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杀基因联合中医药疗法治疗肿瘤的设想 被引量:8
1
作者 杜标炎 苏宁 +3 位作者 何彦丽 钟子健 谭宇蕙 吴映雅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自杀基因疗法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肿瘤治疗新措施。但如何有效地提高疗效是目前仍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免疫机制在自杀基因疗法旁杀伤效应中的重要作用,激活荷瘤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自杀基因抗肿瘤作用的炎症免疫微环境,是提高... 自杀基因疗法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肿瘤治疗新措施。但如何有效地提高疗效是目前仍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免疫机制在自杀基因疗法旁杀伤效应中的重要作用,激活荷瘤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自杀基因抗肿瘤作用的炎症免疫微环境,是提高肿瘤自杀基因疗法疗效的主要策略。中医中药在调节机体免疫状态方面具有肯定的作用,与其他方法比较具有明显优势。因而,将自杀基因疗法与中医中药联合应用,有可能起到提高肿瘤自杀基因疗法疗效,防止肿瘤复发的作用。提出了自杀基因联合中医药疗法治疗肿瘤的新设想,为肿瘤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基因 中医药疗法 治疗 肿瘤 旁杀伤效应 六味地黄汤
下载PDF
鼻咽癌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组织学关系初探 被引量:8
2
作者 邱宝珊 钟庭机 +3 位作者 王士贞 梁美芳 罗惠 王德鉴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2期103-105,共3页
为了探讨鼻咽癌中医辨证分型的实质,寻求鼻咽癌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本研究首次对176例鼻咽癌初诊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组织学及癌间质反应关系的前瞻性研究。初步发现鼻咽癌的辨证分型与癌间质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痰... 为了探讨鼻咽癌中医辨证分型的实质,寻求鼻咽癌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本研究首次对176例鼻咽癌初诊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组织学及癌间质反应关系的前瞻性研究。初步发现鼻咽癌的辨证分型与癌间质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痰浊结聚型以癌间质中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的浸润程度较高,气血凝结型以癌间质中血管的增生程度较高,火毒困结型以癌间质中中性白细胞的浸润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病理学 中医病机 辨证分型
下载PDF
中医院校研究生病理协作科研现状与对策
3
作者 何彦丽 杜标炎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9年第8期709-710,共2页
因病理学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到各医学科研领域,使很多科研课题涉及到病理科研协作问题,但目前中医院校研究生病理科研协作状况令人担忧,有可能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认为有必要建立病理相关科研协作基地,由经验... 因病理学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到各医学科研领域,使很多科研课题涉及到病理科研协作问题,但目前中医院校研究生病理科研协作状况令人担忧,有可能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认为有必要建立病理相关科研协作基地,由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协作,从而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院校 研究生教育 科研协作
下载PDF
六味地黄汤抗糖皮质激素所致小鼠胸腺萎缩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杜标炎 徐勤 +2 位作者 罗惠 苏俊芳 吴绍锋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2期111-113,共3页
为探讨六味地黄汤抗糖皮质激素诱导胸腺萎缩的作用,随机将NIH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六味地黄汤组,给药6d后处死动物,检测胸腺质量,并利用图像分析仪检测皮质厚度。结果:模型组小鼠胸腺质量减轻、皮质变薄,而六味地黄汤组... 为探讨六味地黄汤抗糖皮质激素诱导胸腺萎缩的作用,随机将NIH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六味地黄汤组,给药6d后处死动物,检测胸腺质量,并利用图像分析仪检测皮质厚度。结果:模型组小鼠胸腺质量减轻、皮质变薄,而六味地黄汤组小鼠胸腺质量高于模型组(P<0.05),胸腺皮质亦较厚(P<0.05)。提示滋阴补肾中药六味地黄汤有拮抗糖皮质激素诱导胸腺萎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六味地黄汤 胸腺萎缩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金虎膏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病理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7
5
作者 胡艳 倪晨 +1 位作者 易华 陈锐深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2-253,共2页
目的客观评价中药金虎膏防治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所致皮肤损伤的疗效并探讨其病理学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用硫化钡进行左后肢照射野脱毛并麻醉,将其固定后以直线加速器电子线6MeV单次照射,剂量率为200cGy/min,吸收剂量为40Gy。照... 目的客观评价中药金虎膏防治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所致皮肤损伤的疗效并探讨其病理学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用硫化钡进行左后肢照射野脱毛并麻醉,将其固定后以直线加速器电子线6MeV单次照射,剂量率为200cGy/min,吸收剂量为40Gy。照射后送回动物室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对照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每组10只。观察创面出现及愈合的时间;光镜和电镜观察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学改变。结果两组大鼠皮肤反应发生率为100%,但皮肤反应发生的严重程度上,模型组出现Ⅳ级放射性皮炎反应2例,对照组出现1例,治疗组严重程度低于模型组;光镜下观察发现发现照射14 d,3组没有明显病理变化差异;照射30 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见部分修复创面,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增生,而模型组创面皮损明显,表皮与真皮层组织坏死明显,大量炎细胞浸润,电镜对其超微结构的变化观察发现,照射14d后治疗组成纤维细胞内线粒体嵴变短减少,个别线粒体轻微空化,内质网轻度扩张,照射30 d后治疗组毛囊基本消失,真皮层中结缔组织和胶原纤维增生,达到愈合;三组比较发现皮肤出现放射性损伤后,毛囊基本消失,真皮层中结缔组织和胶原纤维增生。结论金虎膏在高能电子线造成的皮肤损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促进胶原蛋白合成,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虎膏 放射性皮炎 溃疡
下载PDF
改良PBL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苏宁 易华 赵碧玲 《基础医学教育》 2015年第7期581-584,共4页
病理学作为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改良PBL教学法将PBL教学理念与众多教学手段相结合,应用于病理学教学实践,并从学习兴趣、课程成绩、医学素质、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关键词 病理学 改良PBL教学法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中老年人的中医证型与结肠电异常改变相关研究
7
作者 杨巧红 李永胜 +5 位作者 连至诚 杜标炎 陈苇菁 赵自明 钟廷机 邹移海 《中医研究》 2007年第2期27-28,共2页
目的:观察中医证型和结肠动力随年龄增高的改变。方法:观察普通成年人90例中医证型随年龄增长出现的频率改变和结肠电各高、中、低段的缺失率的比率的变化。结果:年龄36~50岁组受检者脾虚便溏的出现率显著高于18—35岁组,年龄〉50... 目的:观察中医证型和结肠动力随年龄增高的改变。方法:观察普通成年人90例中医证型随年龄增长出现的频率改变和结肠电各高、中、低段的缺失率的比率的变化。结果:年龄36~50岁组受检者脾虚便溏的出现率显著高于18—35岁组,年龄〉50岁组受检者脾虚便溏的出现率显著高于18~35岁组。说明,随着年龄增高正常大便的出现率降低,尤其是大便稀烂的出现率显著增高,而脾虚便溏型的出现率随年龄增高也增多。结肠频谱与年龄的相关分析表明,年龄较大者其乙状结肠高频段肠电缺失的比率显著降低,降结肠高频段肠电缺失的比率亦倾向降低。结论:脾胃气虚、脾虚便溏、气虚便秘构成比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脾胃气虚、肝肠气滞构成比有随年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年龄较大者其乙状结肠高频段肠电缺失的比率显著降低,降结肠高频段肠电缺失的比率亦倾向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人 中医证型 结肠电频谱
下载PDF
病理组织切片烤片方法的体会
8
作者 苏俊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8年第2期149-149,共1页
关键词 病理组织 切片 烤片
下载PDF
比较法在病理学肿瘤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9
作者 易华 杜标炎 罗惠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年第14期202-202,共1页
为探索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本文论述了采用比较法开展肿瘤实验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及体会,作为改革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尝试。
关键词 病理学肿瘤实验教学 应用
下载PDF
中西医院校《病理学》教学对比及引发的思考
10
作者 何彦丽 张雅洁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8年第11期836-838,共3页
文章主要对高等中、西医院校《病理学》教学概况进行比较,就存在的差距引发思考,并初步探讨中医院校《病理学》教学的改革和出路。
关键词 病理学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六味地黄汤对糖皮质激素肾阴虚模型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I) 被引量:35
11
作者 杜标炎 徐勤 +3 位作者 吴绍锋 罗惠 苏俊芳 钟廷机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204-206,共3页
为进一步探讨肾阴虚证在免疫学上的实质 ,将 30只Wiste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六味地黄汤组 3组 ,采用糖皮质激素肾阴虚大鼠模型以原位末端标记法标记凋亡细胞 ,观测了六味地黄汤对胸腺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 :模型组淋... 为进一步探讨肾阴虚证在免疫学上的实质 ,将 30只Wiste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六味地黄汤组 3组 ,采用糖皮质激素肾阴虚大鼠模型以原位末端标记法标记凋亡细胞 ,观测了六味地黄汤对胸腺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 :模型组淋巴细胞凋亡增多 ,且多在胸腺皮质部 ,凋亡细胞计数模型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六味地黄汤组淋巴细胞凋亡较模型组明显减少 ,凋亡细胞计数六味地黄汤组低于模型组 (P <0 .0 1)。提示六味地黄汤能够抑制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胸腺淋巴细胞凋亡。反证了肾阴虚证存在胸腺淋巴细胞凋亡的情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阴虚 免疫学 六味地黄汤 药理学 淋巴细胞调亡
下载PDF
党参白术提取物分别和合用诱导IEC-6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陈蔚文 张子理 +4 位作者 王建华 沈小玲 韩凌 周联 徐勤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4-447,共4页
目的 观察党参提取物 (D h)和白术提取物 (B t)对小肠隐窝细胞 (IEC 6 )增殖、分化的作用及其二者配伍对IEC 6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IEC 6细胞培养 2 4h ,加入不同剂量的D h、B t及二者的配伍溶液 ,2 4h后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 ,显微... 目的 观察党参提取物 (D h)和白术提取物 (B t)对小肠隐窝细胞 (IEC 6 )增殖、分化的作用及其二者配伍对IEC 6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IEC 6细胞培养 2 4h ,加入不同剂量的D h、B t及二者的配伍溶液 ,2 4h后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 ,显微镜观察细胞分化的形态特征。结果 D h在 2 5 0mg·L-1以下剂量时对细胞增殖无影响 ,剂量提高到 5 0 0mg·L-1和 10 0 0mg·L-1时 ,明显促进细胞的增殖。B t各剂量均无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 ,在 5 0 0mg·L-1和10 0 0mg·L-1剂量时 ,细胞增殖反见减弱。二药配伍后 ,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明显增强 ,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其效果优于D h ;IEC 6细胞在B t作用下 ,分化程度增高 ,低倍镜下细胞呈典型的上皮细胞形态 ,细胞排列呈条索状 ,部分呈腺管状排列。高倍镜下可观察到隐约有细胞连接样结构 ,上皮细胞似有微绒毛形成的趋势。D h处理的细胞分化程度较低 ,镜下所见多为未分化的梭状细胞 ,且排列不规则 ,无任何形成腺管的趋势和有细胞连接样结构。结论 D h能促进细胞增殖 ,B t可促进细胞分化 ,二者配伍后促进细胞增殖作用明显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提取物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IEC-6细胞 党参提取物 药理学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中药肢伤三方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彭汉士 贝美莲 +3 位作者 吴清和 苏俊芳 吴绍锋 杨志东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目的】探讨肢伤三方对兔桡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对 2 8只白兔施行骨折手术后 ,随机分为用药组及对照组。取术后 14、 2 8d标本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结果】用药组新生血管、骨小梁形成均明显优于对... 【目的】探讨肢伤三方对兔桡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对 2 8只白兔施行骨折手术后 ,随机分为用药组及对照组。取术后 14、 2 8d标本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结果】用药组新生血管、骨小梁形成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4种骨痂记分、外骨痂厚度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肢伤三方有明显的促进骨折愈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伤三方 治疗应用 骨折愈合 实验研究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连黛片抗大鼠胃癌及对p21ras、c-erbB2、Rb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蔚文 李茹柳 +5 位作者 徐勤 叶富强 徐颂芬 潘怀耿 赵军宁 王建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252-254,394,共4页
目的:观察连黛片抗胃癌作用及其机理。方法:以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发大鼠胃及十二指肠癌,连黛片灌胃给药,病检及免疫组化法观察药效。结果:连黛片组大鼠癌的发生率为5.6%,低于空白组的38.9%(P<0.05)。病理学计量分... 目的:观察连黛片抗胃癌作用及其机理。方法:以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发大鼠胃及十二指肠癌,连黛片灌胃给药,病检及免疫组化法观察药效。结果:连黛片组大鼠癌的发生率为5.6%,低于空白组的38.9%(P<0.05)。病理学计量分析显示,病理损伤程度连黛片组大鼠低于空白组(P<0.05)。空白组8只大鼠胃病变组织中发现p21ras5只和 c-erbB2 3只蛋白呈阳性表达,连黛片组7只大鼠上述蛋白表达均呈阴性。两组所有标本的 Rb 和 p53表达均呈阴性。结论:连黛片具有降低 MNNG诱发胃及十二指肠癌发生的作用,能减轻病理损伤,其作用机理似与抑制 ras 和 c-erbB2过表达有关,但对 Rb 缺失无保护作用,p53可能不是 MNNG 致大鼠胃癌的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黛片 实验性胃癌 癌基因 蛋白表达
下载PDF
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调控黑色素瘤B16细胞株缝隙连接蛋白表达的作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杜标炎 张小贺 +3 位作者 谭宇蕙 吴映雅 易华 郭玉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52-156,200,共6页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调控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株缝隙连接蛋白(Cx)表达的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灌胃8 d制备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药物剂量为32 g.kg-1.d-1)和对照血清(灌胃等容积生理盐水);选择对B16细胞生长和形态影响不...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调控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株缝隙连接蛋白(Cx)表达的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灌胃8 d制备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药物剂量为32 g.kg-1.d-1)和对照血清(灌胃等容积生理盐水);选择对B16细胞生长和形态影响不大的血清浓度(体积分数为10%)作为大鼠血清的工作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和间接免疫荧光法及流式荧光法检测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黑色素瘤B16细胞株缝隙连接蛋白(Cx26/30/32)表达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空白组(无鼠血清)3种Cx几乎不表达,而对照血清和六味地黄丸各浓度含药血清均能提高Cx蛋白的表达,但含药血清的作用更为明显且有显著的量效关系;间接它被荧光法和流式荧光法检测显示类似的结果:对照血清组和中、高剂量含药血清组的Cx蛋白荧光强度均较空白组显著增加(P<0.01),但与对照血清组比较,只有高剂量含药血清组荧光强度显著增加(P>0.05),低剂量含药血清组Cx蛋白表达反而下降(P<0.01)。【结论】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具有调控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株缝隙连接蛋白表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中西医结合疗法 六味地黄丸/药理学 黑色素瘤 基因治疗 肿瘤细胞 培养的
下载PDF
活血化瘀中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杜群 王汝俊 +1 位作者 徐勤 巫燕莉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模型上观察活血化瘀中药对CAG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对综合法制作的CAG大鼠模型给予活血化瘀中药预防及治疗。CAG的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计数采用AgNO_3染色法,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目的】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模型上观察活血化瘀中药对CAG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对综合法制作的CAG大鼠模型给予活血化瘀中药预防及治疗。CAG的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计数采用AgNO_3染色法,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指数采用抗生蛋白链菌素——生物素免疫组化标记(LSAB)法,细胞凋亡检测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染色法。【结果】CAG大鼠的胃粘膜细胞AgNOR计数、PCNA指数及凋亡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均P<0.01);活血化瘀中药预防和治疗组对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比较,P<0.05或P<0.01)。【结论】活血化瘀中药通过对CAG细胞增殖及凋亡的改变进而恢复CAG的细胞及腺体数目是其防治CAG的作用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化瘀中药 慢性萎缩性胃炎 大鼠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中药多糖抗肿瘤免疫药理研究的新思路——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4
17
作者 何彦丽 苏俊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3-76,共4页
关键词 中药 多糖 抗肿瘤免疫药理研究 树突状细胞 影响
下载PDF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HSV1-tk/GCV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构建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杜标炎 谭宇蕙 +3 位作者 吴映雅 赵鹏 周联 赵亚刚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395-398,共4页
[目的]探讨自杀基因抗肿瘤系统构建的方法.[方法]用DNA重组技术将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1 tk)定向克隆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并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用PolyFect Transfection试剂介导重组逆转录病毒转染入包装细胞系PT... [目的]探讨自杀基因抗肿瘤系统构建的方法.[方法]用DNA重组技术将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1 tk)定向克隆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并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用PolyFect Transfection试剂介导重组逆转录病毒转染入包装细胞系PT67,通过G418筛选建立稳定产病毒的细胞株,将病毒感染人胃癌细胞,检测HSV1 tk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在体外的抗肿瘤效应.[结果]经酶切鉴定和DNA序列测定,证明HSV1 tk基因成功定向插入到pLXSN载体中;重组病毒DNA转染包装细胞,筛选出对G418具稳定抗性的克隆PT67/tk,扩大培养,获取病毒滴度为4×104cfu/mL的重组逆转录病毒培养液;感染胃癌细胞SGC 7901后再筛选出G418抗性克隆株SGC 7901/tk.丙氧鸟苷(GCV)对SGC 7901/tk有明显杀伤作用,对SGC 7901无明显毒性,证明该病毒表达HSV1 tk基因,表达产物具有生物活性.[结论]将HSV1 tk定向克隆入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方法可成功获取表达HSV1 tk基因的逆转录病毒,成功建立了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系统,这将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对自杀基因抗肿瘤的增效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基因 DNA 重组 基因 肿瘤抑制 基因疗法
下载PDF
枸杞多糖对实验性肝癌小鼠肿瘤细胞FasL表达的影响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 被引量:5
19
作者 何彦丽 杜标炎 +2 位作者 王慧锋 苏宁 肖霞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26-129,201,共5页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LBP)对实验性肝癌小鼠肿瘤细胞死亡分子Fas配体(FasL)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LBP低、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0.625、1.250 g.kg-1.d-1),各组均采用右侧腋下接种H2...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LBP)对实验性肝癌小鼠肿瘤细胞死亡分子Fas配体(FasL)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LBP低、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0.625、1.250 g.kg-1.d-1),各组均采用右侧腋下接种H22肝癌腹水型细胞复制荷瘤模型,从第3天开始按设计剂量给药,连续14 d。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肿瘤细胞密度、细胞核分裂计数及间质淋巴细胞浸润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细胞FasL表达情况。【结果】LBP低、高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肿瘤细胞核分裂计数(P<0.05);LBP高剂量组可升高肿瘤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程度(P<0.05),HE染色显示在肿瘤边缘组织内见多量淋巴细胞浸润。LBP低、高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小鼠肿瘤细胞FasL阳性表达指数(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模型组FasL表达强阳性,LBP低剂量组部分肝癌细胞内FasL表达阳性,FasL仅在LBP高剂量组少量肝癌细胞中有表达。【结论】LBP抗实验性肝癌的效应可能与其能抑制FasL表达,减少免疫活性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多糖/药理学 肝肿瘤/中药疗法 肿瘤组织/病理学 基因表达调控 疾病模型 动物 小鼠
下载PDF
六味地黄丸对自杀基因系统杀伤肝癌细胞增效作用的量效关系 被引量:8
20
作者 杜标炎 张爱娟 +3 位作者 谭宇蕙 易华 吴映雅 郭玉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观测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自杀基因HSV-tk/GCV系统杀伤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的增效作用,探讨建立自杀基因联合中药方药的肿瘤基因治疗联合方案的可行性。【方法】构建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并确定丙氧鸟苷(GCV)的工作浓度... 【目的】观测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自杀基因HSV-tk/GCV系统杀伤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的增效作用,探讨建立自杀基因联合中药方药的肿瘤基因治疗联合方案的可行性。【方法】构建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并确定丙氧鸟苷(GCV)的工作浓度(39.2μmol/L);制备SD大鼠4 d和8 d六味地黄丸(剂量为32.gkg-.1d-1)灌胃含药血清和生理盐水灌胃空白血清;用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tk-或tk+与tk-1∶9比例混合细胞按3×103个/孔铺96孔板,分为空白血清组、GCV加空白血清组、10%tk+/GCV加空白血清组、含药血清组、GCV加含药血清组及10%tk+/GCV联合含药血清组;含药血清又再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6个复孔,用完全培养基培养24 h后,各组分别加入相应空白血清或含药血清,孵育12 h,加入终浓度39.2μmol/L的GCV,培养60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活性,Q值法分析自杀基因系统与含药血清联合的相互作用是否具有协同性。【结果】空白血清组、含药血清组、GCV加空白血清组、GCV加含药血清组细胞均未显示明显的细胞毒性。10%tk+/GCV加空白血清组及10%tk+/GCV联合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组均具有显著杀伤作用(与空白血清组比较,P<0.05),联合组存活率显著低于10%tk+/GCV加空白血清组(P<0.05);含药血清中剂量和高剂量组的联合作用具有协同性(Q>1.15),且有浓度依赖性。给药4 d血清和给药8 d血清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自杀基因系统10%tk+/GCV杀伤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药理学 肝肿瘤/中西医结合疗法 基因治疗 肿瘤细胞 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