的季节变动及其形成原因,为南海近海典型渔业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12年8月(秋季)和12月(冬季)、2013年3月(春季)和5月(夏季)4个季节在深圳鹅公湾水域进行渔业资源拖网调查,对该水域的游泳生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势种组成、长度谱和生物多样性进行季节变动分析。【结果】从深圳鹅公湾水域共渔获游泳生物113种,隶属于3纲14目50科78属。其中,夏季游泳生物种类数量最多(61种),秋季最少(53种),春季和冬季均为56种。夏季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和尾数密度最低(分别为5959.20 kg/km^2和356.45 ind/km^2),但其鱼类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51.99%和42.19%)。游泳生物长度谱的季节变动表明夏季捕捞强度最小,秋季捕捞强度最大。鹅公湾水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动明显,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季节变动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结论】深圳鹅公湾水域游泳生物资源种类、生物量和结构季节变动明显,夏季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高,而秋季和冬季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差,主要是由于捕捞强度季节差异(夏季捕捞强度低,秋季捕捞强度高)所致。尤其随着秋季捕捞强度的增大,k选择种类将被r选择种类代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季节变动 资源密度 优势种 长度谱 生物多样性 深圳鹅公湾
下载PDF
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的深圳鹅公湾渔业水域健康评价 被引量:11
5
作者 余景 赵漫 +1 位作者 胡启伟 陈丕茂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4-531,共8页
【目的】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评价深圳鹅公湾渔业水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开展南海近海典型渔业水域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2年8月(夏季)和11月(秋季)、2013年2月(冬季)和5月(春季)4个季度的生物资源、生... 【目的】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评价深圳鹅公湾渔业水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开展南海近海典型渔业水域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2年8月(夏季)和11月(秋季)、2013年2月(冬季)和5月(春季)4个季度的生物资源、生态环境调查资料,选取鱼类总种类数、石首鱼科鱼类种类数比例、鲷科鱼类种类数比例、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种类数比例、底栖生物食性鱼类种类数比例和底栖—游泳生物食性鱼类种类数比例6个指标,构建深圳鹅公湾F-IBI指标体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其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石首鱼科鱼类种类数比例、鲷科鱼类种类数比例、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种类数比例、底栖生物食性鱼类种类数比例对F-IBI健康状况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是主要的评价指标。鹅公湾F-IBI与水温、盐度、化学需氧量(COD)和石油类呈正相关,与pH、溶解氧(DO)、溶解性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3--P)和悬浮物呈负相关,其中与海水盐度、COD和悬浮物显著相关(P<0.01)。【结论】基于鱼类总种类数、石首鱼科鱼类种类数比例、鲷科鱼类种类数比例、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种类数比例、底栖生物食性鱼类种类数比例和底栖—游泳生物食性鱼类种类数比例6个指标构建的鹅公湾F-IBI评价体系具有可靠性,可用于南海近海典型渔业水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水域 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深圳鹅公湾
下载PDF
南沙群岛海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pp.)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杜飞雁 王亮根 +3 位作者 王雪辉 宁加佳 谷阳光 李亚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76-1184,共9页
中小型桡足类是海洋食物网中重要的中间环节,在碳循环里细菌碳和藻类碳向高营养级转化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分析2013年3—4月、6—7月、9—10月和11—12月南沙群岛海域(111°30′E—112°30′E,4°30′N—11°... 中小型桡足类是海洋食物网中重要的中间环节,在碳循环里细菌碳和藻类碳向高营养级转化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分析2013年3—4月、6—7月、9—10月和11—12月南沙群岛海域(111°30′E—112°30′E,4°30′N—11°30′N)的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对长腹剑水蚤属(Oithona)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南沙群岛海域共出现长腹剑水蚤15种(包括1个未定种),其中线长腹水蚤(Oithona linearis)、粗长腹剑水蚤(O.robusta)和长刺长腹剑水蚤(O.longispina)为南沙群岛海域首次记录,长腹剑水蚤属种类组成沿水深变化的现象较为明显,该属虽然在南沙群岛海域广泛分布,但单种的出现频率较低,其种类出现的季节性较强;(2)南沙群岛海域的长腹剑水蚤可以划分为常见广布组群Ⅰ和低频组群Ⅱ;(3)长腹剑水蚤年均栖息密度为30ind./m3,季节变化呈单峰型,秋季最高、冬季最低,高数量区主要出现在受南沙西部沿岸流和东部沿岸流影响的近岸海域;(4)在0—750m水深范围内,长腹剑水蚤数量沿水深梯度的垂直变化明显,呈现由浅至深数量明显减少的趋势,长腹剑水蚤主要集中分布在0—75m的水层中,75—500m数量急剧降低至最低后,在500—750m基本维持不变;(5)GAM分析表明,纬度、海水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对长腹剑水蚤数量均有影响,以纬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长腹剑水蚤属最适温度为28.6—29.2℃,最适盐度为32.6—33.2,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5—10μg/L;(6)长腹剑水蚤属更适栖息于低温和低盐,且受沿岸流影响的环境中。因此,其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与季风驱动的沿岸流势力强弱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长腹剑水蚤 种类组成 密度分布 环境因子 广义可加模型 南沙群岛 南海
下载PDF
灯光诱集对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的生态学效应 被引量:3
7
作者 杜飞雁 王亮根 +3 位作者 王雪辉 谷阳光 陈森 张鹏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6-565,共10页
2014年5月21—23日和27日在南沙群岛中部海域开展灯光罩网作业的同时,开展诱集前后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初步实验,研究浮游动物群落对灯光反应的敏感性,灯光对群落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生态学效应。诱集前后共出现浮游动物178种,隶属16... 2014年5月21—23日和27日在南沙群岛中部海域开展灯光罩网作业的同时,开展诱集前后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初步实验,研究浮游动物群落对灯光反应的敏感性,灯光对群落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生态学效应。诱集前后共出现浮游动物178种,隶属16个类群。诱集后种类数增加,种类组成的更替率为41%。各类群中,除枝角类外其余15个类群在诱集前后出现的种类均发生变化;除原生动物在诱集后种类数下降外,其他类群的种类数均呈增加的趋势。浮游动物绝大部分类群对灯光诱集较为敏感,趋光性有正有负。诱集前后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发生一定的变化,更替率为50%。诱集前优势种以桡足类为主,而诱集后有尾类的优势地位明显增强。诱集后浮游动物优势种优势度和出现频率均呈明显降低的趋势。南沙群岛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优势种诱集前后均呈聚集分布,各优势种对灯光反应敏感,不同种类对灯光的适应性有所差异。住囊虫等大部分种类对灯光的适应性较强,诱集后聚集强度明显增加;而驼背大眼水蚤和活泼大眼剑水蚤诱集后聚集强度明显下降。桡足类幼虫和小纺锤水蚤等诱集后,聚集强度明显上升,之后又大幅下降。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在诱集后总体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以诱集初期增幅最大,之后数量虽有所降低,但仍高于诱集前。灯光可使浮游动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水平明显提高,但尚未改变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浮游动物对人造光反应的种间和类群间差异,是由生物自身的生理特征和不同的摄食策略决定的。诱集后游泳生物摄食强度提高,导致了诱集后期浮游动物数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浮游动物 生态效应 灯光诱集 南沙群岛 南海
下载PDF
北部湾灯光罩网渔场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关系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王言丰 余景 +2 位作者 陈丕茂 于杰 刘祝楠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76,共9页
文章根据大型灯光罩网渔船调查数据和卫星遥感海面风场(Sea Surface Wind,SSW)、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和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Chla)资料,基于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对北部... 文章根据大型灯光罩网渔船调查数据和卫星遥感海面风场(Sea Surface Wind,SSW)、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和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Chla)资料,基于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对北部湾渔业资源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进行标准化,应用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北部湾灯光罩网渔场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灯光罩网渔场适宜SST为27~29℃,Chla为0.5~1.5mg×m^-3。较高资源量出现在10月份中上旬,分布在18°-19°N及20°-21°N海域。北部湾灯光罩网渔场的时空分布与季风、19°N附近的暖水池和Chl a等环境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光罩网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海洋环境 遥感 北部湾
下载PDF
南沙群岛海域春、秋季浮游介形类生态学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郭伟龙 王亮根 +1 位作者 杜飞雁 姜仕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6-845,共10页
为了解南沙群岛海域春、秋季浮游介形类生态学特征,根据2013年春季(3月中旬至4月初)及秋季(9月)在南沙群岛开展的两个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介形类生态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南沙群岛海域浮游介形类物种组... 为了解南沙群岛海域春、秋季浮游介形类生态学特征,根据2013年春季(3月中旬至4月初)及秋季(9月)在南沙群岛开展的两个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介形类生态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南沙群岛海域浮游介形类物种组成较为丰富,记录45种隶属于2科、4亚科、19属。其中,春季有21种,秋季38种,两季均出现的共有种有14个;(2)春、秋两季浮游介形类优势种差异明显,春季优势种组成较为单一,数量低,主要生态类群为外海暖水类群和广温暖水类群,秋季优势种组成较为复杂,数量多,主要为外海暖水类群。春季优势种由后圆真浮萤、葱萤、尖头毛浮萤组成,秋季由纳米海萤、双叉真浮萤、刺喙葱萤、短形小浮萤、粗大后浮萤组成。研究表明:(1)春秋两季浮游介形类密度差异显著,密度分布不均,局部区域密度较高,与该海域局部环流密切相关;(2)浮游介形类两季平均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为0.59、1.37和0.55,秋季高于春季;(3)春季及秋季均分为岛礁群落和外海群落,群落分布随洋流改变呈季节性变化;(4)受季风影响的大环流及局部环流是浮游介形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多样性呈明显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介形类 物种组成 丰度分布 多样性 洋流 南沙群岛
下载PDF
低盐水体Na^(+)/K^(+)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体成分与肝胰腺、鳃组织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祝华萍 苏家齐 +4 位作者 张子军 朱长波 张博 李婷 陈素文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5,共9页
缺钾在内陆低盐度盐碱水中经常发生,为探究低盐水体中不同钾缺乏程度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体成分以及鳃和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实验参照海水离子组成配置盐度为2的低盐度水体,在Na^(+)/K^(+)(mg/mg)比值为27、47、67、87、107 (分... 缺钾在内陆低盐度盐碱水中经常发生,为探究低盐水体中不同钾缺乏程度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体成分以及鳃和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实验参照海水离子组成配置盐度为2的低盐度水体,在Na^(+)/K^(+)(mg/mg)比值为27、47、67、87、107 (分别记为A、B、C、D、E组)的条件下,对体重为(1.04±0.23) 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开展了为期60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E组对虾的存活率为44.64%±20.95%,显著低于A、B、D三组;E组体重为(4.86±0.66) g,显著低于其他4组;A~D组之间的湿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但均大于E组且差异显著;在饲料系数上,E组最高并与A、D组差异显著。在体成分上,各组全虾钾含量、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E组的水分含量高于其他组,并与A、B组差异显著;E组粗蛋白含量最低,且与B组差异显著。E组对虾鳃组织角质层明显受损,红细胞数量减少,空泡增多,肝胰腺B细胞及其内部转运泡体积增大,肝小管结构受损。研究表明,低盐条件下严重缺钾引起了对虾鳃和肝胰腺损伤,降低了对虾的存活率和生长率;水体缺钾在前期即可对对虾的生长产生明显影响,而对存活的影响随养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实验结果有助于为内陆低盐度盐碱水养殖凡纳滨对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Na^(+)/K^(+) 生长 体成分 组织结构
原文传递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水域生物资源量声学评估 被引量:26
11
作者 李娜娜 陈国宝 +4 位作者 于杰 李永振 汤勇 陈丕茂 贾晓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40-1649,共10页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深圳市东部大亚湾海域,2007年3月20日开始投礁,12月25日正式完成全部工程施工任务,建礁体积9.51万km3,礁区面积966 m×2 851 m。从2007年4月到2009年5月,使用科学鱼探仪(EY60型,120 kHz,Simrad)先后在不同季节...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深圳市东部大亚湾海域,2007年3月20日开始投礁,12月25日正式完成全部工程施工任务,建礁体积9.51万km3,礁区面积966 m×2 851 m。从2007年4月到2009年5月,使用科学鱼探仪(EY60型,120 kHz,Simrad)先后在不同季节对大亚湾杨梅坑生态调控区的礁区内和礁区外水域进行了6次声学调查,共获取有效声学航程122.54 n mile,以了解建礁后该水域生物分布和资源量密度变化情况。调查中设站点进行生物学拖网采样以辅助声学评估。利用Echoview声学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合历史资料记载的生态、资源特点以及本研究中拖网生物学数据,以0.5 n mile为间隔输出积分值,并对该海域的生物资源量密度和生物资源量进行评估。声学评估结果表明,第1航次春季调查礁区内和礁区外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分别为41×103 kg/n mile2和28×103kg/n mile2,第3航次春季调查礁区内和礁区外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分别为16×103 kg/nmile2和10×103 kg/n mile2,第4航次夏季调查礁区内和礁区外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分别为65×103 kg/n mile2和3×103 kg/n mile2,第5航次秋季调查礁区内和礁区外水域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分别为165×103 kg/n mile2和45×103 kg/n mile2。结果表明,礁区内水域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高于礁区外水域,并且随着建礁时间的推移,礁区内水域的生物资源总量基本呈增长趋势,同时礁区内的声学评估种类也明显增加。根据拖网生物学数据,建礁后优势种中的优质经济鱼类种数增加明显,如黄斑蓝子鱼和日本金线鱼等,说明人工鱼礁的建设有效地改良了渔业资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生物资源量 声学评估 大亚湾
下载PDF
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杜飞雁 王雪辉 +3 位作者 贾晓平 杨圣云 廖秀丽 李纯厚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13-1219,共7页
为全面掌握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利用2007—2008年在大亚湾开展的4个航次124个站次的海洋生物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亚湾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 为全面掌握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利用2007—2008年在大亚湾开展的4个航次124个站次的海洋生物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亚湾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种类更替频繁;(2)优势种组成简单,季节变化明显,单一种的优势地位显著。与过去相比,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基本稳定,但种类和优势种的更替率均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趋于简单、单一种优势地位明显提高。大亚湾生态环境随季节的变幅增强,群落的稳定性明显下降。海水温度的升高,改变了大亚湾暖水性浮游动物种类的生活周期;而且营养水平的提高也促使赤潮种类夜光虫数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优势种 大亚湾
下载PDF
盐度和钠离子/钾离子对凡纳滨对虾幼虾存活与组织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苏家齐 祝华萍 +3 位作者 朱长波 张博 李婷 陈素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53,共9页
通过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体质量为(1.35±0.37)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开展了盐度(2、4、8、12、16)和钠离子/钾离子(Na^(+)/K^(+))(27、50、75、100、125、150)双因素胁迫实验,分析其对凡纳滨对虾的72 h成活率及肝... 通过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体质量为(1.35±0.37)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开展了盐度(2、4、8、12、16)和钠离子/钾离子(Na^(+)/K^(+))(27、50、75、100、125、150)双因素胁迫实验,分析其对凡纳滨对虾的72 h成活率及肝胰腺和肌肉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Na^(+)/K^(+)大于75的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盐度大于8的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随Na^(+)/K^(+)的降低而升高。在Na^(+)/K^(+)为27~75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均大于66.67%。Na^(+)/K^(+)为100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在盐度12和16下的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69.78和60.15 h。Na^(+)/K^(+)为125条件下,盐度8、12和16下的LT50分别为76.23、62.61和49.10 h。Na^(+)/K^(+)为150条件下,盐度4、8、12和16下的LT50分别为87.24、68.65、59.4和39.95 h。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Na^(+)/K^(+)、盐度与凡纳滨对虾幼虾第72小时的成活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组织切片显示,当盐度大于8时,高Na^(+)/K^(+)对肌肉和肝胰腺组织结构产生明显影响,主要表现为细胞空泡化或自溶,组织细胞间隙变大、解体,且组织结构损伤程度随盐度的上升而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低钾胁迫 盐度 成活率 半致死时间 组织切片
下载PDF
南沙群岛西南大陆斜坡海域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 被引量:9
14
作者 杜飞雁 王雪辉 +6 位作者 谷阳光 于杰 王亮根 宁加佳 林钦 贾晓平 杨圣云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4-103,共10页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转移的关键环节,也是渔业资源的重要饵料,其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均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利用2011年4月在南沙群岛西南大陆斜坡海域开展的18个站点90份样品的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转移的关键环节,也是渔业资源的重要饵料,其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均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利用2011年4月在南沙群岛西南大陆斜坡海域开展的18个站点90份样品的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表明:(1)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富,共出现18个类群580种(类);(2)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垂直变化明显,特定水层出现的种类数占总种数的43.6%,各水层均出现的种类仅占总种数的15.8%;(3)优势种组成复杂,垂直变化明显,单一种类的优势度不高;(4)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湿重生物量分别为206.27ind/m^3、94.03mg/m^3,密度和生物量均以0~2m层和30~75m层较高,沿水深梯度的变化呈明显的双峰型;(5)浮游动物数量的垂直变化主要受温跃层影响,温跃层内浮游动物数量最高,温跃层上方和下方的水层内数量较低;(6)南沙西南大陆斜坡区浮游动物生产力水平较高,表明该海域渔业资源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群岛 西南大陆斜坡区 浮游动物 垂直分布
下载PDF
来源于腌干鱼的乳酸菌中抗氧化酶及胞外多糖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蔡秋杏 吴燕燕 +3 位作者 李来好 杨贤庆 赵永强 王悦齐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2-961,共10页
为研究从腌干鱼中获取的乳酸菌在细胞内外起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通过测定菌株胞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提取胞外多糖(EPS)并测定其抗氧化性,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 为研究从腌干鱼中获取的乳酸菌在细胞内外起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通过测定菌株胞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提取胞外多糖(EPS)并测定其抗氧化性,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分析其结构。结果显示,9株菌的SOD、GSH-Px和CAT的最高活性分别为44.67、15.26和1.23 U/mg prot,对应菌株为L21、L4和L21;9株菌的EPS产量为(5.71±0.18)^(50.33±1.89)mg/L,L21的EPS最高纯度为56.16%±1.08%。L21中EPS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较高,综合抗氧化能力相对较强,结构分析发现其含有甘露糖(Man)、鼠李糖(Rha)、葡萄糖(Glu)和半乳糖(Gal)等4种单糖。研究表明,分离自腌干鱼的乳酸菌中,抗氧化能力越强的菌株细胞内表现出越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同时细胞外EPS的产量和纯度也较高,并且EPS也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从中筛选出一株综合抗氧化能力最强的L21,可以进一步作为生物源性抗氧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腌干鱼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氢酶 胞外多糖
下载PDF
西南季风暴发前后南沙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亮根 杜飞雁 +2 位作者 李亚芳 宁加佳 郭伟龙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55,共9页
根据2013年3月-4月与6月-7月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了西南季风暴发前后南沙海域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栖息密度、生态类群、优势种与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学特征。研究海域内共鉴定浮游桡足类187种,其中大型的127种,中型的152种。浮游桡足... 根据2013年3月-4月与6月-7月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了西南季风暴发前后南沙海域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栖息密度、生态类群、优势种与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学特征。研究海域内共鉴定浮游桡足类187种,其中大型的127种,中型的152种。浮游桡足类属于典型热带大洋群落结构,大多数种类属于外海生态类群,其次是广盐生态类群、沿岸生态类群与深水生态类群。大型浮游桡足类优势种随季风转换更替不明显,而中型浮游桡足类优势种随季风转换更替显著。大型浮游桡足类平均栖息密度为4.87个·m^-3,中型的为19.2个·m^-3,为大型的4倍。浮游桡足类多样性水平为丰富或非常丰富。浮游桡足类生态学特征受季风转换引起表层环流结构变化与水团运动改变而产生不同的分布趋势,其中大型浮游桡足类对水团垂直运动反应较敏感,而中型浮游生物对海区表层环流改变的响应更为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密度 优势种 生物多样性 环流 水团
下载PDF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永暑礁泻湖鱼卵鉴定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娜 张楠 +5 位作者 曹明 郭华阳 朱克诚 杨静文 江世贵 张殿昌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57,共7页
为了解南海珊瑚礁鱼类的产卵时间、产卵地点和种类分布,本研究以南海永暑礁泻湖鱼卵为研究对象,根据形态学特征和DNA条形码序列信息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分析。71个鱼卵样品根据形态学特征分为圆形和椭圆形2种类型,圆形鱼卵44个,椭圆形鱼卵2... 为了解南海珊瑚礁鱼类的产卵时间、产卵地点和种类分布,本研究以南海永暑礁泻湖鱼卵为研究对象,根据形态学特征和DNA条形码序列信息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分析。71个鱼卵样品根据形态学特征分为圆形和椭圆形2种类型,圆形鱼卵44个,椭圆形鱼卵27个。利用DNA条形码技术扩增测序获得了30个鱼卵样品的线粒体COI条形码序列,经BOLD数据库比对分析显示30个鱼卵样品均可鉴定到种,分属于1个目,7个科,13个种。双斑栉齿刺尾鱼有10个鱼卵,白尾栉齿刺尾鱼有4个鱼卵,为该海域的优势种类,其余各种类均为1~2个鱼卵。根据线粒体COI序列计算种内的K2P(Kimura-2-parameter)遗传距离为0.002,同一个属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04~0.132,而同一个科不同属间的遗传距离为0.117~0.185。该研究结果表明DNA条形码技术可以作为鉴定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卵的有效方法,能被广泛应用于南沙群岛珊瑚海区域鱼卵和仔稚鱼的鉴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群岛 珊瑚礁 鱼卵 线粒体COI DNA条形码
下载PDF
南海南部鸢乌贼中型群与微型群形态学差异及其判别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朱凯 王雪辉 +2 位作者 张鹏 杜飞雁 邱永松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88,共7页
根据2012年和2013年南海南部渔业资源调查采集到的3435尾鸢乌贼样品的胴长(ML)、右第一腕长(AL1)、右第二腕长(AL2)、右第三腕长(AL3)、右触腕长(TL)、鳍长(FL)、鳍宽(FW)等形态指标的测定结果,运用种群分类、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函数... 根据2012年和2013年南海南部渔业资源调查采集到的3435尾鸢乌贼样品的胴长(ML)、右第一腕长(AL1)、右第二腕长(AL2)、右第三腕长(AL3)、右触腕长(TL)、鳍长(FL)、鳍宽(FW)等形态指标的测定结果,运用种群分类、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函数等方法对其个体的形态学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南部鸢乌贼中型群和微型群具有不同的ML分布,雌性个体中两个种群的ML非重叠范围为59~78mm和126~225mm,包含45%的中型群和10%的微型群;雄性个体中两个种群的ML非重叠范围分别为56~80mm和95~151mm,包含98%的中型群和58%的微型群。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鸢乌贼两个种群的雌、雄个体在各形态比参数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微型群雌性和雄性个体在AL1/ML、FL/ML、FW/ML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型群雌性和雄性个体在AL1/ML、AL2/ML、AL3/ML、TL/ML、FL/ML、FW/ML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系数(C.D)计算表明,鸢乌贼两个种群的形态差异总体上处于种内水平(除雄性FW/ML外,C.D均小于1.28),而雄性鸢乌贼中两个种群的FW/ML差异达到了亚种水平(C.D=1.45)。主成分分析发现第二和第三主成分分别代表各腕之间和腕与鳍之间的生长差异。依据各形态比参数进行判别分析,鸢乌贼雌性和雄性个体中两个种群的总体判别准确度分别达到85.9%和92.9%,可以为鸢乌贼种群区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形态学 种群分类 南海
下载PDF
南沙群岛美济礁海域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杜飞雁 王雪辉 林昭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14-1021,共8页
浮游动物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内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利用2012年7月在南沙群岛美济礁海域开展的13个站次的海洋生物调查数据,对美济礁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进行研究,表明:(1)美济礁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富,共出现15个类群13... 浮游动物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内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利用2012年7月在南沙群岛美济礁海域开展的13个站次的海洋生物调查数据,对美济礁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进行研究,表明:(1)美济礁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富,共出现15个类群138种(类)浮游动物;(2)优势种组成复杂、区域变化明显,单一种的优势度不高;(3)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湿重生物量分别为117.70个/m3、69.01 mg/m3,浮游幼虫在总密度中所占比例最大;(4)浮游动物非常丰富,多样性程度较高。平均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为4.93、3.33和0.67;(5)浮游动物可划分为2个群落,分别为潟湖-礁坪区群落和向海坡群落;(6)受珊瑚礁不同生物地貌带的空间异质性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美济礁浮游动物群落区域差异明显。潟湖区浮游动物多样性较高,生物量最低;礁坪区浮游动物数量大,但分布不均匀,且多样性水平最低;向海坡区浮游动物种类最多、多样性非常丰富,但栖息密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群岛 美济礁 浮游动物 群落特征
下载PDF
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投礁前后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的变化 被引量:12
20
作者 斯广杰 陈丕茂 +2 位作者 杜飞雁 陈勇 贾晓平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3-247,共5页
根据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投礁前(2007年4月)和投礁后(2008年5月)2个航次调查所获底泥中大型底栖动物的资料,探讨了人工鱼礁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投礁一年后,人工鱼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养护作用已初步显现,海域内大... 根据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投礁前(2007年4月)和投礁后(2008年5月)2个航次调查所获底泥中大型底栖动物的资料,探讨了人工鱼礁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投礁一年后,人工鱼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养护作用已初步显现,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由投礁前的20种提高到34种,环节动物的比例有所增加;投礁后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投礁前后的种类相似性仅为23.3%,优势种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由投礁前的方格皱纹蛤Periglypta lacerate变为投礁后的方格皱纹蛤Periglypta lacerate、弦毛内卷齿蚕Aglaophamus lyrochaeto和单鳃虫Nothria holobranchi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人工鱼礁 种类组成 优势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