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业废弃地多金属污染土壤组合淋洗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34
1
作者 董汉英 仇荣亮 +4 位作者 赵芝灏 邹泽李 张涛 仇浩 蔡信德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6-1133,共8页
采用批量淋洗实验方法,对比了采用人工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Na2)和天然有机酸草酸(oxalic acid,OX)对工业废弃地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并采用不同浓度草酸和EDTA组合的两步淋洗法研究多金属污染土壤的最佳淋洗方式。结... 采用批量淋洗实验方法,对比了采用人工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Na2)和天然有机酸草酸(oxalic acid,OX)对工业废弃地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并采用不同浓度草酸和EDTA组合的两步淋洗法研究多金属污染土壤的最佳淋洗方式。结果表明,EDTA淋洗剂对土壤中Zn、Pb、Cu、Ni去除效果较好,而对Cr去除效果较差,实验条件下,EDTA对金属的去除率并未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加;相反,草酸对Cr去除效果较好,且去除率随着淋洗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对Zn、Cu、Ni的去除效果随着淋洗剂浓度增加而降低,对Pb的去除率非常低;采用先以0.20 mol L-1草酸提取2 h,再以0.01 mol L-1EDTA提取2 h的两步淋洗法可以达到对多金属同时去除,且对Zn、Cu、Cr、Ni的去除率明显高于单用草酸和EDTA,总去除率分别为Zn 75.21%、Pb 21.30%、Cu 59.81%、Cr 60.72%和Ni 62.10%,更为有意义的是两步淋洗法对非残渣态金属去除效果分别高达Zn 91.93%、Pb 57.75%、Cu 75.33%、Cr 73.94%、Ni 77.99%。利用不同化学淋洗剂对金属去除能力的差异进行组合的多步淋洗法是一种较为高效的去除工业废弃地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化学淋洗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土壤 淋洗 EDTA-Na2 草酸
下载PDF
螯合剂与低分子有机酸复配淋洗修复Cr(Ⅵ)污染土壤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宗政 李文轩 +3 位作者 董春婷 赵润谦 王春虎 仇荣亮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3-552,共10页
为探究可生物降解螯合剂氨三乙酸(NTA)替代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在复配淋洗剂中的作用,本文研究了NTA和EDTA与草酸和酒石酸所配制的复配淋洗剂在不同浓度、固液比、pH值和淋洗时间下对Cr(Ⅵ)污染土壤淋洗效果的影响及淋洗动力学,此外... 为探究可生物降解螯合剂氨三乙酸(NTA)替代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在复配淋洗剂中的作用,本文研究了NTA和EDTA与草酸和酒石酸所配制的复配淋洗剂在不同浓度、固液比、pH值和淋洗时间下对Cr(Ⅵ)污染土壤淋洗效果的影响及淋洗动力学,此外还使用顺序提取方案(BCR)分析了淋洗前后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迁移率和稳定性变化。结果表明:混合等体积的0.25 mol·L^(-1)NTA和0.3 mol·L^(-1)草酸在固液比为1∶9、pH为3、淋洗时长为240 min条件下达到最大Cr(Ⅵ)去除效率82.94%,这与使用EDTA淋洗时的效率相近;该复配淋洗剂淋洗Cr(Ⅵ)污染土壤时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BCR实验结果表明,NTA和草酸复配淋洗后土壤中Cr的弱酸可提取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组分含量分别从6346.67、4280.00、2387.67 mg·kg^(-1)下降至1161.67、433.35、741.00 mg·kg^(-1),可还原态组分从2746.67 mg·kg^(-1)上升至6016.67 mg·kg^(-1),污染土壤重金属迁移率下降。淋洗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3.47%上升至30.56%,脲酶和脱氢酶活性分别从46.32、329.09μg·d^(-1)·g^(-1)降低至29.36、131.98μg·d^(-1)·g^(-1),土壤结构基本与原土一致。因此,NTA与草酸复配淋洗剂是一种高效且对土壤影响较小的淋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淋洗 Cr(Ⅵ) 复配淋洗剂 淋洗动力学 BCR提取法
下载PDF
镉汞复合污染稻田土壤修复技术及其安全利用进展
3
作者 杨欢 游少鸿 +2 位作者 陈喆 杨畦 毛康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1年第12期96-101,共6页
总结了国内外对稻田土壤镉、汞污染的现状、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综合对比了主流镉、汞污染稻田土壤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分析了稻田镉、汞污染土壤安全利用的技术难点。此外,还综合考虑复合污染问题,总结了筛选种植低积累水稻品种,合理... 总结了国内外对稻田土壤镉、汞污染的现状、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综合对比了主流镉、汞污染稻田土壤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分析了稻田镉、汞污染土壤安全利用的技术难点。此外,还综合考虑复合污染问题,总结了筛选种植低积累水稻品种,合理利用硒-镉、硒-汞拮抗作用,结合水分管理及改良剂的施用可有效降低稻米中镉、汞含量等领域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汞复合污染稻田 土壤安全利用 植物修复 水分管理
下载PDF
工业园区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4
作者 朱素芳 张秋华 +4 位作者 许冠英 任衍燕 苏耀明 潘泽文 曹英杰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0-621,共12页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企业数量众多、工业园区分布范围广。早期企业排污的不规范导致园区普遍存在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问题,成为当前珠三角地下水管控的重点关注领域,亟需开展相关污染源解析工作,为地下水管控提供科学依...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企业数量众多、工业园区分布范围广。早期企业排污的不规范导致园区普遍存在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问题,成为当前珠三角地下水管控的重点关注领域,亟需开展相关污染源解析工作,为地下水管控提供科学依据。据此,以全国重要的制造业重镇佛山市的某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氢氧稳定同位素及氡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和受体模型法,对该工业园区地下水的水力联系、水化学和重金属污染成因及其来源解析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园区地下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园区含水层存在空间非均质性,中部偏东地下水“分水岭”导致东西两侧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弱。②园区地下水背景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西侧污染点位水化学类型变为Na-Cl型,东侧污染点位则为SO_(4)-Na型。随水化学类型不同,重金属特征污染物也存在差异,西侧点位主要表现为Al、Ni和Cu污染,东侧点位表现为Fe、Mn、Ni、Cd、Pb和Al污染。③主成分分析和化学质量平衡模型来源解析表明,园区大部分非污染点位重金属来自地质背景,园区东西两侧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弱,揭示两侧重金属污染分别来自不同来源。研究显示,受水文地质条件和污染源空间分布影响,珠三角工业园区重金属污染具有极强的空间异质性,水化学、同位素和受体模型等多手段综合为地下水溯源工作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园区 地下水 重金属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下载PDF
土壤环境中铁锰氧化物对重金属的吸附络合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5
作者 黄文妍 杨文俊 +1 位作者 汤叶涛 仇荣亮 《地球环境学报》 2025年第1期7-19,共13页
我国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入战略性阶段。铁锰氧化物在土壤中广泛赋存,对环境中重金属具有显著的吸附络合作用,含氧阴离子的存在极大地影响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因此深入探究重金属和含氧阴离子在铁... 我国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入战略性阶段。铁锰氧化物在土壤中广泛赋存,对环境中重金属具有显著的吸附络合作用,含氧阴离子的存在极大地影响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因此深入探究重金属和含氧阴离子在铁锰氧化物表面的吸附络合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对阐明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介绍土壤中常见的铁锰氧化物,总结铁锰氧化物对重金属离子、含氧阴离子的吸附络合、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近年来的相关模型和常用检测技术方法进行综述,最后针对土壤铁锰氧化物和重金属界面交互过程研究领域存在的局限,提出未来潜在研究方向,对土壤系统和污染修复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氧化物 重金属 含氧阴离子 吸附络合
下载PDF
广东大宝山复合污染土壤的改良及植物复垦 被引量:36
6
作者 邹晓锦 仇荣亮 +2 位作者 黄穗虹 田甜 P.Senthilkumar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75-780,共6页
选取广东省大宝山农耕废弃污染土壤及尾矿坝土壤,采用豌豆盆栽实验,研究了施用石灰石、沸石、粉煤灰对豌豆生物量、豌豆植株内Cd、Cu、Pb和Zn含量、土壤中各重金属的有效态及土壤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农耕废弃污染土壤,3种改良剂均... 选取广东省大宝山农耕废弃污染土壤及尾矿坝土壤,采用豌豆盆栽实验,研究了施用石灰石、沸石、粉煤灰对豌豆生物量、豌豆植株内Cd、Cu、Pb和Zn含量、土壤中各重金属的有效态及土壤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农耕废弃污染土壤,3种改良剂均能显著提高豌豆的生物量,经改良处理后,豌豆生物量为对照的2.4-2.9倍.对于尾矿坝土壤,未改良处理时豌豆不能发芽;沸石处理时豌豆发芽后1周后萎蔫死亡;石灰石和粉煤灰有一定的改良效果.改良处理能明显降低豌豆对Cd、Cu、Zn和Pb的吸收.粉煤灰与石灰石混剂处理对豌豆重金属吸收降低效果最显著,Cd、Cu、Pb和Zn降低率分别为94.6%,69.3%,80.6%,87.3%,混剂处理优于单剂处理.豌豆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改良剂促进植株生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提高了土壤pH值并释放出植物营养元素(K、Ca和Mg等),从而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同时降低了复合污染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石灰石 沸石 粉煤灰 豌豆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长柔毛委陵菜(Potentilla griffithii var. velutina)修复重金属污染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16
7
作者 周小勇 仇荣亮 +3 位作者 胡鹏杰 李清飞 张涛 应蓉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3-290,共8页
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X-100)等不同离子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水稻土中重金属的解吸效果,并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上述3种表面活性剂对Zn超富集植物长柔毛委陵菜(Pote... 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X-100)等不同离子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水稻土中重金属的解吸效果,并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上述3种表面活性剂对Zn超富集植物长柔毛委陵菜(Potentilla griffithii var. velutina)的生物量、吸收和富集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CTAB对水稻土中Zn、Pb、Cd和Cu的解吸效果好于SDBS和TritonX-100,而且3种表面活性剂对各重金属的解吸率大小都为Cd〉Zn〉Cu〉Pb。3种表面活性剂促进长柔毛委陵菜叶、柄和根的生物量增加了0.2-2.5倍,并且长柔毛委陵菜各部位的生物量大小为叶〉柄〉根。3种表面活性剂都增加了长柔毛委陵菜各部位对Zn、Cd吸收及其叶和柄对Pb、Cu的吸收,同时显著促进Zn、Pb、Cd和Cu从植物根部向地上部转运,从而增加了Zn、Pb、Cd和Cu在长柔毛委陵菜地上部的提取量和分布以及长柔毛委陵菜对Zn、Pb、Cd和Cu的富集能力;因此3种表面活性剂都提高了长柔毛委陵菜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长柔毛委陵菜 解吸 重金属 超富集植物
下载PDF
植物根际促生菌辅助红麻修复铅污染土壤 被引量:15
8
作者 陈燕玫 柏珺 +3 位作者 杨煜曦 王诗忠 杨秀虹 仇荣亮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159-2167,共9页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土壤Pb浓度对经济作物红麻(Hibiscus cannabinus)生长、富集及转运Pb的影响,并将具有较强Pb抗性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DBM1(Arthrobacter sp.)接种至红麻根际,考察Pb胁迫下PGPR对红麻的促生作用,以探索利用PGPR辅助重...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土壤Pb浓度对经济作物红麻(Hibiscus cannabinus)生长、富集及转运Pb的影响,并将具有较强Pb抗性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DBM1(Arthrobacter sp.)接种至红麻根际,考察Pb胁迫下PGPR对红麻的促生作用,以探索利用PGPR辅助重金属耐性植物红麻对Pb污染土壤进行植物稳定修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土壤Pb浓度和接菌处理均显著影响红麻的生长。红麻对Pb具有较高耐性,可通过将Pb富集在根部,并抑制其向地上部转移,从而在中低Pb(Pb400和Pb800处理)污染土壤中良好定植和生长。土壤Pb浓度达到1600 mg·kg-1时,红麻生长开始受到Pb胁迫的抑制,红麻通过自身胁迫抵抗机制缓解Pb毒性。接种DBM1可有效促进红麻的生长,提高红麻叶绿素含量。DBM1对红麻的促生作用是由胁迫诱导的特性,在高Pb胁迫下促生效果更显著。因此,可利用植物根际促生菌DBM1辅助红麻对高Pb污染土壤进行植物稳定修复,在促进红麻生长的同时,有效抑制Pb向红麻地上部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麻 植物根际促生菌 植物稳定 PB
下载PDF
植物A.murale和A.corsicum修复镍污染土壤 被引量:8
9
作者 仇荣亮 刘凤杰 +4 位作者 万云兵 汤叶涛 胡鹏杰 Brewer E P LI Y M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26-1031,共6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镍富集植物A.murale、A.corsicum及普通作物萝卜和芥菜,在4种不同Ni含量土壤中富集Ni的能力.A.murale和A.corsicum能够超量富集Ni,在4种土壤处理中,其地上部Ni浓度均显著高于萝卜和芥菜.在墨江土壤(Ni 1062mg/kg)中,...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镍富集植物A.murale、A.corsicum及普通作物萝卜和芥菜,在4种不同Ni含量土壤中富集Ni的能力.A.murale和A.corsicum能够超量富集Ni,在4种土壤处理中,其地上部Ni浓度均显著高于萝卜和芥菜.在墨江土壤(Ni 1062mg/kg)中,A.murale和A.corsicum去除Ni能力明显大于萝卜和芥菜;在信宜土壤(Ni 107mg/kg)中,芥菜去除Ni能力最强;而元江土壤(Ni 2519mg/kg)中4种植物去除Ni的能力均很低.调节土壤pH值能显著改变A.murale和A.corsicum提取Ni的能力,最佳去除Ni土壤pH值在6.0左右.酸化及碱化处理蛇纹岩发育土壤均显著降低了A.murale和A.corsicum去除土壤Ni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超富集植物 植物修复 土壤PH值
下载PDF
环境土壤学实验课程的启发式教学探索——以土壤酸碱度测定实验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秀虹 王诗忠 +2 位作者 陈志雄 郭丽青 仇荣亮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7年第3期64-68,共5页
针对环境土壤学实验课程的特点及其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该文论述启发式教学在环境土壤学实验课程应用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以"土壤酸碱度测定实验"为例提出启发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从教学内容、... 针对环境土壤学实验课程的特点及其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该文论述启发式教学在环境土壤学实验课程应用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以"土壤酸碱度测定实验"为例提出启发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应用方法及实施过程,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启发式实践教学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推广启发式教学在环境土壤学实验课程的应用积累经验并提供参考依据。实践表明,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环境土壤学实验 土壤酸碱度 问卷调查
下载PDF
全氟及多氟化合物在土壤中的污染现状及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雷 戴玙芽 +8 位作者 陈晓婷 周顺怡 林洁颖 刘韵 林庆祺 晁元卿 汤叶涛 仇荣亮 王诗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11-1622,共12页
全氟及多氟化合物(Per-andpolyfluoroalkylsubstances,PFASs)是一类备受学界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难降解、可长距离迁移、易生物蓄积等特点,已在土壤和水体等环境介质中被广泛检出。本文综述了PFASs在土壤中的污染现状、吸附、... 全氟及多氟化合物(Per-andpolyfluoroalkylsubstances,PFASs)是一类备受学界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难降解、可长距离迁移、易生物蓄积等特点,已在土壤和水体等环境介质中被广泛检出。本文综述了PFASs在土壤中的污染现状、吸附、迁移等环境行为与影响因素,以及由食物链蓄积所产生的毒害效应,并指出了目前针对土壤-作物系统中PFASs研究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以期为系统评估PFASs的环境行为与归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及多氟化合物 吸附机理 迁移 作物吸收 毒性效应
下载PDF
活性材料覆盖法修复HOCs污染沉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麦顺之 黄家明 +1 位作者 吴群河 杨旭楠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4-230,共7页
活性材料覆盖法已经被证明具有修复沉积物疏水性有机化合物(HOCs)的潜力。活性材料覆盖法利用活性材料的强吸附能力降低了HOCs生物可利用性,与此同时活性覆盖层有效地阻止沉积物中HOCs向上层水体扩散。然而,活性材料覆盖层可能会对沉积... 活性材料覆盖法已经被证明具有修复沉积物疏水性有机化合物(HOCs)的潜力。活性材料覆盖法利用活性材料的强吸附能力降低了HOCs生物可利用性,与此同时活性覆盖层有效地阻止沉积物中HOCs向上层水体扩散。然而,活性材料覆盖层可能会对沉积物中的底栖群落(微生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结构和生理功能造成不利的影响。该文从修复机制、材料选择、工程参数及对底栖群落的影响等方面对覆盖法进行综述,并指出活性材料覆盖法未来的研究方向可着眼于活性材料的生物亲和力、功能多样性和环境友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法 活性材料 疏水性有机污染物 沉积物修复
原文传递
广东省镇海湾红树林根域中氟喹诺酮类(FQs)抗生素残留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任珂君 孙勤寓 +2 位作者 刘玉 方旭婷 彭逸生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2-111,共10页
对广东省江门市镇海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两种优势红树植物——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candel的根域(根际土、非根际土)中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FQs)抗生素展开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法测定14个根域土... 对广东省江门市镇海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两种优势红树植物——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candel的根域(根际土、非根际土)中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FQs)抗生素展开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法测定14个根域土样品、6个排污口沉积物和3个光滩沉积物样品中4种FQs—氧氟沙星(Ofloxacin,OFL)、诺氟沙星(Norfloxacin,NOR)、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的残留特征,并与根域土理化因子pH、有机质(Soil organicmatter,SOM)、阳离子交换量(Cationex changecapacity,CEC)、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蔗糖酶(Sucrase,SUC)、土壤有效态Cu、Zn、Fe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结果表明:桐花树、秋茄根际土中4种FQs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55.22、29.25μg·kg^(-1),非根际土中4种FQs均值分别为22.45、18.66μg·kg^(-1),两种红树根域中4种FQs含量桐花树>秋茄(P<0.05),4种FQs含量均为根际土>非根际土;对FQs残留影响程度的环境因子权重排序为:p H>Fe>SOM≥CEC>Zn>SUC≥CAT;研究结果对阐释红树林对有机污染物(包括抗生素)的吸收净化作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根域 抗生素 氟喹诺酮类 环境因子 残留特征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现状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海艳 于会彬 王志刚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5-463,共9页
区域联防联控能够实现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粤港澳大湾区已开展多项环境合作项目,具有较好的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协同控制基础,对区域层面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粤港澳大湾区11个市(区)200... 区域联防联控能够实现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粤港澳大湾区已开展多项环境合作项目,具有较好的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协同控制基础,对区域层面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粤港澳大湾区11个市(区)2005—2020年的历史数据为基础,在全局熵值法的基础上选取4个一级指标(子系统)、20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各指标之间的耦合度。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综合评价得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生态环境水平指标得分相对滞后,影响了协同控制水平的提升;11个市(区)的协同控制水平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一级指标间的得分差异较大;4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为高度耦合,耦合协调度均为较低协调水平,各子系统正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相互之间的作用力还很小,上升发展空间较大。粤港澳三地不同的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治理诉求是制约粤港澳大湾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发展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大气污染物 协同控制 全局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模型
下载PDF
污水生物与深度处理技术对新型含氮消毒副产物及前体物的控制
15
作者 钟宇 彭嘉栋 +2 位作者 李聪 张欣然 杨欣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793-2802,共10页
典型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包括亚硝胺、卤乙腈和三氯硝基甲烷)的控制是污水回用过程中需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对采用不同生物处理工艺的污水厂进行生化池进出水中N-DBPs的存在水平分析,并选取其中一个污水厂的二级出水进行不同深度处理(... 典型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包括亚硝胺、卤乙腈和三氯硝基甲烷)的控制是污水回用过程中需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对采用不同生物处理工艺的污水厂进行生化池进出水中N-DBPs的存在水平分析,并选取其中一个污水厂的二级出水进行不同深度处理(粉末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高铁酸盐氧化、二氧化氯氧化),研究其对N-DBPs及其前体物的去除.结果表明,生物处理过程会导致亚硝胺的生成.深度处理工艺中,粉末活性炭会催化亚硝胺的生成,臭氧氧化则会直接生成亚硝胺.选择的深度处理工艺对亚硝胺前体物均有去除,其中粉末活性炭和二氧化氯对二甲基亚硝胺和总亚硝胺的控制效果较好.但氧化工艺对卤乙腈(HANs)和三氯硝基甲烷(TCNM)的前体物影响不一,高铁酸盐对两者的前体物均有显著去除,二氧化氯会增加污水在低浓度氯胺处理时HANs的生成,臭氧氧化则会增加TCNM在后氯胺化过程中的生成.研究结果推动了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发展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回用 含氮消毒副产物 生物处理与深度处理 健康风险
原文传递
电催化CO_(2)还原耦合HCHO氧化反应系统促进污染物同步经济高效资源化转化
16
作者 吕旭东 邵涛 +2 位作者 刘均炎 叶萌 刘升卫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0,共4页
传统电化学CO_(2)还原(CO_(2)RR)系统中阳极发生的水氧化半反应(WOR)具有动力学缓慢、过电位大、能耗高等缺点,限制了CO_(2)RR系统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因此,本研究引入MnO_(2)阳极进行甲醛氧化半反应(FOR)以代替WOR,构建了一种新型CO_(2)... 传统电化学CO_(2)还原(CO_(2)RR)系统中阳极发生的水氧化半反应(WOR)具有动力学缓慢、过电位大、能耗高等缺点,限制了CO_(2)RR系统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因此,本研究引入MnO_(2)阳极进行甲醛氧化半反应(FOR)以代替WOR,构建了一种新型CO_(2)RR/FOR耦合系统。与传统的CO_(2)RR/WOR系统相比,在相同的施加电势下,CO_(2)RR/FOR耦合系统的CO_(2)RR电流密度和CO_(2)RR产物的生成速率通常更具有优势。此外,在CO_(2)RR/FOR耦合系统中,在合适的施加电势下,HCHO可以选择性地转化为HCOOH。具体来说,两电极CO_(2)RR/FOR耦合系统中,在3.5V的槽电压下,近90%的HCHO可以被去除,且HCHO会选择性转化为HCOOH,其转化率约为48%。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工作电流下,FOR所需的电势比WOR所需的电势要小。在-10 mA·cm^(-2)时,CO_(2)RR/FOR耦合系统能降低约210 mV的槽电压,并且其能耗比单独的CO_(2)RR系统和FOR系统的能耗之和降低45.13%。值得注意的是,当使用商业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作为电源时,在CO_(2)RR/FOR耦合系统中的CO_(2)RR电流密度、CO_(2)RR产物的生成速率和HCHO到HCOOH的选择性仍然可以实现相当的改善。目前的工作将进一步推动研究开发新型的CO_(2)RR耦合系统,以经济有效地将CO_(2)和有机污染物同时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还原 甲醛氧化 耦合电化学系统 氧化锰
下载PDF
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研究NiCo_(2)O_(4)纳米片用于甘油电氧化反应机制
17
作者 段妍 薛米风 +5 位作者 刘彬 张曼 王宇辰 王宝俊 章日光 严凯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68-79,共12页
甘油是生物质精炼的主要副产物(约占10%),年过剩量与低利用率导致其市场价格(0.24-0.6 US kg^(-1))较低.甘油是具有三个活性羟基的多元醇,被认为是生产高价值产品的理想原料.甲酸作为甘油转化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广泛应用于农药、皮革、... 甘油是生物质精炼的主要副产物(约占10%),年过剩量与低利用率导致其市场价格(0.24-0.6 US kg^(-1))较低.甘油是具有三个活性羟基的多元醇,被认为是生产高价值产品的理想原料.甲酸作为甘油转化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广泛应用于农药、皮革、染料和医药行业,将甘油电氧化(EGOR)为甲酸(FA)不仅能有效避免资源过剩造成浪费,而且能满足未来对甲酸燃料电池的需求.然而甘油电催化氧化途径较为复杂,涉及反应中间产物的脱氢、吸附/解吸和C-C键裂解.本文将密度泛函理论(DFT)与实验相结合,研究了在精细构建的NiCo_(2)O_(4)纳米片上通过EGOR生产FA的反应机制.DFT计算结果表明,活性羟基(OH^(*))物种可以改变EGOR生产FA过程的决速步骤(RDS),通过调节吸附中间体的吸附能可获得理想的FA产率.其中,高度羟基化的NiCo_(2)O_(4)纳米片(311)-OH^(*)晶面上具有最低的吉布斯自由能,能显著提升反应过程动力学.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简易的电沉积方法精准制备了超薄NiCo_(2)O_(4)纳米片(~1.7 nm),并采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和高分辨透射电镜对催化剂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NiCo_(2)O_(4)纳米片中四面体(A_(Td))和八面体(B_(Oh))配位具有内角共享的A_(Td)-O-B_(Oh)和边共享的B_(Oh)-O-B_(Oh)构型,金属间的协同作用有效改善了材料的电子效应,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并促进EGOR过程中的电荷转移.NiCo_(2)O_(4)纳米片在EGOR中的电荷转移电阻仅为0.94Ω,电化学活性表面积高达10.25 cm^(2).相比较电催化析氧反应,NiCo_(2)O_(4)纳米片表现出了较好的EGOR性能,在10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阳极功耗降低了320 mV,在100 mA cm^(-2)的电流密度时的阳极电势仅为1.46 VRHE.此外,在120 h的稳定性测试中,甘油的转化率和FA的选择性可分别保持在89%和70%.多电位步骤实验、原位电化学阻抗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结果表明,NiCo_(2)O_(4)纳米片上原位产生的OH^(*)物种是EGOR过程中的直接活性中心,有利于将RDS从甘油酸脱氢裂解转化为甘油醛的脱氢步骤,并进一步促进C-C键的裂解.进一步结合理论预测,证实了OH^(*)物种是EGOR过程中的直接活性中心.综上,采用绿色高效的电催化手段促进甘油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是生物质链升级的重要举措,有效避免了传统的高温高压,以水为介质,原位利用OH^(*).本文为新型催化剂的未来设计和理解生物质基原料电氧化升级反应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预测 活性羟基 电化学氧化 甘油 NiCo_(2)O_(4)纳米片
下载PDF
大宝山矿周边污染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估 被引量:16
18
作者 黄穗虹 田甜 +3 位作者 邹晓锦 周小勇 PALANINAICKER Senthilkumar 仇荣亮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5-129,136,共6页
分析了6种单一提取剂HCl、DTPA、CaCl2、NH4NO3、MgCl2、去离子水对大宝山矿周边上坝村受污染菜地(生菜、芥菜、蕹菜)土壤中Pb、Zn、Cu和Cd生物可利用性的指示能力。结果表明:3种菜地的HCl、DTPA提取态的Pb,CaCl2、NH4NO3和MgCl2提取态... 分析了6种单一提取剂HCl、DTPA、CaCl2、NH4NO3、MgCl2、去离子水对大宝山矿周边上坝村受污染菜地(生菜、芥菜、蕹菜)土壤中Pb、Zn、Cu和Cd生物可利用性的指示能力。结果表明:3种菜地的HCl、DTPA提取态的Pb,CaCl2、NH4NO3和MgCl2提取态的Zn,CaCl2提取态的Cd可以比较好地反映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而3种蔬菜中的Cu与土壤6种提取态的Cu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样品中铁锰氧化物对Pb、Zn、Cu和Cd的固定作用直接影响该4种重金属的析出,并且Cu、Cd和Pb所受的影响要强于Zn。结果还表明,与地上部分相比蔬菜地下部分的重金属含量能更准确地反映重金属从土壤向植物中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生物有效性 提取剂 大宝山
下载PDF
植物吸收、迁移和代谢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19
作者 林庆祺 蔡信德 +4 位作者 王诗忠 杨秀虹 仇荣亮 黄雄飞 周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1-667,共7页
植物对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归趋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分析了植物吸收、迁移和代谢有机污染物的相关机理,重点介绍了植物根部和地上部对有机污染物吸收的过程及规律,指出利用脂质-水分配系数(Klip)代替辛醇-水分配系数(KOW),以及考虑植物... 植物对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归趋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分析了植物吸收、迁移和代谢有机污染物的相关机理,重点介绍了植物根部和地上部对有机污染物吸收的过程及规律,指出利用脂质-水分配系数(Klip)代替辛醇-水分配系数(KOW),以及考虑植物碳水化合物的影响,可以更准确地评价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能力;探讨了利用蒸腾流浓度因子(Transpiration stream concentration factor,TSCF)指示有机污染物从根部往地上部迁移能力的可行性及其相关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有机污染物在植物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及所涉及的酶系;进而从加强吸收机理研究、考虑有机污染物的代谢和毒性、完善预测模型构建等方面对该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有机污染物 吸收 迁移 代谢
下载PDF
惠州绿化乔木叶片及其叶面降尘对大气SO_2污染的生物监测 被引量:15
20
作者 邱媛 管东生 +5 位作者 陈华 李小燕 黄辉 朱永中 曾艳芳 叶新广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7-322,共6页
采用常规采样及碱片挂片法同步监测广东省惠州市大气SO2体积分数,用ICP-AES测定了惠州市不同功能区的2种主要绿化树种大叶榕(Ficus virens Ait var.sublanceolata(Miq.) Corner)、紫荆(Bauhinia blakeana)叶片及其叶面降尘的硫质量分数... 采用常规采样及碱片挂片法同步监测广东省惠州市大气SO2体积分数,用ICP-AES测定了惠州市不同功能区的2种主要绿化树种大叶榕(Ficus virens Ait var.sublanceolata(Miq.) Corner)、紫荆(Bauhinia blakeana)叶片及其叶面降尘的硫质量分数。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植物叶片和降尘的硫质量分数差异显著,其综合污染指数(PI)以商业交通区、工业区、居住区、清洁区的趋势递减。叶片中硫的质量分数随春、夏、秋季而增长,季节差异显著。植物叶片、降尘中硫质量分数随交通流量的减少而降低。叶片和叶面降尘中硫的质量分数与大气硫酸盐化速率三者显著相关,大叶榕和紫荆与降尘协同生物监测大气SO2的二元数学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5和R=0.990,明显优于植物与硫酸盐化速率监测SO2的常规一元数学模型。表明大叶榕、紫荆叶片及其叶面降尘均可作为城市区域大气SO2污染的有效指示剂,叶片的长期效益和季节效益显著,降尘则短期效益显著;两者协同监测,可靠性和灵敏度更高,应用前景广阔,可为地方和区域环境监测和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 叶面降尘 硫质量分数 植物监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