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梗死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骄星 王玉芳 +5 位作者 孙逊沙 赖蓉 林晶 梁杰 吴晓欣 盛文利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57-261,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脑梗死合并医院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明确医院感染发生的可能易感因素。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入组1054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医院感染分为2组,即非院感组(n=992)与院感组(n=62),分析院感组的感染部位、病... 目的回顾性分析脑梗死合并医院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明确医院感染发生的可能易感因素。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入组1054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医院感染分为2组,即非院感组(n=992)与院感组(n=62),分析院感组的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比较两组的年龄、既往史、TOAST分型、入院时NIHSS评分、住院天数及费用等临床特征,分析脑梗死后发生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结果脑梗死合并医院感染62例(5.88%),以下呼吸道感染为首(45.16%);共培养出60株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心源性脑栓塞(OR=2.80)、住院超过11d(OR=4.50)、吞咽困难(OR=2.78)为脑梗死合并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OAST分型为心源性脑栓塞、住院时间长且合并吞咽困难的脑梗死患者是发生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以下呼吸道感染多见,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应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应预防和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神经梅毒患者的安全护理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永青 洪碧霞 +1 位作者 苏永静 周凤婵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24期178-179,共2页
目的:总结神经梅毒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全护理。方法:对37例确诊为神经梅毒患者进行防跌倒、坠床、走失等意外事件,皮肤完整性受损以及心理损伤的高危评估,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强化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结果:37例患者在住院... 目的:总结神经梅毒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全护理。方法:对37例确诊为神经梅毒患者进行防跌倒、坠床、走失等意外事件,皮肤完整性受损以及心理损伤的高危评估,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强化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结果:37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跌倒、坠床、走失、皮肤破损等意外事件,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自我防护知识得到明显提高。结论:做好神经梅毒患者的安全护理评估及措施,强化健康教育,保证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全,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安全护理 健康教育
下载PDF
以神经症状损害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永青 吴婉玲 +2 位作者 郑民缨 洪碧霞 张小燕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20期2523-2524,共2页
目的探讨以神经症状损害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护理,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对以神经症状损害为首发症状的38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药物宣教及对症护理。结果病人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提供心理支持、给... 目的探讨以神经症状损害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护理,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对以神经症状损害为首发症状的38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药物宣教及对症护理。结果病人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提供心理支持、给予饮食、特殊药物、疾病知识指导,使患者建立良好的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护理 遗传病
下载PDF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无症状基因携带者与患者周围神经传导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蔡琼 孙金仓健 +3 位作者 尤桦菁 廖松洁 吴超 李洵桦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探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3,SCA3)无症状基因携带者与患者周围神经传导异常特征,寻找与SCA3疾病严重程度及病程相关的电生理指标。方法对确诊的20例无症状基因携带者(preclinical carriers of spinoc... 目的探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3,SCA3)无症状基因携带者与患者周围神经传导异常特征,寻找与SCA3疾病严重程度及病程相关的电生理指标。方法对确诊的20例无症状基因携带者(preclinical carriers of spinocerebellar ataxias type 3,PreSCA3)、39例SCA3患者及32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周围神经传导(nerve conductive study,NCS)检测,比较各组间的神经传导异常,分析各电生理参数与共济失调等级量表(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and rating of ataxia,SARA)总分及病程的相关性。结果PreSCA3感觉神经传导异常发生率为20%,并且PreSCA3组尺神经、胫神经、腓肠神经SNAP波幅及尺神经MCV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SCA3患者NCS异常发生率为69.2%,以感觉神经传导异常为主(53.8%),主要表现为混合性损害(48.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CA3患者所有检测神经SNAP波幅、SCV及腓总神经CMAP波幅、尺神经MCV显著降低(P<0.05)。此外,正中、尺、胫、腓总及腓肠神经SNAP波幅、SCV与SARA总分及病程呈负相关(P<0.05)。结论部分PreSCA3已存在周围神经损害,主要累及感觉神经。SCA3患者NCS检查异常率高,主要表现为混合性损害为主的感觉性周围神经病。SNAP波幅、SCV可能作为监测疾病发生发展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神经电生理检查 周围神经传导 感觉神经动作电位 感觉传导速度 生物学标记物 携带者
下载PDF
伴神经源性损害的非炎性肌病临床与电生理特点 被引量:2
5
作者 古力切木·艾麦尔 陈静燕 +3 位作者 黄姿 何若洁 姚晓黎 廖松洁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82-587,共6页
目的探究伴神经源性损害的非炎性肌病患者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5至2017年我院明确诊断为肌肉疾病且在我院肌电图室完成常规肌电图检查的所有患者,分析伴神经源性损害且诊断为非炎性肌病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结果... 目的探究伴神经源性损害的非炎性肌病患者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5至2017年我院明确诊断为肌肉疾病且在我院肌电图室完成常规肌电图检查的所有患者,分析伴神经源性损害且诊断为非炎性肌病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结果共收集经基因检测或肌肉活检明确诊断为肌肉疾病患者110例,肌电图出现神经源性损害者为10例,其中出现神经源性损害且为非炎性肌病者4例。上述4例患者分别为1例脂质沉积性肌病、1例中央轴空病、1例包涵体肌病及1例Welander型远端型肌病;肌电图均合并神经源性损害,同时伴或不伴周围神经损害。结论少数非炎性肌病患者肌电图可出现神经源性损害,肌电图不能作为诊断肌肉疾病的单独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疾病 肌电图 神经源性损害 肌源性损害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评价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鹤平 庄文权 +2 位作者 杨建勇 陈伟 吴彩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356-359,共4页
目的研究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前后的改变,评价胶原酶髓核溶解术的安全性。方法对24例有L5和S1神经根损害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前后进行L5和S1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测定其第1负相波N40峰的峰... 目的研究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前后的改变,评价胶原酶髓核溶解术的安全性。方法对24例有L5和S1神经根损害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前后进行L5和S1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测定其第1负相波N40峰的峰潜伏期,并作比较。结果术前诱发电位检测异常率达87.5%(21/24),主要表现为N40峰的峰潜伏期延长;术前异常的21例中17例术后短期(6~10d)行检查,其峰潜伏期和两侧差异值与术前比较差无统计学意义,均仍属于异常范围;术前异常的21例中10例术后略长时间(29~45d)行检查,其总体峰潜伏期值和两侧差异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表现为峰潜伏期值明显缩短,两侧差异值明显减少。术前诱发电位异常的21例患者无论术后短期,还是术后略长时间,共计27例次行诱发电位检查,术后峰潜伏期值与术前峰潜伏期值比较无一例有进一步明显的延长。结论诱发电位检查是在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前术后判断神经根功能受损程度和术后神经根功能改善程度客观、灵敏和可靠的检测方法,可协助判断胶原酶髓核溶解术的安全性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髓核溶解术 诱发电位 治疗结果 评价研究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陈曦 梁秀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0-192,共3页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治疗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铜代谢障碍性疾病
下载PDF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13例临床特点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新 申存周 +1 位作者 李亮 冼文彪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4-149,共6页
目的分析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BM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BMMI患者的临床资料、头颅磁共振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四肢瘫痪13例、头晕10例、舌肌瘫痪8例、构音障碍8例... 目的分析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BM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BMMI患者的临床资料、头颅磁共振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四肢瘫痪13例、头晕10例、舌肌瘫痪8例、构音障碍8例,严重的可伴有呼吸困难3例。病程呈急性进展性加重,疾病达峰时间为起病第3~6天,3个月随访10例中重度以上残疾。高危因素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 imaging, DWI)显示延髓病灶呈特征性"Y"字型(6例)和"心"型(6例)的高信号影,磁共振血管成像提示一侧椎动脉重度狭窄10例。结论 BMMI是临床罕见的脑血管病,预后较差,头颅磁共振DWI具有重要的早期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延髓 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临床特点
下载PDF
托吡酯单用及合并用药治疗各型癫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宫殿荣 陈立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41-242,共2页
目的 观察托吡酯 (TPM)单用及合并用药治疗各种类型癫疒间 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有效剂量。方法 对 87例各种类型的癫疒间患者进行TPM单药 (4 8例 )、合并用药 (39例 )治疗。TPM从小剂量开始 ,起始量儿童≤ 2 0kg者为 6 .2 5mg/d ,&... 目的 观察托吡酯 (TPM)单用及合并用药治疗各种类型癫疒间 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有效剂量。方法 对 87例各种类型的癫疒间患者进行TPM单药 (4 8例 )、合并用药 (39例 )治疗。TPM从小剂量开始 ,起始量儿童≤ 2 0kg者为 6 .2 5mg/d ,>2 0kg者为 12 .5mg/d ,成人为 2 5mg/d ,根据抽搐控制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单药治疗有效率为 79.2 % ,平均有效维持剂量为 (10 3.9± 78.5 )mg/d ;合并用药治疗有效率为 76 .9% ,平均有效维持剂量为 (172 .5± 10 5 .7)mg/d。除 1例因严重胃肠道反应而终止治疗外 ,其余不良反应症状轻微且短暂 ,多发生于加药期。结论 TPM单用及合并用药治疗各型癫疒间 均有效 ,不良反应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吡酯 癫痫 疗效 药物疗法 不良反应 抗癫痫药物
下载PDF
脑出血的分型分期治疗 被引量:13
10
作者 黄如训 《中国医刊》 CAS 2003年第4期3-5,共3页
关键词 脑出血 分型 分期 治疗 病理 内科治疗 外科手术
下载PDF
抗癫痫药物所致重型药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陈子怡 周列民 +3 位作者 周珏倩 李伟峰 程芙蓉 潘军利 《医学信息(西安上半月)》 2006年第11期1989-1990,共2页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过敏的临床特征,查找导致重症药疹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一院2000年3月~2005年5月接诊的抗癫痫药物过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05例癫痫患者中,出现抗癫痫药物药疹42例(4.64%),其中轻型药疹35例,重...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过敏的临床特征,查找导致重症药疹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一院2000年3月~2005年5月接诊的抗癫痫药物过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05例癫痫患者中,出现抗癫痫药物药疹42例(4.64%),其中轻型药疹35例,重型药疹7例。过敏发生率卡马西平(CBZ)为15.52%,丙戊酸钠(VPA)为0.36%,拉莫三嗪(LMT)为11.32%。药疹的潜伏期以5d和14d多见。轻型药疹主要表现为麻疹样药疹和多形红斑型药疹,重型药疹的发生均因发生药疹后未及时停药,药疹由轻型进展为重型,包括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和重型多形红斑型药疹或麻疹样药疹。发生药疹患者经停药、对症处理及更换抗癫痫药物均可治愈。结论服用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拉莫三嗪药疹的发生率较高,丙戊酸钠较低。药疹出现后应立刻停用可疑致敏的抗癫痫药,及时换药,避免癫痫发作的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癫痫药物 皮疹 药物过敏
下载PDF
脑多巴胺转运体显像一种新的帕金森病诊断方法
12
作者 刘焯霖 陈玲 《当代医学》 2001年第12期29-33,共5页
脑多巴胺转运体的多少反映了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及功能。脑多巳胺转运体显像可早期诊断帕金森病,可反映帕金森病病情的轻重,其变化较脑多巴胺D_2受体更早、更明显,抗帕金森药会影响脑多巴胺转运体的变化。脑多巴胺转... 脑多巴胺转运体的多少反映了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及功能。脑多巳胺转运体显像可早期诊断帕金森病,可反映帕金森病病情的轻重,其变化较脑多巴胺D_2受体更早、更明显,抗帕金森药会影响脑多巴胺转运体的变化。脑多巴胺转运体显像将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转运体 帕金森病 诊断 显像
下载PDF
高血压大鼠脑白质病变中髓鞘和轴索改变 被引量:4
13
作者 邱宝山 蔡颖 +2 位作者 廖梦诗 林晶 范玉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6-80,共5页
目的探究高血压大鼠脑白质病变中轴索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1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与手术组(n=9),手术组先行双肾双夹术制作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12周后间隔1 d先后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夹... 目的探究高血压大鼠脑白质病变中轴索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1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与手术组(n=9),手术组先行双肾双夹术制作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12周后间隔1 d先后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夹闭术后12周对大鼠进行水迷宫试验评价大鼠是否存在认知功能受损,组织病理学评价小血管病理学改变、脑白质病变、胶质细胞改变及轴索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水迷宫实验:手术组的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穿越平台次数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大鼠存在小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手术组较假手术组有明显的脑白质病变,且伴有少突胶质细胞减少;手术组病变部位Caspr表达明显减少,病变周围髓鞘正常区域出现郎飞结长度增加、结侧区长度增加及直径增粗。结论脑白质病变过程同时存在轴索和髓鞘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病变 高血压 大鼠 郎飞结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梗死后瘫痪肢体运动单位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赖重媛 冯淑兴 +4 位作者 冯扬 梁银杏 古力切木·艾麦尔 陈静燕 廖松洁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05-709,共5页
目的探究大脑中动脉梗死后瘫痪肢体下运动神经元运动单位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40例单侧新发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分为皮质-基底节组(26例)与基底节组(14例),并纳入1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入院48 h内行NIHSS评分、m RS评分、Fugl-Me... 目的探究大脑中动脉梗死后瘫痪肢体下运动神经元运动单位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40例单侧新发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分为皮质-基底节组(26例)与基底节组(14例),并纳入1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入院48 h内行NIHSS评分、m R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估;于发病2~4周内行上下肢神经传导检测及拇短展肌运动单位数目估计(motor unit number estimation,MUNE)检测,同时采集单个运动单位电位(single 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SMUAP)数据,应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瘫痪侧肢体MUNE较健侧显著下降(皮质-基底节组:95.85±26.82 vs.143.65±38.86,P<0.001;基底节组:126.71±44.13 vs.157.36±56.72,P=0.001)且SMUAP波幅及面积显著增加(P<0.05),皮质-基底节组瘫痪侧肢体MUNE较基底节组显著下降(95.85±26.82 vs.161.40±48.90,P=0.027),MUNE与NIHSS评分(r=-0.339,P=0.032)及m RS评分(r=-0.362,P=0.022)呈显著负相关,入院时NIHSS评分(β=-1.603,P=0.032,95%CI:-3.064^-0.142)与m RS评分(OR=2.885,P=0.025,95%CI:1.139~7.158)均可预测瘫痪侧MUNE下降。结论大脑中动脉梗死后瘫痪肢体可见运动单位丢失和残存的运动单位代偿,急性期NIHSS评分、m RS评分可预测瘫痪侧运动单位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梗死 运动单位计数 单个运动单位电位
下载PDF
血管源性脑白质病变与眼底血管网络几何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姬晓昙 蔡颖 +4 位作者 邱宝山 Benny Zee Jack Lee 蓝琳芳 范玉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58-663,共6页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的全自动眼底照相分析技术,研究血管源性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与眼底血管网络参数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5年3—10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住院的能完成颅脑MR和坐位眼底照相的脑小血管病患者106例.分别对其颅脑M...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的全自动眼底照相分析技术,研究血管源性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与眼底血管网络参数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5年3—10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住院的能完成颅脑MR和坐位眼底照相的脑小血管病患者106例.分别对其颅脑MR显示的脑室旁脑白质病变及深部脑白质病变程度进行Fazekas评分,按照评分将患者分别分为轻度及中重度病变组:比较不同部位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和眼底血管网络参数。结果依照脑室旁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分组分析,校正基线信息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小动脉不对称性指数(OR=1.71,95%CI 1.02-2.88.P<0.05)的减小与中重度脑室旁脑白质病变风险增加有关。依照深部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分析,校正基线信息后行Logistic冋归分析显示,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等效值(OR=5.19,95%CI 1.06-25.44,P<0.05)、脑小动脉不对称指数(OR=2.96,95%CI 1.42-6.17,P<0.05)、脑小静脉不对称指数(OR=2.99,95%CI 1.48-6.02,P<0.05)的减小和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等效值(OR=0.14,95%CI 0.03-0.67,P<0.05)的增加与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病变风险增加有关。结论不同部位的脑白质病变发病机制可能存在不同,故二者的早期诊断和观察随访适用于不同的眼底血管网络几何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症 眼底 大脑小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