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变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1
作者 杜志威 金利霞 张虹鸥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314,共12页
从结构升级、功能升级和效率升级3个方面对经济升级进行阐述,以广东省区县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经济升级与人口增减的时空演化,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探索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经济结构、经济功能... 从结构升级、功能升级和效率升级3个方面对经济升级进行阐述,以广东省区县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经济升级与人口增减的时空演化,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探索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经济结构、经济功能和经济效率分别向服务业化、多样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升级,并呈现显著的时空异质性;②2010年以后全省区县人口缩减的范围和程度加剧,呈现“珠三角增长−粤东西北缩减”以及“城区增长−县市缩减”的空间分化;③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变化的作用路径有显著差异:经济结构的服务业化和经济效率的高效化对人口缩减有显著影响,而经济功能的多样化则有助于实现人口增长;④经济升级对人口增减变化的作用效果和显著程度与区县所在地区和所属类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升级 人口缩减 收缩城市 多样化 广东省
原文传递
广东省农业经营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陈伟莲 张虹鸥 陈凤桂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226-231,共6页
农业经营格局的时空分析有助于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机制。采用1990—2012年广东省农业产值及其经营结构数据,引入重心模型,对广东省农业经济重心在时空上的动态演变轨迹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主要农产品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反映农... 农业经营格局的时空分析有助于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机制。采用1990—2012年广东省农业产值及其经营结构数据,引入重心模型,对广东省农业经济重心在时空上的动态演变轨迹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主要农产品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反映农业经营格局与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广东省农业经济重心呈现向西南移动的趋势,形成"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主要农产品形成规模化的集聚生产格局,粤西地区成为区域农业专业化生产优势区。农业经营格局演变受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驱动。自然资源条件是农业经营格局形成的客观基础,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是农业经营格局改变的重要驱动力量,且其作用逐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心模型 农业经营格局 时空演变 驱动机制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发展模式及耦合效应研究
3
作者 张锐明 张沐锋 +2 位作者 董珍丽 黎昊 宫清华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9期1-4,14,共5页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城市的生态平衡。文章探究区域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生态环境状态等五个维度构建城市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测度珠...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城市的生态平衡。文章探究区域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生态环境状态等五个维度构建城市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测度珠三角城市的发展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和未来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城市群 生态环境 城市化 发展模式 耦合效应
下载PDF
南岭地方特征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不同经济群体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张玉玲 张虹鸥 +3 位作者 杨龙 郭永锐 胡淑卉 温美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63-69,共7页
如何有效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南岭游客为样本,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对不同经济群体游客地方特征感知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自然特征感知仅驱动易实施环境责任行,文化景观感知仅... 如何有效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南岭游客为样本,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对不同经济群体游客地方特征感知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自然特征感知仅驱动易实施环境责任行,文化景观感知仅激发挑战性环境责任行为;旅游项目感知对两种环境责任行为均有驱动作用,然而以中等收入群体表现较突出;三种经济群体游客设施与服务感知均无法驱动环境责任行为。研究结果对于针对不同经济群体实施环保引导、管理措施,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管理 环境责任行为 地方 可持续旅游 南岭
下载PDF
粤北喀斯特地区排瑶传统聚落的空间分布与景观特征(1704—1960) 被引量:4
5
作者 周晴 张玉玲 龚蔚霞 《地方文化研究》 2015年第3期30-38,共9页
以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油岭村为例,以排瑶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研究、历史文献分析、地理信息分析等方法,研究排瑶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特点与景观特征。结果表明:1排瑶的大型聚落主要分布在涡水河流域及其支流,人口主要从东部... 以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油岭村为例,以排瑶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研究、历史文献分析、地理信息分析等方法,研究排瑶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特点与景观特征。结果表明:1排瑶的大型聚落主要分布在涡水河流域及其支流,人口主要从东部的油岭、南岗、横坑三个大型聚落迁徙到西部其他聚落定居,传统时代喀斯特峰林地貌环境限制了聚落向东扩展;2排瑶聚落选址基于林地与周边有适宜梯田耕作的坡地及水源的考虑,排瑶的聚落景观要素主要由森林、梯田及防卫系统等组成。林地刀耕火种与梯田稻作是排瑶的生计基础,传统时代排瑶的梯田位于山腰低坡和山下的小盆地,梯田耕作与管理技术比较粗放;3排瑶传统聚落以森林、石寨门等来确定与周边村庄与社区的界限,利用喀斯特地貌中的陡崖地形有效防范外敌侵犯,村落间聚族而居,具有很强的内聚力。排瑶聚落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排瑶聚落环境、传统建筑与景观生态等方面的保护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瑶 喀斯特 传统聚落 刀耕火种 梯田 森林
下载PDF
广州市岩溶塌陷发育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卢薇 易顺民 《华南地理学报》 2023年第3期81-91,共11页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岩溶塌陷已成为制约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文章在详细阐述广州市可溶岩空间分布及岩溶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广州市岩溶塌陷的分布特征、形态特征和岩溶塌陷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岩溶塌陷已成为制约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文章在详细阐述广州市可溶岩空间分布及岩溶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广州市岩溶塌陷的分布特征、形态特征和岩溶塌陷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岩溶塌陷主要受隐伏岩溶发育程度、覆盖层岩土体结构特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环境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的控制;岩溶塌陷的直接触发因素主要为采矿和基础工程施工抽排地下水、过量开采岩溶地下水、钻探施工、地面振动加载、采矿坑道突水突泥、强降雨入渗及旱涝交替效应等。研究结果可为广州市岩溶塌陷防治提供翔实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可溶岩 岩溶发育规律 发育特征 触发因素
下载PDF
无人机遥感在红树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70
7
作者 冯家莉 刘凯 +3 位作者 朱远辉 李勇 柳林 蒙琳 《热带地理》 2015年第1期35-42,共8页
低空无人机(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s)遥感系统具有数据采集灵活、低成本且可快速获取超高分辨率影像的特色,是传统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的重要补充。以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处的英罗港港湾两侧为研究区域,将无人机遥感系统用... 低空无人机(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s)遥感系统具有数据采集灵活、低成本且可快速获取超高分辨率影像的特色,是传统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的重要补充。以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处的英罗港港湾两侧为研究区域,将无人机遥感系统用于红树林资源的遥感调查,通过无人机航拍获取高分辨率影像,并且使用拼接的影像和目视解译方法提取红树林空间分布信息,进一步选择典型研究样地,采用面向对象的最近邻分类方法对红树林树种类型进行分类研究,并对比综述了无人机遥感和常规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对红树林资源调查监测的优缺点,无人机遥感系统非常适用于红树林资源调查。通过2 h 30 min的3架次无人机航飞工作,获取了研究区域25.29 km2的无人机影像,基于无人机影像和面向对象遥感分类方法提取的红树林空间分布信息精度超过了90%。未来无人机遥感系统将可成为调查和监测红树林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为相关管理部门对红树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提供基础信息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遥感 红树林 英罗港 面向对象分类
下载PDF
基于降雨强度-历时的安徽省黄山市滑坡分组阈值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子豪 王钧 +4 位作者 郭婷婷 侯捷 张俊香 宫清华 张洪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4-190,共7页
[目的]对安徽省黄山市降雨型滑坡的降雨强度—历时阈值进行研究,拟为黄山市各区县精细化滑坡预警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黄山市2004—2019年历史滑坡点及其对应的降雨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经验性阈值Caine模型,通过比较滑坡前有效降雨量... [目的]对安徽省黄山市降雨型滑坡的降雨强度—历时阈值进行研究,拟为黄山市各区县精细化滑坡预警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黄山市2004—2019年历史滑坡点及其对应的降雨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经验性阈值Caine模型,通过比较滑坡前有效降雨量的方式确定诱发滑坡降雨历时,建立各区县降雨强度—历时(I-D)阈值曲线。考虑到I-D曲线在灾害预警中的实用性,以歙县滑坡点为例,将该县诱发滑坡的降雨事件按照气象预报的雨强标准分为小中雨组、大雨组和暴雨及以上组。根据雨强的分组情况建立歙县复合型降雨I-D阈值。[结果]黄山市降雨型滑坡多由中长历时降雨诱发,复合型I-D阈值更能体现各雨况对滑坡的诱发作用,此阈值可直接使用气象预报的降雨对滑坡进行预警。[结论]I-D阈值具有强烈的区域适用性,依据气象预报对降雨强度分组的滑坡复合型降雨阈值曲线,可使用气象预报的降雨数据进行区域滑坡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型滑坡 降雨强度 有效历时 I-D阈值 复合型阈值
下载PDF
广东石门台假林线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种群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琪 杜建会 +2 位作者 李远球 李升发 邵佳怡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79-1987,共9页
假林线在中国亚热带山地普遍存在,研究其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的种群特征有助于理解人类活动中止后,该地区森林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对广东石门台假林线典型分布区内的木龙顶样地进行野外植被调查,并对其乔木层优势种的种群特征进行测量及... 假林线在中国亚热带山地普遍存在,研究其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的种群特征有助于理解人类活动中止后,该地区森林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对广东石门台假林线典型分布区内的木龙顶样地进行野外植被调查,并对其乔木层优势种的种群特征进行测量及采样分析,结果表明,(1)木龙顶样地的植物群落属于山顶常绿苔藓矮曲林,受物种特性及山顶效应影响,其群落结构简单,总体矮化。依据各层物种重要值,可将该样地群落命名为疏齿木荷-五列木-野古草群丛(Ass.Schima remotiserrata-Pentaphylax euryoides-Arundinella anomala)。(2)乔木层优势种疏齿木荷的植株普遍低矮,88.8%的植株高度均小于1 m,总体分布呈现为反“J”型。其胸径大于2.5 cm以上的植株仅占总数的7.7%,以小径级为主。(3)乔木层优势种疏齿木荷的总生物量为9.11 t·hm^−2,与同气候区其他森林相比偏低,这主要与疏齿木荷种群中的幼苗占比过大有关。受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及所在生境影响,研究区假林线的物种组成单一、长势较差。其优势种疏齿木荷的幼苗更新充分,但死亡率较高,从幼苗到幼树的过渡成为疏齿木荷天然更新的障碍,当前整个种群增长仍处于滞缓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林线 物种组成 疏齿木荷 种群特征 石门台 国家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珠三角港口群在泛珠三角内无水港优化布局与配置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旗韬 张虹鸥 陈伟莲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1-7,共7页
无水港是国内外港口竞争的最新方向,将完善港口物流网络,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基于层次分析法,以泛珠三角区域内各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建立无水港布局综合指数模型,分析珠三角港口群在泛珠三角区域内无水港的优化布局。研究表明,在泛珠... 无水港是国内外港口竞争的最新方向,将完善港口物流网络,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基于层次分析法,以泛珠三角区域内各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建立无水港布局综合指数模型,分析珠三角港口群在泛珠三角区域内无水港的优化布局。研究表明,在泛珠三角区域内可优化配置21个无水港,每个无水港服务各省不同区域。基于运输网络的优化,无水港建设主要分布在4条运输通道上,包括广州—昆明运输通道、广州—成都运输通道、广州—长沙运输通道和深圳—南昌运输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水港 泛珠三角 珠三角 优化模型
下载PDF
南岭保护区石坑崆花岗岩风化壳理化特征与环境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付淑清 王钧 +3 位作者 熊海仙 宫清华 杨龙 温美丽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5期174-179,共6页
为获取南岭生态保护区花岗岩风化壳的基础数据,开展了野外实地考察,并初步选取石坑崆海拔1750 m处的一个剖面采样,室内进行色度、pH值、矿物和地球化学等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花岗岩风化壳发育较薄,风化残余物质地较粗,矿物组成以石英、... 为获取南岭生态保护区花岗岩风化壳的基础数据,开展了野外实地考察,并初步选取石坑崆海拔1750 m处的一个剖面采样,室内进行色度、pH值、矿物和地球化学等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花岗岩风化壳发育较薄,风化残余物质地较粗,矿物组成以石英、正长石等抗风化能力较强的浅色矿物为主,总体风化程度较低。样品的亮度(L~*)、红度(a~*)和黄度(b~*)值分别为69.09—81.14、0.86—9.42和12.1—23.23,颜色以黄白为主。pH值在4.42—4.74之间,均为酸性。化学元素含量相对母岩发生淋失或富集,如轻稀土明显富集,重稀土发生亏损。从剖面纵向变化看,多数元素的丰度呈现顶、底部高,中间低的特征,与a~*、b~*值的变化基本对应;Si等少数元素与L~*的变化对应,但与其他元素呈完全相反的趋势;pH值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综合分析认为,当地凉湿的气候环境、良好的植被覆盖状况等,是导致岩石风化速率慢、成土程度低的主要因素;特有的自然环境下,风化壳中的化学元素一方面随水介质向下迁移,一方面因较强的生物作用而向上迁移,同时不同元素对介质pH值敏感度也存在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致使不同活动性的元素在剖面纵向分布上发生了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风化壳 理化特征 石坑崆 南岭
下载PDF
查格勒布鲁剖面CGS3a层段主元素记录的巴丹吉林沙漠35000~25000 a B.P.季风环境变化
12
作者 郭亿华 李保生 +3 位作者 牛东风 杨艺 温小浩 司月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26-934,共9页
对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查格勒布鲁剖面该层段的CGS3a层段(Chagelebulu Section 3a)139个样品的主元素——Si O2、Al2O3、TOFE(Fe2O3+Fe O)进行分析,划分出与地层旋回对应的5.5个化学元素旋回。研究认为:沙丘砂和黄土中Si O2呈现的... 对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查格勒布鲁剖面该层段的CGS3a层段(Chagelebulu Section 3a)139个样品的主元素——Si O2、Al2O3、TOFE(Fe2O3+Fe O)进行分析,划分出与地层旋回对应的5.5个化学元素旋回。研究认为:沙丘砂和黄土中Si O2呈现的峰和Al2O3、TOFE、(TOFE+Al2O3)/Si O2和CIA呈现的谷是类似于现代干冷的冬季风在过去多次作用的结果,而嗣后的湖相Si O2呈现的谷和Al2O3、TOFE、(TOFE+Al2O3)/Si O2和CIA的呈现的峰是类似于现代暖湿的夏季风在过去多次作用的结果。即35 000~25 000 a B.P.该沙漠经历了5次冬季风和6次夏季风交替的气候波动,这些气候事件与GRIP冰芯氧同位素记录的D/O(Dansgaard/Oeschger)事件相对应,Heinrich事件也在其中有很好体现。CGS3a层段所记录的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可能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气候突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查格勒布鲁剖面 CGS3a层段 主元素 季风环境变化
原文传递
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汕头市自然保护地网络构建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沐锋 陈平 +2 位作者 刘博文 苟登文 宫清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5期119-127,共9页
【目的】自然保护地是国家生态保护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方法】基于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探索自然保护地网络构建,以汕头市为研究区域,通过INVES... 【目的】自然保护地是国家生态保护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方法】基于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探索自然保护地网络构建,以汕头市为研究区域,通过INVEST模型与生态敏感性、生态服务系统等评价划定合理的生态源地,并选取阻力因子基于MCR计算得出潜在生态廊道,结合现有的汕头市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补充空缺区域、增设生态节点,完善自然保护地网络构建。【结果】生态源地总面积74499.23 hm^2,占总面积的35.41%,生态廊道为41条,长度为487.25 km,生态节点30个,其中新增生态节点4个,主要为廊道相互交错和生态较为薄弱的区域。【结论】自然保护地网络的构建,增强了物种之间的交流与迁徙,大幅度提高了生境栖息地质量。在梳理了自然保护地网络的构建方法基础上,改善了每个技术步骤,为我国自然保护地网络构建提供了科学方法和实际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最小阻力模型 自然保护地 网络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下载PDF
香港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4
作者 林晓洁 王长建 +4 位作者 汪菲 陈静 廖开怀 罗皓 卢敏仪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231-238,共8页
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对1983—2018年香港地区CO_(2)排放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解析,认为:(1)香港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和石油为主,在能源价格因素的影响下,不同阶段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明显,从内地进口电力对其能源消... 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对1983—2018年香港地区CO_(2)排放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解析,认为:(1)香港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和石油为主,在能源价格因素的影响下,不同阶段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明显,从内地进口电力对其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具有促进作用;(2)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是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缺乏新动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助推作用逐渐减弱;(3)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替代效应是遏制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能源消费强度的碳减排作用最为显著。香港地区控制碳排放应继续实施强有力的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控制策略,重视未来能源价格波动的潜在影响,保持与珠三角以电力进口为主的跨境能源合作,拓宽天然气的国际和国内供应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碳排放 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消费强度 能源价格 LMDI 香港地区
下载PDF
中国南部基塘区农业模式的变迁与凤眼蓝的入侵 被引量:8
15
作者 周晴 潘晓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93-1098,共6页
为了探究凤眼蓝(别名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入侵中国南部基塘区的主要原因,对历史文献与档案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凤眼蓝在中国大陆的出现早于1930年。1911年后,凤眼蓝曾入侵浙江省杭嘉湖平原水网河道。凤眼蓝也是1911... 为了探究凤眼蓝(别名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入侵中国南部基塘区的主要原因,对历史文献与档案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凤眼蓝在中国大陆的出现早于1930年。1911年后,凤眼蓝曾入侵浙江省杭嘉湖平原水网河道。凤眼蓝也是1911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十分常见的水生植物。1911–1980年,基塘农业是浙江省的杭嘉湖地区和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农业经营模式,凤眼蓝在这两个地区都曾被用作有机肥。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长江流域曾推广凤眼蓝栽培技术,对凤眼蓝进行了大规模的养植,但1950–1980年的广积肥运动控制了凤眼蓝的繁殖速度和规模。1980年以来,基塘地区成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区域,传统的循环农业经营模式普遍被废弃,同时,基塘区河网湿地水文生态环境的改变是凤眼蓝入侵中国南部基塘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凤眼蓝 杭嘉湖平原 桑基鱼塘 珠江三角洲 湿地
原文传递
清民国时期珠江三角洲海岸滩涂环境与水产增养殖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晴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4-94,共11页
本文以珠江口伶仃洋海岸滩涂的主要水产牡蛎、白蚬、禾虫为中心,讨论了清代和民国时期珠江三角洲河口滩涂水产养殖业特点。长牡蛎曾是珠江河口牡蛎属的常见种,清民国时期在伶仃洋东岸滩涂已进行近江牡蛎的投石采苗、滩涂寄养与育肥;白... 本文以珠江口伶仃洋海岸滩涂的主要水产牡蛎、白蚬、禾虫为中心,讨论了清代和民国时期珠江三角洲河口滩涂水产养殖业特点。长牡蛎曾是珠江河口牡蛎属的常见种,清民国时期在伶仃洋东岸滩涂已进行近江牡蛎的投石采苗、滩涂寄养与育肥;白蚬是滩涂区常见的水产,明清时期已进行人工增养殖;清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滩涂被大量开发成沙田,禾虫是沙田中出产的重要水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河口滩涂 伶仃洋 水产 牡蛎 白蚬 禾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