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23届海峡两岸暨港澳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术研讨会暨“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育”专辑 序言
1
作者 李定强 陈永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I0001-I0002,F0002,共3页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科技与工业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使地球气候系统发生变化,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各方面均产生显著影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的剧烈变化,...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科技与工业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使地球气候系统发生变化,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各方面均产生显著影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的剧烈变化,如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格局改变、气候灾害增多、粮食减产等问题,对人们的健康、财产和生存产生严重影响;气候变化还可导致海洋酸化、氮沉降增加、臭氧层破坏、冰川消融、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微塑料污染等问题,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冰川消融 气候灾害 海平面上升 臭氧层破坏 全球生态系统 粮食减产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典型工业遗留场地土壤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彬 叶脉 +4 位作者 杨国义 陈佳亮 张路路 范彬 杨泽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8-177,共10页
以粤港澳大湾区某典型电镀工业遗留场地为研究对象,该文选取土壤中重金属和氰化物作为特征污染物,将一类用地土壤筛选值作为环境基线,围绕因果关系、土壤损害状况、土壤损害量化等方面开展损害鉴定评估,进一步根据未来规划对场地进行人... 以粤港澳大湾区某典型电镀工业遗留场地为研究对象,该文选取土壤中重金属和氰化物作为特征污染物,将一类用地土壤筛选值作为环境基线,围绕因果关系、土壤损害状况、土壤损害量化等方面开展损害鉴定评估,进一步根据未来规划对场地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并提出恢复方案,最后对土壤损害价值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场地土壤中镍、铜和氰化物均超基线水平,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11.70、0.49和6.32倍。该次场地土壤环境损害事实明确,污染行为与土壤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采用反距离权重方法对场地内镍、铜和氰化物分布进行空间插值测算,场地土壤受到损害的面积共计24076 m^(2),受损深度为0~5 m,受损土壤方量为55738 m^(3)。场地土壤中镍、铜和氰化物的风险水平均不可接受,需要对场地进行修复治理。基于人体健康风险控制值计算的场地土壤修复量为23694m^(3),经筛选提出该场地污染土壤采用异位化学氧化+水泥窑处置。最终计算土壤环境损害价值量为2162万元,研究成果可为最终开展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污染责任人认定以及环境损害赔偿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遗留工业场地 土壤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健康风险评估 修复治理
原文传递
广东省典型红壤区表土剥离适宜性评价
3
作者 曹伏龙 冯楚君 +4 位作者 郑武平 梁雪映 袁宇志 郭颖 郭治兴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1期58-61,共4页
表层高肥力土壤是耕地资源的“精华”。表土剥离是应对耕地面积锐减、保持土壤质量、减少土壤资源流失的有效手段之一。基于层次分析法,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和国家、省级相关标准规范,构建了包括3个准则层和11个指标层的广东省表土剥离... 表层高肥力土壤是耕地资源的“精华”。表土剥离是应对耕地面积锐减、保持土壤质量、减少土壤资源流失的有效手段之一。基于层次分析法,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和国家、省级相关标准规范,构建了包括3个准则层和11个指标层的广东省表土剥离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指标权重;基于物元模型开展了广东省典型红壤区农林业用地的表土剥离适宜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4个等级。结果表明:①表土剥离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区面积分别占广东省典型红壤区农林业用地的32.49%、49.24%、16.24%、2.03%,表土剥离对于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十分重要;②表土剥离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乐昌市和连州市境内的河谷和山间盆地、云浮市的云浮丘陵、河源市与汕尾市交界的山间丘陵等区域,主要原因是矿山开采等人类活动导致区域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剥离 物元模型 红壤区 广东省
下载PDF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研究进展
4
作者 朱雅琪 巫静 +5 位作者 余震 邓玉 刘德洪 徐长林 吕亚辉 杨国义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15-118,125,共5页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导致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这些重金属随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了解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重金属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以及污染农田的治理方法,对保障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我国农田土壤...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导致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这些重金属随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了解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重金属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以及污染农田的治理方法,对保障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阐述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可能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概括了目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治理方式,分析了这些治理方式的差异性和优缺点,并对未来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重金属污染 现状 污染治理 土壤修复
下载PDF
广东省农业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异格局
5
作者 黄国锋 贺斌 +5 位作者 谢志宜 刘军 王安侯 廖彤 王博瑾 郝贝贝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07-2215,共9页
掌握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和排放特征,对开展农业源污染防控、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广东省276个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断面的监测数据,分析广东省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4个区域农村生活污染、种... 掌握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和排放特征,对开展农业源污染防控、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广东省276个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断面的监测数据,分析广东省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4个区域农村生活污染、种植业流失和养殖业污染对农村水环境的影响,在县域尺度上评价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状况及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水质COD、TN、TP、NH4^(+)和NO_(3)^(−)浓度最大值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最高值均出现在农村生活污染监测断面,表明全省农村生活源污染对地表水环境污染的贡献最大。2)粤北地区监测断面水质指标浓度和污染指数显著小于其他区域(P<0.001);珠三角地区生活源和养殖源污染指数(Ii=2.59和1.97)最大,以及种植源和养殖源污染比例(37%和36%)最高;而粤东地区种植源污染指数最大(Ii=1.93),生活源污染比例最高(51%)。3)县域尺度农村生活源污染状况最严重,尤其珠三角和粤东地区重污染和严重污染区县较多,以珠海金湾区(Ii=9.76)、东莞市(Ii=7.29)、潮州饶平县(Ii=6.75)和汕头潮南区(Ii=5.83)污染最突出;养殖源和种植源暂无严重污染等级,重污染区县也相对较少,零星分布在珠三角、粤东和粤西地区。4)全省109个区县,农业源污染等级为清洁、轻度污染、污染、重污染和严重污染的比例依次为20%、43%、20%、15%和2%,清洁区县主要分布在粤北地区,严重污染和重污染区县则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粤东地区。综上,广东省农村生活源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较大,珠三角和粤东地区农业源污染状况较粤西严重,粤北污染程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种植业 养殖业 生活污染 空间特征 来源解析
下载PDF
2016一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状况时空演变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杨阳 刘花 +3 位作者 廖彤 谢志宜 卢颖欣 郭庆荣 《中国高新科技》 2023年第22期100-102,共3页
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城市群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文章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依据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分析2016-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状况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6-2020年... 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城市群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文章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依据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分析2016-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状况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6-2020年珠三角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保持在59.6~85.0;珠三角城市群EI与城市化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人口密度、工业总产值和电力消费量均呈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状况 时空演变 社会经济因素 相关分析 珠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1991—2021年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源特征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楠 郝贝贝 +1 位作者 张思毅 贺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0-200,共11页
广东省是经济强省也是农业大省。为保障粮食安全,近年来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等,使得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渐凸显。为揭示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来源,阐明农业面源污染... 广东省是经济强省也是农业大省。为保障粮食安全,近年来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等,使得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渐凸显。为揭示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来源,阐明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该研究基于1991—2021年历史统计数据分析,运用排污系数法估算了广东省各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负荷,阐明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随时间发展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1991—2021年广东省农业源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氨氮(ammonia nitrogen,NH3-N)、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排放量整体呈现增加趋势,2018年以来各污染物排放量出现小幅度降低。与1991年相比,2021年农业源COD、NH3-N、TN和TP排放量分别增长至1.9、1.9、1.7和2.2倍。(2)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是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种植业对农业源NH3-N、TN排放量的贡献率最大(占比分别为48%、52%),而畜禽养殖业对农业源COD、TP排放量的贡献率最大(占比分别为90%、51%);此外,水产养殖业对农业源各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贡献率在10%~16%之间,但其排放量及贡献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客观分析了1991年来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可以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污染 面源 排污系数法 广东省 畜禽养殖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核心城区绿地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及生态风险
8
作者 梁樑 郭晓淞 +5 位作者 陈汉杰 徐皓帆 周衍波 谢邵文 杨芬 韦朝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68-1878,共11页
随着城市扩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型城市核心城区土壤已遭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以乌鲁木齐市核心城区典型城市公园绿地和交通枢纽绿地为对象,系统探究土壤中6种重金属(Cd、Cr、Cu、Pb、Zn和Ni)的累积特征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 随着城市扩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型城市核心城区土壤已遭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以乌鲁木齐市核心城区典型城市公园绿地和交通枢纽绿地为对象,系统探究土壤中6种重金属(Cd、Cr、Cu、Pb、Zn和Ni)的累积特征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交通枢纽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城市公园绿地土壤。相较于乌鲁木齐市土壤背景值,城市公园绿地土壤重金属为轻度污染,而交通枢纽绿地土壤重金属为中度污染。(2)不同行政区城市公园绿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头屯河区(2.85)>水磨沟区(2.13)>天山区(1.91)>新市区(1.85)>米东区(1.23),而交通枢纽绿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米东区(4.17)>沙依巴克区(3.24)>新市区(2.84)>水磨沟区(2.70)>头屯河区(2.50)>天山区(2.37)。(3)不同行政区城市公园绿地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水磨沟区(101.68)>头屯河区(98.83)>新市区(88.56)>天山区(73.43)>米东区(58.24),而交通枢纽绿地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米东区(177.60)>水磨沟区(131.75)>沙依巴克区(120.25)>新市区(105.76)>头屯河区(105.63)>天山区(82.12)。城市公园绿地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最大的分别为头屯河区和水磨沟区,而城市交通枢纽绿地土壤的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最大的均是米东区。(4)在空间分布特征上,城市公园绿地土壤高值区总体上以岛状分布在中心城区,而交通枢纽绿地土壤除Ni外,高值区以岛状分布在米东区的西南部和沙依巴克区的东部。工业企业的显著集聚、密集的交通干线和较高的人口密度成为影响不同行政区内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城市公园 交通枢纽 环境风险 乌鲁木齐市
下载PDF
南岭山地不同海拔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9
作者 黄伟佳 刘春 +3 位作者 刘岳 黄斌 李定强 袁再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89,共10页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养分需求与限制的重要指标。为了探究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择南岭山地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不同海拔0—60 cm土壤,通过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酶活性,...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养分需求与限制的重要指标。为了探究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择南岭山地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不同海拔0—60 cm土壤,通过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酶活性,分析南岭不同海拔梯度山地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微生物量氮(MBN)、微生物量磷(MBP)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在中高海拔处高于低海拔处,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酸性磷酸酶(AP)活性沿海拔呈现波动变化,其中MBC含量,NAG和AP活性分别在402、809和402 m处到达最高;(2)土壤^(w)(C)/^(w)(N)、^(w)(MBC)/^(w)(MBN)、^(w)(MBC)/^(w)(MBP)、^(w)(MBN)/^(w)(MBP)、NAG:AP均在809m处最高,土壤^(w)(C)/^(w)(P)、^(w)(N)/^(w)(P)、BG:AP均在1 364 m处最高,土壤BG:NAG在1 536 m处最高;(3)土壤含水率、TOC、TN分别解释了土壤各化学计量比的25.0%、17.9%、13.6%。其中,含水率与^(w)(N)/^(w)(P)显著正相关(P<0.05),与BG:NAG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w)(MBC)/^(w)(MBP)、NAG:AP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w)(MBN)/^(w)(MBP)显著负相关(P<0.05);TOC与^(w)(C)/^(w)(P)、^(w)(N)/^(w)(P)、BG:AP极显著正相关(P<0.01);TN与^(w)(N)/^(w)(P)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w)(C)/^(w)(P)、BG:NAG、BG:AP显著正相关(P<0.05),与^(w)(C)/^(w)(N)显著负相关(P<0.05)。南岭山地土壤养分、微生物量、酶活性化学计量比有明显的海拔梯度变化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化学计量比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深入研究南岭山地土壤养分平衡状况和限制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山地 海拔 养分 微生物量碳氮磷 土壤酶 化学计量
下载PDF
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变化的多尺度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曹佳霖 胡茂川 +2 位作者 贺凯 代超 贺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24-933,共10页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显示,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广东省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理清全省面源污染状况对水污染防治和乡村振兴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改进输出系数法分析2009—2019年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年负荷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考虑...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显示,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广东省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理清全省面源污染状况对水污染防治和乡村振兴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改进输出系数法分析2009—2019年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年负荷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考虑施肥、降水、畜禽和水产养殖各月差异,评估全省农业面源污染季度和月污染负荷;采用单位面积负荷系数法评价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探讨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结果表明:(1)2009—2019年广东省总氮负荷呈下降趋势,总磷负荷呈上升趋势,春夏两季是一年中污染排放的高峰季度,4—10月总氮和总磷负荷分别占全年负荷的68.8%和67.2%。(2)全省76.2%的地级市总氮负荷呈下降趋势,61.9%的地级市总磷负荷呈上升趋势。相比于2009年,2019年71.4%的地级市总氮排放对环境威胁程度降低,52.4%的地级市总磷排放对环境威胁程度增强。(3)粤西地区农业总氮、总磷负荷及对环境的影响均较珠三角、粤北和粤东地区更为严重。(4)各污染源对氮磷污染负荷量的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畜禽养殖业、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研究结果为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变化的评价提供了参考,对全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及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污染 月污染负荷 时空变化 污染程度 贡献率
下载PDF
不同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综合肥力的影响
11
作者 张晓龙 杨倩楠 +5 位作者 李祥东 陈静 王超 陈金洁 张池 刘科学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209,共8页
[目的]定量评价不同生态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及综合肥力的影响,以期为华南地区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评价稻鸭(RD)、稻鱼(RF)、稻虾(RS)3种生态种养模式和常规种植(CK)稻田模式的土壤... [目的]定量评价不同生态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及综合肥力的影响,以期为华南地区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评价稻鸭(RD)、稻鱼(RF)、稻虾(RS)3种生态种养模式和常规种植(CK)稻田模式的土壤综合肥力的差异,明确影响稻田土壤综合肥力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不同生态种养模式均可有效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缓解土壤酸化,对提高土壤养分和有机碳含量也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其中0–10 cm表层土壤的孔隙度、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为RD最高或并列最高。土壤综合肥力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0–10 cm表层土壤肥力得分排序为RD>RF> RS> CK,10–20 cm亚表层土壤为RD> RF> CK> RS,并且土壤容重、有机碳、孔隙度、胡敏素碳、全氮和碱解氮为稻田土壤肥力的主要贡献性指标,全钾、pH、速效钾、全磷、富里酸碳、胡敏酸碳和有效磷为次要贡献性指标。[结论]整体来看,RD为培肥稻田土壤的最佳模式,RF其次,RS的效果较差。因此,华南地区稻田土壤培肥可将RD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或者结合现实情况合理选择其他生态种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种养 理化性质 土壤肥力
下载PDF
闽江河口湿地围垦稻田对土壤铁碳结合特征的影响
12
作者 刘旭阳 王纯 +7 位作者 郭萍萍 方云英 沈李东 胡世文 黑杰 王亚非 胥佳忆 王维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4,共11页
土壤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是有机碳长期维持的主要途径,但其机理研究仍较为薄弱。为探究河口湿地围垦稻田对土壤铁碳结合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福建省闽江河口天然芦苇湿地与围垦稻田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类型土壤中的铁结合态有机碳(Fe-OC... 土壤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是有机碳长期维持的主要途径,但其机理研究仍较为薄弱。为探究河口湿地围垦稻田对土壤铁碳结合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福建省闽江河口天然芦苇湿地与围垦稻田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类型土壤中的铁结合态有机碳(Fe-OC)及其相关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①芦苇湿地围垦稻田改变了土壤氧化还原过程,显著影响土壤中铁相的转化。围垦后土壤二价铁[Fe(Ⅱ)]、三价铁[Fe(Ⅲ)]、活性总铁含量(HCl-Fe_(t))及Fe(Ⅲ)/Fe(Ⅱ)分别显著下降了24.68%、52.56%、51.45%、35.68%(P<0.05)。游离态氧化铁(Fe_(d))与无定形态铁(Fe_(o))含量分别显著下降了21.64%和29.24%(P<0.05),络合态铁(Fe_(p))含量则有所增加。②芦苇湿地围垦稻田显著影响土壤碳固存,Fe-OC与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在围垦稻田后分别显著下降了39.03%和18.42%(P<0.05);芦苇湿地与稻田土壤Fe-OC均主要以吸附途径结合,稻田土壤Fe-OC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fFe-OC)显著高于芦苇湿地(P<0.05)。③土壤全氮、含水量、电导率、铁以及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与Fe-OC呈显著正相关(P<0.01)。本研究可为退耕还湿、土壤碳增汇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结合态有机碳 芦苇湿地 稻田 闽江河口
下载PDF
羧甲基纤维素钠对红海榄幼苗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13
作者 李婷 林梓 +3 位作者 朱立安 李玫 陈粤超 陈玉军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1期42-48,共7页
为明确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对沿海困难立地砂砾质土壤的改良作用,以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胚轴为材料,通过室内潮汐模拟试验,研究不同CMC施用量(质量比为1.6%、2.4%、3.2%、4.0%和4.8%)对红橄榄幼... 为明确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对沿海困难立地砂砾质土壤的改良作用,以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胚轴为材料,通过室内潮汐模拟试验,研究不同CMC施用量(质量比为1.6%、2.4%、3.2%、4.0%和4.8%)对红橄榄幼苗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MC施用量增加,红海榄幼苗生长量和生物量整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均在4.0%CMC处理下最大。与CK相比,不同CMC处理下红海榄幼苗的株高、地径和叶片数分别增加9.78%~38.54%、13.83%~54.31%和20.00%~36.67%;根、茎和叶生物量分别增加10.58%~64.72%、7.97%~36.76%和37.62%~117.99%;土壤有机质、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增加625.22%~671.96%、147.62%~161.52%和55.56%~77.78%。CMC可促进红海榄幼苗生长,提高土壤养分,可作为沿海困难立地砂砾质土壤的改良剂,推荐CMC施用量为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纤维素钠 红树林 红海榄 砂砾质土壤 土壤改良
下载PDF
土壤中多环芳烃衍生物污染特征及迁移转化
14
作者 程鹏飞 王泽铭 +1 位作者 赵旭强 高彦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62-1574,共13页
本文综述了氯代多环芳烃(ClPAHs)和硝基多环芳烃(NPAHs)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利用类型土壤中的污染水平和赋存形态,采用EPISuite软件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获得了ClPAHs和NPAHs的极性、土壤吸附系数、快速生物降解性、轨道能级等性质,并分析了... 本文综述了氯代多环芳烃(ClPAHs)和硝基多环芳烃(NPAHs)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利用类型土壤中的污染水平和赋存形态,采用EPISuite软件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获得了ClPAHs和NPAHs的极性、土壤吸附系数、快速生物降解性、轨道能级等性质,并分析了取代基种类、数量以及位置对PAHs衍生物性质和环境归趋的影响.重点总结了ClPAHs和NPAHs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光降解、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迁移转化行为.最后,基于现有研究现状,希望未来能够优化检测方法、建立土壤污染数据库、丰富迁移转化数据和机理,为土壤PAHs污染特征和迁移转化研究提供更准确、全面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多环芳烃 硝基多环芳烃 土壤 污染特征 迁移转化
下载PDF
电子穿梭体介导土壤锑还原成矿的微生物机制
15
作者 蓝浚 陈冠虹 +4 位作者 张俊涛 Hemmat-Jou Mohammad Hossein 舒小华 方利平 李芳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2-281,共10页
微生物锑还原成矿有助于降低土壤锑的生物有效性和移动性,是土壤锑污染修复的重要策略之一。电子穿梭体AQDS能够加速土壤富集菌群锑还原速率,可能与其促进微生物呼吸及细胞生长有关。理解电子穿梭体(ES)介导微生物锑还原过程与机制可为... 微生物锑还原成矿有助于降低土壤锑的生物有效性和移动性,是土壤锑污染修复的重要策略之一。电子穿梭体AQDS能够加速土壤富集菌群锑还原速率,可能与其促进微生物呼吸及细胞生长有关。理解电子穿梭体(ES)介导微生物锑还原过程与机制可为土壤锑污染控制提供关键理论支撑。醌类和黄素类电子穿梭体(AQDS和FMN)存在时可能改变微生物呼吸代谢中的电子传递过程,然而ES介导下的微生物锑还原过程及转录响应机制尚不清楚。利用锑污染稻田土壤分离的兼性厌氧锑还原细菌Mesobacillus jeotgali PS1作为研究对象,探究醌类和黄素类电子穿梭体(AQDS和FMN)对菌株PS1锑还原过程及关键功能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PS1驱动Sb(Ⅴ)还原为Sb(Ⅲ)过程中水溶态Sb(Ⅲ)随培养时间先累积后下降,培养72 h后水溶态锑去除率为64%,生成十四面体方锑矿,表明菌株PS1驱动锑还原成矿有助于锑的钝化。两种ES能够加速细菌锑还原反应,而对胞外生成的方锑矿晶型没有影响。通过定量分析菌株PS1潜在功能基因转录表达活性,结果表明AQDS相比FMN更能促进菌株PS1细胞膜二甲基亚砜还原酶(DMSOR)基因和胞内解毒型砷还原基因(arsC)转录活性,有助于增加菌株PS1呼吸代谢活性和胞内锑解毒从而加速锑还原,所以AQDS可能在强化微生物锑还原钝化中更具有优势。该研究揭示了不同电子穿梭体介导锑还原的微生物机制,为锑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还原细菌 电子穿梭体 方锑矿 锑解毒 转录响应 二甲基亚砜还原酶
下载PDF
汞污染地块分级风险管控技术体系研究
16
作者 赵彬 杨洋 +2 位作者 张昊 金远亮 侯德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有色金属冶炼、电石法聚氯乙烯、汞触媒等特定行业已经形成数量不等的汞污染地块。精准识别地块中汞污染分布及迁移归趋,构建基于环境风险的防控技术体系,是此类地块有效修复与风险管控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汞污染地块的特点及成因,总... 有色金属冶炼、电石法聚氯乙烯、汞触媒等特定行业已经形成数量不等的汞污染地块。精准识别地块中汞污染分布及迁移归趋,构建基于环境风险的防控技术体系,是此类地块有效修复与风险管控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汞污染地块的特点及成因,总结了发达国家在政策法规、标准制定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历史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在汞污染防控方面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与管理政策,提出了基于环境风险量化表征与逐级分类管控的综合技术体系。首先,以健康与生态保护为核心要素,对环境风险精准量化表征,重点考虑地块中汞的赋存形态与生物有效性、特殊暴露途径与敏感受体、迁移与归趋等特征化因子;其次,基于污染调查与风评结果进行风险筛查,对地块风险等级进行科学划分;最后,从标准限值、修复技术和管理制度3个角度,选择与风险等级相匹配的差异化管控技术。该技术体系以风险管控为导向、以量化评估为基础、系统修复与全过程管理为途径,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精准性的汞污染地块风险管理模式,符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的基本原则,为我国地块尺度汞污染控制提供体系保障,支撑我国《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履约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地块 风险管控 制度控制 技术体系
下载PDF
我国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标准体系现状及展望
17
作者 赵彬 王亮 +3 位作者 魏雨泉 祝文彬 曹晗霖 张昊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2-1103,共12页
标准体系建设是实施土壤污染防治与农产品安全保障的重要保障.该文系统分析了我国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管理发展历程,总结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标准体系的最新进展.在总结发达国家与国际组织关于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标准建设经验的... 标准体系建设是实施土壤污染防治与农产品安全保障的重要保障.该文系统分析了我国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管理发展历程,总结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标准体系的最新进展.在总结发达国家与国际组织关于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标准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标准体系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并提出本土化规划发展与完善建议,以期为我国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范及风险阻控提供经验借鉴.该文将我国标准的建设历程大致总结为初识探索、质量管理、污染控制与风险管控4个阶段,初步形成了以法律、法规与国家政策为指导,国家、行业、地方与团体标准为基本框架,污染防治与农产品安全保障为总体原则的多维度、层次化、全链条污染防控标准体系.针对现行标准体系有待完善的内容,未来可通过应用导向与前瞻引领的顶层设计,强化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标准体系建设的科学规划和整体布局,满足适合我国不同阶段的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需求,为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提供理论基础和标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 土壤 重金属 环境质量管理 标准体系
下载PDF
微氧生物亚铁氧化及其重金属固定效应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李嘉惠 童辉 +3 位作者 陈曼佳 刘承帅 姜琪 易秀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0-320,共11页
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于多种环境过程至关重要,如碳封存、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营养元素和有毒金属的迁移和转化。近年来,随着分离培养方式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发展,作为铁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微氧生物铁氧化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微... 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于多种环境过程至关重要,如碳封存、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营养元素和有毒金属的迁移和转化。近年来,随着分离培养方式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发展,作为铁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微氧生物铁氧化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微氧型亚铁氧化菌广泛分布于近中性环境中,其分离栖息地从地下水、湿地、溪流延展至深海环境。微氧生物亚铁氧化成矿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表面,生成比表面积较大的无定型铁氧化物。大部分微氧型亚铁氧化菌通过形成鞘状或螺旋柄状结构的胞外多聚物吸附生成的铁氧化物,防止自身被铁氧化物包埋,导致无法正常代谢而死亡。亚铁氧化成矿过程可吸附和共沉淀重金属元素,降低重金属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从而缓解重金属的污染,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新的思路。文章主要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嗜中性微氧型亚铁氧化菌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代谢特征、种类及分布、以及亚铁氧化菌的成矿机制和成矿过程对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最后对如何快速有效地分离微氧型亚铁氧化菌、明确成矿过程中的特殊结构的形成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氧型亚铁氧化菌 铁还原菌 亚铁氧化 铁氧化物 重金属 微氧环境
下载PDF
广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耕地质量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桥 张育灿 +5 位作者 李海峰 郑超 袁宇志 郭治兴 梁雪映 郭颖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期160-172,共13页
【目的】为合理利用不同耕地质量的土地,提高耕地的保护与管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掌握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以及土壤养分状况。【方法】以广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粮食生... 【目的】为合理利用不同耕地质量的土地,提高耕地的保护与管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掌握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以及土壤养分状况。【方法】以广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耕地地力等级和土壤养分的基本状况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广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耕地地力等级以三等、四等和二等为主,土壤有机质以三级(54.87%)、二级(24.20%)和四级(17.03%)为主,土壤有效磷以二级(39.49%)、一级(31.16%)和三级(24.49%)为主,土壤速效钾以四级(42.21%)、五级(23.47%)和三级(14.99%)为主。【结论】一等地力等级耕地面积少且分布不均,二等地力等级耕地大面积分布在山区地区,三等和四等地力等级耕地空间分布较为均匀、遍布整个粮食生产功能区,五等地主要分布在山区,粤东、粤西和珠三角的肇庆,六等地在珠三角肇庆、广州、东翼揭阳、山区河源等地分布较多;土壤养分等级以三四级为主,不同养分之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功能区 地力等级 土壤养分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布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对砂砾质滩涂红海榄幼苗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20
作者 李婷 陈玉军 +2 位作者 魏军发 王跃强 朱立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57-62,共6页
[目的]明确聚丙烯酰胺(PAM)对沿海困难立地砂砾质滩涂的改良作用。[方法]以红海榄胚轴为供试样本,通过室内潮汐模拟试验,研究不同PAM施用量(0.25%、0.50%、0.75%、1.00%、1.25%,分别记为P_(1)、P_(2)、P_(3)、P_(4)、P_(5))与城市污泥... [目的]明确聚丙烯酰胺(PAM)对沿海困难立地砂砾质滩涂的改良作用。[方法]以红海榄胚轴为供试样本,通过室内潮汐模拟试验,研究不同PAM施用量(0.25%、0.50%、0.75%、1.00%、1.25%,分别记为P_(1)、P_(2)、P_(3)、P_(4)、P_(5))与城市污泥发酵肥、复合生物菌剂混施对红树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不同PAM施用量处理下红海榄幼苗树高、叶片数分别增加18.75%~48.82%、5.0%~55.0%,地径显著增加43.16%~71.43%;根系、茎部生物量分别增加16.41%~87.26%、14.91%~72.75%;叶片生物量显著增加64.36%~156.93%,根冠比显著降低15.62%~26.98%。施用PAM对土壤有机质、磷和钾的全量及速效养分影响较大,与CK相比,不同PAM施用量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分别显著增加623.47%~794.78%、114.49%~142.03%和145.90%~167.24%;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显著增加146.55%~268.12%、24.69%~61.74%。[结论]PAM与城市污泥发酵肥、复合生物菌剂混施可促进红海榄幼苗生长,保持土壤养分,可作为沿海困难立地砂砾质滩涂的土壤改良剂,推荐PAM施用量为0.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红海榄 砂砾质滩涂 土壤养分 土壤改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