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例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探讨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彩霞 毛平 +1 位作者 张玉平 莫文健 《实用全科医学》 2007年第6期512-513,共2页
目的探讨以病例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CBS(Case Based Study)教学模式在内科见习中的作用。方法以内科学各系统理论课内容为依据,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拟订出内科各系统常见病疑难病例并编成书。学生在上课前独立思考并完成病例相关问题,通... 目的探讨以病例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CBS(Case Based Study)教学模式在内科见习中的作用。方法以内科学各系统理论课内容为依据,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拟订出内科各系统常见病疑难病例并编成书。学生在上课前独立思考并完成病例相关问题,通过讨论式教学对病例及作业进行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考核教学效果。结果病例教学法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有助于学生在深刻掌握内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摄取和分析所需知识。据调查显示,85%以上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方法对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有积极作用。结论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此法值得在临床见习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见习 教学模式
下载PDF
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体外诱导脐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增殖及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彩霞 张玉平 +5 位作者 王顺清 李庆山 许艳丽 应逸 杜庆华 毛平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3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急性髓性白血病树突状细胞(AML-DC),并利用该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脐血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观察CTL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应,探讨从AML-DC体外诱导产生CTL的可行性。方法从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诱导AML-DC,联...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急性髓性白血病树突状细胞(AML-DC),并利用该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脐血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观察CTL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应,探讨从AML-DC体外诱导产生CTL的可行性。方法从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诱导AML-DC,联合细胞因子体外诱导脐血T细胞活化及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利用LDH试剂盒检测诱导后T细胞对相应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可从人AML细胞中诱导出AML-DC,脐血T细胞在体外经过诱导培养后可获得增殖,T淋巴细胞比例较培养前明显增高,其中在AML-DC诱导组中,CD3+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达到(79.7±3.70)%,该T淋巴细胞对相应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率最高达(48.35±12.75)%,与培养前及培养后无AML-DC刺激组相比,经过特异诱导培养的T细胞对相应白血病细胞杀伤作用大大加强(P<0.05)。结论 AML-DC联合细胞因子可以诱导活化脐血白血病细胞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该细胞能对相应白血病细胞产生特异性杀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树突状细胞 急性髓性白血病
下载PDF
比较两种内皮祖细胞增殖、抗凋亡和集落形成能力 被引量:2
3
作者 段华新 卢光琇 程腊梅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57-61,共5页
比较两种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潜能、抗凋亡和集落形成能力。方法:本研究用增殖曲线、倍增水平、倍增时间的计算及MTT增殖实验等方法比较两种内皮祖细胞的增殖特点;用单个细胞的集落形成实验比较两种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并用流式细胞术检... 比较两种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潜能、抗凋亡和集落形成能力。方法:本研究用增殖曲线、倍增水平、倍增时间的计算及MTT增殖实验等方法比较两种内皮祖细胞的增殖特点;用单个细胞的集落形成实验比较两种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细胞凋亡发生率。结果:循环成血管细胞(CACs)只能达到4-6个倍增,而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HPP-EPCs)能达到60多个倍增。HPP-EPCs的累计倍增水平是CACs的9.53倍。MTT实验的结果也支持HPP-EPCs增殖明显快于CACs。来自CACs的单个细胞不能形成集落。但是,HPP-EPCs的单个细胞中45%在14 d的培养期间形成了集落,并且来自二级集落的96个单个细胞中有5个三级集落形成。HPP-EPCs显示比CACs具有更强的抗凋亡能力。结论:HPP-EPCs比CACs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集落形成能力和抗凋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增殖能力 凋亡 集落形成
下载PDF
两种内皮祖细胞成血管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段华新 卢光琇 程腊梅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15-19,共5页
目的:比较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HPP-EPCs)和循环成血管细胞(CACs)两种内皮祖细胞的成血管能力。方法:利用基质胶上毛细血管样结构的形成实验比较两种细胞的体外成血管能力;利用免疫缺陷的无胸腺裸鼠建立后肢缺血模型评价两种细胞移植... 目的:比较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HPP-EPCs)和循环成血管细胞(CACs)两种内皮祖细胞的成血管能力。方法:利用基质胶上毛细血管样结构的形成实验比较两种细胞的体外成血管能力;利用免疫缺陷的无胸腺裸鼠建立后肢缺血模型评价两种细胞移植后体内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能力;并利用荧光标记示踪的方法研究移植的内皮祖细胞能否整合入新生的毛细血管中。结果:HPP-EPCs形成的毛细血管样结构数明显高于CACs(28.6±15.8vs4.7±3.4,P<0.01)。内皮祖细胞移植能增加肢体的保留比例,减少肢体脱失率,促进缺血肢体的血流恢复,而且HPP-EPCs移植组的增加程度较CACs移植组的为高。HPP-EPCs和CACs移植组的毛细血管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01),且HPP-EPCs高于CACs移植组(P<0.01)。结论:HPP-EPCs较CACs具有更强的成血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血管形成 缺血 细胞移植
下载PDF
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过程中DNA损伤的研究
5
作者 王彩霞 毛平 +2 位作者 张玉平 段华新 杜庆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450-453,共4页
本研究检测脐血(CB)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培养DNA损伤情况,以探讨体外培养的最佳收获时机。脐血MNC分别接种于含细胞因子无血清培养体系并进行集落接种,分别在0、7、14及21天收集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及CD133+细胞数,采用单细胞凝... 本研究检测脐血(CB)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培养DNA损伤情况,以探讨体外培养的最佳收获时机。脐血MNC分别接种于含细胞因子无血清培养体系并进行集落接种,分别在0、7、14及21天收集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及CD133+细胞数,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检测培养后不同时间点脐血造血细胞及集落细胞的DNA链断裂损伤情况。结果表明,体外短期培养(14天内)时,脐血CD34+及CD133+细胞数最多,脐血细胞DNA损伤率均低于5.0%,21天时CD34+及CD133+细胞数降到低于0天的比例,细胞DNA损伤率为28.2%,DNA损伤率比0天时高(p=0.000),损伤细胞彗星尾长度明显大于0天(p=0.000);而其余各培养时间点(7天和14天)损伤细胞彗星尾长度与培养0天组损伤细胞的彗星尾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3及p=0.253);集落培养细胞DNA损伤率均低于5.0%。结论:利用本方法进行脐血造血细胞短期(14天)培养DNA损伤率均低于5.0%,但超过14天时DNA损伤明显增加,体外培养的最佳收获时机应在14天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造血细胞 DNA损伤 体外扩增
下载PDF
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RANK蛋白新基序IVVY相互作用的蛋白
6
作者 王顺清 钟雯婷 +2 位作者 邓晖 毛平 许艳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30-732,737,共4页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小鼠巨噬细胞中与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RANK)蛋白上新基序IVVY相互作用的蛋白,以探寻RANKL/RANK系统中介导破骨细胞形成的RANK下游新信号转导蛋白。方法:应用GAL4酵母双杂交系统3,构建仅包含编码新基序535...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小鼠巨噬细胞中与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RANK)蛋白上新基序IVVY相互作用的蛋白,以探寻RANKL/RANK系统中介导破骨细胞形成的RANK下游新信号转导蛋白。方法:应用GAL4酵母双杂交系统3,构建仅包含编码新基序535IVVY538的一小段RANK的cDNA片段为诱饵质粒pGBKT7-IVVY,并与巨噬细胞cDNA文库质粒pGADT7-library共转化AH109酵母,筛选与RANK蛋白新基序IVVY相互作用的蛋白,通过回复性杂交实验验证其可靠性,并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筛选出4个可能与IVVY基序有相互作用的蛋白,包括Ring1和YY1结合蛋白(RYBP)、ATP结合盒、E2F转录因子和热休克蛋白8,其中表达RYBP的阳性克隆出现频率高、速度快。结论: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成功地筛选出4个可能与IVVY基序相互作用的候选蛋白,其中RYBP可能性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 RANKL/RANK系统 IVVY基序 相互作用蛋白质
下载PDF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定量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突变方法学的建立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建兰 李庆山 +7 位作者 王汉平 应逸 杜庆华 许艳丽 陈晓燕 谢健晋 毛平 李志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52-1856,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相对定量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的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的方法。方法:根据FLT3-ITD突变基因多位于14外显子而设计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特异... 目的:建立一种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相对定量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的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的方法。方法:根据FLT3-ITD突变基因多位于14外显子而设计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特异性扩增121例AML患者FLT3-ITD突变基因,再用DH-PLC技术相对定量检测FLT3-ITD等位基因突变的情况;与毛细管电泳法(CE)检测突变的结果对比进行该方法的有效性检验;最后与121例样品PCR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DHPLC分析后均能得到特征性的洗脱峰。121例样本中检测到FLT3-ITD突变阳性的样本13例,总阳性率为10.7%,阳性突变等位基因的比例不一,分布范围中位数为34.5%(11.4%-80.2%),为21-87 bp单个插入片段。阳性率和突变比例与CE方法检测结果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并与121例样本FLT3-ITD扩增PCR产物基因测序结果一致。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应用DHPLC相对定量检测AML患者FLT3-ITD基因突变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Fms样酪氨酸激酶3 内部串联重复 基因
下载PDF
应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MEG3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甲基化状态 被引量:3
8
作者 王艳茹 毛平 杜传清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101-2103,共3页
目的检测MEG3基因启动子区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甲基化状态,并探讨其在AM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54例初诊AML患者骨髓细胞标本为研究对象,11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细胞标本、10例健康人外周血标本为对照。常规提取DNA并... 目的检测MEG3基因启动子区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甲基化状态,并探讨其在AM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54例初诊AML患者骨髓细胞标本为研究对象,11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细胞标本、10例健康人外周血标本为对照。常规提取DNA并用亚硫酸氢盐处理。然后用PCR扩增目标序列,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MEG3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 (1)MEG3基因的高甲基化状态与AML患者的年龄、性别、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及临床分型间均未发现显著相关性。(2)AML患者低甲基化5例,高甲基化49例,高甲基化的比例为90.7%(49/54);缺铁性贫血患者对照组低甲基化6例,高甲基化5例,高甲基化的比例为45.5%(5/11);而在正常人对照组低甲基化10例,无高甲基化者,高甲基化的比例为0%;AML患者甲基化状态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性贫血患者对照组与正常人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G3基因启动子区的异常甲基化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生有关,对诊断、评价AML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G3基因 焦磷酸测序 急性髓系白血病 DNA甲基化
下载PDF
小鼠巨噬细胞cDNA酵母表达文库的构建与鉴定 被引量:4
9
作者 王顺清 林蔡弟 +2 位作者 毛平 张玉平 许艳丽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292-297,共6页
目的采用Gateway技术构建适合酵母表达的小鼠巨噬细胞cDNA文库并进行鉴定。方法将小鼠巨噬细胞的mRNA分离纯化后,以生物素标记的寡聚胸苷酸Oligo(dT)为引物反转录后连接attB衔接子(attBAdapter),层析柱纯化,通过BP重组反应将500b... 目的采用Gateway技术构建适合酵母表达的小鼠巨噬细胞cDNA文库并进行鉴定。方法将小鼠巨噬细胞的mRNA分离纯化后,以生物素标记的寡聚胸苷酸Oligo(dT)为引物反转录后连接attB衔接子(attBAdapter),层析柱纯化,通过BP重组反应将500bp以上的片段克隆到含attP衔接子的pDONR^TM222载体,电转化人ElectroMAX^TMDHIOB^TM T1 Phage Resistant Cells,构建Gateway入门cDNA文库,并完全随机挑取单菌落,提取质粒酶切鉴定重组子插入片段大小。构建Gateway目的载体,通过LR重组反应将入门文库转入此目的载体成为酵母表达文库,挑取单克隆鉴定重组子插入片段大小。结果经鉴定,入门文库平均滴度为(6.80±0.10)×10^5cfu/ml,文库总容量为7.48×10^6cfu,平均插入片段为(2.20±0.20)kb,重组率为100%。酵母表达文库平均滴度为(3.24±0.10)×10^6cfu/ml,文库总容量为3.89×10^7cfu,平均插入的片段为(2.27±0.15)kb,重组率为95.83%(23/24)。结论构建的小鼠巨噬细胞cDNA入门文库和酵母表达文库都符合高质量文库的要求,可用于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基因文库 DNA 互补 GATEWAY技术 酵母菌
原文传递
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生物反应器大规模扩增及移植实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毛平 段华新 +4 位作者 王彩霞 李迎霄 邓婷芬 许艳丽 罗畅如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2-155,共4页
目的利用生物反应器大规模扩增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并通过动物移植实验检验该方法的有效性。方法采集抗凝脐血10份,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分别进行生物反应器扩增培养和静态扩增培养。检测扩增前后细胞表面CD34、CD38、CD133、C... 目的利用生物反应器大规模扩增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并通过动物移植实验检验该方法的有效性。方法采集抗凝脐血10份,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分别进行生物反应器扩增培养和静态扩增培养。检测扩增前后细胞表面CD34、CD38、CD133、CD184和CD62L分子的表达,并进行造血干/祖细胞集落的培养。取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以X射线照射后,分为4组,其中MNC组小鼠注射未经扩增培养的MNC;静态扩增组小鼠注射经过静态扩增培养的细胞;反应器扩增组小鼠注射经过生物反应器扩增培养的细胞;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移植后6周处死存活小鼠,收集骨髓细胞,检测其中CD45^+、CD3^+、CD19^+和CD33^+细胞的含量以及人特异的Cart—I和Alu基因的表达。结果生物反应器扩增前MNC为(1.2~2.8)×10^8个,扩增后为(3.7~12.6)×10^8个,扩增后的细胞数明显高于静态扩增培养者(P〈(0.01)。经生物反应器扩增后所形成的红系集落形成单位、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明显高于经静态扩增者(P〈0.05)。移植6周后,空白对照组小鼠均死亡,MNC组存活率为35%,静态扩增组存活率为30%,反应器扩增组存活率为62.9%,后者明显高于前二者(P〈0.05)。各组存活小鼠骨髓细胞中均检测到Alu基因和Cart—I基因的表达以及人源CD33^+、CD45^+、CD3^+及CD19^+细胞。结论利用生物反应器可大规模扩增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所得细胞能植入小鼠体内,并能获得造血功能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干细胞移植 细胞培养技术 生物反应器 小鼠 SCID
原文传递
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磁力搅拌悬浮培养及移植实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段华新 毛平 +3 位作者 罗畅如 许艳丽 谢健晋 张玉平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磁搅拌大规模培养体系对人脐血造血祖细胞的扩增效果以及扩增的人造血祖细胞植入动物体内后的造血重建情况。方法从新鲜抗凝脐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以添加干细胞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基及血小板生成素的无血清培养... 目的探讨磁搅拌大规模培养体系对人脐血造血祖细胞的扩增效果以及扩增的人造血祖细胞植入动物体内后的造血重建情况。方法从新鲜抗凝脐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以添加干细胞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基及血小板生成素的无血清培养体系进行培养。静态扩增组的细胞置于T25培养瓶中培养,磁搅拌悬浮扩增组(磁搅拌扩增组)的细胞采用Celstir装置进行培养,培养体系为50~100ml。培养7d后进行细胞计数、集落培养检测和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的测定。以不进行培养者为对照组。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在接受2.5Gy的亚致死剂量X射线照射后分别从尾静脉输入上述静态扩增组、磁搅拌扩增组和对照组的MNC(5×10^6个),另设不移植的空白对照组。观察小鼠的存活情况,6周后处死存活小鼠,检测骨髓细胞中CD34^+细胞、CD3^+细胞、CD19^+细胞、CD33^+细胞及CD45^+细胞的含量以及人特异的Cart—I和Alu基因的表达。结果经过7天的培养,磁搅拌扩增组的造血祖细胞扩增倍数为(2.8±0.45)倍,明显高于静态扩增组的(2.1±0.48)倍(P〈0.01)。磁搅拌扩增组形成的红系集落、粒-巨噬细胞集落数均明显高于静态扩增组(P〈0.05)。静态扩增组扩增后的CD34^+细胞、CD34^+CD38^-细胞和CD133^+细胞含量均高于磁搅拌扩增组(P〈0.05),而CD184^+细胞和CD62L^+细胞含量低于磁搅拌扩增组(P〈0.01)。移植后6周,对照组、静态扩增组和磁搅拌扩增组分别有3、4、5只小鼠存活,三组间两两比较,6周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6周的小鼠,其骨髓中能检出人特异性CD34^+细胞,以及CD3^+细胞、CD19^+细胞、CD33^+细胞及CD45^+细胞,也检测到人Alu基因和Cart—I基因的表达。结论磁搅拌培养能大规模扩增脐带血造血祖细胞,扩增的细胞能植入X射线照射的NOD/SCID小鼠,并重建其多系造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造血干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磁力学 移植
原文传递
人骨髓基质细胞支持脐血造血细胞扩增后脐血归巢相关特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彩霞 毛平 +2 位作者 张玉平 林秀梅 杜庆华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8年第2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人骨髓基质细胞(HBMSC)联合细胞因子对脐血(CB)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培养后造血细胞归巢相关特性的变化以评价HBMSC及细胞因子支持的体外扩增对脐血归巢相关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从新鲜CB标本中分离出的MNC分别接种于已建立... 目的探讨人骨髓基质细胞(HBMSC)联合细胞因子对脐血(CB)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培养后造血细胞归巢相关特性的变化以评价HBMSC及细胞因子支持的体外扩增对脐血归巢相关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从新鲜CB标本中分离出的MNC分别接种于已建立的无血清培养体系:A组:对照组;B组:单用HBMSC支持;C组:单用细胞因子支持;D组:细胞因子和HBMSC联合支持。分别在0d(d0)、10d(d10)及14d(d14)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XCR4细胞、CD34^+VLA-4^+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①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各时间点D组CD34^+CXCR4^+细胞扩增倍数均高于A、B、C组(P〈0.05);②B、C和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MSC联合外源性细胞因子对脐血MNC进行体外培养,能有效扩增具归巢能力的造血干祖细胞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细胞 脐血 细胞因子 归巢
原文传递
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的实验研究
13
作者 王彩霞 毛平 +4 位作者 张玉平 邓婷芬 许艳丽 杜庆华 谢健晋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11-414,共4页
目的探讨含有细胞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培养后的扩增情况和用于移植的安全性。方法从新鲜脐血中分离出的MNC,在含细胞因子的无血清培养体系中培养。分别将培养前和培养第10天时的造血细胞进行细胞计数、细胞... 目的探讨含有细胞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培养后的扩增情况和用于移植的安全性。方法从新鲜脐血中分离出的MNC,在含细胞因子的无血清培养体系中培养。分别将培养前和培养第10天时的造血细胞进行细胞计数、细胞活力分析、集落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记、彗星试验分析DNA的损伤情况、无菌性分析及移植至NOD/SCID小鼠体内等项研究。结果经过体外短期培养,脐血中MNC、CD34^+、CD133^+、CD34^+CXCR4^+及CD34^+VLA-4^+细胞扩增倍数均比培养前增高(P〈0.05);半固体培养基可支持多系集落的生长;培养前和培养第10天时脐血细胞DNA损伤率均低于5%;无菌性分析提示细胞未受污染。将体外扩增后的脐血造血细胞移植入NOD/SCID小鼠体内,与新鲜脐血移植相比,小鼠的存活时间及植入能力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是解决脐血造血细胞数量不足的有效方法。脐血造血细胞经短期培养能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安全而具植入能力的造血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血 集落 彗星试验 移植 NOD/SCID小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