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的自主呼吸实验在机械通气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撤机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晓青 黎毅敏 +3 位作者 何为群 陈思蓓 农凌波 桑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2130-2133,共4页
目的:观察改良自主呼吸实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ail,SBT)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撤机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需要有创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目的:观察改良自主呼吸实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ail,SBT)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撤机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需要有创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随机分为2 h SBT组(常规SBT组)和6 h SBT组(改良SB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SBT前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通气时间、氧合指数、呼吸浅快指数(RSBI)和最大吸气负压(MIP)、SBT和撤机结局、ICU病死率和ICU停留时间。结果:共入组41例患者,常规SBT组20例,改良SBT组21例。两组间性别、年龄、SBT前APACHEⅡ评分、通气时间、氧合指数、RSBI和MI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常规SBT组的患者SBT成功率(90.0%)显著高于改良SBT组(57.1%)(P=0.018)。通过SBT的患者中,常规SBT组患者的撤机成功率(72.2%)则显著低于改良SBT组(100.0%)(P=0.046)。两组患者的总体ICU病死率和I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改良的SBT法对老年COPD患者可以更好地预测撤机成功率,并且不增加患者的ICU病死率和ICU停留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呼吸实验 老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机械通气 撤机
下载PDF
呼吸变异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撤机结局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桑岭 刘晓青 +7 位作者 何为群 陈思蓓 徐永昊 杨淳 余裕恒 刘学松 刘冬冬 黎毅敏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963-1968,共6页
目的探讨呼吸变异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撤机结局的预测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重症医学科收治的AECOPD需要行有创机械通气并且最终可以通过自主呼吸实验(SBT)并撤机的患者,根据撤机结局分为撤... 目的探讨呼吸变异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撤机结局的预测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重症医学科收治的AECOPD需要行有创机械通气并且最终可以通过自主呼吸实验(SBT)并撤机的患者,根据撤机结局分为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分别记录每个患者的性别、年龄、撤机前通气时间、APACHEII评分、体质指数(BMI)、呼吸浅快指数(RSBI)、最大吸气负压(MIP)、口腔闭合压(P0.1)以及SBT时的呼吸变异率包括:潮气量变异率(CVofVt)、吸气时间变异率(CVofTi)、呼吸周期变异率(CV of TTOT)、“责任周期”变异率(CVofTi/TTOT)和平均吸气流速变异率(CVofVL/Ti)。比较各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共入选符合标准患者57例,其中撤机成功组46例,撤机失败组11例。两组间性别、年龄、APACHE11评分、BMI和撤机前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撤机成功组的P。和RSBI均低于撤机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撤机成功组的MIP、CVofVt、CVofTi、CVofTTOT、CVofTi/TTTOT和CVofVt/Ti均高于撤机失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各撤机指标建立ROC曲线,并利用cut-off法得出各指标的预测阈值,其中CVofVt/Ti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62,95%CI为0.917~1.000,当其〉15.5时,预测撒机成功的敏感度为93.5%,特异度为90.9%。Po1的曲线下面积最小,为0.748,95%CI为0.713~0.784,当其〈4.05emil20,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度为53.5%,特异度为87.4%。结论呼吸变异率是预测AECOPD患者撤机结局的有效指标,其中CVofVt/Ti〉15.5时,预测患者撤机成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变异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机械通气 撤机
下载PDF
438例重症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彭用华 俞小敏 +1 位作者 陈思蓓 肖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2175-2179,共5页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继发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38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中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KI的发生情况,评估其危险因素。结果 438例重症肺炎患者继发AKI的发生率为...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继发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38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中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KI的发生情况,评估其危险因素。结果 438例重症肺炎患者继发AKI的发生率为53.42%,203例(占86.75%)患者AKI发生在入住ICU的72 h内,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是重症肺炎继发AKI的主要病因,占80.34%。采用RIFLE标准和AKIN标准AKI的检出率低于KDIGO指南标准(45.89%、48.17%vs.53.42%)。组间比较发现,休克/低血压、肾毒性药物的使用、RRT治疗、APACHE II评分是重症肺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论重症肺炎并发AKI的发生率较高,且多数发生于入院72 h内。贫血、休克/低血压、肾毒性药物的使用、RRT治疗、APACHE II评分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肾功能衰竭 急性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疗效 被引量:6
4
作者 何为群 巨春蓉 +2 位作者 廖广园 张容 刘晓青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2534-2536,共3页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PPV)对预防胸外科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选择常规手术方式且术程顺利的胸外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的患者61例,分成常规组和NPPV组,常规组术后采用常规治疗,NPPV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NPPV治疗。对比两组患...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PPV)对预防胸外科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选择常规手术方式且术程顺利的胸外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的患者61例,分成常规组和NPPV组,常规组术后采用常规治疗,NPPV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NPPV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命体征、动脉血气、术后肺内的残腔容积,术后急性呼吸衰竭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再插管率。结果 NPPV组患者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为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P<0.05);术后1周NPPV组的残腔容积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NPPV组术后的再插管率为0%,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5%(P<0.001);两组患者术后血气分析值各项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PPV并未加重患者肺漏气。结论与常规治疗比较,胸部手术后早期应用NPPV可以显著降低胸外科术后肺膨胀不全的发生率,减少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率及再插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胸外科手术 急性呼吸衰竭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俯卧位通气对伴间质性肺疾病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陈思蓓 余裕恒 +10 位作者 刘冬冬 张洁 杨淳 桑岭 徐永昊 孙庆文 农凌波 徐远达 刘晓青 黎毅敏 何为群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7-132,共6页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PPV)对伴或不伴间质性肺疾病(ILD)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收集重症医学科2013至2015年应用了PPV的中重度ARDS患者,回顾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Pi CCO)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排...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PPV)对伴或不伴间质性肺疾病(ILD)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收集重症医学科2013至2015年应用了PPV的中重度ARDS患者,回顾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Pi CCO)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排指数(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等]在俯卧位前2 h(PPV-2)、俯卧位后(PPVmean)和恢复仰卧位2 h(PPV+2)的变化情况,以及PPV整体治疗前后的心脏、肝、肾、凝血等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共入选重度肺内源性ARDS患者36例,开始PPV治疗前去甲肾上腺素用量(0.14±0.10)μg·kg-1·min-1,血乳酸水平(1.70±0.57)mmol/L。血流动力学变化:与PPV-2比较,所有患者PPVmean的CI呈上升趋势[(4.06±0.95)L·min-1·m-2比(3.98±1.05)L·min-1·m-2,P>0.05],Scv O2、ITBVI明显上升[(76.94±8.94)%比(70.67±8.23)%,(982.17±245.87)m L/m2比(912.97±177.65)m L/m2,P<0.05],HR、MAP、每小时尿量均有下降趋势(P>0.05)。按伴或不伴ILD分两组,ILD组17例,非ILD组19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PV-2比较,ILD组PPV+2的MAP下降明显[(85.44±10.84)mm Hg比(89.21±10.92)mm Hg,P<0.05];与PPVmean比较,ILD组在PPV+2的CI下降明显[(3.43±0.72)L·min-1·m-2比(3.74±0.87)L·min-1·m-2,P<0.05)。PPV治疗结束后与开始PPV前比较,非ILD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延长[(67.04±97.52)s比(41.24±8.72)s,P<0.05]、BUN显著升高[(10.64±4.95)μmol/L比8.18±3.88)μmol/L,P<0.05],ILD组以上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或不伴ILD的中重度ARDS患者行PPV均不影响心排出量,且可增加回心血量,改善组织的灌注,但腹腔脏器的灌注需要更密切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位通气 间质性肺疾病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不同指标对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主呼吸实验成功的预测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桑岭 刘晓青 +5 位作者 何为群 陈思蓓 徐永昊 农凌波 王银燕 黎毅敏 《国际呼吸杂志》 2014年第13期988-991,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指标对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行自主呼吸实验(SBT)结果的预测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选择2009年6月至2013年1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AECOPD需要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所有患者准备接受S... 目的 比较不同指标对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行自主呼吸实验(SBT)结果的预测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选择2009年6月至2013年1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AECOPD需要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所有患者准备接受SBT,根据SBT是否成功,分为SBT成功组和SBT失败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吸氧浓度(FiO2)、SBT前的动态肺顺应性(Cdyn)、呼吸浅快指数(RSBI)、最大吸气负压(MIP)、口腔闭合压(P0.1)、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并计算出呼吸复合指标(CROP和CORE).比较RSBI、MIP、P0.1、CROP和CORE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总共入组SBT次数共83次(来源于43例患者),分为SBT成功组61例,SBT失败组22例.SBT成功组的RSBI、P01小于失败组,分别为:63.57±14.17、76.36±13.03和3.17±0.58、4.26±0.79.而MIP、CROP、CORE大于失败组,分别为24.69±4.71、18.09±2.96,39.39±14.04、15.45±4.89和12.87±5.29、3.76±1.30.以上指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以上指标描绘ROC曲线,曲线下面积最大为CORE(0.987),95%可信区间为0~1.000.当CORE>6时,预测SBT成功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96%.结论 CORE是对机械通气COPD患者SBT结局最有意义的预测指标.当CORE>6时,预测患者SBT的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自主呼吸实验 机械通气 预测指标
原文传递
气管插管不同阶段的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子文 陈丽花 +3 位作者 刘允香 侯春怡 曾秋璇 黄小群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6年第21期3368-3369,3373,共3页
目的探讨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拔管发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并探讨是否在插管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原因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ICU发生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22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地总结,对其相关... 目的探讨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拔管发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并探讨是否在插管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原因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ICU发生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22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地总结,对其相关因素如插管天数、约束问题等进行分析。结果自行拔管21例,意外脱管1例;插管第1d非计划拔管占31.82%(7例),第2~9d非计划拔管占31.82%(7例),插管10d以上非计划拔管占36.36%(8例);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后患者仍需机械通气立即再插管者8例(36.36%),另外14例(63.63%)患者病情稳定未再插管。结论针对气管插管不同阶段患者,分别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插管第1d做好神经功能的判断,在患者未清醒时给予有效约束,并定时检查约束的有效性;气管插管患者停止镇静的时候需要警惕躁动,在做好有效约束的同时,警惕患者趁解除约束时拔管;试脱机阶段患者需要做好有效的沟通,鼓励倾诉不适,增加社会支持,在必要时进行适度约束,以不增加抵触心理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 非计划拔管 因素
下载PDF
体外二氧化碳清除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谢碧芳 徐远达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5-428,共4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失代偿的患者需要机械通气,预后差,死亡率达17%30%[1],无创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NIV)已成为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标准治疗方案,接受NIV和接受有创通气(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 二氧化碳清除 应用 体外 标准治疗方案 机械通气 无创通气
原文传递
俯卧位通气对合并间质性肺病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动力学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孙庆文 朱满桂 +10 位作者 席寅 余裕恒 刘学松 桑岭 徐永昊 陈思蓓 农凌波 何为群 徐远达 黎毅敏 刘晓青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85-790,共6页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PPV)对合并间质性肺病(ILD)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动力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进行PPV治疗的36例重度ARDS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PPV)对合并间质性肺病(ILD)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动力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进行PPV治疗的36例重度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伴ILD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每次PPV前后以及PPV整体治疗前后呼吸动力学与氧合指标的变化,应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两组患者60 d生存曲线。结果36例重度ARDS患者中伴有ILD 17例。① ILD组与无ILD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每次PPV前后呼吸动力学与氧合指标比较:与PPV前比较,有无ILD两组PPV后氧合指数(PaO2/FiO2, mmHg,1 mmHg=0.133 kPa)均显著改善〔ILD组:132.0(93.5,172.0)比118.7(92.0,147.8),无ILD组:126.1(100.9,170.0)比109.2(89.0,135.0),均P<0.05〕;ILD组PPV后呼气末正压(PEEP,cmH2O,1 cmH2O=0.098 kPa)明显上升〔10.0(10.0,12.0)比10.0(9.2,12.0),P<0.05〕;无ILD组PPV后呼吸频率(RR,次/min)明显减慢〔24.5(22.0,27.0)比25.5(22.8,28.0),P<0.05〕。无ILD组PPV后动态呼吸系统顺应性(Crs,mL/cmH2O)较ILD组下降〔19.7(16.1,28.6)比23.0(19.0,29.7),P<0.05〕。③PPV整体治疗前后的呼吸动力学与氧合指标比较:无ILD组PPV治疗结束后PaO2/FiO2(mmHg)较开始PPV治疗前明显增加〔135.0(86.0,200.0)比97.4(69.2,127.5),P<0.05〕,且明显高于ILD组PPV治疗结束后〔135.0(86.0,200.0)比78.7(59.3,114.9), P<0.05〕。无ILD组和ILD组患者开始PPV治疗前Crs(mL/cmH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3(15.9,48.9)比18.9(12.7,27.3),P>0.05〕;治疗结束后Crs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ILD组:22.7(15.2,27.1)比24.3(15.9,48.9),ILD组:16.2(12.8,25.6)比18.9(12.7,27.3),均P>0.05〕。④ ILD组患者60 d病死率明显高于无ILD组〔88.2%(15/17)比57.9%(11/19),P=0.047〕;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ILD组60 d生存率明显低于无ILD组(χ2=5.658,P=0.017)。结论 PPV能改善重度ARDS患者的氧合,对伴有ILD的ARDS患者,PPV时虽然顺应性略有改善,但远期疗效较无ILD的患者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位通气 间质性肺病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吸动力学
原文传递
纤维支气管镜在低咳嗽峰流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拔管后的应用 被引量:17
10
作者 刘晓青 黎毅敏 +2 位作者 何为群 徐永昊 桑岭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55-859,共5页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低咳嗽峰流速(CPEF)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拔管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单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4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重症医学科收治的A...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低咳嗽峰流速(CPEF)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拔管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单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4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重症医学科收治的AECOPD需要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在顺利通过自主呼吸试验(SBT)2 h后嘱患者用力咳嗽,测定CPEF,完成测量后拔除气管插管。根据CPEF值将患者分为≥60 L/min组(高CPEF组)和<60 L/min组(低CPEF组)。高CPEF组患者按病情需要给予纤支镜气道引流;低CPEF组每日主动给予一次纤支镜气道引流,并根据临床情况增加使用次数。如果患者拔管后48 h内不需要重新插管,则视为拔管成功。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拔管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ICU病死率、再插管率、拔管后咳嗽能力和拔管48 h内纤支镜操作次数。结果 共入选102例AECOPD患者,其中高CPEF组58例,低CPEF组44例。与高CPEF组比较,低CPEF组患者年龄较大(岁:74.3±15.2比69.5±11.4,t=2.164,P=0.041),ICU住院时间明显延长(d:20.1±11.2比17.4±7.3,t=2.274,P=0.030),但性别分布〔男/女(例):35/9比45/13,χ^20.057,P=0.812〕、APACHEⅡ评分(分:11.9±1.9比10.3±4.2,t=1.290,P=0.200)、机械通气时间(d:14.8±10.8比13.3±9.6,t=0.677,P=0.501)、再插管率〔18.18%(8/44)比12.07%(7/58),χ^21.412,P=0.23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CPEF组患者咳嗽能力以“强”为主(52例),而低CPEF组患者咳嗽能力以“中”(14例)、“弱”(26例)为主。低CPEF组患者拔管后48 h内纤支镜气道引流次数明显多于高CPEF组(次:4.1±1.8比1.3±0.9,t=2.626,P=0.011)。所有患者均成功撤机,无死亡。结论 低CPEF的AECOPD患者拔管后主动应用纤支镜引流可以降低再插管率,避免通气时间延长,但未能缩短ICU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阻塞性 慢性 急性加重期 纤维支气管镜 机械通气 咳嗽峰流速 拔管
原文传递
血清降钙素原在严重脓毒血症病原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晓青 桑岭 +3 位作者 农凌波 陈思蓓 何为群 黎毅敏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02-705,共4页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是否可以早期区分血流感染的不同病原体。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脓毒血症并有血培养阳性的资料完整患者142例,根据血培养阳性结果分成革兰阳性...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是否可以早期区分血流感染的不同病原体。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脓毒血症并有血培养阳性的资料完整患者142例,根据血培养阳性结果分成革兰阳性菌组(G+组)51例、革兰阴性菌组(G-组)75例和真菌组(fungal组)16例。比较三组患者间PCT与白细胞(WBC)计数水平。结果 G-组患者的PCT(65.32±49.23)μg/L明显高于G+组(5.36±4.37)μg/L和真菌组(1.59±1.22)μg/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WBC在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为PCT诊断是否由G-菌导致血流感染而描绘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73(95%CI0.953~0.993)。诊断阈值为〈17μg/L。特异度为95%,敏感度为84%。为PCT诊断是否由鲍曼不动杆菌导致血流感染而描绘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65(95%CI0.941~0.990)。诊断阈值为〈42μg/L,特异度为92%,敏感度为85%。为PCT诊断是否由真菌导致血流感染而描绘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65,95%CI0.934~0.996。利用cut-off法得出PCT对于诊断是否真菌导致血流感染的诊断阈值为〈2.1μg/L。特异度为82%,敏感度为95%。结论血清PCT升高水平可以早期鉴别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感染 降钙素原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真菌
原文传递
机械通气患者肺来源性鲍曼不动杆菌导致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来自真实世界的5年观察性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何为群 刘晓青 +2 位作者 黎毅敏 陈思蓓 桑岭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7-491,共5页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肺来源性鲍曼不动杆菌(AB)血流感染(BSI)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重症医学科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5年内收治的发生AB肺炎需要进行气...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肺来源性鲍曼不动杆菌(AB)血流感染(BSI)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重症医学科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5年内收治的发生AB肺炎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肺来源性BSI将患者分为无BSI组和BS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人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II)评分、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基础疾病、是否出现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是否咳血、3个月内是否全身使用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是否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是否使用胃肠外营养(PN)、诊断AB肺炎后是否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机械通气时间和AB耐药性,并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机械通气AB肺炎患者发生肺来源性BSI的独立高危因素。结果共入选612例患者,其中无BSI组561例,BSI组51例,5年内AB-BSI发生率为8.3%。两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SI组APACHEⅡ评分(分:20.8±9.2比17.3±5.5)和CPIS评分(分:7.1±3.9比5.6±1.6)均较无BSI组显著升高(均P〈0.05)。BSI组患者中CPIS〉6分[80.4%(41/51)比28.0%(157/56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86.3%(44/51)比46.7%(262/561)]、糖尿病[DM,25.5%(13/51)比14.8%(83/561)]的比例较无BSI组显著升高,而心力衰竭的比例(HF,5.9%(3/51)比23.5%(132/561).]则较无BSI组显著降低,出现咳血症状[27.4%(14/51)比3.4%(19/561)]、全身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19.6%(10/51)比7.8%(44/561)]及机械通气〉14d[80.4%(41/51)比48.5%(272/561)]的比例也较无BSI组显著升高(均P〈O.05);而性别、年龄、伴其他基础疾病和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留置CVC、使用PN、联用抗菌药物、AB耐药性等其他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PIS〉6分[优势比(OR)=2.513,95%可信区间(95%CI)=1.400-20.439,P=0.011]、COPD病史(OR=1.921,95%CI=0.068~5.603,P=0.030)、全身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OR=2.012,95%CI=0.556~16.313,P=0.021)、咳血(OR-=1.866,95%CI=1.114~6.213,P=0.037)4项是AB肺炎患者发生肺来源性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PIS〉6分、COPD病史、全身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及出现咳血症状是需要机械通气的AB肺炎患者发生肺来源性BSI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鲍曼不动杆菌 血流感染 肺疾病 阻塞性 慢性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
原文传递
应用每搏输出量变异率和胸腔内血容量指数评估保留自主呼吸的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 被引量:13
13
作者 徐永昊 何为群 +3 位作者 徐远达 桑岭 农凌波 刘晓青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5-349,共5页
目的探讨保留自主呼吸的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评估中,每搏输出量变异率(SVV)和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脉搏... 目的探讨保留自主呼吸的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评估中,每搏输出量变异率(SVV)和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Pi CCO)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收集患者的液体复苏数据。所有患者液体复苏前后均进行经肺热稀释测量,并记录心排指数(CI)、ITBVI、SVV、中心静脉压(CVP)等参数。根据液体复苏前后CI增加率是否达到15%或以上分为有反应组17例,无反应组12例。对SVV、ITBVI、CVP和CI变化率(ΔCI)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为SVV、ITBVI、CVP建立判断容量反应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比较曲线下面积。结果有反应组患者液体复苏前CI、ITBVI比无反应组低(P<0.05),而两组间SV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复苏前ITBVI与ΔCI有显著相关(r=-0.593,P<0.001),而SVV、CVP与ΔCI之间无显著相关(r=0.037,P=0.847;r=0.198,P=0.302)。SVV、ITBVI、CV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0(P=0.207)、0.865(P=0.001)、0.463(P=0.565)。ITBVI为784 m L/m2时,预测容量反应性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70.6%。结论在保留自主呼吸的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患者中,ITBVI可以作为比SVV更好的容量反应性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每搏输出量变异率 胸腔内血容量指数 容量反应性
原文传递
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对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自主呼吸试验结局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14
作者 桑岭 何为群 +3 位作者 陈思蓓 徐永昊 黎毅敏 刘晓青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评价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对机械通气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自主呼吸试验(SBT)结局的预测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重症医学科需要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 目的评价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对机械通气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自主呼吸试验(SBT)结局的预测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重症医学科需要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年龄〉65岁、肌酐清除率(CCr)〈60mL·min^-1·1.73m^-2.通气时间〉72h并且至少经历过1次SBT的患者。根据患者首次SBT结局分为SBT成功组和SBT失败组。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分布[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力衰竭(HF)、其他]、体质指数(BMI)、血清前白蛋白(pre—ALB),以及SBT前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CCr和血浆NT—proBNP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NT—proBNP对机械通气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SBT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共人选资料完整病例58例,其中SBT成功组41例,SBT失败组17例。SBT成功组和SBT失败组患者性别[男性/女性(例):26/15比13/4,x^2=0.930,P=0.335]、年龄(岁:70.2±7.4比74.6±10.1,t=0.833,P=0.339)、基础疾病分布[COPD/HF/COPD+HF/其他(例):15/9/13/4比7/3/5/2,x^2=0.242,P=0.971]、BMI(kg/m^2:25.2±11.3比27.4±6.4,t=1.038,P=0.221)、pre—ALB(mg/L:201.0±13.2比189.0±7.6,t=0.688,P=0.519),以及SBT前APACHEII评分(分:12.2±3.2比13.5±6.3,t=1.482,P=0.147)、CCr(mL·min^-1·1.73m^-2:51.3±7.7比54.2±6.4,t=0.711,P=0.48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SBT失败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SBT成功组(μg/L:4.162±1.128比2.284±1.399,t=4.905,P=0.000)。血浆NT—proBNP预测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SBT成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8,95%可信区间(95%CI)为0.786—0.970。利用cut—off方法得出NT—proBNP〈3.350μg/L为预测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SBT成功的阈值,其敏感度为82.4%,特异度为87.8%,阳性预测值为88.1%,阴性预测值为76.5%。结论在机械通气的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中,血浆NT—proBNP水平有所升高;当患者NT—proBNP〈3.350μg/L时SBT的成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 肾功能不全 机械通气 自主呼吸试验 高龄
原文传递
新型多功能食管电极管和双颈前膈神经磁刺激评估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银燕 林志敏 +5 位作者 陈思蓓 黄勇波 毛璞 何为群 刘晓青 黎毅敏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48-352,共5页
目的监测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的膈肌功能。方法纳入2013年5月至2013年11月机械通气≥72 h、病情稳定、通过撤机筛查、拟行自主呼吸试验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运用新型多功能食管电极管结合双颈前外侧膈神经磁刺激(BAMPS),监测... 目的监测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的膈肌功能。方法纳入2013年5月至2013年11月机械通气≥72 h、病情稳定、通过撤机筛查、拟行自主呼吸试验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运用新型多功能食管电极管结合双颈前外侧膈神经磁刺激(BAMPS),监测膈神经传导时间(PNCT)、膈肌复合动作电位(CMAP)和颤触性跨膈压(TwPdi)。结果共入选14例患者,1例不能耐受磁刺激,2例无膈肌肌电信号,1例未刺激到膈神经,1例未获得有效颤触性跨膈压(PNCT、CMAP分别为7.2 ms、1.26 mV),9例取得完整检查数据的ICU机械通气患者PNCT、CMAP、TwPdi分别为(8.5±1.5)ms、(1.01±0.35)mV、(11.2±4.7)cm H2O。结论新型多功能食管电极管结合膈神经磁刺激可客观综合评估ICU患者的膈肌功能,但不是所有患者都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膈肌功能 双侧膈神经磁刺激 膈神经传导时间 膈肌复合动作 电位 颤触性跨膈压
原文传递
B型钠尿肽前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撤机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晓青 桑岭 +3 位作者 何为群 徐永昊 陈思蓓 黎毅敏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90-193,共4页
目的 分析B 型钠尿肽前体( pro-BNP) 对需要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简称慢阻肺) 患者撤机时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从2011年4 月至2013 年11 月因慢阻肺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需要... 目的 分析B 型钠尿肽前体( pro-BNP) 对需要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简称慢阻肺) 患者撤机时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从2011年4 月至2013 年11 月因慢阻肺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需要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共72 例, 所有患者经历最少1 次自主呼吸实验。根据是否成功通过第1 次自主呼吸实验( SBT) 将患者分为2 组。其中成功组49 例, 失败组23 例。分别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SBT 前APACHE Ⅱ评分、是否已经诊断心功能不全以及心功能不全的部位( 左心、右心) 和类型( 收缩性、舒张性) 以及撤机前pro-BNP。结果 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APACHE Ⅱ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均〉0. 05) , SBT 成功组的pro-BNP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 0) , 而两组患者间依靠心脏彩色超声诊断的心功能不全人数、部位以及性质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均〉0. 05) 。pro-BNP 的诊断价值描绘ROC 曲线表示, ROC 曲线下面积为0. 867, 95% 可信区间为0. 775 ~0. 959, 利用cut-off 法得出pro-BNP 对于预测SBT成功的预测值为〈 1 700 pg/mL, 特异性为89. 8% , 敏感性为73. 9% 。结论 pro-BNP 〈1 700 pg/mL可以作为预测慢阻肺患者SBT成功的预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钠尿肽前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机械通气 撤机
原文传递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从指南到实践 被引量:31
17
作者 黎毅敏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21-323,共3页
目前,根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定义和患者人群不同,VAP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为6%~52%或(1.6~52.7)例/1 000机械通气日,病死率为14%~50%.VAP导致重症医学科(ICU)留治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且是危重症患者重要的致死原因.近十年... 目前,根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定义和患者人群不同,VAP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为6%~52%或(1.6~52.7)例/1 000机械通气日,病死率为14%~50%.VAP导致重症医学科(ICU)留治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且是危重症患者重要的致死原因.近十年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出台了VAP相关的诊疗指南[1-4],VAP防治取得了长足进步,发病率不断下降,在美国甚至有呼声将VAP纳入政府医疗保险机构拒绝支付目录.而我国VAP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形势仍旧严峻,如何遏制VAP已成为临床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日,中华医学会重症分会发布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诊断和治疗指南(2013)&gt;[5](以下均简称〈VAP指南&gt;).其借鉴了国内外主要学术组织如美国重症医学会及胸科协会、英国抗微生物及化学治疗协会等制定指南的经验,基于临床常见及热点问题,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重点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诊疗指南 危重症患者 中华医学会 重症医学 高发病率 医疗保险机构 VAP
原文传递
围手术期呼吸系统感染常见原因及治疗原则 被引量:1
18
作者 黎毅敏 席寅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0-123,共4页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呼吸系统感染十分常见,且导致病人病死率增高,延长住院时间。术后病人出现肺防御机制减弱、肺功能和膈肌功能改变,是病人易发生肺炎的病理生理基础。术前肺膨胀技术、术中预防、术后呼吸康复训练、止痛、防止反流误吸...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呼吸系统感染十分常见,且导致病人病死率增高,延长住院时间。术后病人出现肺防御机制减弱、肺功能和膈肌功能改变,是病人易发生肺炎的病理生理基础。术前肺膨胀技术、术中预防、术后呼吸康复训练、止痛、防止反流误吸等措施可预防围手术期呼吸系统感染的发生。抗感染治疗仍是呼吸系统感染治疗的基础,需结合当地病原学资料及病人基础疾病早期应用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一旦明确病原体,即转为目标指导性治疗。积极控制原发疾病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 肺炎 抗感染药物
原文传递
营养不良筛选评分在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19
作者 余裕恒 周静 +5 位作者 席寅 农凌波 桑岭 何为群 刘晓青 黎毅敏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探讨营养不良筛选评分(MST)在有创机械通气(IMV)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纳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5年1月1日到2016年6月30日收治的主要诊断... 目的探讨营养不良筛选评分(MST)在有创机械通气(IMV)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纳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5年1月1日到2016年6月30日收治的主要诊断为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患者,根据入ICU时MST评分分为营养不良高风险组(≥2分)和营养不良低风险组(<2分)。主要比较两组患者的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有创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48 h ICU重返率,并同时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以及入ICU时的生化指标。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01例,其中营养不良高风险组77例,营养不良低风险组24例。两组间患者性别(χ~2=1.882,P=0.172)、年龄(t=1.091,P=0.33)、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t=1.475,P=0.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不良高风险组患者体重指数(t=2.887,P=0.004)以及血淋巴细胞计数水平(t=3.402,P<0.001)均显著低于营养不良低风险组;而血红蛋白(t=0.817,P=0.36)、白蛋白(t=0.706,P=0.44)、前白蛋白(t=1.782,P=0.08)以及降钙素原(t=1.296,P=0.17)等生化指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不良高风险组患者IMV时间(χ~2=2.181,P=0.035)和ICU停留时间(χ~2=2.364,P=0.02)显著高于营养不良低风险组患者;两组间ICU病死率(χ~2=0.212,P=0.645),住院病死率(χ~2=0.212,P=0.645)以及48 h ICU重返率(χ~2=1.656,P=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T评分是在ICU内评价需要IMV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营养不良风险的一个简便有效工具,MST评分≥2分提示患者需要更长的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 体重指数 机械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原文传递
无创机械通气在胸腺切除术后肌无力危象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何为群 桑岭 +2 位作者 刘晓青 农凌波 黎毅敏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在胸腺切除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1例重症肌无力行胸腺切除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先行无创通气进行呼吸支持,其中13例...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在胸腺切除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1例重症肌无力行胸腺切除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先行无创通气进行呼吸支持,其中13例无创通气成功(成功组),18例无创通气失败改为有创通气(失败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ICU时APACHEⅡ评分、无创通气前血气分析、是否存在胸腺瘤、术前是否存在肌无力危象史、是否存在慢性肺部基础疾病、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结果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无创通气前的PaCO2低于失败组(P<0.05),术前MVV%pred高于失败组(P<0.05);而无创通气前血pH、PO2、是否存在胸腺瘤、术前有无肌无力危象史、是否存在慢性肺部基础疾病在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患者的无创通气前PaCO2以45 mm Hg为截断值,术前MVV%pred以60%为截断值,分别进行两组间比较,发现无创通气成功组PaCO2<45 mm Hg的患者比例高于失败组(84.6%比33.3%,P<0.05),MVV%pred>60%的患者比例高于失败组(100%比55.6%,P<0.05)。Logistic分析发现PaCO2<45 mm Hg为无创机械通气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胸腺切除术后患者肌无力危象发生时早期PaCO2<45 mm Hg时使用无创通气有较高成功率。对PaCO2>45 mm Hg或术前MVV%pred<60%的患者应用无创通气时应该预计失败的可能性,做好气管插管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通气 胸腺切除术 重症肌无力 肌无力危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