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病耻感的质性研究
1
作者 徐敏 梅冉冉 +1 位作者 罗影红 宋亚兰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4年第6期115-119,共5页
目的深入了解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病耻感体验及其来源和应对方式,以期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2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半结... 目的深入了解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病耻感体验及其来源和应对方式,以期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2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NVivo软件,根据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及主题提炼。结果共提炼出3大主题、9个亚主题。主题一:病耻感体验,即自责与内疚、自卑与敏感、焦虑与担忧和自我价值感降低;主题二:病耻感来源,分为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其中,自身因素包括自我形象改变和肢体功能受损,外界因素即周围人群的歧视和疏远;主题三:病耻感应对方式,包括积极接受治疗、自我接纳及隐瞒与回避。结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存在病耻感,主要来源于自我形象改变和肢体功能受损及外界因素即周围人群的歧视和疏远,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病耻感,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减轻患者的病耻感体验,并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方式应对病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上肢淋巴水肿 病耻感 质性研究
下载PDF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是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pCR的预测指标 被引量:4
2
作者 金田恩 黄嘉 +4 位作者 谢至 郭伟玲 叶祉青 黄健清 梁红玲 《循证医学》 2020年第3期174-180,共7页
目的检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和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病理完全反应(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的关系及TILs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医... 目的检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和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病理完全反应(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的关系及TILs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00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后配对石蜡标本696块;H&E染色手工评价TILs水平;SPSS 22.0软件分析TILs对pCR的预测作用及TILs在新辅助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结果二元回归分析模型示总区域TILs(OR 1.182,95%CI 1.030~1.358,P=0.018)和肿瘤区域内TILs(OR 1.727,95%CI 1.137~2.622,P=0.010)具有很好的pCR预测价值。总患者中(100例),新辅助治疗前后TILs在总区域(P<0.0001)、间质区域(P<0.0001)、肿瘤内区域(P=0.057)均显著升高。结论全区域TILs、肿瘤内区域TILs可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pCR。新辅助治疗可促进乳腺癌患者肿瘤区域TILs免疫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治疗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下载PDF
CD8+/FOXP3+比值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及预后的意义
3
作者 钟艳华 张乐瑶 +3 位作者 黄嘉 何伟星 喻晓丹 梁红玲 《循证医学》 2023年第6期378-386,共9页
目的 探索CD8+与FOXP3+T细胞在乳腺肿瘤中浸润水平的比值和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reatment,NAT)疗效及预后关系,及其在乳腺癌NAT前后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NAT前后配... 目的 探索CD8+与FOXP3+T细胞在乳腺肿瘤中浸润水平的比值和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reatment,NAT)疗效及预后关系,及其在乳腺癌NAT前后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NAT前后配对标本104例,采用多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multiplex immunohistochemistry,mIHC)对治疗前和治疗后标本进行染色,免疫细胞亚群采用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方法进行量化;SPSS 25.0软件分析CD8+/FOXP3+比值与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survival,D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预测关系,及其在NAT前后的动态变化。结果 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结果显示总区域、间质区域和肿瘤内区域的CD8+/FOXP3+比值对pCR[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679、0.657、0.664]、DFS(AUC=0.633、0.617、0.619)和OS(AUC=0.682、0.704、0.691)均有较好预测价值。生存分析结果同样显示CD8+/FOXP3+比值高的患者具有更长的DFS(P=0.002)和OS(P=0.002)。动态分析显示,non-pCR人群中总区域、间质区域CD8+/FOXP3+比值在NAT后呈升高趋势。结论 CD8+/FOXP3+比值对乳腺癌NAT疗效及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NAT可促进乳腺癌患者总区域和间质区域CD8+/FOXP3+免疫浸润水平的比值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治疗 肿瘤浸润免疫细胞 CD8 FOXP3
下载PDF
乳腺癌骨转移放疗后的生存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周婕 何伟星 +3 位作者 敖翔 梁红玲 姜明 李洪胜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287-2290,共4页
目的探讨成瘤样的骨转移病灶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乳腺癌骨转移患者102例。根据骨转移病灶的形态分为3组:成骨性病灶组、溶骨性病灶组及混合性病灶组。同时,患者被分为两群:成瘤样骨转移病灶组和非成瘤样骨转... 目的探讨成瘤样的骨转移病灶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乳腺癌骨转移患者102例。根据骨转移病灶的形态分为3组:成骨性病灶组、溶骨性病灶组及混合性病灶组。同时,患者被分为两群:成瘤样骨转移病灶组和非成瘤样骨转移病灶组。经影像学检查明确骨转移后,行局部骨放射治疗联合双磷酸盐治疗。结果随访时间9~30个月,平均(21.37±5.7)个月。成骨性病灶组29例,溶骨性病灶组46例,混合性病灶组27例。其中,成瘤样骨转移病灶组33例,非成瘤样骨转移病灶组69例。根据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成瘤样改变与初诊乳腺癌治疗后的无病生存期及骨外转移情况存在相关性,是骨转移病灶预后差的独立因素(P=0.004,危险值:3.946,95%可信区间:1.559~9.991)。结论成瘤样骨转移病灶、脊髓压迫及骨转移病灶数量是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移 成瘤样 预测因素 预后
下载PDF
男性乳腺癌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婕 何伟星 +2 位作者 韩国栋 陈贵全 李洪胜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390-2392,共3页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乳腺癌患者12例,诊断年龄为54-74岁,平均(61.5±6.39)岁,其中10例进行了单纯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腋窝前哨淋巴...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乳腺癌患者12例,诊断年龄为54-74岁,平均(61.5±6.39)岁,其中10例进行了单纯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1例在诊断时已经出现远处转移,进行姑息性手术。根据临床分期,4例为Ⅱ期,7例为Ⅲ期,1例为Ⅳ期。所有患者均无癌症家族史或男性乳腺癌高危因素。结论 男性乳腺癌表现为散发性,且发病率很低。个体化治疗,包括手术治疗,辅助化、放疗及内分泌治疗,有助于提高总生存率。男性单侧乳腺肿物应高度怀疑为乳腺癌,及早就医,以获得最恰当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 乳腺癌 临床特征 治疗
下载PDF
麦默通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宏 陈伟荣 周婕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3年第3期236-239,共4页
目的探讨麦默通旋切系统切除无乳头溢液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B超发现囊实性乳腺肿块的12名女性患者,无乳头溢液,用麦默通进行微创旋切后,将肿块标本均送病理科检查,用B超随访了中位时间17个月(随访时间为10~41个月)... 目的探讨麦默通旋切系统切除无乳头溢液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B超发现囊实性乳腺肿块的12名女性患者,无乳头溢液,用麦默通进行微创旋切后,将肿块标本均送病理科检查,用B超随访了中位时间17个月(随访时间为10~41个月)。结果所有的肿块均被完全准确的切除。所有的患者均被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美容效果好,手术区域无明显临床血肿形成,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B超引导的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能对乳腺囊实性肿物进行准确的切除。对于无乳头溢液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B超引导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进行切除的手术方法有效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默通 导管内乳头状瘤 微创 囊实性肿物
下载PDF
多西紫杉醇单药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用药剂量强度分析
7
作者 敖翔 周婕 +2 位作者 姜明 梁红玲 李洪胜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36期117-119,共3页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单一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并分析最佳给药剂量。方法 105例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组,各35例,并分别予以不同剂量多西紫杉醇治疗,甲组药物剂量〈70 mg/m2,乙组剂量为70~90 mg/m2,丙组药物剂量〉90 mg...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单一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并分析最佳给药剂量。方法 105例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组,各35例,并分别予以不同剂量多西紫杉醇治疗,甲组药物剂量〈70 mg/m2,乙组剂量为70~90 mg/m2,丙组药物剂量〉90 mg/m2,3周治疗。比较三组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结果乙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5.71%,高于甲组与丙组,组间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χ~2=9.20,11.34;P〈0.05);而丙组的毒副作用发生率则高于甲、乙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7.23;P〈0.05)。结论多西紫杉醇单药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受到给药剂量的影响,临床上应重视这一问题,每周紫杉醇给药剂量维持在70~90 mg/m2范围内,以便在确保治疗安全的前提下取得最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紫杉醇 单药治疗 晚期乳腺癌 剂量
下载PDF
1例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发生大面积导管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护理
8
作者 曾雅馨 徐敏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4年第6期107-110,共4页
总结1例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出现大面积导管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为清洁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创面促愈疗法、疼痛护理、心理护理、个体化的延续性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等。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后,患者的创... 总结1例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出现大面积导管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为清洁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创面促愈疗法、疼痛护理、心理护理、个体化的延续性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等。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后,患者的创面及周围皮肤恢复良好,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的焦虑情绪明显减少,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导管相关性皮肤损伤 个案护理
下载PDF
Sanger测序法和Snapshot法检测乳腺癌BIM缺失多态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梁红玲 李洪胜 +6 位作者 黄健清 苏健 金田恩 韩国栋 敖翔 邱霓 谭小军 《循证医学》 CSCD 2018年第6期370-375,共6页
目的比较分析Sanger测序法和Snapshot法检测乳腺癌BIM缺失多态性的一致性。方法共收集336例乳腺癌患者手术标本制备成石蜡包埋的蜡块,提取DNA后采用Sanger测序法和Snapshot法检测乳腺癌患者中BIM基因缺失多态性突变率。采用卡方检验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Sanger测序法和Snapshot法检测乳腺癌BIM缺失多态性的一致性。方法共收集336例乳腺癌患者手术标本制备成石蜡包埋的蜡块,提取DNA后采用Sanger测序法和Snapshot法检测乳腺癌患者中BIM基因缺失多态性突变率。采用卡方检验分析BIM缺失多态性在不同临床特征患者中的比例情况。采用配对卡方检验和κ系数检验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Sanger测序法检测出39例患者BIM基因缺失,阳性率为11.61%;Snapshot法检测出47例患者BIM基因缺失,阳性率为13.99%。Sanger测序法检测出的BIM突变状态在不同年龄阶段(χ~2=6.242,P=0.044)和孕激素表达水平(χ~2=4.070,P=0.044)的乳腺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卡方检验显示两种检测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2),Kappa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好(吻合系数κ=0.695,P=0.000)。结论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BIM缺失多态性的比例约为11.61%。Sanger测序法和Snapshot法检测乳腺癌BIM缺失多态性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相互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BIM基因 Sanger测序法 Snapshot检测法
下载PDF
中心体蛋白70促进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被引量:1
10
作者 邱霓 何玉芳 李洪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45-1250,共6页
中心体蛋白70(centrosomal protein 70,CEP70)可通过介导内皮细胞的迁移影响血管新生,肿瘤的转移能力与肿瘤细胞的迁移密切相关,CEP70是否影响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尚不明确。结合前期淋巴结转移和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原位乳腺癌组织的基因... 中心体蛋白70(centrosomal protein 70,CEP70)可通过介导内皮细胞的迁移影响血管新生,肿瘤的转移能力与肿瘤细胞的迁移密切相关,CEP70是否影响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尚不明确。结合前期淋巴结转移和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原位乳腺癌组织的基因表达芯片的比较结果,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EP70在淋巴结转移和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原位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real-time 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中CEP70的表达,结果提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乳腺癌组织中CEP70强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同时CEP70在侵袭能力强的乳腺癌细胞中表达较高。利用慢病毒转染构建CEP70稳定下调的MDA-MB-231细胞系,划痕实验以及侵袭转移的结果显示,下调CEP70的表达,可明显抑制MDA-MB-231细胞系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上述结果证明,CEP70的表达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呈正相关,下调CEP70可抑制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因此CEP70有望成为乳腺癌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体蛋白70 乳腺癌 转移 侵袭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切除手术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11
作者 周婕 左艳玲 +3 位作者 王倩 姜明 吴丹丹 李洪胜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22年第4期354-357,362,共5页
目的目前临床上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处理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旨在评估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切除手术(UGVAE)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使用UGVAE诊断的8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回... 目的目前临床上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处理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旨在评估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切除手术(UGVAE)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使用UGVAE诊断的8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定期进行术后乳腺影像学随访的33例患者,其中8例患者被诊断为双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随访时间为14~50个月,平均25.7个月。所有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均远离皮肤,病灶直径为2.4~20 mm,平均9 mm,乳腺影像评估系统(BI-RADS)诊断为BI-RADS 2~4a级别,使用真空辅助切除手术(VAE)完全切除。所有的真空辅助切除手术均在12 mHz线性高频探头超声引导下,使用8G真空辅助活检针完成。结果本研究随访的乳头状瘤直径均<20 mm,且大多数乳腺乳头状瘤患者无症状(19/33,57.6%),当超声图像上乳腺乳头状病变的大小超过10 mm时,活检后病理诊断可能为乳头状瘤伴有不典型增生。VAE术后乳头状瘤即使未进行扩大切除,复发率也很低。结论对于直径小于20 mm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包括存在不典型增生的乳头状瘤,真空辅助切除手术可以完全切除,诊断准确,复发率低。经真空辅助切除手术诊断的乳头状瘤不需要进行扩大切除,影像学随访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瘤 乳腺 真空辅助切除手术 治疗
下载PDF
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分析
12
作者 姜明 邱霓 +3 位作者 敖翔 夏浩明 梁红玲 詹勇涛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2期88-89,共2页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保乳手术治疗)和对照组32例(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保乳手术治疗)和对照组32例(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各项围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长期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保乳手术治疗,能够极大的改善患者围术期各项指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长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乳腺癌 保乳手术 改良根治术 疗效
下载PDF
亲人得乳腺癌,我也会得吗
13
作者 刘欣宇 杜光宗 +2 位作者 魏彤 李洪胜(指导) 周婕(指导) 《健康养生》 2024年第10期62-62,共1页
若家族里有恶性肿瘤患者,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增加吗?有家族史的女性一定会患乳腺癌吗?有母系、一级亲属家族史,风险更高“乳腺癌家族史”是指家族中一级或二级亲属具有患癌的病史。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而二级亲属,... 若家族里有恶性肿瘤患者,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增加吗?有家族史的女性一定会患乳腺癌吗?有母系、一级亲属家族史,风险更高“乳腺癌家族史”是指家族中一级或二级亲属具有患癌的病史。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而二级亲属,包括祖父母、姨妈、叔叔、堂兄弟、堂姐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级亲属 二级亲属 乳腺癌 家族史 祖父母 恶性肿瘤患者 亲人 姐妹
原文传递
环状RNA circPRDM5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和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学廷 姜明 +3 位作者 郑泽华 林美贤 吴多光 王铭辉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9年第2期139-144,共6页
目的探索环状RNA circPRDM5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ESCC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qRT?PCR检测circPRDM5在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EC)、ESCC细胞系、和44例ESCC组织及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Transw... 目的探索环状RNA circPRDM5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ESCC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qRT?PCR检测circPRDM5在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EC)、ESCC细胞系、和44例ESCC组织及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Transwell实验和CCK8实验分别检测siRNA沉默circPRDM5后,对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功能的影响;构建裸鼠成瘤模型,检测circPRDM5对ESCC细胞在动物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结果与HEEC相比,circPRDM5在ESCC细胞系KYSE150、ECA109中高表达(P<0.05),且在ESCC组织中表达(2.90±0.18)较癌旁正常组织(2.01±0.15)表达高(P<0.001)。Transwell实验和CCK8实验证明,沉默circPRDM5能明显抑制ESCC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增殖能力(P<0.05);裸鼠成瘤实验结果表明,沉默circPRDM5后,ESCC细胞的成瘤体积和重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 circPRDM5在ESCC的细胞和组织中高表达。在ESCC细胞中沉默circPRDM5能降低ESCC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在动物体内的成瘤能力。提示circPRDM5可能成为ESCC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RNA circPRDM5 食管鳞状细胞癌 增殖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输液港植入的术后护理在肥胖癌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敏 邓丽娥 刘晓婷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第6期170-172,共3页
目的探讨输液港植入的术后护理在肥胖癌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9月我院施行输液港治疗的35例肥胖癌患者为对照组,回顾分析其临床护理问题;另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行输液港治疗的20例肥胖患癌患者为... 目的探讨输液港植入的术后护理在肥胖癌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9月我院施行输液港治疗的35例肥胖癌患者为对照组,回顾分析其临床护理问题;另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行输液港治疗的20例肥胖患癌患者为观察组,优化该组对植入输液港患者的护理方法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优化护理可明显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输液港 护理
下载PDF
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研究
16
作者 王丽娟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8年第9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3年9月~2015年8月接收的50例肺癌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9月~2017年8月接收的50例肺癌手术患者作为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围手术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心律失常...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3年9月~2015年8月接收的50例肺癌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9月~2017年8月接收的50例肺癌手术患者作为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围手术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心律失常的预防护理干预。分析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调查显示,除了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术后低血糖外,年龄、心血管病史、术前肺功能、术式、术中心包破损、手术时间、术后镇痛情况均是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不同组别间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较大(P<0.05);预防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00%(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结论了解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并针对性采取预防护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术后 心律失常 危险因素 护理干预
下载PDF
Cullin7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洪胜 陈铭生 +3 位作者 敖翔 袁南贵 胡欣朋 谭小军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38-940,共3页
目的探讨Cullin7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13例正常乳腺组织、20例良性乳腺肿瘤、68例乳腺癌和32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组织标本中... 目的探讨Cullin7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13例正常乳腺组织、20例良性乳腺肿瘤、68例乳腺癌和32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组织标本中Cullin7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乳腺组织组、良性乳腺肿瘤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及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组中Cullin7蛋白强阳性表达率分别是0、30.0%、55.9%、78.1%。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组Cullin7蛋白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Cullin7蛋白表达与是否绝经、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类型之间无相关(P〉0.05),但与组织分化程度、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之间有明显相关(P〈0.05)。Cullin7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与雌激素受体(ER)呈负相关(P〈0.05),但与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无相关(P〉0.05)。结论Cullin7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转移 Cullin7
原文传递
微小RNA-494通过抑制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的表达促进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被引量:1
18
作者 敖翔 周婕 +3 位作者 梁红玲 何伟星 韩国栋 李洪胜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691-2694,共4页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miR)-494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和转移的调控作用以及机制.方法 在乳腺癌细胞株MCF-7转染miR-494模拟物及抑制剂、阴性对照,然后采用噻唑蓝(MTT)方法检测miR494对MCF-7细胞活力的影响,并通过Transwell转...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miR)-494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和转移的调控作用以及机制.方法 在乳腺癌细胞株MCF-7转染miR-494模拟物及抑制剂、阴性对照,然后采用噻唑蓝(MTT)方法检测miR494对MCF-7细胞活力的影响,并通过Transwell转移实验检测miR-494对MCF-7转移能力的影响.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miR-494的靶基因,并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验证.结果 转染miR-494 mimics后,细胞活力明显提高,24 h细胞活力比值为1.28,48 h后为1.80,(P<0.05),转染miR-494 inhibitor后,细胞活力显著下调,24h细胞活力比值为0.80,48 h后为0.68(P <0.05).对照组细胞均数为67个/视野,转染miR-494mimics后的MCF-7细胞的均数为:122个/视野(P<0.05),转染miR-494 inhibitor后的MCF-7细胞的均数为:47个/视野(P<0.01).野生型载体模拟物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0.69(P<0.01),抑制剂组:1.90(P<0.01);突变型载体模拟物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1.09,抑制剂组:1.19.miR-494过表达后PTEN的mRNA和蛋白水平确实出现明显下降,相反地,miR-494的抑制却导致PTEN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上调.结论 高表达miR-494可显著促进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增殖与转移能力,抑制miR-494可显著降低MCF-7的增殖与转移能力,并且证实miR-494是通过靶向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PTEN)的3'端非编码区域(3'-UTR)来调节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增殖和转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494 乳腺癌
原文传递
乙酰化α-微管蛋白感受细胞外基质变化调控乳腺癌侵袭转移
19
作者 邱霓 何玉芳 李洪胜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86-190,共5页
目的揭示乙酰化α-微管蛋白作为压力感受器感受细胞外基质变化对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在乳腺癌临床标本和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细胞株中检测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表达情况及与侵袭转移的关系。通过化学方法干预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 目的揭示乙酰化α-微管蛋白作为压力感受器感受细胞外基质变化对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在乳腺癌临床标本和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细胞株中检测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表达情况及与侵袭转移的关系。通过化学方法干预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表达,检测在不同基质硬度条件下,细胞形态、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结果乙酰化α-微管蛋白在基底型乳腺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最高,而在Luminal B型的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癌细胞株中表达最低。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表达量与乳腺癌是否发生转移呈正相关。在软基质培养条件下,细胞的极化程度下降,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形态;乙酰化α-微管蛋白表达越低,极性程度越差,伴随侵袭转移能力越弱。结论乙酰化α-微管蛋白作为压力感受器,感受肿瘤发生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硬化,促进乳腺癌侵袭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蛋白/代谢 细胞外基质/代谢 乳腺肿瘤 肿瘤侵润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