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变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1
作者 杜志威 金利霞 张虹鸥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314,共12页
从结构升级、功能升级和效率升级3个方面对经济升级进行阐述,以广东省区县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经济升级与人口增减的时空演化,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探索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经济结构、经济功能... 从结构升级、功能升级和效率升级3个方面对经济升级进行阐述,以广东省区县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经济升级与人口增减的时空演化,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探索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经济结构、经济功能和经济效率分别向服务业化、多样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升级,并呈现显著的时空异质性;②2010年以后全省区县人口缩减的范围和程度加剧,呈现“珠三角增长−粤东西北缩减”以及“城区增长−县市缩减”的空间分化;③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变化的作用路径有显著差异:经济结构的服务业化和经济效率的高效化对人口缩减有显著影响,而经济功能的多样化则有助于实现人口增长;④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变化的作用效果和显著程度与区县所在地区和所属类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升级 人口缩减 收缩城市 多样化 广东省
原文传递
基于AMSR-E被动微波遥感数据的广东省土壤水分变化监测 被引量:6
2
作者 刘万侠 刘旭拢 +1 位作者 翁丰惠 周常萍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2-277,共6页
概述了植被覆盖地表微波辐射传输模型的原理和表示方法,指出在地表粗糙度、植被层和大气等影响相似的情况下,微波极化差异指数的变化突显土壤水分变化。利用AMSR-E星载被动微波遥感亮度温度数据,计算分析地表微波极化差异指数(MPDI)的... 概述了植被覆盖地表微波辐射传输模型的原理和表示方法,指出在地表粗糙度、植被层和大气等影响相似的情况下,微波极化差异指数的变化突显土壤水分变化。利用AMSR-E星载被动微波遥感亮度温度数据,计算分析地表微波极化差异指数(MPDI)的月平均分布,以广东省为试验区,获得了2004―2009年10月份广东省10.7GHz通道的MPDI月距平值△MPDI的统计分布,绘出研究区土壤水分变化程度分布图,并与研究区降水情况作比较。结果表明,距平值的大小反映了研究区土壤水分发生异常的程度,能为监测研究区干旱洪涝发生的等级提供了一种有效便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微波 土壤水分 AMSR-E MPDI
下载PDF
一种实现地理信息服务的GIS应用服务器框架
3
作者 张运 黄建明 钟凯文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6-109,共4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运用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对外提供空间地理信息服务成为了可能。另一方面,人们对地理信息需求的日益增长也促使了GIS从地理信息系统逐步向地理信息服务的转变。为此,介绍了地理信息服务的概念,结合应用服务器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运用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对外提供空间地理信息服务成为了可能。另一方面,人们对地理信息需求的日益增长也促使了GIS从地理信息系统逐步向地理信息服务的转变。为此,介绍了地理信息服务的概念,结合应用服务器技术提出了一个基于应用服务器的地理信息服务框架,并分析了该框架的特点及其关键技术。最后,指出应用服务器技术是实现地理信息服务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系统结构 应用服务器 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服务 组件
下载PDF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体系构建及广东省实践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伟莲 李升发 +2 位作者 张虹鸥 黄越 吴旗韬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29,共9页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文章首先梳理"双评价"方面的学术争论及规划领域"双评价"的发展历程;其次明晰新时代国土空...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文章首先梳理"双评价"方面的学术争论及规划领域"双评价"的发展历程;其次明晰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的目标、内容和技术方法,提出构建"一个目标、两个评价、三类功能、四个维度、五个重点"的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体系;最后以广东省为例介绍实践经验,以期为正确认识"双评价"和科学开展"双评价"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力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双评价” 国土空间规划 广东省
下载PDF
遥感与GIS技术在湿地定量研究中的应用趋势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树功 黎夏 +2 位作者 钟凯文 周永章 刘凯 《热带地理》 2005年第3期201-205,共5页
在充分吸收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利用RS与G IS技术,全面开展湿地系统定量化研究的思路和框架。重点分析了RS与G IS技术在湿地识别及类型划分、湿地生物量的遥感估测、湿地景观演变的动态分析、湿地评价与湿地保护区建设、湿地管... 在充分吸收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利用RS与G IS技术,全面开展湿地系统定量化研究的思路和框架。重点分析了RS与G IS技术在湿地识别及类型划分、湿地生物量的遥感估测、湿地景观演变的动态分析、湿地评价与湿地保护区建设、湿地管理信息系统等研究中的应用趋势。研究表明,利用遥感与G IS技术可以增强湿地研究的宏观性、动态性、定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基于Web GIS的电厂地下设施管理信息系统研制 被引量:5
6
作者 钟凯文 彭龙军 李晓军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4年第11期92-94,98,共4页
基于Java的WebGIS技术,结合沙角电厂地下设施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实践,研发出一个电厂地下设施管理地理信息原型系统,该系统实现了C/S和B/S的有机结合,解决了矢量化地图的操作、图形及地下设施属性数据双向查询、统计、专题图、统计图制... 基于Java的WebGIS技术,结合沙角电厂地下设施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实践,研发出一个电厂地下设施管理地理信息原型系统,该系统实现了C/S和B/S的有机结合,解决了矢量化地图的操作、图形及地下设施属性数据双向查询、统计、专题图、统计图制作、地下设施分布分析及规划等问题,特别是提供了地下管道剖面生成及分析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WEB 原型系统 B/S C/S 查询 矢量化 管理信息系统 地下设施 统计 规划
下载PDF
广东省陆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及其胁迫因素 被引量:2
7
作者 耿守保 孙中宇 +5 位作者 张敏 徐卫 周霞 叶玉瑶 戴佳玲 刘郑倩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9-371,共13页
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识别及其胁迫因素的分析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有效途径。当前研究大多将物种多样性及其受威胁状况结合起来确定需优先保护的热点区域,缺乏在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基础上对其胁迫状况的深入分析。文... 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识别及其胁迫因素的分析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有效途径。当前研究大多将物种多样性及其受威胁状况结合起来确定需优先保护的热点区域,缺乏在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基础上对其胁迫状况的深入分析。文章基于广东省动植物物种、生态系统林分类型、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利用植物物种多样性、动物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构建陆地生物多样性热度指标,进而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受胁迫程度及主导胁迫因子。结果表明:1)广东省陆地生物多样性热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人类干扰相对较小的山区,基于热度值分区识别出云雾山、南岭、罗浮山、莲花山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总面积达59931.82 km^(2),占广东省陆域面积的33.58%。2)热点区域内各类保护区面积合计6594.39 km^(2),约为广东省所有陆域保护区面积的61.33%,涉及广东省全部204个陆域保护区中的122个。热点区域内保护区的面积仅为热点区域总面积的11.00%,生物多样性仍有大量潜在的保护需求。3)在4个热点区域中,云雾山生物多样性普遍受到中度至重度胁迫,主导胁迫因子为经济发展强度;其他3个热点区域生物多样性广泛受到轻度至中度胁迫,最主要的胁迫因子均为地质灾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物多样性 热点区域 胁迫因素 保护与恢复 广东省
下载PDF
乡村振兴水平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东省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吴钊骏 吴大放 +4 位作者 李升发 梁逸璇 高子雅 黄思喻 黄思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9-379,共11页
[目的]综合评测广东省各地级市乡村振兴水平及其子系统发展水平,探究其在2017—2021年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机制,为乡村振兴工程的持续推进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态宜居5个子系统构建测... [目的]综合评测广东省各地级市乡村振兴水平及其子系统发展水平,探究其在2017—2021年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机制,为乡村振兴工程的持续推进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态宜居5个子系统构建测算体系,运用TOPSIS法测评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运用冷热点分析法探究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与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乡村振兴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各因子交互作用规律。[结果](1)研究时序内,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小幅度上升,同时研究单元的演变类型以等级跃升为主,珠三角地区始终为高值单元聚集区。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变化相对一致,但研究单元的类型演变存在明显差异。(2)研究时序内,研究单元的各类属性整体上均以热点聚集为主要联系类型,且各属性的高值聚集区始终是珠三角地区。(3)2017—2021年,广东省乡村振兴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财政支撑、产业优度和经济基础,各因子的交互类型在两个研究年均为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结论]研究时段内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呈现小幅提升,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则具有不同的演变态势,但均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同时乡村振兴是多元要素共同驱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广东省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以广东省海岸带为例 被引量:13
9
作者 程严 李伊黎 +2 位作者 常中兵 吴建平 朱紫阳 《环境生态学》 2022年第11期23-33,共11页
以广东省海岸带为研究区,基于2005、2010、2015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近15年广东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动态特征和景观生态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并进一步揭示其时空演... 以广东省海岸带为研究区,基于2005、2010、2015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近15年广东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动态特征和景观生态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并进一步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20年,广东省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林地和耕地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和23%以上;土地利用主要转移特征为建设用地增加了2560.70 km ^(2),其中80.10%由耕地和林地转移而来;(2)近15年来,研究区生态状况以低风险、较低风险和中风险区为主,共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6%以上,低风险区与较低风险区面积占比由48.79%减少到38.33%,中风险区面积占比由24.16%增加到38.27%;(3)2005—2020年广东省海岸带景观生态风险呈现正相关关系,在空间上呈集聚效应,“高—高”风险区主要分布沿海城市附近,“低—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城市。研究结果揭示了广东省海岸带土地利用转移特征和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为海岸带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景观格局的优化以及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生态风险评价 广东省海岸带
下载PDF
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10
作者 许吉黎 叶玉瑶 +2 位作者 郭杰 许险峰 袁振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597,共12页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回顾并对比了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国外研究起步早、进展快、主题多,持续深入拓展,国内研究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2019年以来在经济管理学者主导下呈爆发性增长态势;②国外研究基...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回顾并对比了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国外研究起步早、进展快、主题多,持续深入拓展,国内研究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2019年以来在经济管理学者主导下呈爆发性增长态势;②国外研究基于批判性视角和需求端,重点关注数字鸿沟、社会–空间不平等和弱势地区的数字化转型,国内研究强调功能性视角和供给端,聚焦数字基础设施赋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总体而言,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信息社会公平公正和国家战略需求从供需两端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研究兴起,国内外研究议题相近但研究重点、视角和导向相异。展望未来,建议:①平衡供给和需求端的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地理学研究,强化研究成果的联动性和系统性;②将数字基础设施融入地理学既有理论框架,推进学科知识生产和理论建设;③充分挖掘地理学综合性优势,引领数字基础设施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新型基础设施 数字鸿沟 数字经济 智慧城市
原文传递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及其对城市化多空间尺度的响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丽明 杨骥 +4 位作者 尹小玲 贾凯 孙嘉 舒思京 黄爱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094-9107,共14页
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相互作用关系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具有显著差异性。基于供需空间不匹配视角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对城市化的多尺度响应规律是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研究从1 km×1 km、2.5 km×2.5 km、5 km... 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相互作用关系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具有显著差异性。基于供需空间不匹配视角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对城市化的多尺度响应规律是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研究从1 km×1 km、2.5 km×2.5 km、5 km×5 km、10 km×10 km、区县域和市域等6个空间尺度分析了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生境质量服务、固碳服务和土壤保持服务供需关系和空间分异规律,并探究不同空间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对城市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供需错配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空间尺度的增加加剧了中心城区的赤字程度。(2)城市化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率在多空间尺度上均呈负相关关系。随着空间尺度增加,高城市化-生态系统服务赤字型逐渐向中心城区延伸,低城市化-生态系统服务盈余型向非城市化地区聚集。(3)在10 km和区县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对城市化响应最为剧烈,是解决二者不平衡发展的最佳尺度。本研究为高度城市化地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的保护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关系 城市化 尺度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植被覆盖地表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算法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万侠 王娟 +1 位作者 刘凯 钟凯文 《热带地理》 2007年第5期411-415,450,共6页
主动微波遥感监测土壤水分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并对地物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等特点,突破了传统测量方法和光学遥感获取土壤水分的局限。文中在分析植被对微波信号影响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基于主动微波遥感监测植被覆盖地表土壤水分的... 主动微波遥感监测土壤水分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并对地物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等特点,突破了传统测量方法和光学遥感获取土壤水分的局限。文中在分析植被对微波信号影响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基于主动微波遥感监测植被覆盖地表土壤水分的原理和方法,指出利用"水-云模型"从总的极化雷达后向散射中去除植被影响后,能够改进后向散射系数和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ENVISAT ASAR数据,结合实地采样获得的土壤含水量数据拟合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作物覆盖地表土壤水分变化的估算算法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改进以提高反演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微波 土壤水分 植被 后向散射系数
下载PDF
河道演变的遥感分析研究——以北江下游为例 被引量:21
13
作者 钟凯文 刘万侠 黄建明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6年第3期69-73,共5页
以近30a来共7个时相的MSS、TM遥感影像和相关地区的1:5万地形图作为数据源,在建立遥感识别标志和影像特征的基础上,对北江下游河岸变迁、洲滩和河道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975~2002年间,北江下游河道具有明显演变过程... 以近30a来共7个时相的MSS、TM遥感影像和相关地区的1:5万地形图作为数据源,在建立遥感识别标志和影像特征的基础上,对北江下游河岸变迁、洲滩和河道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975~2002年间,北江下游河道具有明显演变过程,岸、滩冲淤变化明显,部分地区发生淤积。在获取河道横向演变特性的基础上,对比该时段内北江下游河道纵向演变情况得出:河道的纵向变形影响横向变形,总体变化两者成反比关系,河势向着稳定的趋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河道演变 北江下游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分析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文 李晓军 +2 位作者 罗雷 于德宪 陈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73-1275,共3页
目的研究开发一个基于GIS技术的流行病学信息管理系统,用于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和分析。方法利用visual basic.net编程集成GIS组件Mapinfo MapX5.0、广州市电子地图(1∶10000)和Access数据库建立系统。结果建立的基于GIS技术的流行病学调... 目的研究开发一个基于GIS技术的流行病学信息管理系统,用于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和分析。方法利用visual basic.net编程集成GIS组件Mapinfo MapX5.0、广州市电子地图(1∶10000)和Access数据库建立系统。结果建立的基于GIS技术的流行病学调查系统具有地理信息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管理、疫情分析以及结果显示和输出功能,能够现场即时制作标点地图,动态显示疾病疫情时间与空间的分布。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系统为现场流行病调查分析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简易和便利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地理信息系统 现场调查
下载PDF
省级“数字林业”系统模型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钟凯文 李岩 黄建明 《热带地理》 2004年第4期311-315,共5页
根据数字林业的基本思想,分析了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存在问题,探讨了省级"数字林业"建设的原则。从软、硬件的选择、系统的架构、系统的主要功能入手,提出一个典型的省级"数字林业"系统模型及其建设内容与... 根据数字林业的基本思想,分析了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存在问题,探讨了省级"数字林业"建设的原则。从软、硬件的选择、系统的架构、系统的主要功能入手,提出一个典型的省级"数字林业"系统模型及其建设内容与目标。最后还就数字林业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林业 “3S”技术 专业数据模型 系统集成
下载PDF
粤北山区梯田撂荒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机制分析
16
作者 吴钊骏 李升发 +5 位作者 李秀彬 宋军 杜建会 黄康 高子雅 许承祐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8-287,共10页
梯田是山区重要的耕地资源,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梯田撂荒现象愈发显著,揭示梯田撂荒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机制能为山区梯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该研究构建分布特征指标体系,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独立样本T检验和二元logist... 梯田是山区重要的耕地资源,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梯田撂荒现象愈发显著,揭示梯田撂荒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机制能为山区梯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该研究构建分布特征指标体系,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独立样本T检验和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基于土地边际化理论揭示梯田撂荒的分布特征、聚集模式、邻域效应与影响因素,并从“成本—收益”视角总结梯田撂荒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梯田撂荒具有明显的地形和区位梯度分布特征,坡度、高程和耕作高差越大,耕作距离、到最近道路距离越远,且离林地越近的梯田更容易遭到撂荒。2)耕作梯田与撂荒梯田的平均最近邻指数分别为0.295和0.349,两者均具有聚集特性,其中撂荒梯田的聚集程度较低。3)相较于撂荒坡耕地,撂荒梯田具有更强的邻域效应,在距撂荒地10m范围内梯田撂荒率超过60%。4)在地块尺度上,梯田是否撂荒受到梯田地块禀赋的影响,其中地形条件、耕作距离、形状指数等变量与梯田撂荒呈现正相关,梯田质量、地块连片度等变量与梯田撂荒呈现负相关。梯田撂荒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化导致的农业务工成本上升,而梯田的地块禀赋会影响耕作的成本与收益进而促使农户做出撂荒决策,同时撂荒梯田的邻域效应将形成负反馈机制进一步促使梯田撂荒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边际化 梯田撂荒 分布特征 聚集特征 邻域效应 影响机制 粤北山区
下载PDF
雷达遥感中基于多尺度的土壤粗糙度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万侠 钟凯文 +1 位作者 曾文华 王娟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5-98,共4页
利用雷达进行地表观测的过程中,土壤粗糙度情况对雷达后向散射有重要影响,是地表土壤水分获取模型中的关键输入参数。目前,遥感领域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单尺度利用均方根高度s和相关长度l来描述水平和垂直方向土壤表面粗糙度的情况。为此... 利用雷达进行地表观测的过程中,土壤粗糙度情况对雷达后向散射有重要影响,是地表土壤水分获取模型中的关键输入参数。目前,遥感领域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单尺度利用均方根高度s和相关长度l来描述水平和垂直方向土壤表面粗糙度的情况。为此,针对农用地地表不同粗糙度情况,分析了不同尺度的实际测量剖面数据,结果表明:表征粗糙度大小的s和l值变化不仅与表面粗糙情况有关,还与不同空间尺度相关;使用单一尺度来描述地表粗糙度情况是不准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粗糙度 雷达 遥感 尺度
下载PDF
“东数西算”战略背景下中国数据中心碳排放空间转移研究
18
作者 郭远游 叶玉瑶 +2 位作者 王长建 刘郑倩 卢秦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9-471,共13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具有高耗能特征的数据中心面临节能减排的巨大挑战,这关系到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国家层面制定了“东数西算”战略以充分发挥西部资源禀赋优势、缓解东部的资源环境压力,其带来的碳减排效应...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具有高耗能特征的数据中心面临节能减排的巨大挑战,这关系到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国家层面制定了“东数西算”战略以充分发挥西部资源禀赋优势、缓解东部的资源环境压力,其带来的碳减排效应及空间转移规律引起学界关注。本文基于中国各地区数据中心层面的细粒度数据构建碳核算框架,模拟预测2020—2030年是否实施“东数西算”战略的2类情景下的数据中心碳排放数量及空间转移规模,并分析了战略节能减排的潜力。结果表明:“东数西算”战略能够通过优化算力资源空间布局实现数据中心的节能减排。在“东数西算”战略背景下,2030年全国数据中心的碳排放总量预计达到21131.03万t,相比未实施战略的情景将减少2274.16万tCO_(2);东部降低了5544.67万tCO_(2),其中京津冀枢纽与长三角枢纽地区的碳排放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东部向中部转移了1788.51万tCO_(2),向西部地区转移了1332.88万tCO_(2),同时减缓了高碳区域的碳排放的增加速率。研究结论对揭示“东数西算”战略背景下数据中心这一类新型基础设施的碳排放转移规模与空间转移格局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中心 新型基础设施 东数西算 碳转移 碳排放
原文传递
1957—2018年赣江源区水源涵养时空变化特征
19
作者 徐飞 温天福 +1 位作者 刘佳嘉 赵玲玲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3,共7页
水源涵养是一项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供给水源、径流调节、削丰补枯等重要功能。然而,目前基于长时间序列细致分析河流源区水源涵养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以赣江源区为对象,使用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与水量平衡方程,分析1... 水源涵养是一项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供给水源、径流调节、削丰补枯等重要功能。然而,目前基于长时间序列细致分析河流源区水源涵养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以赣江源区为对象,使用WEP-L分布式水文模型与水量平衡方程,分析1957—2018年水源涵养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1957—2018年赣江源区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552.3 mm,以0.85 mm/a的速率不显著增大;年平均水源涵养量范围为44.2~1178.6 mm,呈现出北部与南部较多,而西部较少的分布特征;赣江源区水源涵养变化趋势范围为-1.99~5.45 mm/a,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变差系数的范围为0.27~2.91,变差系数低于0.55的区域高达82.68%,这些区域水源涵养量的波动相对较小;降水是影响水源涵养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源区水资源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时空变化 WEP-L水文模型 赣江源区
下载PDF
基于“3S”技术的环境保护综合信息平台设计 被引量:4
20
作者 曾文华 崔侠 廖圣东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1期34-37,共4页
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在分析国内城市环保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对基于“3S”技术的城市环保信息系统进行了整体设计,探讨了系统的总体结构、数据组织和功能设计,阐述了系统的开发... 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在分析国内城市环保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对基于“3S”技术的城市环保信息系统进行了整体设计,探讨了系统的总体结构、数据组织和功能设计,阐述了系统的开发环境、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 “3S”技术 信息平台 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