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水平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东省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吴钊骏 吴大放 +4 位作者 李升发 梁逸璇 高子雅 黄思喻 黄思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9-379,共11页
[目的]综合评测广东省各地级市乡村振兴水平及其子系统发展水平,探究其在2017—2021年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机制,为乡村振兴工程的持续推进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态宜居5个子系统构建测... [目的]综合评测广东省各地级市乡村振兴水平及其子系统发展水平,探究其在2017—2021年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机制,为乡村振兴工程的持续推进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态宜居5个子系统构建测算体系,运用TOPSIS法测评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运用冷热点分析法探究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与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乡村振兴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各因子交互作用规律。[结果](1)研究时序内,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小幅度上升,同时研究单元的演变类型以等级跃升为主,珠三角地区始终为高值单元聚集区。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变化相对一致,但研究单元的类型演变存在明显差异。(2)研究时序内,研究单元的各类属性整体上均以热点聚集为主要联系类型,且各属性的高值聚集区始终是珠三角地区。(3)2017—2021年,广东省乡村振兴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财政支撑、产业优度和经济基础,各因子的交互类型在两个研究年均为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结论]研究时段内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呈现小幅提升,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则具有不同的演变态势,但均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同时乡村振兴是多元要素共同驱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广东省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产业技术创新的地理格局及其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吴康敏 叶玉瑶 +3 位作者 张虹鸥 何祖欣 王翔宇 郑志军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3-194,共12页
以粤港澳大湾区点尺度的发明专利空间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战略性产业与专利IPC分类号之间的联系,提取了大湾区6类主要行业的发明专利,利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尾值检验、熵值法和平均最邻近距离分析等方法,识别粤港澳大湾区多类型技术创... 以粤港澳大湾区点尺度的发明专利空间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战略性产业与专利IPC分类号之间的联系,提取了大湾区6类主要行业的发明专利,利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尾值检验、熵值法和平均最邻近距离分析等方法,识别粤港澳大湾区多类型技术创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差异。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技术创新的地理格局呈现显著的空间不均衡性,区域尺度形成了广州与深圳2个集聚核心,珠江东西两岸在创新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技术多样性的区位主要分布在大湾区核心城市的核心区;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绿色石化3类产业的创新占大湾区整体的51.67%,不同技术类型的创新在空间上呈现显著分异,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的核心区,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的空间集聚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专利 多样性 空间结构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及其对城市化多空间尺度的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邓丽明 杨骥 +4 位作者 尹小玲 贾凯 孙嘉 舒思京 黄爱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094-9107,共14页
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相互作用关系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具有显著差异性。基于供需空间不匹配视角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对城市化的多尺度响应规律是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研究从1 km×1 km、2.5 km×2.5 km、5 km... 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相互作用关系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具有显著差异性。基于供需空间不匹配视角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对城市化的多尺度响应规律是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研究从1 km×1 km、2.5 km×2.5 km、5 km×5 km、10 km×10 km、区县域和市域等6个空间尺度分析了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生境质量服务、固碳服务和土壤保持服务供需关系和空间分异规律,并探究不同空间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对城市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供需错配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空间尺度的增加加剧了中心城区的赤字程度。(2)城市化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率在多空间尺度上均呈负相关关系。随着空间尺度增加,高城市化-生态系统服务赤字型逐渐向中心城区延伸,低城市化-生态系统服务盈余型向非城市化地区聚集。(3)在10 km和区县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对城市化响应最为剧烈,是解决二者不平衡发展的最佳尺度。本研究为高度城市化地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的保护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关系 城市化 尺度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粤北山区梯田撂荒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机制分析
4
作者 吴钊骏 李升发 +5 位作者 李秀彬 宋军 杜建会 黄康 高子雅 许承祐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8-287,共10页
梯田是山区重要的耕地资源,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梯田撂荒现象愈发显著,揭示梯田撂荒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机制能为山区梯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该研究构建分布特征指标体系,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独立样本T检验和二元logist... 梯田是山区重要的耕地资源,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梯田撂荒现象愈发显著,揭示梯田撂荒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机制能为山区梯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该研究构建分布特征指标体系,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独立样本T检验和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基于土地边际化理论揭示梯田撂荒的分布特征、聚集模式、邻域效应与影响因素,并从“成本—收益”视角总结梯田撂荒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梯田撂荒具有明显的地形和区位梯度分布特征,坡度、高程和耕作高差越大,耕作距离、到最近道路距离越远,且离林地越近的梯田更容易遭到撂荒。2)耕作梯田与撂荒梯田的平均最近邻指数分别为0.295和0.349,两者均具有聚集特性,其中撂荒梯田的聚集程度较低。3)相较于撂荒坡耕地,撂荒梯田具有更强的邻域效应,在距撂荒地10m范围内梯田撂荒率超过60%。4)在地块尺度上,梯田是否撂荒受到梯田地块禀赋的影响,其中地形条件、耕作距离、形状指数等变量与梯田撂荒呈现正相关,梯田质量、地块连片度等变量与梯田撂荒呈现负相关。梯田撂荒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化导致的农业务工成本上升,而梯田的地块禀赋会影响耕作的成本与收益进而促使农户做出撂荒决策,同时撂荒梯田的邻域效应将形成负反馈机制进一步促使梯田撂荒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边际化 梯田撂荒 分布特征 聚集特征 邻域效应 影响机制 粤北山区
下载PDF
“流空间”视角下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以广东省为例 被引量:38
5
作者 李苑君 吴旗韬 +3 位作者 张玉玲 张虹鸥 方顺 金双泉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204-2219,共16页
交通流是城市经济联系最显性的表现,为更清晰地识别城市网络结构提供了新视角。本研究采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数据作为交通流“关系数据”,综合图论、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和GIS空间分析,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域探索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空间结... 交通流是城市经济联系最显性的表现,为更清晰地识别城市网络结构提供了新视角。本研究采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数据作为交通流“关系数据”,综合图论、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和GIS空间分析,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域探索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并利用QAP回归法探究影响网络形成的因素。结果表明:①广东省高速公路已形成典型的网络式空间结构,具有“小世界”网络效应。其节点度值服从幂律无标度分布,交通出入量基本平衡,节点重要性自区域中心向外围递减;网络有向边权值等级差异显著,优势交通流具有“向心指向”特征和距离依赖性。②GDP、常住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县区间行驶距离等已成为影响广东省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中人口因素是影响城市间交通流动的主要因素,网络形成受制于距离因素,消费因素逐渐成为刺激城市间交通流动的强大动力。③广东省高速公路交通流动模式分为邻近指向型、中心指向型和等级指向型三种,以邻近指向型为典型模式。研究结果对于揭示交通流动规律,丰富城市网络理论,推动道路合理规划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空间 高速公路交通流 社会网络分析 流动模式 广东省
原文传递
流空间视域下城市群功能协同发展研究——以旧金山湾区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郭杰 姜璐 +2 位作者 张虹鸥 叶玉瑶 林浩曦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5-205,共11页
文章基于流空间视角,提出了城市群协同发展双重内涵,从流动性、连通性与互补性3方面剖析了要素空间流动与区域功能协同的内在关联。并选取旧金山湾区为实证案例,梳理国际湾区城市群从单中心走向功能协同、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及驱动机制。... 文章基于流空间视角,提出了城市群协同发展双重内涵,从流动性、连通性与互补性3方面剖析了要素空间流动与区域功能协同的内在关联。并选取旧金山湾区为实证案例,梳理国际湾区城市群从单中心走向功能协同、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及驱动机制。研究认为,要素流驱动下的旧金山湾区经历了从发育到成熟的3个阶段:1)要素流动强化旧金山与奥克兰双城联系,功能互补促进双城共生发展阶段;2)要素南汇促成三足鼎立,要素对流与功能互惠助推多中心联动发展阶段;3)要素分流促成泛网络空间结构,错位互补发展强化区域环流,湾区实现功能协同发展阶段。文章结论可为构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动国际湾区协同发展带来如下启示:应顺应要素流动的客观规律,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要素流动破除障碍;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升区域软、硬件基础设施的连通性,为要素流动和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奠定基础;探索区域协商机制,制定功能互补与联动的区域发展战略,引导要素合理分流与高效配置,实现区域功能联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流动空间 区域功能协同 旧金山湾区
下载PDF
欧盟跨边界合作研究对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的启示 被引量:7
7
作者 陈德宁 吴康敏 +2 位作者 吴家瑜 马仁锋 姜炎鹏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3-292,共10页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是21世纪区域合作的核心动因,跨边界合作议题备受学界关注。欧盟在区域一体化实践方面有丰硕的理论与实证成果,其发展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提供了指引,二者均涉及到跨制度、边界的协作和权力的尺度重组。...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是21世纪区域合作的核心动因,跨边界合作议题备受学界关注。欧盟在区域一体化实践方面有丰硕的理论与实证成果,其发展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提供了指引,二者均涉及到跨制度、边界的协作和权力的尺度重组。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系统分析了1993—2020年欧盟跨边界合作研究动向。结果发现:1)欧盟跨边界合作研究主要集中在边界区域互动、跨边界合作模式、跨边界合作领域、跨边界合作障碍等方面;2)欧盟跨边界合作的发展得益于国家之间政治上的互动互信、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协调和合作范围的扩大与深入,然而在双边差异、跨边界可达性、移民和安全等方面仍存在不足;3)欧盟跨边界合作的实践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增强价值与文化认同,创设特殊制度安排,构建多尺度合作空间与多维度治理体系是实现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核心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 边界 边境毗邻区 粤港澳大湾区 协同
下载PDF
1957—2018年赣江源区水源涵养时空变化特征
8
作者 徐飞 温天福 +1 位作者 刘佳嘉 赵玲玲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3,共7页
水源涵养是一项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供给水源、径流调节、削丰补枯等重要功能。然而,目前基于长时间序列细致分析河流源区水源涵养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以赣江源区为对象,使用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与水量平衡方程,分析1... 水源涵养是一项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供给水源、径流调节、削丰补枯等重要功能。然而,目前基于长时间序列细致分析河流源区水源涵养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以赣江源区为对象,使用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与水量平衡方程,分析1957—2018年水源涵养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1957—2018年赣江源区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552.3 mm,以0.85 mm/a的速率不显著增大;年平均水源涵养量范围为44.2~1178.6 mm,呈现出北部与南部较多,而西部较少的分布特征;赣江源区水源涵养变化趋势范围为-1.99~5.45 mm/a,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变差系数的范围为0.27~2.91,变差系数低于0.55的区域高达82.68%,这些区域水源涵养量的波动相对较小;降水是影响水源涵养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源区水资源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时空变化 WEP-L水文模型 赣江源区
下载PDF
欧洲经济地理学区域创新政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奕嘉 谭俊涛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9-269,共11页
区域创新政策对创新驱动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空间中性”的创新政策的反思,欧洲经济地理学提出“基于空间”的区域创新政策,至今已被欧盟委员会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组织所采... 区域创新政策对创新驱动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空间中性”的创新政策的反思,欧洲经济地理学提出“基于空间”的区域创新政策,至今已被欧盟委员会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组织所采用。本文对这一时期欧洲经济地理学区域创新政策的发展背景、主要任务、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梳理,研究发现:第一,欧洲经济地理学区域创新政策的主流框架有3个,分别是区域创新系统、精明专业化和可持续转型地理理论;第二,3个框架各有侧重,区域创新系统侧重解决系统失灵问题,精明专业化聚焦优先发展领域的选择问题,可持续转型地理理论则强调转型失灵问题;第三,针对上述问题,3个框架均给出“基于空间”的区域创新政策建议,其中,区域创新系统和精明专业化是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差异的视角,可持续转型地理理论则从技术的空间粘性角度出发。最后,提出中国经济地理学未来区域创新政策研究的几个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经济地理学 区域创新政策 区域创新系统 精明专业化 可持续转型地理理论
原文传递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科学问题与重点研究方向 被引量:22
10
作者 张虹鸥 吴康敏 +2 位作者 王洋 叶玉瑶 黄耿志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5-142,共8页
创新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前沿和重要研究分支。新形势下,创新驱动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路径,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地理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系统梳理西方经济地理学中关于创新地理研究的理论流派与研究框架,结合粤港... 创新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前沿和重要研究分支。新形势下,创新驱动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路径,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地理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系统梳理西方经济地理学中关于创新地理研究的理论流派与研究框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特征,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地理研究应重点考虑制度与边界的特殊因素,纳入区域一体化、"全球—地方"尺度和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等理论视角。其科学问题是"一国两制"形成的独特空间尺度和独特政治制度下,制度与边界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地理问题的解释路径与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地理研究需关注的4个重点研究方向:(1)跨制度区域创新要素集聚和流动的空间过程与影响机制。(2)跨境区域创新系统的建构。(3)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位置、演变及其对创新网络的能动性重构。(4)创新特别合作区的空间治理及其对协同创新的推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地理 创新驱动“ 一国两制” 制度与边界 协同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
原文传递
1959—2018年增江流域多时间尺度水源涵养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飞 杨骥 +3 位作者 荆文龙 邓应彬 赵玲玲 李泽华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49-1561,共13页
随着水资源短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水源涵养功能已成为流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服务功能之一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关于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多集中于使用水源涵养的多年平均值,鲜有研究关注长序列水源涵养功能的多时间尺度变... 随着水资源短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水源涵养功能已成为流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服务功能之一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关于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多集中于使用水源涵养的多年平均值,鲜有研究关注长序列水源涵养功能的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为此,文章以广州重要的水源区和生态屏障的增江流域为例,基于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和水量平衡方程,分析了1959—2018年增江流域水源涵养年、月、日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探讨水源涵养的供给、调节和削峰补枯功能。结果表明:1959—2018年增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源涵养685.7 mm,以-1.30 mm/a速率不显著减少;1959—2018年增江流域多年平均月水源涵养1—9月为正值,10—12月为负值,1、3、6、11和12月水源涵养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其他月份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变化趋势范围为-0.04~-0.67 mm/a;近60 a增江流域Max1day、Max3day、Max5day和Max7day为正值,而Min1day、Min3day、Min5day和Min7day为负值,除Min5day和Min7day的水源涵养不显著减少外,其他6个日极端水源涵养指标都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空间上,年尺度水源涵养变化呈东南和北部低,西南高的态势;1959—2018年增江流域年、月、日水源涵养分别体现其供给、调节、削峰补枯的功能;水源涵养与降水的相关性较大,且明显高于蒸散发和地表径流的相关系数,表明降水是水源涵养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多时间尺度 WEP-L水文模型 水量平衡法 增江流域
下载PDF
中国外向型经济区制造业空间重构的理论基础与科学议题 被引量:7
12
作者 叶玉瑶 张虹鸥 +4 位作者 王洋 吴康敏 吴旗韬 陈艳华 杜志威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1-343,共13页
当前,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经济转型形成历史性交汇,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多元化过程与不同尺度的空间响应。我国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外向型经济区内部出现企业迁入与迁出并存、旧产业区衰退与新产业区增长并存的新现象。这一新现象与经典... 当前,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经济转型形成历史性交汇,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多元化过程与不同尺度的空间响应。我国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外向型经济区内部出现企业迁入与迁出并存、旧产业区衰退与新产业区增长并存的新现象。这一新现象与经典的"核心-边缘"理论所描述的核心与外围之间的集聚、扩散过程有很大区别,是核心区域内部,在集聚、扩散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同时出现增长与衰退的空间分化。需要深入研究新时期制造业企业集聚、扩散的多元化过程、经济区域演化的多尺度空间效应、制造业空间重构的多重动力机制等科学议题,从"多元化区位过程-多尺度空间效应-多重动力机制",建立一个从企业区位到经济区域演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索符合时代背景与我国国情的产业集聚和扩散理论,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区积极应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主动谋划转型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位 产业转移 产业空间 生产网络 动力机制
原文传递
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内涵与机制变化 被引量:24
13
作者 叶玉瑶 王翔宇 +4 位作者 许吉黎 张虹鸥 刘郑倩 孙嘉仪 卢秦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1-170,共10页
区域协同发展是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也是一项复杂、系统、与时俱进的科学议题。特别是当前伴随全球化格局、区域治理体系以及技术革新的快速演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将面临机... 区域协同发展是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也是一项复杂、系统、与时俱进的科学议题。特别是当前伴随全球化格局、区域治理体系以及技术革新的快速演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将面临机制性的变化。文章通过对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内涵与机制的系统性分析,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经历了生产要素一体化、制度整合一体化和全方位融合一体化3个阶段的演变,新时期协同发展涵盖产业协同创新、环境协同治理、资源协同配置、服务协同共享和制度协同安排5个维度,并且在全球化、市场要素、政府治理和技术变革影响下产生了诸多机制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协同发展 全球化 区域治理 科技创新
下载PDF
“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专刊序言
14
作者 叶玉瑶 黄正东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I0001-I0002,共2页
区域协同发展是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也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科学议题。之所以讲“与时俱进”,是因为,协同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或者说大珠三角城市群)并非一个新的话题。上世纪80年... 区域协同发展是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也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科学议题。之所以讲“与时俱进”,是因为,协同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或者说大珠三角城市群)并非一个新的话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人文地理学者围绕粤港澳区域合作、区域联动和一体化发展等议题展开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揭示了粤港之间“前店后厂”的区域协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世界级城市群 区域协同发展 前店后厂 区域联动 协同模式 人文地理学 一体化
下载PDF
中国梯田撂荒程度及空间格局分异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董世杰 辛良杰 +6 位作者 李升发 谢花林 赵宇鸾 王学 李秀彬 宋恒飞 卢亚晗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5,共13页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驱动下,中国丘陵山区耕地逐渐被边际化,耕地撂荒范围也迅速从劣质的坡耕地延展至优质的梯田,大规模梯田撂荒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和生态效应,科学评估中国山区梯田的撂荒程度及空间分布将有助于有效地应对耕地撂荒问题...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驱动下,中国丘陵山区耕地逐渐被边际化,耕地撂荒范围也迅速从劣质的坡耕地延展至优质的梯田,大规模梯田撂荒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和生态效应,科学评估中国山区梯田的撂荒程度及空间分布将有助于有效地应对耕地撂荒问题。本文通过全国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中国梯田的撂荒程度进行了调查,利用获取的中国329个县的560份村问卷测算了中国梯田撂荒规模,并进一步分析了梯田撂荒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显示:①全国梯田撂荒现象分布广泛,发生梯田撂荒的村庄占总调查村庄的比例为54%,撂荒面积占梯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9.79%;②梯田撂荒程度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南方丘陵山区较为严重,尤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最;③梯田撂荒的主要因素可归结为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梯田耕作机械化程度、灌溉条件、耕作交通条件等。减缓梯田撂荒,应因区精准施策,提高梯田区机械化水平等措施具有普适性,针对质量较差的梯田,可有序“退耕”,对于质量较好的梯田,可采用调整种植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流转与规模经营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田 耕地撂荒 全国抽样调查 空间分异 中国
原文传递
粤港澳大湾区水生态修复及展望 被引量:13
16
作者 赵玲玲 夏军 +2 位作者 杨芳 杨龙 徐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054-5065,共12页
水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纽带,水生态系统修复在区域生态系统修复中起到关键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剧烈人类活动对江河湖库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和干扰,江河湖库污染严重,水生物减少,导致流域水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甚至丧失;从生态... 水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纽带,水生态系统修复在区域生态系统修复中起到关键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剧烈人类活动对江河湖库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和干扰,江河湖库污染严重,水生物减少,导致流域水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甚至丧失;从生态修复科学内涵出发,判断湾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已处于非生物控制跃迁阈值之下;针对该形势,从工程建设、水环境治理、空间规划和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梳理湾区近期开展的与水生态修复相关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生态空间划定和推进河长制等工作,并对其中用到的技术、指标和制度进行条理;然后以茅洲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广东万里碧道作为水生态修复的点、面代表,从水生态修复的整体目标、采用的技术措施、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管理制度方法等方面分析当前的工作现状;总结湾区现状水生态修复工作,认为湾区水生态系统的非生物修复阶段基本结束;基于生态系统修复理论结合湾区江河湖库生态系统特点,提出适合湾区的水生态修复框架,讨论水生态系统修复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工作的展望,为大湾区水生态修复提供直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修复 水生态环境 水生态文明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新一轮贸易保护如何改变珠三角电子通信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进而影响创新绩效?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翔宇 叶玉瑶 +5 位作者 巫细波 张智颖 程风雨 邹小华 赵蓓蕾 张虹鸥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74-2287,共14页
主要基于2014—2021年美国出口管制条例(EAR)以及珠三角电子通信产业发明专利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以及建立QAP(QuadraticAssignmentProcedure,二次指派程序)和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新一轮贸易保护对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及二者共同对合作创... 主要基于2014—2021年美国出口管制条例(EAR)以及珠三角电子通信产业发明专利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以及建立QAP(QuadraticAssignmentProcedure,二次指派程序)和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新一轮贸易保护对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及二者共同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珠三角电子通信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关系的结构逐渐去中心化,其异质性增长趋于停滞,新一轮贸易保护没有促进产学研合作关系异质性的增加;新一轮贸易保护显著调节地理邻近性,造成合作创新的地理尺度下降。计量回归结果显示,在贸易保护的冲击下,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异质性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由正转负,倒U型关系已达显著;贸易保护使其他维度的邻近性与地理邻近性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此消彼长,其调节效应突出体现在其强化地理邻近对产学研合作关系及创新绩效的正向效应。上述发现提醒产学研创新支持政策还需进一步细化优化。文章由此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即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内部与外部化创新交易成本制定相适应的创新支持政策,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跨地区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中国的区域战略性产业摆脱国际技术贸易封锁、实现高质量自主创新与技术合作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保护 产学研合作 创新网络 创新绩效 关系异质性 电子通信 多维邻近性 珠三角
下载PDF
“结构-能动性”框架下短期经济韧性的动态演化与影响机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对东莞企业的访谈 被引量:9
18
作者 杜志威 文志敏 金利霞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17-1227,共11页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对中国中小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造成极大的冲击。在应对疫情冲击的过程中,中国展现了强大的经济韧性,这为研究中小企业经济韧性重塑提供了契机。结构和能动性是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两种因素,但现有...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对中国中小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造成极大的冲击。在应对疫情冲击的过程中,中国展现了强大的经济韧性,这为研究中小企业经济韧性重塑提供了契机。结构和能动性是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两种因素,但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结构因素的作用,对于不同经济主体在危机中的能动性则关注较少。通过对东莞市43家中小制造企业的访谈,重点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企业能动主体的响应与行动,运用能动性视角对较短时期内经济韧性的动态演化进行分析,并构建“结构-能动性”的分析框架以揭示影响经济韧性重塑的微观机制。研究发现:经济韧性并不是经济主体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其形成过程从冲击发生开始先后经历认知―适应―重塑3个阶段;重塑经济韧性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需要个体能动性和集体能动性得到发挥,也受到产业经济、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等结构因素的影响。基于揭示能动性因素在塑造短期经济韧性关键作用,总结出3个方面的理论启示:注重短期适应与长期变革的转换;强调能动性对结构因素的塑造;关注能动主体与外部联系的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韧性 能动性 结构 疫情冲击 中小制造企业 东莞
下载PDF
空间尺度视角下的家庭能源消费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2
19
作者 姜璐 黄耿志 +3 位作者 谢惠春 王长建 郭杰 董志强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88-1798,共11页
能源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家庭能源消费活动作为区域典型人地关系活动的形式,是能源地理精细化研究的一大趋势。论文基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视角,回顾了能源地理研究的缘起、家庭能源消费的空间特征、形成机制及数据来源,对存在问题进... 能源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家庭能源消费活动作为区域典型人地关系活动的形式,是能源地理精细化研究的一大趋势。论文基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视角,回顾了能源地理研究的缘起、家庭能源消费的空间特征、形成机制及数据来源,对存在问题进行述评,并从当前家庭能源消费面临的机遇出发,对未来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主题进行了展望和阐释。主要得到3个结论:①构建全景式家庭能源数据调查框架,将地域类型与能源类型、数量、用途纳入调查的视域;②中观尺度的研究有待加强,通过微观—中观—宏观尺度内关系的协调,从一个相互嵌套式的结构整体中去认识和把握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及规律;③构建家庭属性、地理因素、生活方式等多要素综合集成分析框架,剖析家庭能源消费空间特征的形成动因,实现对家庭能源消费空间分异过程的本质理解。研究有助于地理学能源领域的空间研究和实践的国际化,对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的理论视角补充具有积极的学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能源消费 能源地理 空间尺度 空间特征
原文传递
基于被动声学监测技术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与鸟类多样性关联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乐 张承云 +5 位作者 裴男才 高丙涛 王娜 李嘉睿 武瑞琛 郝泽周 《生物多样性》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4-168,共15页
城市化导致的生境破碎化与生境质量下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负面影响。鸟类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物种。城市绿地在鸟类多样性保护中起着主导作用,理解绿地景观特征与鸟类多样性的关系对城市景观可... 城市化导致的生境破碎化与生境质量下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负面影响。鸟类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物种。城市绿地在鸟类多样性保护中起着主导作用,理解绿地景观特征与鸟类多样性的关系对城市景观可持续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不同取食集团鸟类多样性对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响应差异,本研究基于被动声学监测技术对广州市30个城市公园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同步连续监测,并基于深度学习模型识别物种信息,采用冗余分析、随机森林回归、分类和回归树模型量化了鸟类物种数量与绿地景观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较高绿地面积比例和较大斑块面积对鸟类物种数量有积极的影响,而降低生境景观连通性对其有负面影响,但不同食性的鸟类对景观特征的响应存在差异。杂食鸟类更加适应破碎化的环境,食肉鸟对生境连通性高度敏感,食虫鸟则依赖绿地平均斑块面积。此外,夜间人造灯光与鸟类物种数量呈负相关关系,食虫鸟对其的响应更加敏感。鸟类物种数量与绿地景观特征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具有不同的响应过程和阈值。当2 km圆形缓冲区内绿地平均斑块面积高于0.01–0.02 ha或孤岛面积比例低于0.92%–10.40%时,有助于增加专一食性鸟类物种数量。为提升城市鸟类整体多样性,建议减少人造灯光对鸟类的负面影响,并在景观管理中保护和恢复以本地物种为主的残存栖息地、建立廊道和补充性新栖息地、增强生境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声学监测 鸟类多样性 取食集团 城市绿地 景观连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