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螯合剂与低分子有机酸复配淋洗修复Cr(Ⅵ)污染土壤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宗政 李文轩 +3 位作者 董春婷 赵润谦 王春虎 仇荣亮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3-552,共10页
为探究可生物降解螯合剂氨三乙酸(NTA)替代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在复配淋洗剂中的作用,本文研究了NTA和EDTA与草酸和酒石酸所配制的复配淋洗剂在不同浓度、固液比、pH值和淋洗时间下对Cr(Ⅵ)污染土壤淋洗效果的影响及淋洗动力学,此外... 为探究可生物降解螯合剂氨三乙酸(NTA)替代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在复配淋洗剂中的作用,本文研究了NTA和EDTA与草酸和酒石酸所配制的复配淋洗剂在不同浓度、固液比、pH值和淋洗时间下对Cr(Ⅵ)污染土壤淋洗效果的影响及淋洗动力学,此外还使用顺序提取方案(BCR)分析了淋洗前后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迁移率和稳定性变化。结果表明:混合等体积的0.25 mol·L^(-1)NTA和0.3 mol·L^(-1)草酸在固液比为1∶9、pH为3、淋洗时长为240 min条件下达到最大Cr(Ⅵ)去除效率82.94%,这与使用EDTA淋洗时的效率相近;该复配淋洗剂淋洗Cr(Ⅵ)污染土壤时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BCR实验结果表明,NTA和草酸复配淋洗后土壤中Cr的弱酸可提取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组分含量分别从6346.67、4280.00、2387.67 mg·kg^(-1)下降至1161.67、433.35、741.00 mg·kg^(-1),可还原态组分从2746.67 mg·kg^(-1)上升至6016.67 mg·kg^(-1),污染土壤重金属迁移率下降。淋洗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3.47%上升至30.56%,脲酶和脱氢酶活性分别从46.32、329.09μg·d^(-1)·g^(-1)降低至29.36、131.98μg·d^(-1)·g^(-1),土壤结构基本与原土一致。因此,NTA与草酸复配淋洗剂是一种高效且对土壤影响较小的淋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淋洗 Cr(Ⅵ) 复配淋洗剂 淋洗动力学 BCR提取法
下载PDF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态学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被引量:11
2
作者 管东生 汤叶涛 彭逸生 《高教论坛》 2015年第10期28-31,共4页
生态学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针对目前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偏少,生态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等情况,从生态学课程体系设置、立足本地的生态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和结合科研的生态学教学实践等方面,探讨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态... 生态学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针对目前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偏少,生态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等情况,从生态学课程体系设置、立足本地的生态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和结合科研的生态学教学实践等方面,探讨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态学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为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课程 教学改革 理论 实践 本科
下载PDF
生态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和实习基地建设探讨——以本科环境科学专业为例 被引量:12
3
作者 管东生 汤叶涛 彭逸生 《高教论坛》 2017年第12期18-20,共3页
本文在分析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态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加强实习教师队伍和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改革野外实习教学内容、开展各种层次野外实习教学的经验,为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和实习... 本文在分析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态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加强实习教师队伍和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改革野外实习教学内容、开展各种层次野外实习教学的经验,为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和实习基地建设提供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外实习 教学改革 基地建设 生态学课程
下载PDF
基于化肥施用控制的稻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南京市溧水区为例 被引量:15
4
作者 吕悦风 谢丽 +1 位作者 孙华 王诗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72,共10页
农田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控制化肥用量与面源污染的公共政策工具,其补偿标准将决定政策内化外部效应的实际效果。以南京市溧水区水稻种植户为对象,综合运用成本收益法、能值分析法和双边界二分式CVM法,测定基于政府和农户双重视角下的稻田... 农田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控制化肥用量与面源污染的公共政策工具,其补偿标准将决定政策内化外部效应的实际效果。以南京市溧水区水稻种植户为对象,综合运用成本收益法、能值分析法和双边界二分式CVM法,测定基于政府和农户双重视角下的稻田化肥减施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化肥污染环境成本量化视角下南京市水稻种植过程中的折纯化肥投入参考值为268.75 kg hm^(-2)a^(-1),相比2017年南京市的实际化肥用量312.48 kg hm^(-2)a^(-1)仍有约14%的下降空间;绝大多数种植户愿意在接受平均补偿标准为882.49元hm^(-2)a^(-1)的前提之下减少化肥投入至参考用量;受教育程度越高、家中务农人数越多、化肥投入成本越高的稻农更倾向于接受生态补偿,而种植面积较大的农户以及年长男性种植户对减施化肥持更谨慎的态度。研究结果为南京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稻田生态补偿标准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在实际补偿发放过程中,单一的补偿标准无法保障公平公正,需建立与作物种植类型、化肥减施成效相挂钩的分级生态补偿制度,从而激励农户尽可能减少化肥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化肥减施 能值分析 双边界二分式CVM
下载PDF
水环境中基于分离-富集的金属形态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吴乐兰 仇荣亮 赵春梅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467-2480,共14页
金属的形态对其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生物有效性和毒性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认为,金属的自由离子态和不稳定络合态是具有潜在生物有效性的形态,而纳米颗粒的存在使得具有生物有效性的金属形态变得更为复杂.痕量金属和纳米颗粒在天然水... 金属的形态对其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生物有效性和毒性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认为,金属的自由离子态和不稳定络合态是具有潜在生物有效性的形态,而纳米颗粒的存在使得具有生物有效性的金属形态变得更为复杂.痕量金属和纳米颗粒在天然水环境中的含量较低,大部分检测方法无法达到检测限要求.基于分离-富集的金属形态分析方法因检测限低、操作简单、结果可靠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环境中痕量金属及纳米颗粒存在下金属的形态分析.本文从原理、应用条件和优缺点等方面对梯度扩散薄膜技术、唐南渗析膜技术、离子交换技术和渗透液膜技术等基于分离-富集的金属形态分析方法进行综述,为水环境中金属形态分析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形态分析 分离-富集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 唐南渗析膜技术 离子交换技术 渗透液膜技术 纳米颗粒
原文传递
广东大宝山多金属污染排土场耐性植物与改良剂稳定修复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鹏 杨富淋 +4 位作者 蓝莫茗 刘文深 杨文俊 汤叶涛 仇荣亮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45-552,共8页
通过在广东大宝山多金属污染排土场种植重金属耐性作物红麻、苎麻,辅以石灰+有机肥、石灰+生物炭的土壤改良,研究不同植物稳定修复模式下植物的生长状况、土壤pH与重金属含量、径流液产生与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改良剂处理有效... 通过在广东大宝山多金属污染排土场种植重金属耐性作物红麻、苎麻,辅以石灰+有机肥、石灰+生物炭的土壤改良,研究不同植物稳定修复模式下植物的生长状况、土壤pH与重金属含量、径流液产生与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改良剂处理有效促进红麻、苎麻生长,提高株高、根长和生物量,有助于排土场土壤的植被恢复.石灰与有机肥、生物炭的施加可以改善土壤酸性环境,将土壤pH由酸性显著提高至中性,降低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且生物炭的作用更显著;随着红麻、苎麻稳定修复时间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呈一定程度下降趋势.植物的定植和土壤改良还可以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提高径流液pH,但pH会随着修复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径流液中溶解态和悬浮态重金属含量均在植物稳定修复过程中得到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宝山排土场 重金属 植物稳定 耐性植物 土壤改良
原文传递
五种红树植物原位根系小分子多酚组成及含量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玉 洪泽珊 +1 位作者 彭逸生 徐健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46-1051,共6页
红树植物的化感作用和生态功能与其多酚类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密切相关,其植物根系中含有的小分子多酚对红树植物对根际生物群落的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对其根系中具体含有的多酚类最小单体尚缺少科学实验证据。对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 红树植物的化感作用和生态功能与其多酚类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密切相关,其植物根系中含有的小分子多酚对红树植物对根际生物群落的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对其根系中具体含有的多酚类最小单体尚缺少科学实验证据。对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五种重要建群红树植物进行原位根系采样,采用液相高效色谱法(HPLC)对5种主要的小分子多酚单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主要结果为:五种红树根系内均检测出5种小分子多酚单体,浓度含量范围在0.0007—1.7424 mg/g DW。红树植物单株含量最高值分别为,儿茶素1.7424 mg/g DW,棓儿茶素1.1470 mg/g DW,表棓儿茶素0.4457 mg/g DW,没食子酸0.2374 mg/g DW,表儿茶素0.3331 mg/g DW。5种小分子多酚含量的总平均值以秋茄(Kandelia candel)和低潮带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最高,分别为0.2778 mg/g DW、0.2379 mg/g DW。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和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次之,依次为0.0766 mg/g DW、0.0734 mg/g DW。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和高潮带桐花树(A.corniculatum)相对最低,分别为0.0488 mg/g DW、0.0341 mg/g D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植物 原位 根系 小分子多酚单体 含量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植被恢复障碍因子研究 被引量:33
8
作者 刘文深 刘畅 +3 位作者 王志威 滕文凯 汤叶涛 仇荣亮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79-887,共9页
以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不同废弃时间的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调查、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和酶活性分析,探讨稀土矿尾砂地植被恢复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尾砂地植被覆盖度随着废弃时间增加而增加,在废弃10年后植被覆... 以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不同废弃时间的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调查、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和酶活性分析,探讨稀土矿尾砂地植被恢复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尾砂地植被覆盖度随着废弃时间增加而增加,在废弃10年后植被覆盖度达到72%,但其群落组成仍相对简单(仅3种);尾砂地土壤黏粒含量(6.00%~9.66%)和土壤有机质含量(0.5—1.5g kg^-1)均远低于周边正常植被区,而尾砂地土壤容重(1.26~1.43g cm^-3)则明显高于周边正常植被区。废弃1年的尾砂地土壤电导值显著高于废弃3~10年的尾砂地土壤和对照区土壤,土壤铵态氮和碱解氮含量则高达400mg kg^-1和500mg kg^-1,但应£弃3—10年后碱解氮和铵态氮含量已趋于痕量,且在所调查的废弃3年和6年的尾砂地0~100cm剖面内土壤铵态氮含量也极低,表明尾砂地土壤铵态氮在废弃3年内已流失殆尽,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导致的土壤氮素等营养匮乏也是尾砂地植被恢复的主要障碍之一;尾砂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26.7mg kg^-1)、土壤脲酶活性(〈29.9NH3-Nmg kg^-1h^-1)、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7.10phenol mg kg^-1h^-1)均显著低于周边正常植被区土壤,表明尾砂地土壤氮、磷循环受到抑制。本研究表明,废弃3~10年内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的土壤理化生性质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尾砂地土壤面临土壤重建的问题,需要引入合适的人工干预如土壤改良才能加快尾砂地植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 植被恢复障碍因子 土壤物理结构 土壤铵态氮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超富集植物对稀土元素吸收转运解毒与分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陈莺燕 刘文深 +5 位作者 袁鸣 郭美娜 刘畅 HUOT Hermine 汤叶涛 仇荣亮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5-795,共11页
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现代高科技行业和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稀土需求量的与日俱增,稀土矿山开发加剧,产生了大面积的稀土废弃尾砂地进而污染农田,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构成威胁。植物采矿是指在金属污染地上种植超... 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现代高科技行业和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稀土需求量的与日俱增,稀土矿山开发加剧,产生了大面积的稀土废弃尾砂地进而污染农田,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构成威胁。植物采矿是指在金属污染地上种植超富集植物,在恢复植被和修复污染土壤的同时,还可通过收割地上部实现金属回收利用,是一种原位和低成本的污染土壤修复手段。探究超富集植物重金属富集机理是实现植物采矿的基础,但相对于Ni、Zn、As等超富集植物的研究,稀土超富集植物吸收转运和耐受稀土机制的研究仍然缺乏。本文结合近年国内外研究,从植物富集稀土的四个关键过程综述超富集植物对稀土的吸收、转运和分布解毒机制以及与稀土分异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超富集植物中稀土分异的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吸收 转运 分异 超富集植物 植物采矿
下载PDF
人工红树林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申冲 王春林 +4 位作者 赵晓松 卢燕宇 唐钰琦 夏北成 李婷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0,共10页
红树林是重要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人工红树林在恢复过程中碳交换过程受到气候、植被等环境的影响,与成熟红树林呈现较大差异.本研究采用闭路涡动相关系统对珠江河口人工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二氧化碳(CO_(2))通量和甲烷(CH_(4))通量... 红树林是重要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人工红树林在恢复过程中碳交换过程受到气候、植被等环境的影响,与成熟红树林呈现较大差异.本研究采用闭路涡动相关系统对珠江河口人工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二氧化碳(CO_(2))通量和甲烷(CH_(4))通量的观测,并基于通径分析方法探讨了环境要素对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_(e))、CO_(2)和CH_(4)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通量呈现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受到GPP和R_(e)的协同影响,其季节变化特征不明显;CH_(4)通量则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2019—2020年CO_(2)年通量为74.9~138.4 g·m^(-2)·a^(-1)(以C计,下同),CH_(4)年通量为25.1~25.9 g·m^(-2)·a^(-1).CO_(2)变化特征受到GPP的直接影响,总辐射(R_(a))、气温(T_(a))和植被指数(NDVI)通过影响GPP对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NEE)产生间接的影响.T_(a)、NDVI和R_(e)是驱动CH_(4)季节变化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红树林 二氧化碳 甲烷 涡动相关 通径分析
下载PDF
钙钛矿量子点与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冯斯桐 王林杰 +3 位作者 欧金法 罗劭娟 严凯 吴传德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298-305,共8页
钙钛矿量子点(Perovskite quantum Dots,PVK QDs)具有可见光响应强度高、发光纯度高以及量子效率高等优点,在光电领域有广阔的运用前景,但其晶体结构在光、热、水、氧存在的条件下稳定性较差;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 钙钛矿量子点(Perovskite quantum Dots,PVK QDs)具有可见光响应强度高、发光纯度高以及量子效率高等优点,在光电领域有广阔的运用前景,但其晶体结构在光、热、水、氧存在的条件下稳定性较差;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种比表面积大、孔道结构可调的多孔材料,具有较高的环境稳定性。通过将钙钛矿量子点嵌入金属有机框架的孔道中,既能提高钙钛矿量子点的稳定性,又赋予MOFs优异的光学性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钙钛矿量子点与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总结出了4种主要的合成方法:模板法、原位生长法、后合成法和机械化学法,并比较了这些制备方法的优缺点;此外,从应用的角度讨论了复合材料在太阳能电池、LED领域、二氧化碳还原(CO_2RR)以及污水处理、信息加密等领域的工作机理。最后,文章分析并展望了绿色机械化学法制备钙钛矿量子点与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的产业化前景以及复合材料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量子点 金属有机框架 复合材料 绿色机械化学法 应用
下载PDF
不同pH条件下胶体对石油烃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姜艳平 李海明 +2 位作者 李梦娣 章卫华 肖瀚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5-117,共13页
石油烃一旦穿透土壤非饱和带进入到地下含水层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将难以解决,直接威胁环境的生态安全和人类的身体健康。研究发现土壤胶体是影响污染物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揭示不同pH条件对胶体、石油烃和胶体共迁移... 石油烃一旦穿透土壤非饱和带进入到地下含水层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将难以解决,直接威胁环境的生态安全和人类的身体健康。研究发现土壤胶体是影响污染物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揭示不同pH条件对胶体、石油烃和胶体共迁移的影响,选择天津滨海地区的含水介质,采用室内石英砂柱淋滤方法,研究了不同pH作用下胶体与石油烃共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pH条件和胶体的存在对石油烃迁移转化具有显著阻滞作用,有胶体时的阻滞作用大于无胶体时的阻滞作用。石油烃所处环境酸性或者碱性越大,对石油烃的迁移阻滞作用越强,p H在5~9之间,pH越高,石油烃易发生去质子化导致石油的表面电荷带更多负电荷,强静电排斥有效地抑制了石油附着在介质颗粒表面,石油烃迁移能力越强,pH=5时最大C/C_(0)只达到了0.35,pH=6时最大C/C_(0)为0.56,pH=8时最大C/C_(0)为0.84。当pH>10时,石油烃乳化能力降低导致石油烃的迁移能力降低,pH=10和pH=12时,最大C/C_(0)分别达到了0.40和0.39。同时,pH还会影响胶体的稳定性从而影响胶体对石油烃的吸附,pH越高,胶体稳定性越好,胶体对石油烃的迁移阻滞能力增强是由于堵塞作用,不同pH条件对胶体和石油烃迁移影响显著,pH=5时C/C_(0)仅为0.45,pH=6时C/C_(0)为0.36,pH=8时C/C_(0)为0.34,pH=10时C/C_(0)为0.27,p H=12时最小C/C_(0)为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胶体 石油烃 PH
原文传递
超声波联合UV-LED对耐四环素大肠杆菌的灭活效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松蔚 周晓琴 +2 位作者 赵美娟 李子富 夏德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313-6320,共8页
采用超声波-UV-LED联合工艺以期实现对污水中抗生素耐药菌(ARB)的去除,通过逐一分析不同频率超声波(33,120,200kHz)、不同波长UV-LED(255,275nm)对耐四环素大肠杆菌的灭活以及膜损伤效能,从而确定超声波联合UV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单独... 采用超声波-UV-LED联合工艺以期实现对污水中抗生素耐药菌(ARB)的去除,通过逐一分析不同频率超声波(33,120,200kHz)、不同波长UV-LED(255,275nm)对耐四环素大肠杆菌的灭活以及膜损伤效能,从而确定超声波联合UV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单独超声波作用时,33kHz超声波效果最佳,在输入功率为50W、输入剂量为1080kJ/L时,大肠杆菌的灭活率为2.30log,细胞膜损伤百分比为61.09%;单独UV-LED作用下,辐照剂量为19.92mJ/cm^(2)的255nm UV-LED对细菌的灭活率为5.32log,细胞膜的损伤百分比为2.52%;275nm UV-LED对细菌的灭活率为4.63log,膜损伤百分比为34.95%;但是二者联合使用未产生协同效应.超声波联合UV-LED可使消毒效能显著提升至7.45log,细胞膜损伤提高至68.74%,且能够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的复活,复活率降低至0.4%,超声波联合UV-LED在细菌耐药性控制方面显现出巨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细菌 超声波 UV-LED 灭活效能 光复活
下载PDF
有机改良剂及生物炭对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生态修复的改良探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陈莺燕 刘文深 +2 位作者 丁铿博 汤叶涛 仇荣亮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769-4778,共10页
选取有机改良剂稻草、锯末、城市污泥、鸡粪及麻杆生物炭进行单施或配施,通过室内杂交狼尾草和红麻盆栽实验,探讨有机改良剂及同时生物炭对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①单施4种有机改良剂均能显著提高杂交狼尾草生物量... 选取有机改良剂稻草、锯末、城市污泥、鸡粪及麻杆生物炭进行单施或配施,通过室内杂交狼尾草和红麻盆栽实验,探讨有机改良剂及同时生物炭对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①单施4种有机改良剂均能显著提高杂交狼尾草生物量,其中鸡粪处理效果最好;但鸡粪处理中实验前后土壤中有机质亏损高达73.8%,其改良效果持久性较低;而锯末处理中有机质仅亏损16.0%,改良效果持久性更佳.②相对于单施鸡粪,配施麻杆生物炭或锯末均显著增加红麻生物量,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及土壤持水性,减缓了营养元素的流失;且明显改善有机质亏损,尤其配施锯末后土壤有机质亏损降至45.4%,提高了改良效果持久性.因此,鸡粪配比麻杆生物炭或锯末处理改良长效性较好,环境风险低,可应用于稀土尾砂地基质改良,加快植被复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 土壤修复 有机改良剂 生物炭 杂交狼尾草 红麻
原文传递
大宝山排土场植物稳定修复对模拟酸雨重金属淋溶的响应
15
作者 蓝莫茗 张鹏 +3 位作者 高艺纯 杨文俊 汤叶涛 仇荣亮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3-481,共9页
以广东省韶关市大宝山排土场多金属重度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酸雨淋溶实验,探究淋溶对植物稳定修复(土壤改良+种植红麻/苎麻)后土壤重金属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柱上层(0-10 cm)土壤中施加0.4%石灰+0.2%有机肥,能显著提高淋出... 以广东省韶关市大宝山排土场多金属重度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酸雨淋溶实验,探究淋溶对植物稳定修复(土壤改良+种植红麻/苎麻)后土壤重金属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柱上层(0-10 cm)土壤中施加0.4%石灰+0.2%有机肥,能显著提高淋出液pH值,并大幅度降低0-10 cm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种植红麻和苎麻处理后,淋出液pH值较空白组显著提高,淋溶液淋失量相较于空白处理分别减少了32.5%和12.4%,淋出液中铅、锌、铜、镉重金属含量分别降低了65.2%和71.3%、81.6%和78.5%、79.4%和71.7%以及86.7%和85.3%;且种植红麻、苎麻后,土柱下层(21-30 cm)的土壤铅、锌、铜、镉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相较于空白处理分别降低了16.3%和22.9%、30.5%和17.9%、18.8%和32.5%以及38.1%和29.7%.因此,种植红麻、苎麻不仅能显著降低径流淋溶失量,而且降低了淋出液中重金属含量,减轻了淋出液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在模拟酸性降雨条件下,种植红麻、苎麻并施用改良剂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模式在植物稳定修复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宝山排土场 淋溶 红麻 苎麻 重金属有效态
原文传递
红树植物桐花树、秋茄的有机酸类根系分泌物组成及含量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玉 魏洁 +2 位作者 黄雄飞 彭逸生 徐健荣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50-855,共6页
红树植物对其林内生物包括微藻起着化感控制作用,化感作用与其根系分泌物密切相关.采用溶液培收集法收集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Ac)、秋茄(Kandelia candel,Kc)根泌物的水培液,用GC-MS和HPLC对其中的羧酸类的含量和组成进行定... 红树植物对其林内生物包括微藻起着化感控制作用,化感作用与其根系分泌物密切相关.采用溶液培收集法收集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Ac)、秋茄(Kandelia candel,Kc)根泌物的水培液,用GC-MS和HPLC对其中的羧酸类的含量和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桐花树根泌物中含有草酸、壬二酸、琥珀酸、己二酸、乙酰丙酸、苹果酸共6种多元羧酸以及月桂酸1种饱和脂肪酸;秋茄根泌物中含有草酸、壬二酸、己二酸、乙酰丙酸共4种多元羧酸、月桂酸以及氢化肉桂酸1种酚酸.其中壬二酸、己二酸和乙酰丙酸在红树植物根泌物中为初次发现.草酸、壬二酸含量相对最高.桐花树、秋茄根泌物中草酸浓度分别为1.52 mg L-1和2.39 mg L-1,壬二酸浓度分别为12.98μg L-1和10.60μg L-1.羧酸含量定量分析对了解红树植物的化感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植物 桐花树 秋茄 根系分泌物 有机酸 壬二酸
原文传递
五种红树植物根区原位溶解性有机物(DOM)浓度及其荧光构成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玉 洪泽珊 +2 位作者 黄雄飞 彭逸生 徐健荣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556-2562,共7页
红树植物对根际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应与其根区微域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简称DOM)密切相关.采用总有机碳(TOC)分析仪和三维荧光分析法对5种主要红树植物建群种的DOM浓度和组分进行原位采样与测定.根际土和非根际... 红树植物对根际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应与其根区微域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简称DOM)密切相关.采用总有机碳(TOC)分析仪和三维荧光分析法对5种主要红树植物建群种的DOM浓度和组分进行原位采样与测定.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孔隙水DOC的总平均值分别为207.87 mg·L-1、144.51 mg·L-1.从三维荧光光谱图及荧光特征值r和荧光指数FI判断,根际土中有机物浓度及成分均大于非根际土中,根际土孔隙水DOM的内源性较非根际土中强,外源输入的腐殖酸量大于富里酸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植物 原位 根际土 溶解性有机物 三维荧光特征
原文传递
五种生物质炭的特性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富丽 徐先英 +3 位作者 付贵全 邱晓娜 张仁铎 赵锦梅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2-208,共7页
以南北方5种农林废弃物水稻壳、果壳、花生壳、玉米秸秆和竹子为原料,采用限氧控温法制备生物质炭,分析生物质炭的基本性质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5种生物质炭呈碱性,炭化结构清晰良好,呈疏松多孔结构;竹炭的pH值、灰分含量、电导率和阳... 以南北方5种农林废弃物水稻壳、果壳、花生壳、玉米秸秆和竹子为原料,采用限氧控温法制备生物质炭,分析生物质炭的基本性质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5种生物质炭呈碱性,炭化结构清晰良好,呈疏松多孔结构;竹炭的pH值、灰分含量、电导率和阳离子交换量显著高于秸秆类炭和壳渣类炭,500℃热裂解条件下竹炭适合作为土壤改良剂;花生壳炭平均孔径最大且为多孔隙结构,表明有最佳的组成与结构用于重金属的吸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热裂解 理化性质 表面结构
原文传递
土壤-植物体系中锌镉稳定同位素分馏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鹏 杨文俊 +4 位作者 邓腾灏博 晁元卿 王诗忠 仇荣亮 汤叶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8期2944-2953,共10页
稳定同位素分馏技术对于示踪土壤-植物体系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土壤-植物体系中锌镉迁移转化主要涉及的土壤根际过程、根系吸收过程和根部-地上部转运过程及其对应产生的同位素分馏特征.在土壤根际过程,土壤... 稳定同位素分馏技术对于示踪土壤-植物体系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土壤-植物体系中锌镉迁移转化主要涉及的土壤根际过程、根系吸收过程和根部-地上部转运过程及其对应产生的同位素分馏特征.在土壤根际过程,土壤固相对锌、镉的吸附解吸反应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溶液中的移动性和同位素组成:锌轻同位素、镉重同位素倾向于被土壤固相释放进入土壤溶液;植物根系活化作用则导致土壤固相结合的锌重同位素的释放.根系吸收过程影响土壤-植物间的同位素分馏:质外体吸附锌重同位素,共质体吸收过程中低亲合力转运系统产生锌轻同位素富集,高亲合力转运系统基本不产生分馏或略产生锌轻同位素富集;植物根系存在含硫基团结合镉,并且仅有低亲合力转运系统对镉轻同位素进行吸收转运.在根部-地上部转运过程,根部区室化作用影响植物体内重金属的迁移和地上部同位素组成:锌重同位素、镉轻同位素倾向于在根部储存,导致锌轻同位素、镉重同位素向地上部迁移.在土壤-植物体系中,锌镉同位素分馏现象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出植物对锌镉元素不同的吸收、转运和储存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植物 稳定同位素分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