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被引量:1
1
作者 黄俊 《基础医学教育》 2019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广州医科大学1958年建校时设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研室及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2004年两个教研室合并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其中免疫学为广州市级重点学科。1983年免疫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8年广州医科... 广州医科大学1958年建校时设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研室及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2004年两个教研室合并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其中免疫学为广州市级重点学科。1983年免疫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8年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博士点获批,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现有教师共13名,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9名、讲师3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先后有8名教师出国进修或访问学习,6人有两年以上留学经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 医科大学 教研室 免疫学 广州 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 人体寄生虫学
下载PDF
在病原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基于诺贝尔奖案例的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被引量:8
2
作者 齐艳伟 马长玲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85-88,共4页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每一个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在诺贝尔奖成立120余年的历程中,病原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诺贝尔奖,蕴藏了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本教研室对病原生物学领域获诺...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每一个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在诺贝尔奖成立120余年的历程中,病原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诺贝尔奖,蕴藏了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本教研室对病原生物学领域获诺贝尔奖的案例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深入挖掘,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科学在平淡中见奇、课程教育与辩证思维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进取奋斗意愿、培养学生严谨治学态度和学习兴趣等六个方面,精心设计了相关课程思政案例,并融入教学实践中,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奖 课程思政 病原生物学
原文传递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 被引量:7
3
作者 邱怀娜 杨权 黄俊 《基础医学教育》 2017年第3期190-191,共2页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并通过实验操作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研室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教学反馈进行改革实践,这...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并通过实验操作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研室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教学反馈进行改革实践,这些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教学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新型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被引量:6
4
作者 马长玲 麦璟莹 +1 位作者 黄俊 袁竹青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1570-1572,共3页
目的为树立病原生物的整体概念,探索建立一门独立的《实验病原生物学》课程。方法在本校2014、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全面开展《实验病原生物学》教学,收集学生调查问卷分析教学效果。结果学生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给予比较完整的病原体医... 目的为树立病原生物的整体概念,探索建立一门独立的《实验病原生物学》课程。方法在本校2014、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全面开展《实验病原生物学》教学,收集学生调查问卷分析教学效果。结果学生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给予比较完整的病原体医学知识框架、提高科研素质、调动学习主动性、提高动手能力方面分别得到90.3%、80.5%、87.3%、88.4%学生的肯定。结论该课程通过将医学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实验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有力促进了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共生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增加了实验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病原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 人体寄生虫学
原文传递
提高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蔡铭升 廖宗敏 李美丽 《基础医学教育》 2018年第9期718-719,共2页
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是现代医学生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理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通过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借鉴PBL教学法,以病例进行教学;课上总结归纳... 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是现代医学生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理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通过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借鉴PBL教学法,以病例进行教学;课上总结归纳,课后强化练习;充分利用实验课进行教学等来提升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寄生虫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下载PDF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实践 被引量:9
6
作者 齐艳伟 马长玲 +1 位作者 邱怀娜 黄俊 《基础医学教育》 2019年第3期178-181,共4页
人体寄生虫学主要研究医学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存繁殖规律,揭示寄生虫与人体及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寄生虫病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现代医学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近年来,人体寄生虫学在医学院校教学中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人体寄生虫学主要研究医学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存繁殖规律,揭示寄生虫与人体及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寄生虫病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现代医学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近年来,人体寄生虫学在医学院校教学中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为改变这一现状,广州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文章将从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增加最新的寄生虫研究动态、优化教学内容以及将人文素质培养融入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来等方面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寄生虫学 教学改革 寄生虫研究动态 人文素养
下载PDF
肺炎链球菌自溶酶(LytA)蛋白T细胞表位的预测、筛选及确定 被引量:2
7
作者 麦璟莹 梁广明 +3 位作者 梁雪清 高志岩 马长玲 袁竹青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28,共8页
目的确定肺炎链球菌自溶酶(LytA)蛋白CD4 T细胞及CD8 T细胞的表位。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肺炎链球菌LytA蛋白分子小鼠的MHC-Ⅰ结合肽(CD8 T细胞表位)和MHC-Ⅱ结合肽(CD4 T细胞表位)序列并人工合成相应肽段;经诱导表达、纯化、透... 目的确定肺炎链球菌自溶酶(LytA)蛋白CD4 T细胞及CD8 T细胞的表位。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肺炎链球菌LytA蛋白分子小鼠的MHC-Ⅰ结合肽(CD8 T细胞表位)和MHC-Ⅱ结合肽(CD4 T细胞表位)序列并人工合成相应肽段;经诱导表达、纯化、透析、去内毒素、定量等步骤得到纯化的rLytA蛋白用以免疫小鼠;分离每只免疫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的脾及淋巴结细胞并分别与每条人工合成的候选表位肽段体外共培养,取培养上清进行双夹心ELISA检测每组细胞IFN-γ的产生情况;用初步筛选到的表位多肽刺激小鼠的脾及淋巴结细胞并进行细胞内染色及细胞流式技术检测,筛选出LytA蛋白分子T细胞表位。结果利用多种方法分析了LytA蛋白分子的MHC-Ⅰ结合肽及MHC-Ⅱ结合肽,经整理得到候选MHC-Ⅰ结合肽26条,候选MHC-Ⅱ结合肽7条,并进行了人工合成。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了rLytA蛋白并成功免疫了小鼠;双夹心ELISA结果初步提示:肽段LⅠ4、LⅠ5、LⅠ6、LⅠ7、LⅠ11、LⅠ12、LⅠ13、LⅠ14、LⅠ25以及肽段LⅡ3、LⅡ4、LⅡ5刺激免疫小鼠细胞产生的IFN-γ量比相应的对照小鼠显著升高;细胞流式技术进一步确定:经肽段LⅠ4、LⅠ6、LⅠ7、LⅠ11、LⅠ12、LⅠ13、LⅠ14及LⅠ25刺激后,免疫小鼠细胞中IFN-γ和CD8双阳性的细胞百分比较对照小鼠细胞的百分比显著升高;经肽段LⅡ4和LⅡ5刺激后,免疫小鼠细胞中IFN-γ和CD4双阳性的细胞百分比较对照小鼠细胞的百分比显著升高。结论确定了肺炎链球菌LytA蛋白分子2个CD4 T细胞及8个CD8 T细胞的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链球菌 自溶酶 T细胞表位
原文传递
粉尘螨Hsp60基因的测序、克隆和原核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海娟 洪青 +4 位作者 罗晓东 李小敏 丁雪 沈浩贤 陈代雄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探索和发现粉尘螨新的变应原组分。方法以粉尘螨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为研究对象,用简并引物PCR方法扩增出其cDNA片段,并对该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同时,对该基因片段进行了克隆、原核表达。结果与结论... 目的探索和发现粉尘螨新的变应原组分。方法以粉尘螨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为研究对象,用简并引物PCR方法扩增出其cDNA片段,并对该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同时,对该基因片段进行了克隆、原核表达。结果与结论成功确定粉尘螨Hsp60基因片段cDNA序列;构建了pET-28a(+)-Hsp60重组质粒,并在E.coli BL21中得到高效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螨 HSP60 基因序列 原核表达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Ⅰ型糖尿病大鼠淋巴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
9
作者 郑贵星 李翊泉 +2 位作者 魏小平 吴颉 黄俊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7-680,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Ⅰ型糖尿病大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免疫调节相关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MTT法观察其对Ⅰ型糖尿病大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Ⅰ型糖...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Ⅰ型糖尿病大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免疫调节相关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MTT法观察其对Ⅰ型糖尿病大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Ⅰ型糖尿病大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B组和C组的吸光度值明显低于A组,数据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吸光度值明显低于B组,数据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A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B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细胞凋亡水平明显高于A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细胞凋亡水平明显高于B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显著抑制Ⅰ型糖尿病大鼠淋巴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促进细胞凋亡,继而影响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发挥其抑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Ⅰ型糖尿病 大鼠 淋巴细胞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肺脏中T细胞的功能特点及TLR3表达
10
作者 陈殿慧 谢安琪 +6 位作者 黎家杰 方超 杨舒雯 黄河 颜穗凯 谢红艳 黄俊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88-893,909,共7页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后小鼠肺脏T细胞含量及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日本血吸虫感染C57BL/6小鼠5~6周后,分离肺脏,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同时获取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的含量;使用细胞表面染色的方法观察T细胞在...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后小鼠肺脏T细胞含量及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日本血吸虫感染C57BL/6小鼠5~6周后,分离肺脏,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同时获取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的含量;使用细胞表面染色的方法观察T细胞在感染后CD25、CD69、CD62L、CD127表达情况;经PMA和离子霉素的刺激,使用细胞内染色的方法检测IFN-γ、IL-4、IL-5、IL-10的分泌情况,同时观察T细胞表达TLR2和TLR3的变化情况。结果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后,观察到肺部中肉芽肿的存在,肺脏中T细胞百分比含量显著增加(P<0.01);感染组CD69在T细胞上的表达比例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而感染组T细胞CD62L和CD127分子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P<0.01);感染后,T细胞分泌IFN-γ、IL-4、IL-5和IL-10的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感染后TLR3在T细胞表面上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血吸虫感染5~6周后小鼠肺脏中T细胞为一群表型和功能独立的细胞群,且可能通过上调TLR3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肺脏 淋巴T细胞
原文传递
重组TRAIL的纯化及其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的杀伤活性
11
作者 王飞 朱郇悯 +6 位作者 韦雪梅 刘嘉熙 汤娟娟 王嘉雯 黎银燕 陈晓湘 李孜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4,共4页
目的:表达、纯化重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活性片段,并观察其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的杀伤活性。方法:利用已有的pGEx-4T-l/TRAIL重组质粒转化BL21/DE3菌;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谷胱甘肽转移酶(GST)... 目的:表达、纯化重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活性片段,并观察其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的杀伤活性。方法:利用已有的pGEx-4T-l/TRAIL重组质粒转化BL21/DE3菌;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标签的TRAIL,用GST-BIND树脂亲和层析柱纯化;SDS-PAGE电泳分析纯化结果;蛋白质超滤除盐、浓缩TRAIL;Bradford法定量。形态学观察肺癌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确定TRAIL对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共获得8.6 mg纯化TRAIL,其对A549、SPC-Al、HLAMP、95D、PGCL3、95C、H460等7株细胞株的IC50值分别为(2.33±0.22)μg/mL、(50.0±17.0)、(872.0±241.0)、(427.0±12.0)、(328.0±28.0)、(270.0±33.0)、(178.0±8.0)ng/mL。结论:相同组织类型的不同肺癌细胞株对重组TRAIL的敏感度不同,从低到高依次为A549、HLAMP、95D、PGCL3、95C、H460和SPC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肺癌 药物敏感度
原文传递
使用Taqman技术监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微小残留病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晶晶 王颖 +4 位作者 张文伟 余秀雪 姜波 梁辉 李剑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4年第4期239-244,共6页
目的动态的监测bcr-abl融合基因mRNA表达水平以及评估经格列卫治疗后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微小残留病灶。方法荧光定量RT-PCR法(Q-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mRNA表达水平,收集来自广州金域的34例CML患者(包括经格列卫治疗后缓... 目的动态的监测bcr-abl融合基因mRNA表达水平以及评估经格列卫治疗后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微小残留病灶。方法荧光定量RT-PCR法(Q-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mRNA表达水平,收集来自广州金域的34例CML患者(包括经格列卫治疗后缓解病人17例,未经治疗病人17例)。CML患者的检测结果与其他良性血液病患者进行比较,并且结合临床表现,得到CML和其它非白血病病人中bcr-abl L表达信息,以及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微小残留病灶的重要意义。结果在CML病人中bcr-abl融合基因表达阳性率为88.3%(30/34),在其他的良性血液病中无表达。我们也能观察到经格列卫治疗的病人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经格列卫治疗的病人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较未经治疗者明显降低(P<0.05)。结论 Q-RT-PCR法是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的重要方法,BCR-ABL融合基因可以做为CML的分子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CR-ABL融合基因 微小残留病灶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黄芪对小鼠淋巴细胞及其表面分子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勇森 韩孟伊 +4 位作者 陈冰霞 张梦欣 张杰森 金晨曦 齐艳伟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探讨黄芪灌胃给药C57BL/6小鼠后脾脏中淋巴细胞及其相关表面分子的变化。方法将黄芪通过灌胃给药小鼠,6d后将对照组和黄芪组小鼠的脾细胞进行分离,制备单细胞悬液,然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B细胞、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及其... 目的探讨黄芪灌胃给药C57BL/6小鼠后脾脏中淋巴细胞及其相关表面分子的变化。方法将黄芪通过灌胃给药小鼠,6d后将对照组和黄芪组小鼠的脾细胞进行分离,制备单细胞悬液,然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B细胞、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及其相关表面分子CXCR3、CD69和CD62L的百分比含量。结果黄芪组小鼠脾脏中B细胞和NK细胞的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而T细胞和CD8+T细胞的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和P<0.01)。黄芪组CXCR3分子在NK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黄芪组CD69分子在CD8+T细胞和NK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黄芪组CD62L分子在B细胞、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中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C57BL/6小鼠在给药黄芪后,其脾脏中上述淋巴细胞及其相关表面分子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提示黄芪对小鼠的免疫功能可以产生多种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淋巴细胞 细胞表面分子
原文传递
肺炎链球菌表面粘附素A蛋白抗原表位的预测筛选及确定
14
作者 古文雅 梁雪清 +2 位作者 麦璟莹 马长玲 袁竹青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5-64,共10页
【目的】确定肺炎链球菌表面粘附素A(Psa A)蛋白抗原的B细胞、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表位。【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肺炎链球菌Psa A蛋白分子小鼠B细胞线性表位、MHC-Ⅰ结合肽(CD8 T细胞表位)及MHC-Ⅱ结合肽(CD4 T细胞表位)并人... 【目的】确定肺炎链球菌表面粘附素A(Psa A)蛋白抗原的B细胞、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表位。【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肺炎链球菌Psa A蛋白分子小鼠B细胞线性表位、MHC-Ⅰ结合肽(CD8 T细胞表位)及MHC-Ⅱ结合肽(CD4 T细胞表位)并人工合成相应肽段;克隆重组质粒BL21/p ET/Psa A并得到纯化的r Psa A蛋白用以免疫小鼠;分离每只免疫组和对照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人工合成的候选B细胞表位肽段进行间接ELISA检测,筛选B细胞表位;分离小鼠脾及淋巴结细胞并分别与人工合成的T细胞候选表位肽段体外共培养,取上清进行双夹心ELISA检测IFN-γ的量进行初步筛选。用初筛到的表位多肽刺激小鼠的脾及淋巴结细胞并进行细胞内染色及细胞流式检测,确定Psa A蛋白分子T细胞表位。【结果】分析Psa A蛋白分子的B细胞表位及MHC-Ⅰ结合肽、MHC-Ⅱ结合肽;得到候选B细胞表位肽10条,MHC-Ⅰ结合肽21条,MHC-Ⅱ结合肽7条,并进行了人工合成。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了r Psa A蛋白并成功免疫了小鼠。间接ELISA结果显示:肽段PB2、PB6,PB7与r Psa A免疫小鼠的血清发生反应,其OD450nm读数比相应的阴性对照小鼠显著升高;双夹心ELISA结果初步提示:肽段PⅠ10、PⅠ14、PⅠ17、PⅠ18、PⅠ21以及肽段PⅡ2、PⅡ5、PⅡ6刺激免疫小鼠细胞产生的IFN-γ量比相应的对照小鼠显著升高。细胞流式结果进一步确定:经肽段PⅡ2、PⅡ5刺激后,免疫小鼠细胞中IFN-γ和CD4双阳性细胞百分比较对照小鼠细胞显著升高;经肽段PⅠ14、PⅠ17、PⅠ21刺激后,免疫小鼠细胞中IFN-γ和CD8双阳性细胞的百分比较对照小鼠细胞显著升高。【结论】确定了肺炎链球菌Psa A蛋白分子的3个B细胞线性表位;2个CD4 T细胞表位;3个CD8 T细胞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链球菌 表面粘附素A 抗原表位
下载PDF
ACHBLF患者外周血中NK与NKT细胞的变化及与肝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涛 伍伟玲 +1 位作者 钟宋 黄河 《河北医药》 CAS 2021年第15期2306-2308,2312,共4页
目的研究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acute-on-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ailure,ACHBLF)患者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与自然杀伤T细胞(natural killer T cells,NKT)细胞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关系... 目的研究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acute-on-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ailure,ACHBLF)患者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与自然杀伤T细胞(natural killer T cells,NKT)细胞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8月诊断为ACHBLF的45例患者作为ACHBLF组、诊断为慢性乙肝(CHB)的58例患者作为CHB组,另取同期体检中心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的对照组。采集外周血并测定NK细胞、NKT细胞的含量,采集血清并测定肝功能指标、炎症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ACHBLF组和CHB组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及NKT细胞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32(IL-32)、CC亚族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CHBLF组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及NKT细胞的含量均显著低于CHB组,血清中ALT、AST、γ-GT、TBIL、DBIL、IBIL、TNF-α、IFN-γ、IL-6、IL-8、IL-32、CCL20、HMGB1的含量均显著高于CHB组(P<0.05);ACHBLF组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NKT细胞含量与血清中ALT、AST、γ-GT、TBIL、DBIL、IBIL、TNF-α、IFN-γ、IL-6、IL-8、IL-32、CCL20、HMGB1的含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ACHBLF患者外周血中NK与NKT细胞含量的减少与肝功能恶化、炎性反应激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 自然杀伤细胞 自然杀伤T细胞 炎症细胞因子
下载PDF
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免疫细胞及其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梦欣 李勇森 +4 位作者 陈冰霞 张杰森 韩孟伊 金晨曦 齐艳伟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探讨C57BL/6小鼠感染约氏疟原虫后脾脏不同免疫细胞的含量及其表达的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将C57BL/6小鼠分为正常组和感染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约氏疟原虫NSM虫株,8 d后将全部小鼠的脾细胞进行分离,制备单细胞悬液。... 目的探讨C57BL/6小鼠感染约氏疟原虫后脾脏不同免疫细胞的含量及其表达的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将C57BL/6小鼠分为正常组和感染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约氏疟原虫NSM虫株,8 d后将全部小鼠的脾细胞进行分离,制备单细胞悬液。然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T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及其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2(IL-12)、IL-10的百分比含量。结果C57BL/6小鼠感染约氏疟原虫后,脾脏T细胞百分比含量(35.65±2.36)%、DC(0.26±0.07)%均比正常组(41.61±2.03)%、(0.45±0.03)%降低,而巨噬细胞(3.54±0.06)%比正常组(1.03±0.10)%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T细胞中IFN-γ、IL-12和IL-10的百分比含量(29.22±0.96)%、(0.60±0.07)%、(4.89±0.83)%均比正常组(14.32±1.80)%、(0.40±0.15)%、(1.00±0.07)%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噬细胞中IFN-γ、IL-12和IL-10的百分比含量(11.30±0.90)%、(5.32±0.11)%、(1.69±0.21)%均比正常组(18.50±0.89)%、(18.43±1.52)%、(12.53±1.2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中IL-10的百分比含量(10.81±1.34)%比正常组(27.12±6.16)%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FN-γ、IL-12的百分比含量(47.67±12.42)%、(30.64±9.00)%较正常组(52.51±8.57)%、(42.19±4.77)%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约氏疟原虫的C57BL/6小鼠脾脏中不同免疫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百分比含量变化存在不同,其中DC和巨噬细胞会通过降低自身IL-10的表达水平来抵抗约氏疟原虫的感染;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会通过T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12水平升高起到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氏疟原虫 脾脏 免疫细胞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IL-27增强TNF-α介导上调的炎症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4
17
作者 邱怀娜 查贺飞 +4 位作者 曲佳乐 王梅 冯源发 黄俊 杨权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23期4412-4415,共4页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炎症疾病,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在于探讨IL-27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研究IL-27和TNF-α对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产生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作...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炎症疾病,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在于探讨IL-27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研究IL-27和TNF-α对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产生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作用。结果:IL-27显著增强TNF-α介导上调的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L-6和趋化因子CCL5的表达。IL-6和CCL5的表达受特异性信号分子抑制剂显著抑制。结论: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诱导释放IL-6和CCL5可能受JNK,p38MAPK和NF-κB通路差异调控。这些结果为阐明IL-27与TNF-α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症发生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生物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炎症 细胞因子 趋化因子 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
原文传递
TLR2配体促进THP-1细胞表达多种趋化因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权 刘慰华 +1 位作者 黄俊 邱怀娜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711-713,722,共4页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2(TLR2)配体肽聚糖(PGN)和脂磷壁酸(LTA)对THP-1细胞表达趋化因子的影响。方法 THP-1细胞用不同浓度(1、10、100μg/m L)PGN或LTA刺激后,收集细胞提取m 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收集培养上清进行ELISA检测。抑制...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2(TLR2)配体肽聚糖(PGN)和脂磷壁酸(LTA)对THP-1细胞表达趋化因子的影响。方法 THP-1细胞用不同浓度(1、10、100μg/m L)PGN或LTA刺激后,收集细胞提取m 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收集培养上清进行ELISA检测。抑制实验中,THP-1细胞先用信号分子抑制剂预处理,与PGN或LTA孵育后,再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刺激6 h,浓度为10μg/m L的PGN和LTA能显著促进CCL2、CXCL8和CXCL10 m RNA的表达(P<0.05),当浓度提高至100μg/m L时,PGN和LTA能更显著促进CCL2、CXCL8和CXCL10 m RNA的表达(P<0.001);刺激24 h,浓度为10μg/m L的PGN或LTA能显著促进THP-1细胞释放趋化因子CCL2、CXCL8和CXCL10;不同信号分子抑制剂有差异地抑制PGN或LTA介导上调的CCL2、CXCL8和CXCL10的表达。结论 TLR2配体PGN和LTA促进THP-1细胞表达趋化因子CCL2、CXCL8和CXCL10 m RNA,受信号通路MPAK和NF-κB差异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P-1 肽聚糖 脂磷壁酸 趋化因子
原文传递
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γδT细胞、NK细胞和NKT细胞表型的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麦璟莹 查贺飞 +7 位作者 曲佳乐 王梅 冯源发 齐艳伟 杨权 谢红艳 黄俊 邱怀娜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37,共6页
日本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本研究着力于探究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e japonicum,S.j.)感染的C57BL/6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不同固有免疫细胞的表型变化。C57BL/6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6周,分离肠系膜淋巴结,制备单细胞悬液... 日本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本研究着力于探究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e japonicum,S.j.)感染的C57BL/6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不同固有免疫细胞的表型变化。C57BL/6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6周,分离肠系膜淋巴结,制备单细胞悬液,检测固有免疫细胞及其表面相关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肠系膜淋巴结中γδT细胞、NK细胞和NKT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但只有NK细胞的百分比含量明显增加(P<0.05);γδT细胞、NK细胞和NKT细胞表面CD69表达显著增高(P<0.01),而CD25的变化均不明显(P>0.05);γδT细胞和NK细胞表面CD4增高(P<0.05);NK细胞表面NKG2A/C/E(CD94)、NKG2D(CD314)表达及NKT细胞表面NKG2D(CD314)表达降低(P<0.05)。表明日本血吸虫感染C57BL/6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不同固有免疫细胞的表型变化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病 肠系膜淋巴结 固有免疫细胞
原文传递
感染伯氏疟原虫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表面分子的检测 被引量:3
20
作者 郑贵星 陈冰霞 +3 位作者 张梦欣 金晨曦 谢世豪 齐艳伟 《现代免疫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65-271,共7页
为探讨C57BL/6小鼠在感染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后外周血中的免疫细胞及其表面分子变化情况,将C57BL/6小鼠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n=5),分别尾静脉注射伯氏疟原虫混悬液和生理盐水;感染第6天(Day 6,D6)处死小鼠,取外周全血并制备... 为探讨C57BL/6小鼠在感染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后外周血中的免疫细胞及其表面分子变化情况,将C57BL/6小鼠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n=5),分别尾静脉注射伯氏疟原虫混悬液和生理盐水;感染第6天(Day 6,D6)处死小鼠,取外周全血并制备免疫细胞悬液;FACS检测小鼠B细胞、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百分比及其表面分子CXCR3、CD69、CD62L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疟原虫感染后,小鼠外周血B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7.28±0.57)%vs(44.49±4.31)%,P<0.01],而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显著[(33.26±6.65)%vs(35.99±3.45)%、(17.86±5.34)%vs(14.61±3.86)%、(13.32±1.92)%vs(11.75±1.64)%,均P>0.05];感染组B细胞和T细胞中CXCR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0.52±0.65)%vs(5.46±1.59)%、(25.44±5.67)%vs(12.45±0.23)%,均P<0.05],而NK细胞中CXCR3表达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2.33±0.23)%vs(5.42±1.37)%,P<0.05],CD8^(+)T细胞中CXCR3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13±6.40)%vs(21.29±0.60)%,P>0.05];在感染组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中CD69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5.89±1.89)%vs(1.68±0.56)%、(20.43±3.91)%vs(2.34±1.05)%、(34.58±1.67)%vs(5.28±1.04)%,均P<0.001],而在B细胞中该指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83±2.24)%vs(15.29±15.12)%,P>0.05];在感染组B细胞、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中CD62L的表达水平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32.62±5.73)%vs(92.32±0.49)%、(2.60±0.50)%vs(76.33±8.34)%、(1.80±0.51)%vs(88.07±2.63)%、(0.25±0.06)%vs(14.69±2.37)%,均P<0.001]。综上,感染组小鼠外周血B细胞减少,B细胞和T细胞CXCR3表达水平升高,而NK细胞表达水平减少,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高表达CD69,而感染组B细胞、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低表达CD62L。这提示感染伯氏疟原虫后,小鼠的免疫应答处于低水平,可能机制是下调免疫细胞的CD62L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外周血 免疫细胞 细胞表面分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