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及CD49d和CXCR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毛平 许力 +3 位作者 莫文健 应逸 许艳丽 林秀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18-321,共4页
为了探讨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的扩增作用及扩增后CD49d和CXCR4的变化,将新鲜脐血标本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培养体系中培养7天,在0天,7天检测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及CD34+CXCR... 为了探讨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的扩增作用及扩增后CD49d和CXCR4的变化,将新鲜脐血标本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培养体系中培养7天,在0天,7天检测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及CD34+CXCR4+,CD34+CD49d+的细胞数和集落形成单位(CFU)数.根据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实验分组为:对照组;SF组(SCF+FL);SFT组(SCF+FL+TPO)和SFT6组(SCF+FL+TPO+IL-6)。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SF组合仅能低水平支持脐血造血细胞扩增,加入TPO后即SCF/FL/TPO组合能有效的扩增脐血细胞,但SFT和SFT6两组之间差异却无明显发生(P>0.05);SF,SFT和SFT63组的细胞因子组合均可提高脐血CD34+细胞CD49d,CXCR4的表达,但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F组合可协同扩增人造血细胞,但协同作用较弱;TPO在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中起重要调节作用,而IL-6作用不显著;SCF/FL/TPO3种因子组合不仅可促进脐血造血祖细胞的扩增,而且可上调脐血造血细胞CD49d,CXCR4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细胞因子组合 体外扩增 单个核细胞 CD49D CXCR4
下载PDF
脐血来源的两种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被引量:10
2
作者 段华新 卢光琇 程腊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87-391,共5页
为了建立从人脐血分离培养两种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和培养体系,从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在含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的体系中培养得到两种细胞,利用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etylat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DiI-Ac-LDL)和结合欧洲荆豆凝集... 为了建立从人脐血分离培养两种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和培养体系,从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在含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的体系中培养得到两种细胞,利用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etylat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DiI-Ac-LDL)和结合欧洲荆豆凝集素(Ulex European Agglutinin1,UEA-1)进行鉴定,并进一步用免疫细胞化学、RT-PCR、流式细胞术对它们进行内皮细胞相关的表型检测。结果表明,这两种细胞均能摄取DiI-Ac-LDL和结合UEA-1,表达内皮细胞的标志如CD31、CD144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有CD31、酪氨酸激酶受体(kinase tyrosin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CD144和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O synthase,ENOS)的基因转录。但是,它们的增殖能力明显不同,分别称为循环成血管细胞和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流式细胞计数结果显示,这两种细胞在一些表面标志表达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利用含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的培养体系,成功地从脐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中培养得到了两种内皮祖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脐血 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 细胞培养
下载PDF
RYBP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 被引量:7
3
作者 钟雯婷 王顺清 +2 位作者 张玉平 许艳丽 应逸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3301-3303,共3页
目的:观察RYBP(Ring1 and YY1-binding protein)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索其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HI-1、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慢... 目的:观察RYBP(Ring1 and YY1-binding protein)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索其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HI-1、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51例初治急性白血病(AL)患者、23例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ALCR)患者和21例对照(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RYBP的表达情况。结果:SHI-1、HL-60及K562细胞株RYBP表达均为强阳性;21例阴性对照中RYBP表达均为阴性。AL组RYBP表达阳性率为73%,ALCR组阳性率为13%,AL组RYBP表达阳性率及表达量比ALCR组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RYBP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表达水平异常增高,提示RYBP可能与急性白血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Ring1和YY1结合蛋白(RYBP) 蛋白质免疫印迹
下载PDF
LFA-1和VLA-4参与人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和跨内皮迁移 被引量:7
4
作者 段华新 卢光琇 程腊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71-675,共5页
为了了解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 1,LFA-1)和极迟反应抗原4(very late antigen 4,VLA-4)在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high proliferative potential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HPP-EPCs)归巢过... 为了了解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 1,LFA-1)和极迟反应抗原4(very late antigen 4,VLA-4)在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high proliferative potential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HPP-EPCs)归巢过程中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和跨内皮迁移中的作用,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PP-EPC中整合蛋白β1和β2的表达以及小鼠骨髓内皮细胞相应的受体的表达。利用体外黏附和迁移实验研究经过功能级别的中和抗体阻断VLA-4和LFA-1后HPP-EPC黏附和迁移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表明,HPP-EPC表达整合蛋白β1和β2,活化后小鼠骨髓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加CD11a抗体组黏附细胞或CD49d抗体组黏附和迁移细胞均较同型对照抗体组少,而且加CD11a和CD49d两种抗体联用组黏附和迁移细胞明显减少,其细胞数较任何单一抗体组少。结论:LFA-1和VLA-4在HPP-EPC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和跨内皮迁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FA-1 VLA-4 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 黏附 跨内迁移
下载PDF
磁力搅拌悬浮培养大规模扩增脐血造血祖细胞 被引量:2
5
作者 段华新 毛平 +3 位作者 邓婷芬 罗畅如 许艳丽 张玉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867-870,共4页
为了利用磁力搅拌悬浮培养装置大规模体外扩增脐血造血祖细胞,从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以无血清培养基stem span添加干细胞因子、FLT-3配基及血小板生成素为培养体系进行培养。先研究磁场(25和50mT)对静态扩增培养的造血祖细胞生长和集落... 为了利用磁力搅拌悬浮培养装置大规模体外扩增脐血造血祖细胞,从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以无血清培养基stem span添加干细胞因子、FLT-3配基及血小板生成素为培养体系进行培养。先研究磁场(25和50mT)对静态扩增培养的造血祖细胞生长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再研究磁力搅拌悬浮大规模培养对造血细胞总数扩增、造血集落形成和表面分子标志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0,25和50mT磁场组和磁转子组,细胞总数扩增倍数和造血集落形成数在各组间均无明显区别(p>0.05)。经过7天的扩增培养,磁力搅拌悬浮大规模培养细胞总数扩增倍数为2.8±0.45,高于静态培养细胞总数扩增倍数(2.1±0.48)(p<0.01);磁力搅拌悬浮培养组形成的红系集落数(1983.5±582.6)、粒-巨噬细胞集落数(186.4±62.7)明显高于静态培养形成的相应的造血集落数(分别为1396.2±425.7和136.5±40.8)(p均<0.05)。磁力搅拌悬浮扩增后造血干细胞(CD34+、CD34+/CD38-或CD133+)比例分别为(0.9±0.34)%、(0.7±0.21)%和(1.1±0.35)%,低于静态培养的干细胞比例[分别为(1.4±0.35)%、(1.2±0.34)%和(1.6±0.68%)](p均<0.05);但是,归巢相关分子CD184和CD62L高于静态扩增培养。结论:磁力搅拌悬浮装置可能有利于脐血造血祖细胞规模扩增,本研究结果还有待于动物实验及临床移植试验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力搅拌悬浮培养 造血祖细胞 细胞扩增 脐血
下载PDF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林秀梅 钟雯婷 +1 位作者 王春丽 王顺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348-1352,共5页
本研究探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半定量检测LSD1在HL-60和SHI-1白血病细胞株、不同病情(初诊、完全缓解、复发)急性白血... 本研究探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半定量检测LSD1在HL-60和SHI-1白血病细胞株、不同病情(初诊、完全缓解、复发)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及非恶性血液病对照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水平。随访收集A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LSD1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HL-60细胞和SHI-1细胞LSD1均呈阳性高表达,LSD1相对含量(LSD1/β-actin灰度比)分别为4.647±3.840和1.628±0.185(n=4);72例AL患者LSD1表达程度差异较大,阳性率为56.9%(41/72),LSD1相对含量平均为1.053±1.976;17例非恶性血液病对照组LSD1阳性率为0%,LSD1相对含量为0.004±0.012。LSD1阳性率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初诊组(90.4%,77.8%)与难治/复发组(100%,100%)均高于完全缓解(CR)组(4.7%,0%)(p=0.000);LSD1相对含量在AML与ALL患者初诊组之间(1.177±1.646,1.275±1.845)、难治/复发组之间(2.050±2.470,4.107±3.676)或CR组之间(0.029±0.033,0.019±0.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患者LSD1阳性率在初诊组(84.6%)与难治/复发组(100%)均高于CR组(3.8%),LSD1相对含量在初诊组(1.274±1.760)、难治/复发组(3.359±3.319)及CR组(0.027±0.031)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难治/复发组高于初诊组与CR组(p<0.01),初诊组高于CR组(p<0.01)。结论:LSD1过高表达与AL难治/复发有关,其表达水平能反映AL患者的病情,可成为对AL预后有提示作用的生物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 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
下载PDF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小卫 毛平 +2 位作者 王顺清 许艳丽 谢晓斌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23期234-235,共2页
目的探讨免疫表型检测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样本进行免疫表型检测。结果 5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主要表达CD117(91.4%)、CD33(89.7%)及CD13(74.1%),淋系... 目的探讨免疫表型检测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样本进行免疫表型检测。结果 5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主要表达CD117(91.4%)、CD33(89.7%)及CD13(74.1%),淋系抗原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也有阳性表达(Ly+AML),其中CD7表达率最高,占22.4%;M3较少表达CD34及HLA-DR。结论白血病免疫表型检测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断有重要意义,伴有CD7+的AML患者CR率低于CD7-的AML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免疫表型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脐血造血细胞体外集落培养最佳收获时机的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彩霞 毛平 +2 位作者 莫文健 林秀 杜庆华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6年第9期1557-1558,共2页
目的探讨脐血(CB)多系造血集落培养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的最佳收获时机。方法将从新鲜CB标本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MNC)分别接种于已建立的无血清培养基,该培养基分别含单用人骨髓基质细胞、单用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联... 目的探讨脐血(CB)多系造血集落培养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的最佳收获时机。方法将从新鲜CB标本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MNC)分别接种于已建立的无血清培养基,该培养基分别含单用人骨髓基质细胞、单用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联合入骨髓基质细胞(HBMSC)支持培养体系。在0、6、10及14d各时间点分别取细胞进行巨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及粒单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培养。结果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第10d时各组CFU-MK、BFU-E及CFU-GM数均高于组内其它时间点(P<0.05);在含HBMSC支持培养的组集落生成数优于其它组(P<0.05)。结论脐血MNC体外培养过程中,第10d可能是收获的最佳时机。FIBMSC能更好地维持造血干/祖细胞的活性,使其集落形成能数得到有效扩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细胞 脐血 集落
下载PDF
多细胞因子组合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及粘附分子和CXCR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许力 毛平 朱霞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075-107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及扩增后粘附分子和CXCR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新鲜脐血标本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培养体系中培养7天,在0、7天检测有核细胞数(TNC)、CD34+细...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及扩增后粘附分子和CXCR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新鲜脐血标本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培养体系中培养7天,在0、7天检测有核细胞数(TNC)、CD34+细胞数及CD34+CXCR4+、CD34+CD49d+、CD34+CD62L+的细胞数和集落形成单位(CFU)数。根据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实验分组为:对照组;SCF+FL(简称SF)组;SFT(SCF+FL+TPO)组;SFT6(SCF+FL+TPO+IL-6)组;SFTs(SCF+FL+TPO+sIL-6R)组;SFT6s(SCF+FL+TPO+IL-6/sIL-6R)组。结果:和对照组相比,SF、SFT、SFT6、SFTs、SFT6s组均可有效地扩增脐血造血细胞(P<0.05),SFT、SFT6、SFTs、SFT6s四组扩增效果优于SF,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SFT和SFT6、SFTs三组之间却无明显区别(P>0.05),在SFT6组合基础上加入sIL-6R后,即SFT6s组能有效地扩增脐血细胞,并优于SFT、SFT6、SFTs三组(P<0.05);SF、SFT、SFT6、SFTs四组细胞因子组合均可提高脐血CD34+细胞上CD49d、CD62L和CXCR4的表达,但四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SFT6s组可明显促进脐血CD34+细胞上CD49、CD62L和CXCR4的表达,并优于SF、SFT、SFT6、SFTs四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IL-6/sIL-6R可协同SCF、FL和TPO有效地扩增脐血细胞并能促进和归巢有关的CD49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脐血 单个核细胞 体外扩增 粘附分子 CXCR4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扩增及归巢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力 林金盈 毛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3079-3082,共4页
目的:体外扩增脐血造血细胞的目的是促进脐血造血细胞的植入能力,并重建受体的造血功能,而这和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细胞数和体外扩增后细胞的归巢能力密切相关。实验拟观察白细胞介素6/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 目的:体外扩增脐血造血细胞的目的是促进脐血造血细胞的植入能力,并重建受体的造血功能,而这和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细胞数和体外扩增后细胞的归巢能力密切相关。实验拟观察白细胞介素6/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及扩增后对归巢有关的CD49d和CXCR4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3在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10份足月顺产健康新生儿脐血标本由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对实验知情同意,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将由新鲜脐血标本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培养体系中培养7d。根据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实验分组为:对照组、干细胞因子+FLT3配基+促聚核细胞生成因子组(简称SFT组)、干细胞因子+FLT3配基+促聚核细胞生成因子+白细胞介素6组(简称SFT6组)、干细胞因子+FLT3配基+促聚核细胞生成因子+白细胞介素6/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组(简称SFT6s组)。SFT6s组根据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浓度又分为50,100,500,1000μg/L组。③实验评估:在0,7d检测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及CD34+CXCR4+,CD34+CD49d+的细胞数。结果:①培养7d后,SFT、SFT6、SFT6s组有核细胞数及CD34+细胞数扩增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SFT、SFT6、SFT6s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SFT、SFT6、SFT6s组细胞因子组合均可提高脐血CD34+细胞上CD49d,CXCR4表达,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③500,1000μg/LSFT6s组脐血单个核细胞扩增效果和CD49d和CXCR4表达均优于SFT,SFT6s组和100μg/LSFT6s组(P<0.05),500,1000μg/LSFT6s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干细胞因子+FLT3配基+促聚核细胞生成因子组合的基础上,加入白细胞介素6/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后可有效地扩增脐血细胞,并促进CD49d和CXCR4表达,对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浓度有一定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IL-6/sIL-6R 单个核细胞 体外扩增 CD49D CXCR4
下载PDF
鼻咽癌长期生存者的生存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1
作者 伍勇 胡伟汉 +9 位作者 刘国龙 刘四红 林焕新 毛平 高文超 谭嘉琦 陈耀铭 蔡修宇 王芳 葛楠 《临床医学工程》 2010年第8期46-48,共3页
目的测定鼻咽癌治疗后长期生存者的生存质量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1999年~2000年治疗后无瘤生存的90例鼻咽癌患者分别于2003年和2008年接受了生存质量的测定。测定量表包括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中文版和包含14个症状的自觉症... 目的测定鼻咽癌治疗后长期生存者的生存质量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1999年~2000年治疗后无瘤生存的90例鼻咽癌患者分别于2003年和2008年接受了生存质量的测定。测定量表包括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中文版和包含14个症状的自觉症状评价量表。比较患者两次生存质量的变化,并分析影响生存质量变化的因素。结果同2003年相比,2008年患者SF-36的生理机能领域生存质量变差,而生理职能和精力领域生存质量好转;口干和视力减退症状加重,而味觉减退症状减轻。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和经济情况是影响患者精力领域生存质量变化的独立因素,生存时间和化疗是影响患者口干症状变化的独立因素。结论鼻咽癌长期生存者的生存质量某些方面存在恶化或好转,但总的生存质量比较稳定,社会人口学和临床因素可能影响生存质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质量 SF-36中文版 鼻咽肿瘤 放射治疗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口腔黏膜炎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群英 严早健 冼彩连 《临床医学工程》 2011年第9期1416-1418,共3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发生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特点与转归,实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并加强观察,可以降低并控制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和程度,对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44例异基因造...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发生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特点与转归,实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并加强观察,可以降低并控制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和程度,对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44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发生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并观察口腔黏膜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相结合,同时给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口腔黏膜炎患者使用他克莫司软膏外涂患者口腔局部。结果 44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18例发生口腔黏膜炎,发生于移植后150~180天,其中3例表现为口腔和腭部的白条纹状的改变;5例有不同程度的多处口腔溃疡引起口腔疼痛;3例进行性或反复的口腔黏膜炎,影响进食;3例出现口腔黏膜变薄,黏膜红斑,味觉减低和口干症;3例出现舌痛;1例出现与免疫抑制剂有关的念珠菌感染以及双颊和舌部粘液性囊肿。通过增加CsA用量或者加用糖皮质激素等,加强口腔清洁和给予角化细胞生长因子(KGF)、贝复济喷雾剂(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交替含漱护理干预后,口腔黏膜炎均能得到控制,仅3例需加用MMF。而对于口腔溃疡型的黏膜炎,他克莫司软膏外涂患者口腔局部疗效较好,对于其他类型口腔黏膜炎疗效不明显。结论口腔黏膜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多样性,系统免疫抑制剂结合口腔的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和专科护理,他克莫司软膏局部外涂患者口腔对控制和降低口腔黏膜炎的程度有很大的帮助,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及忧虑,是提高移植成功的主要手段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口腔黏膜炎 护理
下载PDF
Hyper-CVAD/MA方案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13
作者 陈小卫 王顺清 +1 位作者 周薇 谢晓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7期175-176,共2页
目的评价Hyper-CVAD/MA方案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方法 16例T细胞淋巴瘤初治患者采用Hyper-CVAD/MA方案进行化疗。化疗每约4周为1个疗程,每疗程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后1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7例(43.8%)... 目的评价Hyper-CVAD/MA方案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方法 16例T细胞淋巴瘤初治患者采用Hyper-CVAD/MA方案进行化疗。化疗每约4周为1个疗程,每疗程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后1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7例(43.8%),部分缓解(PR)5例(31.3%),有效率为75%。随访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62.5%,1年总生存(OS)率为81.3%。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均可耐受。结论 Hyper-CVAD/MA方案治疗T细胞淋巴瘤近期疗效满意,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易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CVAD/MA 非霍奇金淋巴瘤 T细胞淋巴瘤 化疗
下载PDF
VLA-4和LFA-1参与HPP-EPC体内向缺血组织的归巢
14
作者 段华新 卢光琇 程腊梅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8年第9期1475-1478,共4页
目的研究极迟反应抗原(VLA-4)和淋巴细胞功能抗原(LFA-1)参与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HPP-EPC)体内向缺血组织的归巢的情况。方法结扎股动脉构建裸鼠后肢缺血模型,移植经功能级别的VLA-4(或CD49d)和LFA-1(或CD11a)中和抗体阻断后的HPP-EP... 目的研究极迟反应抗原(VLA-4)和淋巴细胞功能抗原(LFA-1)参与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HPP-EPC)体内向缺血组织的归巢的情况。方法结扎股动脉构建裸鼠后肢缺血模型,移植经功能级别的VLA-4(或CD49d)和LFA-1(或CD11a)中和抗体阻断后的HPP-EPCs,观察肢体坏死长度和肢体脱失情况,用放射性核素方法检测缺血肢体血流恢复程度,组织学方法计数毛细血管密度和归巢到缺血区肌肉组织的荧光标记的内皮祖细胞数目。结果CD11a抗体组、CD49d抗体组及两种抗体联用组的肢体坏死长度都较同型对照抗体组为高(P<0.05)。而且,两种抗体联用组比任一种抗体组的肢体坏死长度都要高(P<0.05)。各抗体阻滞组血流恢复、毛细血管密度和归巢HPP-EPC细胞数目均较同型对照抗体封闭组低(P<0.05)。而且,两种抗体联用组比任一种抗体组的肢体血流、毛细血管密度和归巢HPP-EPC细胞数目改善都明显(P<0.05)。结论LFA-1和VLA-4参与了HPP-EPC体内向缺血组织的归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 极迟反应抗原 淋巴细胞功能抗原 归巢 机制
下载PDF
脐血来源的不同增殖能力的两种内皮祖细胞
15
作者 段华新 卢光琇 程腊梅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8年第4期544-547,共4页
目的比较两种脐血来源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和抗凋亡能力。方法采用Annexin V/PI的凋亡检测比较两种细胞抵抗凋亡的能力;用增殖实验等方法比较两种内皮祖细胞的增殖特点;用集落形成实验比较两种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结果发现高增殖潜能内皮... 目的比较两种脐血来源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和抗凋亡能力。方法采用Annexin V/PI的凋亡检测比较两种细胞抵抗凋亡的能力;用增殖实验等方法比较两种内皮祖细胞的增殖特点;用集落形成实验比较两种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结果发现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HPP-EPCs)显示比循环成血管细胞(CACs)具有更强的抗凋亡能力。CACs只能达到4~6个倍增,而HPP-EPCs能达到60多个倍增。CACs的单个细胞不能形成集落,HPP-EPCs的单个细胞中能在14d的培养期间形成了次级集落和三级集落。结论HPP-EPCs比CACs具有更强的抗凋亡能力、增殖能力和集落形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增殖 凋亡 集落形成
下载PDF
骨髓基质细胞对多细胞因子介导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
16
作者 许力 毛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5923-5926,共4页
背景:体外扩增脐血造血细胞的目的是促进脐血造血细胞的植入能力,细胞因子介导的脐血造血细胞能使细胞数有效扩增,但同时也耗竭了具有分化潜能的造血干细胞。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对多细胞因子组合介导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及扩增... 背景:体外扩增脐血造血细胞的目的是促进脐血造血细胞的植入能力,细胞因子介导的脐血造血细胞能使细胞数有效扩增,但同时也耗竭了具有分化潜能的造血干细胞。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对多细胞因子组合介导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及扩增后黏附分子和CXCR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分离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在预先建立的人骨髓基质细胞层上,分组培养:对照组仅含有脐血单个核细胞;多种细胞因子+脐血单个核细胞组;骨髓基质细胞+脐血单个核细胞组;骨髓基质细胞+多种细胞因子+脐血单个核细胞组。培养0,7d检测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及CD34+CXCR4+,CD34+CD62L+,CD34+CD49d+的细胞数。结果与结论:单纯骨髓基质细胞和单用细胞因子组均可有效地扩增脐血造血细胞,并提高造血细胞上CD49d,CD62L及CXCR4表达。而单用细胞因子组促进脐血造血细胞扩增能力较单纯骨髓基质细胞强,提高造血细胞CD49d,CD62L及CXCR4表达能力较单纯骨髓基质细胞差。提示骨髓基质细胞虽可支持脐血造血细胞扩增,但难以实现造血细胞的大量扩增,但在骨髓基质细胞层的支持下,多细胞因子可有效地促进脐血造血细胞的扩增,并优于单用细胞因子及骨髓基质细胞,证实骨髓基质细胞可协同多细胞因子有效地促进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扩增,促进造血干细胞的黏附和趋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骨髓基质细胞 单个核细胞 体外扩增 CD49D CXCR4
下载PDF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17
作者 黎宇苗 毛平 +5 位作者 王顺清 李庆山 张玉平 陈小卫 周铭 王彩霞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3年第9期836-839,共4页
目的评价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治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的疗效,并探讨其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16例M5患者接受allo-PBSCT,其中亲缘11例,非亲缘5例。预处理方案:9例采用清髓方案BUCY,7例采用非清髓方案FB... 目的评价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治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的疗效,并探讨其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16例M5患者接受allo-PBSCT,其中亲缘11例,非亲缘5例。预处理方案:9例采用清髓方案BUCY,7例采用非清髓方案FBC。亲缘的11例均采用环孢素+短程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非亲缘的5例均采用环孢素+甲氨蝶呤+吗替麦考酚酯+ATG。输注的外周血干细胞有核细胞中位数为6.58×108/kg,CD34+细胞中位数为4.46×106/kg。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均证实植活,余1例在移植早期因HVOD死亡。植入病人中白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3(9~17)d,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6(8~26)d。发生急性GVHD 6例(Ⅰ度4例,Ⅱ度2例),发生局限性慢性GVHD 7例。目前无病存活10例,中位生存期为45(3~78)个月。结论 Allo-PBSCT是治疗M5的有效手段,并发症少,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疗效
下载PDF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分析及临床意义
18
作者 陈小卫 毛平 +2 位作者 王顺清 应逸 谢晓斌 《中外医疗》 2011年第21期104-105,共2页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培养法处理患者骨髓样本,经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染色体核型分析之间的关系。结果 58例患者中异常核型为69%(40/58),...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培养法处理患者骨髓样本,经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染色体核型分析之间的关系。结果 58例患者中异常核型为69%(40/58),以结构异常为主,以M3的检出率最高。伴有复杂核型异常AML患者CR率、总生存期均较非复杂核型异常AML患者差。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已成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断、个体化治疗、治疗效果监测及判断预后不可或缺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染色体核型分析
下载PDF
成人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李庆山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2年第10期33-35,共3页
关键词 成人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UCBT 脐血移植 白血病
下载PDF
不同来源血清和细胞因子对骨髓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
20
作者 许力 毛平 《内科》 2009年第2期202-204,共3页
目的观察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并加以鉴定,并探讨不同来源血清和细胞因子对其成纤维系祖细胞(CFU-F)产率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骨髓,进行BMSC原代培养,传代后分别观察其生长特性,绘制贴壁率,测定生长曲线,并应... 目的观察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并加以鉴定,并探讨不同来源血清和细胞因子对其成纤维系祖细胞(CFU-F)产率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骨髓,进行BMSC原代培养,传代后分别观察其生长特性,绘制贴壁率,测定生长曲线,并应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采用体外长期液体培养法观察CFU-F的产率。结果原代培养的BMSCs生长良好,倍增时间约为40小时,传代后12小时贴壁率达85%以上;胎牛血清较脐血清和马血清能促进CFU-F的增值和分化。与未加细胞因子对照组相比,单用细胞因子SCF,SDF-1均可促进CFU-F的增殖,但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加入SCF,SDF-1可明显的促进CFU-F的增殖,并优于单用SCF和SDF-1(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BMSCs生长稳定,传代后细胞适应性强;胎牛血清中可能较脐血清和马血清存在较多的对CFU-F有促进作用的生长因子;SCF可协同SDF-1促进CFU-F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血清 细胞因子 成纤维系集落形成单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