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塞米松对人胚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液压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龙新兵 张泽舜 +1 位作者 韩富 万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3期6633-6636,共4页
目的:有较多的学者提出,中枢神经系统是一个部分免疫豁免区,仍然存在干细胞移植后的排异问题,为求证免疫排异的存在与否,实验拟探讨人胚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液压损伤大鼠的移植免疫及其对策。方法:实验于2003-01/2003-07在北京神经外... 目的:有较多的学者提出,中枢神经系统是一个部分免疫豁免区,仍然存在干细胞移植后的排异问题,为求证免疫排异的存在与否,实验拟探讨人胚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液压损伤大鼠的移植免疫及其对策。方法:实验于2003-01/2003-07在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干细胞室完成。①实验材料:人胚来源:12周龄死胎大脑,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来自北京天坛医院产科。SD雌性大鼠30只,体质量(290±10)g,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②实验方法:体外培养人胚神经干细胞,并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液压冲击大鼠右侧大脑皮质运动感觉区制作脑损伤模型,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在移植人胚神经干细胞后使用地塞米松腹腔注射,对照组移植人胚神经干细胞后仅使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③实验评估:脑外伤后24h移植人胚神经干细胞,于人胚神经干细胞移植后1周脑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rdU、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分析检测大鼠脑组织CD4+T细胞淋巴细胞占总淋巴细胞的百分比。结果:两组移植后1周,均见BrdU阳性细胞从移植区域向周围扩散,切片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为阳性,且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细胞较多;实验组侧脑室脉络丛和脑实质的微血管中只见有少量的BrdU阳性细胞,对照组脉络丛中见大量聚集的BrdU阳性细胞。两组CD4+T淋巴细胞占总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异种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可能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地塞米松对其存在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颅脑损伤 移植 地塞米松 移植免疫
下载PDF
脑脊液途径给药神经修复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被引量:3
2
作者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医师分会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家委员会 +15 位作者 脑脊液途径给药神经修复治疗全国协作组 陈琳 张志强 郭俭 何超 黄方杰 黄红云 焦红亮 刘晶 唐洲平 王闻雅 王莹 向光红 杨波 张萍 赵建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780-2788,共9页
背景:目前神经修复药物的开发和给药方式仍然具有挑战性,加上神经系统受到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的高度保护,限制了大多数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脑脊液途径直接给药至神经系统是重要的临床治疗策略,但目前缺少统一的临床应用标准。... 背景:目前神经修复药物的开发和给药方式仍然具有挑战性,加上神经系统受到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的高度保护,限制了大多数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脑脊液途径直接给药至神经系统是重要的临床治疗策略,但目前缺少统一的临床应用标准。目的:对目前脑脊液途径给药的现状以及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进行说明,以期推广应用并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通过组织全国多个学科的有关专家研讨编写并最终完成该专家共识。结果与结论:脑脊液途径给药进行神经修复治疗具有较广泛的临床适应证和应用前景,但应用过程中仍需注意脑脊液途径给药的安全性、效率、给药复合配方组合、最大耐受剂量和充分的知情同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途径 神经修复 血脑屏障 神经营养 神经系统疾病
下载PDF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神经修复治疗临床指南(2022版) 被引量:94
3
作者 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中国委员会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家委员会 +21 位作者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医师分会 陈琳 张志强 卜云芸 戴宜武 何超 何乐 李聪 刘长信 苗素华 乔立艳 屈传强 万继峰 郗海涛 杨利 袁宏伟 张家成 张黎 张文川 赵忙所 赵燕星 朱宏伟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lsy),又称面神经炎(facial neuritis)、Bell麻痹(Bell palsy),中医称口僻、口眼歪斜,是最常见的面神经疾病,占60%~75%,发病率为(11.5~53.3)/10万人[1],临床以面部自主运动、表情功能减退或...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lsy),又称面神经炎(facial neuritis)、Bell麻痹(Bell palsy),中医称口僻、口眼歪斜,是最常见的面神经疾病,占60%~75%,发病率为(11.5~53.3)/10万人[1],临床以面部自主运动、表情功能减退或丧失,面神经和面部表情肌组织营养障碍为主要表现,显著影响患者容貌、个人尊严和社会形象。重度患者早期出现严重面神经水肿,神经鞘膜内高压,面神经缺血、缺氧,水肿进一步加重等恶性循环,导致神经轴突坏死、崩解、脱髓鞘的病理改变。后期则错位再生,引起面部连带运动。目前治疗方法有药物(脱水药、B族维生素、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等)、针灸、理疗、面部康复训练等。轻中度患者大多经过2周至3月的治疗可以基本痊愈,但有1/3以上的中度和重度患者残留程度不等的后遗症,中西医结合神经修复规范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神经修复 治疗 临床指南
下载PDF
奥拉西坦治疗脑出血后认知障碍的效果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薛道金 尹莲君 +5 位作者 孟锦园 甄政 詹杰 沈有碧 彭子壮 黄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29期77-81,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奥拉西坦治疗脑出血后认知障碍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CBM、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奥拉西坦治疗脑出血后认知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11... 目的系统评价奥拉西坦治疗脑出血后认知障碍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CBM、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奥拉西坦治疗脑出血后认知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11月。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8篇文献共计616例患者,试验组310例,对照组30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MD=8.85,95%CI:4.82~12.87,P<0.0001)、Barthel指数(MD=17.21,95%CI:15.29~19.14,P<0.0001)均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显示:静滴组MMSE评分(MD=12.33,95%CI:8.54~16.11,P<0.00001)、Barthel指数(MD=20.44,95%CI:17.77~23.11,P<0.00001)和口服组MMSE评分(MD=4.19,95%CI:2.20~6.18,P<0.0001)、Barthel指数(MD=13.73,95%CI:10.95~16.50,P<0.00001)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MD=3.84,95%CI:1.65~6.03,P=0.0006),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MD=-4.31,95%CI:-6.37~-2.25,P<0.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8,95%CI:0.62~2.22,P=0.62)。结论奥拉西坦在改善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拉西坦 脑出血 认知障碍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川芎嗪辅助癫痫药物治疗外伤性癫痫28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8
5
作者 黄涛 张志强 +4 位作者 韩富 谢才军 谢绍盈 朱灿辉 关京津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292-294,共3页
【目的】观察川芎嗪辅助癫痫药物治疗外伤性癫痫的疗效。【方法】将56例外伤性癫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患者给予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治疗组28例在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川芎嗪针静脉滴注,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5个疗程... 【目的】观察川芎嗪辅助癫痫药物治疗外伤性癫痫的疗效。【方法】将56例外伤性癫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患者给予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治疗组28例在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川芎嗪针静脉滴注,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5个疗程后停用,原抗癫痫药物继续应用。两组均观察及随访1年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2例,好转13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为89.29%;对照组治愈4例,好转17例,未愈7例,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川芎嗪的应用可显著提高外伤性癫痫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创伤后/中西医结合疗法 川芎嗪/治疗应用
下载PDF
替莫唑胺每周交替方案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效果及对生存期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谢才军 张志强 +4 位作者 谭齐家 黄涛 谢海涛 李聪 詹文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224-2227,共4页
目的研究替莫唑胺每周交替方案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为脑转移瘤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治疗途径和方法。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就诊的门诊或住院符合入组标准的脑转移瘤患者100例,单盲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给予现代医学... 目的研究替莫唑胺每周交替方案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为脑转移瘤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治疗途径和方法。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就诊的门诊或住院符合入组标准的脑转移瘤患者100例,单盲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给予现代医学常规处理(手术治疗+放/化疗/放化疗+对症治疗)+替莫唑胺每周交替方案,对照组不用替莫唑胺每周交替外其他处理同研究组相同,通过观察临床症状、生存质量、外周血象、肝肾功能、生存率、肿瘤缓解率等指标评价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治疗后KPS评分,研究组为73.6±6.63,对照组为70.8±11.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总缓解率,研究组为76%,对照组为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研究组生存率为20%,对照组生存率为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观察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莫唑胺每周交替方案治疗脑转移瘤疗效优于常规处理方案,患者生存期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莫唑胺 脑转移瘤 疗效评价 毒副反应
下载PDF
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miR-34a水平及提高sirt1水平 被引量:7
7
作者 梁恩 谢锡忠 +2 位作者 陈锐聪 何嘉伟 何浩彬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2年第3期225-229,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及外周血微小RNA-34a(miR-34a)、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溶栓组52例、常规组53例,剔...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及外周血微小RNA-34a(miR-34a)、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溶栓组52例、常规组53例,剔除治疗期间死亡病例后,各50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治疗,溶栓组接受rt-PA静脉溶栓+除抗血小板聚集外的常规治疗。比较2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神志恢复时间,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R-34a、sirt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溶栓组患者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神志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且溶栓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均<0.05);2组患者血清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溶栓组低于常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溶栓组高于常规组(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R-34a水平降低,且溶栓组低于常规组,sirt1水平升高,且溶栓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均<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有效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氧化应激 微小RNA-34a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下载PDF
活血化瘀法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谢才军 张志强 +3 位作者 涂常飞 谭齐家 黄涛 詹文刚 《新中医》 CAS 2017年第11期32-34,共3页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非手术治疗的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63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采用单纯西医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31例采用西医对症支持联合活血化瘀中药内服。分别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非手术治疗的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63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采用单纯西医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31例采用西医对症支持联合活血化瘀中药内服。分别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病残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检查颅脑CT评估血肿吸收情况,结合症状体征及血肿吸收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77.4%,对照组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组BI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肿量低于对照组,治疗组血肿厚度低于对照组,2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2例不良事件(6.5%),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事件(9.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瘀法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能有效促进血肿的吸收,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的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老年 非手术治疗 活血化瘀法 改良Rankin量表 BARTHEL指数 血肿量 血肿厚度
原文传递
脑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谢才军 张志强 +3 位作者 韩富 黄涛 隋立森 张泽舜 《新中医》 CAS 2014年第7期201-203,共3页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脑肿瘤的治疗不再是单纯地注重临床症状的改善和生存时间的延长,而同时强调了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笔者通过对脑肿瘤患者生存量表应用的概况研究,为进一步提高该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方向和基础。
关键词 脑肿瘤 生存质量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内化脓性感染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泽舜 韩富 +4 位作者 黄涛 隋立森 沈有碧 罗小川 谭齐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332-334,共3页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在颅内化脓性感染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4例颅内化脓性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及对照组22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抗生素、甘露醇、地塞米松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疗...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在颅内化脓性感染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4例颅内化脓性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及对照组22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抗生素、甘露醇、地塞米松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记录患者腋下温度及意识障碍变化,检测患者的全血白细胞数(B-WBC)及脑脊液白细胞数(CSF-WBC)。【结果】治疗组在治疗第7、14天患者腋下温度明显降低,意识障碍明显缓解,B-WBC和CSF-WBC明显下降(与治疗第3天比较,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治疗化脓性颅内感染过程中,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能及早缓解患者高热、意识障碍等症状,促进血和脑脊液中白细胞数下降至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化脓性感染/中西医结合疗法 醒脑静/治疗应用
下载PDF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脑肿瘤术后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才军 韩富 +3 位作者 张志强 黄涛 隋立森 张泽舜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7-69,共3页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脑肿瘤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观察病例分成2组各40例,对照组在脑肿瘤术后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进行外周血象、T淋...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脑肿瘤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观察病例分成2组各40例,对照组在脑肿瘤术后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进行外周血象、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等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2组术后中医证候显著改善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BPC)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中良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2组中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治疗组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等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可明显改善脑肿瘤术后患者的临床证候、外周血象下降情况及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术后 中西医结合疗法 参芪扶正注射液
原文传递
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恶性胶质瘤术后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才军 张志强 +3 位作者 谭齐家 黄涛 李聪 詹文刚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8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恶性胶质瘤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恶性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术后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治疗14天后评估2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恶性胶质瘤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恶性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术后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治疗14天后评估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卡氏评分(KPS)和生存质量改善率,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 3.33%,对照组为7 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前,2组KPS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2组KPS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组KPS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生存质量改善率治疗组为80.00%,对照组为4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CD4+含量、CD4+/CD8+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D3+、CD8+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D3+、CD4+、CD8+含量和CD4+/CD8+值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恶性胶质瘤术后疗效明确,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术后中医症状,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和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胶质瘤 术后 参芪扶正注射液 卡氏评分(KPS) T淋巴细胞亚群
原文传递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50例疗效观察
13
作者 韩富 秦德芳 +5 位作者 黄涛 龙新兵 张泽舜 隋立森 张志强 魏正怀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5-46,共2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血肿钻孔外引流术,围手术期口服血府逐瘀汤。结果:术后发生硬膜下血肿残留3例,颅内积气2例,硬膜下积液1例,无继发血肿、血肿复发、偏瘫加重等并...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血肿钻孔外引流术,围手术期口服血府逐瘀汤。结果:术后发生硬膜下血肿残留3例,颅内积气2例,硬膜下积液1例,无继发血肿、血肿复发、偏瘫加重等并发症。术后1月内症状全部消失,检查基本无偏瘫,部分患者反应迟钝均有明显改善,随访3月~1年,血肿无复发。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能显著促进血肿吸收,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下血肿 中西医结合疗法 血府逐瘀汤
下载PDF
前颅底肿瘤切除与重建
14
作者 韩富 朱明 +6 位作者 傅泉 龙新兵 隋立森 魏正怀 许建平 川上胜弘 河本圭司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3年第4期266-266,共1页
近年来,由于颅颌面外科与显微外科手术的进步,前颅底、头面部肿瘤手术治愈率明显提高,同时肿瘤切除后缺损与再建方法也逐渐增加,特别是应用各种肌皮瓣,如带蒂帽状腱膜骨膜及颞浅筋膜瓣的采用,游离腹直肌皮瓣及游离背阔肌皮瓣等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颅颌面外科与显微外科手术的进步,前颅底、头面部肿瘤手术治愈率明显提高,同时肿瘤切除后缺损与再建方法也逐渐增加,特别是应用各种肌皮瓣,如带蒂帽状腱膜骨膜及颞浅筋膜瓣的采用,游离腹直肌皮瓣及游离背阔肌皮瓣等的应用,使重建外科手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本文收集13例前颅底、副鼻窦恶性肿瘤,采用经颅-鼻腔双重人路方法切除肿瘤。术中行双额冠状瓣开颅、骨瓣形成、经前颅窝底探查肿瘤侵犯部位及程度,一期整块切除前颅底及筛窦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颅底 肿瘤切除 显微外科手术 背阔肌皮瓣 肿瘤手术 腹直肌皮瓣 整块切除 鼻窦恶性肿瘤 肿瘤侵犯 头面部
下载PDF
双氢青蒿素诱导胶质瘤细胞自噬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泽舜 仇志坤 +3 位作者 崔磊 陈芙蓉 韩富 陈忠平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7-729,共3页
目的 研究双氢青蒿素(DHA)抑制胶质瘤生长作用、机制及联合替莫唑胺(TMZ)的协同抗肿瘤作用。方法选用胶质瘤细胞株10个,MTT法检测DHA持续作用72h后细胞株半数抑制浓度(IC50);0.5μg/ml浓度DHA联合梯度浓度TMZ作用于SKMG-4细... 目的 研究双氢青蒿素(DHA)抑制胶质瘤生长作用、机制及联合替莫唑胺(TMZ)的协同抗肿瘤作用。方法选用胶质瘤细胞株10个,MTT法检测DHA持续作用72h后细胞株半数抑制浓度(IC50);0.5μg/ml浓度DHA联合梯度浓度TMZ作用于SKMG-4细胞株,MTT法检测IC50;MDC法荧光分析DHA作用后自噬泡形成;梯度浓度DHA作用SKMG-4,WesternBlot法检测caspase-3、Beclin-1、LC3-B蛋白表达。结果DHA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Ic50为(1.17±0.078)μg/ml-(23.568±0.796)μg/ml;在SKMG-4细胞株中,DHA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相比,可见明显的自噬泡染色;Beclin-1及LC3-B表达随DHA浓度增加而增加,而caspase-3表达无明显变化;DHA联合TMZ抑制SKMG-4生长,IC50值明显下降(P〈0.01)。结论DHA具有抗胶质瘤活性,诱导胶质瘤细胞自噬;DHA联合作用可提高TMZ的抗胶质瘤SKMG-4活性,机制可能为增强了TMZ自噬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自噬 双氢青蒿素 替莫唑胺
原文传递
四味消瘤饮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观察
16
作者 谢才军 张志强 +4 位作者 卢梓鸿 谭齐家 黄涛 李聪 詹文刚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05-709,共5页
目的探讨四味消瘤饮在脑转移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脑转移瘤患者按其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 目的探讨四味消瘤饮在脑转移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脑转移瘤患者按其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补充给予四味消瘤饮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治疗前与治疗后第7、14、21、28天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A及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1、28天时观察组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D3^+、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50(CA501、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四味消瘤饮治疗脑转移瘤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免疫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味消瘤饮 脑转移瘤 疗效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症状与衰弱的相关性研究
17
作者 陈木欣 梁好 +5 位作者 李明铨 彭银英 杨友友 周双军 张小培 魏琳 《华西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1360-1366,共7页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下简称“新冠感染”)者衰弱现状,分析新冠感染对衰弱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2022年11月-12月入住广州某集中隔离点的新冠感染者进行“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其中包括一般情况、Tilburg衰...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下简称“新冠感染”)者衰弱现状,分析新冠感染对衰弱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2022年11月-12月入住广州某集中隔离点的新冠感染者进行“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其中包括一般情况、Tilburg衰弱量表(Tilburg Frailty Indicator,TFI)、新冠感染症状评分、心理弹性量表。采用多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新冠感染对衰弱发生的影响。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667份,其中有效问卷594份,有效回收率为89.1%,新冠感染后新发生衰弱51例(8.6%)。在调查的594例患者中,150例(25.3%)处于衰弱状态,444例(74.7%)处于非衰弱状态。新冠感前TFI评分中位数为3(2,4)分,16.7%(99/594)处于衰弱状态;新冠感染后TFI评分中位数为3(2,5)分,25.3%(150/594)处于衰弱状态;新冠感染前后TFI评分(Z=-6.596,P<0.001)、衰弱发生率(χ^(2)=351.648,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疾病因素、人口学因素、心理因素后,新冠感染症状评分始终是新冠感染者衰弱影响因素;新冠感染症状评分整体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趋势<0.001)。结论新冠感染症状评分是新冠感染者发生衰弱的重要危险因素或预测因子,随着新冠感染症状评分水平的升高,新冠感染者衰弱风险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评分 衰弱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