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呼吸变异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撤机结局的预测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重症医学科收治的AECOPD需要行有创机械通气并且最终可以通过自主呼吸实验(SBT)并撤机的患者,根据撤机结局分为撤...目的探讨呼吸变异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撤机结局的预测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重症医学科收治的AECOPD需要行有创机械通气并且最终可以通过自主呼吸实验(SBT)并撤机的患者,根据撤机结局分为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分别记录每个患者的性别、年龄、撤机前通气时间、APACHEII评分、体质指数(BMI)、呼吸浅快指数(RSBI)、最大吸气负压(MIP)、口腔闭合压(P0.1)以及SBT时的呼吸变异率包括:潮气量变异率(CVofVt)、吸气时间变异率(CVofTi)、呼吸周期变异率(CV of TTOT)、“责任周期”变异率(CVofTi/TTOT)和平均吸气流速变异率(CVofVL/Ti)。比较各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共入选符合标准患者57例,其中撤机成功组46例,撤机失败组11例。两组间性别、年龄、APACHE11评分、BMI和撤机前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撤机成功组的P。和RSBI均低于撤机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撤机成功组的MIP、CVofVt、CVofTi、CVofTTOT、CVofTi/TTTOT和CVofVt/Ti均高于撤机失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各撤机指标建立ROC曲线,并利用cut-off法得出各指标的预测阈值,其中CVofVt/Ti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62,95%CI为0.917~1.000,当其〉15.5时,预测撒机成功的敏感度为93.5%,特异度为90.9%。Po1的曲线下面积最小,为0.748,95%CI为0.713~0.784,当其〈4.05emil20,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度为53.5%,特异度为87.4%。结论呼吸变异率是预测AECOPD患者撤机结局的有效指标,其中CVofVt/Ti〉15.5时,预测患者撤机成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保留自主呼吸的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评估中,每搏输出量变异率(SVV)和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脉搏...目的探讨保留自主呼吸的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评估中,每搏输出量变异率(SVV)和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Pi CCO)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收集患者的液体复苏数据。所有患者液体复苏前后均进行经肺热稀释测量,并记录心排指数(CI)、ITBVI、SVV、中心静脉压(CVP)等参数。根据液体复苏前后CI增加率是否达到15%或以上分为有反应组17例,无反应组12例。对SVV、ITBVI、CVP和CI变化率(ΔCI)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为SVV、ITBVI、CVP建立判断容量反应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比较曲线下面积。结果有反应组患者液体复苏前CI、ITBVI比无反应组低(P<0.05),而两组间SV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复苏前ITBVI与ΔCI有显著相关(r=-0.593,P<0.001),而SVV、CVP与ΔCI之间无显著相关(r=0.037,P=0.847;r=0.198,P=0.302)。SVV、ITBVI、CV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0(P=0.207)、0.865(P=0.001)、0.463(P=0.565)。ITBVI为784 m L/m2时,预测容量反应性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70.6%。结论在保留自主呼吸的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患者中,ITBVI可以作为比SVV更好的容量反应性预测指标。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营养不良筛选评分(MST)在有创机械通气(IMV)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纳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5年1月1日到2016年6月30日收治的主要诊断...目的探讨营养不良筛选评分(MST)在有创机械通气(IMV)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纳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5年1月1日到2016年6月30日收治的主要诊断为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患者,根据入ICU时MST评分分为营养不良高风险组(≥2分)和营养不良低风险组(<2分)。主要比较两组患者的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有创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48 h ICU重返率,并同时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以及入ICU时的生化指标。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01例,其中营养不良高风险组77例,营养不良低风险组24例。两组间患者性别(χ~2=1.882,P=0.172)、年龄(t=1.091,P=0.33)、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t=1.475,P=0.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不良高风险组患者体重指数(t=2.887,P=0.004)以及血淋巴细胞计数水平(t=3.402,P<0.001)均显著低于营养不良低风险组;而血红蛋白(t=0.817,P=0.36)、白蛋白(t=0.706,P=0.44)、前白蛋白(t=1.782,P=0.08)以及降钙素原(t=1.296,P=0.17)等生化指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不良高风险组患者IMV时间(χ~2=2.181,P=0.035)和ICU停留时间(χ~2=2.364,P=0.02)显著高于营养不良低风险组患者;两组间ICU病死率(χ~2=0.212,P=0.645),住院病死率(χ~2=0.212,P=0.645)以及48 h ICU重返率(χ~2=1.656,P=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T评分是在ICU内评价需要IMV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营养不良风险的一个简便有效工具,MST评分≥2分提示患者需要更长的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在胸腺切除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1例重症肌无力行胸腺切除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先行无创通气进行呼吸支持,其中13例...目的探讨无创通气在胸腺切除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1例重症肌无力行胸腺切除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先行无创通气进行呼吸支持,其中13例无创通气成功(成功组),18例无创通气失败改为有创通气(失败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ICU时APACHEⅡ评分、无创通气前血气分析、是否存在胸腺瘤、术前是否存在肌无力危象史、是否存在慢性肺部基础疾病、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结果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无创通气前的PaCO2低于失败组(P<0.05),术前MVV%pred高于失败组(P<0.05);而无创通气前血pH、PO2、是否存在胸腺瘤、术前有无肌无力危象史、是否存在慢性肺部基础疾病在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患者的无创通气前PaCO2以45 mm Hg为截断值,术前MVV%pred以60%为截断值,分别进行两组间比较,发现无创通气成功组PaCO2<45 mm Hg的患者比例高于失败组(84.6%比33.3%,P<0.05),MVV%pred>60%的患者比例高于失败组(100%比55.6%,P<0.05)。Logistic分析发现PaCO2<45 mm Hg为无创机械通气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胸腺切除术后患者肌无力危象发生时早期PaCO2<45 mm Hg时使用无创通气有较高成功率。对PaCO2>45 mm Hg或术前MVV%pred<60%的患者应用无创通气时应该预计失败的可能性,做好气管插管的准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改良自主呼吸实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ail,SBT)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撤机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需要有创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随机分为2 h SBT组(常规SBT组)和6 h SBT组(改良SB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SBT前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通气时间、氧合指数、呼吸浅快指数(RSBI)和最大吸气负压(MIP)、SBT和撤机结局、ICU病死率和ICU停留时间。结果:共入组41例患者,常规SBT组20例,改良SBT组21例。两组间性别、年龄、SBT前APACHEⅡ评分、通气时间、氧合指数、RSBI和MI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常规SBT组的患者SBT成功率(90.0%)显著高于改良SBT组(57.1%)(P=0.018)。通过SBT的患者中,常规SBT组患者的撤机成功率(72.2%)则显著低于改良SBT组(100.0%)(P=0.046)。两组患者的总体ICU病死率和I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改良的SBT法对老年COPD患者可以更好地预测撤机成功率,并且不增加患者的ICU病死率和ICU停留时间。
文摘目的探讨呼吸变异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撤机结局的预测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重症医学科收治的AECOPD需要行有创机械通气并且最终可以通过自主呼吸实验(SBT)并撤机的患者,根据撤机结局分为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分别记录每个患者的性别、年龄、撤机前通气时间、APACHEII评分、体质指数(BMI)、呼吸浅快指数(RSBI)、最大吸气负压(MIP)、口腔闭合压(P0.1)以及SBT时的呼吸变异率包括:潮气量变异率(CVofVt)、吸气时间变异率(CVofTi)、呼吸周期变异率(CV of TTOT)、“责任周期”变异率(CVofTi/TTOT)和平均吸气流速变异率(CVofVL/Ti)。比较各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共入选符合标准患者57例,其中撤机成功组46例,撤机失败组11例。两组间性别、年龄、APACHE11评分、BMI和撤机前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撤机成功组的P。和RSBI均低于撤机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撤机成功组的MIP、CVofVt、CVofTi、CVofTTOT、CVofTi/TTTOT和CVofVt/Ti均高于撤机失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各撤机指标建立ROC曲线,并利用cut-off法得出各指标的预测阈值,其中CVofVt/Ti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62,95%CI为0.917~1.000,当其〉15.5时,预测撒机成功的敏感度为93.5%,特异度为90.9%。Po1的曲线下面积最小,为0.748,95%CI为0.713~0.784,当其〈4.05emil20,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度为53.5%,特异度为87.4%。结论呼吸变异率是预测AECOPD患者撤机结局的有效指标,其中CVofVt/Ti〉15.5时,预测患者撤机成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文摘目的探讨保留自主呼吸的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评估中,每搏输出量变异率(SVV)和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Pi CCO)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收集患者的液体复苏数据。所有患者液体复苏前后均进行经肺热稀释测量,并记录心排指数(CI)、ITBVI、SVV、中心静脉压(CVP)等参数。根据液体复苏前后CI增加率是否达到15%或以上分为有反应组17例,无反应组12例。对SVV、ITBVI、CVP和CI变化率(ΔCI)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为SVV、ITBVI、CVP建立判断容量反应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比较曲线下面积。结果有反应组患者液体复苏前CI、ITBVI比无反应组低(P<0.05),而两组间SV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复苏前ITBVI与ΔCI有显著相关(r=-0.593,P<0.001),而SVV、CVP与ΔCI之间无显著相关(r=0.037,P=0.847;r=0.198,P=0.302)。SVV、ITBVI、CV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0(P=0.207)、0.865(P=0.001)、0.463(P=0.565)。ITBVI为784 m L/m2时,预测容量反应性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70.6%。结论在保留自主呼吸的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患者中,ITBVI可以作为比SVV更好的容量反应性预测指标。
文摘目的探讨营养不良筛选评分(MST)在有创机械通气(IMV)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纳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5年1月1日到2016年6月30日收治的主要诊断为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患者,根据入ICU时MST评分分为营养不良高风险组(≥2分)和营养不良低风险组(<2分)。主要比较两组患者的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有创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48 h ICU重返率,并同时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以及入ICU时的生化指标。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01例,其中营养不良高风险组77例,营养不良低风险组24例。两组间患者性别(χ~2=1.882,P=0.172)、年龄(t=1.091,P=0.33)、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t=1.475,P=0.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不良高风险组患者体重指数(t=2.887,P=0.004)以及血淋巴细胞计数水平(t=3.402,P<0.001)均显著低于营养不良低风险组;而血红蛋白(t=0.817,P=0.36)、白蛋白(t=0.706,P=0.44)、前白蛋白(t=1.782,P=0.08)以及降钙素原(t=1.296,P=0.17)等生化指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不良高风险组患者IMV时间(χ~2=2.181,P=0.035)和ICU停留时间(χ~2=2.364,P=0.02)显著高于营养不良低风险组患者;两组间ICU病死率(χ~2=0.212,P=0.645),住院病死率(χ~2=0.212,P=0.645)以及48 h ICU重返率(χ~2=1.656,P=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T评分是在ICU内评价需要IMV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营养不良风险的一个简便有效工具,MST评分≥2分提示患者需要更长的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
文摘目的探讨无创通气在胸腺切除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1例重症肌无力行胸腺切除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先行无创通气进行呼吸支持,其中13例无创通气成功(成功组),18例无创通气失败改为有创通气(失败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ICU时APACHEⅡ评分、无创通气前血气分析、是否存在胸腺瘤、术前是否存在肌无力危象史、是否存在慢性肺部基础疾病、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结果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无创通气前的PaCO2低于失败组(P<0.05),术前MVV%pred高于失败组(P<0.05);而无创通气前血pH、PO2、是否存在胸腺瘤、术前有无肌无力危象史、是否存在慢性肺部基础疾病在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患者的无创通气前PaCO2以45 mm Hg为截断值,术前MVV%pred以60%为截断值,分别进行两组间比较,发现无创通气成功组PaCO2<45 mm Hg的患者比例高于失败组(84.6%比33.3%,P<0.05),MVV%pred>60%的患者比例高于失败组(100%比55.6%,P<0.05)。Logistic分析发现PaCO2<45 mm Hg为无创机械通气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胸腺切除术后患者肌无力危象发生时早期PaCO2<45 mm Hg时使用无创通气有较高成功率。对PaCO2>45 mm Hg或术前MVV%pred<60%的患者应用无创通气时应该预计失败的可能性,做好气管插管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