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杏叶提取物对肾病综合征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郝志宏 于力 +2 位作者 翁志媛 张蕾 张又祥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9-151,共3页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NS)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我科 2 0 0 0年 10月~ 2 0 0 4年 10月收治的小儿NS 3 5例 ,随机采用泼尼松加银杏叶提取物和单用泼尼松两种方法治疗 ,共分...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NS)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我科 2 0 0 0年 10月~ 2 0 0 4年 10月收治的小儿NS 3 5例 ,随机采用泼尼松加银杏叶提取物和单用泼尼松两种方法治疗 ,共分为 3组 ,治疗前组 3 5例 ,未治疗的患儿 ;银杏叶组 2 0例 ,采用泼尼松加银杏叶提取物治疗 ;激素组 15例仅给强的松治疗 ,3 0d为1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临床和生化检验指标 ,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中IL 1、IL 6、IL 8和TNF α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 1个月后 ,临床症状及血液生化指标等明显改善 ,治疗前组与银杏叶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均 <0 .0 1) ;银杏叶组明显优于激素组 ,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对 3组IL 1、IL 6、IL 8和TNF α变化进行比较 ,银杏叶组和激素组均较治疗前组明显降低 ,有显著性差异 (均P <0 .0 1) ;银杏叶组较激素组也降低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对NS患儿外周血中多种炎症细胞因子有抑制作用 ,对NS治疗有明显疗效 ,可用于辅助激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 肾病综合征 细胞因子 儿童
下载PDF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药物治疗的Meta分析 被引量:59
2
作者 赵丹 王君 +3 位作者 李惠芳 张燕舞 丁洁 于力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88-101,共14页
目的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是儿科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多发于欧洲及亚洲地区,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儿童HSPN药物治疗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及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 目的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是儿科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多发于欧洲及亚洲地区,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儿童HSPN药物治疗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及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CBM、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学术会议资料和学位论文等,全面收集有关儿童HSPN药物治疗的文献。制定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并通过查阅文献制定效应指标的评价标准。由2名研究者分别独立筛选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按Shekelle等建议的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对照性研究按Juni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iew Manager4.2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及有效率的危险率差(RD)及其95%CI,对不能进行Meta分析的文献进行描述性分析,客观评价各种药物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共检索到HSPH相关中、外文文献1948篇,从中筛选出儿童HSPN药物治疗的相关文献64篇,其中多中心RCT研究(Ⅰa级)1篇,单中心RCT研究(Ⅰb级)6篇,单中心对照研究(Ⅱa级)10篇,无对照的临床病例观察(Ⅱb级)34篇,病例报道(Ⅲ级)13篇。在各种药物治疗方案中应用最多的是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共纳入163例患儿,其中对照组87例,治疗组76例,治疗前除对照组16例、治疗组14例患儿有轻微肾脏损伤(B级临床状态)外,其余均有肾病水平蛋白尿(C级临床状态)。治疗组采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对照组单用激素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高(治愈率比较的RD=-0.39,95% CI:-0.53^-0.25,有效率比较的RD=-0.43,95% CI:-0.66^-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激素联合静脉冲击环磷酰胺(CTX)的疗效进行单独分析,共纳入106例患儿,其中对照组57例,治疗组49例,症状均较重,为肾病水平蛋白尿和(或)肾功能下降。治疗组应用激素联合静脉冲击CTX,对照组单用激素治疗,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高(治愈率比较的RD=-0.48,95% CI:-0.74~0.23;有效率比较的RD=-0.60,95% CI:-0.8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项多中心RCT研究提示,支持治疗加CTX口服较单纯进行支持治疗对于改善儿童HSPN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环孢素、霉酚酸酯和长春新碱等)、免疫调节剂、抗凝剂及血浆置换等研究仅限于单个文献的对照研究或非随机非对照的临床病例观察,依据这些证据难以从EBM的角度进行评价,其疗效尚不能肯定。结论目前儿童HSPN药物治疗种类繁多,缺乏统一方案。本研究分析发现,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对于症状较重的HSPN患儿(肾病水平蛋白尿伴或不伴有肾功能不全)的疗效优于单用激素治疗,其中激素联合静脉冲击CTX疗效显著;支持治疗加CTX口服较单纯进行支持治疗对于改善HSPN患儿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确切疗效仍有待于临床开展大规模、多中心RCT研究来证实。其他药物的疗效尚不能获得EBM的证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过敏性紫癜 肾炎 META分析 药物治疗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肾病综合征患儿高凝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蕾 于力 +3 位作者 翁志媛 郝志宏 王丽娜 张又祥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79-281,共3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将NS患儿35例,随机分为:1.治疗组(银杏叶)18例,采用泼尼松加银杏叶提取物治疗;2.对照组(双嘧达莫)17例;采用泼尼松加双嘧达莫治疗。8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判断疗...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将NS患儿35例,随机分为:1.治疗组(银杏叶)18例,采用泼尼松加银杏叶提取物治疗;2.对照组(双嘧达莫)17例;采用泼尼松加双嘧达莫治疗。8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判断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临床症状及血液生化指标等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各临床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24 h尿蛋白定量(P<0.05)和高凝状态指标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后凝血酶时间(PT)无显著差异(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后各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对NS患儿高凝状态治疗有明显疗效,同时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蛋白尿,辅助激素治疗NS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叶 肾病综合征 高凝状态 儿童
下载PDF
血清胱抑素C与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在儿童狼疮性肾炎肾损害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马媛媛 于力 +1 位作者 郝志宏 温捷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8-78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与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狼疮性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例狼疮性肾炎患儿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ysC与血清RBP的水平。同时,用酶法检测血清尿素氮(B...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与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狼疮性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例狼疮性肾炎患儿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ysC与血清RBP的水平。同时,用酶法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和血β2-微球蛋白(β2-MG)等生化指标。同时检测血补体C3、C4,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找狼疮细胞。结果狼疮性肾炎患儿临床分型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血清免疫学指标有明显的变化:当BUN、Scr和β2-MG无变化时,血清CysC和RBP已经升高;当BUN、Scr和β2-MG有变化时,血清CysC和RBP明显升高;CysC和RBP均显著高于健康儿童(P<0.01)。结论 CysC与RBP可作为狼疮性肾炎早期肾损害的血清学指标,为临床早期判断狼疮性肾炎肾损害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胱抑素C 视黄醇结合蛋白 狼疮性肾炎 肾损害
下载PDF
肾病综合征患儿转化生长因子β基因表达与激素反应的关系 被引量:11
5
作者 赵丹 于力 +3 位作者 翁志媛 郝志宏 王丽娜 张又祥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0-263,共4页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儿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浓度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TGF-β mRNA的表达与激素反应类型的关系。方法将21例NS患儿分为激素敏感型(13例)和激素耐药型(8例),应用ELISA方法检测NS患儿血清和PBMC上清液...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儿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浓度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TGF-β mRNA的表达与激素反应类型的关系。方法将21例NS患儿分为激素敏感型(13例)和激素耐药型(8例),应用ELISA方法检测NS患儿血清和PBMC上清液TGF-β的浓度,采用原位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In Situ-RT PCR)方法检测PBMC中TGF-β mRNA的表达。结果①临床各项指标与激素疗效无关;激素疗效与治疗前血肌酐(SCr)的水平有关。②NS激素耐药型病理以MsPGN为主(57.1%)。③血清TGF-β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PBMC上清液TGF-β浓度在激素敏感型与激素耐药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激素敏感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⑤PBMC中TGF-β mRNA表达在激素耐药型组明显增强,激素敏感型组仅有微弱表达,对照组无表达。结论儿童NS中FGF-β产生和mRNA表达与激素反应类型有关,NS 早期检测TGF-β浓度可作为对激素反应的一个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转化生长因子Β 激素
下载PDF
Podocin在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肾皮质部表达及分布的时相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温捷 于力 +2 位作者 温跃强 郝志宏 邓颖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5-329,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足细胞相关分子podocin在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肾皮质部的表达及分布的时相变化,探讨podocin分子在蛋白尿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阿霉素大鼠肾病模型,实验分为模型组(阿霉素肾病大鼠24只)和对照组(正常大鼠24只)。观... 目的动态观察足细胞相关分子podocin在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肾皮质部的表达及分布的时相变化,探讨podocin分子在蛋白尿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阿霉素大鼠肾病模型,实验分为模型组(阿霉素肾病大鼠24只)和对照组(正常大鼠24只)。观察1、2、4和6周各项指标的变化,包括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lb)和总胆固醇(TC)检测,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肾皮质部podocin的蛋白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肾皮质部podocin的mRNA表达,应用免疫荧光法观察podocin在肾组织中的分布。结果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组蛋白尿持续增加,并出现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表现为典型的肾病综合征;模型组由微小病变逐渐发展至局灶节段性硬化;模型组podocin在肾皮质部的蛋白表达2周时开始增高,4周时明显增高,6周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模型组podocin在肾皮质部的mRNA表达1周时开始增高,2周时明显增高,4周后较对照组下降;模型组podocin荧光染色由正常的沿肾小球血管襻呈均匀线性分布转变为呈不连续颗粒状分布,且分布异常并进行性加重。结论Podocin在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中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的时相不同,并且分布异常是发生蛋白尿的关键因素,推测podocin可能参与肾病病程进展的内在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DOCIN 蛋白尿 肾病综合征 大鼠
下载PDF
nephrin分子在多柔比星肾小球硬化大鼠模型中的表达 被引量:3
7
作者 于力 温捷 +2 位作者 赵丹 王丽娜 郝志宏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299-1301,共3页
目的建立多柔比星肾小球硬化大鼠模型,通过检测nephrin分子表达探讨nephrin分子在肾小球硬化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48只。体质量(200±20)g。随机分为模型组30只和对照组18只。模型组鼠尾静脉注射多柔比星5mg/kg,7d后重复... 目的建立多柔比星肾小球硬化大鼠模型,通过检测nephrin分子表达探讨nephrin分子在肾小球硬化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48只。体质量(200±20)g。随机分为模型组30只和对照组18只。模型组鼠尾静脉注射多柔比星5mg/kg,7d后重复尾静脉注射多柔比星3mg/kg建立大鼠肾小球硬化大鼠模型;对照组在对应时间点注射9g/L盐水。分别留取6和8周模型及对照组各6只大鼠尿液、血液及肾脏标本,分别检测24h尿蛋白、血生化,并进行肾脏光镜、电镜检查,提取肾脏RNA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nephrin表达量。结果第6和8周模型组大鼠尿蛋白明显较对照组增加,血清清蛋白明显减低,BUN、Cr及血清胆固醇明显增高。肾脏病理在第6周时出现局灶肾小球硬化,第8周时呈典型肾小球硬化。模型组大鼠nephrin表达在第6和8周时明显较对照组增高,分别为对照组的3.85和6.15倍。结论nephrin分子在肾小球硬化大鼠模型表达明显增加,提示nephrin分子与蛋白尿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并有可能参与肾小球硬化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柔比星 NEPHRIN 肾小球硬化 大鼠
下载PDF
Ⅳ型胶原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在肾小球系膜细胞中的表达及福辛普利干预的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于力 郝志宏 +3 位作者 王丽娜 翁志媛 张蕾 张又祥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1330-1332,共3页
目的探讨Ⅳ型胶原(ColⅣ)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在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中的表达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福辛普利(FOS)干预的意义。方法建立体外培养的大鼠GMC,鉴定后3~10代用于实验。实验分为... 目的探讨Ⅳ型胶原(ColⅣ)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在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中的表达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福辛普利(FOS)干预的意义。方法建立体外培养的大鼠GMC,鉴定后3~10代用于实验。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仅加正常培养液;LPS组:加正常培养液及10μg/LLPS;FOS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培养液及10μg/LLPS外,分别加FOS1×10-4mol/L(FOS1组)、1×10-6mol/L(FOS2组)、1×10-8mol/L(FOS3组)。各组细胞培养6、12和24h后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ColⅣ和TIMP-1蛋白表达量,收集细胞提取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其TIMP-1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1.正常培养的大鼠GMC均有一定量的ColⅣ和TIMP-1蛋白表达;LPS组在各时间点ColⅣ和TIMP-1蛋白分泌均高于对照组(Pa<0.01),而FOS各组ColⅣ和TIMP-1蛋白分泌均低于LPS组(Pa<0.01)。2.正常培养的大鼠GMC可表达一定量TIMP-1mRNA,LPS组在各时间点TIMP-1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FOS各组表达量均低于LPS组。结论FOS抑制LPS诱导的GMC分泌ColⅣ,从蛋白和mRNA水平抑制LPS诱导的大鼠TIMP-1表达,而TIMP-1是调节ColⅣ降解的重要因子,为FOS的肾脏保护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系膜细胞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福辛普利 Ⅳ型胶原
下载PDF
Podocin在多柔比星肾病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丽娜 于力 +1 位作者 温捷 郝志宏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1335-1338,共4页
目的建立多柔比星肾病(ADN)大鼠模型,观察足细胞相关分子podocin在模型不同病理时期mRNA的表达,探讨podocin分子在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体质量(230±20)g,月龄2~3个月],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 目的建立多柔比星肾病(ADN)大鼠模型,观察足细胞相关分子podocin在模型不同病理时期mRNA的表达,探讨podocin分子在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体质量(230±20)g,月龄2~3个月],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模型组鼠尾静脉注射多柔比星6.5mg/kg,建立ADN模型。对照组注射9g/L盐水。分别于第2、4、6、8周每组各处死大鼠6只。处死前1天收集24h尿液,检测24h尿蛋白,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各组肾组织病理改变,Trizol法提取肾皮质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其各时间点肾组织podocin 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实验第2、4、6、8周均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各时间点24h尿蛋白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a<0.01),模型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在肾病早期表现为微小病变型,随着病情进展,第6-8周呈现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理表现;电镜下可见模型组随着病变进展,足细胞损伤进行性加重。在病变早期可见足突增宽、融合,晚期足突消失,核固缩等表现。模型组第2周肾组织podocin分子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第4周时下降,第6-8周进一步下降(Pa<0.05)。结论Podocin分子在肾病综合征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odocin mRNA表达变化可能与肾病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DOCIN 多柔比星 肾病综合征 大鼠
下载PDF
福辛普利对肾小球系膜细胞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瑶 于力 +3 位作者 郝志宏 邓颖 王丽娜 张建青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9-273,共5页
目的观察新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福辛普利(fosinopril,FOS)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Ⅰ型胶原(ColⅠ)蛋白分泌和Smad2、Smad7mRNA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培养的大鼠GMC,鉴定后3~10代... 目的观察新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福辛普利(fosinopril,FOS)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Ⅰ型胶原(ColⅠ)蛋白分泌和Smad2、Smad7mRNA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培养的大鼠GMC,鉴定后3~10代用于实验。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TGF-β1刺激组(加5ng/L TGF-β1和5%的胎牛血清)和FOS组(加5ng/L TGF-β1、10μmol/L FOS和5%的胎牛血清)3组,分别于6、24和48h后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ColⅠ蛋白表达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mad2、Smad7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①正常培养的大鼠GMC均有一定量的ColⅠ蛋白表达;TGF-β1刺激组在各时间点ColⅠ蛋白分泌均高于对照组(P<0.01),FOS各组ColⅠ蛋白分泌均低于TGF-β1刺激组(P<0.05)。②正常培养的大鼠GMC可表达一定量Smad2、Smad7 mRNA,TGF-β1刺激组在各时间点Smad2、Smad7 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FOS治疗组Smad2 mRNA表达量均低于TGF-β1刺激组;Smad7 mRNA表达量在TGF-β1刺激组和FOS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OS可抑制TGF-β1诱导的GMC分泌ColⅠ增加,且能够从mRNA水平抑制TGF-β1诱导的大鼠Smad2 mRNA的表达量;FOS可能部分通过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中的Smad2的表达而发挥延缓肾小球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系膜细胞 TGF-Β1/SMAD信号通路 福辛普利
下载PDF
灵芝孢子粉对大鼠阿霉素肾病肾组织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蓉燕 于力 +2 位作者 张蕾 郝志宏 钟志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3期1157-1160,共4页
目的探讨灵芝孢子粉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将正常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采用两次经尾静脉注射阿霉素(5mg/kg)方法建立大鼠阿霉素肾病模型,给药后即对治疗组予灵芝孢子粉胃饲(8g·k... 目的探讨灵芝孢子粉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将正常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采用两次经尾静脉注射阿霉素(5mg/kg)方法建立大鼠阿霉素肾病模型,给药后即对治疗组予灵芝孢子粉胃饲(8g·kg-1.d-1)共6周。检测各组给药后第2、4和6周各项指标的变化,包括(1)24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BUN)、肌酐(Scr)、胆固醇和清蛋白。(2)各组取肾皮质进行光镜及电镜等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24h尿蛋白定量和各血液生化指标在不同时间点和不同组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灵芝孢子粉于治疗的第2、4和6周显示出较明显的降尿蛋白作用,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尿蛋白水平和血胆固醇减少,第4周、第6周时血清蛋白升高,肾功能检测显示血BUN及Scr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形态学检测显示肾小球硬化程度和肾小球系膜增生率在灵芝孢子粉治疗组明显轻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大鼠阿霉素肾病模型中,灵芝孢子粉显示了降低尿蛋白及减轻肾小球硬化的作用,证实灵芝孢子粉对大鼠阿霉素肾病的肾脏病理改变有早期防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孢子粉 肾病综合征 肾小球硬化 蛋白尿
下载PDF
儿童过敏性紫癜和紫癜性肾炎的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蓉燕 于力 《医学综述》 2008年第14期2124-2127,共4页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常见的毛细血管及细小动静脉的过敏性血管炎症,预后与肾脏损害程度有关。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是继发于HSP的肾脏损害,临床上在HSP病程中(多数6个月内)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即可诊断。目前HSP治疗多以抗过敏、...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常见的毛细血管及细小动静脉的过敏性血管炎症,预后与肾脏损害程度有关。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是继发于HSP的肾脏损害,临床上在HSP病程中(多数6个月内)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即可诊断。目前HSP治疗多以抗过敏、补充维生素和钙剂等对症治疗为主;HSPN的治疗则根据临床分型和(或)病理分级给予个体化综合治疗,包括激素、细胞毒类药物、免疫抑制剂、抗凝剂、中药和血浆置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过敏性紫癜 肾炎 治疗
下载PDF
婴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临床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冯志强 黄海 +5 位作者 夏慧敏 龚四堂 何婉儿 余家康 张又祥 聂玉强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0年第4期218-222,共5页
目的探讨婴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CHPS)的临床发病特点,为该病诊治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方法对307例CHPS住院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观察项目包括患儿性别、发病年龄、体... 目的探讨婴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CHPS)的临床发病特点,为该病诊治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方法对307例CHPS住院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观察项目包括患儿性别、发病年龄、体重变化、入院时电解质及动脉血气、B超检查结果及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情况。将发病10d内治疗者列为早期组,超过10d者列为晚期组,比较这两组动脉血气、电解质及日平均体重增加的差别。结果 307例患儿中男性262例,女性45例,发病年龄1~351d,去掉离散程度较大者6例,其余301例平均发病年龄(23.8±13.0)d。患儿出生体重(3.24±0.44)kg(1.6~4.5kg);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62例(20.2%)。幽门环肌B超厚度为(5.4±1.1)mm(3~8mm)。早期组日平均体重增加明显大于晚期组,而低钾血症、低氯血症及高碳酸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晚期组(P<0.05);血钠与血pH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婴儿CHPS以男性为主,发病年龄为3~5周,幽门环肌厚度(5.4±1.1)mm,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比例较高。对于在出生后3~5周内出现持续性呕吐患儿,应高度警惕CHPS,并应尽快诊治,以减少低氯低钾性碱中毒的发生;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冯志强 聂玉强 张又祥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87-188,共2页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及婴儿常见的消化道先天畸形,男女之比约为4~5:1,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关。本文就其发病机制做一简要介绍,以供参考。
关键词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经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后的影像学变化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辉 张又祥 +1 位作者 翁志媛 于力 《广州医药》 2012年第2期7-10,共4页
目的观察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前后幽门梗阻的变化情况。方法 2006年8月—2011年5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科,临床表现为呕吐、胃型和胃蠕动波、右上腹扪及幽门橄榄,结合造影、B超结果,符合CHPS诊断标准的44例患... 目的观察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前后幽门梗阻的变化情况。方法 2006年8月—2011年5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科,临床表现为呕吐、胃型和胃蠕动波、右上腹扪及幽门橄榄,结合造影、B超结果,符合CHPS诊断标准的44例患儿,其中男39例,女5例,胎龄34.5~41周,年龄14~85天,体重2.2~6.5 kg。44例患儿在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前及治疗后7~14天均进行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观察手术前后幽门的异常影像学特征与梗阻程度的变化。结果①异常影像学特征:治疗前:线样征33例,鸟嘴征29例,双轨征26例,肩征15例,多同时合并出现。治疗后:线样征6例,双轨征2例,鸟嘴征5例,肩征3例。异常影像学特征在治疗后显著减少。②梗阻程度:治疗前:Ⅰ度梗阻8例,Ⅱ梗阻11例,Ⅲ梗阻25例。治疗后:无梗阻34例,Ⅰ度梗阻6例,Ⅱ度梗阻4例,Ⅲ度梗阻0例。结论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CHPS的重要方法,能观察治疗前后胃和幽门的形态、幽门通畅度的变化,可以作为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 幽门环肌切开术 肥厚性幽门狭窄 上消化道造影
下载PDF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32
16
作者 于力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1393-1396,共4页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是继发于过敏性紫癜(HSP)的肾脏损害,临床上在HSP病程中(多数6个月内)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即可诊断。根据临床分型和(或)病理分级予综合治疗,治疗包括激素、细胞毒类药物、免疫抑制剂、抗凝剂、中药和血浆置换等。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肾炎 诊断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CD2AP分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肾组织及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晓艳 于力 +1 位作者 于生友 温捷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21-826,共6页
目的观察CD2AP分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嘌呤霉素(PAN)肾病模型及肾小球足细胞系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肾病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32只。肾病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射PAN 5 mg/kg,建立PAN肾病模型;对照组注射8 mg/kg生理... 目的观察CD2AP分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嘌呤霉素(PAN)肾病模型及肾小球足细胞系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肾病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32只。肾病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射PAN 5 mg/kg,建立PAN肾病模型;对照组注射8 mg/kg生理盐水。分别于第2、4、6和8周每组各处死8只大鼠用于实验。体外培养小鼠肾小球足细胞系(MPC5),分为细胞刺激组和对照组,细胞刺激组给予PAN刺激足细胞,于刺激后12、24和48 h收集足细胞用于实验;对照组用RPMI 1640培养液培养足细胞。光镜下观察肾病模型组肾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刺激组足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肾病模型组、细胞刺激组和对照组不同时间点CD2AP分子mRNA、蛋白表达及分布的变化。结果(1)肾病模型组病理学变化为系膜和细胞外基质增生,部分或广泛肾小球呈局灶节段性硬化;肾病模型组注射PAN后第2周CD2AP分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一直持续至第8周。(2)细胞刺激组形态变化为刺激后12、24及48 h足细胞体积明显缩小,主要表现为足突回缩、消失及失去细胞间连接;细胞刺激组在给予PAN刺激后12 h CD2AP分子mRNA表达明显下降,mRNA表达下降持续至PAN刺激后48 h;CD2AP的蛋白表达在刺激足细胞12 h时无显著改变,在24和48 h时CD2AP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3)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正常情况下CD2AP均匀分布于足细胞的细胞核、细胞浆及细胞膜;细胞刺激组12和24 h CD2AP分布出现异常,在细胞核和细胞浆呈粗颗粒状分布,刺激48 h后在细胞膜和细胞浆出现分布缺失。结论 CD2AP在大鼠PAN肾病模型及体外培养肾小球足细胞系中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提示CD2AP分子是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的重要标志,CD2AP表达量及分布变化可能是临床上蛋白尿发生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嘌呤霉素 CD2AP 肾组织 足细胞
下载PDF
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蛋白6与肾脏疾病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瑶 于力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4-597,共4页
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蛋白6(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 6,TRPC6)是一个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定位于足细胞膜,为6次跨膜蛋白。TRPC6与裂孔隔膜分子nephrin以及podocin间存在相互作用,其共同组成裂孔隔膜复合体,突变T... 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蛋白6(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 6,TRPC6)是一个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定位于足细胞膜,为6次跨膜蛋白。TRPC6与裂孔隔膜分子nephrin以及podocin间存在相互作用,其共同组成裂孔隔膜复合体,突变TRPC6干扰了该复合体的功能,导致足细胞不能维持正常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发现TRPC6基因突变与遗传性和非遗传性肾脏疾病发病密切相关,突变的TRPC6可能通过使足细胞动力学发生改变以及足细胞数量减少而引起肾脏疾病。阻断TRPC6通道可能是一种治疗蛋白尿性肾脏疾病的有效方法 ,将给肾病患者带来长期的临床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蛋白6 肾脏疾病 蛋白尿
下载PDF
儿童肾脏病与基因突变 被引量:5
19
作者 于力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7-311,共5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蛋白编码基因异常与儿童肾脏疾病发病相关。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这些基因,为基因诊断、遗传咨询、产前诊断、估计疾病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文章对近年来研究的一些热点基因,如NPHS1、NPHS2、WT1、ACTN4、TR... 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蛋白编码基因异常与儿童肾脏疾病发病相关。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这些基因,为基因诊断、遗传咨询、产前诊断、估计疾病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文章对近年来研究的一些热点基因,如NPHS1、NPHS2、WT1、ACTN4、TRPC6和CD2AP等与肾脏的关系以及这些基因突变导致肾脏疾病的有关研究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肾脏疾病 基因突变
下载PDF
福辛普利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β_1整合素表达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
20
作者 郝志宏 于力 +2 位作者 王丽娜 温捷 张瑶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2-366,共5页
目的观察福辛普利(fosinopril,FO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β1整合素表达及分泌细胞外基质(ECM)的影响。方法大鼠GMC原代体外培养,鉴定3~10代后用于实验。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LPS刺激组(LPS)、FOS高、中、低剂量... 目的观察福辛普利(fosinopril,FO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β1整合素表达及分泌细胞外基质(ECM)的影响。方法大鼠GMC原代体外培养,鉴定3~10代后用于实验。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LPS刺激组(LPS)、FOS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FOS1组、FOS2组、FOS3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6、12和24 h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CM层黏连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和Ⅳ型胶原蛋白(ColⅣ)含量;荧光半定量RT-PCR检测β1整合素mRNA表达。结果体外培养的大鼠GMC可分泌一定量的ECM,在各时间点,LPS组GMC的ECM分泌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FOS各组GMC的ECM分泌均低于LPS组(P<0.01);体外培养的大鼠GMC可表达一定量的β1整合素mRNA,在各时间点,LPS组GMC的β1整合素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FOS各组GMC的β1整合素mRNA表达量均低于LPS组。结论 LPS可诱导大鼠GMCβ1整合素表达及ECM分泌增加,而FOS可抑制LPS诱导的大鼠GMCβ1整合素表达及ECM分泌增加,FOS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因子及ECM分泌等非血流动力学机制对肾脏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基质 肾小球系膜细胞 福辛普利 Β1整合素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