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足三里穴位注射异丙嗪治疗血液系统肿瘤化疗后顽固性呕吐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增慧 肖扬 +5 位作者 蒋祖军 高扬 李勇华 李利 庞妍 何丽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769-1770,共2页
目的评估足三里穴位注射异丙嗪在血液系统肿瘤化疗后顽固性呃逆和(或)呕吐患者中的疗效。方法血液系统肿瘤化疗期间常规甲氧氯普胺静脉注射预防呕吐的基础上仍发生顽固性呃逆和(或)呕吐的患者51例,按入组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足三里注... 目的评估足三里穴位注射异丙嗪在血液系统肿瘤化疗后顽固性呃逆和(或)呕吐患者中的疗效。方法血液系统肿瘤化疗期间常规甲氧氯普胺静脉注射预防呕吐的基础上仍发生顽固性呃逆和(或)呕吐的患者51例,按入组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足三里注射组26例,出现顽固性呃逆和(或)呕吐后加用异丙嗪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25例,出现顽固性恶心和(或)呕吐后继续甲氧氯普胺强化止吐治疗。结果足三里注射组治愈率为80.77%,对照组治愈率为24%;足三里注射组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采用Radit分析,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足三里注射组患者穴位注射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异丙嗪在血液系统肿瘤化疗后出现的顽固性呕吐疗效确切、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呕吐 足三里 穴位注射 异丙嗪
下载PDF
血液病61例放射性核素骨髓显像的评估与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尹吉林 刘福祥 肖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24-25,共2页
目的 :分析与探讨放射性核素骨髓显像在血液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 6 1例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 (MM)、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贫血、白血病等多种血液病患者 ,按核医学常规方法进行骨髓显像 ,其中 18例进行了重复检... 目的 :分析与探讨放射性核素骨髓显像在血液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 6 1例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 (MM)、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贫血、白血病等多种血液病患者 ,按核医学常规方法进行骨髓显像 ,其中 18例进行了重复检查。结果 :5 4例不同血液病出现有意义的阳性影像表现 :2 1例再障患者多数病例全身骨髓活性明显受到抑制 ,其中 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外周骨髓扩张情况 ;10例MM患者早期骨髓显像往往无阳性发现 ,但 5例患者出现外周骨髓扩张 ;各类贫血骨髓显像主要表现为中央骨髓正常或增生 ;MDS、白血病两者的全身骨髓显像均出现外周骨髓扩张的表现 ,区别为中央骨髓活性不同。结论 :核素骨髓显像能全面反映血液病患者的全身骨髓状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放射性核素骨髓显像 诊断
下载PDF
成分输血对慢性贫血患者临床症状及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高飏 蒋祖军 +4 位作者 庞妍 李红波 刘增慧 欧阳玲 张乐琴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41-344,共4页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对慢性贫血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的改善作用。方法以随机数字法将80例慢性贫血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全血治疗,观察组给予成分输血治疗。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液学相关指标[红细胞(RBC)平均...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对慢性贫血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的改善作用。方法以随机数字法将80例慢性贫血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全血治疗,观察组给予成分输血治疗。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液学相关指标[红细胞(RBC)平均值、血红蛋白(Hb)平均值和血细胞比容(HCT)]。并统计输血情况相关指标[平均输血量和每次输血间隔时间]、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平均输血量为(589.73±48.54)m 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86.48±65.43)m L(P<0.05);观察组每次输血间隔时间为(38.64±5.83)d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39±4.35)d(P<0.05)。治疗后,两组RBC、Hb、及HC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RBC、Hb、及HCT水平分别为(3.58±0.32)×1012/L、(81.82±4.92)g/L、(0.42±0.08)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3±0.36)×1012/L、(73.27±4.52)g/L、(0.35±0.04)L/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77.5%(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35.0%(P>0.05)。结论成分输血比全血治疗更能显著改善慢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和临床症状,不良反应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成分输血 贫血 血红蛋白类 红细胞
下载PDF
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及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被引量:33
4
作者 韩娜 李勇华 +5 位作者 高飏 段锋祺 欧阳玲 张鹏 蒋祖军 肖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0-444,448,共6页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及地塞米松(VC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55例应用VCD方案治疗初治及复发难治的MM患者资料。结果患者应用VCD中位疗程为4(2~8)个。治疗的...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及地塞米松(VC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55例应用VCD方案治疗初治及复发难治的MM患者资料。结果患者应用VCD中位疗程为4(2~8)个。治疗的总体缓解率(ORR)为85.5%(45/55),其中完全缓解及接近完全缓解(CR/nCR)率为27.3%,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为23.6%,部分缓解(PR)率34.6%;合并肾功能不全的10例患者总有效率80.0%,45例肾功能正常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2.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7)。中位随访13.5(1~61)个月,预计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27(1~61)个月,中位缓解持续(DOR)时间18(1~50)个月,中位总体生存(OS)时间49(1~64)个月。单因素分析中,ISS分期Ⅲ期、难治复发、疗效未达VGPR及肾功能异常是影响PFS的不良因素;ISS分期Ⅲ期及肾功能异常是影响OS的不良因素。多因素分析中,ISS分期Ⅲ期及疗效未达VGPR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ISS分期Ⅲ期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安全性分析显示VCD方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统计其不良反应,最常见的3/4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感染(20.0%)、周围神经病变(5.5%)、高血压(5.5%)。最常见的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10.9%)、中性粒细胞减少(9.0%)和贫血(5.5%)。共有2例(3.6%)患者因严重的神经毒性更换治疗方案,2例患者因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死亡(3.6%)。结论 VCD方案在初治/复发难治患者中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可以接受,对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安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VCD方案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8
5
作者 高飏 肖扬 +6 位作者 蒋祖军 李力 李勇华 张小明 李利 庞妍 欧阳玲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2797-2800,共4页
目的探讨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临床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1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初步观察。结果 11例患者输注BMSC治疗... 目的探讨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临床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1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初步观察。结果 11例患者输注BMSC治疗前后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FN-γ水平明显减低、CD4/CD8比值上升、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上升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输血间隔时间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及总胆红素)、肾功能指标(尿素氮及肌酐)以及感染次数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BMSC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再生障碍性贫血 造血微环境
下载PDF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hTR反义核酸对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肖扬 钱玉红 +3 位作者 李力 庞妍 蒋祖军 李勇华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05-510,共6页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hTR反义核酸对急性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近交系8~12周龄DBA-2雄性小鼠尾静脉注射L1210淋巴细胞白血病株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组分别给予...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hTR反义核酸对急性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近交系8~12周龄DBA-2雄性小鼠尾静脉注射L1210淋巴细胞白血病株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组分别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参芪联合放射、参芪联合hTR反义核酸、参芪联合hTR反义核酸及放射治疗,疗程结束后活杀部分小鼠,采用端粒重复扩增(TRAP)-ELISA方法检测治疗后小鼠骨髓细胞的端粒酶活性,采用AnnexinV-FITC及PI双染,FACScan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率,观察各组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成功建立L1210/DBA-2白血病小鼠模型,检测到白血病小鼠的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较正常小鼠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率较正常小鼠下降;经参芪扶正注射液以及联合治疗后,各组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升高,以参芪联合hTR反义核酸及放射治疗组疗效最为显著,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高表达可能是其治疗的靶点;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hTR反义核酸可通过下调端粒酶活性水平,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凋亡,对白血病小鼠放疗有一定增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芪扶正注射液 hTR反义核酸 白血病 端粒酶 凋亡
原文传递
复方皂矾丸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肖扬 李颂文 +1 位作者 任玮玮 张洹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87-389,共3页
目的观察复方皂矾丸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用40mg/mL浓度复方皂矾丸溶液灌胃,1g/kg,3d后用60Co1次性照射,剂量为5Gy,10d后检测外周血象、骨髓粒-单系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和BFU-E、CFU-E、造血干细胞CFU-S数及3H-TDR... 目的观察复方皂矾丸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用40mg/mL浓度复方皂矾丸溶液灌胃,1g/kg,3d后用60Co1次性照射,剂量为5Gy,10d后检测外周血象、骨髓粒-单系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和BFU-E、CFU-E、造血干细胞CFU-S数及3H-TDR掺入细胞DNA量。结果复方皂矾丸组WBC、RBC、PLT均明显升高,与照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FU-GM、CFU-E及BFU-E亦显著高于照射组(P<0.01);内源性CFU-S及3H-TDR掺入细胞DNA较对照组亦明显增加(P<0.01)。疗效接近泛细胞保护剂阿米福汀(P>0.05)。结论复方皂矾丸能促进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损伤 造血功能 复方皂矾丸 小鼠
下载PDF
以树突状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IFN-γ及TNF-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庞妍 肖扬 +6 位作者 蒋祖军 王晓怀 陈嘉榆 高飏 肖浩文 张小明 欧阳玲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88-1490,共3页
目的观察以树突状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治疗前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以树突状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治疗慢性再障的作用机制。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14例正常对照组... 目的观察以树突状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治疗前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以树突状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治疗慢性再障的作用机制。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14例正常对照组和14例慢性再障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个月后外周血CD3+细胞、CD8+细胞内IFN-γ,TNF-α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浆中IFN-γ,TNF-α的分泌水平。结果慢性再障患者血浆中及CD3+细胞内、CD8+细胞内IFN-γ,TNF-α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以树突状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治疗10个月后,IFN-γ,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以树突状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能下调慢性再障患者CD3+,CD8+细胞内IFN-γ,TNF-α的表达,降低血浆IFN-γ,TNF-α的水平,对慢性再障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再生障碍性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免疫细胞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干细胞microRNA的表达 被引量:8
9
作者 廖芬芳 吴清清 +3 位作者 陈永恒 程琳 李力 王伟章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2889-2893,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的白血病干细胞(LSC)和健康人骨髓正常造血干细胞(HSC)的microRNA(miRNA)表达谱,鉴定在CML LSC表达异常的miRNAs。方法通过磁珠法分选获得分子表型为CD34+CD38-的CML LSC和正常HSC。使用Exiqo... 目的通过比较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的白血病干细胞(LSC)和健康人骨髓正常造血干细胞(HSC)的microRNA(miRNA)表达谱,鉴定在CML LSC表达异常的miRNAs。方法通过磁珠法分选获得分子表型为CD34+CD38-的CML LSC和正常HSC。使用Exiqon人miRNA芯片检测miRNA的表达情况。选取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qRT-PCR验证。结果利用Exiqon人miRNA芯片一共检测了1 900个人源miRNAs的表达情况。其中1个miRNA在CML LSC中发生显著的表达上调,46个miRNAs发生显著的表达下调。基于KEGG的pathway显著性分析显示,CML LSC表达下调的miRNAs参与的显著性信号转导通路是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qRT-PCR检测miR-584-5p、miR-675-3p和miR-431-5p的表达情况与miRNA芯片检测结果一致。结论鉴定了在人CML LSC中表达异常的miRNAs,为miRNA在CML LSC中的潜在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白细胞干细胞 MICRORNA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端粒及端粒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宋佳音 邝丽萍 +4 位作者 吴九龙 张航 李力 王耀春 肖扬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386-391,396,共7页
目的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的变化,探讨AA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新靶点。方法选取2010-09/2013-03月5所医院血液科确诊的71例AA患者,... 目的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的变化,探讨AA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新靶点。方法选取2010-09/2013-03月5所医院血液科确诊的71例AA患者,男性36例,女性35例,年龄12~82(39.48±18.78)岁,根据2009年英国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指南分组,其中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NSAA)组3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组26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ery severe aplasia anemia,VSAA)组10例。同时选取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34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7例,女性17例,年龄10~73(40.68±19.00)岁。于初诊时留取外周血标本3 ml。分别采用流式荧光原位杂交法(flow-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low-FISH)检测PBMC端粒长度,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elomeras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结果①不同性别者外周血端粒长度无明显差别(t=0.548,P=0.585)。②外周血端粒长度与年龄呈负相关(b=-0.387,P=0.001),不同组间比较,正常对照组端粒长度随年龄增长下降幅度要稍大于NSAA和SAA+VSAA组,NSAA、SAA+VSAA组端粒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一致。③控制年龄对外周血端粒长度的影响,多重比较发现NSAA、SAA+VSAA组外周血端粒长度均显著短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④随机选取NSAA组23例,SAA+VSAA组28例,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34例正常对照组检测端粒酶活性,34例正常对照组中阳性6例(17.6%),23例NSAA组中阳性11例(47.8%),28例SAA+VSAA组中阳性21例(75.0%)。3诊断组外周血酶活性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别(χ2=20.555,P<0.001)。⑤各诊断组年龄和性别对端粒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多重比较示SAA+VSAA组(P<0.001)、NSAA组(P=0.002)端粒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PBMC端粒长度缩短,端粒酶活性增高,端粒及端粒酶可能成为再障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端粒 端粒酶活性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流式荧光原位杂交法
下载PDF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丽 肖扬 +5 位作者 蒋祖军 李利 李勇华 欧阳玲 高飏 邝丽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3451-3454,共4页
背景: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骨髓造血及成脂调控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目的:观察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正常人间充质干细胞中... 背景: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骨髓造血及成脂调控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目的:观察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正常人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收集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6位正常人骨髓液各10mL,Ficoll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达70%~80%融合后扩增传代。取传至第3代的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提取总RNA,比较各组基因与内参基因之间的差别。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正常人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量。结果与结论:与正常人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间充质干细胞的GATA-2和干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降低(P=0.012,0.039),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表达量升高(P=0.035);两组GATA-1基因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GATA-2、干细胞因子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影响AA患者骨髓微环境的造血调控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解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易成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间充质干细胞 基因表达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爱体γ
下载PDF
苦参碱对受^(192)铱照射人员骨髓造血功能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红波 肖扬 +5 位作者 蒋祖军 李力 庞妍 高扬 李勇华 王林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9-131,共3页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受192铱(192Ir)低剂量照射人员骨髓造血功能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受192Ir迁延性低剂量照射(0.05~0.66 Gy)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复方皂矾丸、苦参碱和安慰剂治疗。采用Annexin V-FITC及PI双染,应用FACScan...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受192铱(192Ir)低剂量照射人员骨髓造血功能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受192Ir迁延性低剂量照射(0.05~0.66 Gy)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复方皂矾丸、苦参碱和安慰剂治疗。采用Annexin V-FITC及PI双染,应用FACScan进行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率、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观察受照人员治疗前后骨髓象、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受照人员骨髓各系均可见形态学异常,总异常率(减低+极度活跃)为20.4%;骨髓细胞凋亡率随时间迁延而降低。受照人员各类染色体畸变中,非稳定性畸变检出率较高。经苦参碱及复方皂矾丸治疗后6个月各系形态异常逐步恢复接近正常,骨髓细胞凋亡率增高。其中以苦参碱治疗后疗效更为显著(P<0.01),随访5年复查各类染色体畸变与健康体检人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无肿瘤发生。结论苦参碱作为辐射防护剂可改善192Ir小剂量辐射人员骨髓造血功能,并能诱导受辐照射人员骨髓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192铱 辐射 骨髓造血功能 凋亡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表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庞妍 李力 +1 位作者 邝丽萍 肖扬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518-1522,共5页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性的B细胞疾病,以恶性浆细胞(PC)在骨髓中大量增殖,产生溶骨性破坏及过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主要表现。MM的诊断主要依靠骨髓中存在浆细胞浸润,血、尿中存在一定量的单克隆蛋白以及瘤细胞浸润或单克隆蛋白引...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性的B细胞疾病,以恶性浆细胞(PC)在骨髓中大量增殖,产生溶骨性破坏及过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主要表现。MM的诊断主要依靠骨髓中存在浆细胞浸润,血、尿中存在一定量的单克隆蛋白以及瘤细胞浸润或单克隆蛋白引起的器官损害(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骨质破坏等)。本文就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检测对MM诊断和预后意义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分型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FISH检测多发性骨髓瘤分子遗传学异常及分辨IGH重排亚型的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力 邝丽萍 +2 位作者 庞妍 伍九龙 肖芷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2-824,共3页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1q21扩增、13q14缺失、p53缺失、IGH重排等位点异常及分辨IGH重排亚型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9例初诊MM患者及10例其他疾病伴幼稚浆细胞增生患者骨髓细胞,用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1q21扩增、13q14缺失、p53缺失、IGH重排等位点异常及分辨IGH重排亚型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9例初诊MM患者及10例其他疾病伴幼稚浆细胞增生患者骨髓细胞,用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行检测,分析其细胞遗传学异常,并对IGH重排阳性患者进行三种IGH重排亚型检测。结果:29例初诊MM患者中,17例通过FISH检出1种及以上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58.6%),核型分析只检出3例异常(10.3%)。11例IGH重排阳性患者中有3例IGH/FGFR3阳性,5例IGH/CCND1阳性,无IGH/MAF阳性。结论:FISH技术在MM遗传学检测方面优于核型分析技术,IGH重排阳性患者有必要进行IGH重排亚型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分子遗传学
下载PDF
免疫磁珠分选和MLPA技术联合检测多发性骨髓瘤分子遗传学异常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3
15
作者 雷鸣 马莉 +4 位作者 邝丽萍 庞妍 伍九龙 肖芷芳 李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32-1335,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免疫磁珠分选和多重探针连接依赖性扩增(MLPA)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分子遗传学异常的可靠性。方法收集29例初诊MM患者的骨髓细胞,用CD138磁珠进行分选,设计MLPA探针检测分选前后标本TP53和RB1的表达情况,并与FISH检测... 目的探讨联合免疫磁珠分选和多重探针连接依赖性扩增(MLPA)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分子遗传学异常的可靠性。方法收集29例初诊MM患者的骨髓细胞,用CD138磁珠进行分选,设计MLPA探针检测分选前后标本TP53和RB1的表达情况,并与FISH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MLPA检测成功率100%,与FISH结果吻合度达99.1%,分选后MLPA和FISH阳性率均有显著性提高。结论 MLPA适合临床MM分子遗传学异常检测,标本应在检测前进行磁珠分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多重连接依赖性扩增 荧光原位杂交 免疫磁珠分选
下载PDF
苦参碱对低剂量照射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红波 肖扬 +2 位作者 李力 肖芷芳 王林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84-288,共5页
目的观察苦参碱(matrine,Ma),对受低剂量照射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Varine600直线加速器为照射源,以0.2Gy/d的小剂量分次照射小鼠,分别于照射5、10、15、20天后的1、3、6、10、15、21天分批活杀小鼠,涂片... 目的观察苦参碱(matrine,Ma),对受低剂量照射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Varine600直线加速器为照射源,以0.2Gy/d的小剂量分次照射小鼠,分别于照射5、10、15、20天后的1、3、6、10、15、21天分批活杀小鼠,涂片观察小鼠骨髓细胞的增生程度,采用端粒重复扩增(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照射后小鼠骨髓细胞的端粒酶活性;采用AnnexinV-FITC及PI双染、应用FACScan进行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率,观察未服用苦参碱、照射后不同累积照射剂量及服用不同剂量苦参碱后不同时间的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细胞凋亡率的改变。结果低剂量分次照射小鼠10天内小鼠骨髓增生明显,骨髓细胞端粒活性高表达,细胞凋亡减少(P〈0.05);当照射大于10天时骨髓增生明显受抑,抑制端粒酶活性表达,诱导细胞凋亡(P〈0.05);高剂量苦参碱服用10~20天时可显著抑制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高表达及诱导细胞凋亡(P〈0.05)。结论低剂量分次照射小鼠(累积剂量〈2Gy)可诱导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高表达,并抑制细胞凋亡;累积剂量〉2Gy则产生相反作用。高剂量苦参碱可抑制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高表达,诱导骨髓细胞凋亡,可作为辐射防护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低剂量辐射 端粒酶活性 细胞凋亡
下载PDF
院内获得性肺炎绿脓杆菌对13种抗生素敏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肖扬 李颂文 +1 位作者 刘刃 宋朝阳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5期444-446,共3页
目的研究院内获得性肺炎痰标本中,绿脓杆菌对目前常用13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和产β-内酰胺酶菌株的首选治疗药物。方法标本获得纯培养后用法国bioMerieux公司的Vitek微生物自动分析仪鉴定到种,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 目的研究院内获得性肺炎痰标本中,绿脓杆菌对目前常用13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和产β-内酰胺酶菌株的首选治疗药物。方法标本获得纯培养后用法国bioMerieux公司的Vitek微生物自动分析仪鉴定到种,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纸片法按NCCLS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引起院内获得性肺炎的102株绿脓杆菌对13种常用抗生素的平均耐药率为42.9%,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率在12.5%以下,对氨基糖甙类耐药率在34.6%以下,对氟奎喏酮类及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分别在28.9%及33、7%以上,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甙类及头孢三代类与氨基糖甙类交叉耐药率分别为1.9%与7.8%;102株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占67.6%,产酶菌株对亚培氨南、哌拉西林及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在20.1%以下,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在45.9%以上。产酶菌比非产霉菌的耐药率平均高31.6%。结论经验治疗院内获得性肺炎绿脓杆菌感染,β-内酰胺酶类+氨基糖甙类为较优化的组合;对产酶菌应首选亚培胺南或哌拉西林+阿米卡星:对非产酶菌仍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甙类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绿脓杆菌 医院内感染 抗生素 药敏试验
下载PDF
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和冻存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肖扬 蒋祖军 +4 位作者 林竞韧 肖浩文 李颂文 肖芷芳 严定安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后造血系统重建与采集和冻存自体的外周血干细胞(APBSC)数量及质量的关系。方法:用大剂量化疗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法对拟行APBSCT的18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目的:探讨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后造血系统重建与采集和冻存自体的外周血干细胞(APBSC)数量及质量的关系。方法:用大剂量化疗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法对拟行APBSCT的18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进行动员,CEr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APBSC,经程序降温仪处理保存于一196℃液氮中,37~40℃水浴解冻后迅速回输,检测冻存前及解冻后APBSC的锥虫蓝染色拒染率、单个核细胞(MNC)计数、粒-单集落形成单位(CFUGM)集落数及CD34^+细胞百分率。结果:APBSC的采集时间为化疗后12.6(9~19)d,采集次数2.4(1~3)次,MNC采集率为(138.6±52.32)%。解冻后MNC、CD34^+及CFU-GM的回收率分别为(91.96±1.37)%,(85.94±0.64)%,(87.69±4.53)%。冻存前及解冻后APBSC的锥虫蓝染色拒染率分别为(96.26±1.33)%,(92.75±2.04)%,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瘤患者CFU-GM集落数、MNC采集率及CD34^+细胞百分率较低;化疗疗程〉10次的5例患者MNC采集率较低及CFU-GM生长不良,其中3例出现APBSCT后造血重建延迟。结论:rhG-CSF与大剂量化疗联合的动员方案可缩短采集时间,提高MNC采集率;APBSC的质量和数量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与疾病的类型和化疗方案有密切关系,移植前化疗次数增多可影响APBSC的数量和质量,导致APBSCT后造血重建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恶性肿瘤 造血系统 冻存
下载PDF
以树突状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尝试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军 单桂秋 +3 位作者 肖扬 王捷 王晓怀 杨德懋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220-1221,共2页
目的探讨钙离子载体(calciumionophore,CI)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化后获得的以树突状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对重型再障骨髓造血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分离重型再障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经IL-2,GM-CSF及CI混合培养48h,倒置显微镜下观... 目的探讨钙离子载体(calciumionophore,CI)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化后获得的以树突状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对重型再障骨髓造血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分离重型再障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经IL-2,GM-CSF及CI混合培养48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表面标志;收集形成的新免疫细胞,清除杂质后与患者静脉回输,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活检情况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CD8比例的改变。结果3例重型再障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细胞因子及钙离子载体混合培养后,均分化成以树突状细胞为主的新型免疫细胞,经这种免疫细胞治疗后患者的外周血细胞数、骨髓活检结果及T细胞亚群CD4/CD8比例均恢复正常,治疗期间定期检测患者的心、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异常。结论钙离子载体诱导的以树突状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对重型再障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免疫细胞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造血功能
下载PDF
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现状、困难及处理策略 被引量:5
20
作者 肖扬 肖浩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共5页
自1965年Thomas完成世界上第一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造血干细胞抑制(HSCT)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治愈部分恶性/非恶性血液病的主要手段,对需要移植而又缺乏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HLA)相合同胞供者(MSD)的患者来说,... 自1965年Thomas完成世界上第一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造血干细胞抑制(HSCT)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治愈部分恶性/非恶性血液病的主要手段,对需要移植而又缺乏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HLA)相合同胞供者(MSD)的患者来说,非血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URD-HSCT)不失为主要替代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非血缘供者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 恶性血液病 Thomas 细胞抑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