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瓜子金皂苷提取物UPLC指纹图谱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若楠 张蜀 +5 位作者 邓红 杜枚倩 赖昌威 列文耀 江戈 曾明莹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59-164,共6页
目的建立瓜子金皂苷的指纹图谱,对12批瓜子金皂苷提取物进行质量评价,为瓜子金药材质量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法,Acquity UPLCHSS T3(100 mm×2.1 mm,1.8μm)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 L/min,... 目的建立瓜子金皂苷的指纹图谱,对12批瓜子金皂苷提取物进行质量评价,为瓜子金药材质量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法,Acquity UPLCHSS T3(100 mm×2.1 mm,1.8μm)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 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30 nm,建立瓜子金皂苷UPLC指纹图谱及对12批药材进行相似度评价,并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 12批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瓜子金药材皂苷提取物标定了21个共有峰,相似度在0.5以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2批药材提取物分为3类,与产地有一定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春季采摘且存储时间越短的药材得分越高。结论本方法稳定性好,方法简便,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对进一步研究瓜子金皂苷药效物质基础有重要意义,也为瓜子金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子金 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铁皮石斛破壁率与其多糖溶出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杜枚倩 邓红 +4 位作者 冯伟勋 张蜀 郭彩娥 陈艳芬 吴彩娣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建立铁皮石斛干、鲜品细胞破壁率的检测方法,并考察铁皮石斛不同干品粉末和鲜品榨汁破壁率与溶出量的关系。方法采用细胞计数法,以薄壁细胞为显微特征指标,测定铁皮石斛5种不同粉末(粗粉、50目粉、最细粉、极细粉、微粉)和鲜品榨汁... 目的建立铁皮石斛干、鲜品细胞破壁率的检测方法,并考察铁皮石斛不同干品粉末和鲜品榨汁破壁率与溶出量的关系。方法采用细胞计数法,以薄壁细胞为显微特征指标,测定铁皮石斛5种不同粉末(粗粉、50目粉、最细粉、极细粉、微粉)和鲜品榨汁(以下简称鲜汁)的破壁率;以多糖为指标,考察上述粉末和鲜汁破壁率与其多糖溶出量的关系。结果在2 h内,铁皮石斛粉末和鲜汁的破壁率与其溶出量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相同质量铁皮石斛中多糖的溶出量随破壁率的升高而提高,微粉和鲜汁的破壁率达到100%时,多糖溶出量按干燥品计分别为45.25%和54.10%,鲜品的多糖溶出量高于干品。结论随着破壁率的提高,铁皮石斛多糖的溶出速度加快、溶出量增加,能有效地节省提取时间,提示鲜药多糖的利用率明显高于干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鲜品 破壁率 多糖溶出量
下载PDF
连艾煎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吴子聪 高嘉敏 +1 位作者 王一飞 王治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第5期14-18,47,共6页
目的:通过研究连艾煎的体外抗氧化作用,为充分利用连艾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黄连、艾叶质量比2∶1制备水提液;以维生素C为对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连艾煎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以N-乙酰-L-半胱氨酸(NAC)作为对照,采用荧光法测... 目的:通过研究连艾煎的体外抗氧化作用,为充分利用连艾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黄连、艾叶质量比2∶1制备水提液;以维生素C为对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连艾煎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以N-乙酰-L-半胱氨酸(NAC)作为对照,采用荧光法测定连艾煎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活性氧簇(ROS)产生的影响。结果:连艾煎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2391.20±41.85)mg/L和(249.98±17.19)mg/L,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存在量效关系;而连艾煎对ROS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结论:连艾煎具有一定胞外抗氧化能力,在胞内会促进ROS的生成,为连艾煎的充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艾煎 艾叶 黄连 抗氧化 活性氧簇
下载PDF
姜黄素醇传递体处方的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晓珊 李凯童 +1 位作者 金三娣 胡巧红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2383-2387,共5页
目的:优化姜黄素(CUR)醇传递体(CUR-TEs)的处方。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CUR-TEs中CUR的含量。采用注入法制备CUR-TEs,并以包封率和载药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对其处方进行优化及... 目的:优化姜黄素(CUR)醇传递体(CUR-TEs)的处方。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CUR-TEs中CUR的含量。采用注入法制备CUR-TEs,并以包封率和载药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对其处方进行优化及验证,然后考察以最优处方制得的CUR-TEs的性质。结果:CUR-TEs的最优处方为卵磷脂用量4%、CUR用量0.13%、1,2-丙二醇用量25%、聚山梨酯80用量1%。最优处方的验证实验结果显示,CUR-TEs包封率和载药量的综合评分为93.04±2.16,与预测值(91.19)的相对误差为2.03%。以最优处方所制得的CUR-TEs的包封率为(91.17±1.35)%、载药量为(0.94±0.02)%、粒径为(190.64±15.97)nm、多分散系数(PDI)为0.086±0.007、Zeta电位为(-12.74±1.60)mV。结论:优化后的CUR-TEs处方稳定性良好,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所制得的CUR-TEs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醇传递体 高效液相色谱法 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 处方优化
下载PDF
乙氧基血根碱纳米乳的制备及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冯敏锭 高颂 +4 位作者 马安琪 邓启仪 杨玮 欧燕香 王纠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3-717,共5页
目的:制备乙氧基血根碱纳米乳,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采用低能自乳化法制备乙氧基血根碱纳米乳,伪三元相图优化处方;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乳形貌与大小、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高速离心法、稀释法... 目的:制备乙氧基血根碱纳米乳,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采用低能自乳化法制备乙氧基血根碱纳米乳,伪三元相图优化处方;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乳形貌与大小、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高速离心法、稀释法和放置法考察纳米乳的稳定性;最后采用UPLC-MS/MS检测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对其进行药动学研究。结果:纳米乳处方为0.5%乙氧基血根碱、24.0%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6.0%聚甘油油酸酯、20.0%中链甘油三酯和49.5%超纯水;载药纳米乳平均粒径为78.9±0.2 nm,Zeta电位为-17.0±0.2 mV;乙氧基血根碱纳米乳的AUC_(0→t)值(14.50±1.94 h·mg/L)为混悬液的3.89倍,C_(max)(2.65±0.45 mg/L)为混悬液的5倍,口服纳米乳的生物利用度(50.1%)为口服混悬液(12.9%)的3.88倍。结论:乙氧基血根碱纳米乳制备工艺简单且质量稳定,大鼠药动学结果显示纳米乳能够提高乙氧基血根碱的生物利用度,为乙氧基血根碱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氧基血根碱 纳米乳 低能自乳化 口服生物利用度
原文传递
分子极性对玉米蛋白载金合欢素及其钠盐行为的研究
6
作者 高颂 何垚臻 +3 位作者 葛铭晨 刘顺芳 王亚晶 王纠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78-2283,共6页
目的:研究分子极性对玉米蛋白纳米粒载药及释药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两相喷雾法制备载药纳米粒;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中活性分子包埋情况;动态透析法研究金合欢素及其钠盐纳米粒体外释放行为。结果:在优化工艺下,金合欢素... 目的:研究分子极性对玉米蛋白纳米粒载药及释药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两相喷雾法制备载药纳米粒;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中活性分子包埋情况;动态透析法研究金合欢素及其钠盐纳米粒体外释放行为。结果:在优化工艺下,金合欢素及钠盐玉米蛋白纳米粒的粒径分别为(223.2±11.3)nm和(183.7±17.1)nm,电位分别为(-33.1±2.3)mV和(-23.3±3.8)mV,载药量分别为(4.50±0.26)%和(3.06±0.21)%;电镜观察金合欢素纳米粒表面粗糙,钠盐纳米粒表面较光滑;两种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与Ritger-Peppas、Weibull拟合优度分别大于0.99和0.98。结论:非极性分子金合欢素包埋在纳米粒内部,极性分子金合欢素钠盐部分吸附在纳米粒表面;金合欢素及其钠盐玉米蛋白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符合Ritger-Peppas和Weibull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蛋白 纳米粒 分子极性 金合欢素
原文传递
美沙拉嗪肠溶缓释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考察 被引量:3
7
作者 苏诗娜 吕竹芬 +2 位作者 梁超峰 卢克伟 陈燕忠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27-131,136,共6页
目的制备美沙拉嗪肠溶缓释微丸,并考察其体外溶出行为。方法采用微晶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HPMC)K4M和尤特奇~NE30D制备缓释骨架丸芯,以尤特奇~S100和L100为肠溶材料包衣,制备美沙拉嗪肠溶缓释微丸。采用单因素试验,以释放度和相似... 目的制备美沙拉嗪肠溶缓释微丸,并考察其体外溶出行为。方法采用微晶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HPMC)K4M和尤特奇~NE30D制备缓释骨架丸芯,以尤特奇~S100和L100为肠溶材料包衣,制备美沙拉嗪肠溶缓释微丸。采用单因素试验,以释放度和相似因子f2为指标筛选处方中尤特奇~NE30D用量、HPMC型号和用量、丸芯干燥条件、包衣材料用量及包衣增重。结果丸芯最优处方为美沙拉嗪213.15 g、微晶纤维素52.50 g、HPMC K4M 7.00 g和尤特奇~NE30D 221.67 g,包衣处方中尤特奇~S100和L100比例为2∶3(质量比),最佳包衣增重为14%。自制制剂和原研制剂在pH6.8磷酸盐缓冲液的体外释放行为相似。结论成功制得美沙拉嗪肠溶缓释微丸,其体外溶出行为与原研制剂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沙拉嗪 肠溶缓释微丸 体外释放度 尤特奇NE30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