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病理诊断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梅开勇 王坚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7期717-720,共4页
肿瘤病理精准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至关重要,形态学是病理诊断的基石,免疫组化检测帮助病理诊断,而分子检测助力病理诊断及指导临床精准治疗。人工智能技术与病理形态学诊断不断融合,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使计算机自动处理病... 肿瘤病理精准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至关重要,形态学是病理诊断的基石,免疫组化检测帮助病理诊断,而分子检测助力病理诊断及指导临床精准治疗。人工智能技术与病理形态学诊断不断融合,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使计算机自动处理病理形态并辅助精确诊断成为可能,进而使病理诊断逐渐走向智能化。该文就肿瘤病理诊断新进展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病理 诊断 分子 人工智能
下载PDF
以核心胜任力为基石强化培养病理规培医师科研思维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春霞 李丽娜 郅程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4年第2期250-253,共4页
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仅需要培训学员的临床技能还须培养其科研素养,从而提高规培学员的综合能力。文章从六大核心胜任力出发,探讨科研思维培养的必要性、病理规培学员科研培训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对规培学员进行科研思维培养,旨在... 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仅需要培训学员的临床技能还须培养其科研素养,从而提高规培学员的综合能力。文章从六大核心胜任力出发,探讨科研思维培养的必要性、病理规培学员科研培训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对规培学员进行科研思维培养,旨在提高规培学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其未来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科研思维 病理医师 核心胜任力
下载PDF
肺转移性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3
作者 张均林 崔峰 +3 位作者 韩思露 王鑫怡 林晓婷 梅开勇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7期749-752,共4页
目的探讨肺转移性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穿刺活检诊断肺转移性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K、p40、p63、TTF-1、Napsin A、PAX8、CD10,观察其表达情况。结果4例患者中,男3例,女1... 目的探讨肺转移性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穿刺活检诊断肺转移性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K、p40、p63、TTF-1、Napsin A、PAX8、CD10,观察其表达情况。结果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年龄44~71岁,平均58.75岁;均为双肺多发结节,其中各例最大的结节位于左下肺2例,右下肺2例。4例均表达CK、PAX8、CD10,而TTF-1、Napsin A、p40、p63阴性。结论具有透明细胞形态特点的肺肿瘤需要考虑肺转移性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透明细胞 转移 病理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内界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细胞成分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彭娟 沙翔垠 +1 位作者 文晔 梅开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15-918,共4页
背景 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内界膜的组织病理结构和细胞成分对理解IMH的发病机制,从而预防IMH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研究报道结果不一致.目的 研究IMH内界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细胞成分,检测内界膜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 背景 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内界膜的组织病理结构和细胞成分对理解IMH的发病机制,从而预防IMH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研究报道结果不一致.目的 研究IMH内界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细胞成分,检测内界膜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CD45及CD44的表达分布情况,探讨IMH的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的IMH患者7例7眼的内界膜标本,制备石蜡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观察内界膜的组织结构及细胞成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和定位内界膜中GFAP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内界膜中CD45及CD44的表达.结果 7例IMH内界膜石蜡切片均可见波浪弯曲状红染膜状结构,其中2例内界膜厚度均匀一致,含较少细胞,其他5例内界膜厚度不均,散在分布有色素上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GFAP表达于内界膜外层.免疫荧光染色表明,CD45阳性T淋巴细胞散在分布于内界膜组织中,黏附分子CD44多表达于内界膜的内层细胞.结论 IMH的内界膜上细胞成分较少,但Ⅲ期以上裂孔内界膜中存在神经胶质细胞和CD45阳性T淋巴细胞,表明IMH的发生过程伴有增生和免疫炎症反应.CD44作为黏附分子在内界膜中表达上调,促进IMH的增生和免疫炎症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病理 视网膜孔/病因 内界膜/病理 细胞学 组织病理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 黏附分子/病理 特发性黄斑裂孔
下载PDF
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子宫内膜癌术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7
5
作者 江梅珍 金海燕 +1 位作者 何凤仪 欧阳小明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5年第16期2365-2367,共3页
目的:探讨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子宫内膜癌术中诊断的价值,为术中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妇科诊断及手术治疗的18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分段诊断... 目的:探讨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子宫内膜癌术中诊断的价值,为术中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妇科诊断及手术治疗的18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分段诊断性刮宫诊断方法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接受手术治疗并常规术中行快速冷冻病理切片检查。以术后石蜡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患者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结果在判断肿瘤分级和肌层浸润方面与其的符合率。结果:182例子宫癌患者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子宫内膜样腺癌所占比例分别为10.44%、2.74%、87.36%;术前肿瘤细胞分级确诊为G1级,依据FIGO分期,Ⅰa期、Ⅰb期、Ⅰc期、Ⅱa期、Ⅱb期、Ⅲc期所占比例分别为57.69%、13.19%、10.44%、7.69%、5.49%、5.49%。18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细胞分级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和石蜡切片病理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子宫内膜癌术中对组织学分级的诊断准确率不高,但对肌层浸润深度尤其≥1/2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较为准确。在子宫内膜癌术中应用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作为肌层浸润深度评估的常规检查之一,为术中制定手术范围及淋巴结切除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冰冻 病理检查 子宫内膜癌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胶质瘤LDHA和突变型p53蛋白联合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赖妙玲 郝卓芳 +3 位作者 黄世章 欧阳小明 郅程 申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275-2280,共6页
目的探讨LDHA/p53联合表达在胶质瘤临床病理学中的意义。方法按照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分析68例胶质瘤LDHA和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68例胶质瘤中,LDHA单独高表达多为高级别胶质瘤,占48.5%... 目的探讨LDHA/p53联合表达在胶质瘤临床病理学中的意义。方法按照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分析68例胶质瘤LDHA和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68例胶质瘤中,LDHA单独高表达多为高级别胶质瘤,占48.5%;突变型p53高表达则多为胶质母细胞瘤,占26.5%。LDHA/p53联合表达在胶质母细胞瘤中显著增高,占22.1%(P=0.005)。高级别胶质瘤中LDHA/p53联合表达增多,占27.9%(P=0.002)。结论 LDHA/p53联合表达有助于高级别胶质瘤的诊断,对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也具有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乳酸脱氢酶-A亚基(LDHA) 突变型P53 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三种方法检测胃黏膜活检标本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理诊断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赖妙玲 廖德贵 +2 位作者 曾嘉敏 郅程 唐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77-138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检测方法对胃黏膜活检标本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胃黏膜活检标本200例,采用美蓝染色、荧光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P的感染情况,分析各方法HP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胃黏膜活检标本... 目的探讨不同检测方法对胃黏膜活检标本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胃黏膜活检标本200例,采用美蓝染色、荧光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P的感染情况,分析各方法HP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胃黏膜活检标本中HP的检出率:美蓝染色75%(150/200),荧光染色79%(158/200),免疫组化染色68.5%(137/200)。荧光染色的阳性率最高,κ系数检验结果显示,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与美蓝染色的一致性最高(κ=0.840)。HP的感染率与炎症程度、活动度呈正相关,与肠化生呈负相关(P<0.05)。结论免疫组化染色可在蛋白水平检测HP的表达,并可预测疾病的发展,是检测胃黏膜活检标本中HP的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活检标本 幽门螺杆菌 美蓝染色 荧光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MYC和BCL-2蛋白共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2
8
作者 胡名娟 李国伟 欧阳小明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83-287,共5页
目的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MYC和BCL-2蛋白表达状况,探讨MYC/BCL-2共表达在DLBCL中的临床意义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确诊并采用利妥昔单抗初治的非特指型DLBCL病例的Ann Arbor分期、标准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PI)、... 目的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MYC和BCL-2蛋白表达状况,探讨MYC/BCL-2共表达在DLBCL中的临床意义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确诊并采用利妥昔单抗初治的非特指型DLBCL病例的Ann Arbor分期、标准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PI)、免疫组化Hans分型和临床疗效等临床病理参数,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二步法检测MYC和BCL-2蛋白表达状态,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76例DLBCL组织中,MYC阳性表达55例(72.4%),BCL-2阳性表达41例(53.9%),MYC与BCL-2共表达者33例(43.4%)。MYC/BCL-2共表达者Ann Arbor分期中高分期者比例显著增高,且临床治疗未缓解者明显增多(P<0.05)。但与Hans分型和原发部位等因素均无相关性。标准IPI评分与DLBCL所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联系。结论 MYC/BCL-2共表达可能是DLBCL的特殊免疫组化表型,作为标准IPI预后评分的补充,对利妥昔单抗初治DLBCL患者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MYC蛋白 BCL-2蛋白 预后
下载PDF
IL-6在不同病理类型的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廖德贵 王珊 +2 位作者 黄世章 赖妙玲 黄海杰 《临床医学工程》 2015年第7期899-900,共2页
目的研究不同病理类型的结肠癌组织的IL-6表达水平。方法选择30例无肠道疾病的门诊病例作为对照组,6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病例组研究。使用免疫组化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结肠组织内IL-6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病理类型及肿瘤发生部位、肿瘤组织大小... 目的研究不同病理类型的结肠癌组织的IL-6表达水平。方法选择30例无肠道疾病的门诊病例作为对照组,6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病例组研究。使用免疫组化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结肠组织内IL-6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病理类型及肿瘤发生部位、肿瘤组织大小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半定量评分比较发现结肠癌组织IL-6表达水平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IL-6在直径>10cm组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10 cm组,在粘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管状腺癌及其他类型的癌症患者。结论肿瘤组织IL-6表达水平与结肠癌的大小、病理类型具有相关性,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结肠癌的免疫病理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病理类型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附28例报告 被引量:1
10
作者 翁洁玲 欧阳小明 +3 位作者 郝卓芳 黄世章 廖德贵 梅开勇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4期356-358,共3页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从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好发于中青年男性,临床多表现为皮肤固定的结节状肿物,手术切除不完全易局...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从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好发于中青年男性,临床多表现为皮肤固定的结节状肿物,手术切除不完全易局部复发。病理组织学表现为梭形细胞排列成典型的车辐状或席纹状。免疫组化所有病例Vimentin及CD34均阳性,S-100均阴性。其中2例局部伴高级别肉瘤转化,转化区域CD34表达减弱或不均匀。结论 CD34有助于DFSP与其他皮肤梭形细胞肿瘤的鉴别,当CD34表达减弱时需注意观察是否局部伴高级别肉瘤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基于干性指数模型对肉瘤预后、免疫浸润和铁死亡调控的分析
11
作者 魏婧娴 孟莲 +2 位作者 孙皓 张田田 刘春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4151-4160,共10页
背景:干性指数可能与肉瘤预后、免疫浸润有关,但具体调控机制与特征基因尚不清楚。目的:利用基因干性指数模型探究肉瘤干细胞与患者预后和免疫浸润的关系,并识别肉瘤干细胞铁死亡特征基因。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中获取肉瘤RNA测... 背景:干性指数可能与肉瘤预后、免疫浸润有关,但具体调控机制与特征基因尚不清楚。目的:利用基因干性指数模型探究肉瘤干细胞与患者预后和免疫浸润的关系,并识别肉瘤干细胞铁死亡特征基因。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中获取肉瘤RNA测序数据及相关临床信息。利用肉瘤干性指数,对获取的肉瘤RNA测序数据进行分组。利用生存数据进行组间预后情况分析,获取组间差异表达基因后进行通路富集和免疫浸润分析。获得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进行预后相关性分析。培养横纹肌肉瘤细胞系,分为贴壁细胞组和干细胞组,贴壁细胞组不予任何干预,干细胞组通过无血清培养处理以诱导横纹肌肉瘤干细胞富集,qRT-PCR验证干细胞相关标志物、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以及铁死亡相关标志物的mRNA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以干性指数中位数为界将患者分成高干性指数组和低干性指数组,通过患病风险预测显示高干性指数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低于低干性指数组,提示预后不佳;②GO、KEGG分析显示肉瘤高、低干性指数组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不同的细胞通路;高干性指数组和低干性指数组之间免疫浸润存在差异;差异基因中有23个铁死亡相关基因,其中9个可构成相关性较强的蛋白互作网络,其中IDO1、IFNG、AQP5高表达的肉瘤患者预后更好,CA9高表达的肉瘤患者预后不佳;③qRT-PCR结果显示,与贴壁细胞组相比,干细胞组干细胞相关标志物NANOG、SOX2和OCT4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贴壁细胞组相比,干细胞组铁死亡相关标志物SLC7A11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ACSL4、GPX4、FTH1和COX2的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贴壁细胞组相比,干细胞组差异基因CA9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IDO1、IFNG、AQP5的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经上述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实验验证,干细胞与肉瘤生存、铁死亡过程密切相关,CA9、IDO1、IFNG、AQP5在肉瘤干细胞中异常表达,可能成为肉瘤诊断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瘤 干细胞 干性指数 铁死亡 生存预后 免疫浸润
下载PDF
内镜活检Crohn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12
作者 黄薇 杨通 关晓颖 《广州医药》 2019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活检Crohn病(CD)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镜活检12例CD的临床表现、内窥镜特征,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结果显微镜下CD的组织学形态主要特征是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裂隙... 目的探讨内镜活检Crohn病(CD)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镜活检12例CD的临床表现、内窥镜特征,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结果显微镜下CD的组织学形态主要特征是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裂隙状溃疡、黏膜及黏膜下层不均匀分布的重度炎症,淋巴管扩张和纤维组织增生,免疫组化染色CD68、D2-40、S-100均表达。结论 CD是一肿少见的炎症性肠病,回盲部及末段回肠是最好发部位,主要表现反复腹泻、血便等症状,内镜下见多灶溃疡,不连续性病变等特征,组织学见裂隙性溃疡,黏膜及黏膜下层的重度炎症且不均匀分布,位于生发中心的非干酪结节病样肉芽肿、淋巴管扩张和纤维组织增生等非特异性特征,可靠的病理诊断要结合临床、内镜、影像等检查及多部位多次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HN病 内镜活检 肉芽肿 裂隙状溃疡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胶质瘤发展及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杨飞 孙皓 刘春霞 《现代肿瘤医学》 2025年第1期158-164,共7页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中性粒细胞在各种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向胞外释放的一种纤维网状结构,NETs的形成过程又被称为中性粒细胞炎性凋亡(neutrophil inflammatory apoptosis,NETosis)。近年研究发现...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中性粒细胞在各种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向胞外释放的一种纤维网状结构,NETs的形成过程又被称为中性粒细胞炎性凋亡(neutrophil inflammatory apoptosis,NETosis)。近年研究发现,在肿瘤患者体内和动物模型中都存在NETs现象。NETs除了参与机体疾病的发展过程外,还参与肿瘤的增殖、转移、预后等。目前研究显示,NETs在胶质瘤进展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就NETs的形成、功能、在肿瘤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在胶质瘤发展及预后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胶质母细胞瘤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下载PDF
38例亚急性甲状腺炎结节外科诊治和病理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符青云 欧阳小明 黄世章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提高外科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结节的诊治水平。方法复习38例亚甲炎的临床诊治和病理资料,重新阅读临床和病理切片、确诊,并对2例合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加作免疫组化标记,并参考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男3例,女35例,30~60岁28例(73.68... 目的探讨提高外科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结节的诊治水平。方法复习38例亚甲炎的临床诊治和病理资料,重新阅读临床和病理切片、确诊,并对2例合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加作免疫组化标记,并参考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男3例,女35例,30~60岁28例(73.68%),病程2 d^2年8个月。均以主诉甲状腺肿物/结节而就诊。28例单纯亚甲炎者无(或未记录)临床表现;10例亚甲炎合并结甲肿者均出现过颈前疼痛/压痛、咽喉疼痛、甲亢症状,以及发热、呛咳等。术前临床诊断:亚甲炎症1例(2.63%),疑甲癌2例,甲瘤6例,结甲肿11例,甲状腺肿物18例;术中冰冻诊断:亚甲炎38例(准确率100%),其中10例亚甲炎+结甲肿(含2例伴微小乳头状癌);病理诊断:亚甲炎28例(73.68%);亚甲炎+结甲肿8例(21.05%);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亚甲炎+结甲肿2例(约5.26%)。治疗:38例均行病变甲状腺组织切除术,10例术后适当加用药物治疗,愈后良好。术后有33例随访1年2个月~9年6个月,其中:28例单/双侧亚甲炎者,正常生活、工作,5例双侧亚甲炎+结甲肿者,出现甲功低下需长期服药维持。结论亚甲炎缓解/恢复期患者,多因甲状腺肿物/结节于外科就诊,易误诊误治。术中进行冰冻切片诊断,对掌控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范围,避免过治疗,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甲状腺炎 甲状腺肿 甲状腺瘤 甲状腺癌
下载PDF
EWSR1-SMAD3基因重排纤维母细胞性肿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园园 梅开勇 +4 位作者 毛荣军 谢乐 莫超华 黄颖欣 王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57-1360,共4页
目的 探讨EWSR1-SMAD3基因重排纤维母细胞性肿瘤(EWSR1-SMAD3-rearranged fibroblastic tumor, ESF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例ESFT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SP两步法、Masson特殊染色,应用FISH检测基因重排,并... 目的 探讨EWSR1-SMAD3基因重排纤维母细胞性肿瘤(EWSR1-SMAD3-rearranged fibroblastic tumor, ESF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例ESFT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SP两步法、Masson特殊染色,应用FISH检测基因重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肿瘤形态学均呈特征性的分带结构:肿瘤周边区域见丰富的束状排列的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细胞,瘤细胞形态温和;中央区域细胞量稀少,玻璃样变显著。免疫表型:vimentin、ERG均弥漫阳性;CK(AE1/AE3)、desmin、SMA、Calponin、BCL-2、H3K27me3、CD10、MUC4、DOG1、FOSB、Fli-1、INI-1、PGP9.5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Masson染色未见特殊。FISH检测示EWSR1基因重排。结论 ESFT形态学呈分带结构,FISH检测EWSR1基因重排可明确诊断,局部切除病变后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母细胞性肿瘤 EWSR1-SMAD3重排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Leep术后标本病理观察与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符青云 黄世章 欧阳小明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72-174,185,共4页
目的通过总结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CINⅢ)宫颈锥切术(Leep)术后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为合理选择Leep术治疗CIN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宫颈多点活检诊断CINⅢ后再行Leep术后的标本经病理确诊的196例患者资料,重新阅读病理切片、诊断... 目的通过总结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CINⅢ)宫颈锥切术(Leep)术后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为合理选择Leep术治疗CIN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宫颈多点活检诊断CINⅢ后再行Leep术后的标本经病理确诊的196例患者资料,重新阅读病理切片、诊断,并复习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其病理组织学特点。结果年龄≤40岁者118例(60.2%),41~60岁者61例(31.1%),〉60岁者17例(8.7%)。最后病理诊断CINⅢ累腺88例(44.9%)、CINⅢ未累腺108例(54.1%);其中,合并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分别为18.2%(16/88)和4.6%(5/108)、伴间质微小浸润分别为23.9%(21/88)和6.5%(7/108),标本切缘有瘤组织残留分别为10.2%(9/88)和5.6%(6/108),上述各项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79,P=0.00)。CINⅢ累腺33例做HPV标记,阳性26例(78.9%),CINⅢ未累腺28例做HPV标记,阳性12例(42.9%)。结论 CINⅢLeep术后标本病理组织学诊断全面、准确、可靠,较显著特点是CINⅢ伴腺体累及和间质微小浸润,对合理选择Leep术治疗CINⅢ有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 高级别上皮内病变 CINⅢ 累及腺体 LEEP术
下载PDF
EBV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谭春花 翁洁玲 +4 位作者 曾子淇 安晋 廖德贵 郝卓芳 梅开勇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4期260-263,共4页
目的探讨EBV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通过HE、免疫组化染色、EBER原位杂交检测,对3例EBV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2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43~67岁,平... 目的探讨EBV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通过HE、免疫组化染色、EBER原位杂交检测,对3例EBV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2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43~67岁,平均年龄57.3岁,肿瘤大部分由分化好的腺癌组成,伴间质显著增生;其中一例伴有未分化的癌,瘤细胞界限不清,呈合体状,瘤细胞胞质丰富,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易见。两种肿瘤成分间质内均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并浸润肿瘤细胞间。免疫组化:CK7、CK19及Villin(+),CK20、CDX2、Hepatocyte、Arginase-1、AFP、Glypican-3及CD34(-),Ki-67约20%~30%(+);原位杂交检测EBER(+)。结论EBV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胆管癌亚型,其形态学独具特征,确诊需要结合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检测及EBER原位杂交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上皮瘤样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 EB病毒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0例临床和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罗妙旋 张武 +1 位作者 古婉仪 沈艳 《系统医学》 2022年第10期167-170,共4页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20年4月该院诊断的30例DFSP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征及术后随访。结果 DFSP患者中,肿瘤组织在真皮及皮下浸润性生长并排列成旋涡状...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20年4月该院诊断的30例DFSP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征及术后随访。结果 DFSP患者中,肿瘤组织在真皮及皮下浸润性生长并排列成旋涡状或车轮状,免疫组化检测CD34阳性率96%、Vim阳性率100%,Ki-76阳性率1%~20%,平均9%,S100阴性率为96%。3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5年,13例复发,复发率43.3%。结论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表现多样,了解其临床及病理特征,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提高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临床病理特征 广泛切除 术后随访
下载PDF
伴淋巴上皮涎腺炎样特征的胸腺增生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小鹰 梅开勇 +4 位作者 王浩 于倩 韩靖 郭明星 余斯曼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5期362-366,共5页
目的探讨伴淋巴上皮涎腺炎样特征的胸腺增生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例LESA样胸腺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通过光镜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Ig基因重排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 目的探讨伴淋巴上皮涎腺炎样特征的胸腺增生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例LESA样胸腺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通过光镜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Ig基因重排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1例,发病年龄56和66岁(平均年龄61岁)。肿瘤最大径6 cm、13 cm。镜下:低倍镜下肿瘤呈分叶状结构,叶状结构周围为脂肪组织;具有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增多,滤泡间区可见浆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增生,可见大量胸腺小体,胸腺上皮呈岛状、巢状,并相互汇合形成梁状结构;囊性变,囊壁内衬胸腺上皮,囊内见均质嗜酸性物及胆固醇裂隙,常伴异物巨细胞反应;淋巴细胞浸润胸腺上皮形成淋巴上皮病变。免疫组织化学CD20、CD79α示B细胞,CD3、CD5示T细胞,CK、CK19显示淋巴上皮病变,原位杂交EBER阴性,未检测到Ig基因发生单克隆重排。结论LESA样胸腺增生类似于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是胸腺增生的一种新病理学形态,镜下主要表现为淋巴样组织浸润和淋巴上皮病变,预后良好,手术切除后,无复发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上皮病变 淋巴滤泡 涎腺特征 胸腺增生 胸腺小体 病理学特征
原文传递
伴复发转移的类似卵巢性索肿瘤的子宫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健智 刘芳 +1 位作者 王连唐 梅开勇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914-917,922,共5页
目的 探讨伴复发转移的类似卵巢性索肿瘤的子宫肿瘤(uterine tumour resembling ovarian sex cord tumour, UTROSC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UTROSCT共4例5份标本,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FISH方法检测NCOA1、NCOA2、NCOA3基因断裂情况... 目的 探讨伴复发转移的类似卵巢性索肿瘤的子宫肿瘤(uterine tumour resembling ovarian sex cord tumour, UTROSC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UTROSCT共4例5份标本,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FISH方法检测NCOA1、NCOA2、NCOA3基因断裂情况。电话随访和医院信息系统获得随访资料。结果 瘤细胞小至中等大小,上皮样,胞质少,呈岛状、条索状、腺管及弥漫排列。肿瘤细胞可同时表达上皮、肌源性、雌/孕激素受体、性索间质等多种标记。FISH检测1例NCOA1基因重排阳性。3例伴有至少一个以下特征:坏死、肌层侵犯、脉管内瘤栓和高核分裂象,其中2例分别于随访5年和8年复发/转移。结论 UTROSCT是一种少见肿瘤,熟悉其形态学特征有助于避免误诊。肌层侵犯、坏死、脉管侵犯及高核分裂象数等形态学特征显示肿瘤具有侵袭性和进展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似卵巢性索肿瘤的子宫肿瘤 诊断 免疫组化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