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偏瘫后肩痛的发病机制与临床康复评估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黄毓洁 林有维 +4 位作者 许若瑶 林强 麦子冬 郭明远 陈泓鑫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22期59-65,共7页
偏瘫后肩痛是脑卒中后常见的致残并发症之一,防治偏瘫后肩痛一直是脑卒中临床康复工作的重点,而有效防治的前提是明确偏瘫后肩痛的病理机制,但目前偏瘫后肩痛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且影响个体肩痛的因素复杂多样,为给予患者更精准有效的治... 偏瘫后肩痛是脑卒中后常见的致残并发症之一,防治偏瘫后肩痛一直是脑卒中临床康复工作的重点,而有效防治的前提是明确偏瘫后肩痛的病理机制,但目前偏瘫后肩痛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且影响个体肩痛的因素复杂多样,为给予患者更精准有效的治疗,需全面探查其肩痛的原因。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上全面精准的评估偏瘫后肩痛,给予患者精准完善的治疗方案,本文综述了偏瘫后肩痛的发病机制和临床康复评定方法,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功能量表评估(疼痛评估,上肢运动功能评估)等基础检查,以及针对不同病理机制的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热力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诊断性神经阻滞或注射),并综合比较了各项辅助检查的优缺点。其中,辅助检查相较于常规检查可提供更客观精确的诊断,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偏瘫后肩痛的发病机制,为患者制定更加精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缩短治疗进程。本文主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各项评估工具在偏瘫后肩痛中的应用,为临床工作中形成规范性评定标准及流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后肩痛 发病机制 康复 评估 综述
下载PDF
诊断学全身体格检查技能考核的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1
2
作者 邓小莹 王敏 蔡燕燕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32期59-63,共5页
目的对诊断学全身体格检查技能考核进行分析及提供对策。方法以2018年9月—2019年1月为研究时间段,选取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医学3个本科(5年制)专业学生,其中临床医学495名、医学影像学119名、麻醉医学60名。教学实施:共28学时,... 目的对诊断学全身体格检查技能考核进行分析及提供对策。方法以2018年9月—2019年1月为研究时间段,选取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医学3个本科(5年制)专业学生,其中临床医学495名、医学影像学119名、麻醉医学60名。教学实施:共28学时,教学内容包括:全身体格检查、异常心肺腹体格检查、自主学习。全身体格检查部分教学实施:实训分组,15~23名/组,小组授课,以一对一互相查体方式进行,然后对其教学成果进行考核。结果文章对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医学3个本科专业学生全身体格检查考核结果分析,结果显示本次全身体格检查考核成绩优良率为93.00%,操作欠规范是考核中最常见的问题,其次为缺乏人文关怀,其他包括形式主义、考试紧张等。结论总结教学经验,我们教学中需要规范教学手法,注重难点,强化细节,将人文关怀的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适当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学 全身体格检查 考核 教学质量 考核成绩 常见问题 教育
下载PDF
非侵入性脑机接口在脑卒中手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琼漩 李鑫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66-1571,共6页
目前,我国40岁及以上脑卒中患病人数约达1318万[1],脑卒中的高患病率与高致残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在全球范围内,超过80%的脑卒中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85%患者存在严重的手功能障碍[2-3],特别是发病后6... 目前,我国40岁及以上脑卒中患病人数约达1318万[1],脑卒中的高患病率与高致残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在全球范围内,超过80%的脑卒中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85%患者存在严重的手功能障碍[2-3],特别是发病后6个月只能恢复少量的运动功能[4],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脑卒中后手功能的恢复速度慢,康复疗效差,成为脑卒中后康复的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能力 手功能障碍 康复疗效 脑卒中患者 非侵入性 脑机接口 经济负担
下载PDF
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被引量:28
4
作者 严跃红 龚艳晖 +1 位作者 邱瑞华 程全伟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0年第1期20-23,共4页
医患沟通不良是目前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临床教学是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环节,培养其沟通能力是现代医学发展模式及医学教育的要求,也是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本技能。文章分析了当前医患沟通不良的原因以及加强医患... 医患沟通不良是目前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临床教学是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环节,培养其沟通能力是现代医学发展模式及医学教育的要求,也是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本技能。文章分析了当前医患沟通不良的原因以及加强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出了实现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措施,以探讨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在临床教学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患沟通 沟通能力 临床教学 医学生
下载PDF
医用免疫三氧自血疗法治疗睡眠障碍的疗效调查
5
作者 何昭瑶 周文舒 +3 位作者 邓新云 许颖颖 高升 李星儿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8年第9期1060-1065,共6页
目的:研究医用免疫三氧自血疗法对康复科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为临床医师采用医用免疫三氧自血疗法治疗睡眠障碍及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睡眠障碍分析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2014年10月~2017年3月在... 目的:研究医用免疫三氧自血疗法对康复科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为临床医师采用医用免疫三氧自血疗法治疗睡眠障碍及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睡眠障碍分析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2014年10月~2017年3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接受医用免疫三氧自血疗法的702名康复科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702例康复科患者中,失访478例,纳入分析224例,其中合并睡眠障碍者为118例,占52.68%。医用免疫三氧自血疗法治疗睡眠障碍患者118例中,有效62例,有效率为52.54%。性别、治疗次数对疗效无显著性影响(P>0.05)。治疗有效的62例患者中,21例完成PSQI量表,治疗前总分为10.94±2.388,治疗后总分为3.72±2.052,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白天功能紊乱、睡眠潜伏期、睡眠紊乱等因子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康复科患者睡眠障碍的类型以失眠为主,采用医用免疫三氧自血疗法治疗康复科睡眠障碍患者存在明显有效和完全无效并存的矛盾现象,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分析有效和无效人群的差异,为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免疫三氧自血疗法 睡眠障碍 失眠
下载PDF
数字疗法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赵碧仪 张亚杰 +10 位作者 柯晓敏 邱雅贤 郑煜欣 伊力法特·安尼瓦尔 陈树娣 侯玲英 陈泓鑫 尤婷婷 黄毓洁 欧海宁 林强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568-574,共7页
慢性疾病的管理一直是目前健康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疗法"开启了慢病管理的新模式。数字疗法指在软件驱动下向患者提供循证医学的治疗和干预,以预防、管理或治疗特定疾病或健康状况。数字疗... 慢性疾病的管理一直是目前健康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疗法"开启了慢病管理的新模式。数字疗法指在软件驱动下向患者提供循证医学的治疗和干预,以预防、管理或治疗特定疾病或健康状况。数字疗法是数字医疗的延伸,二者都归属于数字健康。如今数字疗法广泛应用于慢性疾病的各个领域,多款数字疗法产品在糖尿病、失眠、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轻度认知障碍等疾病上获得了肯定疗效。我国数字疗法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目前数字疗法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借鉴国内外优秀数字疗法发展经验以期促进国内数字疗法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疗法 慢性疾病管理 数字医疗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