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自拟清瘟方制备工艺优化探索 被引量:2
1
作者 马诗瑜 何敬成 +4 位作者 詹陆川 林伟杰 林思濠 胡小刚 卞晓岚 《中国药业》 CAS 2023年第12期56-62,共7页
目的优选自拟清瘟方制备工艺。方法以料液比(因素A)、提取时间(因素B)、提取次数(因素C)为考察因素,以绿原酸、木犀草苷、靛蓝、靛玉红含量,干膏得率及其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采用L_(9)(3^(4))正交试验法优化制备工艺;再以正交试验中的... 目的优选自拟清瘟方制备工艺。方法以料液比(因素A)、提取时间(因素B)、提取次数(因素C)为考察因素,以绿原酸、木犀草苷、靛蓝、靛玉红含量,干膏得率及其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采用L_(9)(3^(4))正交试验法优化制备工艺;再以正交试验中的三因素水平为输入,以6种考察指标为输出,使用多层感知器(MLP)神经网络、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径向基(RBF)神经网络、遗传算法(GA)-BP神经网络进一步优化制备工艺。结果正交试验得出2种最佳方案(A_(2)B_(1)C_(2)和A_(1)B_(1)C_(2)),料液比1∶10或1∶8(g/mL),提取时间30 min,提取次数2次。但不同指标的最佳方案不同。绿原酸为A_(1)B_(1)C_(2),木犀草苷为A_(2)B_(1)C_(2)。预测发现,使用MLP神经网络算法时,平均误差率较大;相较于RBF下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算法可获得更小的误差和更优的决定系数,但仍无法解决局部最优解的问题。因此,采用GA-BP神经网络算法优化,可使决定系数最大化,误差平方和最小化,最优参数为料液比0.099(g/mL),提取2次,每次29.97 min。结论通过使用优化后的GA-BP神经网络,并结合传统正交试验设计,能准确提高工艺参数的优化程度,解决正交试验易出现局部最优解的难题,并降低数据处理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中药制备 正交试验 工艺优化 数据处理 局部最优解
下载PDF
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网络药理学阐释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峥嵘 林思濠 +4 位作者 缪思怡 郑岚 林伟杰 马诗瑜 卞晓岚 《中国药业》 CAS 2022年第13期1-7,共7页
目的为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以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切入点,逐步、深入阐释2016年至2021年中医“异病同治”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结果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网络药理学研究仍处于... 目的为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以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切入点,逐步、深入阐释2016年至2021年中医“异病同治”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结果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网络药理学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其研究思路为通过筛选中药复方有效化学成分、明确疾病和中药化学成分的相关靶点/靶标、挖掘靶点/靶标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和生物功能、探索有效成分与靶点/靶标的结合度等阐明其分子作用机制。中药复方与相关疾病的数据库是构建“异病同治”网络的基础,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数据库查询靶点/靶标、生物网络的构建与分析、分类模型的构建、信号通路与生物功能富集分析、分子对接技术等方法进行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论随着数据库信息的不断完善、分类模型的优化与改良、实验结合多组学数据等措施的实施,未来网络药理学在“异病同治”领域的研究将逐步深入,以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中医 异病同治 中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