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涎腺淋巴上皮癌的影像学与病理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杨通 张翔 +2 位作者 段小慧 张芳 沈君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840-845,共6页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LEC)的CT、MRI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涎腺LE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组织学表现,其中18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2例患者中共检出22个病灶...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LEC)的CT、MRI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涎腺LE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组织学表现,其中18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2例患者中共检出22个病灶,位于腮腺16例,颌下腺6例。边界清楚6例,边界不清16例。CT上密度均匀16例,不均匀2例,MRI上信号均匀4例,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中度强化12例,明显强化10例。8例侵犯周围结构,10例颌下及颈动脉鞘区见肿大淋巴结。组织学均表现为肿瘤性上皮细胞伴淋巴细胞间质浸润及免疫组织化学CK阳性表达。结论:涎腺LEC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块常密度或信号均匀,增强扫描中度至明显强化,坏死较少见,多伴有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病理学上改变符合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合影像学CT、MRI的定位,排除鼻咽癌转移,即可诊断为原发性涎腺L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 淋巴上皮癌 体层摄影术 χ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活检
下载PDF
基于免疫组织化学、组织芯片和RNA测序数据分析MACC1在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吴共发 邱丽浈 +5 位作者 刘海盛 曾宇婷 黄绮亭 曾炼坤 徐润强 李海刚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66-173,共8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associated in colon cancer-1,MACC1)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ACC1在77例CRC及其正常黏膜组织的表达及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HPA和G...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associated in colon cancer-1,MACC1)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ACC1在77例CRC及其正常黏膜组织的表达及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HPA和GEPIA数据库分析MACC1在CRC的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与预后的关系,GEPIA数据库分析MACC1表达与错配修复基因的相关性及与CRC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MACC1在CRC的阳性表达率为75.32%,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的11.69%。MACC1的表达与CRC的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和临床分期有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侵犯深度和部位无关。公共数据库分析证实MACC1在CRC表达增加。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在不同的临床分期各组间MACC1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ACC1基因的表达与错配修复基因MSH2、MSH6、MLH1和PMS2的表达均呈显著相关性。两个数据库分析均显示高表达MACC1的CRC患者生存预后差。结论MACC1 mRNA和蛋白在结直肠癌均高表达,并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预后和错配修复基因密切相关,MACC1在结直肠癌恶性进展中起到致瘤作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 公共数据库 临床病理特征 基因表达分析
下载PDF
结直肠癌组织中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和IL-17a的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共发 赖剑龙 +3 位作者 刘钰君 曾宇婷 姚雨江 姚金科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528-531,共4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和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临床病理意义及CRC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CR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中切除肿瘤组织,并通过HE染色法检测肿瘤标本...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和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临床病理意义及CRC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CR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中切除肿瘤组织,并通过HE染色法检测肿瘤标本TAN浸润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IL-17a表达水平,并分析TNA浸润和IL-17a与CR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分析TNA浸润和IL-17a与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Logistic多因素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TAN浸润和高表达的IL-17a与高临床分期、发生淋巴结转移和短的生存时间相关(P<0.05)。TAN浸润和高表达IL-17a的CRC患者总生存率低于无TAN浸润和低表达IL-17a者(P<0.05)。高年龄、中高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Ⅲ~Ⅳ期,TAN浸润、IL-17a高表达是CRC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AN浸润与高表达IL-17a与CRC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较低的总生存率相关,对于判断CRC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介素-17A 结直肠癌 临床病理 生存率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临床病理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邱丽浈 邱友燕 +2 位作者 陈晓珠 刘钰君 吴共发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70-75,共6页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诊治疑似PTC合并HT患者119例为研究对象,术后经病理确诊PTC合并HT患者47...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诊治疑似PTC合并HT患者119例为研究对象,术后经病理确诊PTC合并HT患者47例为研究组,PTC未合并HT患者72例为对照组,同期纳入50例单纯HT患者作为HT组。回顾性观察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纵横比、survivin及Ki-67阳性表达率、血清TgAb及TPOAb水平等临床病理特征,并比较3组患者超声特征,同时分析PTC合并HT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的女性比例、肿瘤纵横比、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例及肿瘤外侵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3组患者在超声检查的癌结节边界、形态、内部回声、钙化情况和血流信号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TgAb及TPOA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纵横比、性别、肿瘤外侵、TgAb和TPOAb是PTC合并HT患者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TC合并HT患者有着较高的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外侵症状,同时发现较高的自身抗体水平及较大的肿瘤纵横比也是PTC合并HT患者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对此类患者治疗及预后评估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桥本甲状腺炎 临床病理特征 颈部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化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病理意义
5
作者 吴共发 邱丽浈 +3 位作者 曾宇婷 刘钰君 赖剑龙 姚金科 《内科》 2023年第6期521-525,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和上皮-间质转化(EMT)在结直肠癌(CRC)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随访5年以上的100例CRC患者的病历资料。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TAN浸润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MT标志物上皮钙黏素(E-cadhe...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和上皮-间质转化(EMT)在结直肠癌(CRC)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随访5年以上的100例CRC患者的病历资料。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TAN浸润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MT标志物上皮钙黏素(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不同TAN浸润情况的CRC患者进行生存情况比较,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TAN浸润和EMT标志物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100例CRC患者中,29例CRC组织中有TAN浸润。CRC组织中E-cadherin的免疫组化染色评分低于癌旁正常组织,vimentin的免疫组化染色评分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均P<0.05)。有TAN浸润的CRC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较无TAN浸润者差(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表示,有TAN浸润的CRC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低于无TAN浸润的CRC患者(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AN浸润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s=-0.498,P<0.05),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s=0.611,P<0.05)。结论TAN浸润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TAN可能通过参与EMT过程,促进CRC的生长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结直肠癌 上皮钙黏素 波形蛋白
下载PDF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通过IL-17a诱导EMT促进结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共发 刘钰君 +3 位作者 姚雨江 曾宇婷 赖剑龙 姚金科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s)通过白细胞介素-17a(IL-17a)诱导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促进结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新鲜结肠癌组织培养上清液刺激从健康供体分离出的外周血多叶核中性粒细胞并和HCT116细胞培养为观察...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s)通过白细胞介素-17a(IL-17a)诱导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促进结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新鲜结肠癌组织培养上清液刺激从健康供体分离出的外周血多叶核中性粒细胞并和HCT116细胞培养为观察组一,观察组一加抗IL-17a受体抗体处理为观察组二,对照组为单纯HCT116细胞。采用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两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EMT标志物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分析比较三组的细胞迁移能力变化、细胞侵袭能力变化、细胞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细胞迁移数为(52.00±4.35)个,观察组一为(113.67±5.81)个,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一细胞迁移数显著增多(t=8.488,P=0.001<0.05)。加入中和抗体阻断IL-17a后,观察组二细胞迁移数为(54.33±3.97)个,较观察组一显著减低(t=8.457,P=0.001<0.05)。对照组侵袭细胞数量为(43.00±2.65)个,观察组一为(95.00±4.04)个,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一细胞侵袭细胞数显著增多(t=10.770,P=0.000<0.05)。加入中和抗体阻断IL-17a后,观察组二细胞侵袭数为(45.33±3.28)个,较观察组一显著减低(t=9.542,P=0.000<0.05)。对照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230±0.020),观察组一为(0.003±0.004),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一的E-cadherin表达显著减低(t=11.351,P=0.000<0.05)。加入中和抗体阻断IL-17a后,观察组二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200±0.003),较观察组一的表达显著增加(t=-11.548,P=0.000<0.05)。对照组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770±0.030),观察组一为(0.890±0.060),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一Vimentin表达显著增多(t=-4.081,P=0.015<0.05)。加入中和抗体阻断IL-17a后,观察组二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003±0.001),较观察组一显著减低(t=26.566,P=0.000<0.05)。结论TANs通过IL-17a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EMT而促进迁移和侵袭能力,阻断IL-17a可抑制TANs刺激诱导效应,靶向IL-17a可能具有治疗结肠癌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介素-17A 上皮-间质转化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低氧微环境增强MACC1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结直肠癌肿瘤干细胞样特性
7
作者 吴共发 曾宇婷 +2 位作者 刘钰君 姚雨江 邱丽浈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低氧微环境和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对结直肠癌(CRC)肿瘤干细胞(CSC)样特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空载体(LV-ctrl组)、MACC1过表达载体(LV-MACC1)转染结肠癌细胞HCT116,同时在低氧微环境条件下培养LV-MACC1细胞(L... 目的探讨低氧微环境和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对结直肠癌(CRC)肿瘤干细胞(CSC)样特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空载体(LV-ctrl组)、MACC1过表达载体(LV-MACC1)转染结肠癌细胞HCT116,同时在低氧微环境条件下培养LV-MACC1细胞(LV-MACC1+hypoxia组)。分别应用CCK-8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法、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肿瘤球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及体外肿瘤形成能力。免疫印迹法检测MACC1、CD133、CD44、AKT和p-AKT蛋白的表达,740 Y-P验证PI3K/AKT在MACC1诱导的肿瘤干细胞样特性中的作用。结果与LV-ctrl组比较,LV-MACC1组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增强,肿瘤球形成增多,CD44、CD133和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增高(P<0.05)。与LV-MACC1组比较,LV-MACC1+hypoxia组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肿瘤球形成增多(P<0.05);CD44、CD133和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740 Y-P增加了细胞CD133和CD44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低氧微环境增强MACC1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出现肿瘤干细胞样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肿瘤干细胞 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 低氧微环境
下载PDF
MACC1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肿瘤干细胞样特性
8
作者 吴共发 曾宇婷 +2 位作者 刘钰君 姚雨江 邱丽浈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5期76-79,共4页
目的探究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对结直肠癌(CRC)肿瘤干细胞(CSCs)样特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将MACC1基因过表达克隆慢病毒颗粒(LV-MACC1)和空载体对照慢病毒颗粒(LV-Ctrl)转染HCT116,荧光显微镜... 目的探究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对结直肠癌(CRC)肿瘤干细胞(CSCs)样特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将MACC1基因过表达克隆慢病毒颗粒(LV-MACC1)和空载体对照慢病毒颗粒(LV-Ctrl)转染HCT116,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果;分别应用平板克隆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肿瘤球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单克隆能力、侵袭能力及体外肿瘤形成能力;采用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MACC1、CD133、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AKT(p-AKT)蛋白水平的表变化,使用740 Y-P验证PI3K/AKT在MACC1诱导的干细胞样特性中的作用。结果感染48 h,90%以上的细胞均有绿色荧光。LV-MACC1的MACC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03±0.04),高于LV-Ctrl的(0.14±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中,LV-MACC1的菌落数为(118.70±6.12)个,多于LV-Ctrl的(27.00±4.16)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V-MACC1细胞侵袭穿孔数为(66.80±3.85)个,多于LV-Ctrl的(27.80±1.99)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V-Ctrl和LV-MACC1的肿瘤球数量分别是(43.8±2.1)个和(63.8±2.5)个,统计显示LV-MACC1的肿瘤球数显著高于LV-Ctrl(P<0.05)。LV-MACC1的CD44、CD133和p-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LV-Ctrl(P<0.05),LV-Ctrl和LV-MACC1的总AKT蛋白表达没有差异(P>0.05)。使用740 Y-P激活PI3K/AKT通路活性后,CD44和CD133相对表达量比未使用740 Y-P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CC1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CRC细胞出现肿瘤干细胞样特性和恶性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肿瘤干细胞 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
下载PDF
HE染色细胞核灰染的处理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陈贵东 沈艳 +2 位作者 杨通 黄薇 梁英杰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61-263,共3页
目的探讨HE染色细胞核灰染的处理方法,提高HE染色质量。方法收集10例HE染色发灰的胃粘膜、肠息肉和子宫内膜等不同类型的组织,重新切片,通过调整苏木素染色条件以及染色前对组织进行修复处理,设对照组,比较各种处理方法的染色效果。结... 目的探讨HE染色细胞核灰染的处理方法,提高HE染色质量。方法收集10例HE染色发灰的胃粘膜、肠息肉和子宫内膜等不同类型的组织,重新切片,通过调整苏木素染色条件以及染色前对组织进行修复处理,设对照组,比较各种处理方法的染色效果。结果通过延长时间、水浴加热和微波加热等调整苏木素染色条件的方法以及水煮修复处理法能够不同程度地促进核染色,但灰染现象未能彻底解决。PBS、EDTA、柠檬酸分别采用高压和微波修复处理均能较好地改善HE染色细胞核灰染现象,以PBS微波处理法效果最佳。结论 PBS微波处理法是HE染色细胞核灰染现象的一种有效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染色 细胞核灰染 处理方法 比较
下载PDF
TNF-α和IL-10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浆浓度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沈艳 顾霞 +2 位作者 富玲 邹红云 石雨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15-719,共5页
目的探讨TNF-α和IL-1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血浆浓度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Na 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38例DLBCL患者及77例健康... 目的探讨TNF-α和IL-1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血浆浓度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Na 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38例DLBCL患者及77例健康对照者TNF-α和IL-10基因6个位点SNPs,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浆TNF-α和IL-10浓度。结果 DLBCL组血浆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NF-α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8个候选的SNPs位点中,TNF-α-863C/A多态性分布在DLBCL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其中CA/AA基因型携带者罹患DLBCL的风险为CC基因型的2.280倍(95%CI=1.091~4.765,P=0.028),其余7个SNPs多态性分布在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排除患病状况对血浆TNF-α和IL-10水平的影响后,各基因多态性对其相应血浆浓度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TNF-α-863C/A位点多态性与DLBCL易感性有关,IL-10可能在DLBCL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TNF-Α IL-10 单核苷酸多态性 酶联免疫吸附法
下载PDF
焚光染色剂Calcofluor White在活检组织中真菌染色的应用 被引量:25
11
作者 杨通 何炼图 +1 位作者 陈涛 谭亚夏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4年第5期307-311,共5页
目的探讨Calcofluor White(CFW)荧光染色法对病理活检组织中真菌的检测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增白剂CFW作为染色液,对确诊为真菌感染的21例病理活检组织中的真菌进行检测,并以经典的六胺银及PAS染色法为对照。结果荧光镜下,真菌被染成亮蓝... 目的探讨Calcofluor White(CFW)荧光染色法对病理活检组织中真菌的检测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增白剂CFW作为染色液,对确诊为真菌感染的21例病理活检组织中的真菌进行检测,并以经典的六胺银及PAS染色法为对照。结果荧光镜下,真菌被染成亮蓝色,与六胺银及PAS染色符合率达100%。结论 CFW荧光染色法可有效检测出组织中的真菌,值得在真菌病理活检的诊断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检 真菌 荧光染色 CALCOFLUOR WHITE
下载PDF
活检组织中真菌Calcofluor White荧光染色法的改良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杨通 谭亚夏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767-771,共5页
目的:探索对Calcofluor White荧光染色法的改良,为活检诊断真菌感染提供一种快速、经济、对比更清晰的染色方法。方法:采用Calcofluor White M2R和苏木素、伊红染液,组合成3种染色步骤,对32例病例进行染色,筛选出适用于活检组织,并且在... 目的:探索对Calcofluor White荧光染色法的改良,为活检诊断真菌感染提供一种快速、经济、对比更清晰的染色方法。方法:采用Calcofluor White M2R和苏木素、伊红染液,组合成3种染色步骤,对32例病例进行染色,筛选出适用于活检组织,并且在光镜与荧光镜下能同时观察的改良染色法步骤。结果:光镜下,组织呈现HE染色固有的形态。切换至荧光显微镜下,真菌则被显示为亮蓝色,组织背景呈黄绿色,结果清晰、醒目,对比强烈。结论:改良Calcofluor White荧光染色法能使同一张切片在光镜和荧光显微镜下同时观察,相互对照和定位,是提高真菌检出的好方法,值得在真菌的病理活检工作中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荧光染色 病理活检 改良Calcofluor White
下载PDF
新疆不同民族IL-6和IL-10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艳 顾霞 +2 位作者 富玲 邹红云 石雨薇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158-2160,2164,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新疆地区维、汉、哈3个民族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多态性。方法采用SNa 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中国新疆地区健康人群(维吾尔族231人、汉族204人、哈萨克族80人)外周血标本中IL-6和IL-10基因共6个位... 目的研究中国新疆地区维、汉、哈3个民族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多态性。方法采用SNa 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中国新疆地区健康人群(维吾尔族231人、汉族204人、哈萨克族80人)外周血标本中IL-6和IL-10基因共6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进行民族间比较。结果在6个候选SNP位点中,汉族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在所有位点(rs1800795、rs1800797、rs1800890、rs1800896、rs1800871和rs1800872)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在2个位点(rs1800795和rs1800797)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和IL-10基因多态性在新疆不同民族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细胞因子 多态性 种族人群
下载PDF
IFI6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4
作者 古婉仪 杨毅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5年第10期1847-1851,共5页
干扰素诱导蛋白6(interferon,alpha-inducible protein6,IFI6)是一个能被Ⅰ型干扰素诱导上调的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e gene,ISG)之一。近年来发现IFI6在抗病毒、抗凋亡和促肿瘤等多个生物学功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多种恶性肿... 干扰素诱导蛋白6(interferon,alpha-inducible protein6,IFI6)是一个能被Ⅰ型干扰素诱导上调的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e gene,ISG)之一。近年来发现IFI6在抗病毒、抗凋亡和促肿瘤等多个生物学功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多种恶性肿瘤,病毒相关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高表达。IFI6与细胞色素C共定位于线粒体,能够抑制细胞色素C释放,起着抵抗细胞凋亡作用,对肿瘤的放化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就IFI6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I6 干扰素 抗凋亡 抗病毒
下载PDF
探讨二甲苯脱蜡的量化使用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涛 杨通 +1 位作者 何炼图 谭亚夏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238-242,共5页
目的:探讨二甲苯溶解石蜡的理论使用上限,为量化管理脱蜡试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模拟脱蜡的过程,对我科使用的Paraplast生物组织切片石蜡进行了10批次二甲苯溶解实验,以实验数据绘制溶解曲线,通过曲线的形态判断得出二甲苯对石蜡的合... 目的:探讨二甲苯溶解石蜡的理论使用上限,为量化管理脱蜡试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模拟脱蜡的过程,对我科使用的Paraplast生物组织切片石蜡进行了10批次二甲苯溶解实验,以实验数据绘制溶解曲线,通过曲线的形态判断得出二甲苯对石蜡的合理使用区间。结果:根据溶解度、密度、质量和体积的关系,计算得出,AR级的二甲苯在25℃条件下,对Paraplast制作的石蜡切片,每100 mL可处理切片147张。结论:量化管理试剂既确保了制片质量又节省了试剂,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也更好地保护了工作人员的健康。有望成为各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质控 量化试剂管理 二甲苯 石蜡
下载PDF
肾血管性高血压犬中的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作军 杨通 +5 位作者 何炼图 廖海星 王晓明 沈粤春 陈长兵 陆亚琴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年第13期1784-1788,共5页
目的探索肾血管性高血压犬中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特征的区别。方法10只雄性beagle犬随机均分为缩窄组及假手术组建立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术后1年经彩超证实颈动脉有粥样硬化形成后,分别对2组犬的颈动脉及冠状动脉行DSA及病理上H... 目的探索肾血管性高血压犬中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特征的区别。方法10只雄性beagle犬随机均分为缩窄组及假手术组建立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术后1年经彩超证实颈动脉有粥样硬化形成后,分别对2组犬的颈动脉及冠状动脉行DSA及病理上H&E、苏丹Ⅲ及MOVAT染色观察,比较其粥样硬化特征的区别。结果术后3月始,缩窄犬的平均收缩压(SBP)由术前的(138.80±9.20)mmHg升达峰值(171.20±3.56)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后,5只DSA上缩窄犬有4只发现颈动脉有狭窄,有3只出现冠状动脉壁不光滑,但无明显狭窄(P〈0.05);病理上缩窄犬颈动脉观察到由平滑肌细胞、蛋白聚糖和胶原纤维形成增殖性斑块,很少含脂质;冠状动脉内膜下观察到有脂质沉积,无明显细胞增殖现象。假手术犬两者均没有发现粥样硬化征象。结论肾血管性高血压犬中颈动脉易形成主要含平滑肌细胞、蛋白聚糖和胶原纤维的增殖性斑块,而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不明显,只在内膜下有少量脂质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血管性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Lin28B的高表达与膀胱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相关 被引量:2
17
作者 冯宇鹏 朱俊峰 +3 位作者 黄薇 沈艳 叶向东 杨毅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年第3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Lin28B的异常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in28B在75例膀胱癌组织及10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分析Lin28B在膀胱癌及癌旁组织中的差异,以及...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Lin28B的异常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in28B在75例膀胱癌组织及10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分析Lin28B在膀胱癌及癌旁组织中的差异,以及膀胱癌不同病理学分级、不同临床分期中Lin28B的阳性率的差异。并采用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分析Lin28B的表达与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Lin28B在64%(48/75)膀胱癌组织中表达阳性,在癌旁组织中表达为阴性(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理学分级恶性程度高的标本,Lin28B的阳性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临床分期进展程度高的标本中,Lin28B的阳性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分析示Lin28B表达阳性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Lin28B在膀胱癌中高表达,且与膀胱癌的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28B 膀胱癌 预后 增殖 转移
下载PDF
结肠系膜Castleman病
18
作者 黄薇 杨通 《广州医药》 2017年第5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结肠系膜局限型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生在结肠系膜的Castleman病1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诊断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系原发于乙状结肠肠系膜内。结论原发于乙状结肠肠系... 目的探讨结肠系膜局限型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生在结肠系膜的Castleman病1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诊断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系原发于乙状结肠肠系膜内。结论原发于乙状结肠肠系膜局灶型Castleman病,较为罕见,施行肿块手术切除,预后好,随访2年10个月无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LEMAN病 结肠系膜 病理 诊断
下载PDF
免疫相关指标水平变化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邱丽浈 吴博 +2 位作者 曾宇婷 刘宇平 刘钰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20期3543-3545,共3页
目的:探讨免疫相关指标水平变化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回顾性选取42例本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为肠癌组,40例慢性肠炎患者为良性组,同期35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收集分析其临床资料。检测各组外周血... 目的:探讨免疫相关指标水平变化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回顾性选取42例本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为肠癌组,40例慢性肠炎患者为良性组,同期35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收集分析其临床资料。检测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含量以及血清免疫相关因子水平并对比分析。结果:与健康组比,良性组和肠癌组血清IL-22、TNF-α、IL-8水平和外周血CD8^(+)CD28^(-)、CD8^(+)含量均较高,且肠癌组均高于良性组;血清IFN-γ、IL-2水平以及CD3^(+)、NK细胞、CD4^(+)含量均较低,且肠癌组均低于良性组;较临床Ⅰ期比,Ⅱ~Ⅳ期患者血清IL-22、TNF-α、IL-8水平以及外周血CD8^(+)CD28^(-)、CD8^(+)含量均逐渐升高,Ⅳ期高于Ⅲ期,Ⅲ期高于Ⅱ期;NK细胞、CD3^(+)、CD4^(+)含量、血清IL-2、IFN-γ水平均逐渐下降,Ⅳ期低于Ⅲ期,Ⅲ期低于Ⅱ期(均P<0.05)。结论:NK细胞、CD3^(+)、CD4^(+)含量和血清IL-2、IFN-γ水平越低,外周血CD8^(+)、CD8^(+)CD28^(-)含量和血清TNF-α、IL-22、IL-8水平越高,均提示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越大,检测机体T淋巴细胞及免疫相关因子可有效预测并诊断结直肠癌患者的病情,有利于在该病初期即进行相应的有效干预,对提高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外周血 自然杀伤细胞 免疫功能
下载PDF
上调miR-200a通过抑制MACC1影响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邱丽浈 吴共发 +3 位作者 刘钰君 曾宇婷 赖剑龙 李海刚 《系统医学》 2021年第23期9-12,20,共5页
目的探讨上调miR-200a表达是否可以通过抑制MACC1影响结直肠癌LoVo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方法结直肠癌细胞LoVo分组处理为mimics组(转染miR-200a mimics)、blank组(转染空脂质体)和NC组(转染negative control)。转染成功后,CCK-8法、黏附... 目的探讨上调miR-200a表达是否可以通过抑制MACC1影响结直肠癌LoVo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方法结直肠癌细胞LoVo分组处理为mimics组(转染miR-200a mimics)、blank组(转染空脂质体)和NC组(转染negative control)。转染成功后,CCK-8法、黏附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癌细胞增殖、同质黏附能力和侵袭能力的变化情况;MACC1蛋白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生物信息学预测miR-200a与MACC1靶向情况。结果CCK-8法显示,mimics组细胞的OD值为(1.27±0.07),比blank组和NC组均显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780,P<0.001);mimics组同质性肿瘤细胞黏附数量为(1241.33±76.42),细胞黏附能力比blank组和NC组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30,P=0.006);mimics组的侵袭穿膜细胞数为(54.20±6.83),比blank组和NC组均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30,P=0.006);Western Blot均显示mimics组的MACC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084,P=0.001)。数据库显示MACCI是miR-200a的潜在靶基因。结论上调miR-200a表达可能通过靶向抑制MACC1表达阻遏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增强细胞黏附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miR-200a MACC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