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鲵子二代制种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刘鉴毅 谭永安 +5 位作者 庄平 李长松 谭启森 刘明国 陈溢安 卢兴孙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167-170,共4页
为了推动中国大鲵人工生态繁殖和迁地保护的成功 ,系统介绍了中国大鲵子二代制种的技术路线 ,首先收集野生中国大鲵经人工驯养成为亲本种鲵 ,种鲵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卵子、精子 ,经人工授精产生受精卵 ,再经人工孵化获得子一代幼苗 ,子一... 为了推动中国大鲵人工生态繁殖和迁地保护的成功 ,系统介绍了中国大鲵子二代制种的技术路线 ,首先收集野生中国大鲵经人工驯养成为亲本种鲵 ,种鲵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卵子、精子 ,经人工授精产生受精卵 ,再经人工孵化获得子一代幼苗 ,子一代经人工培育 2~ 3年产生子一代后备种鲵 ,再通过生理生态人工强化培育获得 1998年、1999年子一代亲本 ,然后经人工繁殖产生子二代大鲵 ,子二代大鲵可以放归自然保护区或供科研、观赏、商品鲵等利用。从 1998~ 2 0 0 3年共生产子一代 1 5万余尾 ,2 0 0 2年生产子二代 12 6 0尾 ,2 0 0 3年 4 80 6尾 (2年合计子二代 6 6 0 6尾 ) ,种群数量从最初的 1996年的 10 0尾增加到 2 0 0 3年的 2 31万尾 ,增长2 31倍 ,实践证明 ,此技术路线正确、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鲵 子二代 制种 人工繁殖
下载PDF
中国大鲵子二代规模化人工孵化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鉴毅 谭永安 +1 位作者 卢兴孙 范其杰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152-155,159,共5页
系统研究了影响大鲵子二代孵化率的环境因子(包括水质、水温、孵化密度)、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技术.从理论上阐明孵化水质的离子比例平衡直接影响孵化率和苗种成活率,试验结果表明,广州华宝珍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场调节水和水库水适... 系统研究了影响大鲵子二代孵化率的环境因子(包括水质、水温、孵化密度)、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技术.从理论上阐明孵化水质的离子比例平衡直接影响孵化率和苗种成活率,试验结果表明,广州华宝珍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场调节水和水库水适合孵化,孵化率分别为53.3%和46.7%;过高、过低孵化水温都可导致大鲵胚胎发育停止,适宜孵化水温为16~22℃,最适水温为(20±1)℃;孵化密度以每筛(25cm×35cm×6 cm)放150颗受精卵为宜(孵化率为48%).在本试验设定的条件下,大鲵孵化率逐年提高,由1998年的平均3%,提高到2003年的平均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鲵 子二代 孵化率 生态因子
下载PDF
野生中国大鲵与人工繁殖子一代雄性形态及精液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刘鉴毅 谭永安 +1 位作者 刘明国 黄荣佳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23,共5页
大鲵人工繁殖子一代雄鲵与野生雄鲵在体重均为3.25kg时,肥满度分别为0.6115和0.5483;在全长均为65cm时,肥满度分别为0.9103和0.7280,因此子代雄鲵比野生雄鲵略显肥短。进行二次催产率试验,野生雄鲵催产率为28.6%~37.5%,1998年子一代雄... 大鲵人工繁殖子一代雄鲵与野生雄鲵在体重均为3.25kg时,肥满度分别为0.6115和0.5483;在全长均为65cm时,肥满度分别为0.9103和0.7280,因此子代雄鲵比野生雄鲵略显肥短。进行二次催产率试验,野生雄鲵催产率为28.6%~37.5%,1998年子一代雄鲵催产率为75%~80.2%,1999年子一代雄鲵催产率为72.2%,子代比野生代催产率显著高(P<0.05)。在体重相同时,子代雄鲵精液量比野生雄鲵精液量多20%~40%,最大精液量一尾雄鲵可挤30~40mL,精子密度子代比原种稍高,最高密度为(5.52~8.3)×106ind/mL,精子体积占精液的8.0%~13.3%。pH值均为弱酸性或中性(6.4~7.1);精子大小为(170~210)μm×(3.8~4.5)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雄性形态 子一代 精液 精子
下载PDF
中国大鲵子二代适应能力及生长优势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刘鉴毅 谭永安 +3 位作者 谭启森 何新梁 张元春 刘明国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87-390,共4页
2002年成功孵化出大鲵子二代1260尾,经过8个月生长,随机抽取172尾全长13~15 cm、体重25~35 g子二代与172尾全长14~16.5 cm、体重30~40 g野生代进行环境适应能力和生长速度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子二代在耐高温、耐低氧、耐不良水质... 2002年成功孵化出大鲵子二代1260尾,经过8个月生长,随机抽取172尾全长13~15 cm、体重25~35 g子二代与172尾全长14~16.5 cm、体重30~40 g野生代进行环境适应能力和生长速度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子二代在耐高温、耐低氧、耐不良水质、耐盐度、耐酸碱性、耐苦味饵料方面比野生代有明显优势,说明子二代适应能力更强,易于饲养.从生长优势方面,表现出大鲵子二代生长速度快,生长指标为4.4928,而野生代生长指标为3.47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F2 环境因子 生长指标
下载PDF
中国大鲵在华南地区最适人工繁殖时期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鉴毅 庄平 +2 位作者 谭启森 刘明国 何新梁 《海洋渔业》 CSCD 2005年第4期343-347,共5页
大鲵自华中地区引进至华南地区,并驯养成功后,在特殊人工生态条件下,其性腺发育规律也随之发生改变。大鲵性腺成熟系数最大值,由大鲵自然产区的8月中旬提前到6月中旬至7月中旬。用大鲵周年性腺成熟积温推算,大鲵性腺成熟期亦为每年的6... 大鲵自华中地区引进至华南地区,并驯养成功后,在特殊人工生态条件下,其性腺发育规律也随之发生改变。大鲵性腺成熟系数最大值,由大鲵自然产区的8月中旬提前到6月中旬至7月中旬。用大鲵周年性腺成熟积温推算,大鲵性腺成熟期亦为每年的6月中旬。1999和2000年的人工催产繁殖实践结果也显示大鲵在华南地区最佳繁殖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鲵 性成熟系数 成熟积温 催产率 华南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