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直肠癌与中医湿证的相关性探讨
1
作者 胡玉星 张泽鑫 +2 位作者 刘译鸿 陈亚栋 张海波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5年第1期66-71,87,共7页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中国的发病率连年上升。中医湿证在结直肠癌形成、增殖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探讨了结直肠癌与中医湿证的相关性,介绍了目前结直肠肿瘤中湿证的临床量化诊断标准,总结了结直肠癌中湿...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中国的发病率连年上升。中医湿证在结直肠癌形成、增殖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探讨了结直肠癌与中医湿证的相关性,介绍了目前结直肠肿瘤中湿证的临床量化诊断标准,总结了结直肠癌中湿证相关的机制通路研究,即肠道菌群失调、代谢通路异常及免疫微环境紊乱等。此外,本文还归纳了祛湿中药及复方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作用,包括协同化疗增敏、防治化疗不良反应、预防术后复发转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证 结直肠癌 祛湿中药 肠道菌群 代谢组学 免疫微环境
下载PDF
基于横断面调查的152例初治结直肠癌患者中医湿证特点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陈亚栋 赵文杰 +7 位作者 刘译鸿 邓深苑 何怡瀚 朱燕娟 余娅娅 常雪松 肖真真 张海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71-277,共7页
【目的】探讨中医湿证与初治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以下简称肠癌)患者疾病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横断面研究,共调查152例初治结直肠癌患者,应用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出的《湿证诊断标准》判别患者... 【目的】探讨中医湿证与初治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以下简称肠癌)患者疾病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横断面研究,共调查152例初治结直肠癌患者,应用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出的《湿证诊断标准》判别患者湿证与非湿证,并进行相关疾病信息收集,对比初治结直肠癌患者湿证与非湿证之间的差异。【结果】(1)人口学资料:湿证患者占86.84%(132/152),非湿证患者占13.16%(20/152);湿证与非湿证患者在年龄、性别、饮食偏好、吸烟史、居住地潮湿情况、体质量指数(BMI)、体力状况(PS)评分等方面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舌象特点:2组在舌色、腻苔和黄苔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湿证患者更多表现为淡红舌、黄腻苔,提示舌象结果有助于湿证的诊断。(3)湿证的症征信息特点:湿证患者的症征信息以舌苔腻(91例)、肠鸣(78例)、便溏(68例)多见;量表与临床诊断基本符合,诊断一致率为71.05%(108/152),在诊断有出入的患者中症状以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为主。(4)疾病特征:2组患者在T分期比较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证组的原发肿瘤更多分布于T3-T4期,而非湿证组的Tis-T2期与T3-T4期均有分布;2组患者在周围神经浸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湿证组无周围神经浸润比例要明显高于湿证组;其余疾病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证诊断标准》可作为临床上肠癌湿证诊断的辅助工具;初治结直肠癌中湿证患者占比超8成,其典型特征为舌苔腻、肠鸣及便溏,且湿证与部分临床预后高危因素有关,因此肠癌湿证的诊断对于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湿证 横断面研究 典型特征 高危因素
原文传递
结合中医证候的膜性肾病患者疾病进展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3
作者 黄小燕 李娴 +8 位作者 邹昆 洪晓帆 曹悦 梁星 王荣荣 李苹 赵代鑫 周武 包崑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774-781,共8页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包含中医证候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预测模型,以期量化评价中医证候在IMN的疾病进展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利用单因素分析、递归消除法(RFE)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包含中医证候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预测模型,以期量化评价中医证候在IMN的疾病进展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利用单因素分析、递归消除法(RFE)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影响IMN的疾病进展风险的独立相关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将102例IMN患者按65∶35的比例随机分配至训练集和测试集,比较纳入或不纳入证候信息特征的风险预测模型的性能指标如精确度、敏感度、特异性、F1值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的变化。【结果】未纳入证候信息特征之前,经单因素分析结合RFE筛选得到IMN患者年龄、血红蛋白定量、尿潜血、24 h尿蛋白定量、尿蛋白肌酐比、肾小球滤过率(eGFR)、肌酐、尿酸、谷丙转氨酶、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Ab)、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共12个临床特征变量。构建含有上述变量的风险预测模型,经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结果显示训练组和测试组中以上临床变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该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预测性。将证候信息特征纳入后再次运用RFE法,筛选出14个特征变量,其中血瘀证和湿阻证被纳入,结果显示风险预测模型的敏感度、特异性等指标较未纳入证候信息特征前有了明显的提高。【结论】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中医证候是IMN的疾病进展风险预测重要的补充特征,可为今后中西医信息联合的智能化诊断提供参考,为后续的中医药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膜性肾病 中医证候 机器学习方法 单因素分析 递归消除法 疾病进展风险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红外热成像对岭南健康大学生湿性体质的中医客观化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黄诗雅 卢永锵 +7 位作者 扈阳 刘嘉霖 周浪 陈欣燕 林嬿钊 张晓轩 白贵敦 毛小妹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12期1529-1534,共6页
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对岭南地区健康大学生湿性体质的中医客观化特征。方法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筛选健康大学生平和质41例、痰湿质36例、湿热质26例,运用红外热成像进行体表热值数据采集,统计比较不同体质类型人群在红外热... 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对岭南地区健康大学生湿性体质的中医客观化特征。方法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筛选健康大学生平和质41例、痰湿质36例、湿热质26例,运用红外热成像进行体表热值数据采集,统计比较不同体质类型人群在红外热成像上的躯干局部区域、经脉、穴位的热值差异。结果在不同体质人群中,痰湿质人群的神阙穴热值为32.82(31.72,33.92)℃低于平和质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67),痰湿质人群石门穴热值为32.42(31.59,33.24)℃、双侧膀胱俞穴热值分别为30.96(30.23,31.68)、31.06(30.30,31.81)℃,低于湿热质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67);湿热质人群左章门穴热值为33.16(32.25,33.96)℃高于平和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67),各体质间热值差异与湿性体质发病趋向相符合。结论红外热成像能客观反映湿性体质人群的穴位热值差异,是中医体质辨识的重要工具,对于临床针对湿性体质进行早期干预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体质 红外热成像 中医客观化辨识
下载PDF
中医湿证人群早期预警与干预的研究探索
5
作者 张晓轩 黄诗雅 +3 位作者 黄鹂 孙晨 原嘉民 杨志敏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12期1511-1514,共4页
湿证是中医早期预防重大慢性病的重要靶点,对湿证进行早期预警,实现湿证的早发现、早预防和早干预,是中医“治未病”以及健康管理、慢病防治的重要环节。论文围绕建立湿证预警体系并进行早期有效干预提出了以下观点:建立主客观相结合的... 湿证是中医早期预防重大慢性病的重要靶点,对湿证进行早期预警,实现湿证的早发现、早预防和早干预,是中医“治未病”以及健康管理、慢病防治的重要环节。论文围绕建立湿证预警体系并进行早期有效干预提出了以下观点:建立主客观相结合的湿证人群综合辨识体系;基于气象数据,结合中医体质学说、五运六气理论构建湿邪致病的综合预警模型;深化湿证的系统生物学研究,筛选湿证人群的早期预警敏感指标;建立稳定的自然人群队列,获取岭南湿证人群的发病规律及干预效能等高级别证据;开展中医药传统疗法干预湿证的规范化临床研究,形成湿证人群的保健调养方案。从而有效促进慢性病的窗口前移与及早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证 早期预警 早期干预
下载PDF
胃癌前病变中医湿证特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6
作者 夏冰清 曾萍 +1 位作者 曾子浩 杨小波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1-621,共11页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患者湿证分布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3年6月至2023年11月于广东省中医院就诊的PLGC患者流行病学资料,根据湿证类型进行分组,分析社会人口...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患者湿证分布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3年6月至2023年11月于广东省中医院就诊的PLGC患者流行病学资料,根据湿证类型进行分组,分析社会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疾病情况对不同湿证类型PLGC患者的影响,并对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197例患者,其中非湿证35人、湿热证30人、脾湿证87人、风湿证17人、存在湿证兼夹者28人。对非湿证、湿热证、风湿证、脾湿证4组进行分析发现,其在是否忧郁、饮食习惯、食量、有无吸烟史、是否熬夜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提示多忧郁、有吸烟史是湿热证的独立影响因素,熬夜是脾湿证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湿证广泛存在于PLGC患者中,多忧郁、有吸烟史可独立影响PLGC湿热证,熬夜可独立影响PLGC脾湿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湿证 流行病学调查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内蒙古蒙古族中老年体检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7
作者 赵继业 杨晨霞 +5 位作者 李杰 孙亚丽 贺宇田 秦瑛烁 任国华 蔡坚雄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5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目的研究内蒙古蒙古族中老年体检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24年3-4月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体检科和通辽市中医医院体检科蒙古族中老年人群的健康信息及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体质量指数、生活习惯、饮食习惯... 目的研究内蒙古蒙古族中老年体检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24年3-4月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体检科和通辽市中医医院体检科蒙古族中老年人群的健康信息及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体质量指数、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情况)。共调查蒙古族人群213人,其中居住在呼和浩特市地区2年以上人群65人,居住在通辽市地区2年以上人群148人。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观察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体质分布情况:平和质101人(47.41%),偏颇体质中痰湿质人数最多(64人,30.05%),血虚质最少(2人,0.94%)。相关危险因素调查中,痰湿质主要与饮食习惯和运动量减少存在相关性(P<0.01)。且该体质人群中更多的表现为睡眠良好,运动量减少、进食较快和饮食种类以高热量饮食为主(P<0.05)。结论内蒙古蒙古族中老年人群中医体质以平和质最多,偏颇体质中以痰湿质最多,主要与饮食习惯和运动量减少存在显著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人群 中医体质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中医湿性特征对代谢异常疾病早期预警与干预策略
8
作者 黄鹂 方晓东 杨志敏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12期1501-1505,共5页
近20年来,代谢紊乱的发病率急剧增加,全球有1/4~1/3成人被诊断为代谢紊乱,每年造成数以万亿计的医疗保健成本和潜在经济损失,中医发现人体湿性特征与代谢异常关系密切,是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促发因素,代谢紊乱是公认的心脑血管... 近20年来,代谢紊乱的发病率急剧增加,全球有1/4~1/3成人被诊断为代谢紊乱,每年造成数以万亿计的医疗保健成本和潜在经济损失,中医发现人体湿性特征与代谢异常关系密切,是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促发因素,代谢紊乱是公认的心脑血管发病基础,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安全,快速增耗医疗费用,如何实现心脑血管重大慢病预防前移,关键在于早期介入调节代谢紊乱,需要从早期识别、预警、干预、评价等进行系统性研究,这是目前医疗热点问题。以下就中医湿性特征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预警、干预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湿证 代谢疾病 预警 干预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出血性卒中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余剑媛 周惠芬 +2 位作者 郭建文 何昱 万海同 《新中医》 CAS 2022年第23期29-33,共5页
出血性卒中是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疾病,严重危害生命健康。大量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出血性卒中具有一定优势。中医认为出血性卒中的病机与毒损脑络、髓虚毒损及瘀血停留、水瘀互结等有关,临床常以平肝熄风、活血化瘀、通腑、破血化瘀、填... 出血性卒中是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疾病,严重危害生命健康。大量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出血性卒中具有一定优势。中医认为出血性卒中的病机与毒损脑络、髓虚毒损及瘀血停留、水瘀互结等有关,临床常以平肝熄风、活血化瘀、通腑、破血化瘀、填精补髓等方法治疗。研究发现中医药可通过调控炎症、细胞凋亡等不同途径来减轻脑水肿,改善血脑屏障及神经功能发挥脑保护作用。笔者总结了中医药治疗出血性卒中相关研究内容,为出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卒中 中医药 病机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死亡细胞释放信号对肿瘤进展的影响及中医药干预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胜奇 李晶 +2 位作者 王能 刘成宽 王志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6-31,共6页
细胞存在多种多样的死亡途径,根据发生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凋亡、坏死性凋亡、焦亡、铁死亡、自噬依赖性死亡等。事实上,死亡细胞不是等待移除的惰性细胞,其可通过释放可溶性细胞因子及包含丰富生物学成分的囊泡等作为“再见”信号,进一... 细胞存在多种多样的死亡途径,根据发生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凋亡、坏死性凋亡、焦亡、铁死亡、自噬依赖性死亡等。事实上,死亡细胞不是等待移除的惰性细胞,其可通过释放可溶性细胞因子及包含丰富生物学成分的囊泡等作为“再见”信号,进一步影响周围组织及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十年来细胞死亡领域相关研究多聚焦于细胞死亡的内在调控过程,而对细胞死亡后释放信号的多样性,以及所释放信号如何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关注较少。一方面,死亡细胞释放信号可调控肿瘤炎性微环境形成、代谢、耐药、转移等各种生物学过程。此外,死亡细胞释放信号可作为第二信使,调控肿瘤微环境的免疫应答反应活性。合理利用多种多样的细胞死亡途径并采用药理学手段调节细胞死亡释放信号,有望为肿瘤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方向及策略。中医药在调节细胞死亡信号进而抑制肿瘤发生发展领域具有传统优势。拟综述主要探讨细胞死亡途径的释放信号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及中医药调控细胞死亡途径进而抗肿瘤的作用,以期为中医药抗肿瘤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死亡途径 死亡细胞释放信号 中医药 肿瘤免疫调控
原文传递
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Treg在银屑病治疗及中医药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海明 唐斌 +3 位作者 卢月 韩凌 刘华桢 卢传坚 《广东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1048-1052,共5页
银屑病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疾病,影响2%~3%的人口。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能够诱导Foxp3的表达,上调Treg比例。Treg是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型,在银屑病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银屑病发病原因、PI3K/AKT/mTOR信号通路... 银屑病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疾病,影响2%~3%的人口。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能够诱导Foxp3的表达,上调Treg比例。Treg是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型,在银屑病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银屑病发病原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上调Treg比率治疗银屑病、中药发挥的作用等角度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TREG 银屑病 中药治疗
下载PDF
基于多中心疾病登记系统的膜性肾病中医主要证型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铭睿 洪晓帆 +5 位作者 包崑 梁星 蔡凤丹 郑佳旋 江莎 黄小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1581-1589,共9页
【目的】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临床诊疗数据,探讨IM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丰富对IMN中医证型的认识,为研究IMN的主要病机和中医临床诊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基于IMN临床研究电子数据采集系统,采用横断面调查方... 【目的】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临床诊疗数据,探讨IM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丰富对IMN中医证型的认识,为研究IMN的主要病机和中医临床诊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基于IMN临床研究电子数据采集系统,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分析多中心来源的187例IMN患者的临床诊疗数据,归纳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根据IMN的危险分层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中风险组、高风险组3组,并根据地域将患者分为广东组和黑龙江组2组,分析不同IMN的危险分层及地域对中医证型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1)中医证候分布情况:187例患者中,分布频率居前3位的分别为:小便混浊或有明显泡沫尿167例(89.30%),舌苔腻、舌胖大或齿痕158例(84.49%),水肿134例(71.65%);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湿阻证频次最高,共169例(90.37%),其次为气虚证165例(88.24%)、血瘀证89例(47.59%)。(2)分组情况:187例患者中,低风险组102例(54.54%)、中风险组54例(28.88%)、高风险组31例(16.58%);广东组147例(78.61%),黑龙江组40例(21.39%)。(3)IMN证型分布的影响因素中,在IMN的危险分层方面,低风险组患者中湿阻证的占比为83.33%(85/102),中风险组为98.15%(53/54),高风险组为100.00%(31/31),3组患者的湿阻证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地域方面,广东组和黑龙江组的瘀血证比例分别为55.10%(81/147)和20.00%(8/40),不同地域的血瘀证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兼夹证型方面,高风险组的气虚血瘀湿阻证比例[64.52%(20/31)]明显高于低风险组和中风险组的34.31%(35/102)、38.89%(21/54);广东组的气虚血瘀湿阻证比例[46.94%(69/147)]明显高于黑龙江组的17.50%(7/40),而气虚湿阻证比例[31.97%(47/147)]明显低于黑龙江组的60.00%(2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归纳和分析了IMN患者的中医证候、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湿证在IMN疾病发生中的关键作用,这对于进一步揭示湿证内涵、促进IMN中医证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膜性肾病 多中心数据采集系统 中医证型研究 湿阻证 气虚证 血瘀证
原文传递
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钟婷靖 刘秦 +4 位作者 黎雄 刘俊峰 莫秀梅 陈达灿 晏烽根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2-869,共8页
目的通过比较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诱导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小鼠疾病模型、“外湿+饮食失节+番泻叶灌胃”复合因素诱导脾虚湿蕴证小鼠模型,以及两者病证结合模型,建立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病证结... 目的通过比较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诱导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小鼠疾病模型、“外湿+饮食失节+番泻叶灌胃”复合因素诱导脾虚湿蕴证小鼠模型,以及两者病证结合模型,建立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病证结合小鼠研究模型,探索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外湿+饮食失节+番泻叶灌胃”复合因素造模方法,探索构建小鼠(Balb/c)脾虚湿蕴证,进一步应用DNCB诱导Balb/c小鼠出现特应性皮炎样病变,建立脾虚湿蕴证特应性皮炎病证结合模型。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及体质量,进行脾虚、湿证症状评分;通过比较各组皮损程度、EASI评分、经皮水分散失(TEWL)值、脾脏系数和胸腺系数评价小鼠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度;测定小鼠肌酐、葡萄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胃泌素、淀粉酶水平。结果(1)在脾虚湿蕴证造模期间,与正常组比较,脾虚湿蕴证组、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组小鼠出现肥胖、精神萎靡、毛发污秽油腻、腹泻、肛周清洁度差等情况。在结合施加特应性皮炎模型后,与正常组比较,特应性皮炎组(P<0.001)、脾虚湿蕴证组(P<0.05)、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组(P<0.001)的体质量都有所降低。(2)与特应性皮炎组比较,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组的皮损程度更严重,EASI评分(P<0.05)、TEWL值(P>0.05)更高。(3)与正常组比较,特应性皮炎组的脾脏系数升高(P<0.001)、胸腺系数降低(P<0.001);与特应性皮炎组比较,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组脾脏系数(P>0.05)、胸腺系数都降低(P<0.05)。(4)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脾虚湿蕴证组小鼠肌酐(P<0.01)、葡萄糖(P<0.001)、总胆固醇(P>0.05)、甘油三酯(P>0.05)、胃泌素(P<0.001)水平升高,淀粉酶水平降低(P<0.01);与特应性皮炎组比较,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组小鼠肌酐(P>0.05)、葡萄糖(P<0.05)、总胆固醇(P>0.05)、甘油三酯(P>0.05)、胃泌素(P<0.001)水平升高,淀粉酶水平降低(P>0.05)。结论“外湿+饮食失节+番泻叶灌胃”复合因素结合DNCB诱导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病证结合小鼠模型既可表现出明显的脾虚湿蕴证中医指征,也可表现出特应性皮炎病样特征,可作为可靠的特应性皮炎脾虚湿蕴证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后续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病理机制探讨、中药复方药效评价、药理机制探讨等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脾虚湿蕴证 病症结合 动物模型 高脂饲料 小鼠
原文传递
基于“虚、湿”经典病因构建变应性鼻炎脾虚湿困证大鼠模型及模型质量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紫华 谭希 +5 位作者 彭庆源 黄镇栋 罗秋兰 李莎莎 陈文勇 彭桂原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9-493,共5页
目的构建变应性鼻炎(AR)脾虚湿困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并对模型质量进行评价。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包括空白组、变应性鼻炎组(AR组)、脾虚湿困变应性鼻炎组(PAR组),每组8只。空白组仅予常规饲养,AR组通过“卵清白蛋白(OVA)氢氧化... 目的构建变应性鼻炎(AR)脾虚湿困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并对模型质量进行评价。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包括空白组、变应性鼻炎组(AR组)、脾虚湿困变应性鼻炎组(PAR组),每组8只。空白组仅予常规饲养,AR组通过“卵清白蛋白(OVA)氢氧化铝混悬液腹腔注射+OVA生理盐水溶液局部滴鼻激发”构建AR模型,PAR组除施加AR组造模方法外,另外采用“恒温恒湿箱饲养+冷番泻叶水浸液、猪油灌胃+隔日禁食”的多因素复合方法建立AR脾虚湿困证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和鼻部症状;测量脾指数、腹围指数;进行强迫游泳实验(FST)和旷场实验(OFT);ELISA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指标;HE染色观察鼻黏膜、肝与结肠组织的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鼻黏膜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通道蛋白5(AQP5)、AQP8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和AR组比较,PAR组在证候学上出现AR脾虚湿困证的症状与体征,擦鼻、喷嚏、流涕症状更显著,体质量增长缓慢,腹围指数、脾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在行为学实验中表现出明显脾虚证状态;在分子生物学指标上表现为血清IgE、MTL、GAS、TG、TC、LDL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鼻黏膜组织的AQP5、AQP8、NF-κ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HE染色显示,AR组和PAR组的鼻黏膜受损,纤毛脱落,伴大量炎性浸润,PAR组出现肝脂肪样变及结肠炎性改变。结论采用“恒温恒湿箱饲养+冷番泻叶水浸液、猪油灌胃+隔日禁食+OVA氢氧化铝混悬液腹腔注射+OVA生理盐水溶液局部滴鼻激发”的多因素复合造模法可成功构建贴合临床发病机制与致病特点的AR脾虚湿困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此构建方法与验证体系可为AR的中医证候研究提供可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脾虚湿困证 病证结合 动物模型 构建方法 质量评价
原文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辨证分型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2
15
作者 肖真真 朱燕娟 +5 位作者 刘译鸿 常雪松 陈亚栋 余娅娅 何怡瀚 张海波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2年第4期14-20,共7页
目的基于Opal多重染色技术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与中医寒热证、气虚证、痰湿证、阴虚证、热毒证、血瘀证的关系。方法收集ⅢB期及以上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初治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染... 目的基于Opal多重染色技术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与中医寒热证、气虚证、痰湿证、阴虚证、热毒证、血瘀证的关系。方法收集ⅢB期及以上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初治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肿瘤免疫微环境中10个指标(CD3、CD4、CD8、CD68、CD163、FOXP3、LAG3、TIM3、PD-1、PD-L1)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9例患者,其中61例患者记录了中医寒热证型,56例患者记录了中医气虚证、痰湿证、阴虚证、热毒证、血瘀证证型,其中伴有气虚证、痰湿证的患者居多。分析临床特征与中医辨证分型、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关系发现,Ⅳ期患者中,CD8+T细胞表达的比例最高;男性患者中痰湿证的比例比女性高,PD-L1的表达比例最高;非L858R敏感突变患者中痰湿证居多,EGFR突变中TIM3表达比例最高(P<0.05)。中医辨证分型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分析结果提示,热证患者中CD4+T细胞及CD8+T细胞表达水平更高,阴虚证与肿瘤区域中CD8+T细胞的表达负相关,痰湿证与整个区域中PD-L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中医热证患者的肿瘤微环境更偏向于免疫“热肿瘤”,中医寒证向热证转化可能提高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应答率,中医痰湿证患者的肿瘤微环境可能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中医辨证分型 肿瘤免疫微环境
下载PDF
湿证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1
16
作者 卢钊宇 胡冬梅 +4 位作者 黎创 黄丽华 裴鸿飞 黄燕 毛炜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12期1515-1520,共6页
目的采用大鼠腹腔注射小剂量脂多糖(LPS)方法建立湿证模型及验证。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LPS 600μg/kg组、LPS 1200μg/kg组,每日腹腔注射相应剂量LPS造模。评估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饮水、进食量,检测脾脏巨噬细胞、... 目的采用大鼠腹腔注射小剂量脂多糖(LPS)方法建立湿证模型及验证。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LPS 600μg/kg组、LPS 1200μg/kg组,每日腹腔注射相应剂量LPS造模。评估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饮水、进食量,检测脾脏巨噬细胞、CD4^(+)T细胞亚群。检测大鼠血清生化、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采用HE染色检测肝、肺、肾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肺、肾组织CD86的阳性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大鼠相比,LPS组大鼠体重减轻,整体神态较萎靡,步态迟缓、对刺激反应迟钝、肛周污秽。白蛋白、血脂水平降低(P<0.05),脾脏M1巨噬细胞明显活化(P<0.01),血清IL-1β水平升高(P<0.05)。肝脏、肺脏、肾脏组织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表现,肺、肾组织M1巨噬细胞浸润。结论该模型可以认为是一种较为稳定、可靠的湿证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证 模型构建 生物致病因子 脂多糖
下载PDF
基于医案研究的国医大师湿证辨证规律与用药探索
17
作者 黄燕 张逸雯 胡镜清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616-2620,共5页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对湿证的辨证及用药特点。方法:通过检索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现代医案库、名医医案库,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检索湿证相关论文及医案进行病-证-方的...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对湿证的辨证及用药特点。方法:通过检索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现代医案库、名医医案库,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检索湿证相关论文及医案进行病-证-方的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文献358篇,专业书籍12部,古今医案云平台名医医案1296案,共计纳入国医大师治疗湿证医案2195案,涉及国医大师88位。涉及西医疾病84种、中医疾病67种,将证候归类为湿热、湿浊、寒湿、夹痰、夹瘀、夹风、夹毒、兼脾虚、兼阴虚等15种,得出高频中药26味并聚类为4组,网络分析得出了核心药物药对为茯苓-白术,核心药物组合为茯苓、白术、黄芪、甘草、当归、川芎、白芍、薏苡仁、陈皮。结论:国医大师湿证医案西医疾病多涉及炎症及自身免疫疾病,证候以湿热为核心证候,兼夹证候以脾虚、血瘀、肾虚为主,病机多为复杂病机。治疗以健脾除湿、调气活血为核心,辅以清热解毒、化痰、滋阴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医大师 湿证 医案 辨证 用药规律 复合病机 湿热证 炎症性疾病
下载PDF
基于关联规则构建类风湿关节炎湿证的辨证证据
18
作者 梁琪 杨智华 +2 位作者 梁祐邦 陈秀敏 黄闰月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12期1-7,51,共8页
目的 挖掘类风湿关节炎湿证文献,确定核心湿证类型并构建相应证候的辨证证据。方法 通过系统文献回顾,提取并规范所纳文献中的湿证诊断和四诊信息。对湿证诊断进行频数统计以明确类风湿关节炎的核心湿证类型,结合频率分析和Apriori关联... 目的 挖掘类风湿关节炎湿证文献,确定核心湿证类型并构建相应证候的辨证证据。方法 通过系统文献回顾,提取并规范所纳文献中的湿证诊断和四诊信息。对湿证诊断进行频数统计以明确类风湿关节炎的核心湿证类型,结合频率分析和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核心湿证相关的四诊信息规律,讨论四诊信息的辨证参与度和关联性。以高频、强关联为评价依据确定辨证的关键证据条目,并依据权重法评估条目在辨证中的重要程度。结果 类风湿关节炎湿证类型共计41种,根据频率降序排列,前3种依次为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和风寒湿痹证,对应频率分别为26.71%、24.78%和16.89%。其中,寒湿痹阻证和湿热痹阻证是其核心湿证类型。寒湿痹阻证辨证的关键证据共17项,权重范围3~10,中位数为4,证据条目包括关节疼痛、遇寒加重、关节肿胀、关节屈伸不利、关节冷痛、舌质淡、脉弦紧、关节晨僵、舌苔白、阴雨天加重、肢体困重、口不渴、恶风、恶寒、口淡、关节畸形和舌苔白腻。湿热痹阻证辨证的关键证据共16项,权重范围为3~10,中位数为6,证据条目包括关节疼痛、关节肿胀、舌质红、脉滑数、舌苔黄腻、发热、疼痛关节皮肤触之发热、疼痛关节皮色发红、小便黄赤、关节晨僵、关节屈伸不利、口渴、心烦、关节热痛、大便干和渴不欲饮。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核心湿证类型为寒湿痹阻证和湿热痹阻证,辨证证据包括关节症状、其他症状及舌脉象3个方面,寒湿痹阻证辨证“重关节,衡舌脉”,而湿热痹阻证辨证则“重舌脉,衡关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湿证 中医诊断 证候 辨证论治 关联规则
原文传递
特应性皮炎不同T细胞亚群平衡紊乱与中医证型关联及YAP对其调控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贾金靖 叶思祺 +5 位作者 张瑜 晏烽根 刘俊峰 莫秀梅 李红毅 陈达灿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582-587,共6页
目的研究辅助性T细胞(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在特应性皮炎(AD)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差异,并探索Yes相关蛋白(YAP)在不同T细胞亚群中的表达量与其平衡紊乱之间的关联。方法收集AD患者35例(其中心火脾虚证21例、脾虚蕴湿证9... 目的研究辅助性T细胞(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在特应性皮炎(AD)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差异,并探索Yes相关蛋白(YAP)在不同T细胞亚群中的表达量与其平衡紊乱之间的关联。方法收集AD患者35例(其中心火脾虚证21例、脾虚蕴湿证9例、血虚风燥证5例)及健康对照者24例,分析其临床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组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的表达,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诱导分化为不同T细胞亚群后检测YAP mRNA的表达量。结果AD组及健康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患者中心火脾虚组AD严重程度评分(SCORAD)高于脾虚湿蕴组和血虚风燥组(P<0.001),性别、年龄、病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g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h2及Th17比例在心火脾虚组升高(P<0.05),Treg在心火脾虚组降低(P<0.05)、在血虚风燥组升高(P<0.05),Th1/Th2及Th17/Treg比例在心火脾虚组均升高(P<0.05);Th1相关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在心火脾虚组降低(P<0.01),Th2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在心火脾虚组升高(P<0.001),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A及IL-21在心火脾虚组升高(P<0.01),Treg相关细胞因子IL-10在心火脾虚组降低(P<0.001),其余IL-6、转化生长因子(TGF)-β及IL-2均无明显变化;健康对照组中YAP mRNA在Treg中明显升高,(P<0.05),而在AD组中YAP mRNA在Th17中表达升高,在Treg中相对降低,YAP mRNA在Th17中的表达在心火脾虚组明显升高(P<0.01),在Treg中的表达在心火脾虚组明显降低(P<0.05),在Th1及Th2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AD中存在Th2/Th1、Th17/Treg平衡紊乱,且在心火脾虚证中Treg下降、Th2及Th17为主导的免疫反应更明显,YAP在Treg中的表达下调、Th17中的表达上调很可能是介导AD Th17/Treg平衡向Th17偏移的关键因素,且这一特征在心火脾虚证中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Yes相关蛋白 辅助性T细胞17 调节性T细胞
下载PDF
中医药临床优势病种探讨--慢性前列腺炎 被引量:6
20
作者 覃湛 莫美 +8 位作者 何超拔 耿立果 王彬 王继升 李恪丞 黄念文 洪志明 袁少英 张霄潇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52-158,共7页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门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由于慢性前列腺炎具有症状多样、病因复杂、机制不清晰、反复发作等特点,西医常会面临治疗手段有限、治疗效果欠佳的问题。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领域的独特优势,中华中医药学会...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门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由于慢性前列腺炎具有症状多样、病因复杂、机制不清晰、反复发作等特点,西医常会面临治疗手段有限、治疗效果欠佳的问题。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领域的独特优势,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中医男科、西医泌尿外科及相关药学领域专家围绕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医学认识进展、中医病因病机治法各家学说、与各个交叉学科的切入点、中医药参与慢性前列腺炎全程管理的作用与优势、慢性前列腺炎相关机制研究等进行深入探讨。与会专家讨论后认为,慢性前列腺炎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中医药能有效改善慢性前列腺炎泌尿、社会心理、器官特异性、感染、神经系统、疼痛不适、性功能障碍等临床症候群,提高生活质量。对于不能耐受西药的不良反应或不能接受西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非炎症性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CPPS)患者;以疼痛症状为主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以下尿路症状为主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合并精液液化异常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等均可采用中医药为主导的治疗。目前,慢性前列腺炎最佳诊疗策略尚未形成,需要从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及分子生物学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讨研究。中西医应当整合两者的优势,在互相借鉴的基础上,明确了中医药干预的定位和优势,以提高我国慢性前列腺炎的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前列腺炎 中医药优势病种 专家指导建议 中西医结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