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地区部分大中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 被引量:6
1
作者 黄绪强 许卫国 +1 位作者 李义强 包胜军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1998年第4期373-374,共2页
蠕形螨是一种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组织内的永久性寄生虫。现一般认为与毛囊炎、痤疮、脂溢性皮炎和酒渣鼻等皮肤病的发病原因有关。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有调查报道,感染率为75%~735%不等。我们于1992~19... 蠕形螨是一种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组织内的永久性寄生虫。现一般认为与毛囊炎、痤疮、脂溢性皮炎和酒渣鼻等皮肤病的发病原因有关。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有调查报道,感染率为75%~735%不等。我们于1992~1997年间先后对我院来自全省各地的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形螨 感染率 广州
下载PDF
抗溴氰菊酯白纹伊蚊的生物学特性及实验室种群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姚其方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3期165-168,共4页
在T28±1℃、RH70~80%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白纹伊蚊抗溴氰菊酯品系的生理活动、繁殖特性及种群变化的有关数据。抗性品系的成蚊体重、吸血率、卵孵化率、幼虫蛹化率、蛹羽化率,分别比敏感品系的低30.16%、3.2... 在T28±1℃、RH70~80%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白纹伊蚊抗溴氰菊酯品系的生理活动、繁殖特性及种群变化的有关数据。抗性品系的成蚊体重、吸血率、卵孵化率、幼虫蛹化率、蛹羽化率,分别比敏感品系的低30.16%、3.2%、16.18%、4.53%、0.71%。实验种群的净增殖率和内禀增长能力,抗性品系为37.2075和0.2154,敏感品系为55.7231和0.3236,提示抗性品系的繁殖能力、种群密度低于敏感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溴氰菊酯 抗药 繁殖力 种群动力学
下载PDF
广东省首次发现拟德国小蠊
3
作者 罗维沛 江钢锋 陈钦撰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329-329,共1页
关键词 拟德国小蠊 蟑螂 种类 鉴定 分布状况
下载PDF
浅谈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改革 被引量:8
4
作者 金小宝 朱家勇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9年第1期196-196,36,共2页
从主观和客观因素方面,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呈现萎缩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人体寄生虫学 教学改革 探讨
原文传递
恶性疟原虫海南分离株裂殖子表面蛋白1基因的分型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江钢锋 洪佳冬 +2 位作者 陈沛泉 王善青 蒙锋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 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1(PfMSP1)等位基因型的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套式PCR方法 ,用几对PfMSP1特异引物扩增疟原虫虫株PfMSP1基因第 2区与第 3区部分片段 ,并对等位基因型代表株的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39... 目的 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1(PfMSP1)等位基因型的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套式PCR方法 ,用几对PfMSP1特异引物扩增疟原虫虫株PfMSP1基因第 2区与第 3区部分片段 ,并对等位基因型代表株的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39份血样中有 36份恶性疟患者共扩增出 44个PfMSP1基因片段 ,以MAD2 0型为主导型 (占 75 % ) ,K1型为次要型 ,未检出RO33型。两种不同等位基因型的混合感染率为 19 4%。序列分析表明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虫株的MAD2 0型和K1型第 2区序列与MAD2 0和K1原型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虫株存在MAD2 0型和K1型两种等位基因型 ,以MAD2 0型为优势虫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裂殖体表面蛋白1 基因分型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套式PCR用于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和2的分型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宋杰 江钢锋 陈沛泉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 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1(pfMSP1)和表面蛋白 2 (pfMSP2 )等位基因型的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套式PCR法分别扩增pfMSP1基因第 2区与第 3区部分片段和pfMSP2基因的中间可变区 (第 3区 ) ,对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进... 目的 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1(pfMSP1)和表面蛋白 2 (pfMSP2 )等位基因型的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套式PCR法分别扩增pfMSP1基因第 2区与第 3区部分片段和pfMSP2基因的中间可变区 (第 3区 ) ,对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5 5份血样中有 5 2份恶性疟疾患者扩增出pfMSP1基因片段 ,以MAD2 0型为主导型 (84 6 % ) ,K1型为次要型 ,未检出RO33型 ,两种不同等位基因混合感染率为 15 4 %。同时 ,5 5份血样中有 5 3份恶性疟疾患者扩增出pfMSP2基因片段 ,以 3D7型为主导型 (83% ) ,FC2 7型为次要型 ,混合感染率为 17%。结论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的MSP1存在MAD2 0型和K1型两种等位基因型 ,以MAD2 0型为优势虫株 ;其MSP2存在 3D7型和FC2 7型两种等位基因型 ,以 3D7等位基因家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裂殖子表面蛋白1 裂殖子表面蛋白2 基因分型 套式PCR 海南
下载PDF
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株CYP6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与鉴定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国理 黄炯烈 +3 位作者 姚其方 詹希美 葛春喜 王玲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获得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株CYP6基因家族中的一个cDNA片段。【方法】根据家蝇CYP6A1、CYP6D1以及致倦库蚊CYP6E同源区氨基酸序列,设计1对简并引物,进行反转录PCR,获得一大小与设计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片段相符合的cDNA片段。将该... 目的】获得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株CYP6基因家族中的一个cDNA片段。【方法】根据家蝇CYP6A1、CYP6D1以及致倦库蚊CYP6E同源区氨基酸序列,设计1对简并引物,进行反转录PCR,获得一大小与设计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片段相符合的cDNA片段。将该片断与pUC19质粒重组,并克隆至JM109大肠杆菌中,经筛选后测序;将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用PC/GENE软件绘制系统树。【结果】获得了1条长240bp的核酸序列;所得序列与昆虫CYP6家族的同源性在36.3%~46.8%之间,但CYP6D1除外,其同源性为29.1%;而与CYP4家族同源性较低,与CYP4C1、CYP4D1、CYP4D2同源性分别为333%、329%和299%;与哺乳动物CYP3A亚家族同源性亦较高;所绘制的系统树显示出与同源性分析相一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蚊属 CYP6 杀虫剂 抗药性 基因扩增
下载PDF
我国华南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等位基因分型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江钢锋 李娟兰 +1 位作者 吴少廷 王善青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7-60,共4页
目的 了解我国间日疟原虫MSP1(PvMSP1)的等位基因类型和序列的多态性。方法 用特异的引物通过套式PCR方法体外扩增包含PvMSP1的ICB5与ICB6之间的基因片段 ,并对部分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 7份间日疟原虫患者血样中 ,有... 目的 了解我国间日疟原虫MSP1(PvMSP1)的等位基因类型和序列的多态性。方法 用特异的引物通过套式PCR方法体外扩增包含PvMSP1的ICB5与ICB6之间的基因片段 ,并对部分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 7份间日疟原虫患者血样中 ,有 16份 (5 9 9% )扩增得到Belem型基因产物 ,2 5 (92 6 % )份扩增出Sal- 1型基因产物 ;两种不同等位基因型虫株的混合感染率为 5 1 9%。序列分析结果发现一个以前未见报告的基因内重组类型。结论 我国间日疟原虫虫株存在两种PvMSP1等位基因型 ,Sal- 1型可能是主导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裂殖子表面蛋白1 基因分型 序列分析 中国
下载PDF
诱导前后美洲大蠊血淋巴抗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金小宝 王艳 朱家勇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665-666,682,共3页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经大肠杆菌诱导后其血淋巴抗菌活性的变化。方法将100只同龄期美洲大蠊成虫随机分为诱导组和未诱导组,诱导组虫体从腹部注射灭活的大肠杆菌菌悬液5μL(3×1012个/L),未诱导组不做任何处理。24 h后分别采集两组美洲...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经大肠杆菌诱导后其血淋巴抗菌活性的变化。方法将100只同龄期美洲大蠊成虫随机分为诱导组和未诱导组,诱导组虫体从腹部注射灭活的大肠杆菌菌悬液5μL(3×1012个/L),未诱导组不做任何处理。24 h后分别采集两组美洲大蠊的血淋巴,并采用Hu ltm ark比浊法测定各自血淋巴的抗菌活力,连续测定6 d,比较两组差异。结果诱导组美洲大蠊血淋巴的抗菌活性明显强于未诱导组,且在第3天达到峰值。结论美洲大蠊经大肠杆菌诱导后血淋巴的抗菌活性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血淋巴 抗菌活性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的序列测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江钢锋 洪佳冬 陆家海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FCC1/HN株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 序列测定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海南分离株pfmdr1基因与氯喹抗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丹 江钢锋 陈沛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43-1146,共4页
目的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pfmdr1基因同氯喹抗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套式PCR技术特异性扩增pfmdr1基因含有编码第86位、1042位和1246位氨基酸的基因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RFLP分析。结果42个样本中,pfmdr1第86位氨基酸均未发生突变,即86位... 目的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pfmdr1基因同氯喹抗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套式PCR技术特异性扩增pfmdr1基因含有编码第86位、1042位和1246位氨基酸的基因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RFLP分析。结果42个样本中,pfmdr1第86位氨基酸均未发生突变,即86位氨基酸是野生型的Asn,而不是突变型的Tyr。第1246位氨基酸发生突变的样本共有7个,全部为抗性虫株。第1042位点PCR扩增结果阳性的37个样本中突变的样本共有10个,其中9个为抗性虫株,一个为敏感虫株。结论我国海南省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产生与pfmdr186位氨基酸基因多态性无关,但第1042和1246位氨基酸的突变更易在抗性虫株中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pfmdr1基因 氯喹抗性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宋杰 江钢锋 沈际佳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58-160,共3页
恶性疟原虫产生氯喹抗性是疟疾防治中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存在于恶性疟原虫5号染色体上的多药抗药性基因1(pfmdr1)和7号染色体上的cg 2基因和pfcrt基因被认为是氯喹抗性相关基因,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氯喹抗性 基因 研究进展 pfmdr1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海南分离株pfcrt基因同氯喹抗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于丹 江钢锋 陈沛泉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恶性疟原虫海南株pfcrt基因多态性同氯喹抗性的关系。方法采集确诊恶性疟患者血样42份,应用套式PCR方法体外扩增pfcrt基因含有编码第76和356位氨基酸的基因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酶切分析。结果1)76位点:22个氯喹抗性虫... 目的探讨恶性疟原虫海南株pfcrt基因多态性同氯喹抗性的关系。方法采集确诊恶性疟患者血样42份,应用套式PCR方法体外扩增pfcrt基因含有编码第76和356位氨基酸的基因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酶切分析。结果1)76位点:22个氯喹抗性虫株中有18个发生K76T突变型(81.82%),20个氯喹敏感虫株中野生型和突变型各占50%;2)356位点:所有42个样本的356位点均为野生型。结论我国海南省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的K76T突变与氯喹抗性存在一定关联,而356位点可能与氯喹抗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恶性 pfcrt基因 氯喹抗性
下载PDF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的分型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强 江钢锋 陈沛泉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527-529,共3页
目的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3(pfMSP3)等位基因型的分型特征。方法采用套式PCR法扩增pfMSP3基因的可变区序列 ,对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 ,并对其代表株的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4 1份血样扩增出 5 1个pf... 目的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3(pfMSP3)等位基因型的分型特征。方法采用套式PCR法扩增pfMSP3基因的可变区序列 ,对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 ,并对其代表株的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4 1份血样扩增出 5 1个pfMSP3基因片段 ,以 3D7型为主导型 (78.4 % ) ,K1型为次要型 (2 1.6 % ) ,其中 ,混合感染率为 2 4 .4 %。序列分析表明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虫株的 3D7型和K1型的可变区序列与 3D7和K1原型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海南省恶性疟原虫的MSP3存在 3D7型和K1型两种等位基因型 ,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裂殖体表面蛋白3 基因分型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MSP1和MSP2等位基因分型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江钢锋 宋杰 +1 位作者 陈沛泉 王善青 《华南预防医学》 2003年第2期9-11,共3页
目的 对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的裂殖子表面蛋白质 1(MSP1)和裂殖子表面蛋白质2 (MSP2 )基因进行分型研究。方法 从海南省恶性疟流行区采集的恶性疟患者血样 ,用套式PCR方法分别扩增PfMSP1和PfMSP2基因中具有型特异性的片段 ,进行等... 目的 对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的裂殖子表面蛋白质 1(MSP1)和裂殖子表面蛋白质2 (MSP2 )基因进行分型研究。方法 从海南省恶性疟流行区采集的恶性疟患者血样 ,用套式PCR方法分别扩增PfMSP1和PfMSP2基因中具有型特异性的片段 ,进行等位基因分型。结果  (1)MSP1基因分型 :94份恶性疟患者血样中有 82份扩增出MAD2 0型基因片段 (占 87 2 % ) ,2 7份扩增出K1型基因片段 (占 2 8 7% ) ,15份同时扩增出MAD2 0型和K1型基因片段 (占 16 0 % ) ,未扩增出RO33型基因片段。 (2 )MSP2基因分型 :94份血样中有 75份扩增得到 3D7型基因片段 (79 8% ) ,2 8份扩增得到FC2 7型基因片段 (2 9 8% ) ,10份同时扩增得到 3D7型和FC2 7型基因片段 (占 10 6 % )。结论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的MSP1等位基因和MSP2等位基因分别以MAD2 0型和 3D7型为优势基因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恶性疟原虫 MSPl MSP2 等位基因分型 研究
下载PDF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2基因的分型研究及序列分析(英文) 被引量:5
16
作者 江钢锋 陈沛泉 王善青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2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目的 对恶性疟原虫海南株的 MSP2基因进行分型和多态性分析。 方法 采用套式 PCR法特异扩增 MSP2基因的中间可变区 (第 3区 ) ,对 4 1株恶性疟原虫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 ,并对部分目的基因片段进行直接测序。 结果  4 1份血样中有 3... 目的 对恶性疟原虫海南株的 MSP2基因进行分型和多态性分析。 方法 采用套式 PCR法特异扩增 MSP2基因的中间可变区 (第 3区 ) ,对 4 1株恶性疟原虫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 ,并对部分目的基因片段进行直接测序。 结果  4 1份血样中有 39份共扩增得到 5 5个目的基因片段 ,以 3D7型为主 (2 8份血样 ,36个基因片段 ) ,两种等位基因家族混合感染的情况极少见。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虫株的 MSP2中间重复序列区变异程度大。 结论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的 MSP2以 3D7等位基因家族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裂殖子表面蛋白2 基因分型 等位基因多态性 序列分析
下载PDF
阿苯达唑及甲苯咪唑对鼠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杀灭效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罗勇生 何竞智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1995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用50条从褐云玛瑙螺获得的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感染大白鼠,在感染后第6天口服阿苯达唑50mg/kg·日-1,连续3天,甲苯咪唑50mg/kg·日-1,连续2天,25mg/kg。日-1及12.5mg/kg·... 用50条从褐云玛瑙螺获得的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感染大白鼠,在感染后第6天口服阿苯达唑50mg/kg·日-1,连续3天,甲苯咪唑50mg/kg·日-1,连续2天,25mg/kg。日-1及12.5mg/kg·日-1各连续3天,各组大白鼠在感染后第14,15,21,22天分别被解剖,取脑检查虫体。结果显示,阿苯达唑50mg/kg·日-1,甲苯咪唑5mg/kg·日-1及25mg/kg·日-1均有良好的杀虫效果,虫减少率100%,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甲苯咪唑12.5mg/kg·日-1,虫减少率仍达88~95%,甲苯咪唑25mg/kg·日-1与12.5mg/kg·日-1之间的减虫率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管圆线虫 阿苯达唑 甲苯咪唑
下载PDF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相关基因Pfmdr1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杰 江钢锋 陈沛泉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Pfmdr1基因中的关键性点突变是否与海南株恶性疟原虫产生氯喹抗性有关。方法采用套式PCR法分别扩增Pfmdr1基因中含有第86位和1246位氨基酸的多态性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观察是否存在突... 目的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Pfmdr1基因中的关键性点突变是否与海南株恶性疟原虫产生氯喹抗性有关。方法采用套式PCR法分别扩增Pfmdr1基因中含有第86位和1246位氨基酸的多态性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观察是否存在突变位点。结果45个样本中,Pfmdr1基因第86位氨基酸均未发生点突变,即86位密码子是Asn而非突变型的Tyr;Pfmdr1基因发生D1246Y突变的样本有3个,其中1个是抗性株,2个为敏感株。结论我国海南株恶性疟原虫产生氯喹抗性与Pfmdr1基因的多态性无显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Pfmdrl基因 氯喹抗性
下载PDF
IEST和快速ELISA诊断华支睾吸虫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绪强 周碧琪 +1 位作者 何广元 钟权昌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1期73-74,共2页
应用成虫石蜡切片抗原作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和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Q-ELISA)对比检测了52份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和50份健康人血清,两法的阳性率分别为96%和94%,假阳性率分别为4%和6%。应用IEST和Q... 应用成虫石蜡切片抗原作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和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Q-ELISA)对比检测了52份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和50份健康人血清,两法的阳性率分别为96%和94%,假阳性率分别为4%和6%。应用IEST和Q-ELISA检测50份血吸虫病患者和20份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其交叉反应率分别为6%、8%和5%、5%。结果表明两法诊断华支睾吸虫病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病 免疫酶染色试验 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下载PDF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相关基因pfcrt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宋杰 江钢锋 陈沛泉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产生氯喹抗性是否与pfcrt基因中的关键性点突变有关。方法对45份采自海南省恶性疟患者血样,采用套式PCR法分别扩增pfcrt基因中含有第76位和220位氨基酸的多态性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观... 目的了解海南省恶性疟原虫产生氯喹抗性是否与pfcrt基因中的关键性点突变有关。方法对45份采自海南省恶性疟患者血样,采用套式PCR法分别扩增pfcrt基因中含有第76位和220位氨基酸的多态性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观察是否存在突变位点。结果45个样本中,pfcrt基因发生K76T点突变的样本有28个,其中20个是抗性株,8个是敏感株;全部样本的pfcrt基因第220位氨基酸均发生A220S点突变。结论我国海南株恶性疟原虫产生氯喹抗性与发生在pfcrt基因中的K76T点突变有一定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恶性 pfcrt基因 氯喹抗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